第一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 迫切与重要了。
一、关于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 20 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同仁的 关注。其中 “
教学是艺术 ” 的教学观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随着 20 世纪后科学思 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有人提出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的观 点。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
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
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
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 系统。
外部世界指客观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以及物化了的精神活动产品,如教科书、教学 软件等。
内心世界指师生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状态的过程。行为世界指课堂内讲 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等具体可感知的师生活动方式与操作系
统,它既离不开一定的教学设施、手段为载体,又集中反映出一定教学思想、内在素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比其它两个层面更直接。
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
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
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
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
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国外关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自 20 世纪初,国外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研究出了很
1、关注教师特征 世纪上半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
效教师?主要研究了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 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 的影响等。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是斯蒂文思、弗洛伊德、卡特尔、赖安等人的研究。斯
蒂文思的研究发现,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
%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 的。弗洛伊德的研究发现,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 77 %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卡特
尔的研究发现,描述好教师品质的词依次为:
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
由此可以发现,世纪初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而在近来的研究中,已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更加注意
了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关注课堂教学活动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活跃而丰富的,已经由研究单一的教师因素,扩展到了整
个课堂教学活动。
①关注学生的学习
研究表明,有效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加涅就提出,学生的学习
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
此外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
童。提倡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的作用
在于教学中
“
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
”,同时
“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
。奥苏贝尔 则按照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按照学习所进行的方式,把学习
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
接受学习。
自 世纪
年代以来,教学有效性已经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并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关注师生的交往
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也是很重要的。
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 师和学生双方。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更强调了合作、交流、“
共同体
”
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 文化、社交、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习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
交往永远是教学的核心。
所要指出的是,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将面临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 能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之间的两难问题。
由此势必将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如:
通过相互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对话很重要,但如何使对话更有效?教师掌握提问的方法 有哪些?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
……
所有这些问题都
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交往。
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
等与关爱给予的交往形式是当前较为倡导的。
③关注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
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都提出了教学策略的问题,可以说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
对教师而言,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已难以从整
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比如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
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都是以专著或教材的形式出现的。
对学生而言,则关注学生 的学习策略,除听、说、读、写、算这些的基本技能外,更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
法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等等。
3、关注环境的影响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教学情境
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外又一影响教学成败的因素。
沃勒芮等人研究认为,把握环境 的影响或者为所有学生设计有效的环境应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
环境轻松舒适。
如灯光的亮度(阅读区的灯光可以亮一些,而讨论区的光线可柔和一
些)温度、空气、色彩、学习用具和家具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班级人数的多少。
○
环境有益于教与学。
有明显区分的学习区,不拥挤、不互相干扰、易于教师指导与监 控。整个环境要组织得整齐有序,便于拿取和放回学习的材料。
○
环境宽畅、有足够的学习材料。研究表明,摆放宽松的座位,不容易造成偏离任务的
行为;学习材料和用具投放充足,不容易造成争强或等候。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丰富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学习。
4、关注微格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发端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是为培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 际操作能力而设计的。通过选取短小精湛的教学片断,在导师(老教师)的指导下,一般 ~ 名学员(青年教师)一组,同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备课,施教时一位成员执 教,其他学员扮演学生,让受训对象就某一教学片断施行 ~ 分钟的教学,并将教学 实况录像。结束后,导师与学员一起对教学进行总结,反复观看录像,评议教学情况,多
次反复,达到提高受训者教学能力的目的。
微格教学技术不仅提供了在控制条件下的练习,避免了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由于新手经验
不足而带来的教学失误,而且为教学反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微格教学缩短了新教师成长 的周期。
○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一个是以模型、图表及基于视听技术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视听媒体及其组合(复合媒体)
为特征的视听教学;
另一个是在程序教学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无论是微格教学技术,还是多媒体信息技术都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
那种
“ 机器可以替代教师
” 的预言始终还是难以实现。
第二篇: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玛丽亚
内容摘要:水墨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在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多年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中,以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水墨画的笔墨情趣为切入点,通过名作欣赏、趣味性联想、巧妙地题款和创新绘画题材等方法,将水墨画的艺术特点与少儿美术教学规律相结合,逐步探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努力使孩子们走进一个多彩的水墨世界。
关键词:水墨画 小学美术教育 情趣
水墨画教学在儿童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发散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想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健全儿童的个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审美、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水墨画教学当中,一些教师过分地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有的则采用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学生作品往往千篇一律,没有生机和童趣,严重阻碍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近几年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水墨画的艺术特点及少儿美术教学规律,探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努力使孩子走进一个多彩的水墨世界。下面笔者谈谈儿童水墨画的教学体会。
一、观察笔墨,感受情韵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多彩多姿的,他们对色彩斑斓的物体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中国水墨画基本上是以黑白为主,有时他们体会不到水墨之美,在绘画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用起了五颜六色,比如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红的花、绿的草。因此,让学生在水墨画中体会到水韵墨趣是初级美术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在欣赏齐白石《七子》画时,学生一开始会被画家写实的鸡所吸引,笔者就以此引导学生:画家除了画鸡之外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很多学生茫然不知。看得出他们除了对画中的‚鸡‛有所了解外,对其背后深意没有了解。接下来笔者提醒大家注意题款‚七子‛,学生似有所领悟,画面中是一只母鸡和七个小鸡,细心的学生还体会到站在母鸡身上的那只小鸡肯定是最小的,因为最小,妈妈最疼爱它。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到画家是通过画母鸡和小鸡来表达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情,还懂得可以从题款来表达画中之意。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墨的浓淡变化,哪些地方用了浓墨,哪些地方用了淡墨。学生睁大圆溜溜的眼睛仔细观察,‚母鸡的背上是浓墨,腹部用淡墨。‛‚尾巴用浓墨。‛‚我还发现小鸡的翅膀有浓淡墨的变化。‛瞧,这些孩子多会观察呀。笔者趁热打铁,让他们讨论为什么要画得有浓有淡呢?‚这样画出的小鸡是立体的。‛‚画面更生动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最后,笔者总结说:‚对呀,你们看画家没有用颜色也能把鸡画得栩栩如生,通过墨的浓淡变化产生了奇妙效果,这就是水墨画的魅力,所以,你们画的时候也要试试这种墨的浓淡变化。‛在启发式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觉得水墨画也挺好玩,对水墨画产生了兴趣。经过多次的水墨画欣赏熏陶后,学生逐步感受到了水墨画是用水和墨来表现多彩世界的。在随后的作业中,他们的绘画作品也体现出水墨的浓淡变化,《葡萄图》中用墨的浓淡区分葡萄的远近层次,在《金鱼吹泡泡》中用墨的浓淡区分鱼的年龄,《斗牛图》中墨的浓淡使画面立体生动,颇有韵味。
二、激发趣味联想
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互动空间,让学生在绘画中发挥趣味性联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当他们掌握了最为基本的技法,和水、墨、笔、纸的习性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大胆地绘画,这时学生就成了天生的绘画‚大师‛。为此,笔者经常在讲解完水墨画大致的布局理念、主题和对象后,就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做得很好,有时甚至超出笔者的想象。
如上《螃蟹》一课,课前笔者让学生跟着父母去菜场观察螃蟹的外形和爬行特点。在课堂上,先请学生回忆各自所看到的螃蟹长得怎么样,爬行有什么特点,并让他们模仿螃蟹的爬行动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出来。接着,由笔者示范螃蟹的基本画法。在笔墨技法上,笔者从一只螃蟹的墨的浓淡变化,到整幅画的墨的浓淡变化开始讲解,随后介绍枯湿用笔、中锋侧锋用笔的变化。等学生基本掌握螃蟹的画法后,笔者引导他们画出各自所观察到的螃蟹,特别注意螃蟹的各种姿态,随后在他们作业时,根据他们所画的形象加以引导和启发。如《快乐的小蟹》,学生刚开始画的螃蟹姿态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画面布局得比较满,笔者提示他们能否把画面表现得更有趣呢?学生看着画,挠着头,感觉得出他们不知如何下手。接着笔者就问:‚这些螃蟹在那干什么?‛‚在哪儿爬呢?‛‚它们是在毫无目的地爬还是在散步、赛跑呢?‛‚那它们心情怎样?‛学生们说:‚它们好像在参加模特表演。‛‚心情很高兴,快乐。‛‚说得多好呀,原来是快乐的小蟹在模特表演。‛经过笔者的启发,学生马上拿起画笔加上红、黄颜色作为背景,整个画面一下闪亮起来,有了生机,那些稚嫩的小蟹一摇一摆看起来好像真的在表演(见图1)。教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支点,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作品各不相同、富有创意。在他们的笔下,有的螃蟹憨态可掬,有的则张牙舞爪,有的慵懒中不乏警觉……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如《烧烤》,一开始,画的鱼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很呆板,通过引导,学生跟生活相联系加上烧烤架,使原本毫无生机的画面变得富有童趣。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通过给一个支点,发挥学生扩散性联想,学生就不会有一种拿起笔无从下手的感觉,他们在趣味的联想中,越学越有兴趣,越画越好。孩子同水墨的亲密无间出乎笔者的想象,(转第153页)(接第135页)他们的眼光和笔法虽不那么有规矩,但情致趣味却是难能可贵的。
三、巧借题款,表达水墨意境
题款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臵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就是说,巧妙的落款位臵可以完善画作构图,精彩的题款内容可以彰显画作的意境,延伸画家的思想。在一堂以画鸭子为内容的课上,笔者先布臵学生画鸭子。不一会儿,有位学生兴冲冲跑来说:‚老师,我的鸭子画好了。‛‚你画得真棒。‛笔者表扬说,‚可是一只鸭子站在这儿会不会太孤单了?‛经笔者的提醒,学生拿起笔又画起来了。两只神态一样的鸭子居于画面中央,没有背景,显得单调。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他在画上添加了石头和竹叶来丰富画面,但修改完后还是不满意,画面布局也比较满,很难再添加新的背景来完善画面,这时笔者想也许可以通过题款来补充,就让大家一起给画取个有趣的名字。大家议论纷纷,突然有个学生说:‚鸭子像阅兵的解放军叔叔在敬礼。‛仔细一看,还真有点意思,大家都非常赞同,觉得很形象,于是作品以《敬礼》作为题目,该题款一扫呆板,画面立刻鲜活起来,富有情趣(见图2)。这个例子说明妙趣横生的题款会使作品鲜活,能非常好地引导学生来体会和表达水墨情趣。
四、创新题材,开拓学生视野
在题材选择上,笔者常常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感兴趣的切入点,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儿童审美心理。传统的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多去描摹梅、兰、竹、菊等。诚然,作为欣赏课,‚梅、兰、竹、菊‛的教学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四种植物都被人格化了,人们赋予它们高贵的品质,所以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如果要作为小朋友们绘画的题材,由于缺少生活,缺少体验,很难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回应,画出来的只是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东西,不会有好的作品产生。因此,笔者在选择内容上做了些大胆的尝试,如用水墨的方法画城市、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等,取得比较好的绘画效果。在孩子们的《魅力城市》作品里,水墨变化丰富,美丽的琴桥跨波横卧两岸,鳞次栉比的大楼竞比天高,孩子们的水墨画把三江美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富有生机。在戏剧人物画中,他们的色彩运用合理,线条流动,旖旎多姿。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感到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亲近水墨画,喜爱水墨画。在充满情趣的水墨画世界里,他们奇异的想象、天真的情趣和无拘无束的天性才能得到尽情的发挥。
第三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
张林芳
一、问题来源: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前课堂中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部分班级进行了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校对教与学这对矛盾进行了认真统计及分析,并聚焦课堂追求到问题的焦点——“课堂方式决定效率”这个真问题,为更好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了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既能保证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
上学期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后,收到了来自各学科教研组的许多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有高中数学组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高中语文组提出了①强化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实践研究;②“创新写作教学”的课题开展、研究。高中生物提出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创设科学合理的学习情况”;如何科学地评价教学试验的效果的课题开展研究并确立了实验班和对比班。高中英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话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地理组提出以《练习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初中数学组提出“把课堂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一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等。子课题立项申请书,经学校批准后确立为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的
本课题主要进行“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
其主要目的有:一是研究有效性教学策略,建构有效性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三是建构有效性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科学地讲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业绩。
四、研究原则
(一)、关注学生
主要表现在:①有效教学必需坚持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辅资料的关系,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②转变教学方式强化自主学习,研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③教师应成为课堂得合作者、参与者,是评价中的首席。
(二)、关注过程
主要包括: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的过程;②关注独立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③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过程;④关注教师的反思过程等。教学与研究同步,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要在就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学生也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研究过程
在实践中研究,我们一直围绕将理论学习转变为教学实践。将领导牵动研究转变为教师主动研究,将普遍关注教学学科研究转变为重点学科的研究,本着“以点带面”的思路,将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普遍调动起来的基本思路,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研究:
(一)、全面调动教师积极性,采取“三线一点”的主攻方法,推行课题研究。“三线”即教育科研处、教研组、备课组,“一点”:课题实验教师。采取的形式有:周研会、月例会、月反馈和学期反思。
1、周研会:
每周开展一次备课组课题研讨会议,即“周研会”。通过这个周研会使形成了学科学习共同体及时发现本周课题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将实验圣徒到良性循环轨道,例高中数学组林东东老师的发言: “提问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课前准备好的提问,而课堂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无效的提问。问题设计得好,学生投入积极思考的面就广就很有效。”
2、月例会:
由教研处每月召开一次的教研组、备课组工作会,通过月例会了解各个子课题实施、研究的进展、学校总课题对子课题研究的调查结果进行反馈和回顾、总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时进行有效教学理念的培训。目前,我们已召开了2次工作会。①有效课堂理念的理论学习;②课堂教师行为分析,每位研究实施教师做了详实的课题记录。
3、月反馈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每个月对实验的学科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有效教学反馈。如:实验班级的学情调查、家长的反馈等。
4、期末反思:
学期末出刊一期课题研究教师的实验反思和优秀教案集,便于教师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现已收集有价值的教学反思案例30多篇。
第四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单位时间效率等提法并没有过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密切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力争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走“轻负高效”之路。
2、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有的英语课只重形式,不讲教学的实效。有的不顾当地的实际,不看学生的实际,片面地学习模仿某一形式,或简单利用某一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降低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目前有的课教学目标不集中、不明确,有的脱离课标,转移目标,课堂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长期困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量减少英语课无效的或低效的劳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轻负高效”的英语教学之路,是我们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工作量),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确保有效,增加实效,力争高效”是本课题研究的行动口号。
2、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状态下的校本教研。围绕“有效和高效”认真开展一堂好课的说(说课)、讲(上课)、评(评课)、思(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自觉加强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教学的自我觉察水平。
3、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通过三年的研究,拟达到“三个提高”:一是努力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强化目标(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一课书至一节课的目标)意识,在单位时间内,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使课堂上的“劳动付出”与教学目标规定的“达标”效果成正比。二是努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觉察、自我矫正能力,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和提高,是衡量有效课堂的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指导下,拟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如下专题即子课题研究:
1、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新课引入的有效性研究;
3、初中学生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5、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6、教材及各种资源的使用与处理的有效性研究;
7、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8、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与对话的有效性研究;
9、新课程下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10、新课程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除上述所列专题外,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自拟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教学创新或推陈出新。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不同学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很难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开放的,要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实际留有一定的空间,搞好自我反思,不搞“一刀切”和硬性规定。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或集体备课,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参加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对我们来说就是活生生的课堂,即常态课研究。
4、调查研究法:实验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质量调研、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 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5、文献资料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为教师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6、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方法,积极撰写论文、报告,形成丰富的课题研究成果。
六、主要措施
1、县成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组长覃鸿海,副组长韦家利、班小民,成员分别是各实验学校子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由课题组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课题组下设实验学校(学校以教研组与教师个人相结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课题组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对实验学校进行跟踪研究、指导与服务。
4、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结合起来。把课题中的子课题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8年8月—10月)
⒈成立课题研究工作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确保工作有章可依。
⒉讨论制定《象州县教育科研管理办法》、《象州县学校校本教研管理方案》、《象州县校本教研基地发展规划》。
⒊总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校本教研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研究总课题实施方案。
⒋召开课题启动会,开展学习培训,提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认识。
⒌以学校为单位或教师个人申报子课题,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系统地学习校本教研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
⒍开展调查研究,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分解研究内容,申报子课题,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等。
实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9月)实验第一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3月)
⒈教学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听课、评课、座谈等活动。
⒉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总结,以便纠正实验的偏差,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如不能增加课时量等。采用谈话、观察、问卷等方法收集实验对象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测试成绩等方面的材料,收集学生在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及在县、校组织的各学科教学竞赛、展示等活动情况等可量化的数据。
⒊学校、教师对前一阶段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查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使校本教研规范化、教学研究日常化。
实验第二阶段(2009年4月—9月)⒋举行实验观摩活动。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构建教学模式,撰写论文、实验总结。深入开展实验研究,印证实验效果。
⒌举办全县课题实验经验交流研讨会。总结阶段(2009年10月—12月)
八、课题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在我县的学术期刊《象州教育》开辟课题实验报道专栏。预期成果为:实验方案、教学论文、实验报告、教学实录等。
各实验学校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本校实情申请结题鉴定;县教研室组织专家组的课题进行结题鉴定,编辑《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评价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专集
九、课题研究的管理
1.本课题将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研究与实验,经学校自愿申报后纳入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
2.本课题研究纳入县教研室科研计划管理,由专(兼)职英语教研员负责全程指导。为确保本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实验学校可成立分管教学领导+英语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3.各实验学校除积极有效地依据方案有序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外,原则上至少每学期应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有记载、有报道); 县课题组每学年组织一次“有效课堂教学”交流或研讨活动。
4.县总课题组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为各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交流与展示提供优质服务,及时上传课题实验工作情况以及各实验学校的经验、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大力表彰课题实验学校先进单位和实验教师。
第五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迫切与重要了。
一、关于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同仁的关注.其中“教学是艺术”的教学观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随着20世纪后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有人提出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的观点.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
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外部世界指客观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以及物化了的精神活动产品,如教科书,教学软件等.内心世界指师生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状态的过程.行为世界指课堂内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等具体可感知的师生活动方式与操作系统,它既离不开一定的教学设施,手段为载体,又集中反映出一定教学思想,内在素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比其它两个层面更直接.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二、国外关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自20世纪初,国外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研究出了很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1.关注教师特征
20世纪上半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 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 主要研究了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是斯蒂文思,弗洛伊德,卡特尔,赖安等人的研究.斯蒂文思的研究发现,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弗洛伊德的研究发现,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卡特尔的研究发现,描述好教师品质的词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由此可以发现,20世纪初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而在近来的研究中,已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更加注意了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2.关注课堂教学活动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活跃而丰富的,已经由研究单一的教师因素,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①关注学生的学习
研究表明,有效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加涅就提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此外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提倡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奥苏贝尔则按照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照学习所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学有效性已经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并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关注师生的交往
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更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文化,社交,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习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往永远是教学的核心.所要指出的是,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将面临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能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之间的两难问题.由此势必将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如:通过相互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 对话很重要,但如何使对话更有效 教师掌握提问的方法有哪些 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 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给予的交往形式是当前较为倡导的.③关注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
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都提出了教学策略的问题,可以说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对教师而言,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已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比如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都是以专著或教材的形式出现的.对学生而言,则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除听,说,读,写,算这些的基本技能外,更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等等.3.关注环境的影响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教学情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外又一影响教学成败的因素.沃勒芮等人研究认为,把握环境的影响或者为所有学生设计有效的环境应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环境轻松舒适.如灯光的亮度(阅读区的灯光可以亮一些,而讨论区的光线可柔和一些)温度,空气,色彩,学习用具和家具等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班级人数的多少.环境有益于教与学.有明显区分的学习区,不拥挤,不互相干扰,易于教师指导与监控.整个环境要组织得整齐有序,便于拿取和放回学习的材料.环境宽畅,有足够的学习材料.研究表明,摆放宽松的座位,不容易造成偏离任务的行为;学习材料和用具投放充足,不容易造成争强或等候.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丰富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学习.4.关注微格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发端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是为培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而设计的.通过选取短小精湛的教学片断,在导师(老教师)的指导下,一般3~4名学员(青年教师)一组,同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备课,施教时一位成员执教,其他学员扮演学生,让受训对象就某一教学片断施行5~10分钟的教学,并将教学实况录像.结束后,导师与学员一起对教学进行总结,反复观看录像,评议教学情况,多次反复,达到提高受训者教学能力的目的.微格教学技术不仅提供了在控制条件下的练习,避免了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由于新手经验不足而带来的教学失误,而且为教学反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微格教学缩短了新教师成长的周期.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一个是以模型,图表及基于视听技术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视听媒体及其组合(复合媒体)为特征的视听教学;另一个是在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无论是微格教学技术,还是多媒体信息技术都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那种“机器可以替代教师”的预言始终还是难以实现.三、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教学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实验以来,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四年的时间,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树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也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钟启泉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行了解读,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1.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包括以下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2.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过程
钟启泉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依据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对《纲要》进行了解读,并将有效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个阶段.①教学准备策略
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并规定了教学目标的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如“过去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应具体为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由教学准备的结果所引发的是对教案的管理.教案应根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它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却弊大于利.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的差别往往就在于此.②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主要教学行为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或需要处理的内容,行为类别包括呈示行为(如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对话行为(如问答,讨论),指导行为(阅读指导,练习指导,活动指导).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质量,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事先准备程度是主要教学行为的决定因素.辅助教学行为指向课堂中的学生或情境中的问题,行为类别包括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积极的教师期望.辅助教学行为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课堂经验与教师的人格素养,教学机智.课堂管理行为指向课堂中的学生所发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偶发事件,教学效率,行为类别包括课堂规则,课堂问题行为管理,课堂规律模式,课堂时间管理.教师的课堂经验与专业技能,人格素养是决定课堂管理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③教学评价策略
《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和教师教学行为评价.四、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及建议 1.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①教学目标的整齐划一.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存在以下问题:
舍简求繁;
过分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无关信息提供的较多;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人灌走向机灌;
过分依赖课件,教师被机器所控制;
课前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课件.③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讨论主题随意设定,缺乏讨论价值,讨论过多过滥;
讨论的组织追求形式上的热闹,缺乏讨论实效;
讨论的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与教师一致则正确,反之则错误.2.几点建议
①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使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②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起来;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并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最终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③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④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