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语故事集锦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标新立异 · 不学无术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远千里 · 不因人热 · 别有天地 · 不遗余力 · 百折不挠 · 百丈竿头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云 · 宾至如归 · 拔帜易帜 · 残杯冷炙 · 寸草春晖 · 草船借箭 · 乘风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沧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门立雪 · 长驱直入 · 车水马龙 · 乘兴而来 · 沉鱼落雁 · 乘人之危 · 车载斗量 · 大笔如椽 · 打草惊蛇 · 雕虫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无私 · 当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当务之急 · 开诚布公 · 不得要领 · 抛砖引玉 · 二桃杀三士 · 尔虞我诈 · 罚不当罪 · 奋不顾身 · 分崩离析 · 风吹草动 · 覆巢无完卵 · 分道扬镳 · 奉公守法 · 负荆请罪 · 发奸擿伏 · 返老还童 · 发蒙振落 · 风声鹤唳
· 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 困兽犹斗 · 开天辟地 · 口若悬河 · 空中楼阁 · 刻舟求剑 · 脍炙人口 · 狼狈不堪 · 力不从心 · 两败俱伤 · 乐不思蜀 · 老当益壮 · 劳而无功 · 论功行赏 · 老马识途 · 老牛舐犊 · 老妪能解 · 老生常谈 · 梁上君子 · 蓝田生玉 · 滥竽充数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 毛遂自荐 · 门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鸡 · 怒发冲冠 · 鸟尽弓藏 · 南柯一梦 · 弄巧成拙
· 穷兵黩武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难兄难弟 · 南辕北辙 · 天真料漫 · 千变万化 · 七步之才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尽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钧一发 · 千里鹅毛 · 黔驴技穷 · 千虑一得 · 巧取豪夺 · 七擒七纵 · 杞人忧天 · 曲突徙薪 · 千万买邻 · 犬牙交错 · 千人所指 · 千载难逢 · 气壮山河
· 日不暇给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人给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杰地灵 · 日暮途穷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弃我取 · 忍辱负重 · 任人为贤 · 人人自危 · 如释重负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鱼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释卷 · 士别三日 · 死不旋踵 · 师出无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伤风败俗 · 三顾茅庐 · 双管齐下 · 死灰复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尸居余气 · 司空见惯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迁之教 · 三人成虎 · 杀身成仁 · 水深火热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三生有幸 · 尸位素餐 · 塞翁失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随月读书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敌忾 · 同仇敌忾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杀人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 亡羊补牢 · 未雨绸缪 · 妄自尊大 · 下笔成章 · 下车泣罪 · 先发制人 · 兴高采烈 · 心旷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关 · 先声夺人 · 小巫见大巫 · 小时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败涂地 · 有备无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众咻 · 一傅众咻 · 以强凌弱 · 饮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发千钧 · 约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叶公好龙 · 以管窥天 · 言过其实 · 一国三公 · 以规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气 · 一挥而就 · 与虎谋皮 · 异军突起 · 有脚阳春 · 以卵击石 · 以邻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鸣惊人 · 一木难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丰 · 有名无实 · 一诺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窍不通 · 一钱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丝不拘 · 一身是胆 · 以身试法 · 一事无成 · 一网打尽 · 义无反顾 · 一问三不知 · 一误再误 · 月下老人 · 忧心如焚 · 一衣带水 · 一意孤行 · 一叶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 有恃无恐 · 饮鸩止渴 · 自惭形秽 · 专横跋扈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三、动物成语大全 〖鼠〗鼠目寸光 鼠肚鸡肠 鼠窃狗盗 投鼠忌器 獐头鼠目 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汗牛充栋 对牛弹琴 九牛一毛
〖虎〗虎视眈眈 虎口余生 虎头虎脑 虎背熊腰 虎头蛇尾 虎落平阳 虎穴龙潭 放虎归山 谈虎色变 如虎添翼 骑虎难下 为虎作伥与虎谋皮 藏龙卧虎
狐假虎威 羊入虎口 狼吞虎咽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争虎斗 龙盘虎踞 龙腾虎跃 生龙活虎 降龙伏虎 〖兔〗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狡兔三窟 鸟飞兔走
守株待兔
〖龙〗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 画龙点睛 来龙去脉 攀龙附凤 群龙无首 降龙伏虎 一龙一猪 老态龙钟 笔走龙蛇龙潭虎穴 叶公好龙 望子成龙 车水马龙 人中之龙
〖蛇〗蛇蝎心肠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龙蛇混杂 杯弓蛇影 牛鬼蛇神 打草惊蛇 虚与委蛇 笔走龙蛇 春蚓秋蛇 〖马〗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马革裹尸 一马当先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万马奔腾 犬马之劳 万马齐喑 一马平川 天马行空 快马加鞭走马看花 信马由缰 蛛丝马迹 兵荒马乱 人仰马翻 人困马乏 鞍前马后 人强马壮 猴年马月 青梅竹马 单枪匹马 招兵买马 心猿意马 悬崖勒马 千军万马 香车宝马指鹿为马 害群之马 厉兵秣马 塞翁失马 盲人瞎马 脱僵之马 金戈铁马
〖羊〗羊质虎皮 羊肠小道 羊入虎口 亡羊补牢 虎入羊群 歧路亡羊 顺手牵羊 〖猴〗猴年马月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杀鸡吓猴 杀鸡儆猴
〖鸡〗鸡毛蒜皮 鸡鸣狗盗 鸡飞蛋打 鸡犬不宁 鸡犬不留 鸡犬升天 闻鸡起舞 杀鸡吓猴 杀鸡取卵 偷鸡摸狗 鹤立鸡群 小肚鸡肠鼠肚鸡肠 呆若木鸡
〖狗〗狗急跳墙 狗尾续貂 狗仗人势 狗血喷头 犬马之劳 猪狗不如 鸡犬不惊 兔死狗烹 鼠窃狗盗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偷鸡摸狗画虎类狗 关门打狗
〖猪〗猪突豨勇 猪狗不如 杀猪宰羊 封豕长蛇 凤头猪肚 一龙一猪 〖鸟〗鸟尽弓藏 笨鸟先飞 如鸟兽散 小鸟依人 惊弓鸟 飞禽走兽 珍禽异兽
衣冠禽兽 凤毛麟角 鸦雀无声 燕雀安知 鹤立鸡群鹤发童颜 风声鹤唳 莺歌燕舞 草长莺飞 燕语莺声 鹊巢鸠占 鹦鹉学舌 蜻蜓点水
〖兽〗困兽犹斗 如鸟兽散 人面兽心 飞禽走兽 珍禽异兽 衣冠禽兽 洪水猛兽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狼狈为奸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引狼入室 声名狼藉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狐疑不决 鹿死谁手 中原逐鹿 象牙之塔 盲人摸象 猫鼠同眠 黔驴技穷 一丘之貉 管中窥豹
〖鱼虫〗金蚕脱壳 蝇头微利 花飞蝶舞 螳臂挡车 鱼跃鸟飞 如鱼得水 独占鳌头 井底之蛙 瓮中捉鳖 虾兵蟹将 鹬蚌相争 如鱼得水沉鱼落雁 缘木求鱼
四、数字成语:
一:一言九鼎 一心一意 一马当先 一目十行 一落千丈 一举两得 一如既往 二:独一无二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二三其德 一分为二 一清二白 二三其德
三:三顾茅庐 三生有幸 三长两短 三从四德 三言两语 三令五申 三长两短 四:四面楚歌 四平八稳 四面八方 四分五裂 四通八达 四海为家 低三下四
五:五谷丰登 五脏六腑 五湖四海 五彩缤纷 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 五体投地 六:六亲不认 六神无主 五颜六色 六亲无靠 六尺之孤 三头六臂 三姑六婆
七:七窍生烟 七嘴八舌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情六欲 七拼八凑 七零八落 八:八面威风 八面玲珑 横七竖八 八方呼应 八斗之才 半斤八两 耳听八方
九: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一言九鼎 九霄云外 九牛二虎 三教九流 三六九等 十:十全十美 十拿九稳 五光十色 十恶不赦 十万火急以 一当十 十室九空
百:百发百中 百战百胜 百步穿杨 破绽百出 百折不挠 百里挑一 百无禁忌 千:千载难逢 千里迢迢 千篇一律 千钧一发 千方百计 千变万化 千锤百炼
万:万水千山 千变万化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千门万户 气象万千 万紫千红 1.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
2.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3重叠成语,(1)AABB式
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2)ABAC式 间隔式的重叠成语 1、3 字重叠 2、4 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 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3)AABC 式
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4)ABCC式 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心服口服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 与反义词 反义词 深入浅出 前俯后仰
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近义词 甜言蜜语 想方设法 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1)比喻 如鱼得水 如胶似漆
稳如泰山 似水流年 固若金汤
(2)夸张 度日如年 归心似箭 一日千里 日里万机 闻风丧胆 天崩地裂云消雾散 雾里看花
冰清玉洁(3)借代 汗马功劳 巾帼须眉(了解)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 安乐窝 铁公鸡 冷不丁 6 容易写错的成语 换然一新(焕)变本加利(厉)再接再励(厉)不记其数(计)走头无路(投)
汗流夹背(浃)挤挤一堂(济)鬼计多端(诡)轻歌慢(曼)舞 来势凶凶(汹汹)免为其难(勉)弱不经风(禁)舍生取(身)义 奋不顾生(身)名落深山(孙)迫不急待(及)山青水秀(清)随声附合(和)永往直前(勇)仗义直言(执)星罗其布(棋)名符其实(副)如火如茶(荼)半徒而废(途)惹事生非(是)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1、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4、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5、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7、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8、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9、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10、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11、以一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公元506年,孙武率三万精兵攻打楚国,消灭20多万楚军,创造一个以一当十的战例
12、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13、一片冰心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诗人王昌龄官场屡屡失意,触犯了权贵豪门,一再被贬,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纯洁而自慰,决心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按图索骥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15、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北宋时期,赵鼎21岁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调到都城开封任职。金兵南下,宋钦宗惊慌失措,赵鼎主张抗金到底,可是宋钦宗不予理睬。北宋灭亡后,赵鼎仍然坚持抗金,秦桧迫害他,他只好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壮山河壮本朝
16、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原因是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17、鸡犬不宁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他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写了一篇《捕蛇者说》。该散文描述一个捕蛇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种地,因为贪官污吏们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18、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东汉时期,班超为平定匈奴作乱,70多岁还在西域作战,他身体日渐衰弱,上书汉和帝要求回中原养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奏请说班超老了,再有战事就力不从心了,汉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断地点头,于是下诏让班超回京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20、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
•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原班人马】同一批人员。
• 【驽马十驾】比喻平庸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有所成就。• 【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
• 【马不知脸长】比喻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丝毫助力。• 【牛骥同皂】比喻贤愚不分。
• 【老骥伏枥】比喻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第二篇:成语故事
8、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了解成语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些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2、难点:感悟故事包含的道理
二、学生状态解读:学生对短小精悍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是对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需要花时间细细品味,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
三、教材简析:本文共有三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办事 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滥竽充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迟早会混不下去。《画龙点睛》告诉我们:作文或讲话时,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个精辟的语言点明要旨,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矛盾实物(尽量准备)或图片等。
五、常规活动:背来自寓言的成语。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生自学课文。4.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理解词语的意思。夸口 戳穿 腮帮 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七、作业设计:续写《南郭先生后记》。
八、板书: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九、资料链接:
http://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一、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情意: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学生状态解读: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学生还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说理的方法。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短小的论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作者先从现象说起,归纳出问题来,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说理,条理清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说服力强!
三、文本教材解读:《读书莫放“拦路虎”》安排在第三单元颇为巧妙,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从文学的层面为学生拓宽了事业,把学生带进了广阔的阅读世界,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必将有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在学生最需要得到方法指导的时候,编者安排了这一课外阅读指导性质的文章,可谓是雪中送炭。这就解决了一个学什么的问题。学生至少可以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联系本册教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部分来看,本文又是对它的最好诠释。
四、教学准备:有关课外知识
五、常规活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1、说说你知道的喜欢的一些关于勤奋、刻苦的名句。
2、说说平时读书时遇到不认识难理解的字、词、句时会怎么做?理解“拦路虎”板书课题。
3、齐读课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交流读书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同学之间相互质疑,互相解答。教师相机提示。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障碍的“障”要读后鼻音,“熟”注意读成翘舌音,“模糊”
应该读成“móhu” 6四人以小组检查读书情况。
4、四人以小组检查读书情况。
组长带领下,多种方式自由选读,人人有机会读,5、出示生字,要求查字典解决。
障碍 模糊 掌握 连估带猜 衷心 扫除 误解 懒惰 理解 书页 圈下来
重点理解:连估带猜:估估猜猜,不求准确。障碍:阻碍前进的东西,本文指不会读,不理解的词
6、指导书写。
(1)指名说用什么方法,几乎这些字形。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注意点。
7、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分段:
什么叫“拦路虎”,遇到它绕着走有什么坏处。(1~2)通过查字典扫除“拦路虎”。(3~4)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3组内代表汇报。
4提问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出示重点句子: a有的同学由于怕麻烦,或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也就懒得去查字典,只是连估带猜
这样做,不仅字音容易读错,而且字词的意思也很难以理解。
“连估带猜”是个常用结构,表示两种动作紧接着,差不多同时发生。说几个“连 „带„”的词语。用”不仅 而且“造句。
b再说,你这次见到拦路虎”绕着走,说不定什么时候读书,它有会。跑过来“拦”你 的路。
四、面对拦路虎,我们应该如何消灭,学习第二段。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思考:哪些语句给你启发较深。谈谈自己的感受。相机出示:
a要知道,字典就是无声的老师,遇到“拦路虎”,便要去请教它。b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记下生字的读音和意思。c由此看来,要扫除‘拦路虎’,勤查字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2、指名读第二段。齐读。3小组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复习指导几种查字典的方法。
1、指名说
2、教师总结。a、音序查字法
如果只知道某个字的读音,还想知道这个字的写法和字义时就用音序查字法。b、部首查字法
知道某一个字的字形,还想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字义时就用部首查字法。
六、举行读书汇报会。
小组内交流,选拔优秀文章。推荐在全班演讲。
七、作业设计:
一、用下列表示不同意思的字组词。
例:白: A、表示叙述(表白)B、表示清楚(明白)
1、表示头()
2、表示首领()
3、表示首领()
4、表示出头告发()疾:
1、表示病()
2、表示快()穷:
1、表示没有钱()
2、表示穷尽()
终:
1、表示最后()
2、表示自始自终的整段时间(二、写出下列引号的用法。
A 着重指出 B 特殊意义 C 直接引用
1、请记住,读书莫放拦路虎”。()
2、歌中唱到:“世上只有妈好„„”())
3、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现在正被沿岸工厂排放的污水“吞噬”着。()
三、照样子将意思相似的成语连起来。
瓜熟蒂落 临阵磨枪 聚沙成塔 化险为夷 卸磨杀驴 独木难支 绳锯木断 集腋成裘 管中窥豹 过河拆桥 眼高手低 量体裁衣 临渴掘井 坐井观天 不翼而飞 水滴石穿 孤掌难鸣 口蜜腹剑 对症下药 不胫而走 笑里藏刀 水到渠成 转危为安 志大才疏
八、板书设计: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九、资料链接:
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语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名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有损失。”可见指导学生对课文中语句“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多比较就是在阅读时恰到好处的创设相关情境,并以此为参照对象,对课文中的词句进行比较推敲,从而认识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不断增强“语感”。多归纳就是指导学生归纳层意、段意、写作方法等,使其从中获得概念,发展语文能力。多揣摩就是经常指导学生思索推敲词句的内涵,琢磨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技巧。多体会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中紧扣中心的重点词句怎样表情达意,刻画人物形象和描绘事物特点的,从而使学生领会课文蕴含的感情,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虽属非智力因素,但它对智力因素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使学生学会思考与读书,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培养: 1.专心致志的读书习惯
专心致志的读书习惯要在激发阅读兴趣上下功夫:选择学生喜欢读的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选择革命故事书,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出程度适中或有一定坡度的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的注意力等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达到专心致志的读书目的,即所谓的“钻进书本”。2.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说:“开卷有益”,学生通过阅读,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这就是阅读的目的性。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第一次读,是处理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主要内容;第三次,则突出以训练组为重点,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进行扎扎实实地训练;第四次,第五次„„书读得多了,读书的目的性也就更明确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则逐步形成。3.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在阅读中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勤读善思、精度品味的习惯,是不容忽视的,即所谓的“跳出书本”。4.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一点即要求只要读书,就要使用“文房四宝”。在书本上标出不理解或理解模糊的字词句段,应重点阅读或求“外援”;圈划好的语句,进行摘录加深认识。同时,要求学生人手一册专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5.读书时勤翻工具书,利用资料的习惯
古人云:“君子生非易也,善假于物也。”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查阅资料的习惯,以充实阅读的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6.参加读书实践的习惯
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按照各类文体的一般阅读方法,为学生设计具体的操作性读书步骤,并对每一个读书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书实践,再进行检测,反馈信息,必要的矫正。让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步骤合理、检测严格的阅读实践,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读书为主线,养成良好的参加实践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它要求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求知欲,通过学生自身的投入、参与、探索,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扩大阅读量,达到阅读的目的,从而为今后的自学打下基础。
三、用好自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得到思想教育。”在指导学生运用自读课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每周设立一节指导课,教学生读书方法。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紧”(叶圣陶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伊索寓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教学时间:三课时
二、学生状态解读:
这篇文章对于心智不太成熟、阅历颇为单纯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能有所领悟,尤其是这篇内蕴较深的课文,这样设计导语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文本教材解读:
《狐狸与葡萄》,作者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当他们无能为力,做不成事时,多会为自己找借口。中国人最为直接的表现,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课文中的狐狸,为什么会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哪?这是理解寓意的关键。我看有四条:一是狐狸特别想吃葡萄。狐狸看到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是最好的说明。二是狐狸,真是没有能力吃到葡萄。所以它想尽办法,也是白费劲。三是狐狸非常失望。你看,它感到无望,不就是感到没有希望。狐狸没有吃到葡萄的难过、失望,尽出。四是狐狸心存不甘。“只好转身离开中的”“只好”,活画出狐狸想吃吃不到,又不情愿、舍不得离开的窘态。在这种心里的作用下,狐狸才为自己找借口,自我嘲讽:“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虽是一篇小文章,用字炼句之精炼,令人折服。
《牧童和狼》的寓意中,暗含了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一贯说谎,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一贯说慌的行为,导致了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故事的内容、寓意,学生一看即明。重点在于理解这种一贯说谎的危害。故事为了突出这种危害,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一贯说谎时牧童与村民的表现:哈哈大笑——惊慌失措,喊破喉咙——没人前来帮忙;用对比的手法写牧童狼来先后的神态变化:哈哈大笑——吓坏、慌忙、喊破喉咙。通过对比研读,学生明确牧童与村民前后的系列变化,都是由于牧童一贯说谎造成的。且这些词语感情色彩强烈,给读者震撼,给读者警醒。
《蝉和狐狸》中的蝉,为什么能够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因为它是一个聪明人。这是理解寓意的重点。故事中哪些地方表现蝉聪明?一为察觉。蝉因为得到乌鸦的教训,很快察觉其中有诈。二为实验。它摘了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果然上当,以为是蝉,猛扑过去。三为推理。蝉从狐狸的粪便里掺杂蝉的翅膀中,推理出狐狸想吃它的本意。这是从现象中推理,推理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能力。四为用外交的手法。蝉对狐狸的话,柔中带钢,用商量的语气显得客气。“你看,朋友,„„”。它看似客气,实为讥讽狐狸。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
五、常规活动:
龟兔赛跑
寓意:骄兵必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目标。披着狮皮的驴 寓意:外表虽然可以暂时掩盖一个人的缺点,但它很容易被揭穿。披着羊皮的狼 寓意:事物的外表有时候会掩盖它的本质,所以我们不能只凭表面现象就作判断。口渴的乌鸦 寓意:有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如果积少成多,便会带来很大变化。狐狸和山羊寓意:处于困境之中的人为了摆脱困境,往往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所以他们的建议常常是不可信的。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五、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作业设计:
1、抄写三个寓言故事的寓意,能结合实际说一说。
2、收集伊索的寓言故事,在班级开展“故事会”。
3、自己试着写一写小寓言故事。
八、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古代社会(小孩)现代社会(成人)(简单、幼稚)(复杂、狡猾)
九、资料链接:
伊索寓言 △西方寓言的始祖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一本生活的教科书
△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的书
△鉴别善恶美丑的启蒙教材
作者:伊索(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成书,罗念生译。
伊索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弗律基亚,曾在一个名叫克珊托斯的富人家为奴,由于聪颖智慧,被解除奴隶身份并获得自由;他曾游历各地,给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据说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国王克洛索斯非常器重他,派他出使德尔斐,结果伊索遇害身亡。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智慧的结晶,通俗易懂,文字简练,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反映的内容很多,绝大部分是讲做人的道德准则方面的问题。他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早已超越出地理的界限,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成为后世作家创作的源泉和蓝本。
★中国作家、学者钱钟书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个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狼和小羊》:狼想吃小羊,道貌岸然地掩饰自己的罪行,但当纯朴的小羊戳穿他虚伪的面孔时,狼便露出了强横的本性。(对于那些存心作恶的人,任何正当的辩解都不起作用。)
▲《农夫和蛇》:农夫在冬天见到一条蛇冻僵了,于是将它放到怀中暖热。蛇醒后咬了恩人一口,农夫中毒而死。
▲《龟兔赛跑》:乌龟和兔子进行比赛,乌龟依靠坚持不懈地努力战胜了一路懈怠的兔子。
▲《狐狸和葡萄》:狐狸看见架上的葡萄,但是它又摘不到,临走时,说葡萄是酸的。
★《伊索寓言》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庞迪我引译至中国的。清末各种译本相继出现,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第一个由古希腊文直接翻译的《伊索寓言》。◎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却推托时机未成熟。◎挑选什么样的朋友,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对恶人即使仁义不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一直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虽然慢,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会赢得胜利。
读书指导:
我读书,我快乐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借助京剧《红灯记》,了解谚语和戏剧的关系,明白唱段中的弦外之音。
2、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
3、诵读和感悟美文《幸福》。
4、口语交际:学会拒绝。教学重难点:
1、了解谚语和戏剧的关系。
2、口语交际:学会拒绝。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联系剧情领会唱词的弦外之音,了解和戏曲有关的谚语;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同学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而现代京剧在对传统京剧进行变革的基础上,更讲究唱词的优美和内涵。
(2)播放录音,出示剧照:《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李玉和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在敌人的酒席宴上,在牢房里,在刑场上,李玉和英勇顽强,坚贞不屈。李奶奶鼓励铁梅经受考验,迎接斗争。残暴的敌人无计可施,最后杀害了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继承父亲、奶奶的遗志,在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机智地摆脱了敌人的追捕,胜利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对照题中唱词来听,了解大意。
(3)思考:剧中人物为什么要这样说,你能听得懂这段话的弦外之音吗? 联系剧情交流,再细读这段话。
2、教学第二部分——再次放录音。
3、教学第三部分。(1)出示谚语。
(2)思考:这些谚语表达了什么意思?
理解这些谚语的意思:掌握戏曲艺术,必须从小苦练功夫,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卓有成效。练习读谚语。
(3)指导朗读和背诵。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重点指导“郊野、碧蓝、嫦娥”等词和整体布局。
2、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读背《幸福》,通过和续写的对比诵读增加积累;学写毛笔字。
一、第三题(诵读与感悟)
1、出示《幸福》。
2、思考:“幸福”在文中是什么含义?
结合课文内容交流: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
3、指导朗读和背诵。
4、拓展:幸福还会是什么?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边范写边讲解虎字头、病字头的书写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拒绝别人。
一、故事导入
1、讲述: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中国的国库中一共有多少钱?这是国家机密,是不容泄露的。总理想了想回答说:有18元8角8分。众人大惑不解。周总理解释说:人民币的面值分别为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这些钱加起来就是18元8角8分,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周恩来是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语言幽默机智。他的回答既拒绝了对方的提问要求,又达到了不伤害对方感情的目的。,这种方法就叫婉转拒绝。
2、揭题: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亲人、老师、好朋友、同学或者一些陌生但又善意的朋友,如果他们提出的要求你不能接受,但又不想伤害他们,你将怎么去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婉转拒绝。
二、具体指导
1、思考:明明今天遇上了个小难题,他最要好的朋友丁丁请他周六下午一起去看电影,可明明每个周六下午都要上英语辅导班,明明不想耽误英语学习,可又担心丁丁不高兴,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该怎么办?
2、思考:芳芳是个小书迷,星期天,妈妈又给她买来一本芳芳最喜欢的《爱的教育》。芳芳正看得开心,她的小邻居壮壮来了,非要借这本书。要知道,这个壮壮可是个毁书大王,同学们说,芳芳该怎么办? 对于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要学会拒绝。但是,拒绝的学问可大呢。同学们想想,芳芳该怎么说呢?
3、思考:还有一种情况,当别人给你提出的要求有一定危害性时,我们不光要拒绝,还要指出错误所在,规劝他人。例如有人约你周末去网吧打游戏,你该怎么办?好好想想,可以和邻桌同学商量。
三、合作交流
1、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拒绝。书中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邻桌为一组,选择一题,进行练说。
2、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自己不能接受或不合理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有拒绝的艺术,拒绝的不卑不亢,不伤和气,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拒绝的方法,在与人交往中成熟起来。
第三篇:成语故事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寓意:只要把道理说透彻,就能够帮助人解除顾虑和忧愁。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 子《列子·天瑞》
后人从中概括出“杞人忧天”一句成语,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用尺子量。动词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29.吾:我。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灯谜】郑人买履(打三字口语一)谜底:不知足
终身食鱼
昔者,有馈①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②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③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④,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编辑本段注释
1.馈:赠送。2.或:有人。3.以:因为。4.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5.对:相对 6.故:所以 7禄:官职
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没有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什么原因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 “因为我喜欢鱼,所以不接受鱼。如果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学奕
编辑词原文介绍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编辑本段译文介绍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一次,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他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们一
起学习,但另一个学下棋的人学得却不如前一个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商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编辑本段详细注释
(01)弈:围棋,这里作动词下(围)棋。
(02)暴:同”曝“,晒。
(03)夫: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方的评论。
(04)弈秋:秋,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5)通:全。通国:全国。
(06)善:擅长,善于。
(07)弗若:不如。
(08)诲:huì,教诲,教导。
(0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代词,指代弈秋的教导。
(11)鸿鹄:名词,指代天鹅。
(12)援:引,拉。
(13)缴:系着生丝绳的箭。
(14)之:代词,指代专心致志的人。
(15)俱:一起。
(16)弗:不。
(17)矣:了。
(18)为:因为
(19)其:代词,指代后一人。
(20)虽:虽然。
(21)将至:即将到来。
(22)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3)非然也:
非:并非、并不是;然:如此,这样。也:语气助词。
(22)唯:只。
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启示道理
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另一个人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三心二意地学习,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该认真细心、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切不可三心二意,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 神童 shéntóng
[child prodigy] 又称圣童、奇童、或资优儿童,是对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神童得官,俗俚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翻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凭借神童试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就预先商量好教书的价钱,每教完一种经书,(家长)就给他们一些钱,孩子就白天黑夜苦读。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遇熊
编文言文
甲乙二人 偕行林中 忽见熊来 甲猱登树巅 乙僵卧地上 熊趋嗅之 疑其已死 舍之去 甲见熊去远乃下 笑问乙曰 熊向君何语 曰 熊告我云 交友宜慎 凡见人危难而不相救者 勿与为友也 甲大惭
翻译
甲乙两人一起在树林里走路,突然看到一只熊来了,甲迅速的爬到树顶,乙趴在地上装死,熊走近嗅他,以为他已经死,舍弃离开了。甲看到熊走远了才下来,笑着问乙说:“熊对你说了什么话啊?”乙说“熊告诉我„交友应该谨慎,凡是看到别人有危险困难却不帮忙解救的人,不要与他结为朋友。”甲听了非常惭愧.辑词条
画蛇添足
【汉字简体】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注释
1.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4.卮(zhī)酒:一杯酒。
5.相谓:互相商议。
6.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7.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将要饮酒。引:拿,举。且:将要
8.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9.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10.安能:怎么能;哪能。
11.为:给;替。
12.遂:于是;就。
13.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4.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5.终:最终、最后。
16.引:拿起。
17.且:准备。
18.成:完成。
19.余:剩余。
20.足:脚。
21.亡:丢失,失去。
22.为:给,替。
23.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4.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5.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6.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7.谓:对......说。
寓意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他的菊爆了。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告诉节外生枝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菊花弄砸。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菊花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第四篇:成语故事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
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
《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附:课后习题4提示:
(1)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
(2)不要……而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
课后练习5提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三、万花筒:
相关资料
1、古文欣赏
你读过用文言文写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的故事吗?这里就有,对照着课文,看一看能不能读懂?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鬻(y):卖。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粮食仓库。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注释]
武帝:梁武帝萧衍(yǎn)
僧繇: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2、成语故事欣赏
读了三则成语故事,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特别有意思,肯定还想读是吧。这里选了几则,赶快读一读吧!
杯弓蛇影
晋朝淯(y)阳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作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得这样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前次去你家作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茅塞顿开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quot;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顿: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个画家名叫文同,子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宝先生,梓(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时考上进士,后来做司封员外郎。他不但能诗能文,而且长于绘画。在他的绘画中尤长于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人们极为赞赏。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据说为了画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仔细观察竹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萧条时的各种姿态,因而对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识。当他提笔画竹时,心中早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正因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来。
他的朋友晁补之十分佩服他这种作画精神,便在文中赞扬文与可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人们把”胸中有成竹“简缩为”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准备,心中有谱,临事不慌,十分沉着。”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汉代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土很小,只有一个县那么大,而且出产不多。可是夜郎的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他时,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汉孰与我大?“
后来人们称夜郎王这种行为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眼光短浅、见识贫乏却又自高自大。〖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五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九牛一毛
刮骨疗毒 约法三章 翻土得金 美轮美奂 车水马龙 老马识途 狡兔三窟 鹬蚌相争
九牛一毛
西汉时代有个很有名的大将军名叫李陵,他奉汉武帝的命令,率领军队去攻打匈奴。后来,因为兵力不足而战败投降。
汉武帝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他觉得李陵不但不能立下大功,反而轻易对敌人投降,其他的大臣们也纷纷指责李陵的不忠。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打抱不平,他说:“李陵将军孤军奋战,每一次出兵攻打敌方都有很好的成绩。而这一次,他没有得到李广利(担任正面主攻任务的将军)的协助,五千人的步兵虽然被八万匈奴兵团团围住,但是仍然冒死对抗,而且连续打了十几天的仗,还杀伤敌兵一万多人,直到粮草都用尽了,才不得不假装投降,这样的战绩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李陵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将领啊!至少他的功劳能够抵他的罪过吧!”
汉武帝听到司马迁不但为李陵辩解,而且还讽刺他的亲戚李广利,顿时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把司马迁打入死牢,接着又判了司马迁当时最残酷、最耻辱的宫刑。司马迁遭受到如此大的打击,受到这种侮辱,好几次都想自杀一死了之,可是他想到自己这种情形即使死了,在大家眼中也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他下定决心勇敢地活下去,最后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流传千古的史学巨著。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变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申成“九牛一毛”这个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分,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刮骨疗毒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
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地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办法倒是有。在僻静的地方立个柱子,柱子上吊一铁环,然后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最后再用尖刀割开皮肉,刮去骨上的箭毒,用药敷好,才可以痊愈。只是这样的疼痛怕是难以忍受啊!”
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设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约法三章
秦朝末年,人民苦于沉重的捐税、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纷纷揭竿而起。公元前 206 年 10 月,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朝皇都咸阳只有几十里的灞上。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接受大将樊哙和张良的建议,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前朝法律残暴,让诸位父老乡亲吃尽了苦头。今天,我想和大家约法三章:第一,杀人者偿命;第二,伤人者治罪;第三,偷盗者治罪。除了这三条,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我是替百姓们除害来的,决不会坑害大家,希望大家回去把我的话转告给老百姓!”刘邦还叫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老百姓听说刘邦如此宽大仁慈,非常高兴,争先恐后地带着粮食和酒来慰劳士兵。刘邦辞谢道:“军中有的是粮食,不可接受你们的礼物,若任意收礼,则违反了我刘邦进关的初衷了。”这样,老百姓就更高兴了。他们都希望刘邦能够永远在关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统治。通过约法三章等手段,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翻土得金
有一个农夫病重得就要死去时,他把两个儿子都叫到身边来说道:“我就快要死了,我只有一份遗产送给你们。我将那些金银财宝埋藏在家后的那块葡萄园下。等我死后,你们就轻轻地翻一翻土,就可以找到它了!”
父亲死后,儿子们各自拿着锄头到葡萄园去,到处挖土找宝。但是,挖遍了葡萄园,结果仍没找到父亲所说的“金银财宝”。但是,由于他们天天翻土,土壤肥沃起来,他们当年的收成比往年多了数倍。
这时,儿子们才明白父亲所指的“金银财宝”。
美轮美奂
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武建造房屋,落成后人们前去祝贺。一位官员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即“轮囷(qūn)”,指古代的圆形仓库,这里是用来形容房屋高大的样子。“奂”是“众多”的意思。“美轮美奂”是说房屋高大众多、宏伟壮丽。后来,人们用“美轮美奂”来形容房屋高大美观。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美轮美奂”除了用来形容房屋或者装饰、布置之外,人们还用“美轮美奂”来形容其他事物美丽(或美好)、绝妙。例如:晚会上的歌舞美轮美奂;这的确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交响乐队演奏的美轮美奂的音乐令人陶醉;这本书里的插图,美轮美奂,非常吸引人„„
车水马龙
汉明帝为了纪念那些帮助光武帝中兴汉朝的功臣,命画师在南宫云台中画上他们的像。在这些功臣像中,却没有大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像。这是为什么?原来,皇后马氏是马援的女儿。明帝为了避免亲宠外戚的嫌疑,故意不画的。
马皇后牢记父亲遭人嫉妒陷害、含冤而死的教训,处处虚心待人。马皇后那时没有亲生儿子,明帝立贾氏的儿子为太子,委托马皇后教养。马皇后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般,精心培养,母子十分亲热。明帝去世后,18 岁的太子继皇位,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汉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把马太后的兄弟封爵。马太后遵照光武帝生前的规定——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制度,坚决反对。她说:“从前外戚外出的情景,真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如此招摇,实在不好啊!” 后人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简略为成语“车水马龙”,形容车马不绝的热闹景象。
老马识途
公元前 663 年,齐恒公发兵伐孤竹国,随军出发的有一个名叫管仲的大臣,很有学识,足智多谋。战争从春季开始,归来时已是冬天,山川草木都已变样,齐军不熟悉孤竹地理,途中迷了路。到了夜间,天黑雾浓,阴风惨惨。点火把照亮,风一吹就熄灭了,行路更分不清东南西北。管仲下令击鼓,将齐军汇集拢来,先扎营住下再说。天亮了,齐恒公发觉,原来齐军走入一个地势险要的山谷,赶忙派出几支人马,分头寻找出路。可是山高谷深,到处陡壁悬崖,派出的人马左看右盼,怎么也摸不出去。齐恒公急得不知道怎么办好。仲管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吩咐将几匹马的缰绳解开,让它们自由行走。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着走着,居然走出了谷口。管仲所说的“老马之智可用也”,后来演变为成语“老马识途”。
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宰相孟尝君家中养了三千门客,其中一个名叫冯谖。有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临走前,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你就买什么吧。”冯谖到了薛邑后就和债民们说:“孟尝君不要你们还债了。”说完,当众把账单全部烧掉了。薛邑百姓为此非常感激孟尝君。冯谖回去后,孟尝君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给我买什么东西了吗?”冯谖说:“我觉得你家什么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张给你把‘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之职,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尝君这时才体会到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可是冯谖却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才能免除一死。如今你才有一个洞,还不能放宽心啊。让我再替你开两个洞吧。”于是,冯谖到了魏国,对魏王说:“孟尝君这个人非常能干,凡是接待他的诸侯,都能富国强兵。”魏王听了,便把丞相的职务留给孟尝君。齐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用更隆重的礼节去请孟尝君再回去做宰相。这样,孟尝君的第二个窟便造成了。之后,冯谖又让孟尝君请求齐王,让他在薛地建造宗庙以供奉先王的祭器。这样,由于齐王派兵保护,薛地就不会受侵袭。宗庙建成后,冯谖说:“现在三个洞都修好了,你可以放心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了。”
后来,人们用“狡兔三窟”来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避免灾祸。现在多用于贬义。
你知道“鹬蚌相争”的出处吗?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鹬蚌相争》的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多年,寓言故事的题目成了成语,流淌在我们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广泛运用,这就是经典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