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十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个美国朋友,见到他3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他没对我多说什么,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大脑三分之二理论”(就是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岁就长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0-3岁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但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谭,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孩子3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或送回老家与父母不见面了,而年轻的父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所知,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搞坏的事,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别林那样众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是伟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使中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
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懂事”前的黄金教育期(特别是0-3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过3岁了),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长起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而今天中国的教育条件好起来了,孩子们反而变得平庸了。因此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家长,都有责任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跳出社会的惯性教育而避免被埋没掉,这个事情不能都推给学校和教育部,也是家长的责无旁贷的己任。
我发现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个很容易从众并滑向平庸的事,似乎每个家长和老师的不假思索的从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都对孩子的自然成长构成致命的威胁。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这是一个这么简单却这么让人望尘莫及的事!
正因为有这样的危机感和反省意识,我每见到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嘱咐别人“一定要尽量反向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有“教育突围”的意识.对于即将为人之母的你,我能与你分享点什么呢,0-3岁的黄金教育期大家一般都知道了,但大家不见得知道在孩子0-3岁时应该注意哪些教育事项,怎样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做到“教育突围”。我相信你一定已经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了,一定已积累了不少常识,那我就不说公知的常识了,仅说几条一般家长不容易想到的“反向思维”,起个名字叫“准父母应该具备的十大反向教育思维”,不在系统,不在全面,不在详细,甚至不在正确,仅是帮你提个醒,激发你从起点上就考虑孩子教育的突围问题,这里的反向思维,指不同于常识性思考和习惯性思考。
反向思维一:具有大学学历的人,他的教育认识不仅有可能是零,还有可能是负数。
把一个孩子猛然推向你身边,让你评价他的表现如何,你很容易就能滔滔不绝地给他归纳出几条来,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哪需要改进,可你有可能从来没考虑过教育的问题,怎么一上来就能评价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可怕的“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
我们长成父母的样子,是因为我们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但千万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生长在中国,我们的血液里也不知不觉地自动遗传了教育的认识,这就是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由于教育基因有惯性遗传,每个家长几乎不需要有任何认真考虑就可以立即拿出一套头头是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从而一生只做孩子教育的执行者,而很少做孩子教育的思考者。你对孩子的教育中总能找到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总能找到你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状况,在整体上总难跳出相同相似的大圈子。
教育本身并不难事,不过是使一个孩子更聪明而已,而绝对地跳出民族社会的教育基因遗传,找到更适合于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却是件很难的事。
因此为人父母,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不可太自信地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进行不假思索的教育,而要耐心地、谦虚地从头学习和研究你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问题,要思考如何摆脱自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和不自觉继承而实现“教育突围”。
以上道理乍一听好像大而空,但慢慢想下去你会发现非常值得思考。中国孩子目前整体上教育结果不理想,归根结底的最主要责任人就是父母,中国父母因懒于思考、惯于盲从和过于自信,因而疏于谦虚地从零做起研究教育问题,因而给个性化的孩子们施加了太多的同一化的化肥,使孩子们树长得不像树,草长得不像草,一眼望去都大致相同相似。
思维二:孩子虽然是你的,但他有他自己独立的“成长权”。
任何一个法律也不会规定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但为人父母却必须思考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如果孩子是一棵树,而你让他长成了草,你就是侵犯了孩子的成长权。且不要以为为人父母,给人衣食,你就是问心无愧的父母了,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用盲目的、不合适的教育干扰或践踏了孩子成长权,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人类之所以从远古社会走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就是因为“少数”的人类的种子得到发芽成长,成长了划时代的精英人类,才带领着其他平庸的人类走到了今天。可为什么只有少数种子发芽?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权利发芽成长成参天大树而避免被平平庸庸的教育抑制和耗费掉呢?这是天下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应该想的问题。提出孩子“成长权”的概念,是为了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敬畏心,从而更加重视思考成为合格父母的问题。
思维三:别看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可能“不懂”孩子。
我前面几次提到了“教育突围”和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起。
很多家长自信地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还能对他不了解?而事实上睁眼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比比皆是。有的“全职”家长别看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完全是孩子面前的陌生人。懂孩子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甚至需要点天份,你没看很多人都养小猫小狗吗,可养起来大不一样,有的人可以达到和自己家的宠物“说话”的程度,有的人就是在傻养。懂孩子也和懂宠物一样,需要你用心观察思考才能懂。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懂你的孩子,你何谈良好地教育他,何谈让他长成参天大树。为了懂孩子,父母们一定要学会一门外语——孩子的语言,特别是学会不会讲话的0-3岁的孩子的形体语言,这只能靠观察与思考来学习,但这门语言值得下功夫去学,哪位家长这门外语学得好,他的孩子就一定错不了。
最可怕的是家长看到三岁之前的孩子不会讲话,就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懂,因此就先喂饱穿暖逗乐算了,交流不交流的事,长大点再说吧,这种不懂孩子父母大有人在。
思维四:忽视孩子,是阻碍家长教育好孩子的最大挑战。
别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把孩子当心尖,但我还是要提醒一下,现代社会里人们的一切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在尽量把父母从孩子们身边拉开,对孩子养而不管的现象很普遍。就算你每天下班都和孩子在一起,你也大大地离开了你的孩子,这严重地阻碍了你去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因而总难成为合格的家长。
西方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大科学家,中国古代的私家教育培育出了那么多了不起的文人,都和孩子从小就和父母形影不离有关。我说这话倒不是劝说家长们从此都不上班在家看孩子了,而是要家长们意识到忽视的严重性,这样你就可以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弥补忽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比如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就要更用心地观察和了解孩子,而不是下班后只顾着逗孩子开心,逗你自己高兴。
思维五:人类的大脑一出生就足以令人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里误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大脑是空的,需要大人一点一点地去教育,其实“教育”二字有点贬义,有灌输的意思,是把被教育者看得什么都不懂,高高在上地往别人的脑子里塞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就要算人的大脑了,它强大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存储能力是任何教育都望尘莫及的。而且每一个新出生的孩子的大脑都不是空的,而是一个个等待点燃的智慧火把,等待发芽长大的种子,等待喷发的智慧火山。父母所做的教育不应该是在这些火山口上盖几个不起眼的小房子、栽几颗不起眼的小树来炫耀一下火山口的美丽,比如让孩子死记硬背几首唐诗来显示一下孩子的聪明,而是应该小心地看护、疏通、和激发这些火山的爆发,然后躲到一边去观看远比自己想象得壮烈的火山喷发。
我深深地相信,每个教育成功的孩子,都应该远远地超过他们的父母的成就,就象我们知道大科学家和大艺术家而不知道他们的父母一样。
父母切不要自以为是地大包大揽地“教”孩子去成长,孩子完全可能是比你强百倍的人类,被你去教,岂不是耽误了他。
思维六:世界上本没有大学问和小学问,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事情,就都应该带孩子去体验。
既要让孩子的智慧火山喷发,又不能挡了孩子的路,那么父母的教育究竟可做些什么事呢?—— 象一个桥梁那样,引见孩子去感受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和每一件事情,这就足够了,至于孩子感受了这些东西后会怎么样,你不要去管,也不要去想,因为你想不明白。
具体说一下0-3岁的孩子,0-3岁的孩子没有什么推理的能力,他只是个强大的拷贝机,因为先要有存储才能有智慧,所以0-3岁的孩子基本上只做存储,谈不上智慧。需要注意的是,0-3岁孩子的大脑的存储能力简直是疯狂的,贪婪的,一生中最强大的,简直是“掠夺式存储”。他们的大脑就象高速运转的复印机一样,一瞬间就把所看所闻的东西强行地掠夺到脑子里,并死死地记住,而此时他们的对外表现仅仅是死死地盯住一个东西不放。这个时期是往孩子的脑子里装东西的最好时期了,这时期的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帮凶”,帮助孩子满世界去“抢”东西,具体做法就是把各种东西都搬到孩子的眼前(或把孩子搬到各种东西的前面),让他去死死地盯个够、看个够、摸个够、玩个够!
那么应该让孩子看到些什么呢?这个范围可就太大了,此时的父母千万不要把世界上的东西分个三六九等,认为数理化就是上等的知识,蚂蚁搬家就是不重要的,其实大千世界里的一切都东西,不管是巍巍昆仑还是一粒尘沙,在孩子眼里都是平等的奇观,不管是列车滚滚还是老鼠打架,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平等的奇迹。体验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三六九等,让孩子静静地看一看农民工搬砖盖房子,对孩子的智力好处简直难以言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有取之不尽的事情让孩子去体验,只需家长有心去寻找和发现。
思维七:演戏,是引导孩子对一个事物感兴趣的最好方法。
诚实,一般是父母教导孩子的基本品德,但假戏真做,却是教育孩子的良方。0-3岁的孩子眼里,父母恐怕是他们出镜率最高的演员了,因此他们的一切观察式掠夺学习的目标,也基本上都随着父母的行动走,父母手中把玩的一样东西,会成为孩子最感兴趣要掠夺的第一类目标,因此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故做喜欢地对一件东西感兴趣,是把孩子“骗”进那个领域的最好方法。孩子就是孩子,他就是看不穿的大人的这点鬼把戏,但也正因此就为大人的假戏真做提供了可行的条件,父母一定要在孩子0-3岁的时间里学会演戏,要装做好象对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感兴趣,这样就可以趁孩子不明白把好多事情稀里糊涂地“拷”进了孩子的脑袋里。
其实在孩子面前假装对一个东西感兴趣是可以一举两得的,因为这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和事物原本都是很有意思的,而你过去完全有可能忽视了它们,现在在爱孩子的动力驱使下去真正观察这些东西,你能发现曾被你熟视无睹的世界原来这么有意思,因此很多人有了孩子后更加懂生活和爱生活。
思维八:小心,千万别让孩子成了完成家长精神夙愿的牺牲品。
很多家长在小时候的成长中都一些未实现愿望,都有一些想要而没得到的东西,于是家长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绑架自己的孩子去实现他们个人的夙愿,说得不客气些,是一种既愚蠢、又自私的行为,并且极有可能严重地侵犯和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权。
我遇到过一位家长,他拼命地拉着自己的儿子学提琴,并疯狂地陪孩子一起学练琴,比孩子练得还卖力,就因为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眼巴巴地看着小提琴买不起,连看到画片里有小提琴都要多看上几眼,因此现在有钱后就一定要弥补自己的这个夙愿,强拉着小孩学提琴,他对他儿子最常说的话就是训斥他儿子:“爸爸小时候想学都学不着,你现在条件这么好,还不赶紧学,真不懂事”,而他儿子呢,被他训斥得搭拉个脑袋象死鸡一样蔫,对小提琴毫无兴趣,就算他本来是块拉提琴的料,也被这位绑架式的家长毁掉了。父母引导孩子做的事,往往带有父母的个人倾向性,商人想让自己的孩子搞文化,文化人想让自己的孩子学艺术,艺术人想让自己的孩子搞工程…… 这些父母全都是在依据自己的感受来霸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这实际上是绑架了孩子的成长,干扰、影响、乃至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权,是教育的悲剧。
思维九:不要太轻信儿童心理学。
我倒不是反对心理科学,而是要强调一个幼儿的心理活动远远比人们想象得复杂,远远比人们想象得丰富。很多太自信的家长容易犯书呆子的毛病,觉得看了几本心理学书就懂得自己的小孩了,就可以按照规律办事了,这会耽误你了解孩子。看一些幼儿心理常识书是可以的,但不要忘了你的孩子本身就是一本书,是比任何一本幼儿心理学书都复杂的书,这本书需要你自己来细心地读,才能读出很多特有的内容。
思维十:防止“纠错式”的偏科教育。
教育应该教些什么?从简单的角度看是两样东西,一是教孩子该做些什么,二是教孩子不该做些什么。这一点,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别,西方文化侧重的是前者,东方文化侧重的是后者,而我认为应该两者取中,但由于东方人本身就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有严重的后者倾向性,因此我对东方家长的建议是,多考虑让孩子干点什么,少考虑让孩子不干点什么。
我见到过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他穿着鞋子踩了一下泥坑里的脏水,他的妈妈就急着叫嚷起来“天哪,你怎么能这么干,鞋湿了脚不是要受凉吗?”,并上前拍了孩子一巴掌,把这小孩吓哭了。
东方文化的教育观念里认为孩子的身上一定会有很多毛病,教育的最大责任就是要不断地告诫甚至惩罚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以防止小树长歪。的确,小孩的成长中一定会出现一些大人必须出面纠正和干预的大毛病,但切不可因此就忽视和干扰了孩子强大的“自愈能力”的发育。小树长直了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小树长歪了,他自己能发觉,并纠正自己长直了,那才是更可贵的自愈能力的培养。任何一辆汽车上都要有可转动的方向盘,来调整车辆的走偏,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中都要有强大的自愈能力,来纠正成长的失误,让大自然和社会来惩罚孩子的失误,是对孩子自愈能力的最好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给孩子一定数量的犯错误的机会,别阻碍了他的自愈能力发育。这样的话,父母就可以把很多精力从“管教”当中解放出来,而投入到更重要的“启发”当中去。
以上10点思维仅供参考,激发你去“反向思考”。
教育孩子看似很累,但其实处理好了幸福大大于劳累。孩子象一个希望一样吸引你在这个世界上好奇下去、生活下去、奋斗下去,使你抛开了很多不开心的感受,你虽然已经长大过一次了,但那一次是半懂不懂的,稀里糊涂的,这次你要与你的孩子再长大一次了,这相当于一次重生,这一次请你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细细地看一遍这个世界里的更多东西吧,你会发现世界很美好,祝愿你早日感受这种回到童年的“重活”的幸福!
第二篇: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十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个美国朋友,见到他3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他没对我多说什么,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大脑三分之二理论”(就是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岁就长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0-3岁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但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谭,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孩子3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或送回老家与父母不见面了,而年轻的父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所知,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搞坏的事,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别林那样众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是伟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使中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
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懂事”前的黄金教育期(特别是0-3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过3岁了),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长起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
第三篇: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十几年前,我遇到了一美国朋友,见到他3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他没对我多说什么,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大脑三分之二理论”(就是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岁就长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0-3岁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但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谭,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孩子3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或送回老家与父母不见面了,而年轻的父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所知,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搞坏的事,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别林那样众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是伟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使中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
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懂事”前的黄金教育期(特别是0-3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过3岁了),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长起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
而今天中国的教育条件好起来了,孩子们反而变得平庸了。因此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家长,都有责任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跳出社会的惯性教育而避免被埋没掉,这个事情不能都推给学校和教育部,也是家长的责无旁贷的己任。
我发现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个很容易从众并滑向平庸的事,似乎每个家长和老师的不假思索的从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都对孩子的自然成长构成致命的威胁。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这是一个这么简单却这么让人望尘莫及的事!
正因为有这样的危机感和反省意识,我每见到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嘱咐别人“一定要尽量反向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有“教育突围”的意识。
对于即将为人之母的你,我能与你分享点什么呢,0-3岁的黄金教育期大家一般都知道了,但大家不见得知道在孩子0-3岁时应该注意哪些教育事项,怎样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做到“教育突围”。我相信你一定已经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了,一定已积累了不少常识,那我就不说公知的常识了,仅说几条一般家长不容易想到的“反向思维”,起个名字叫“准父母应该具备的十大反向教育思维”,不在系统,不在全面,不在详细,甚至不在正确,仅是帮你提个醒,激发你从起点上就考虑孩子教育的突围问题,这里的反向思维,指不同于常识性思考和习惯性思考。
反向思维1。
具有大学学历的人,他的教育认识不仅有可能是零,还有可能是负数。
把一个孩子猛然推向你身边,让你评价他的表现如何,你很容易就能滔滔不绝地给他归纳出几条来,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哪需要改进,可你有可能从来没考虑过教育的问题,怎么一上来就能评价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可怕的“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
我们长成父母的样子,是因为我们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但千万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生长在中国,我们的血液里也不知不觉地自动遗传了教育的认识,这就是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由于教育基因有惯性遗传,每个家长几乎不需要有任何认真考虑就可以立即拿出一套头头是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从而一生只做孩子教育的执行者,而很少做孩子教育的思考者。你对孩子的教育中总能找到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总能找到你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状况,在整体上总难跳出相同相似的大圈子。
教育本身并不难事,不过是使一个孩子更聪明而已,而绝对地跳出民族社会的教育基因遗传,找到更适合于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却是件很难的事。
因此为人父母,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不可太自信地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进行不假思索的教育,而要耐心地、谦虚地从头学习和研究你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问题,要思考如何摆脱自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和不自觉继承而实现“教育突围”。
以上道理乍一听好像大而空,但慢慢想下去你会发现非常值得思考。中国孩子目前整体上教育结果不理想,归根结底的最主要责任人就是父母,中国父母因懒于思考、惯于盲从和过于自信,因而疏于谦虚地从零做起研究教育问题,因而给个性化的孩子们施加了太多的同一化的化肥,使孩子们树长得不像树,草长得不像草,一眼望去都大致相同相似。
思维2。
孩子虽然是你的,但他有他自己独立的“成长权”。
任何一个法律也不会规定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但为人父母却必须思考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如果孩子是一棵树,而你让他长成了草,你就是侵犯了孩子的成长权。且不要以为为人父母,给人衣食,你就是问心无愧的父母了,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用盲目的、不合适的教育干扰或践踏了孩子成长权,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人类之所以从远古社会走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就是因为“少数”的人类的种子得到发芽成长,成长了划时代的精英人类,才带领着其他平庸的人类走到了今天。可为什么只有少数种子发芽?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权利发芽成长成参天大树而避免被平平庸庸的教育抑制和耗费掉呢?这是天下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应该想的问题。提出孩子“成长权”的概念,是为了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敬畏心,从而更加重视思考成为合格父母的问题。
思维3。
别看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可能“不懂”孩子。
我前面几次提到了“教育突围”和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起。
很多家长自信地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还能对他不了解?而事实上睁眼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比比皆是。有的“全职”家长别看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完全是孩子面前的陌生人。懂孩子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甚至需要点天份,你没看很多人都养小猫小狗吗,可养起来大不一样,有的人可以达到和自己家的宠物“说话”的程度,有的人就是在傻养。懂孩子也和懂宠物一样,需要你用心观察思考才能懂。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懂你的孩子,你何谈良好地教育他,何谈让他长成参天大树。为了懂孩子,父母们一定要学会一门外语——孩子的语言,特别是学会不会讲话的0-3岁的孩子的形体语言,这只能靠观察与思考来学习,但这门语言值得下功夫去学,哪位家长这门外语学得好,他的孩子就一定错不了。
最可怕的是家长看到三岁之前的孩子不会讲话,就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懂,因此就先喂饱穿暖逗乐算了,交流不交流的事,长大点再说吧,这种不懂孩子父母大有人在。
第四篇:家长教育孩子的十大名言
名言”一:“都是为了你好!”
几千年来中国人习惯了在皇帝的一人专制下生活,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把中国人都培养成了奴性十足的人。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也就是家里的皇帝。他们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着。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使孩子脑子里的丧失了自主性,从而使他们做事没有创新,墨守成规。
“名言”二:“少管闲事”
当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当孩子告诉你小区的水管坏了,让你拿着工具去修,你训诉孩子“少管闲事”时,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你的每一个行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名言”三:“说实话不打你!”
往往孩子在你善意的谎言下说了实话,可结果还是遭受皮肉之苦。孩子慢慢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尽可能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慌专家。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
“名言”四:“危险,不要去做!”
当孩子想下河游泳,大人一句“危险”就做为不去做的理由。孩子不会买东西,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孩子不会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孩子不会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里什么都不去做,都不敢去做,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名言”五:“睢这孩子多机灵!”
当孩子与你在公共场所一起排队时,孩子一不留神跑到前面,你会紧跟着也挤到眼边,还会不时地夸“睢这孩子多机灵!”也就是你这一句夸,殊不知让孩子体会到的是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这就教会了孩子人治大于法制,在法规的执行者看不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践踏法规。
“名言”六:“没人看见,没事的!”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当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车的气门心。当家里做饭少几棵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而是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一句“没人看见,就没事”的话,一点点地在孩子身上播种着恶行的种子。
“名言”七:“这事他们应该做的!”
当你带着孩子在公园游玩,离开的时候孩子要带走垃圾你说不用管有清洁工干,当喝完饮料你随手扔瓶子,抽完烟你随地扔烟头,孩子想捡起来,你却说“不用你管,他们干是应该的,”从小在孩子有身上种下了破坏的种了,使他们没有爱心。
“名言”八:“记住就行了!”
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家长们或许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就是他问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知识范围而敷衍塞责,或许你正在为麻将的不胡牌而烦恼。那惯用的伎俩就是你记住就行了!这个是不会考的!没有为什么!等等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已经让孩子慢慢变成了考试动物,脑子机械化了,不会思考了。中国目前最大的悲哀是拥有知识但没有产权,事实上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逼迫的结果,他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首要考虑的不还是它的升学率吗?不管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只要能上清华、北大就好!
“名言”九:“你看人家多聪明啊!” 当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同学多么优秀的时候,家长总是拿孩子的短处去跟他崇拜的人进行比较,要么说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啊!哪儿象你这么懒啊!要么说要向他学习啊,给父母争光!这种批评式的比较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会说我要比他还棒。可是一次次地超越不了自己欣赏的对象,孩子那良好的欣赏的心态就会变成糟糕的嫉妒心了,嫉妒这个人生的一大公害就被我们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名言”十:“要不是他,你会更好的!”
竞争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自然就失去了向上的冲劲。人都是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的。当你们可能会在单位被同事超越,在生意场上被对手打败。回到家里不是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的胜利,而是辱骂竞争对手,别以为你的孩子还小,还听不懂这些大人的事情。他已经从你的身上学会了仇恨超越他的人。
第五篇:家长必须知道的孩子学画问题
家长必须知道的孩子学画问题
问:我的孩子4岁, 他能形容出一辆小汽车是什么样的,而且非常的具体和形象,但是画出来似乎就难了,往往就是一个方形加上2个轮子,这正常吗?
答:这是很正常的,语言和绘画都是孩子的表达方式,有的孩子在语言上的表达能力强一些,可以把一件事情说得很具体,而有的孩子绘画的表达能力强一些,画的画很传神。可见,每个孩子的发展上都会有所不同。更何况4岁的孩子大都还介于涂鸦和图式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更多还是用一些点和线来很抽象地表达一些事物,要他非常明确地“画”出一辆车子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有些难的。根据家长所描述的孩子画的车子“一个方形加上2个轮子”也正好就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画车的普遍模式。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能画出和自己所见车子一样的画时,语言就能成为最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