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执着的文学女性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
执着的文学女性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祖母绿》、《世界上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到《无字》,新时期文学三十年间,张洁一直以她优秀的文学作品陪伴着我们和我们的时代。她的小说,尤其是她中后期的女性主义作品,显示了中国本土意义上的女性自觉性。
小说中,女主人公钟雨以一位“隐忍的热恋者”形象出现。钟雨爱情的叙述由笔记本中的文字与女儿的回忆共同构成。打动读者的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她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每当他在台上做报告,她坐在台下,泪水会不由地充满她的眼眶。她和他之间的交往,最接近的是两个人的共同散步。彼此离得很远地在一条土路上走。钟雨是女作家,她和他之间借由写小说/读小说来传达感情。钟雨的文学女性身份是重要的,这带给爱情故事讲述时的隐性动力和合理理由。柄谷行人说,“阅读西洋‘文学’本身给人们带来了恋爱。”正如包法利夫人阅读爱情读物才会疯狂地追求“爱情”,子君阅读新文学才学会自由恋爱,在整个中国现代至当代的文学史上,经典爱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镌华(冯沅君《隔绝》),莎菲女士(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林道静(杨沫《青春之歌》),都有文学女性的身份特征。“接受'文学'影响的人们则形成了恋爱的现实之场。”
精英男人与文化权力
爱情故事脱离不了身体与性。《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爱情的炽热和专一以肉体的“不在场”完成。肉体没有参与甚于参与——钟雨二十多年来始终把日记本和契诃夫文集(他送给她的礼物)带在身边,临终时要求女儿把契诃夫文集与笔记本一起火葬——与其说钟雨是从精神层面完成了对“他”的爱情的坚守,不如说她是以精神无限强大以至消弭肉体的方式完成了对爱情圣坛的献祭。爱情的神圣性也由此生发:“那么,有没有比法律和道义更牢固、更坚实的东西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呢?”
爱情甚于婚姻形式的判断早在五四时代就已经被讨论和认可。当时《新青年》爱情至上的观念,动摇的是中国人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引导人们对旧有的婚姻与家庭秩序进行破坏与对抗,从而争取个人自由与精神上的解放。把《爱,是不能忘记的》置于现代文学以来的历史语境,会发现它接续的是五四爱情观。既然这种爱情模式其来有自,为什么张洁这部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中,尤其是在新时期以来还会引起那么广泛的争议?因为它具有自己的写作前提。在这部小说发表的1979年之前(十七年或更久的时间段中),当代小说对个人私密情感的关注与讲述几是空白——这是这部对道义婚姻形式进行质疑的小说显得大胆而令人称奇的重要原因。
《爱,是不能忘记的》其实是个具有“革命性”的文本。小说中的“他”是共产党人。他有非同一般的魅力,也有对马列主义的坚贞,他直到死也不低过头,留下来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就是到了马克思那里,这个官司也非打下去不可。”共产党人身份、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的结局使男主人公和当时的主流社会所认可、推崇的男性形象相一致——他以对革命和党无限忠诚的形象成为一个可以爱慕者,也获得了当时读者的深刻认同。钟雨爱他,因为他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观点,以及他对社会的贡献。在以“他”为对象的爱情面前,女主人公的自我情感和主体意识显得那么渺小:“我从没有拿我自己的存在当成一回事。„„我想到我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生活,像你那样,为我们这个社会——它不会总像现在这样,惩罚的利剑已经悬在那帮狗男女的头上——真正地做一点工作。” 在这里,个人的爱的表达已然转喻为公共的社会话语的表白,她对他的爱,是男女之爱,更是一个社会人对以“他”为代表的革命信仰的忠贞与坚守——钟雨的爱情说到底是以社会、党和国家的标准为标准的——爱情叙事因为有主流文化的庇护成为神圣的,这样的叙事模式也一度成为当时的女性作家与精英知识分子共享的合法话语。
爱情是一种隐喻
爱情是文化的产物。钟雨一生对爱情之所以如此“执迷不悔”,与她受到某种爱情文化的熏陶有关:她的爱情是革命文化和革命文学的衍生物,是革命文化符码化的结果。而在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年,钟雨爱情故事之所以有着广泛影响,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土壤的造就:当男主人公被认为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当革命意味着对理想的实践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时,钟雨爱上“他”几乎是下意识的选择。
《爱,是不能忘记》提供了一个神圣爱情文本,但小说中支撑这一叙述的是恩格斯的名言,也是新时期初年口耳相传的名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在爱情小说的外壳之下,《爱,是不能忘记的》其实是在文革结束之后,以爱情小说的方式呼唤了个人的力量和个人情感的美好与神圣,这与新时期文学发轫初期的“个人”主题发生了某种契合。
如果以记忆为主题词,《爱,是不能忘记的》显现了作家张洁之于“文革”的态度。孟悦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的主题其实引导了“生命战胜历史劫掠”的叙事模式,记忆与回忆构成了人物的精神价值,构成了叙事的结构与动机,这正是彼时彼刻张洁作品特有的魅力。换言之,张洁以对苦难岁月中纯洁爱情的歌颂与赞美,为曾经荒芜的时代留下了浪漫的近似乌托邦的一笔,这是作为作家的张洁对苦难岁月的抵御以及反抗,她也为那个荒凉的时候留下了些许温暖而深情的回忆。
《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于1979年11期《北京文艺》。通过一个叫珊珊的女青年对已故母亲钟雨的回忆,揭开了母亲与老干部“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它是重要的建构了新时期爱情话语的小说。爱情在这部小说中不仅仅被表述为人生不可或缺的、有着神圣、伟大、神秘、能超越生死的力量,而且被作为先验的生命信仰与根本意义,可以超越世俗的法律、道德等障碍和界限。小说在发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甚至影响了一代人对爱情的理解与认识。
■昔日评论
二十八年前,《爱,是不能忘记的》刚发表后曾引起观点针锋相对的评论,以下是有代表性的两种看法: 有些读者也许认为,张洁同志所写的,大部分都是爱情故事,例如《爱,是不能忘记的》,从题目到内容,大概总会被人们当作爱情故事来读的吧。关于这我倒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篇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它所写的是人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作者企图探讨和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恋爱观的问题,而且社会学的问题,假如某些读者读了这篇小说而感到大惑不解,甚至引起某种不愉快的感觉,我希望他们不要去责怪作者,最好还是认真思索一下;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法律舆论社会风习„„等等加于我们身上和心灵上的精神枷锁是那么多,把我们自己束缚那么痛苦?而这当中又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等到什么时候,人们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黄秋耘:《关于张洁同志作品的断想》(《文艺报》1980年第1期)
《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第一人称的“我”,发誓决不重复她的前辈的那种“悲剧”,并警告人们说:把婚姻和爱情分离着的镣铐套到自己的脖子上,那是不堪忍受的。
„„
夫妻,不能没有爱,这是的确的。但是,我们的法律、道德、舆论,究竟应当怎样对待这种“呼唤”与“被呼唤”的爱侣们呢?怎样识别已经爱过或并未相爱而结合,后来才发现真爱,却痛苦于婚姻和爱情相分离的现实,而去倾听他们的灵魂的呼唤呢?
使我“大惑不解”的还有,为什么这种“相互呼唤”,在两位有了“幸福”或不幸福家庭的男女主人公中间,不能结成知音或知心者的深挚友情,而必须是爱情上这样互相痛苦地“占有”呢?
女主人公所以要呼唤“天国”,当然是因为她以半生的“痛苦经验”,深感这现实的以至共产主义的制度和道德,都难于解决她这样的“灵魂”上的问题。„„正如小说女主人公所说:我们是信仰唯物主义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天国。所以我们只能劝慰那些已经不该相互呼唤爱情的相互呼唤者,如果因此而会影响到一个不应该被背弃的人的生活,那么,还是倾听一下这样的“道德”呼唤,而割舍我们的那种爱情“呼唤”吧!因为“倘若真有所谓天国”,我们也得去见马克思,我们不能背弃革命的道德,革命的情谊!
——李希凡:《倘若真有所谓天国„„》(《文艺报》1980年第5期)
张洁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作品著称的女性。她把创作的焦点放在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环境上,努力探寻当代妇女不幸的多种原因。她在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时注入了浓烈的情感。她的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她写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爱情、婚姻和事业,写出了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觉醒、挣扎和抗争,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寻找前进的道路。本文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代表,试图探寻出作者爱情观的变化轨迹,进而从她最具代表的婚恋作品的分析中去理解张洁特殊的心灵历程。
第二篇:《爱,是不能忘记》读后感(本站推荐)
《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
10语文4班
邱翠洁1011110
32《爱,是不能忘记的》通过一个叫珊珊的女青年对已故母亲钟雨的回忆,揭开了母亲与老干部“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它重要的是建构了新时期爱情话语的小说。爱情在这部小说中不仅仅被表述为人生不可或缺的、有着神圣、伟大、神秘、能超越生死的力量,而且被作为先验的生命信仰与根本意义,可以超越世俗的法律、道德等障碍和界限。小说在发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甚至影响了一代人对爱情的理解与认识
小说中,女主人公钟雨以一位“隐忍的热恋者”形象出现。钟雨爱情的叙述由笔记本中的文字与女儿的回忆共同构成。打动读者的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她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每当他在台上做报告,她坐在台下,泪水会不由地充满她的眼眶。她和他之间的交往,最接近的是两个人的共同散步。彼此离得很远地在一条土路上走。
《爱,是不能忘记》提供了一个神圣爱情文本,在小说中支撑这一叙述的是恩格斯的名言,也是新时期初年口耳相传的名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钟雨曾和姗姗说过,她不爱她父亲,她父亲也不爱她。这令姗姗惊讶但也在情理之中,为了生活和传统观念,没有爱情的婚姻或许比比皆是。爱情与婚姻在当时不能统一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今天也不例外。我个人觉得爱情与婚姻完美统一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正如钟雨说的:“合适的有还是有的,不过难一点----因为世界是这么大,我担心的是你会不会遇上就是了。”是啊,我始终相信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在你不知道的转角上等着你,他/她会是最适合你的,只是何时遇见和能否遇见的问题了。茫茫人海,能遇见情投意合的人携手走完人生,真是人生大幸啊!
作品中主人公钟雨和老干部有一点做法可能是我们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那就是相爱不一定得相守,只要知道对方幸福就好,而彼此依然会守护着彼此,关注着彼此。钟雨对老干部的爱可谓深知如海,她是那么迷恋他但却又得不到的心
是多么苦呀!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的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她是多么查费苦心的计算着他上班下班可能经过的那条马路的时间。他们曾经相约:“让我们互相忘记。”但他们都是在欺骗对方罢了,他们把内心的苦楚深深地掩埋着,始终没有越池一步。老干部同样是默默关注着钟雨,担心她过得好不好,在他的一生中,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确,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刻。但在这爱情方面,却变得这样软弱,这样无能为力了。我相信,他们内心比谁都希望能在一起相守终老。
其实钟雨和老干部如此相爱但还是没有走到一起,是有一种责任意识。老干部出于道义、责任意识而娶了上海那位为了掩护他而牺牲的老工人的女儿,从此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平淡的患难夫妻。他虽然心里受着爱情的煎熬,但他从来没有做出任何伤害他家庭的事情,这是一个男人对家庭、对钟雨的强烈的责任意识,他知道没有结果的挣扎就没必要去折腾,他知道如何做才是为双方好。他在维护了两个家庭的和平安宁。钟雨同是如此。他们为了责任,都把爱在心底深埋。如果他们没有责任感,只是想到对方而不顾一切走到一起也未曾不可,只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或许也是不可估量的。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明明已经有一个家庭,但是在偶然遇上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人,而不顾一切抛下了当初或许他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就如此轻易抛下了一个家庭及伤害这家庭的人,这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也是一种自私的行为。钟雨及老干部给我们上了一堂很深刻的责任课,值得我们好好引发思考。
在作品中,我还深深感受到钟雨作为一名女性少有的理性。她知道老干部娶了那个老工人的女儿,但她并没有因此和老干部闹或者不理睬老干部。她对老干部的行为表示了理解并还在默默的支持和关注着老干部。她理性地选择了与老干部心灵相守的方式。从一名女性的触角出发,很多人可能会做不到钟雨的理性,这也给我们女性树立了一个榜样:对自己所深爱的人的行为给予理性的认识、理解,直至支持。
同时钟雨也是充满感性的人。为了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她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每当他在台上做报告,她坐在台下,泪水会不由地充满她的眼眶。这是多么深情的人!老干部过世的时候,她为了带老干部的黑纱,挨了好几顿批斗。老干部逝去,五十多岁的她头发一下子就白了,她的灵性的一部分也随他去了,此时她仿佛像失去了依靠的灵魂,剩下的只是躯壳。
读这篇作品,洋溢着感动与温情,还有淡淡地忧伤。在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钟雨与老干部之间的深切的爱意,但却不能厮守的忧伤。
这也是张洁对苦难岁月中纯洁爱情的歌颂与赞美,为曾经荒芜的时代留下了浪漫的近似乌托邦的一笔,这是作为作家的张洁对苦难岁月的抵御以及反抗,她也为那个荒凉的时候留下了些许温暖而深情的回忆。
第三篇:《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
爱,是不能忘记的一生相处时间不到24小时却是一辈子的守候,当爱已成一种信仰就超越了所有的力量,这是一种纯粹的爱,应受到所有人的敬仰,不是梁祝的轰轰烈烈,而是一种默默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种至纯至美的爱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因为这样的爱在别人眼中看到的只是痴迷的错乱,守候的空寂,感情抑而不扬的痛苦,这是站在情海中的巨人,常人只能仰望。
当爱已成守候,当爱只在精神上相慰,这便是一种信仰。她为他的魅力所折服,心理装不下任何其他人。信仰是崇高的也是可怕的,因为坚守信仰是不会顾及苦难、讽刺以致生命。所以他不痛苦,因为她可以吞咽痛苦,享受唯美的爱的醇酿,然后在心灵最深处与他交融。
都说人性中爱即是占有,当爱不能被占有时,有人自虐,有人自暴,有人复仇,其实一切折腾过后,结果还是不能被改变,一切都是看不开的发泄。还不如这样,跟相织于地下,枝相交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都相互致意,但用神都有超越不了的现实距离。
压抑着人的本性是痛苦的,但他喜欢这种痛苦,他把痛苦看作精神上的洗礼,他甚至热爱这种感觉,他习惯看了执著的守候。
作为一个常人,我也曾想过有如此崇高的爱情,但精神上的知己难得,生命过于短暂,真的要用一生来守候这个得不到的人吗?
我想当他死时,她也在走向死亡,她的痛苦是看到一个细胞一个细胞的死去,直到最后一个,她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这是因为她在看到自己慢慢死去的时候看到他们之间正在缩短的距离,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定会和他拥抱在一
起。
第四篇:高中作文爱是不能忘记的读后感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高中作文:爱,是不能
忘记的读后感
“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自萌生情愫开始,我便这样认定。爱情就像是一个多面手,给你伤,给你痛,给你无尽的遗憾。然而,爱情更是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快乐,带来美妙的回味。
读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早已淡忘的悸动浮然于心头,初恋的青涩,初恋的幸福雀跃着蹦跳而出。张洁用她简单的文字勾勒了唯美的爱情,初恋的钟雨醒目的站在我们眼前。
钟雨的婚姻是早夭的,没有爱情的支撑,她无力将这段错误持续下去。她后悔自己的虚荣,与一个漂亮的公子哥儿似的男子结合;后悔自己的鲁莽与急躁,不能等待那个能唤醒自己灵魂的人出现。错了便是错了,她无法将这段空白的婚姻抹去。然而,钟雨是个很有趣味的人,她享受生活,憧憬爱情,于是便很睿智地选择放手,早早了解那段不幸的婚姻,释放了两个备受煎熬的灵魂。钟雨明白,婚姻勉强不得,如果硬将两个不相爱的人捆绑在一起,最亏欠的是自己。不要让灵魂受累,那么就找相爱的人生活。钟雨告诉自己的女儿,“要是遇见合适的,还是应该结婚的”;“要是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我看你还是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好得多”,这是一个走岔了路的女人对自己的深刻反省,也是一个母亲对女儿最发自肺腑的忠告。
钟雨继续着自己的单身生活,这让很多人费解,也被说尽了闲话。然而,没有人知道钟雨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那本笔记本,这个谜团将随着钟雨的离开埋没于尘世。幸好,姗姗并没有将那本笔记本烧掉,这才有机会让她,让我们体味到钟雨那刻骨铭心的爱恋。
这是钟雨的初恋,也是她一辈子所坚守的爱恋。
就像是十三、四岁情窦初开的少女偷偷地爱着一个男孩却不敢让他知道,钟雨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可能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只为看一眼他乘的那辆小车,以及从汽车后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仅只是后脑勺而已,仅只是眨眼即逝的一瞬间,但对于钟雨来说,已经很满足了。她就是这么毫无奢求地爱着。早早地等待在他必经的路旁,焦急着、紧张着、兴奋着,她的心儿好像要掉出来。她完全沉浸在即将看到他的幸福当中,等到他经过时便显得那么的猝不及防。她的目光尾随着车子的离去,脸蛋上长久地呈现出因兴奋紧张而突显的红色。我想,沉醉在爱情的钟雨便是这样痴痴等待。
多么希望终于可以等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幸福,等到车上那人能停下来温柔地对她说:“钟雨,我们回家吧。”然而,不管我多么殷勤地期望,钟雨的等待也只能是等待,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桑田,注定了遥望。
他有一个没有爱情的家庭,然而,他却怎么也抛不下。有一条生命横亘在那里,他履行着30年前自己对自己做下的承诺;有另一个人的快乐,一个家庭的幸福笔直地竖在那里,他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不能为钟雨抛妻弃子,不能用自己的爱情替换他人的幸福。
有些爱情注定得不到婚姻,不是不再爱了,只为爱的太深不忍对方为自己牺牲,只为相遇的不是时候。
一套契诃夫,一本日记本,钟雨在自己的世界里隐忍地爱着。“火车离北京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简直承受不了冲击得使我头晕眼花的心跳,我是怎样急切地站在月台上张望,好像有什么人在等着我似的。”作为一名女人,一个等待的拥抱可以让她疲劳的身心一下子明朗起来、安静起来,让她有依靠的安全感。钟雨不断地期待却又不断地失望。月台的热闹那是她们的戏码,她所拥抱的只有寂寞与凄凉。然而,她沉醉在自己的憧憬中乐此不疲,一个人唱着那没有观众的独角戏。
没有牵手的爱情,钟雨仍然执着地坚守着。她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享受这份纯洁的感情。他是她的亲人,是她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我恨不能为你承担那非人间的折磨,而应该让你活下去!”如果不是爱到极致,不是刻入骨髓的爱,谁会舍得用自己的生命做出如此轰烈的宣言?眼睁睁地看着所爱的人受尽磨难含恨离去,只能远远地站在阴暗的角落为他送行,钟雨的心碎成点沫,一点点飘飞。
一次次走着曾经走过的路,一步步寻找着他留下的痕迹,钟雨延续着自己的爱情至死不渝。
看着钟雨的爱情,心为她紧紧纠结。
如果没有爱情,婚姻宁愿不要;即使得不到婚姻,爱情仍然会执着坚守。这便是钟雨,一个享受爱情的女人。
单纯地爱着,默默地恋着,这样的爱情让我肃然起敬。喜欢钟雨,喜欢她纯洁的爱情。
第五篇:谈《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婚姻与爱情
2008020444 零八级中文四班 向骥
谈《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婚姻与爱情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的这篇小说中,张洁用深沉委婉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其对婚姻与爱情的思考。
大体说来,小说中的婚姻与爱情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典型的就是小说主人公的母亲与父亲的婚姻以及母亲所爱的那个男人的婚姻。但这二者是不同的。前者照母亲的话“人在青年的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姻”可知,这是母亲在青年时做的一件“蠢事、错事”;后者是“出于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而形成的“和睦、融洽”的结合。表面上看,前者是错的,后者是对的(按照某种道德标准),但二者在同一点上合二为一——没有爱情。有人说爱情是婚姻的坟墓,但没有爱情的婚姻也不会是天堂。它捆绑了两个人的心,分解了两个家庭的幸福,最终造成一段感情、两个恋人、四种人生的悲剧。
一是没有婚姻的爱情。这就是主人公母亲和与她相爱的那个男人之间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音乐会剧场外的短暂相遇,是机关大院中的碰面点头离开,是唯一一次曾经一同走过的那条柏油小路,也是她凝视他背影的双眼和他费周折经过她家大院的身影,是他送她而她从不外借的那一套契诃夫小说选集,是她在站台上的苦苦等待、一夜全白的头发和倾诉相思的日记。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婚姻。或许照现代的时髦观念来看,他们的爱情被界定为婚外情,放在现代是各取所需的两全之策。但对他们来说,那是无尽的相思,无奈的压抑和无法倾诉的痛苦,最终换来灵魂在天堂的相遇和永恒的相守。
小说以一段爱情的悲剧结局,展现了这两种婚姻与爱情的模式。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圆满的,没有婚姻的爱情是痛苦的,简而言之,婚姻与爱情的分离注定是悲剧的。
小说主人公珊珊母亲钟雨的爱情悲剧,恰是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结果。母亲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这种悲剧,所以她在最后的日子里告诫女儿“珊珊,要是你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我看你就是独身生活下去,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要好得多!”;珊珊看到了母亲身上的悲剧,她才在面对乔林的爱情和外界的说长道短时提出了“有没有比法律和道义更牢固、更坚实的东西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呢?”的质疑。珊珊的不急于结婚,正体现了她对爱情现状以及传统婚姻家庭的理性思考,其实也是作者对婚姻与爱情的探索。于是,有了珊珊在小说最后的大声疾呼“别管人家的闲事吧,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等着那呼唤我们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结婚!不要担心这么一来独身生活会成为一种可怕的灾难。要知道,这兴许正是社会生活在文化、教养、趣味„„方面进化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