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纯水也是一种毒药》阅读附答案(共)
超纯水也是一种毒药
①美国IBM公司半导体制造工厂一直在加工一种纯净水,每小时8万加仑,每天200万加仑,从不停歇。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纯净水,他们就无法制造微芯片。他们叫这种水为“超纯水”,因为它比自来水干净一千万倍,纯净到几乎没有任何杂质。
②生产“超纯水”共有18道工序,其中,最主要的是第6道工序:逆渗透,即高密度、高能量的剔除杂质过程。然后,还要通过大型专业过滤床滤出种种离子,再通过紫外线试管分离出所有有机物„„最后一步,即第18道工序,是让水经过有许多直径为20纳米微孔的过滤器——这些微孔比一个分子和一些细胞都要小。
③那么,“超纯水”喝起来究竟是什么味道呢?美国伯灵顿水厂的环保部门经理埃里克·伯利纳,忍不住尝试喝了一小口,他皱着眉头说:“我尝了,根本不好喝。味道很冲、很苦,太难喝了。”厂长珍妮特·邦巴尔迪耶则警告说:“我一口都没尝过,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我从来也没想过要喝它。因为超纯水厂不仅将超纯水视为工业溶剂,更视为毒药。因为这种超纯水的溶解性极强,它可能会夺走人体组织里的矿物质。”
④原来,超纯水也是一种毒药。正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物一旦走向了极端,很有可能下一步就是消亡。
1、阅读文章,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引出了说明对象。B、全文依次介绍了超纯净水的名称由来、生产工序以及是毒药的原因。C、超纯净水之所以是毒药,是因为它溶解性极强,完全会夺走人体组织里的矿物质。D、“生产超纯水共有18道工序,其中,最主要的是第6道工序”一句中“主要”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超纯净水虽然是一种毒药,但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是有积极作用的,请列举一例(要说明清楚)
1.C
2.示例:①、在化学实验室中用来洗刷测试品。②、煮食实物,营养更好。③用于医院里药物中的溶剂,效果好。
第二篇:经典语录:抱怨是一种毒药
经典语录:抱怨是一种毒药
我不怕你伤害我,我只怕这对于我再也不算伤害。---翕涵但愿你始终不懂人心,游离于世俗。但愿你没有秘密,自白于人间。如果这但愿,让你历经苦楚和伤心,你需了解在肮脏的池塘中,每一样活着的生物都很洁净,希望你喜欢活着的感觉。---姬霄不管你经历多痛的事情,到最后都会渐渐遗忘。因为,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光。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木心《鱼丽之宴》有句话说得好:“生活总有点欺软怕硬。一个完全不懂拒绝的人,也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尊重。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许许多多的回忆,也消蚀了心底曾今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我们不顾心灵桎梏,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我们把自己弄丢了。---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爱情里最忌讳的是:两人都幻想着彼此的未来,却也总惦记着对方的过去。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我想你的时候,会把你的名字写在手心,摊开是想念,握紧是幸福。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有时候总感觉别人忽略了自己,其实可能是自己太闲了。抱怨是一种毒药。它摧毁你的意志,降低你的身价,摧残你的身心,削减你的热情。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毕竟抱怨≠解决。任何不顺心都是一种修炼,进锅炉的都是矿石,出来的却分矿渣和金属。凡事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在奔跑!无奈的是,语言这东西,在表达爱意的时候如此无力;在表达伤害的时候,却又如此锋利。女孩子真正富足的状态应该是:见多识广朋友多,不缺吃穿也不缺钱,但仍会被一件漂亮的衣服哄得很开心,仍会因为吃到可口的美食而一扫阴霾,也会因为看了一部好电影听了一首好歌原谅整个世界;不大惊小怪,却仍会为每一种细碎的美好感动,做最快乐的自己。感情不需要诺言、协议与条件。它只需要两个人:一个能够信任的人,一个愿意理解的人。未来的某一刻,你终会原谅所有伤害过你的人。无论多么痛,多么不堪,等你活得更好的时候,你会发现,是他们让你此刻的幸福更有厚度,更弥足珍贵。没有仇恨,只有一些云淡风轻的记忆,以及残存的美好,他们每个人都变成你人生的一个意义,在该出现的地方出现过,造就了你未来的不一样。---易小术真正的行者,不在于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行者《天上大风》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以婴儿学步的态度,认真用好睡眠以前的时刻。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当你毫不怀疑地相信一个人,那么你最终有可能得到两种结果,要么得到一个值得托付一生的人,要么得到一个值得铭记一生的教训。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张爱玲《半生缘》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第三篇:书是一种毒药
书是一种毒药
2011-03-05 | 作者:朱景| 13条评论
推推的小苏有事,本来今天有一期推推的。我应邀写了点东西填空,也不占推推的期数了。书是一种毒药
如果说看书有三个阶段,现在显然到了第三个阶段。以我的经历来说,第一阶段是小时候,那时候我是个在路上看到有字的纸都要捡起来看一遍再丢掉的农村孩子,当然,九十年代的农村也不是满地都是纸。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说是自从手机发明后,我终于不用大便时坐在马桶上看牙膏盒子的说明了。我也不至于总在捡路上的纸看,但也不至于富裕到买书看,别人也不至于富裕到借很多书给我看。那个时候,课外书像是有屎一样的颜色的某种东西,黄金一般罕见。那不是你选择书的时代,而是先要解决有没有书的问题。由于上一代的遗留,这些书往往都是香港台湾作家写的武侠小说,盗版的,线装的。这两种配置对于现在的书来说是格格不入的,现在的书线装一般就等于精装,而盗版都是胶封。那个时候上厕所一般都有书陪伴在旁,卫生纸还没有普及到农村,都用书纸来解决问题。
直到4年级或5年级我才看到第一本童话辑,紫色封面,名叫《装在玻璃瓶里的魔鬼》。那种阴森的封面颜色和题目一直给我留有阴影,我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童话书要设计成这样。盗版的武侠小说也都不是什么金古梁三大家的作品,多是什么卧龙生啊之类的,看多了就会觉得千篇一律,然后就灿烂到觉得自己也能写了。于是,我就买来白纸,一张折成四折,开始照着他们的书中原文,把主角的名字和招式等名词换成自己原创的,开始临摹起自己的武侠小说。倒了初中的时候我又升级了,开始不用照着书抄袭了,思绪开始天马行空了。
谁曾经没拥有过这样的神器呢?特别是没封面的!
那个时候我的文化水平还是个什么状况呢?记得初中老师突然家访,打开我书包一看,就是一本武侠小说,一本新华字典还有一个日记本。其他的都丢在学校的课桌里。不过我成绩还算好,老师当时说了句:你看小说是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查字典的啊。这一辈子我都会把这句话当做是夸奖。那些写的武侠小说应该有十几万字了,我那个时候对写书这种事的套路都不懂,还要大概数一数那些名家每一章有多少字,然后我写的时候到了相近的字数就会开始“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了。这种无书可读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初三,后来我跟一个同学合伙租书。那个时候午餐的菜钱只要5毛,而租书一本一天租金也是5毛。(那个时候的5毛就是5毛,没别的意思)于是,我们俩个男孩子一顿只打一份菜,两个人分着吃,然后剩下的5毛钱拿去租一本武侠小说。想来更有趣的是,这本武侠小说我们只能租一天,于是或者白天作为班长的我在课堂上带头违反纪律偷偷看,晚上他带回家看,第二天趁着课间再狂跑到外面去把书还了,重新再租一本。那段争分抢秒的时间这次过年跟那位好友说起,两人哈哈大笑。那时候我们把古龙的大部分小说都看了,古龙不同于传统的写法和悬疑的思路大大影响了我的“武侠小说创作”。我开始试着在我的武侠小说中加入各种意想不到的情节,但由于智力原因,往往到了后面圆不起来。一直到高三,我都会把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武侠小说悬疑情节”用笔记下来,当时的想法是,现在我没有机会和时间写,但灵感我还是要记下来,以后再把所有灵感串起来,肯定是一本惊世之作。
谁曾经没有用过这样的招式呢?当然你肯还会更多!
高中,因为每月都有生活费,加上各乡人马都汇在一个班,书开始多了起来,自己也偶尔买书。那个时候韩寒和郭敬明很火,而郭敬明的《幻城》里熟悉的古龙风格又让我的“武侠小说创作”白日梦重新鸟语花香地做了起来。跟书印象深的经历是我买了本鲁迅的杂文合集,然后学着鲁迅的口气在书的扉页上写了几句话。那天物理课在偷看,班主任刚好在外面巡视时,我自然是没发觉。他敲了下窗,然后就从后门冲进来,把我的书拿走了,众目睽睽啊。课后把我叫过去,叫我写检讨。为了要回那本书,我写了深刻的检讨,交给了物理老师,物理老师把书交给我时,指着扉页上我写的那几句话,又夸了我几句。我一直认为,就像孔乙己说偷书不算偷一样,偷看课外书也应该不算什么错事。很显然,有些老师有这么开明。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古诗之外还有现代诗,对现代诗迷了很久,也买了很多诗集,但一直虽然自认或公认写的不错,我从没有投过稿。显然那个时候还是不比以前,写诗已经不能迷倒女孩子了。
第二阶段应该从大学开始。我那时候对本专科的区别没太多概念,把大学定义在一个能够有很多自由时间可以不用上课专门在读书馆看书的地方。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影响我四年的一句话:如果你没有专门的研究方向,你应该什么书都看,直到找到你喜欢的研究方向。这样一来,我大学的成绩就够差了。但眼光开始开阔起来,我看计算机也看哲学,看诗歌散文小说看经济学看历史,应该是人文学科的几个大分类我都看了。这个阶段是有书可读但不做选择。一般都是直接去读书馆,随便找几本看一眼还行的书就读。因为,我觉得,不管写得怎么样都算是一本书了,肯定比我这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小孩子的思想“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有时候会有矛盾,你到底是做一个杂家好还是做一个专家好,也就是读书的时候是专门读一个方面还是什么都读好。我因为专业的关系,几乎找不到相关的专业著作来读。所以还是拜倒在杂字之下,毕业后也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一个大学生,看书这件事终究是不会在本科四年有什么专不专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读书馆去扩展自己的视野和见识,什么都懂一点,这样自己的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完善起来。一点陋见。
第三阶段就是现在了,当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就只能是挂在一棵树上,去了解这棵树的所有茎干,包括枝枝叶叶。但这种见解往往都不是在你做出决定的第一时间来到你的大脑皮层。例如我,我起先写评论会觉得特别上手,灵感和思路以及词汇量特别多,我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去看书,我只需要每天花时间去看当天发生的新闻,然后开动十指去把词汇用思路连贯起来,然后避免错别字,就完成了一期。这样的一种好状态被你挥霍了一定时间,情况就会急转直下,变得非常不妙。
诸如现在的我„„
诸如现在的我,发现思路和词汇非常容易出现重复。我把原因归结为知识不够,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就会模糊化,而当你把很多新问题都模糊化的时候,这些模糊就会出现类似的模糊。这时候,你会发现只要占有几个观点就可以在瘦米中文新10条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包括北非的革命和中国哪个贪官又被她的第十几姨太举报了。
也许,具体的问题都需要专家型学者的具体分析才能够让读者心满意足。但,你若真对一些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其实,你也可以洋洋洒洒写一堆观点出来,而跟专家型学者的思路差不太多(所谓专家学者只不过是记者们寻找的一种更有公信力的观点支持)。我不是想做一个专家,而是希望做一个专一点的杂家,什么都懂一点,类似于诸葛亮式的略懂,会去帮马接生,等它长大了还会骑着这匹叫萌萌的马。我现在是很自恋地这么想的,我也开始在做。虽然世事纷杂,总有骚扰,但还是能够守得一份清静,圆得一个梦想。这个时候借助网络(别人的调查)和书籍(别人的研究)来形成自己对世界新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就是人生阅历或者类似的东西,但往往都是初级的。人只有不断从前人经验里汲取营养、获取感悟,积累到喷薄欲出的那种状态,才会开始创造营养并引人感悟吧。
哈维尔说:“当一个作家20 岁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他最初的对于世界的经验通常已经在他内部成熟,成为他后来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从中汲取的源泉。在经过了若干最初的摸索之后,差不多在这个年龄上,他达到了对于自身的一种比较严肃的理解,开始用他自己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找到他自己的方式来承担这个世界和自身。然后,他差不多再花10 年的时间去调查研究,把事情弄清楚,从各个角度上释放这种对于世界的最初的经验。这是一个重要的10 年:一个获得进展、英雄般自信和相对勇敢及乐观主义的时期。”
我刚好介于20到30岁之间,处在哈维尔所说的“去调查研究,把事情弄清楚,从各个角度上释放这种对于世界的最初的经验”这个“重要的10年”里。但我不是作家,我缺少他们那种下笔如有神的经验和状态。我现在缺少灵感或者有了灵感却缺乏自信,不认为自己能把一些事情分析得很透彻,我对自己以前那些鄙陋的、关起门来造观点的行为感到了无意趣。因为我缺乏“从各个角度释放”这样的能力,还停留在自己熟知的某些角度、语句以及词汇的基础上去看待问题,那些陌生的领域几乎不能触及,一碰就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浅陋。
我常常因为自己的词穷而感到艰难。可以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艰难,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思考。毕竟,我知道了自己的艰难,然后也知道怎么通过读书上网填补空洞、克服艰难。另外我也不会把这份艰难看成是很重大的事情,像红军长征宣传过草地一样,总共才15里长的草地,被描述成了一个牛逼哄哄的谎言,供人膜拜。
书是一种毒药。你看一本书,专业一点的深刻一点的,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浅薄,你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求知欲,你就会深入去了解,我就是这样中毒了。但同时,书又是一种药,凤凰网有个栏目叫“读药”,书像是《药》里的馒头一颗颗都沾满了心血。
愿在每一本等你翻开扉页的书面前,与你们共勉。你会看到我在瘦米中文的进步,也会看到我更像一个有态度的青年,或者瘦米中文更像一个有态度的博客。
第四篇:简单也是一种活法(范文模版)
简单也是一种活法
秋意 2012-10-12
红枫有意分秋色,南雁无聊啸晚风。
顾盼虽怜花已老,流连窃喜果新丰。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我在家里呆不住是真的,老婆骂我猴子屁股坐不住,我也不觉得有什么过分。平时总是忙,一有假期多是去会朋友。也就是吃吃喝喝,天南海北胡吹乱侃一番。虽然也是一种无聊,却总能自圆其说,如果连这点权力也给剥夺了去,人生岂不太乏味吗?
这个周末除去健身房跑步外一直宅在家里,美其名曰陪儿子,其实他根本就不用我陪,一个人关着房门不知道在做什么。但因他始终都在意识范围内,所以我确确实实在陪他。朋友的电话响了多次,我只当没有听见。如果接了就一定要出去,因为我是个软弱的人,意志总会在外界诱惑下妥协。
在家里其实挺好,看看电视,上上网,做做饭,再睡睡觉。这份忙里偷闲,随意自在的心情过去还真少有。这次算借儿子的光,我倒是好好享受了一下居家的温馨和舒坦。
有些人一辈子都闲不下来,而有些人则一有机会就会忙里偷闲。前者是劳碌命,总和自己过不去,活的像只转动的陀螺,即使手上没有事做,心里还会翻云覆雨,不得消停,仿佛不如此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就会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犯罪感,我就是这种人。后者是福命,终生逍遥自在,到死都为自己而活。有些人善于生活,他们懂得适可而止,懂得享受生活,懂得让自己停下脚步去思考未来。而我却做不到,对自己非常苛刻,总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地活着,却很少用心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举个简单的生活例子,我吃饭总爱狼吞虎咽,虽然吃得很饱,却没品尝出饭菜的味道。想来想去,我还就是那种活着,却没有享受活着的乐趣;吃饱了却不知其味的蠢人。
其实生活的道理都很简单,只是有时我们的思想太复杂,反到去简从繁破坏了正常的思维习惯,因此误入歧途。“大人都是没事找事。” 仔细想想,在许多时候孩子们不经意说出来的话,却往往包含着很深奥的道理,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们经常有如顿开茅塞,恍然大悟的觉醒。
简单的生活也是一种美!
第五篇:有一种毒药叫精神安慰
有一种毒药叫精神安慰
世间的毒药有千万种,每一种毒药都会臵人于死地只在于时间的长短,但是有一种毒药则是将人的精神意志慢慢消磨,最后将人变成空壳行走于世间。
凡事须有限度,过则反其道。罂粟是最常见的毒药,但也是最好的麻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药用得好就是药能救人性命,用得不好就是害人性命的毒物。与此同理精神安慰也是如此,人在精神脆弱的时候是最需要打一剂精神安慰的,那个时候人精神上的疼痛难以自治甚至就在那时人是最容易被击败的。精神安慰此时成了救命的稻草,但是救命稻草毕竟不是精神支柱,它成为不了精神的支柱,只能暂时性的聊以慰藉。众所周知,吸毒是会上瘾的,因为那暂时的舒适感能让人逃避现实的痛苦,对精神安慰的上瘾也会这样,长期的需要精神安慰,几乎将精神安慰当做了精神支柱,别人所给的精神安慰只是暂时的修养所,只是为了明天你能更好的前进,不是为了让你长此以往的居住并对此形成一种可怕的依赖。
还是学生时就碰到这样的室友,当时想来觉得她这样是幼稚,现在看来似乎是一种可怕的预兆。室友的感情世界比较脆弱,常人经历的失败她却不能接受,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哭闹中解决,刚开始大家处于同情就安慰她,给予她一切我们可以给的帮助,但是时间长了就让她对我们形成了一种依赖,我们的精神安慰就成为了一种必需品一种义务,不得不尽的义务,我们开始厌烦,她就开始了更加变本加厉的索取精神安慰,我们不予理会却让她想尽一切办法的吸引我们的注意,时间长了这种游戏让我们疲倦反感。大学毕业的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对她半开玩笑的说,到了社会上你会不会因为找不到精神安慰而死呀。她没有说话,但表情却说明了一切,这是真的有可能的。我时时在反思,是不是我们的精神安慰就成为了她的罂粟,而且用得剂量大了,已经变成了她的毒药。
我们一般人在失败时向亲人朋友寻求安慰,释放自己,然后忘掉自己昨天干了些什么发泄的蠢事,明天从头再来,而我们忘了还有一些脆弱的人们,我们好心的精神安慰成为了他们的毒药,他们将支柱放在了我们的身上,只要你不经意间的撤掉就等于给了他致命的一刀。自省要多方面的考虑:我们这些给予别人精神安慰的人也要注意自己在扮演朋友的心理医生一角时注意,“药”不能过量,自己在寻求精神安慰时也要考虑朋友的真正意图,知道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的安慰,一切还是要靠自己,自己的精神支柱永远不要放在别人身上,否则终将有一天要自己饮下“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