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时间:2019-05-14 21:0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一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基本途径。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

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 中央政治委员共25人。刘延东、孙春兰。8200万党员,400多万个当基层组织。十八大关键词:

1、翻一番

2、更公平

3、三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 4.生态文明: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美丽中国” 5.两个“五位一体”

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6.两个百年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24个字: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三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

十八大亮点评述: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收入翻番,如何实现:从总量指标到民生指标,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体现了富民追求收入翻番,体现民生优先 数字目标已定,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收入增长可持续,发展方式需转变收入分配改革不仅意味着工资的提高,还意味着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领域缺口的弥补 三.中央首次提出“纯洁性建设”列入党建设主线应对新挑战

四.再次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五.最大亮点: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

1、四个服从

2、民主选举

3、定期报告

4、互相沟通

5、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6、禁止个人崇拜 党的纪律: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

党的纪律内容政治(主导)、组织、群众、宣传、人事、经济、外事、保密纪律 党的纪律特点:

1、是铁的纪律强制性严肃性统一性

2、是自觉的纪律

3、是铁的纪律和自觉的纪律的统一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衡量党的先进性的便准:

1、理论标准2.纲领标准3.实践标准4.党员的标准 党的先进性:是党赖以生存的内在基础

所谓党的先进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阶级作基础,以优秀分子为成员,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所形成的。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来源

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及当代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就是在党的先进性,即阶级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当代要求:

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

2、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

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强化宗旨意识,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4、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坚持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弘扬昂然正气,在危急时刻敢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责任——党员的先进性应集中体现在对事业的责任心上。能力——党员的先进性应体现在胜任本职岗位的能力上

形象——党员的先进性应体现在以自身良好形象发挥带动作用上 信念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要发展经济、尊重规律、讲究效率、抓住几率。》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个代表”内涵: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申请入党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年龄、国籍和身份条件,即申请入党的人必须是年满18岁得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政治思想条件,即申请入党的人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组织纪律条件,即申请入党的人必须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按时交纳党费,即申请入党的人必须愿意“按期交纳党费”。

发展党员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建设成为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核心,必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使发展党员工作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为提高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和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实现而服务。发展党员工作基本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核心),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发展党员坚持的具体原则:1.质量首位原则2.入党自愿原则3.个别吸收的原则 4.重点发展的原则

入党需要履行的程序:1.资源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2.确定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3.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考察,确定发展对象。4.对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预备期考察。5.预备党员转正。

只有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完全正确的 为什么端正入党动机?(端正入党动机意义)1.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坚定争取入党的信心。2.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3.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采取正确的入党行动。

端正入党动机的主要途径: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2.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怎么做人的问题。

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入党:1.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员标准2.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观察。3.加强自我修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实际成绩。

第二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只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逐步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认真分析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获得的首要理论成果,也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还只是限于基于现实社会矛盾发展的科学设想。马克思从19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矛盾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预测了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有了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依次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思想萌芽。认为共产主义作为扬弃私有制但尚未完全摆脱私有制影响的社会是新社会的第一阶段,而在新社会自身基础上彻底消灭私有制影响的社会是新社会的高级阶段。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把未来社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其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从当时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时代特点出发,认为对未来社会阶段划分不能提任何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理论探索必须随时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做出了原则性的科学预想。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做出了卓越贡献。列宁从俄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必须经过更长的过渡时期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多级发展过程,即大阶段中有小阶段。他在许多著作和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概念,如“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稳固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整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但是他还不可能有足够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些思想做出系统的理论概括。

列宁逝世以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了工业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地位没有完全搞清楚,把经济文化落后的苏联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当作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以发达国家为背景分析而概括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并在20世纪30年代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错误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这导致超越阶段的冒进,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继续高估了自身的发展阶段。1959年l月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又进一步提出,到1980年苏联将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些论断以及为此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引起原来已经僵化的经济体制更加脱离实际,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样,在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短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时,也经历过艰难曲折探索,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中共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虽然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一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存在不少错误的观念。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错误地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一度大刮“共产风”,搞什么“跑步进入共产主义”。1959年,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教训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应当划分阶段。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这种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同“过渡时期”相混淆,认为“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以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样的判断是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确立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引发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出现这样严重的错误的一个重要认识根源,在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了错误的判断。

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具体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重新探索,作出科学的判断。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划清了社会主义时期同“过渡时期”的界限,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再认识。

1979年3月,邓小平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1980年,他在谈到建国30年经验时又强调,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①”党的十三大后,他又指出:“党的十三大的特点,一个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②”。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这个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重新强调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02年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特征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2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2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人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那种认为我国还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或正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已取得这些基本成果,才使得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才使得中国能以世界瞩目的大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绝对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要对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但最重要的是看谁掌握国家政权,看政权的阶级性质。作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即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从总的方面来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决不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两层含义,即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全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才能避免片面性,才能同“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承认不发达,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之上,因而必然具有不发达的特征。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作了动态的阐释: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来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从经济现代化程度来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从经济市场化程度来看,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从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状况来看,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状况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从体制建设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从精神文明来看,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从横向比较来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九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3 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①。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立足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这不是一般的抽象的探索和回答,而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和回答。正如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只有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战略举措。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之所以要反对照抄书本,照搬别国模式,主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依据就在这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

第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引起人们在思想上的剧烈震荡,会出现许多新的矛盾,产生种种疑惑。如何解决这些思想认识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特点来作说明。因此,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和把握。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自我国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其间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具体说来,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是由我国进人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伴随商品、市场经济充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充分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就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来说,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整整一个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这个历史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就现实国情来看,我国至今远末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379-3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许多统计数字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家外汇储备和若干工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总量等表明我国已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达到可观程度,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但必须看到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想一步到位,因而始终存在急于求成的问题。就思想理论而言,“左”的错误一方面表现为对所处历史阶段没有科学准确的把握,超越了历史阶段;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所处阶段长期性估计不足,企图过早结束该阶段,从而给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我们仍必须用相当长的时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总之,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中等发达国家目标迈进还需要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初级阶段。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上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在20世纪中叶才开始具备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己见端倪,现代化的含义在变化,各国经济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在,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它的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时代的现代化,也远远高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提出的工业化的标准。同时,中等发达国家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任务,又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总之,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①。

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估计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真正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可以有效地避免“左”和右的错误。特别是有利于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急躁情绪,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排除各种干扰,脚踏实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可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人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要真正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贯彻党的基本纲领。

3、明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不仅对做好现阶段的工作有利,而且对今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要求我们既不能观望等待,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也不能急躁冒进,期望速胜,而是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认识、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建国以来,我们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一个判断,即国内的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3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的客观实际。当然,它还不够准确,如“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会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制度已经不再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了。从而影响人们准确认识和把握主要矛盾。党的八大之后,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错误。1957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讲话轻率地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对此予以正式确认。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是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所以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1年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由此而确定的中心任务作出权威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把这个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段表述是对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表述的继承和发展,在表述中使用了“社会生产”概念而不再用“社会生产力”概念,表述更加准确和科学了。表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改革、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党的十五大针对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党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外,更进一步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还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对主要矛盾的揭示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深入展开的,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是统一全党思想的政治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不断地强调,实行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979年3月,邓小 6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在明确解决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的同时,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这样,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已逐步形成。根据这些思想以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主要内容的认识不断深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明确的概括:“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关键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②”他还再三强调,现在要横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重新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坚持和所做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现实的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有赖于经济基础的建立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带有根本的性质,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从当前的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看,各国都在求发展。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自觉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2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2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1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义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民主的好形式,是争取和巩固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手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不可能有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国的历史实践决定的,是人民所决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它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也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总之,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四项基本原则中,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前进的根本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事业胜利的保障,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些年来,面对国际的风云变幻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我们之所以能够始终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发展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了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我国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它作为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 ①。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下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在阶级社会里,通过阶级斗争,通过革命,推翻反动阶级统治,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过失误。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认为“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上述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著名论点,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对这些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结果遭到严重的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必须通过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他认为,“既要大幅度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 ②。并认为,当前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落后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科技、教育等体制的矛盾。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种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③。

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着两大变革:一是从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1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1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3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二是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就前者来说,它会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生活、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这就要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推动和保证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就后者来说,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发展,使得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改革已成为迫切的历史需求。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但是,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绝对完善,不再需要发展。相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自身还带有某些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而且社会主义实践本身也会出现某些错误和曲折,因此,我国社会主义还不是己经发达或成熟的社会主义,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次,改革又不同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改革当然会深刻地触动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以至由于利益调整带来的损益不同而引起的利益矛盾。但这种利益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不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可以通过统筹兼顾和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保证各社会集团的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第一,说改革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的变革” ②。第二,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关于“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内在属性,上面已经阐述;关于“开放”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其如何开放的问题,将在下面第十一章中进行阐述。

(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概括了我们的主要经验,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它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指出的:“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③。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1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1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370—3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求我们全面理解基本路线的理论内涵。全面理解才能全面贯彻,全面贯彻才能坚持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有着四个方面的完整内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全国各族人民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主体;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坚持改革开放,也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方针;第四,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求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理论前提。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挑战都不允许我们在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问题上再发生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求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防止和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政治**。“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来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左”和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不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就坚持不好甚至坚持不住。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把它们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才能确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要始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不进行改革,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稳定和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发展是否健康,既影响改革的进行,也影响社会的稳定;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局面可以为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否则,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第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但在实际工作安排上,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可以有所侧重。第三,现在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各方面矛盾比较突出,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尤其要高度重视稳定作为前提条件的关键作用。我们要善于审视新情况新变化,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 10 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形成社会稳定的局面。同时要始终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破坏活动。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从总体上看,三者关系表现为二重性。一方面三者可以彼此共存、相互补充;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三者也存在某种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相互干扰的对立关系。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保证了三者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强调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了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因此,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统一,一直是我国改革的一条根本原则。其次,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手段。在改革的同时要始终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改革,并成为改革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再次,始终坚持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证。我们党总是旗帜鲜明地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化解不安定因素,保持了大局的稳定,为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的持续提供了有力保证。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前进的方向,减少失误,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什么时候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关系,我们的工作就进展顺利,成绩巨大;反之,就受挫折、遭受损失。在实践中,力求避免和克服片面性、盲目性、摇摆性错误。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改革,忽视发展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二是强调发展,忽视改革的作用和社会的稳定;三是强调稳定,忽视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的速度。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辩证思维,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有助于确立战略眼光,有助于提高领导艺术,增强人们在工作中分析事物、把握规律的能力。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认识我们党肩负的重大使命的基础上,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和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确定这一总揽全局的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有助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就能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基本纲领是一个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经过归纳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人们用以判断一个政党成熟程度的标志性要素之一。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能否切实明确地制定出党的基本纲领,对于能否确保切实完成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工作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和邓小平逝世后,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的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胜利前进,在1997年9月举行的党的十五大上,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郑重地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在跨世纪的征途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政治举措,是党的十五大的重大历史性贡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又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在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各自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又反作用于经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这个纲领的制定,有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妥善解决我们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中共十五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基本纲领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明了目标和任务。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又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把它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一般纲领,即基本纲领。正是这个纲领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党又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它必将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的征途上为实现新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展开,系统地规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坚持和完善的基本政策,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基本纲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依据,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一系列方面,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主脉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 12 断丰富和发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方针和政策。正是这些各个方面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党的基本纲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基本纲领与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高纲领在共产主义的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就指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党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在方向上的一致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今天的建设和奋斗,正是为将来的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就是在不断完成个阶段基本纲领的过程中实现的。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不寻常的13年。这13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的看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下十条基本经验: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制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汲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注重科技强军,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确保军队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 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共产党必须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坚持“一国两制”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治国必须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

以上10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长期性。2. 如何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3.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以后,让学生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明确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具体的内容。正确认识坚持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同时能够用

所学理论去分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以后,让学生能自觉拥护党为建设有中国告特色社会主义而

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并积极关心和支持党和国家现行的改革开放的重大举 措。能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相联系,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

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内容不多,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地听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各种报道。所 以在开头引入新课时,可以用比较形象化的语言导入,以此来冲淡初三思想政治课的枯燥与乏味。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补充大量的事实作为依据,让学生能够自己细细地去体味这个立国之本。

教具准备:

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好形势的图片,同时制作几张比较的表格,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这张表格。

教学进程:

(一)内容导入:

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的图片,然后出示制作好的一张比较表格。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些之后的感想,然后教师归纳得出: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由于我们遵循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最后可以提出问题:那么,什么是基本路线呢?以此来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用课件展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同时说明这条基本路线是符合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是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2、详细讲解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接着转入讲解本课的难点:四项基本原则。

让学生在详细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自己细细地去体味一下,最后用幻灯打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作为依据来进行讲解,尽量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讲清什么是改革,什么是开放。对于这些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参照书中的解释,讲改革,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改革就是改原有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再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所谓开放,就是包括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全面的开放。

我国的奋斗目标:

经济——————富强

政治——————民主

思想文化————文明

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针和方法,则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进行一番解释。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探讨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理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我们也相信:今后,我们如果能一贯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三个目标的步骤,祖国的明天也一定更加美好。

(四)课堂练习(基础)

1、对外开放就是门户开放。()

2、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会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就会阻碍改革开放的进行,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4、自力更生就是排斥外援,艰苦创业就是要过苦日子。()

(五)布置作业

分析说明题:

第四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几整体。首先,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社会主义方将顺利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其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第五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基本纲领所包含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具体内容

三大优良作风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

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确处理和有效地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科学方法。党的宗旨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员的义务

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是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是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做斗争。

七是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是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为什么说党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第一,党的正确路线确定之后,需要有好的党风来保证党的路线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党风好,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就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就能带领群众积极为党的路线和任务的实现而奋斗:反之,搞不正之风,就势必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妨碍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使各项事业受到挫折和损失。

第二,党风直接影响着党和群众、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决定民心向背,而民心向背又决定党的命运。

第三,党风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国家,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党风对形成党的正确路线有重要意义。党风好,思想路线正确,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深入,实事求是,就能制定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和政策。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3)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4)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如何端正入党动机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1、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明显和深刻的认识。

2、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近几年来,许多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加强了以党章为主内容的学习,包括党的理想、宗旨的学习,党的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党员义务和权利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起了积极作用。例如,有些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在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之后开始富起来。最初他们怀着向党报恩的思想要求入党,通过学习,逐步懂得了不仅自己要富裕,还要帮助周围群众共同致富,懂得了现在的努力就是为着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种变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朴素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这是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

第二、通过实践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这里最重要的是实践。要求入党的同志仅有入党的迫切还不够,还必须见诸于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例如,通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来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体会为共产主义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通过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激励自己的行动等等。一句话,就是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来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间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例如税务)

第三、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人的思想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入党动机往往既有正确的成分,也会掺杂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只不过有些同志入党动机正确的成分是主要的,不正确的成分是次要的;而有些同志则是相反。这就要求申请入党的同志主动靠拢党组织,争取党组织对自己的帮助,通过接受党的教育,实践锻炼和自我改造,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把不正确的动机改正过来。前面讲过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入党动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着重剖析其中的三种:第一种是觉得当党员光荣而要求入党。当一名党员的确是光荣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共产党员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于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也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光荣是与责任、奉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要求入党,只为了荣耀,为了脸面好看,而不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艰苦的 工作,那是同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不相称的。第二种是看见提出入党申请,并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为什么要入党。这是一种带有盲目性的入党动机。应当肯定,这些同志提出入党申请,也是一种要求进步的表现。但是,一个人要求入党,应该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懂得工人阶级彻底解放的道理,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只是为入党而入党,即使入了党,一遇风浪就会动摇。这样的人是不具备入党条件的。第三种是为了到党内捞取某种好处而要求入党,这样的入党动机与党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在党执政的条件下,有些同志入党后担任了领导职务,受到党和人民的重用和提拔。但是,这种重用和提拔,只意味着党员要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决不意味着党员担任了某种职务,或有了某种权利,就可以谋取私利。任何以权谋私的行为,都是当党和人民所不允许的。我们党历来主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因此,怀有到党内捞好处念头的同志,应当自觉克服私心杂念,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的为党和人民内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来端正入党动机。你为什么入党?从哪些方面争取入党

一个人争取入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觉悟、以实际行动使自己具备党员条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的帮助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从根本上说,争取入党要靠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执著的追求和在实践中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求入党的人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使自己更好、更快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A、要做到在思想上入党

1、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其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2、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人党动机。

3、要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B、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1、要主动向党组织表达愿望。

2、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取得党组织的帮助。

3、要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在党内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4、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察。

C、努力成为优秀学生,争取早日入党

1、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加强实践锻炼,以实际行动入党 学生党员如何践行党的宗旨 P59 入党需要履行的手续和流程

(1)要求入党的人,必须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入党申请一般以书面形式递交。(2)党组织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3)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4)要有两名正式党员做入党介绍人。

(5)严肃认真地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6)支部委员会进行审查,并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

(7)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并且作出决议,及时报上级党组织审批。(8)上级党组织要派专人同发展对象谈话,认真负责地进行考察。(9)上级党组织集体审仳。

(10)发展对象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后,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11)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向党组织提出书面转正申请,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党组织审批合格者转为正式党员。

下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