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4 21:3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读书心得》。

第一篇: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汇编(1)

A

刚打开一本杂记就看到了这么一篇让我深思的文章,不得不让我想到自己的学校."互听互评"课在我们学校搞地非常热门,对教师的培养也是相当的有效,可是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沉默了.整篇文章是这样的: 我听过这样一节历史与地理学科结合课.学生就祖国统一这一问题的子问题分小组汇报,提问.主持人由学生担当,教师只是评述小组的发言,或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学生的表现很精彩,真正让人看到有个性的学生.这堂综合课是两节课连着上的,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听课的教师却走了五分之四.教师们为什么没有兴趣把这一堂学生表现很精彩的课听完? 我想,很大原因在于教师要听的是教师表现很精彩的课,而不是学生表现精彩的课!课堂的主角到底是谁?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听课听的是什么? 一堂好课就是要展示教师多才多艺,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吗? 一堂好课就是教师准备充分,衔接得当吗? 教师教得好,学生就一定有收获吗? 我还听过一堂小学语文课--<<耳朵上的绿星星>>.课堂上教师的朗读很有感情色彩,他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学生也模仿老师的语气姿态朗读课文.看起来,这是一堂很好的课,教师表演出众学生生气勃勃.专家对这堂课的评价是“美丽的老师上了一堂漂亮的语文课”!但是,很遗憾,我们只是看到了美丽的老师,我们赞美的只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地方,都被教师占据了.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看似教师引领到位,实则学生失去了主体性.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课,被很多教师所认可,而对一堂学生抢了教师的风光,甚至占尽课堂风光的课则很不理解,甚至于不屑于听.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表现精彩?是因为教师教得好,引领得好啊!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不是天生的,是教师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学生表现的精彩,就是教师表现的精彩啊!像前述那堂综合课,我们看到精彩的学生,有个性的学生,自然就会想课下教师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难道在课堂上就看不到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吗?不是!在每个小组汇报之后,甚至在小组汇报之中,教师都要适时地站出来,给学生适宜的指导,给学生的汇报画龙点睛,给学生思维的延伸指明方向.这更需要教师下工夫,也更看得出教师的真功夫.作为教师,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什么都知道,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本事.所以,教师一定要时刻问自己:课堂到底是谁的?不要怕学生抢了教师的风光,将学生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到最充分的状态,就是教师的本事.当别人夸你的学生表现精彩的时候,实际就是在夸教师,学生的精彩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啊!

B

俗话说的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是在看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给了我一些启发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的确,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种种事实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能学的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但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所以我们要思考„„

C

下午从信箱里取到三期《语文建设》,先读“温故知新”,再往后一翻,是本期专题“新课程下一步怎么走”,编者组织了王尚文、李海林二位先生的文章,王尚文的文章说白了就一句话,下一步的“当务之急,是坚决纠正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李海林文章题为《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细细一读,很多地方抓住了一线实际,说得透彻,下面我录些观点: 现在的问题是,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问题。„„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语文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实施者、指导者,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语文课程内容”是个问题,或者虽然认为这是个问题,但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在课程标准层面上,这个问题甚至根本没有列入考虑和筹划的范围。„„就是没有“课程内容”的描述与规定。“语文课程内容”具体体现在教材层面上,但是语文新教材普遍缺乏“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意识。„„教材上有什么内容可教,应该教教材上的什么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生成转换关系等问题,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根本没有被纳入思考的视野,更没有在教材上得到体现。语文课教什么,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就是这样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在我们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看不到踪迹。我们没有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我们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七章《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亦有详言)。我们没有区分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误把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这种“本体论”上的沿袭带来三个后果:一是架空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浮在半空,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二是迫使语文教学走向泛化,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独特的学科内涵,成为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实体的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科目;三是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垃圾知识”泛滥,该教的没有教(因为根本就没有),不该教的教得太多(因为只有这些东西可教)。这种教学内容的虚无与陈旧使语文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的积极意义和可能的成果化为乌有: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支撑而不能落实,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也因为失去所依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哎,语文课程改革还很幼稚,根子就在这儿了,“课程”的问题就没有解决。李先生在后面的篇幅里提出解决的办法就在于“语文知识创新”,这一点我不太以为然,一来语文本有无用之用,尤其汉语的学习,二是教育的问题,说到底还不是教育自身能解决的。但他对这问题的剖析还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思而又思的。尤其这一句“该教的没有教(因为根本就没有),不该教的教得太多(因为只有这些东西可教)”实在一针见血。年前读《课程与教师》,就想,这课程意识真是太重要了,再观当下,我们,真是太落后了。

D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她的名字叫做《窗边的小豆豆》,嘻嘻,这本书是上星期五的音乐课上,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偷看,被我“借来”的,说好一个星期后还他,我粗略的翻了一遍。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校长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认可。他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他尊重儿童,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他会细心的呵护每一个孩子,包括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小林先生是伟大的。之所以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创办了“巴学园”,而且在小处中见伟大。作为母亲的我,在教育女儿不偏食时,经常会用“对身体有好处”、“这样那样很有营养,吃了会长大个子”等教唆性的语言去说服女儿,而小林校长却可以简练地归纳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好奇的孩子们谁不爱吃“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呢?也许,我们现在无法直接套用小林校长的方法去建造一个电车学校,但快乐的元素是可以模仿的:尊重、了解孩子,做一个懂得孩子心的老师,做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倾诉、可以信任沟通的大朋友,给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孩子创造属于他们个人成功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自己,能喜欢学校的生活,能勇敢、自信、从容的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从现在走向未来。

E

我对“支持儿童”的理解 “支持儿童”这一词出现在《教育机智--教育时机》中出现的。作者范梅南在分析儿童所生活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中提到一个关键词。他所分析的家庭和社会是充满着血衅和恐怖的,特殊的,典型的生存状态。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使得部分孩子被家庭忽视,因此,孩子的生活空间被不稳定,因素所充塞。他们犹如风中的摇曳花蕾,在没有来得及享受春天温暖的阳光和甘露就及早凋零了。综观我们学生的家庭背景随没有那样特殊,但是家庭教育也在扭曲。我们虚伪的家长们打着关心孩子的幌子把他们送到学校来。似乎这样就可以把所有一切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有时家长在孩子培养资金是不会和他所期望的教育质量划等于号的。难道所谓的支持就是在资金上的支持吗?家长会在孩子的耳朵边唠叨:我花了这么多的钱,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行?你要什么我给你买什么?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哈哈,我们尊敬的家长他们通常在什么时候才过问到孩子的成绩?他们通常在忙碌的一天之后,或忙碌了一年半载之后,在端起茶杯消除疲劳的时候,在与家里人怄气时,在为自己的忙碌而没有关注孩子后悔之余„„细想一下孩子仅仅需要你关心他的成绩吗? 还有一类家长在为孩子的未来精心设计着,星期天把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特色班,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快速成长,以便在漫长的期待把他们的心给焦碎掉。这是一种过分的支持。家长美名其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你们好,你们必须是个听话的孩子将来才有出息,家长的这种自我中心,个人中心,是一种专制性格,而不是民主性格,是对人的不尊重,对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漠视。其实,孩子需要家长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抽点时间和孩子交流。真如肖川所说:“家长应该真心实意的爱孩子,完整的,健康的爱,理当包括五个要素,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我所分析的是我们身边的家庭环境,同样也是直得我们教育者思考的,营造氛围尽量让学生对学校生活产生稳定感,可靠感,以及老师给他们一般性的支持。书中指出:“支持孩子并不仅仅是提供生活必需的金钱的问题。给孩子提供支持,意味着成人可以信赖,可以指望一直在他们身旁。” 孩子需要支持才能独立,孩子需要我们的方向的指引,才能找到他们自己生活的方向。

F

是什么吞噬了教师的时间

——读第三条建议《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在这条建议中,苏氏首先分析了造成教师工作量大,时间不够用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为了无休无止地然而却又完全徒劳地把那些尾巴学生拉上来,这件事无情地吞噬了教师的许多时间。教师刚刚开始讲解新教材,就发现一部分学生无力掌握它,与其说是考虑怎样沿着认识的崎岖小路前进,倒不如说是首先得考虑如何克服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的状况(有时候,这个“一部分”相当大,弄得教师不得不几乎是给全班学生进行补课)。这就侵占了教师的许多时间——包括在校的时间和回家后的时间。”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苏氏提出:“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读、写、思三种能力的结合。

1、阅读与思考。具体说就是“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2、书写与思考。

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地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

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教师也就不必经常操心去克服学业落后的现象了。应当努力做到,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于他的注意的中心。你还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个更具体的目标: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应当在三年级就教会学生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达到了这一目的,我敢向你保证:你的学生永远也不会成为落伍的、不及格的学生,他们学会了自己去获取知识,这也就节约了中、高年级教师的时间,保护了他们的健康。

G

“教育学就是优秀的教学。”

“教育学不是在可观察得到的那类事物中找得到的,而是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也就是说,在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

以上是<教学机智>中的话,发人深省,一语道破天机.一个小生命诞生后,外界的一切都在影响着他,教育着他,让他成人,成材.真正的教育家是不懂教育学的,他只会去沟通,去爱,爱孩子,爱一切.我们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一种可怕的危险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已知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苏向我们教师指明了这个方向。那我们就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其实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我们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点燃他们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必须让学生知道:思考,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我们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用我们自己的思考征服、教育和指导孩子们。相信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到那个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完全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了!

I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当今社会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拥有渊博的学识、清明的才智、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肖川前辈是这样说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年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一个目的。

如果成长中的青少年没有对某一项活动较为持久的投入和倾注,如果对一切都只是浅表性的接触,那么,心灵的疆哉就不能得以拓展,也不能生发出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良好的教育一定致辞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已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已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已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已,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至于教育对于个人的价值,以下这一段话也十分精彩:“假使我们过着多彩多姿的生活,那必定是教育使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假使我们过着合群的生活,那是教育使我们在早年认识这一需要,且在我们的心田种植了种子;假如我们很安详地生活着,那是教育使我们认识到精神上的和谐是人生最重要的。但假使我们内心不安宁,那是教育中略了感情的生长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假如我们对多彩多姿的生活世界感到乏味,那是教育没能在我们的内心开拓理智的以及精神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是欣赏万变的生活所必须的。”

因此,我们认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J

读书随笔李琳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

请你记住,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儿童浸沉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是的,完全忘记)了他今天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做,而这一点又是毫不足奇的事。请你不必惊奇,我亲爱的同事,当你问到儿童的作业时,他常常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你:“我把做作业的事忘记了。”他说到这一点时,好像自己并没有过错,而忘了做作业倒好像是件奇怪的、不可理解的、使他惊奇的事。你还不必惊奇:在课堂上,儿童盯住了树影投在教室墙壁上的跳跃的光点,看得往了迷,所以对你所讲的东西一点也没听进去。是的,他没有听你讲课,这是真实情况,因为他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于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你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我劝你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你也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请你相信,如果你学会了这样做,那么在学校生活中就会避免许多由于互不谅解而产生的那些冲突:教师不理解儿童做些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到底要求他怎么做。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的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们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怎样教法呢?硬性要求他进行思考,向他指出对一件事情着迷时不许忘记功课吗?把他跟吸引人的事物隔离开来,不许他接触吗?

不要这样做。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所以我懂得了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K

读苏霍姆林斯基<<评分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分做为评价的一种方式,也应当是有分量的.

评分是用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的掌握知识,不能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在学生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再有,要避免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东西或从书本里背诵东西之类的问题,应当把知识的转化作为复习的基础.

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评议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是相当重要的.

L

我们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一种可怕的危险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已知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苏向我们教师指明了这个方向。那我们就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其实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我们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点燃他们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必须让学生知道:思考,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我们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用我们自己的思考征服、教育和指导孩子们。相信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到那个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完全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了!

M

学生是一本借来的书

--------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书中说:“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是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粗暴的对待,不注意教育方式,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超越不了主观情感的左右,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谈不上受到什么良好的教育效果.因为“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方式,学着爱他们,学着欣赏他们!

试想,如果把学生看作是一本借来的书,能看多久就看多久,那当归还的日期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尽管书的风格不同,但每本书都有精彩之处,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书.关健是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学会欣赏!

欣赏你的学生,因为借来的书终究是要还的,我们只要努力在借期内尽己所能,让每一本书都能因我们的借阅而更精彩就足够了!出类拔萃的我们偏爱,聪明听话的我们喜爱,老实本分的我们可以接受,活泼好动的我们能忍受,就是又“笨”又“懒”的我们也不能一提起就怒火中烧、大动肝火,也许换个角度去看去想,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发现,毕竟大千世界需要的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老师就要有博大的胸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的优劣、长短,相信他们一定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欣赏你的学生吧,让欣赏搭起你和学生心灵间的桥梁!

N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O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读到这段话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我教过的一个学生.这个女生抄写课文,一句话里都能错好几个字,更不用说听写了.有好几次甚至在试卷上把自己的名字“颖”写错了.四年级时,我教她,也是躁得不得了.每天跟她打交道的时间比跟班上所有其他学生的时间加起来还要多.到了五年级,分班了,我很庆幸“颖”没分到我班.然而我还要继续做她的老师(美术老师).不教她语文了,我突然发现,原来“颖”是那么的可爱,真的很可爱,画的画很漂亮.我也突然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以前我对“颖”那么严格要求,究竟是为了她还是为了我自己呢?!

P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要爱护学生对我们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提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毎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我们面对的是儿童容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们信任我们,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在我们的教学现实环境中,不乏有粗略的教学手腕、粗暴的惩罚手段对待学生的老师,从学生背起书包走进校园的那刻起,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感逐渐地消失,他们想方设法地逃避惩罚、耍滑头,说谎话,在老师的“一片苦心”下,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甚至充满隐患,另人担忧。

只有像监工那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才希望不懂教育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惩罚办法,我们老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才能使我们达到教育技巧的顶峰。

Q

完美教学

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深刻与真诚首先必定体现于教师对于一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之中.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但这种独特性正是存在于朝向一个高远的目标----我们要培养的理想的人----并成为实现这个崇高目标的一个步骤而存在.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确当的设定和十分的清晰认识.深刻与真诚更体现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之中.只有当教师对他所教授的内容融会贯通,如同已出,烂熟于心,了如指掌,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顺手拈来,皆成妙趣,才会有那样一种拥有真理,“一览众山小”的沉着与自信,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才会有理智的挑战,内心的震撼,以及触及心灵的影响.常言道,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血.只有当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教师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时,教师才能把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方面;只有真正交流了,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在的生活.完美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学有所获”,甚至是有喜出望外的收获.当然,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的,也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所以说,完美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封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怀.因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应该多看书,多学习一些教育理论知识,让自己充足电,以便在课堂上更能够得心应手,面对自己的学生更从容自如.R

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付和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

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大体包括: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不太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自课堂之外的猝不及防的干扰,学生异常的举动.

通常的情况是,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而自己未经准备的问题不予反应.这不仅有可能丧失掉有意义的教育契机---点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化探究的兴趣,还有可能扼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生活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愈来愈麻木,消极,被动和惰性十足.

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条件.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造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的范本的过程.

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个命题是意味深长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生命全方位地涌流的过程.让生命充分地涌流,更多地鼓励,更真实地关注,这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所必须的.

在课堂中处理偶发事件往往费时费力,但只要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付出必要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机会来了,我们是视而不见还是积极捕捉?我们能不能有效地捕捉并发掘其教育价值,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更高意义上说,是教育的智慧.

S

读《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知识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了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要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课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中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暴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班上就有这样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学习就特困难。数学习题不帮他分析就无法完成;语文习题便是“天书”。有一段时间每天放学让家长监督他读书。先是让家长给他讲些有趣的文章,激发他自由阅读的欲望。然后由家长陪他一起读,慢慢养成他读书的习惯。后来,随着他阅读量的增加,发现他的思考比以前清晰多了,智慧力量也稍微活跃了一点,学习的兴趣也浓了点。虽然只是小小的进步,却让我们欣喜得很。我想,一方面,是孩子自身逐步学会学习了;另一方面,读书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篇:教师读书心得

读书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

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

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书广。

第三篇: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

阿木尔第二小学 李景涛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第四篇: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

西点军校里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就是遇到军官问话,只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据美国商业年鉴统计,二战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董事一级的有5000多名。任何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没有任何借口

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

没有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极限的潜力。它是在强化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奋战在教育战线上如我一样的教师群体也确实存在一些寻找借口的可能。在工作上缺少勇于负责的态度,一抓到底的决心,追求完美的精神。搬出一些这样那样的理由,搪塞上级,开脱自己。因此,“没有任何借口”是踏实工作的原则,是完善人生的态度,是奉献社会的精神。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多种深刻的涵义。

首先是责任感,对自我的责任、学生的责任、家长的责任、学校的责任等,责任无处不在,就比如说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这一件事来说,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也许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到学生行为修养上的一个小过失会不以为然。但教师是园丁,是培育下一代责无旁贷的任务。在祖国的明天和希望面前,你能有什么借口吗。

其次,忠诚也是必不可少的,忠诚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那些忠诚于集体、忠诚于国家的高素质人群,都是努力工作、不找任何借口的群体。这也是组成一个优秀集体的基本元素。忠诚如何体现?我认为只要在有生一天,那么我就要做到无愧于这份工作,无愧于社会,经常反问自己一下,我努力了吗?我真的对得起这份工作吗?当然,这不需要自欺欺人的答案。如果答案经常是肯定的话,那么没有人会怀疑我的忠诚度。同时忠诚不仅是对国家对组织的忠诚,更是对自我的一份忠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工作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心去感悟,去呵护,与之同悲同喜,并通过完成一件件工作任务,去享受独有的乐趣。

没有任何借口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这是一个要自己全力以赴去做事情的动力,追求成功并不把自己的失败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认识,更不能让借口成为拖延的温床。我清楚的知道,工作上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习如何把一件事情作对,其次是努力、正确的付出代价,努力地去实行,没有任何借口。

世界上最远,又最近的距离就是人的思想;改变你的思想,就等于改变你的人生。《没有任何借口》给予我们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习惯,是我们每一位优秀教师和追求成功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思想。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太多这样和那样的借口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等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事情没有做,有借口。很多人现在都变成了借口专家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做我们决心去做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工作做得更完美?甚至有时候,我们连最基本的一些工作都完不成呢?当一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很多人都还会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一个人要干好自己的工作,不论做什么,都应该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要以生生不熄的精神,火焰般的热情,去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内在动力责任,有了这种内在的动力,工作是主动的、积极的、认真的、发自内心的。那么,有效执行就会在我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做到炉火纯青。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但不管能力大小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去干好工作。我认为,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错误时、当我们没有完成任务时,不要去埋怨工作、埋怨别人、埋怨其它部门,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挺身而出去捍卫自己的缺陷,不要总认为别人能完成任务是巧合、是偶然、是机遇。自己完不成任务却是必然、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时运不好;要多去想想自己身上的问题,我认真学习了吗?我勤奋工作了吗?我的工作方法对吗?我积极付出了吗?我是不是敢于承担了责任、是不是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是不是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竭尽全力去完成任务呢?从自身上找原因,这才是自我提升的根源。

从每天、每时、每刻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件小事开始,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贯彻

没有任何借口的思想,积极地去面对每一项工作任务、每一件小事及遇到的困难,多花时间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多做实事,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以顽强的毅力、必胜的信心,不断地、自觉地激发自己的内在价值和潜能。让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属于那些不寻找借口的人!

2011年3月30日

第五篇:教师读书心得

“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心得

夏海燕

作为一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

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 —— 《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还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

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而《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

(二)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一位学生。

下载教师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读书心得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

    教师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

    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15篇 教师读书心得1 阅读篇目:《我的阅读“行为教育”》感悟: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

    教师读书心得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大路小学刘从恩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

    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榔梨镇金托小学 李建华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教师读书心得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今天能上台来谈我的读书体会,真是荣幸和紧张。说实话,我的写作水平很低,所以纵使心中有万千体会,却也难以用文字和语言准确的表达,所以请各位老师......

    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

    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1 真就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就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