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啸山庄内容简介及其作者简介
If all else perished, and he remained, I should still continue to be;and if all else remained, and he were annihilated, the universe would turn to a mighty stranger: I should not seem a part of it 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有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个狐魂野鬼。--《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的作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应该说,她首先是个诗人,写过一些极为深沉的抒情诗,包括叙事诗和短诗,有的已被选入英国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中二十二位第一流的诗人的诗选内。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与《简爱》(“JaneEyre”)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D,1816—1855),和她们的小妹妹——《爱格尼斯•格雷》(“AgnesGrey”)的作者安•勃朗特(AnneBronteD,1820—1849)号称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上焕发异彩。特别是《简爱》和《呼啸山庄》,犹如一对颗粒不大却光彩夺目的猫儿眼宝石,世人在浏览十九世纪英国文学遗产时,不能不惊异地发现这是稀世珍物,而其中之一颗更是如此令人留恋赞叹,人们不禁惋惜这一位才华洋溢的姑娘,如果不是过早地逝世,将会留下多少璀璨的篇章来养育读者的心灵!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这从同时期的英国著名女诗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宁①的长诗《孩子们的哭声》,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再加上英国政府对民主改革斗争和工人运动采取高压手段:如一八一九年的彼得路大屠杀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有所反映。我们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就是诞生在这样斗争的年代!她生在一个牧师家庭里,父亲名叫佩特里克•勃朗特(1777—1861),原是个爱尔兰教士,一八一二年娶英国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人玛丽亚•勃兰威尔为妻,膝下六个儿女。大女儿玛丽亚(1814),二女儿伊莉莎白(1815),三女儿夏洛蒂(1816),独子勃兰威尔(1817),下边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1820)。后面四个都生在位于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②,勃朗特先生便在这一教区任牧师职。一八二○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区,在旷野的一处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们三姊妹就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一生。
一八二七年她们的母亲逝世,姨母从康瓦耳群来照顾家庭。三年后,以玛丽亚为首的四姊妹进寄宿学校读书。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莉莎白患肺结核夭折,夏洛蒂与艾米莉幸存,自此在家与兄弟勃兰威尔一起自学。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夏洛蒂和勃兰威尔以想象的安格里阿王朝为中心来写小说,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则创造了一个她们称为冈多尔的太平洋岛屿来杜撰故事。
她们的家虽然临近豪渥斯工业区,然而这所住宅恰好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艾米莉经常和她的姊妹们到西边的旷野地里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镇中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旷野气氛的感染。特别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虽不懂政治,却十分关心政治。三姊妹常常看自由党或保守党的期刊,喜欢议论政治,这当然是受了她们父亲的影响。佩特里克•勃朗特是个比较激进的保守党人,早年反对过路德运动③,后来也帮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他们的罢工。艾米莉和她的姊妹继承了他的正义感,同情手工业工人的反抗和斗争。这就为《呼啸山庄》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这个家庭收入很少,经济相当拮据。三姊妹不得不经常出外谋生,以教书或做家庭教师来贴补家用,几年来历受艰辛挫折。夏洛蒂曾打算她们自己开设一所学校,她和艾米莉因此到布鲁塞尔学习了一年,随后因夏洛蒂失恋而离开。一八四六年她们自己筹款以假名出版了一本诗集④,却只卖掉两本。一八四七年,她们三姊妹的三本小说⑤终于出版,然而只有《简爱》获得成功,得到了重视。《呼啸山庄》的出版并不为当时读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一八四八年,她们唯一的兄弟勃兰威尔由于长期酗酒、吸毒,也传染了肺病,于九月死去,虽然这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对于这三姊妹也是一种解脱,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书简集中所说的:“过失与罪恶都已遗忘,剩下来的是怜悯和悲伤盘踞了心头与记忆……”对勃兰威尔的悼念缩短了艾米莉走向坟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终于弃世。她们的小妹妹安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继死去,这时这个家庭最后的成员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这一位后来才驰名世界文坛的极有才华的年轻女作家,当时就这样抱憾地离开了只能使她尝到冷漠无情的人世间,默默地和她家中仅余的三位亲人告别了!她曾在少女时期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 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 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 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诗中最后慨叹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 于是经验告诉我,说真理 决不会在人类的心胸中成长起来。……”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来,有所作为,却已挣扎不起,这种痛苦的思想斗争和濒于绝望的情绪,在她同一时期的诗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当我希望过歌唱,我的手指却拨动了一根无音的弦; 而歌词的叠句仍旧是 ‘不要再奋斗了,’一切全是枉然。”
在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的著名传记《夏洛蒂•勃朗特传》(“LifeofCharlotteBronteD”)⑥里,有一段关于艾米莉•勃朗特弥留之际的描写:
“十二月的一个星期二的早晨,她起来了,和往常一样地穿戴梳洗,时不时地停顿一下,但还是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甚至还竭力拿起针线活来。仆人们旁观着,懂得那种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钝当然是预示着什么,然而她还继续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虽然满怀难言的恐惧,却还抱有一线极微弱的希望。……时至中午,艾米莉的情况更糟了:她只能喘着说:‘如果你请大夫来,我现在要见他。’这时已经太迟了。两点钟左右她死去了。”
在夏洛蒂的书简⑦中记下了不少在艾米莉去世后她的哀伤与感触的文字,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绍到这里。英国著名诗人及批评家马修•阿诺德⑧(MatthewAmold,1822—1888),曾写过一首诗叫做《豪渥斯墓园》,其中凭吊艾米莉•勃朗特的诗句说,她的心灵中的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忧伤、大胆是自从拜伦死后无人可与之比拟的。
可以说,她这部唯一留下的小说之所以震撼了人们心灵也就为此。
关于《呼啸山庄》这部书,在世界文坛上多年来每谈及十九世纪西欧文学,必会涉及《呼啸山庄》的探讨。有不少著名评论家及小说家都曾有专文论述。如: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giniaWoolf,1882—1941)⑨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将这两本书作了一个比较。她写道:
“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⑩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也有专文为《呼啸山庄》作了较长的评论,他总结说:
“《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而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 Eset Maugham,1874—1985)⑾,在一九四八年应美国“大西洋”杂志请求向读者介绍世界文学十部最佳小说时,他选了英国小说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呼啸山庄》,他在长文中最后写道: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⑿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总之,《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有誉之为“最奇特的小说”的。但是正如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被这同一社会(指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的条件与社会关系贬低了的工人的反抗。希刺克厉夫后来的确不再是个被剥削者,然而也的确正因为他采用了统治阶级的标准(以一种甚至使统治阶级本身也害怕的残酷无情的手段),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中所暗含的人性价值也就消失了。在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类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只有通过被压迫的积极反抗才能实现。”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社会悲剧就在于凯瑟琳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却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从后来希刺克厉夫再度出现时,林敦建议让他坐在厨房而不必请到客厅里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铸成了大错,她陷入自己亲手编织的罗网。而在她已经答应嫁给林敦后分明还说: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敦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而这样她竟背叛了她最爱的人,也就是背叛了自己,那么她就只能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挣扎着死去,在死去以前,希刺克厉夫悲愤地责备她:“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分开我们,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作了。”又说:“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够爱他?”这就导致了希刺克厉夫的悲剧——不惜用残酷手段来进行报复。他被私有制社会所摒弃,却仍旧用私有制社会的斗争手段来进行反抗。他没有财产,却掠夺了财产,自己成了庄园主;他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贬低、辱骂,被人降到一个乡巴佬的仆人的地位,若干年后他又反过来以其人之道向其子进行报复,结果他的胜利必然等于他自己精神上的失败。当他发现林敦的女儿(也就是凯瑟琳的女儿)和辛德雷的儿子(也就是凯瑟琳的侄子)两人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当他发现哈里顿(辛德雷之子)仿佛就是他的青春的化身时,他再也不想抬起手来打他们了。他自己承认“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他已不想报复,因为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
无论如何,希刺克厉夫就那个时代来说,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厉夫,终于希刺克厉夫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这当然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正如作者最后写道:“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飘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这两个主要人物在世界文学上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而这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便由于她这部唯一的作品,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的灿烂星群中永远放出独特的、闪着异彩的光辉!提问者评价 谢谢!
第二篇:《呼啸山庄》读书报告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曾被誉为19世纪22位杰出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老禁欲主义者》,《纪念品》,《囚徒》,《晚风》等。英国著名诗人及评论家马修高度称赞她是”拜伦之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最杰出的诗人。
艾米莉的大部分诗篇都是描写大自然,幻想的贡达尔王国的悲惨事件或自己的亲身感受。她常独自徘徊在荒野中,体验大自然中与人灵息相通的那一瞬。她的诗在内容题旨和艺术手法上都有着创新和超前。这些诗歌节奏韵律自然明快,堪称为“诗作的精英”。
作品简介: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形成特殊感情,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终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及实施 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人性的复苏 以“平静的土地下面得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结局,突出作品主题,引人深思
作品地位: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曾经将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和执著,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憔悴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英国作家毛姆
《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压力、紧张与矛盾冲突……《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地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英国评论家阿诺德〃凯特尔
凯瑟琳性格透视:
凯瑟琳,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她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淑女,有着人间世俗的爱情观—嫁给一个门当户对,有身份,有家产,有修养的绅士。因此她选择了埃德加。但是她在与在希斯克厉夫耳鬓厮磨、两小无猜的环境中长大,她与希那种充满自由、炽热奔放的爱情是那个文质彬彬的埃所无法给予和理解的。凯没有能战胜自我,而是顺应了社会,抛弃了与希刻骨铭心的爱情。
埃德加性格透视:
他像一个传统的绅士一样,文质彬彬、安静、弱不禁风,有些懦弱,而且重视所谓的名誉。他是一个可怜的人物。
凯的死与羞辱所带来的悲痛使他在凯死后改变生活方式,并且极度地讨厌希。这种反感是如此地痛切而敏锐,以致任何有关希的地方他都决不涉足。其实这也是他懦弱性格的一种逃避。最后因为希,他也没能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一点保护。
希斯克厉夫性格透视:
一个黑皮肤的吉普塞人,即便是随便的姿态或装着也能显现他的绅士风度。然而在这种风度之下,掩藏着他的复杂的性格。
小结:透视性格,展悲剧爱情
我们真爱应该胜过世俗的一切,屈于世俗、舍弃真爱而得到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无论什么事我们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地过完一生,在我们走
完自己的一生并回味它时,留下的就不会只是遗憾和叹息。
在凯死后他是毫无顾忌,向一切人展开报复,连他的儿子、凯的女儿也不例外。狠狠地向对他复仇的辛进行回击,使其健康状况大受损害,不久就永别人世。换句话说,希是一个被复仇压变了形的人,因为复仇,他的人生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也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性格决定命运,以他的性格他也许可以过着平庸淡泊的生活,因为有希,他的性格却给了刻
骨的伤痛,或许在他回想他的一生时,他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吧!
艾米丽·勃朗特以其独特的视角创作
《呼啸山庄》,同时也展示了社会的悲情及爱情的悲歌。
以石楠花结局,透视了爱情的悲剧,同时给人留下了
无限的遐想空间。
整部小说,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思路。希和凯瑟琳哪种更不为世俗所压服的爱情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却在作者的笔下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
第三篇: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文娟(1965.1),女(汉族),籍贯山西,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我国城镇拆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文娟 王浩先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摘要:
房屋拆迁最核心的问题是补偿。目前我国的房屋拆迁补偿立法凌乱而不成体系,实践中也存在严重损
害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本文论述了我国城镇拆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即城郊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补偿程序、补偿范围、拆迁补偿标准、房地产评估市场、公共利益目的表述等。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 决方案。
关键词:拆迁补偿;问题;对策
引言
城镇房屋拆迁补偿,是指在城镇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拆除房屋而给予房屋所有权人 的补偿。由于城镇房屋拆迁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制度,因此,上述关于房屋拆迁补偿的定义也 只是根据我国现有法律中的有关规定得出的。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没有专门的城镇房屋拆 迁制度,一般是采用土地征收制度。
当前,我国城镇发展迅速,城镇改造、房地产开发在各大城镇积极地展开,而上述目标 大都通过我国特有的城镇房屋拆迁制度进行,但由于城镇房屋拆迁涉及到诸多重大利益:被 拆迁人赖以生活的房屋且往往是其最大宗财产;城镇发展的急迫需要;某些政府官员追求“形 象工程”、“政绩工程”;开发商的利润最大化追求等,因此拆迁纠纷日益增多,且酿成了多
起严重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2003年9月15日,安徽某农民因多次协商未果的房 屋拆迁纠纷实施了过激行为;另外南京的某拆迁户因被当地拆迁办公室强行拆毁家园也走了 极端。2004年江苏常州的铁本事件导致违法占用的6000多亩土地已无法复垦和部分非法占地 合法化,导致近万农户失地少地,农户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即使补偿了也是一张“法律白条”,很多农户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湖南嘉禾强制拆迁事件,更是有人提 出了“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的霸道口号,尽管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处分,但是一大批被强制拆迁的户主能够恢复以前的生活吗[2] ?此外,上海、北京也发生多起强拆
事件,2000年2月还发生过10357名被拆迁户联名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
万人拆迁诉讼事件。在北京酒仙桥拆迁工程中,由于双方没有就补偿标准达成一致,拆迁工 程一拖再拖,即使拿出了拆迁公投的方法也无济于事。这些还仅仅是全国成千上万拆迁纠纷 中的冰山一角。毋庸置疑,房屋拆迁纠纷己成为值得高度关注、待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城镇拆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郊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不合理
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我国《宪法》授予政府征用权,但对补偿未做任何规定,从根本上 导致公民现有土地权利保障不足;难以正确体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种植结构、农业耕作 水平的差异,无法反映被征土地的区位价值;补偿标准偏低。相比较农民已有的经济基础和 今后的需要,现有的补偿标准难以保证农民原有生活水平的保持或改善,导致农民对征地的 不满[1]。
1.2 补偿程序不透明 作者简介:王文娟(1965.1),女(汉族),籍贯山西,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由于房屋拆迁补偿确定的程序不透明,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尽管在房屋拆迁补偿过程中,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但是由于拆迁人经常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且处于强势地位,因而被拆迁人实际上处于一个不平等地位。拆迁人很少与被拆迁人协商解 决补偿问题,常常是发一个公告就完事。被拆迁人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也造成一些人为了多得 到补偿,千方百计托人情、拉关系,从而使得拆迁人之间也处于一个不平等地位。补偿程序的 不透明,也是拆迁经常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补偿范围不合理
根据2001年的《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24 条规定:“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
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3] 实践中,旧房的评估价值通常不包含土地出让金、装修设施及材料 的价值、搬迁的合理损失费和原居民应可获得的适当救济补偿以及其他一些隐形损失等。但 开发商兴建的商品房的销售价格,除土建成本外,通常包含了土地出让金、市政建设配套费、支付给原居民的补偿费、装修成本、经营成本及开发商期望得到的利润。因此通常造成这样 一种后果,被拆迁人获得补偿款后却买不起房屋可住或者产权调换后却支付不起新房比旧房 面积大的价款。
1.4 拆迁补偿标准笼统
城镇房屋拆迁补偿的规范标准就是国务院《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及一些地方性法 规,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位和法规的不合理,与被拆迁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补偿和安置问题 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解决,这是纠纷产生的根源。通过对该行政法规和一些地方法规的审视,我们可以对目前的拆迁补偿领域的问题进行剖析。首先,补偿标准的规定太笼统,不利于实 际操作和被拆迁人利益的保护。《条例》第23条规定: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
可以实行产权调换。除本条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被拆迁人可以选择拆迁补偿的方式。第24 条规定: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 评估价格确定。具体方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第26条规定:实行房屋产权 调换的,拆迁任何被拆迁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第24条的规定,计算被拆迁房屋的补偿金额和所
调换房屋的价格,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从《条例》的规定看似乎全面考虑了被拆迁人的利 益,体现了等价交换的原则,但实际上由于《条例》的规定过于抽象,弹性太大,在实践中 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1.5 房地产评估市场不规范
目前在实践中,存在大量不规范的非市场化拆迁评估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估价方法问题;估价机构缺乏独立性,正常价格活动受到干扰。有的城镇政府为了降低补偿 标准,直接干预评估价格;拆迁评估混乱无序。第一,不具备拆迁评估资格的机构做评估。第二,评估机构为了承揽评估业务,违规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第三,部分城镇评估存在不正 当竞争现象。
1.6 公共利益目的表述模糊
由于“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因而一些地方政府借 “公共利益目的”之名,将公民的房屋、土地征收,然后将土地批给开发商,谋取自己的不正 当利益,导致实践中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事情屡屡发生,并且伴随着腐败的滋生,在社会 上引起极其恶劣的影响。在该制度设计之初,确实是由于国家需要进行城镇建设而拆迁,主要 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住宅建设[4]。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很多城镇建设,特别是居
民住宅建设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来完成的,这就造成开发商必然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按照公共利益的房屋拆迁对房屋所有人给予补偿,这实际上是开发商借国家的权力对他人房 屋所有权进行剥夺和损害,当然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重建设、轻补偿”思想所造成的。
作者简介:王文娟(1965.1),女(汉族),籍贯山西,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改进我国拆迁补偿工作的对策
2.1 以物权法理论为基础完善城镇房屋拆迁法
新《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城镇房屋拆迁的管理,维护拆迁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由于是从管理角度立法,而不是房
地产权利的确认和保护的角度立法,城镇房屋拆迁立法中存在着过多行政干预和过多国家利 益的保护倾向,造成行政权力与民事权利不分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立法指导思想上的 原因和实际操作的原因。
这些带有浓厚行政管理色彩的城镇房屋拆迁法律、法规对加强房屋拆迁管理和推进城镇 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 城镇房屋拆迁法的功能将逐渐地转换为保护房屋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平等主体之间 的法律关系。这种转变是城镇房屋拆迁法的立法的指导思想、思路、理论基础等的转变。
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任何主体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 务。同样在拆迁中,也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法制体系来规范各征地主体的行为.因此要尽快出 台《拆迁法》,来规范拆迁行为,而制定这部法律至少应该包括下面内容:
第一,明确房屋拆迁目的,区分公益项目与商业项目,不同项目规定不同的管理方法; 第二,.明确规定房屋拆迁必须给与公正的补偿,而且还要详细规定赔偿的具体标准。这一 点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赔偿标准,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法律规定的标准;第三,规 定管理房屋拆迁的政府机构和行政级别,并对那些企图超越其行政权力的机构进行惩罚;第 四,明确房屋拆迁的程序规则。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程序,才有可能对政府权力有较大的约束。并尽可能详细地规定房屋拆迁程序的实施细则,在某些因市场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的细则方 面,一定要建立制度化的监督机制5]。
2.2 公开拆迁政策和行政程序
为了确保政府不滥用房屋拆迁权,法律必须明确规定相应的行政程序。在制定行政程序 时,首先应当坚持公平原则,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要在程序上平等对待当事人各方,排除各种可能造成不平等或者偏见的因素。公平实质上是指在程序上平等对待所有当事人,保证他们能够获得相同的信息以及机会均等。其次,应当坚持公开原则,重大的行政行为或 者与公民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的行政行为,应当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让公民了解。公开原则是 政府活动公开化在行政程序上的具体化,是公民参政权的延伸。第二,在保证相对人基本权 利和公平行政的前提下,应当保证行政活动的效率,这就是应当坚持效率原则,行政程序的 各个环节应当有时间上的限制。对城镇房屋拆迁行政程序的规定应当包括以下程序(在确立 土地征收制度的国家,是在土地征收程序中进行规定的):
①申请。尽管土地征收是为了公共利益,但国家不可能直接从事土地征收工作,一般是 由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向政府提出申请,他要证明所从事的建设是符合法律规定和城镇规划要 求的,并应当提供详细的征收计划书、征收土地图及土地使用计划。需要申请人提供哪些材 料,法律应当明确规定,这就是要求申请事项公开。
②政府审核、批准。政府在收到申请书后,对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最后是以颁发房屋拆 迁许可证的形式确定是否能够进行房屋拆迁。政府在审查时,必须平等地对待各申请人,并 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子答复,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应当说明理由。同时,审查中关 键的问题是所需要建设的项目是否是为了公共利益,这是政府行使房屋拆迁权的基础。在这 个过程中政府除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城镇规划的要求,还应当广泛听取意见,举行听证会,如果在权衡利弊后,有更好的建设方案,则不能行使房屋拆迁权。在房屋拆迁行政许可的发 放过程中,必须强调公民的参与作用。政府决策者需要知晓公众的要求、期望以及制定的决 策在实际中的执行情况。作者简介:王文娟(1965.1),女(汉族),籍贯山西,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③公告。政府在发放许可证后,应当进行公告。公告的目的在于向权利人明示政府批 准此房屋拆迁项目,明确具体房屋拆迁范围和房屋拆迁期限,有关权利人据此领取房屋拆迁 补偿资金。
④补偿资金的发放。在规定的时间内政府给权利人发放房屋拆迁补偿资金。
⑤搬迁。权利人在领取补偿资金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搬迁,以便政府尽快进行 房屋拆除工作。
2.3 拆迁的补偿范围应予以完善
根据《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补偿范围为房屋所有权、附属物所有权和收益
权,应予补偿的收益主要有三种:租金、生产经营预期收益和拆迁产生的费用。而具体规定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这就导致在许多地区补偿价格只包括规定的补偿价格中 的一部分。例如北京对非住宅房屋拆迁补偿价格只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房屋区位补偿价和地 上物补偿价,未有生产经营预期收益。另外,对房屋的租金收入也未列入补偿范围。因此应扩 大拆迁补偿范围[6]。
针对各个地区规定的补偿范围普遍偏小的现象,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对于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不同规定应给与严格的监管,对于不合理的或者是不符合《城 镇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的补偿范围的,应提出整改意见,责令其从新修改;其次,鼓励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制定各自法规时,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尽量扩大补偿的范 围,以保证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2.4 科学界定补偿标准,保障被拆迁人利益
中国的拆迁补偿标准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并且近几年由于拆迁上访的无非是因为补偿 数额太低。国外在这一方面,都采取政府从商业利益的项目中淡出,由开发商直接和所有权 人进行谈判,达成协议才能够拆迁,因此就不存在补偿数额过低的问题。但是在界定补偿标 准方面,国外充分考虑了被拆迁人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应该充分借鉴,科学界定补偿标准。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拆迁地补偿标准应该规定:
1.在补偿的主体方面上,除了所有权者外,还应包括与财产相关的其他受益人,例如 财产的承租人。
2.在具体可获得的补偿的对象上,除了财产本身的现实价值外,还包括财产由于长期经 营或其他原因而存在的无形资产,并且考虑将来存在的增值可能。
3.在对补偿对象价值的估算上,补偿的价金应以完全的市场评估价为基本的依据,而不 存在按照由政府制定的评估规则来进行评估的规定。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地产商要搞拆迁,首先要做到公平。拆迁要按照市场价格,或者略高于市场价格,略高于的原因就是买个自愿。这种拆迁大多不是自愿的,所以价格应 该比市场要高。”具体要高多少,这个应该根据各个地方不同情况来规定,如果政府单纯出 台提高补偿标准的政策,而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跟进,短期内可使被拆迁户受益,但长期的 政策效果却降低了拆迁的发生率,减缓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因此要科学界定补偿标准,保障 被拆迁人的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2.5 规范房地产评估市场
规范拆迁评估市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拆迁评估价格。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为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拆迁估价的价值标 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拆迁评估方法。拆迁估价一般应当采用市场比较法。不具备采用市场比较法条件的,可 以采用其他估价方法,并在估价报告中充分说明原因。拆迁估价应当参照类似房地产的市场 交易价格和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部门定期公布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结合被拆迁房屋的 房地产状况进行。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市场交易价格,至少每年作者简介:王文娟(1965.1),女(汉族),籍贯山西,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定期公布一次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不同建筑结构的各类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
拆迁评估机构运作。拆迁估价机构的确定应当公开、透明,采取被拆迁人投票或拆迁当 事人抽签等方式。大型城镇建设拆迁项目要推行房屋拆迁招投标制度。估价机构开展拆迁估 价活动应当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拆迁估价 活动和估价结果。
但是,房地产估价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采取的方法不一样,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有 很大的差别,从而对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利益都有很大的影响。房地产估价的方法主要有: 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重置成本估价法、假设开发法、路线价法等方法。在估价人员对 房屋进行估价的时候,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将影响估价因素的内部因素(如
土地的位置、面积、地形、地质、形状、用途、交通、环境,建筑物的用途、质量、附属设 备、完损程度、楼层、朝向等)和外部因素(如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经济因素、政 治因素等)都应该考虑进去,规范房地产评估市场。
2.6 明确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征收征用行为
《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第三条规定“城镇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镇规划,有利于城 镇旧区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保护文物古迹。”这条规定表明只要是符合城镇规划、旧区改 造、生态环境改善、保护文物古迹的,都可以认定是为了公共目的,可以对私人的房屋财产 进行征用。而这种规定也并没有将商业项目从公共项目中区分出去[7]。
依据宪法修正案,无论是国家对土地的征收或征用以及对私有房屋的征收或征用,其目 的都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因此,对“公共利益”进行立法解释,并对其范围进行明确 界定是非常必要的。按照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世界各国认为“公共利益”严格限定在国防、环境保护、公共活动场所等方面。世界上法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一般 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土地征用制度或有关法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没有明确限 定,但其可以通过其它法律对私人土地或财产给与充分保护。如澳大利亚征用法规定,“公 共目的”是指议会有权力制定法律来限定的用途;第二种形式是在土地征用制度或有关法律 中,采用列举法严格限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如日本将公共利益目的的范畴严格限定在关系国 家和民众利益的35种公益事业项目,其中包括依据道路法进行的公路建设;以治水或水利为
目的在江河上设置的防堤、护岸、拦河坝、水渠、蓄水池及其他设施;国家、地方团体进行 的农地改造与综合开发所建的道路、水渠等设施;铁路、港口、机场、气象观测、电信、电 力、广播、煤气、博物馆、医院、墓地、公厕、公园等等。根据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应 该采取第二种形式来界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必须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关注 的应该是这个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采用列举法规定公共利益,有利于防止政府滥用征地 权力,和防止被征地农民和房屋所有权者受到侵害[8]。
在明确了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就可以以此来判断一个拆迁项目是否有利于公共利益;是 否符合拆迁的前提条件,从而杜绝那些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来为自己或某些利益集团牟利的 行为,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隐患。
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水平也日益提高,这一方面带来 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我国城镇房屋拆迁中的 补偿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而且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加。本文通过对拆迁补偿的 初步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城镇房屋拆迁安置是一项非常 复杂的工作,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只分析了目前拆迁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拆 迁实施中,对其他方面存在的拆迁问题也应当进行分析、解决。
作者简介:王文娟(1965.1),女(汉族),籍贯山西,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军.关于城镇房屋拆迁中土地使用权补偿的思考及建议[J].工程与建设,2006(4),146-199.[2] 周静.对城镇房屋拆迁补偿机制的分析与思考——以上海为例[J].中国房地产,2005(8),55-59.[3]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最新城镇房屋拆迁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3-58.[4] 王霞,尤建新.城镇土地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版,19-60.[5] 陈正华.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拆迁补偿安置房屋预告登记制度[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1),123-126.[6] 师华.城镇动拆迁价格补偿的法律分析——以上海世博会动拆迁为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4),57-62.[7] 夏筠.试论城镇私有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34-39.[8] 金龙保.城镇房屋拆迁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23-130.The problems and tactics of house relocation compensation
Wang Wenjuan Wang Haoxian
(The School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e core problem of house demolition lies in compensation.Where compensation laws are still in quite a disorder, many house owners interest is at the risk of being violate in practice.Here the article below devotes 2 main parts to the research of the house demolition compensation system.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house demolition, including the suburb collective land expropriation compensatory regime, the compensation procedure, the compensation range, the reloca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real estate appraise the market, the public interest goal indication.The second part aims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questions which in the first part proposed.Key words: relocation compensation;problems;tactics
第四篇: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勤,字楚枫,号一林(一0),夕阳名乙山,一力,楚烨,紫枫堂主人。男,汉族,1944年11月生于湖北钟祥罗集,晚年随子居住荆门掇刀。一生在农村从事畜牧工作,高级牧医师,国家干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会员,湖北省科技写作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常务理事,钟祥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曾在《中国牧业通讯》、《中国兽医杂志》、《湖北农业科学》等10多部杂志报刊发表畜牧科技文章400余篇,获奖10多次,参编合著《畜牧兽医适用技术百科全书》、《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技术指导》、《商品蛋生产新技术》等,后者获省农业实用技术丛书特等奖。1998年第二期《中国牧业通讯》曾以《张勤在基层科普中闪耀》重点报道,同时《湖北农业科学》杂志、《湖北农民报》相应多次报道。曾任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中国诗词家联谊会,荆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首),获奖20多次,并出版文集《樱桃红了》、《枫叶红了》。同时,一生爱好书法,作品入选、入展、入编、收藏600余幅,获奖200多次,已出版《壹林书法作品集》。曾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中国国学协会、中国书法艺术委员会、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宝延轩书画院院士、并聘为荣誉副院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荆门市书协理事、荆门市掇刀区书协(含老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楚简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掇刀区首届文联委员、书协顾问等职。曾发表书法论文20余篇,并有多篇获奖。传入《国学艺术大典藏》、《中国书画人才大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20多部书典,并被授予“少林国际知名艺术家”、“中国书法百杰”、“当代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曾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等殊誉。
第五篇:作者简介
中国当现代作者简介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参与“五四”运动,曾经参与发起“中国新诗社”和创办《诗》月刊,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抗战胜利后参加反蒋反美斗争,拒领美国救济粮,死于贫病交加中。主要作品有诗歌《雪朝》和《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等。其散文文笔清新,风格淡雅,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之先河。
2、冰心(199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青年时
就读于协和女子大学预科。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赴美国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等。其散文清丽优美,被称为“冰心体”。
3、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1920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新文化的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1927年移居上海,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者和旗帜。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4、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社
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参与发起复社、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194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作甚多,内容涉及诗歌、散文、戏剧、评论等。后收入《郭沫若全集》。
5、矛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1916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务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6、巴金(1940---)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当代作家。1920年在成都
外经专门学校学外语。1923年到南京大学求学。1927年去法国求学。1928年回到上海,从事编辑和创作。1934年到北京任《文化》季刊编委。同年秋东渡日本,次年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散文集《随想录》。
7、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1913年赴日本留
学,1921年与郭沫若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并编辑刊物。1927年定居上海,曾参加“左翼”。1933年迁居杭州,抗战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主要作品有
小说《沉沦》、《她是一个弱女子》,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8、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中国现代作家。原籍福建龙溪,生于台湾,1917年入燕京大学学习。1921年与矛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1927年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执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解放者》,散文集《空山灵雨》。
9、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1915年先后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23年发起成立新月社,“新月派”主要诗人,先后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和上海《新月》月刊。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其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散文《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
10、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散文家、画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后游学日本。1922年归国,先后在山海、浙江等地任教,并开始创作漫画。抗战期间在广西、贵州、重庆等地任教。1949年定居上海。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市美协主席、市文联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随笔》,另有艺术论著、画集多种。
1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1910年起先后在美国康乃馨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以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著名。1928年后历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赴美,后迁居台湾。1957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作品有诗集《尝试集》,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
12、梁秋实(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秋实,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祖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东南大学,并编辑《新月》等刊物,1949年迁居台湾。著作甚丰,主要作品有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等。
1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家。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先后赴美、法、德等国留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厦门、上海等地教书。1936年去美国教书。1954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剪佛集》、《大荒集》、《我的话》,散文集《欧美风语》、《林语堂散文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等。
14、俞平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著名红学者。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次年到杭州第一师范学院执教。“五四”时期先后加入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新文学团体。1922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任北大教授。195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诗集《冬夜》,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文学论集《红楼梦研究》等。
15、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作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山东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副主席。文革期间受迫害自尽。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散文集《济南的冬天》等。
16、叶圣陶(1894年—1988),原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早年在家乡读小学、中学。1912年起在上海、江苏等地从事教育工作。“五四”运动时期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创办《诗》月刊。1923年入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46年在上海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日常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城中》,童话集《稻草人》,散文集《小记十篇》等。
17、陆蠡(1908年—1942),笔名陆敏,六角等,浙江天台人,中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后在杭州中学等学校任教。1932年起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38年创办《少年读物》杂志。抗战期间,留守上海坚持工作。1942年惨遭日本杀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另有译著多部。
18、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中国现代女作家。幼年丧母。1929年入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学习,接触“五四”新文学。1930年反对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1936年赴日本。1940年与端木 良同抵香港。1942年在香港病逝。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集《鲁迅先生记》、《回忆鲁迅先生》等。
19、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时期参与创办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公里日报》主编及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因飞机失事遇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堂》,专著《文学大纲》等。
20、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后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求学。1935年毕业后在天津、山东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194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著作有诗集《预言》,散文集《还乡杂记》等。
2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当代作家、学者。1917年厕身行伍。1923年到上海任教。1931年先后在青岛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曾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小说《边
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22、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中国现代散文家、民俗学家。1922年毕业于陆安师范学院,后到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学习。193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两年后回国,在杭州、桂林等地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40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著作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话》,诗集《海滨的二月》,以及多种民俗研究著作。
23、丁玲(1904—1986),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23年进上海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抗战期间到延安,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艺界多种重要领导职务。1955年后受到错误批判、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革”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及散文多篇。
24、三毛(1944—1991),原名陈平,祖籍浙江定海,生于重庆,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幼年随父母到台湾。12岁入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但只读了一年半,之后在家闭门独居7年。20岁入台湾文化大学学习。两年后到西班牙、德国、美国学习。后回台任教,之后赴撒哈拉,与西班牙人荷西结婚。6年后荷西溺水身亡。三毛返台任教于文化大学。1991年1月自缢。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及多部剧本、译作等。
25、孙犁(1913—2002),中国现当代作家。河北安平人。早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1936年到安新县小学教书,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任晋察冀通讯社和《晋察冀日报》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1945年会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小说《芦花荡》、《荷花淀》和《铁木前传》,散文集《晚华集》、《耕堂散文》等。
26、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中国当代作家。早年丧父,1929年岁舅父到哈尔滨。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曾辗转于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以新华社记者身份赴前线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赴朝鲜前线采访。之后主要从事外事工作。“文革”期间受迫害而死。主要作品有散文《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和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27、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河南唐河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女作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历任政务院宗教事务处、中国文联干部,《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辑。之后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退休。她勤于文学创作,尤以散文见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28、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国当代作家。1964年入商洛镇初级中学学习。1975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和《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山地请》、《野火集》,长篇小说《浮躁》、《废都》以及散文集《月迹》等。
29、王蒙(1934--),祖籍河北南皮,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小学习,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历任北京东四区团委副书记、新疆文联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在小说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小说集《深的湖》、《冬雨》等。
30、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1943年从昆明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人中学国文教员们和历史博物馆职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北京京剧院工作,并执编《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物。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自选集》及一些京剧剧本。
31、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中国当代学者,散文家。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文艺理论集《戏剧理论史稿》、《文艺创造工程》,散文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
32、季羡林(1911--),山东临清人,中国当代语言学者、文学翻译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次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在印度和中亚语言、历史和文化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主要著作有评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译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33、余光中(1928--),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年后就
读于金陵大学、厦门大学。1949年后在台湾大学求学。1956年到东昊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兼课,并主编《蓝星》诗刊。之后赴美国进修,获硕士学位。返台后相继任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后兼任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48年返台执教。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紫荆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