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读后感(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21:0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音乐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音乐读后感》。

第一篇:小学音乐读后感

用哲学诠释音乐的魅力

——读《音乐教育的哲学》有感

王天薇

任何人都会给音乐作出不同的诠释,因为音乐就像是一片那么大又那么小的海洋,大到成千上万的知音都在这里住了下来不想离开,小到用拇指和食指就可以托住,它的直径也只有11.8厘米,任何一张镭射唱片都能承载得下,在这片海里,我们可以与维也纳,巴黎和威尼斯比邻而居,隔壁住着贝多芬和舒伯特,而对面则是德彪西和拉威尔。音乐这样远又这样近,远到花整整一辈子都走不到,近到你递出一条手帕,马勒就能接过去擦拭眼泪。音乐这样虚妄又这样实在,虚妄的像摆满钻石的橱窗,实在得又如就着豆浆下肚的馒头。音乐也是旅行的另一种方式,旅行只能去空间的远方,而音乐还可以带你到时间的远方,旅行的定点在地球上,而音乐的终点在宇宙中。

对于这样的理解又有谁可以给我一个看得见摸得到的答案呢?我相信历史和人类对音乐的热爱与憧憬,就像金黄色的向日葵对阳光的倾慕,也惟有上千年的仰慕可以获得这般朝拜似的虔诚。因而贝内特.雷默关于音乐的哲学诠释就显得那般冷若冰霜,在我的印象里,哲学是一门怀疑一切的学说,可是音乐,包括音乐的教育却是天生需要人们忠诚的态度,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门哲学呢?它也从不主动拒绝富人与穷人,所以当你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和对音乐“深海”探索的激情,那么翻开这本书的一刻,雷默的思想会让你溶解哲学的冰冷的外衣,原来正是她给了音乐和音乐教育最实质的灵魂与血液。

首先就是一个全新的哲学视角,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论点:为什么要有音乐教育的哲学?原来这正是我需要的,那就是给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学寻找一个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从教育者本身开始真正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这门工作的真正价值,从而也找到自身存在和奋斗的价值。雷默首先就告诉我们,音乐教育是“基本”的学科,是人们理所应当接受的,是必要的!让音乐教育挺起胸脯来!音乐教育者们不要在“不确定学科价值”的乌云下选择从事这种专业生涯。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他要通过这本书来论证这个论点,从哲学的宏观到具体学科的微观,证明音乐教育不是“也许”,不是“可能”,更不是作为特殊学科成为学校教育中的点缀,对音乐教育的支持不是出于慷慨而是需要。并不是在时局艰难,资金紧缺时就可以被视为无关紧要的课程而被取消的。也不是只有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在学校基本课程之外的特殊训练才能产生社会需要的“专业水平”人士。这些迫不及待想要表达出来的文字让我能够感觉到这本书对于雷默来说是具有着多么深刻的含义,那是一颗被“学科排斥”揉搓的心在夹缝中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寻找一丝的阳光和希望。原来哲学竟然让人这样激动,眼睛吸吮着文字,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像一片开启光合作用的叶子那样开始呼吸氧气,因为它,拥有存在的意义。

接着他开始将叶绿素注入进叶子的经脉里并不断的延伸,为他们解释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一片绿叶都能为灼热的人们遮挡不同部位的皮肤一样,音乐教育也有着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作用,提供着唯有它才能提供出的东西。从人类“审美”的意义开始,第六感官触及到在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中徘徊游荡的音乐认知,好像是在有意识的剥离蛋青和蛋黄,让各自的价值大白于天下,音乐为人们所提供的是通过自身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肢体,力度,曲式等等让艺术的价值在人们审美的范围内得以体现,从而能够进一步对事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和确定,而本身这个“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就是音乐教育。艺术的功能在于尽可能以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将特定的情感传达给感受者,而这种感受是在人类社会中用于沟通甚至是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感官基础。而这些已经足够了,思辨主义也好,形式主义也罢,对于音乐教育价值的主张是来自社会实践和历史唯物两个方面的,他会推动人类不断地思维,思潮如同无止尽的溪流或洪涛流涌上心头,重重叠叠,向前奔腾,或是减缓下来,无数种合成在一起,急速的旋转着,然后再喷向四面八方。

但是在最后,我却误解了雷默的本意,难道他不是想为音乐教育“正名”吗?后面所列举的条条状状,无微不至的音乐教育系统知识和归类只是向读者证明这一切还是在变化之中,改变是不确定的,是痛苦的,即便是找到了这样强大的哲学依据,但它就一定能带来成功吗?就能改变我们在教育中的卑微地位吗?原来一切终将改变,而并不是靠摸不到边际的纯理论能够实现的,这样的实现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时代到来?我们是否有承担这种蜕变的勇气?如果我们让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未来,我们为之服务的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的未来,音乐艺术和每一种艺术的未来,是否都将更加光明呢?面对扉页上雷默的神秘的笑脸,只能说他和我都会相信,那是一种在现实中潜在的伟大。

第二篇:音乐 读后感

音乐 读后感

第一章个人因素—艺术家的成长

一位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如:高度的想象力、聪慧、灵敏、易于变通,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面临的是崎岖道路,仍然顽强的、辛勤的一步一步向前走,音乐 读后感。在音乐生涯中,各种障碍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是绝对的乐天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毫无怨尤的花上无数小时、数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一段非常平凡、不显眼的技巧上下功夫。

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能显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乐句的走向,及整个作品欲表达的情感与气氛。有了想像后,还需要有能力把这些意念显明地传达出来。如此,我们创造出来的境界,才能马上在聆听者的心中引起共鸣,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

音乐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比任何话语都更能打动人心。而能够在情感上与人们相互交流的音乐演奏,便是世间最光辉与神圣的荣耀,它使得极尽枯燥与单调平凡的练习,都变成了无比快乐的过程。

第二章音乐是一种语言

将音乐线条演奏得圆滑有方向,使音与音之间具有黏密性、不中断对于一位钢琴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要求。音乐的表达永远都需要以自然地流动为依归。

一个钢琴家,在练习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将乐句的气氛与精神,简明而完整的表现出来,传达作曲家所希望我们传达的信息,练习时,分析乐曲的每一个句子,然后用平静且能听见的声音告诉自己,你认为某一乐句欲表现的情绪是什么:是愉悦、悲伤还是思乡、抱怨?是痛苦、欢乐,还是热情、预言?在你决定了最适当的感觉后,将这种“感觉”在键盘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试验,直到你双手弹奏出来的音乐成功地呈现了先前在口语上给于自己的提示,读后感《音乐 读后感》。

在弹奏每个乐句的结尾时,身体和音乐必须同时做到一个自然地反映—呼吸,虽然我们不可过度与夸张的呼吸,但是绝不能没有。呼吸使得我们带领聆听着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乐句,也使音乐的紧密度被完整且坚固的保持着。

关于音乐中的“渐慢”,不论乐句是基于何种音量上,“渐慢”都必须自然而且几乎无法被察觉到。音乐的段落和文学一样,在每个段落中,我们都可以用几个字或是几个音符,将它们重要的意思扼要的讲出来,每一个重点都是前一个重点的延续与后一个重点的前述。在乐句中找到表达重点的三个基本程序:1.全神贯注地将音乐线条完整的弹出来,没有丝毫间断。2.决定乐句的气氛,而后使乐句中每一个音符与细节都在这个气愤的引导下被弹奏。3.找出乐句或段落的最高点,使音乐在进行时有一个移动的方向。

第三章培养均衡的弹奏的能力

节拍器是练习必备的工具,先从很慢的速度—节拍器上的60开始,然后62-64-66,一点一点快起来,再从60,以“3” 的进度练习,熟练后以“4”“5”的进度练习。这样的练习方式可以达到极肯定且平均的控制。但是节拍器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某个练习阶段上,一个“最佳的工具”。它最大的意义亦止于此。虽然它帮助我们克服了许多艰难技巧及完整弹奏上的障碍,并测知我们在每一首乐曲上所能达到的速度极限,但是在这一切都圆满做到后,我们必须学习从节拍器的训练里超越出来。钢琴家欲在琴键上飞舞,有三个要点必须做到:第一,运用节拍器慢速度的训练去克服所有技巧上的障碍;第二,除掉对节拍器的依赖;第三需要训练双手能自由肯定的出入琴键。

耳朵的重要性。钢琴家们依靠耳朵的指引,可以在触健上做出千种变化的音色。舒曼在他的《给年轻音乐家的规则与箴言》中提醒年轻的音乐家们应尽量的打开耳朵,注意周遭一切细微的响声,像门铃声、玻璃窗震动声,或鸟儿歌唱,等等。在倾听中,同时发掘这些声音的高低和旋律的走向。耳朵一旦对周遭环境的声音产生了高度的敏感性,便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里、不同的钢琴上,弹奏出最恰当的音色与音量了。

从最慢的速度开始练习新曲,在节拍器上找寻一个能使手指舒适而正确的弹奏出每一音符的速度,在这个速度上不断练习,知道手指在键盘上已有完整自主的控制力后,才稍稍加快,在速度上采取一点一点渐近,如果一下跑的太快,不仅无法增进任何弹奏的能力,反而危害了我们在表现一首乐曲时,所应具备的均衡控制力。李斯特的练琴方式,开始练习一首新的乐曲时,分五个步骤来研究乐谱。第一次看谱时,仔细的看清楚每一个音符确实的位置;第二次仔细分辨音符的时值;第三次,分析乐句的音色,由不同的音色来表达情感上细微的变化;第四次,仔细的分析高低谱表内所有的声部,出了明显的主题之外,他总希望能在找出一些可以醒目加强的细小旋律和线条;最后的步骤中,决定他要的速度。结束这五个步骤的看谱后,他开始在琴键上练习。

第三篇:小学音乐

◆◆◆◆◆ ◆ ◆ ◆ ◆ ◆ ◆ ◆ ◆ ◆ ◆ ◆ ◆ ◆ ◆位◆单线作◆工◆◆ ◆ ◆ ◆ ◆ ◆ ◆ ◆ ◆ ◆ 名◆ ◆姓订 ◆ ◆ ◆ ◆ ◆ ◆ ◆ ◆ ◆ 号◆考◆◆◆◆装◆◆◆◆◆◆◆◆◆◆◆◆◆◆◆◆◆◆

绝密★启用前

遵义县2014年教师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卷

小 学 音 乐

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和准考证号。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5、《二泉映月》《命运》《梁祝》《牧童短笛》四曲分别是(B)器乐曲。

A、二胡、交响乐、民乐合奏、笛子 B、二胡、交响乐、小提琴、钢琴

C、二胡、管乐队、民乐合奏、江南丝竹 D、二胡、民乐合奏、小提琴、钢琴

6、《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和冼星海的作品。下列作品中,属于《黄河大合唱》的是(C)。

A、《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怨》《黄河几十几道弯》 B、《黄河船夫曲》《黄河源》《黄河颂》 C、《黄水谣》《保卫黄河》《河边对口曲》 D、《怒吼吧黄河》《黄河流》《黄水谣》

7、音色由(D)决定的。

A、发音体的性质、形状 B、发音体的性质、颜色 C、发音体的性质、形式 D、发音体的性质、质地

8、下面哪条不是音乐课程的价值。(C)

A、审美体验价值

B、创造性发展价值 C、兴趣爱好价值

D、文化传承价值

9、下列哪首歌曲是属于歌剧《刘胡兰》中的选曲:(A)

A、《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

B、《红梅赞》

C、《万里春色满家园》

D、《五洲人民齐欢笑》

10、在乐谱中“ D.C.”的意义是(A)

A、从头反复

B、从此处开始反复

C、从记号处开始反复

D、反复结束句

11、威尔

18、音乐课程内容的四个教学领域包括:(C)

A、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感知、音乐技能

B、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技能、音乐与相关文化

C、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D、音乐创造、音乐感知、音乐技能、音乐表现

19、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创作于60年代,它采用管弦乐的形式,加上简练的解说表现童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其作者是(C)

A、丁善德

B、徐仪

C、史真荣

D、段时俊

20、民乐合奏《金蛇狂舞》根据民间音乐《倒八板》改编而成,全曲表现了我国江南一带端午节耍龙舟的热烈场面,其作者是(B)

A、冼星海

B、聂耳

C、贺渌汀

D、黄自

三、对应选择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找出与下列著名音乐教学法相对应的国家,并用线连起来。(10分,每小题2分)①柯达伊教学法

A.美国

②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B.匈牙利

③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C.德国

④奥尔夫教学法

D.瑞士

⑤铃木教学法

E.日本

2、判断正误,T表示正确,F表示错误(10分,每小题1分)

1、《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对)

2、德国作曲家莱昂?耶塞尔创作的《玩具兵进行曲》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管弦乐曲。玩具兵进行曲》管弦乐曲。是德国作曲家莱昂·耶塞尔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对)

3、和弦的低音就是根音。(错)

4、管弦乐曲《四小天鹅舞曲》选自舞剧《天鹅湖》,通俗易懂、流传广泛。

(对)

5、音阶的唱名为:C、D、E、F、G、A、B(错)

6、《吹起羌笛跳锅庄》是一首藏族民歌。(错)

7、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学段来表述;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4分)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性发展,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倡导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懂得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4、简述民歌的发展和体裁。(4分)

答: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发的一种口头创作,这种口头创作形式从原始社会社会起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二、教材分析处理和设计(共20分)

1、一个农村学生听到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时,想象为一个老太太拿着扫帚在赶鸡,而鸡咯咯地叫着到处乱跑。作为音乐教师,根据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一书中的联觉理论,听到学生这样回答,你该如何评价?并采取怎样的教学行为来引导其他的学生?(10分)

遵义县2014年教师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卷(小学音乐)

2、请根据所示教学内容,写一篇教学设计。(14分)

遵义县2014年教师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卷(小学音乐)

教学设计:

遵义县2014年教师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卷(小学音乐)

遵义县2014年教师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实施美育,必修课。

2、《义勇军进行曲》,聂耳,田汉,《风云儿女》。3、200,西皮,二黄。

4、冬不拉,蒙古族。

5、转调。

6、《胡桃夹子》。

7、《听松》《昭君出塞》

8、吹管乐器,弹拨乐器

9、《英雄小八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10、十二平均律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D

5、B

6、C

7、A

8、C

9、A

10、A

11、D

12、B

13、D

14、B

15、C

16、A

17、C

18、C

19、C 20、B

三、对应选择题

1、连线题

①B②A③D④C⑤E

2、判断题

1、T

2、T

3、F

4、T

5、F

6、F

7、F

8、T

9、T

10、F

泼跳动等);

二是问学生怎样从这种听觉感受中联想到公主形象的(对乐曲的听觉感受,唤起了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视觉、味觉、触觉和动觉等的联觉,如听觉上活泼的旋律唤起了热闹欢快的视觉形象,紧凑的节奏听觉唤起了追赶、飞跑的动觉感受等,再加上农村生活的经验,学生便自然联想到捉鸡的形象。)③(2分)应提示:音乐具有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的特点。可通过问其他的学生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每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万一有人想象是哀伤忧愁的,肯定是特殊情况,教师一定要特别予以关注),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同时,按照②的思路,只要每个学生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就应对每个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

④(2分)最后给出曲作者的原意,并介绍创作背景。

2、请根据所示教学内容,写一篇教学设计。(14分)

遵义县2014年教师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卷(小学音乐)

第四篇:丰音乐读后感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西方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著。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德国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西方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艰难。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政治、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路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西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读书笔记

《西方音乐史》读书笔记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史诗本身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由职业弹唱艺人“阿埃德”用一种叫基萨拉的乐器伴奏吟唱。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斯巴达把音乐作为国事活动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146年后,古罗马征服希腊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腊,同时又吸收了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国的文明成果。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在古希腊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出现?(1)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2)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

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

二、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medieval(476年至1450年左右)从公元476年,goth人入侵意大利,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间的长长一千年被称为中世纪.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歌特(gothic)时期.宗教音乐是这一时期的主体,并确定了根据八个调式系统对曲调进行的分类,及从纽姆谱

(neumes)逐渐发展为精确的音高记谱法(pitch notation).另外,从原始的单音音乐过渡到复调音乐的尚松(chanson)大量出现,乐器的发明与制作的进展也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

名词解释:复调

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3.简述格里高利圣咏的使用情况,基本特征。答: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是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同意规范和最高权威。

基本特征:①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②以拉丁文为歌词。③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④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⑤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⑥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⑦音域狭窄。4.简述经文歌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

经文歌的产生可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经文歌的歌词特点也成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并预示着它的发展方向,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上方两声部都用法文填词),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不同声部演唱不同的歌词。两段法文歌词通常为舞蹈歌曲和爱情歌曲之类。由于歌词各具特色,经文歌的各个声部在节奏模式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节奏的运动在复调音乐具有了空前的紧张度,只有在各声部发出协和音程中还能感受到一定的统一性。经文歌的复调结构是高度理性化的。经文歌体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歌词往往是宗教与世俗内容相混合甚至完全世俗化的。

5.新艺术音乐有些什么重要特点?简述法国新音乐代表人物马肖的创作及特点。

特点:14世纪法国音乐的新风格,代表了一种在新世纪出现的音乐创作上的新趋势(1)新的记谱体系(2)等节奏技术的运用(3)变化音的终止式。

马肖:(1300—1377),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音乐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音乐家。他的创作几乎涉及14世纪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包括经文歌、弥撒及大量世俗歌曲。共创作经文歌23首,主要为3声部;在弥撒仪式中,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经常被视为一套乐曲组合在一起,后来从礼拜中独立出来而形成。

三、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1430年至1600年)非宗教的人文主义兴起,明确摆脱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枷锁,欧洲音乐文化趋于统一,声乐、器乐表演艺术水平大为进步。复调音乐开始步入黄金期.记谱法已由字母法和符号法转为二线谱、四线谱直至五线谱.16世纪后期,在意大利诞生了最早的歌剧。6.14世纪意大利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有哪些?代表人物是谁?

牧歌、狩猎曲、巴拉塔。

代表人物:弗朗切斯科·兰第尼 7.早期文艺复兴音乐在英国有什么特点?代表人物是谁?布艮第乐派的最重要代表是谁,简述其创作特点。1特点:教少抽象理论的约束,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自然的联系,倾向大调性、主调风格,常自由运用三度、六度音程,以此产生出和谐丰满的音响。

代表人物:利奥纳尔·鲍罗、约翰·邓斯泰布尔、法伯顿。2布艮第乐派代表人物是:迪费和班舒瓦

布艮第地区的音乐作品主要是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以三个声部为主,声部之间为对比音色。在英国音乐影响下,布艮第音乐的主调加强,上声部突出,多采用三和弦,但各声部仍然保持着对位的独立性。作品多用大调性,主要为三拍子,两拍子用于大型作品的对比部分。

8.众赞歌有什么特点,它对德国音乐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一路德众赞歌,新教教会的一种音乐形式。最初是单声部、分节歌形成。后逐渐增添了和声、对位,并扩大成四部合唱。

意义:对康塔塔、圣诞音乐、受难乐、清唱剧等的形成充实,使新教音乐逐步成熟、强大,并为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或器乐创作开辟了道路。9.帕特斯特里纳创作的特征。

帕特斯特里纳(1529—1594):因出生在罗马附近的帕特斯特里纳小镇,人们习惯以他的出生地称谓他。

他以毕生的经历献身于宗教音乐,他的音乐具有一定保守倾向,然而他能在反宗教改革精神观念的限制下,顺应文艺复兴音乐发展方向,对复调音乐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发展。他的创作主要是宗教音乐作品,有104部弥撒曲,250首经文歌。50多首宗教牧歌和100多首世俗牧歌。他的音乐风格是一种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10.16世纪法国尚松有什么特点?代表人物是谁?

特点:在写作方法上,既有和声式的,还有含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的。

代表人物:塞米西,雅纳坎。

附:歌剧小常识

序曲(sinfonia)在歌剧一开始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曲。作曲家常常在这里采用歌剧中重要咏叹调的旋律素材,并给以观众剧情暗示。

间奏曲(intermezzo)在歌剧各场间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

咏叹调(aria)歌剧中的独唱段落,用来抒发人物情感、表现演唱技巧。是歌剧中最为重要的歌唱形式。

宣叙调(recitative)又译作朗诵调,是歌剧中用来对话和叙述剧情的、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独唱段落。

谣唱曲(cavatina)也译作卡瓦蒂那,是咏叹调的一种,它较为短小,结构上是单段性质的(咏叹调 aria常常是带有返始的三段体)。

重唱分为二重唱(duet)、三重唱(trio)、四重唱(quartet)、五重唱(quintet)、六重唱(sextet)、七重唱(septet)、八重唱(octet)。重唱在歌剧中是十分有效的手法,它可以使几个人同时用各自的特性音调歌唱,或表现同一内容,或表现完全不同的内容,造成生动的戏剧性和立体化的效果。

合唱(chorus)歌剧中的合唱往往能够造成戏剧高潮,烘托出宏伟的热烈的气氛,并与细腻抒情的独唱造成对比效果。

主导动机(leitmotiv)在歌剧中作为某一人物、某种事件、观念或者象征某种物件的音乐动机,它是鲜明的“标签”,作曲家通过它的反复出现来昭示剧情的发展。

舞曲(dance)在歌剧中常有舞蹈场面插入,这些舞曲有些是独立完整的。在早期歌剧中(尤其是法国歌剧),为了迎合人们的趣味,常常加入与剧情并无多大关联的舞蹈场面,后来通过改革,舞蹈场面和剧情有了紧密的联系,它成为歌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许多歌剧没有舞蹈场面)。

四、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baroque(1600年至1750年)巴洛克[源自葡萄牙语barroco]时期的音乐一改文艺复兴时期的简单朴素,变得浮华、复杂,富有感性的吸引力.歌剧发展成熟.当时歌剧的序曲必须分为三部分:快速开始,中间部缓慢,快速终结,这种形式后来成为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分别以意大利、法国、德国为中心,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影响。并产生了音乐史上第一批最伟大的音乐家.名词解释:

协奏曲(concerto)音乐体裁的一种,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多由三乐章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

交响乐(symphony)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11.★★★简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主要脉络。

(1)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16世纪末,在意大利佛罗萨的巴尔第伯爵家经常聚着一皮文人研究古希腊文化,试图恢复古希腊戏剧音乐的本色,于是作曲家培利与诗人努契尔合作写出了第一部歌剧《达夫尼》,但乐谱失传已久,现仅留传下来的只是他们俩写的歌剧《犹丽狄西》。以古钢琴伴奏,配以简单的和声。

(2)罗马的歌剧:在佛罗萨歌剧的影响下,罗马于17世纪前半叶产生了歌剧,多用宗教题材,常加进合唱,抒情性和朗诵性的段落分明,剧种时常插入喜剧性的仆人角色。

(3)威尼斯歌剧:17世纪前半叶第一座歌剧园—圣卡西亚诺的出现迅速加强了威尼斯歌剧的发展。代表作曲家蒙泰威尔弟在歌剧《奥菲尔》中大量采用独唱的咏叹调和二重唱,合唱浑厚,第一个使用管弦乐队伴奏并首创颤音、拨弦等技法,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他的歌剧克服了旋律的枯燥性,运用了牧歌式、歌唱性较强的朗诵调。代表作还有《阿里安娜》等。

(4)那不勒斯歌剧:18世纪初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注重发挥歌剧中的人声美,使声乐独唱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加强了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区别。他创作了100多部歌剧,并首创了“快—慢—快”三种速度的意大利式序曲,同时使弦乐四部成问管弦乐中心。12.巴洛克时期法国古钢琴音乐概述。

古钢琴包括两类型: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另一种是击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在14或15世纪就存在了,有大小不同的各种样式,但都是用键盘通过固定在一个装置上的羽毛或皮革的舌状物拨而发声的,应而这种乐器也叫淤灌键琴。击弦古钢琴更为古老,在2世纪就有记载。形状是长方形的,按下键盘时,通过固定在另一端的固制叶片击弦而发声,应此也叫木契木追钢琴,起音色柔和,音量较小,更适合在家内演奏。

古钢琴音乐体裁在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主要有以下:拖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赋格曲、变奏曲、主题与、奏鸣曲、组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主题与变奏和组曲这两种。

五、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classical),在近代音乐著作里遇到这个复合专门名词而且又没有进一层明确其范围时,通常指的是由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的“维也纳古典派”.特点为形式严谨,又具有高超技巧,能轻而易举地随机应变以适应情况,而又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常规中,至少不偏离它太远,也就是着眼于取悦公众和使之易于理解。

六、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romantic(1790至1910年)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音乐有了从共性到个性的明显转变.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作品更是丰富多采,大师人才辈出.篇二: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西方音乐史读后感 西方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著。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德国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西方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艰难。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政治、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路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西方音乐也随之进入20 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传播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西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篇三:音乐之声读后感

《音乐之声》读书报告

《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

当她载歌载舞地来到舰长家的时候,一切似乎进行得不那么顺利,到了舰长家,给七个孩子见完面后,孩子们都不喜欢她,就在女管家带她到房间时,一只青蛙从他的衣服里面蹦了出来,原来是他们在做恶作剧。于是玛丽亚就用她卧室中的旧窗帘给七个孩子做了一身游戏服带着他们去爬树,坐马车,野餐,干了许多快乐的事情,她教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并且学会了许多歌曲,当他们划着船到家的时候,恰巧碰见了舰长,他们因为过分的激动而掉进了水里,这并不是倒霉的结束,他们要迎来他们新的妈妈——男爵夫人,可这个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这时玛丽亚出于情形所逼迫也走了,孩子们变得非常不开心。当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她的院长并不觉得她回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修道院毕竟不是逃避现实的一堵墙,玛丽亚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

于是,她又一次回到了舰长家中,七个孩子看到他后都非常高兴,然而,男爵夫人和舰长已经定婚了。玛丽亚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不久,舰长对男爵夫人好像不怎么满意,于是就解除了婚约,男爵夫人回到了维也纳。这时,舰长和玛丽亚这位普通家庭教师之间有了爱的火花,经过了对方的允许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玛丽亚也正式成为了七个孩子的妈妈。当两人在度蜜月时,舰长受到了德国纳粹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他不愿为纳粹服务,所以他们准备逃走,在他们正要走的时候,被德国人发现了,所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原本安排的,但舰长却不同意的音乐节合唱,趁颁奖之机逃到了修道院,但这也没能躲过搜查,被管家告发。

最后在国界被封锁的情况下,舰长为了全家的尊严与安危,翻山越岭奔向异国他乡??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

不是艺术!

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

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

术。

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

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

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

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

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上

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

奥地利民谣: edelweiss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之中,忘我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

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

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而要说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

还是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

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

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

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

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

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

念。

4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 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处是上校一家最终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也许许多人

认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呢?

据网上了解,1938年,当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利亚正怀着冯·特拉普上校的又一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他们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

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皇家乐馆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 年,当他们来到美国进行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想起了奥地利的家园,他们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于是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利亚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传记,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利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然而,1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篇四:三只耳朵听音乐读后感

《三只耳朵听音乐》读后感

起先没借到这本书,前几天有机会在网上找到了,但很大的部分是vip身份的会员才能看到的,很可惜只能看几页,就先写下这一点点吧。我看了自序,很喜欢这句话:人生是一首长歌,它是由弓弦相撞、迸发而成的生命火花编织成的乐章。我的人生路刚刚二十个年头,也只能略感这首唱歌的个把曲调,就像一个人高兴与哀伤的感情,她或他哭泣的时候人生是低沉的,她或他笑起来的时候人生又是另一番色彩,曲调上扬。自序中,作者说艺术离不开情感,无情不成曲,行文又类似于作曲,那么也就是说,行文同样离不开感情,行文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一篇文章可以有跌宕起伏的情感路线,可以有平实的感情流露,可以有的同样是音乐可以带给人们的。中国很早在书画艺术上很讲究留白,就是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给作品增加墨笔以外的书画美。空间里是品读者自由发挥的领域,留白也成了此种功能的艺术手法。这本书里讲音乐也是有如此功力的,在音乐的世界里,你可以走流行路线,在噪杂的世界里找到本我。可以走古典,心与心可以相互沟通,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这里的音乐给人的情感是真诚的,给人贴心的安慰,所以,而立之年的父辈都喜欢这样的没有喧嚣的纯粹美的感情精华,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喜欢经典的《浏

阳河》,喜欢李玲玉。而立之年在书上说是一个追求安定的季节,想来也和这个有关,也许流行对他们来说是浮躁,是冲动,所以他们听见我们播放或哼唱我们自己的流行音乐时很反感。流行音乐,一般都属于年轻人,就和书中说的一样,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时尚音乐包含的太多了,极度的高调与极度的低沉,是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而我们爸爸妈妈的年纪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多偏向于经典的乐曲,可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喜欢音乐的年龄划分,也有很多的大人喜欢年轻人的东西,就像在我们的楼道里会有化妆浓艳哼唱 《素颜》的母亲级美女人物。偶尔看见她,真的很感叹音乐的魅力。“穆扎克”音乐的魅力在很久之前我曾遇见过,记得中学时和我们学校的传奇人物住在一起,她不仅在学习上从未输给过别人,而且八门功八百多分,这是学校史无前例的。一次她和我在宿舍时,心情很压抑,我就把p3拿给她听,她听到《大海》时,一下子大哭了出来。后来她说是这首歌太有感觉了。那时候,我们通常把喜欢称作太有感觉来表达某某歌曲超符合自己的口味。要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音乐。这句出现在书中的话大概可以解释这一切了。也许对我们不专攻音乐的人来讲,不用做到“爱上”全部音乐,对于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选择自

己酷爱的一切,是个性。而在个性之外,应该明明确确的明白其中通感的东西,书中在写到作者和陈钢邂逅香港一段故事时,写到:特别生活在当今社会20世纪的现代人,必须有“全息”的听觉结构网,才能感受美妙音响世界的浩繁信息。我们要怎样去接受怎样的信息,是我们要做要想的事。就像我们应该对音乐所表现的,选择,但都要倾听。因为对于变化丰富的现代社会,你不接触怎能给自己更好的选择,你不接触怎能给自己想要做的事一个适合社会的机会。现在的音乐里有很多的名词,例如说,流行经典。音乐的相互渗透由来已久,“超级天才指挥”普列文分身交响乐与爵士乐的领域,足以见到音乐给人的热情。在不亵渎音乐的范围内,你对它的倾听与塑造早已人格化了,所以音乐有它自由不受羁绊的灵魂,我想这也是更多喜爱、追逐音乐的人渴求与想要受其陶冶的内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耳朵听古典音乐,一只耳朵听流行音乐,一只耳朵听现代音乐。希望我能有机会欣赏更多的乐曲,读到更多的东西。

第五篇:音乐之声读后感

《音乐之声》读书报告

《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

当她载歌载舞地来到舰长家的时候,一切似乎进行得不那么顺利,到了舰长家,给七个孩子见完面后,孩子们都不喜欢她,就在女管家带她到房间时,一只青蛙从他的衣服里面蹦了出来,原来是他们在做恶作剧。于是玛丽亚就用她卧室中的旧窗帘给七个孩子做了一身游戏服带着他们去爬树,坐马车,野餐,干了许多快乐的事情,她教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并且学会了许多歌曲,当他们划着船到家的时候,恰巧碰见了舰长,他们因为过分的激动而掉进了水里,这并不是倒霉的结束,他们要迎来他们新的妈妈——男爵夫人,可这个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这时玛丽亚出于情形所逼迫也走了,孩子们变得非常不开心。当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她的院长并不觉得她回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修道院毕竟不是逃避现实的一堵墙,玛丽亚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

于是,她又一次回到了舰长家中,七个孩子看到他后都非常高兴,然而,男爵夫人和舰长已经定婚了。玛丽亚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不久,舰长对男爵夫人好像不怎么满意,于是就解除了婚约,男爵夫人回到了维也纳。这时,舰长和玛丽亚这位普通家庭教师之间有了爱的火花,经过了对方的允许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玛丽亚也正式成为了七个孩子的妈妈。当两人在度蜜月时,舰长受到了德国纳粹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他不愿为纳粹服务,所以他们准备逃走,在他们正要走的时候,被德国人发现了,所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原本安排的,但舰长却不同意的音乐节合唱,趁颁奖之机逃到了修道院,但这也没能躲过搜查,被管家告发。

最后在国界被封锁的情况下,舰长为了全家的尊严与安危,翻山越岭奔向异国他乡„„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

不是艺术!

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

术。

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

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

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

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上

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奥地利民谣:

Edelweiss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之中,忘我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

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音

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

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而要说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

还是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

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

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

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

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

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

念。

4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处是上校一家最终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也许许多人

认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呢?

据网上了解,1938年,当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利亚正怀着冯·特拉普上校的又一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他们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

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皇家乐馆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

年,当他们来到美国进行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想起了奥地利的家园,他们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于是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利亚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传记,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利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然而,1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下载小学音乐读后感(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音乐读后感(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马克思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abmbmbdmbmbcmbmb50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

    音乐之声读后感

    《音乐之声》原是百老汇舞台上作为保留节目的音乐剧,从一九五九年公演后一直盛况空前。该剧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由于他们看......

    音乐之声读后感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

    《音乐天地》1000字读后感

    《音乐天地》1000字读后感 一、读《音乐天地》这本书感觉是我的良师益友。新的音乐课程理念要求:音乐审美教育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体现在音乐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音乐......

    音乐之声读后感 (含五篇)

    这一学期,音乐老师给我们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很受同学们的欢迎,音乐之声读后感。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前期的动人故事,讲述了一个修女玛利亚,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

    《音乐教学原理》读后感

    《音乐教育原理》读后感 通过学习音乐教育原理这门课程,能够使我学会将音乐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纳入多种学科的范畴内,因为本课程涉及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哲学原理、美学原......

    最美音乐教师读后感

    最美音乐教师读后感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

    《音乐巨人贝多芬》读后感

    《音乐巨人贝多芬》读后感 作为音乐界的大师,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几乎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万分。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