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之声读后感
《音乐之声》原是百老汇舞台上作为保留节目的音乐剧,从一九五九年公演后一直盛况空前。该剧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事迹十分感人。这些真实人物事件都被移植到影片里。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特拉普一家与纳粹军官斗志斗勇,在修女院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是因为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无妒忌,无怀疑,无痛苦,无暴力,无悬疑,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看完电影,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妈妈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影片中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再见》等等,在我国广为流传。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第二篇:音乐之声读后感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电影里面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major named maria nun in the monastery performance too abnormal by other nuns of some of the double evaluation, said she sometimes funny, but sometimes can often get into trouble.Finally, dean or put her sent to a man named trapp navy captain home as a tutor.Actress maria natural disposition is lively forthright and sincere, out of the monastery in secular life, bold pursuit true love, to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love to take care of seven children, who lost her mother's early life all show the true;The most popular movie of some of the music: the Canon of nature of expression maria love theme song “the sound of music”;Relaxing the lonely shepherds “;Orchis singing of deep feeling unlimited than the famous ”edelweiss“;Joy and easy ”DuoLaiMi“;And lovely children in the game and singing in the sitting room of ”good night, goodbye!" And so on, has become the most cherished and a fine paintings.
第三篇:音乐之声读后感
《音乐之声》读书报告
《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
当她载歌载舞地来到舰长家的时候,一切似乎进行得不那么顺利,到了舰长家,给七个孩子见完面后,孩子们都不喜欢她,就在女管家带她到房间时,一只青蛙从他的衣服里面蹦了出来,原来是他们在做恶作剧。于是玛丽亚就用她卧室中的旧窗帘给七个孩子做了一身游戏服带着他们去爬树,坐马车,野餐,干了许多快乐的事情,她教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并且学会了许多歌曲,当他们划着船到家的时候,恰巧碰见了舰长,他们因为过分的激动而掉进了水里,这并不是倒霉的结束,他们要迎来他们新的妈妈——男爵夫人,可这个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这时玛丽亚出于情形所逼迫也走了,孩子们变得非常不开心。当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她的院长并不觉得她回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修道院毕竟不是逃避现实的一堵墙,玛丽亚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
于是,她又一次回到了舰长家中,七个孩子看到他后都非常高兴,然而,男爵夫人和舰长已经定婚了。玛丽亚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不久,舰长对男爵夫人好像不怎么满意,于是就解除了婚约,男爵夫人回到了维也纳。这时,舰长和玛丽亚这位普通家庭教师之间有了爱的火花,经过了对方的允许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玛丽亚也正式成为了七个孩子的妈妈。当两人在度蜜月时,舰长受到了德国纳粹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他不愿为纳粹服务,所以他们准备逃走,在他们正要走的时候,被德国人发现了,所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原本安排的,但舰长却不同意的音乐节合唱,趁颁奖之机逃到了修道院,但这也没能躲过搜查,被管家告发。
最后在国界被封锁的情况下,舰长为了全家的尊严与安危,翻山越岭奔向异国他乡„„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
不是艺术!
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
术。
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
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
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
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上
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奥地利民谣:
Edelweiss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之中,忘我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
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音
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
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而要说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
还是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
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
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
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
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
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
念。
4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处是上校一家最终勇敢地逃出了纳粹控制的奥地利,也许许多人
认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话故事结尾时所说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真实的冯·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呢?
据网上了解,1938年,当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利亚正怀着冯·特拉普上校的又一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他们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
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卖艺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皇家乐馆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
年,当他们来到美国进行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想起了奥地利的家园,他们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于是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利亚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庄。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利亚将一家人的经历写成了传记,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利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然而,1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第四篇:音乐之声英语读后感
音乐之声英语读后感
“The Sound of Music” is one of the best musicals ever filmed. It deservedly won the Best Picture Oscar for 1965 along with a number of other awards. Filmed largely on location in Austria, the scenery is simply breathtaking. Who can ever forget the beautiful opening sequence where the camera pans over the mountains before zooming in on star Julie Andrews singing the title song. And there's that unforgettable Rodgers and Hammerstein score.
The story line is simple. A novice nun Maria, (Andrews at the peak of her career) is sent to be governess for a family of seven children ranging in age from 5 to 16. The family is that of Captain Von Trapp (Christopher Plummer) a former naval hero. The story takes place during the 30s just prior to WWII. The Nazi influence is felt more or less as a background to the story until the final minutes of the movie.
“The Sound of Music” has stood the test of time as evidenced by the recent release of a sing-a-long version to theaters. It is a true classic of family entertainment.
第五篇:《音乐之声的故事》——读后感
孩子的乐土
——读《音乐之声的故事》有感
“孩子”便是儿童的简称,是人生最初的阶段。是思想最淡薄,想法最幼稚的时刻。阿加莎·冯·特拉普的幼年和青年便是一个大快乐时期,她的大家庭就是她心灵的港湾,一个寂寞时的归宿,一片十足的乐土……,给她了无数的欢乐,亲人的偶然去世与生活中的许多挫折只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插曲,仿佛只是在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波浪,那又怎样呢?身边总是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陪伴着,不会孤单,更不会寂寞,大不了有时闹矛盾,伤伤心,又何妨呢?这便是一个孩子的乐土!在我看来,那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保护所带来的,而且还包含了多次路途的帮助,他们一家到后来有11口人,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在人丁兴旺之时,有多少次旅途?大的有近七,八回,小的更是数不胜数,正如人们常体会的一样,在艰难中结下的情谊是真实的、难忘的……,像与“爸爸”航行在意大利领海里的那一次,“我们”一家人在海上让“爸爸”带领着,前往意大利著名城市的景点参观,去那里的一些著名教堂做弥撒,礼拜……,“我们”第二次兵分两路时,“我”和爸爸他们一起出海,时间略迟了许多,发了两份电报回去,没有接到,留守的家人一直在恐惧中颤抖,不知“我们”的生死。后来妹妹玛丽亚告诉我,当我们没有按期回来的时候,她发疯似的祈祷我们平安,“母亲”则十分生气。再出外
旅游之时,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互相关照,互相替对方担忧。如此一个紧密的家庭,一个规矩的家庭,怎么不会是一个孩子的乐土呢?
作者阿加莎·冯·特拉普的大家庭在她的青春死活的年龄之中,创立了一个名叫“特拉普家庭合唱团”的合唱团。那时正是二战时期,他们在美国创立了如此一个团。最开始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后来越来越成功,并因此赚了些钱,接着,空前的成功使世界的许多西方城市知道了这么一个以家庭来组成的小型的合唱团。由最开始的自娱自乐,到了后来不仅知名度高,并且还能赚钱补贴家用。舞台上的表演,使家庭俨然成了一个认真严谨的整体。严谨的家庭忙而不乱,给了“我”一片天地。这便成了“我”又一个孩子的乐土!
后来,“我”年已高寿,近83大寿之时,“母亲”将她的书——《特拉普家庭演唱组的故事》以9000美元的价格将我们的故事的所有权出售给了一个德国电影制作商。他将故事售给了百老汇的人,别人将它改成了音乐剧《音乐之声》。在很早以前拍摄的音乐剧电影《音乐之声》,在世界各地都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它挣了上亿美元,也给上亿的人们带来欢乐。上面两项也给作者阿加莎·冯·特拉普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真实写照啊!
啊!《音乐之声的故事》,孩子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