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含五篇)

时间:2019-05-14 21:1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

第一篇:论文

侦查学

号 900309300346

四川公安民警学院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当前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及其思考

论文作者:余

丹 指导教师:邹卫农 专业 领 域 :侦 查 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7月11日

中国四川·泸州

2011 年 11 月

四川公安民警学院

自 考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年 级 2008届

姓 名 余 丹

专 业 侦查学

指导教师 邹卫农

2011年3月1日 当前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及其思考

摘要

基层警力不足一直困扰着公安工作的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方面的社会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人口流动的总量和频率不断增加等原因,使得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频发,给社会治安秩序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警力不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问题显得突出,已制约着公安机关职能的发挥。

我国当前警力不足的问题并不是公安机关自身的原因,也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问题,而是由各种复杂的因素所造成的。警力不足已影响到了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本文试对当前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进行思考,欲寻求改善之策。

主题词:警力不足 现状 思考

Abstract Basic-level police shortage has been plagued by public security work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floating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frequency increases ceaselessly.Public security case and criminal cases happened frequently, give public order brought serious challenges.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basic-level police appear prominent.And Even restricts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function display.Our current grassroots polic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and not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itself reasons, and this Nor has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problem by all kinds of complicated social factors of the decision.Basic-level police insufficient affected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This paper tries to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e insufficient reason is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Keyword: Police insufficient status solutions

目 录

绪论 ············································ 1

一、警力的概念 ·································· 2

二、警力不足的现状 ······························ 2

(一)公安民警数量严重不足

··························

(二)队伍素质不高

······························

(三)警务体制不顺,警力浪费严重

················

(四)公安民警装备落后

······························

(五)非警务活动过多·······························

三、改善警力不足的途径 ·························· 10

(一)向管理要警力

·····························

(二)向素质要警力

······························ 12

(三)向综治要警力···································

(四)向配置要警力

··································· 17

(五)向科技要警力

··································

(六)向减负要警力

······························

(七)增加公安民警编制······························19

(八)正确行使人民公安民警的职能·················20

(九)强化群众路线···························20 结论 ············································· 22 致谢 ············································· 23 主要参考文献 ·····································24

绪论

警力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公安队伍的职能发挥,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方面的社会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人口流动的总量和流动的频率的增加等原因,使得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频发,给社会治安秩序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贫困地区,警力不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公安机关职能发挥的障碍。主要表现为: 刑事案件和治安问题得不到及时的侦破和处理,往使得公安工作处于“忙于应付”的状态,形成了许多公安管理的空白;民警被迫长时期超负荷工作,造成身心疲惫,甚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需要极不相符的。本文试对当前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进行思考,欲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警力的概念及我国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现状

警力是指国家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应是指公安民警机关的执法与管理实力。广义的警力既包括警员的数量和素质,又包括公安民警队伍的组织指挥、装备、后勤保障等多种因素。警力也是中国公安机关得以履行职责、发挥职能的必具因素。但通常我们习惯于从狭义的角度关注警力问题,认为警员的数量即为警力,它决定着公安队伍战斗力的强弱,于是认为应当采用“外延式”——即增加警员数量——来增强警力的措施。但这种只用增加警员数量来提高警力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有的观点认为,在警员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应当主要是通过“内涵式”——即提高警员素质的方法来增强警力,增强公安民警队伍的战斗力。这种认识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只是把增强警力的目光锁定在警员这个主体之上,也只是注重在狭义的警力上做文章。也存在着对警力增强缺乏全面的认识。忽视了警务装备、警务保障、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组织指挥管理等因素与警力的关系。

据统计,近十年来,刑事犯罪发案率已经增长了8倍多,而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公安民警数量增长只1.7倍。(资料来源?!)由于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公安机关管辖案件的范围也不断扩展,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数大量增加,而且呈现出犯罪手段的智能化和犯罪动机的复杂化,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对警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警力不足尤显突出。警力不足并不是由公安机关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它源自多种复杂的因素。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各地方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现行的公安管理体制等、各级特别是市县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人才成才观念甚至公安运行机制等都存在着联系。现阶段,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改革和发展正在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突出,社会的和谐稳定面临着现实的威胁和破坏的危险,承担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任的公安机关人民公安民警队伍,特别是基层公安队伍任务非常艰巨,警力不足的现象更加突出,已严重影响着各项警务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当前公安队伍,特别是基层公安队伍警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一)警员数量编制严重不足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国有13亿人口,一个很大的数目除以13亿这个分母,都会变得很小。现阶段我国虽然拥有公安机关人民公安民警数量大约是190万,单看这个总数应该说是很庞大的,但是这190万公安民警却要担负起保护国家政权,维护13亿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行13亿人口的社会治安管理,任务是非常繁重的。这个问题显性地表现在:

1.由于警力的不足,警务任务繁重,造成很多民警不得不常年超负荷的工作,连轴转,承担任务重,压力大,造成了相当的民警身心疲惫,甚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公安局两名民警因为连续工作、疲劳过度,导致一名民警牺牲、一名民警休克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库车县公安局国保大队民警张宏光匆匆吃了几口饭后到单位上班,刚走到第四小学门口,一阵眩晕袭来,一头栽倒在地上。人们将张宏光送到医院,但是经过医院全力抢救,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张宏光1963年出生,现年45岁,刚过完45岁生日没多久,正值壮年的他就倒下了。导致张宏光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脑溢血。作为库车县公安局的一名国保民警,去世前一个星期,张宏光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还到辖区摸排各种隐患和线索。牺牲前,他已经连续工作一个星期,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足三个小时。库车县公安交警大队阿热买里中队民警金继钰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该县另外一民警金继钰,于3月22日下午5时左右,和其他执勤民警正在314线银泉加油站执勤点检查车辆,由于长时间得不到休息,他忽然感到自己脚下无力,站立不住,还没有等旁边的战友扶住他,金继钰就倒了下来,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经医生全面检查,导致金继钰休克晕倒的原因是:身体长时间得不到休息,疲劳过度所致。据了解,自3月19日开始,库车县公安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统一大清查活动。作为阿热买里中队的一名民警,金继钰自3月19日晚开始上岗,每天工作到凌晨4时左右,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没有休息。

2.警民万分比不仅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不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公安民警的数量和人口比例大约是130/000,而发达国家的公安民警数量占到了总人口的300/000以上。在城市,公安民警与人口的比例西方国家平均为1/300,我国平均则为1/684。

而四川省警力不足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据四川省公安厅统计的 数据显示,即使经过连续三次大规模的招警,现全省警员大概为80000余人,民警数量略为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为1/1000,全省每年退休的民警约为2000余人,但并非每年都在招警,难于及时进行减员补充。现在还有不少的地方还存在着一人所、二人所,甚至有的乡镇还未设派出所更难达到农村建制乡派出所5人以上,农村建制镇10人以上,城镇30人以上的总体要求。

3.由于长期的警力不足特别是基层警力严重不足,导致社会控制能力减弱。基层公安民警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打击犯罪,接警处警,调处纠纷上。如笔者所在的派出所民警,有时一天要出警二十余次,疲于应付,更没有精力追求警务活动的质量。预防犯罪和基层基础工作便相对薄弱,防控漏洞增多,基本无暇部署警力在街面进行巡逻设卡工作。因此导致刑事立案数逐年攀升,尽管近年来增加了大量警力,仍是打不胜打,防不胜防,辖区社会治安控制能力削弱。增加警力,加强对社会面的控制,是改善当前社会治安环境的当务之急。派出所的5个民警,就要负责40000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平方公里辖区的治安管理,还避免要被动地承担一些非警务活动。在这种频于应付的情况下,警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二)队伍素质更待提高

人民公安民警素质是指人民公安民警所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心理特征、身体状况等诸方面条件的总和。人民公安民警的素质,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这些素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民公安民警的素质体系。当前公安民警队伍的素质从整体上讲是好的,这是主流和本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这里最好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论述)1. 政治思想方面 2. 业务能力方面 3. 科学文化水平方面 4. 身体和心理素质方面

当前,一些基层民警在思想上受到腐朽思想等不正之风的侵袭,吃拿卡压,刁难群众,利用手中的权力收受违法嫌疑人的钱财、美色,为其违法犯罪行为充当保护伞,这严重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离了人民群众。公安民警队伍从来源上看,有退伍军人、公安院校毕业生、其他地方院校大学生,也有其他途径进入公安队伍的。这些人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虽然都能适应公安工作,但也有不少人只会干本岗位的工作或者相对简单的工作,不能适应其他岗位;从文化层次来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虽然占了很大比例,但是很大一部分是函授、党校毕业,其文凭水分较重。文化水平较高的往往在机关,而不在基层一线,基层一线所需的大量合格专业人才远远得不到补充。

当前基层民警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实在令人担忧。繁重而艰苦的工作让民警没有休息和锻炼时间,也没有训练学习时间,这使得大多数民警的体能严重下降,身体也有很多疾病。职业本身的高危险性,加之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民警身心疲惫,难以为 继。公安民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民警必然要承受异于常人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有报道称:“时刻绷着一根弦”的公安民警是亚健康的多发人群。很多老公安民警在退休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患病去世。因为退休后巨大的压力突然消失了,使得心理和身体反而适应不了,而患上抑郁症、癌症等疾病去世。过度的紧张、焦虑、孤独再加上恶劣的工作环境、无规律的饮食起居,使得我国公安民警的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公民。2004年5月,重庆市公安系统首次对全体民警进行体检。结果有50%的民警身患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在职民警因公或因病死亡的平均年龄从44岁降至40岁。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公安职业病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很多民警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相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更为危险,也更不易被察觉。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会导致在办案中刑讯逼供,造成冤假错案。所幸的是,近几年来有关部门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在对民警进行心理调查、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心理学措施,引导民警形成健康的心理。

在实际工作和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很大问题。在大多数中国公安民警的心目中,“重实体、轻程序”,“重管理、轻服务”,把自己看成是管人的人,影响了公安民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导致公安民警执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降低。少数基层单位领导管理水平不高,能力欠缺,自身要求不严,导致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不强、威信不高。由于管理上“人情高于党性,关系重于原则”,致使民警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危机感,出现出工不出力,内耗严重的情况。作为直接与社会各种 丑恶面打交道的基层民警,最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容易发生错位,行为出现偏差。有的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和手中的权利,或明或暗参与经营娱乐场所、茶楼酒馆;有的只热心为领导服务,热衷于交有钱朋友;有的在基层工作时间长,怨天尤人,对工作和前途失去信心,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不良现象损害了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恶化了警民关系。还有的基层民警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产生害怕出错、不敢作为的思想,在执法过程中畏缩不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影响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如此种种,影响了公安民警职能的正常发挥,妨碍公安民警战斗力的提高。

(三)警务体制不顺,警力配置不科学

(你没有论述警务体制不顺的问题。警力配置不科学就的结果之一就是警力浪费严重。而且这种浪费一仅仅只是警员的浪费,还包括机构设置,武器装备、执法成本,内部管理等)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级公安机关警力配置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警力资源浪费严重。警力资源分配机构层级失调,机构分散,多头领导,公安资源浪费严重。基层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按上级部门对等设置,造成警种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机构臃肿,而这些机构同样要设置主职领导、工作人员、内勤人员,如此均衡,就造成警力紧张,既增加内耗,更不能形成合力。特别是有些执法活动,有时是一个人或几个人难以完成的,民警的分散导致有些工作难以开展或无法开展。

警力浪费现象普遍。民警的工作时间因被占用导致警力浪费大。一是各类会议多。从公安部、省厅、市局到县局,以及各级各部门乃至乡镇组织召开的会议、专题报告等难计其数。“文山会海”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严重浪费警力和精力。二是考评验收多。各级各部门都要对基层设置考评指标,出现多头部署工作,多头检查考评。每年派出所在这方面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三是重复值班多。由于机构设置过于分散,一些单位要实行24小时备勤,重复值班浪费了大量的警力。以机关为例,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而作为信息综合部门的办公室,在重大情况发生后,也要安排民警值班。就派出所而言,每个派出所都要安排警力值班,有的派出所接处警任务重,可能忙不过来;有的派出所可能一天没有一起接警,而不管接处警任务如何,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民警值班。如果整合部分科室、派出所,就可以解放一部分值班备勤的警力。

内部管理不健全。目前,由于公安机关内部管理没有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也造成了警力的“流失”。一是在岗在位差。迟到、早退、中途溜班的现象时有发生,办事拖拖拉拉。二是思想开小差。不安心目前的岗位,有的认为时间长了,工作做好了,应该挪一挪,动一动;有的认为条件艰苦,工作繁杂,应该换换位置,整天想着提拔调动;有的认为升迁无望,思想颓废。思想上的不稳定必然导致工作精力的缺失,出现在其位不谋其职,遇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三是工作成效差。把许多时间用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上,生搬硬套,工作消极应对,疲于应付。

当前,很多市县仍然实行交警和巡警分开执法的制度。交警只管 交通,巡警只管治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交警、巡警的工作都是维护路面秩序。“交巡分开”制度下,街面上既有交警巡逻,又有巡警巡逻。巡警只管治安而不疏导交通,交警只负责交通管理而对街头的打架斗殴坐视不管,这不仅是警力重复、浪费,更是公安民警的失职,甚至是犯罪行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路面上发生交通事故,引发双方当事人争吵斗殴,现场来了两辆警车两个警种—交警和巡警,交警负责处理交通事故,巡警负责处理斗殴问题。不仅公安民警重复处警,还害得当事人两头跑。时间耽搁,警力浪费,当事人受累,办事效率大大降低。

(四)装备和保障落后

(应先讲装备落后,再讲保障落后)

现阶段,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是在不断的翻新,作案工具也非常现代化。近年来,尽管公安机关的武器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远远满足不了现实斗争的需要。在公安机关,一些好的车辆、装备都用在机关,用于领导,真正用在一线参加作战的车辆、装备是比较落后的,我们的公安民警在追击犯罪分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交通工具没有犯罪分子的先进而让其逃脱追捕;在警用器械的装备上,也比较落后。在笔者所实习的派出所一共有民警5人,没有一支手枪,三套单警装备,三套单警装备中只有手铐2副、警棍3跟、警用强光手电3只、催泪瓦斯、约束绳等都没有。公安装备的配备依赖于装备经费状况,当然这个也存在于部分民警责任心不强自己的装备不知道去哪里了。由于公安经费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承担, 公安装备的资金也依赖于 地方财政,地方经济的落后决定了公安机关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长期不足。主要表现在交通、通讯、技侦器材等方面, 因为这些方面的供应是公安机关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关键, 如果在这方面供给不足, 后果十分严重。尤其在基层公安机关, 装备配备与勤务需要不匹配的情况更为突出。这不仅无法有力控制和震慑犯罪,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民警履行职责和保障自身安全。

(这部分缺乏典型事例的支撑,只是在泛泛而论,其实在这方面是有很多的事例的,如刑警队队员并不是每人都配备了防弹背心。可分作几部分来来写:如经费保障,警用装备保障,交通通讯保障,办公条件保障和高科技手段保障„„)

(五)非警务活动过多

(阐明法律规定和按法律办事的难处与矛盾,这是非警务活动形成的根源)

当前,公安机关还必须面对一个尴尬的局面——承担非警务活动。这使得原本不足和警力还不得不用于执行并非依法应由公安机关承担的任务,更使警力捉襟见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在观念中片面地将公安机关定位于服务队

公安机关承担着服务的职责,但这并不是公安机关的全部职责。公安民警现在确存在着一种把公安机关视为一个纯粹的服务行业的观念,并欲完全用服务行业的标准、规范来要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忽视了公安机关具有的专政与民主职能,而专政职能永远居于公安机 关职能的首位。过去曾倡导过的“有困难找公安民警”仍然给公安机关有效履行职责,依法使用警力留下了遗患。据公安部门的一项统计,在全国110报警服务台接到的电话中,属求助性的非警务报警大约占六七成。这些求助带电话中,有忘记钥匙进不了门的,有家畜走丢的,有把110当讨债工具的,还有购买手机者打110试听手机音质等等。110在这样的氛围下,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执法权威。修水管、上树救猫、爬楼开锁已成了公安民警的任务(这在发达国家,由于警员配置充足,不会影响其正常地履行警务活动),还居然被当成“警民同乐”的新闻不时出现在媒体上,而这“同乐图”的背后,是警力不足的公安队伍中早已经疲惫不堪的公安民警。

2.公安民警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的“万用工具”

其他很多依法不应由公安民警承担的任务,也因各种原因列入了他们的工作范围。比如参与市政建设部门的非警务化活动,强制拆除违规建筑物,对非警卫对象实施警卫等。公安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由于具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同时又具有法定的强制性权力和力量,公安民警自然就成了各级政府在各种各样执法都可以利用的“工具”,特别是在行政过程中面临着对立、矛盾,困难和反对时更是如此。如在农村,公安民警要帮助政府部门催粮要款、计划生育、农田基建、道路拓宽等;在城镇,公安民警要配合政府部门房屋拆迁、市容整顿以及配合工商、税务、医药等部门执法。在我地就是我派出所民警要经常听从地方政府安排,参与动物防疫,工商 执法等活动,在基层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警力资源被迫用于非警务活动中,甚至出现公安民警在为部分人提供一些所谓的便利的同时,恰恰也使得那些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得不到及时的、应有的帮助,并且令自身超负荷运转,这严重浪费了警力,严重影响了正常警务活动的开展。

警力不足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公安机关职能的有效发挥,在承担的任务日益艰巨,面对的犯罪更加猖獗,维护社会稳定考验重重,用警机率大大增加的背景下,使长期负荷过重,身心疲惫的公安民警无休止地处于高度紧张、高度压力、高度忧虑的连续征战之中,其后果堪忧。因此,通过适当的途径解决好这一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三、改善警力不足的途径

(一)走外延型与内涵型增加警力相结合的道路

(二)重视警务装备的配置和高科技手段的应用

(三)改变警务观念,追求警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下面的内容可以分别分别写进上面三个方面。外延型增强警力之路即增强警员人数,招警;内涵型即通过提高队伍素质,以一当十来提高警力。但我国的国情还是以走内涵型为主)

要从根本上解决警力不足不但要靠公安机关自身多方面挖掘内 部潜力,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要寻求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改善警力不足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并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简单的数量问题。有了数量没有经费保障也不行,两者都有了,内部机制不合理、运行方式不合实际,也只会人浮于事,浪费警力。其主要方面就是改善警力资源的利用,提高公安民警工作效率。从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着手对警力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优化资源配置,使个体潜力和能量得到充分挖掘,同时又更好的发挥组织整体的最佳效能是改善警力不足的最好方法。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机关普遍面临着警力不足的问题。诚然,警力的增加,直接和重要的参数就是万人公安民警占有率。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人员编制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短期内很难大规模增加公安民警数量。

在各地方的公安机关在增人增编瓶颈还一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力争在管理、公安民警素质等方面求得质变,从而大大提升了警力。

(一)向管理要警力

破解警力不足瓶颈的办法就是改变警务管理模式。针对警力少,某市改变了民警的值班备勤制度,对民警实行24小时备勤。市局和各分县局均加强了每日8小时以外和节假日的值班备勤。市局机关每天有30名民警边工作边备勤,随时可以调集100名民警和辅警参与处置突发事件。警务管理机制变化最突出的成效就是随时可以把有限的警力集聚起来,提高警务的效能。旧模式在新形势下日益显露其弊端,”某省公安学院一位老师说,表现在配置警力不合理,机构分散,业务重叠。如在路上巡逻的公安民警,除了交警,还有巡警、派出所民警,三种公安民警分属不同部门,多头领导。而且以巡警的配置为例,市局设支队,分局再设大队,大队下设中队,具体巡务由中队负责。支队对大队进行业务指导,分局则对大队直接领导。支队、大队两级各有办公机关及机关警务人员,而且人数众多。

正是由于“指导”、“直接领导”,导致“说话的人多,做事的人少”,两级机关才有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才漂浮着大量的富余警力。这不仅导致公安机关内部存在大量的无效警力和负效警力,而在基层一线上的警力捉襟见肘,而且还可能滋长推诿扯皮的不良习气。这是由于过去有关部门只关注公安资源的投入和使用,而对结果和投入缺乏相应的成本观念造成的。

解决办法是走“管理强警”之路,立足现状,从社会管理、内部管理、人的管理三个层面,在有限警力现状下,整合警力资源,促使警力有效下沉,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战斗力,确保警力效率最大化。这位老师举了两个例子:海南省儋州市尝试通过调整警务机制来整合有限警力,组建交巡防暴警大队之后,改变了“巡警不管交通,交警不管治安”的弊端,达到了“一警多能,节约警力”;广东省深圳市推出的“巡所”一体化模式,为基层派出所增加近百分之一百的警力。

(二)向素质要警力

加强公安民警自身素质的培养是解决当前警力不足的重要途径。当前由于人事编制和地方财政问题,大幅增加警力很不现实。因此加强在职民警的培训以提高其素质是解决当前警力不足的重要途径。搞好公安工作,光靠增加民警的数量远远不够。强化质量建警意识,走素质强警之路,尤为重要。素质强警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大力发展公安教育,加强公安高等院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抓好培训教育。抓好不同警种、不同层级民警的初任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提升职务、晋升警衔培训和专业岗位培训,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民警素质。二是要尽快要建立一套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根据需要从地方高等院校和社会上招收一些高精尖专门人才。三是严格按照规定条件、标准和程序录用、选调人民公安民警。招警一定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并同意由省级公安机关会同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对不适合做公安机关的人员,要及时清调或辞退,保持公安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首先,提高民警的思想政治意识。加强民警的思想教育,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我国公安机关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是我国公安工作的优势,我们要发挥好优势,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广大公安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我们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心中装着群众的人才谈得上热心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人民公安民警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公安工作才会顺利的进行。

其次,加强对民警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民警在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上得到提升。民警在现有的学历基础上可以通过自学考试、夜大、党校等各种途径获取更高的学历,通过对民警进行专业知识集中学习,任职前培训和警衔晋升培训,以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还应组织民警对法律法规、有关的办案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使其能够正确地执法活动。同时还应加强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学习,更好的打击犯罪、服务人民。

再次,要加强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公安民警业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刑事侦查学、治安管理学、法律、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方面。基层民警通过对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基层民警以下几种能力:

1、岗位专业能力。必须熟悉和掌握本岗位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胜任本职工作。

2、分析综合能力。必须具有复杂情况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胆略,并善于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利用有利条件处理问题,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3、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善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开展综合治理。

4、写作和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宣传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会写一般常用的公安应用文章。公安业务专业知识是公安工作的敲门砖,是公安民警队伍的基础,基层民警应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最后,各级公安机关要关心、重视广大民警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各级党政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基层民警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关系到整个公安工作的成败。各级公安机关不得以工作忙、任务重、人手少等为理由,安排民警连续超负荷工作,更不能以发给值班补贴、加班工资的形式代替补休假。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的工作。科学组织实施好民警年休假工作,保证民警得到必要的修整,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斗志。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争取当地医疗卫生部门的支持,定期安排民警进行体检和心理测试,发现疾病,及时诊治。同时,应该组织民警定期进行体能训练,增强体魄,使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以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公安工作。在与犯罪分子的搏斗中打得赢,追击犯罪分子的时候跑得赢。“突破警力不足的瓶颈,需要在增强民警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向素质要警力,向能力要战斗力。”当前很多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一方面是缺公安民警,更重要的是缺素质高、能力强的民警。因此,提升警力还需提高现有民警的整体素质,挖掘每一位民警自身的潜能。严把“入口”,从源头上提高“新鲜血液”质量,对公安队伍实行“提纯”。防止民警充实基层后出现“走读”现象,防止再次出现机关化倾向,保持基层警力充足。此外,还要为广大民警创造公正、公平的工作环境,在政治荣誉、职级待遇、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倾斜,解决民警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消除民警其他顾虑,警力在无形中就增强了。

一位公安机关领导很形象地举例说明了管理在提升警力上的杠杆 效用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警力的运用好比一个家庭几口人,如果大哥忙,兄弟还可以过来帮忙,大家分担,很快就把事情办完。但是,现在的公安机关部门之间不是兄弟关系,好似邻里关系,邻居帮忙与否不是义务,而是出于自愿。

我所在的派出所就是一个典型的缺少警力的单位,通过与友邻派出所搞好关系,多沟通,多交流,从而提高了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变相的增加了警力。

(三)向综治要警力

“公安机关绝不可能‘包办’社会治安,民警是有限的,但警力可以是无限的。这就需要公安机关向社会要警力,向群众要警力。”某市公安局局长说,综合治理这个平台无疑是凝集民力,释放“警力”的最好平台。

该市在这一理念下获益很大。该市有一家国家特大型企业马钢公司,公司所占范围达40平方公里,点多、面广、治安状况复杂,仅专门偷盗钢铁的“铁耗子”就有数十人。面对这种状况,该市警方先是依托综治部门对混乱地区进行整治,再就是盘活钢铁公司的保安力量,将公司区内交通管理、治安防控、处置简单的打架纠纷等委托给公司内部的综治、保安部门行使。仅公司一千六百多名保安人员,就让公安“借到”了大量警力。

近年来,警力在全国处在后位的安徽省一些地方,通过综治这个平台释放出能量很大的准警力。一些基层所队推出了居警共建、街所共建、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等新的警务形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 普遍欢迎。铜陵市区的20个社区警务室配备了24名社区民警和40名综治协管员,由综治协管员处理日常警务,紧急警务等需民警到场处置,综治协管员会及时通知民警,解决了社区民警无法全天候守在社区的问题,优化了警力。

该市警方在日常治安防控上也向群众“借”警力。他们在市区建立了两级巡逻体系,第一级在主干道上实行车巡,日常由特警支队负责。第二级则由市区派出所民警带领综治办出资聘请的专职治安巡逻队在辖区内街巷进行巡逻,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综治走的是“专群结合”之路,正好为基层解决警力不足提供了很好的通道。合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思聪说,综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公安机关,他们不能停留在承担综治职责的单项思维,应该寻求综治的反作用力,来推动公安工作,提升警力。当前各地都在整合基层综治工作力量,形成以基层政权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基础,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队伍为依托,以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城乡一体、反应迅速、打击有力、防范严密、控制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上技防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为警力“嫁接”社会之力、群众之力,提供了可能。合肥4个城区和10个街道出资成立了15个专业治安巡逻队,队员达七百六十余人。“而要投入这么多警力是不可能的,有了这些巡逻队效果同样明显”。

(四)向配置要警力

当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警力配置出现了倒金字塔结构,机关人员 多基层实战单位人少。在现有警力的基础上我们要挖掘自身力量,改变这种局面。精简机关人员,把更多的警力投入到一线战斗中去。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撤销城市公安分局,把分局机关的警力下沉到基层科所队,同时通过立法把原来分局的权力赋予科所队,让基层单位的执法活动有法可依。2009年在河南省新乡、商丘、济源、郑州四市公安机关取消城市公安分局,开了历史的先河。虽然备受争议,但必然掀起了我国的警务改革的新局面。我想只要不断的改革,这次警务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此外,要建立交、巡警合并统一执法,可以使两个警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交巡警合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一警多能的作用,有利于协同作战,有利于及时、快速处置路面上的各类警务,有效的避免了各警种间相互推诿和繁琐的案件移交程序,进而提高执法效率。

(五)向科技要警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的科学论断早就被实践所证明。当前,犯罪手段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翻新,对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网络犯罪、诈骗犯罪等高科技犯罪要求公安机关及其人民公安民警具备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将一些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公安工作中去,加强公安信息网络的建设。同时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公安工作的经费投入,保障公安工作必要办公办案的经费,改善民警的待遇。只有经费得到保障了公安机关才有钱去购买装备,给一线科所队配备工作所需的交通工具、技侦器材、武器装备。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 同,中央可以拨出专项资金集中统一购买武器装备,然后分发到各级公安机关。提高民警的待遇水平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防止民警向群众吃拿卡要以及腐败。向聘用要警力

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副局长李民真在年初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警力不足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公安机关所有的警力需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非执法岗位的工作,可以聘请一些辅助人员。如在北京街头的交通协管员、一些地方聘请的文秘等。聘用人员更主要的是专业人员,比如计算机的软件编程,就不一定非得录用为人民公安民警。这是节约警力,利用社会人力资源,也是世界各国公安民警部门一个通行的做法。

“从狭义上讲,警力是指政法民警尤其指公安民警的实力。而从广义上讲,警力包含从事公共安全控制的国家公安民警力量以及在其指导和组织下的社会治安力量,包括政法干警、保安员以及能够为社会治安服务的一切社会力量。”安徽省警官学院公安民警系主任潘家永说,如果内勤使用社会招募的技术人员,并将公安民警的部分服务业务交由社会其他组织来履行,至少可以节约近三分之一的公安资源。

(六)向减负要警力

潘家永认为,另一个释放警力的途径就是削减公安机关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从不必要的“服务”中解放出警力。当前公安机关的社会服务功能,正在偏离公安机关的任务要求,全社会的服务功能有向 公安机关集中的趋势。一方面,有些地方提出“有困难找公安民警”,无形中使公安民警成了“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某种程度上看,牵制了公安机关投入对社会治安控防的大量警力。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行政领导错误理解公安职能,动用警力从事一些非警务性工作。

(七)增加公安民警编制

现阶段,各地公安机关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公安民警的编制,解决警力不足。近几年,各地公安机关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增加了一定的编制,公安民警的数量正逐年增加。根据《人民公安民警录用办法》,招录人民公安民警应当主要面向公安民警院校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受过专门训练,具备较高的公安民警意识,熟悉公安业务,具有一定的公安专业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很快的适应公安工作。

宏观上科学确定基层公安机关警力配置方案,是编制法制化。现在,无论是公安系统还是地方政府,都没有明确基层公安机关的编制职数,一些基层公安机关的行政编制,还是十多年前的职数。然而公安系统对各项工作都提出了许多达标要求,如对户籍警,要求城市500户一名,城镇700—800户一名,农村1000户一名;刑警中队,要求8人以上才达合格刑警中队的基本条件;二级看守所达标,看守人员必须在10名以上;国内安全保卫工作考核,民警署必须达到全部警力的10%;基层派出所警力必须达到警力总数的50%等等。

(八)正确行使人民公安民警的职能

公安民警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是国家机 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公安民警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公安民警的职能也在发展、变化、扩张。非警务活动过多与我国公安机关实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有一定的联系。这里的“条”是指公安机关的垂直领导,“块”是指地方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这种领导体制导致过多的基层警力用于非公安专业工作,造成了警力的浪费。不该公安民警做的事坚决不做,让警力集中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去。

(九)强化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公安工作路线。公安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打击犯罪还是预防犯罪,单靠公安机关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很多案件的破获都是群众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线索,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根本方针,这是我们克敌制胜、做好各方面工作的法宝,也是弥补警力不足的重要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警力不足的现状改善必须着眼于发展,国家应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来确保警力的适时增加,应建立一整套确保公安民警依法行使职权和不越权执法的法律支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是警力在绝对数量上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综合素质上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社会秩序的需要,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我读了几遍,也作了一些修改,请你对照你的原文。感觉写得比较完整,感觉不到抄袭和拼凑的痕迹,这点我很欣慰。但是,有的概念用得不准确,如“公安民警”。应当用作“公安民警”。

行文比较散乱,缺乏新的观点和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这影响了论文的价值,希你修改时在这方面下下功夫。

论文题目我也作了修改,因“现状”是客观的存在,与主观的解决配搭不协调。这里有一点要提醒你:你在论文中讲“现状”,现状包括好的和不好的两个方面,而好的你并没有讲,给人一种印象,就是现状就只是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好的方面你也要讲一讲,然后转过来说问题。

请你好好的修改,边修改边思考。若有问题,尽可打电话与我讨论。

邹卫农

17/8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我国基层警力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基层警力已经严重不足这一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层公安民警数量不够;基层队伍素质不高;资源分配不合理;装备落后;非警务活动过多等。造成基层警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安机关自身结构的不合理,也有我国长期以来对公安机关管理的体制和投入不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我国基层警力不足:增加公安编制;重视在职民警的培训;调整警力配置结构;科技强警;经费保障;正确行使人民公安民警的职能等,确保警力用于用于公安专业工作中。如果有关方面能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公安工作就能顺利进行;相反基层公安机关将处于忙于应付的状态。

致谢

本论文是在邹卫农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邹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地指导和不懈的鼓励、支持在此谨向邹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要感谢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过我宝贵意见的老师和同学。

主要参考文献

【1】 律师论坛.论警力不足现状及改善途径(日期:2009-5-22)【2】 警力不足现状及改善途径-中国法治网.filesisCheckLogin.htm 【3】 天涯社区-法律论坛-中国公安民警的现状小调查

[EB/OL].http://

第二篇: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市场调研期末

考试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调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到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政治,小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调查及其应用已成为必需。市场调查方法很多,这里主要说一下邮寄调查。邮寄调查是一种被普遍应用的方法,采用此种方法的关键是选择好邮寄调查的对象,一般可以利用各种通讯录、名册等来选择邮寄对象。电脑的应用使信息拥有量大增,一般企业可以在积累的大量的客户资料中,抽选并打印地址和信封寄出。邮寄调查范围大、成本低,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同时在被访问者不愿面谈及其反应可能受访问者影响或曲解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好的办法。

关键字:邮寄调查

优缺点

适用范围

方式与措施

目录

前言..................................................................................................................3 第一章

文献综述............................................................................................3 第二章

邮寄调查的优点与局限性...................................................................4 2.1邮寄调查的优点.....................................................................................4 2.2 邮寄调查的局限性................................................................................4 第三章

邮寄调查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的问题................................................5 3.1 邮寄调查的适用范围............................................................................5 3.2 邮寄调查应注意的问题.........................................................................5 第四章 邮寄调查的方式和措施.........................................................................6 结论..................................................................................................................7 参考文献:.......................................................................................................7

邮寄调查在营销调研中的应用

前言

邮寄调查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收集的方式,它不需要对调查员进行挑选和培训,整个调查可以由一家机构完成,难以接近被访者的调查即可采用这种方式。因此,看起来邮寄调查是一种高效、方便和廉价的调查方法。但是,邮寄调查具有突出的弱点,因为调查现场无访问员指导,辅助被访问者回答问题,因此限制了所获信息的类型及该技术的普遍推广。此外,邮寄调查还存在拒访率高和系统误差大的缺陷,因此在现在调查中的使用越来越少。但同时,当调查的实效性要求不高,调查对象的名单地址都比较清楚,调查经费比较紧缺,而调查的内容又比较多、比较敏感的情况下,采用邮寄调查是比较合适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2005年9期-魏红刚

邮寄调查是通过邮件或类似方式从被访者处收集信息的方法,也称邮寄问卷调查.调查者通过某种方式将调查表或问卷送至某调查者手中,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将问卷寄回指定收集点.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没有直接的语言交流,信息的传递依赖于问卷。

《市场研究》-2005年3期-王文利,Wenli Wang 邮寄调查邮寄调查是将问卷寄给事先选择好的调查对象.一个典型的邮寄调查包裹,由如下几部分组成:邮出信封、封面信、问卷、回邮信封以及可能附上的小礼品或其他谢礼.被调查者完成问卷之后用回邮信封寄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2008年1期-翟本瑞,ZHAI Ben-rui 3

电子邮寄问卷成本低、方便、迅速,成为调查研究的有力工具.虽然其回复率与拒答题项与传统问卷差异不大,但在涵盖误差、抽样误差、测量误差、非回应误差等项上仍应进一步检视,才不致造成推论时的偏误.本研究采取准实验设计,以检视影响电子邮寄问卷回收率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问卷长短、亲密用语、性别、年龄、是否为学生等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与受访者的亲疏程度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第二章

邮寄调查的优点与局限性

2.1邮寄调查的优点(1)扩大调查范围。

邮寄访问可以不受调查对象所在地域的限制,只要是通邮地区都可以被选为调查对象。特别是在需要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抽取样本进行相关民意测验的项目中,那些地区无线通信方式相对落后,电话访问难度很大,入户访问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此时邮寄访问能较好的达到调查的要求。(2)增加样本量。

按随机原则选定的调查样本,可以达到一定数量,同时发放和回收问卷,而且调查时间短。

(3)减少了访问员的劳务费,免除了对访问员的管理。

邮寄访问除了正常的问卷邮寄费用以外,调查实施过程一般不需要支付访问员的劳务费,受访者礼品费也不需要太高,有的调查中甚至不需要准备受访者的礼品费,而且整个调查过程中,由于不需要实地调查人员,从而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因此邮寄访问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收集数据信息。

(4)被访者能避免与陌生人接触而引起的情绪波动。

可以避免面访调查中可能受到的访问员的倾向性意见的影响,方便调查对象从容地考虑,从而提供更为周全的答案。这与电话访问明显不同,电话访问的问题力求简明扼要,受访者不需要太多思考即可做出回答,因此收集信息的深度就会受到限制,而邮寄访问恰好弥补了电话访问这一缺陷。

(5)被访者有充足的时间填答问卷。(6)可以对较敏感或隐私问题进行调查。2.2邮寄调查的局限性

(1)问卷回收率较低。

受访者收到调查邮包后,完全基于受访者自己的兴趣来决定是否回答问卷,因此他们可能并不在意问卷上研究人员对他配合调查的致谢;也可能不在乎调查后可能得到的礼品;还有些人由于距离邮局较远不方便将已经完成的问卷填好寄出;另外,当抽样出现问题又无法改变时,比如抽中的收件人不在,邮件可能被退回。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受访者放弃被调查的概率就会较高。因此在邮寄访问中,问卷的回收率通常较低。

(2)信息反馈周期长,影响收集资料的时效。

(3)要求被访者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4)问卷的内容和题型不能太困难。

(5)难以甄别被访者是否符合条件。

(6)调查内容要求易引起被访者兴趣。

第三章

邮寄调查的适用范围及其注意的问题

3.1 邮寄调查的适用范围

(1)空间范围大。在一个地区可以邮寄到许多地方甚至是全国、国际市场进行调查。不受调查所在地区的限制,只要通邮的地方,都可选为调查样本;(2)样本数目可以很多,而费用开支少。按随机原则选定的调查样本,可以达到一定数量,同时发放和回收问卷,而且调查时间短;

(3)被调查者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考虑回答问卷,并可避免面谈中受调查者倾向性意见,从而得到较为真实可靠情况。

3.2 邮寄调查应注意的问题

(1)抽样问题。邮寄抽样可以是比较好的名单,也可以是不好的名单。邮寄调查的满意度取决于邮寄名单的质量。

(2)应答问题。如果调研人员不知道如何在邮寄调查中获得满意答案,应答率会很低,因此在邮寄访问中问卷设计的通俗化显得非常重要。如,在邮寄访问中经常出现填写问卷不符合设计要求,出现信息遗漏等情况;如受访者可能并非收信人本人,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出现偏差;对于问卷中个别问题,由于没有访问员的现场指导和沟通,受访者很可能会出现曲解原意,从而导致问题回答出现偏差。

第四章 邮寄调查的方式和措施

在市场调查技术中,邮寄调查通常有两种方式:留置问卷调查和固定样本邮寄调查。该调查技术应用范围包括:对时效性要求不高、样本框较齐全、调查内容较多、调查问题较敏感的项目。

(1)留置问卷调查。由调查员按面访方式找到被访者,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后,将问卷留置于被访者处,约定日期登门取回填好的问卷,或附上回邮信封要求被访者直接寄回。

(2)固定样本邮寄调查。事先抽取一个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样本,征得样本中家庭或个人同意后,由调查机构向该固定样本中成员定期邮寄调查问卷,样本中成员将问卷按要求填好后,及时寄送回调查机构,为防止样本老化,应定期调整更新样本。

为了提高邮寄调查的回答率,克服邮寄调查的缺陷,通常采用如下措施:(1)电话提前提醒和相应的解释工作;

(2)庞大的被调查目标人群数据库,准确抽取样本框;(3)适当的奖励措施;

(4)多方位的合作伙伴(电信、银行等)。

结论

目前我国市场调查中极少采用邮寄调查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在欧洲,邮寄调查所占的比例也远远低于电话调查和面方调查。原因主要是由于邮寄调查的上述局限性。一般来说,当调查的实效性要求不高,调查对象的名单地址都比较清楚,调查经费比较紧缺,而调查的内容又比较多、比较敏感的情况下,采用邮寄调查是比较合适的。其涉及的内容范围可以是有关日常的消费、日常的购物习惯、日常接触媒介习惯等比较具体的方面;也可以是有关消费观念、生活形态、意识、看法、满意度或态度等比较抽象的方面。此外,邮寄调查能够应付困难的问卷,邮寄问卷可以提供较好的服务。参考文献:

1、柯惠新等主编 《市场调查与分析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2、柯惠新,刘红鹰编,《民意调查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1月

3、阿尔文·C·伯恩斯,罗纳德·F·布什著,《营销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文版

1998年8月第二版)

4、樊志育著,《市场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5、王静主编,《现代市场调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点击这里录入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作者信息>5

<作者单位>

摘要:综述文章:以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用途的结构书写,篇幅以150~300字左右为宜,不用第一人称做主语,不与正文语句重复。一般研究性文章:以摘录要点的形式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结构报道出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字数在200~400字左右为宜,不用第一人称做主语,不与正文语句重复。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3~6个,分号隔开)要能反映文章的基本观点,避免广义词。第一个关键词为该文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图分类号: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10

Abstract: In this paper………..(10 Points, Times New Roman)Key words: key word 1;key word 2;key word 3 0 引言

简要回顾研究工作的背景和研究目的,一般400~600字,不超过800字。一级标题

1.1 二级标题

1.1.1 三级标题 25 图表的标注:图片标注在下方,表格标注在表格上方,居中,汉字用宋体,数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罗马字用Symbol.字号:小五。

表1 名称……(小五号宋体)

Tab.1 英文名称

x/cm 10 12 注:

I/mA 30 34

v/(ms-1)2.5 3.0

h/m 4 5

p/MPa 110 111 30

文献出处标注:以参考文献的序号在正文中以[1]标注出,字体:Times New Roman,字号:五号,上标,颜色:蓝色。例:……年产量居全国之首[1]……

第四篇:比较学论文

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历史、现状与问题

摘 要:中国的比较新闻学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蹒跚起步的,而真有所发展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其萌芽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是其成长与初步成熟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是其繁荣与深化期。但从整体层面来看,比较新闻学的研究在整个新闻传播学领域仍显薄弱、稚嫩,无论从研究方法和理论运用,还是研究内容、对象、视角和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现状。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发轫于西方的一门新兴学科。这门学科的确立首先应当归功于三位美国报刊研究学者:韦伯·施拉姆、佛雷德·塞伯特和西奥多·皮特森。其标志就是他们的合作成果———1956年出版的《报业的四种理论》。该书从对社会所有制的观察出发,将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新闻体制分成四种形态:封建社会的集权主义、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责任论以及苏联共产主义的方式。这使人们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报业现象及其归属第一次有了全球的观点,由此来看,《报业的四种理论》是西方比较新闻学的奠基石。而本文所说的比较新闻学也主要是针对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跨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两种以上不同新闻现象之比较或类比的研究。

尽管比较新闻学早在20世纪的西方国家已蔚为壮观,然而它在中土的落地开花,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从国内第一篇具有真正比较新闻学意味的论文《中美法新闻教育之比较》

1989年刊发,到第一本研究专著《比较新闻学》在1994年出版,至今,比较新闻的学术研究,已在中国大陆历经了整整20个年头。

对我国内地比较新闻学的学术研究发展轨迹,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比较新闻学萌动与初曙期,其作用在于为当代比较新闻学的兴起积蓄力量;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比较新闻研究的成长与成熟期,此阶段创立起了比较新闻学的基本内涵与学术研究体系;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学术界与新闻实务界一道,对比较新闻学所涉各类问题展开深入、持久、卓尔不凡的梳理与探讨,最终确保了比较新闻学学术研究水准的不断提升,使得比较新闻学研究持续走向深入。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比较新闻学研究的萌芽。

中国新闻业是在西方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从早年留洋的新闻学者戈公振、徐宝璜等人的著作都能看到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子,尽管那些著作中并没有多少比较新闻学的成分。1931年,杜超彬的《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观》为中国早期比较新闻学著作之一。1949年以后,在东西方阶级、国家、政治、思想的碰撞中,中国大陆新闻学走了自己的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纲领的新闻路线,对西方是批判和拒绝借鉴的。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新闻学当然不可能有所作为。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新闻体制改革与新闻观念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突破了中国新闻学学术研究的一个个盲区、禁区。比较新闻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界的。1982年第5期《新闻大学》第34页的补白文章对“比较新闻学”给出了这样的界定:

比较新闻学是对各国新闻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从中引出一些规律性结论的学科。如同“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法学“一样,它是新闻学科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外有不少新闻院校的新闻专业设有”比较新闻学“这门必修课。

比较新闻学并不是简单地把各国报纸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按年代排列,也不是简单地对比某一种新闻或评论的文体的差异。比较新闻学是综合性的比较考察,首先要比较各国的新闻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类似点与不同点,然后是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上述类似性与不同点形成的原因,研究不同国家报纸产生前的新闻现象,研究报纸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当代新闻事业的概况,从而分析各国的新闻事业的本质及其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乃至国际范围的影响。

但遗憾的是,理论观念认知与研究行动付诸之间,在中国学界又延迟了数年。到了1987年初夏,在英国牛津大学附近的一个僻静的乡村里,中英两国的一批新闻界代表,就新闻媒介的作用问题,召开了主题为”新闻媒介与公民“研讨会,这在中国比较新闻领域可谓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虽然该研讨会影响有限,并未引起学界的太多瞩目。但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西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毕竟引起了图强思变的中国新闻业界的较大关注,并继而也引来了具备业界经验又身兼新闻学者身份人士的重视。从现在可供查找的资料看,原中国新闻学院副院长周鸿书教授1989年4月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的《中美法新闻教育之比较》一文,可谓初具比较新闻学研究意蕴的学术论文。本篇文章尽管读起来不够紧凑、严谨,像是作者的出访随笔,但其所着力表陈的中美法新闻教育的现状、特点、短长及对今后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启示,可谓零星展现出了比较新闻研究的志趣、底色、视野与路径。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国的比较新闻研究似乎只能称得上是萌芽阶段,因为此阶段既没有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出现,更看不到献身于此的专门学术人才的登堂入室。历史的重担留给了下一个十年———20世纪90年代。

二、20世纪90年代,比较新闻研究的成长与初步成熟。

与80年代萌芽状态相比,伴随着新闻宣传领域思想解放运动的日益深化,90年代的比较新闻学研究迅速呈现出持续化、规模化、成熟化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学术成果的有无到有、由弱变强、从”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的一次质的跃进。

1.期刊学术论文逐年增加,研究范畴不断扩大。

本文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依据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从学术期刊论文数量看,80年代研究成果为零,到90年代年均3篇,比较新闻研究日渐升温的情势非常明显从比较研究范畴看,国别从中西到中韩、中澳,再到美日;内容从抽象观念研究到结合具体案例;选材从新闻标题到新闻写作,再到新闻法规,复到灾难报道……几乎涵盖比较新闻学研究的所有方面。

2.研究专著呈井喷现象,学科体系建构走向初步成熟。

经过80年代至90年代最初几年的力量储备与积蓄,至90年代中后期,比较新闻学研究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一批有分量的专著次第问世,宣告了中国比较新闻学学术研究已走向初步成熟: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陶涵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出版,该书对西方新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作了较系统的简介,就媒介所有权、管理、世界新闻史、新闻法、新闻自由等问题在若干个国家间做了横向对比,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重大影响。1994年,武汉大学樊凡与单波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出版,该著作从多学科多侧面交叉研究法出发,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中西不同的新闻现象,摆脱了那种”河对汉,绿对红“的简单类比,引导人们从更深层次来把握不同社会的新闻现象。1997年,江西财经大学刘夏塘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出版,该书以”中外新闻的概念“、”中外新闻的价值观“、”中外新闻的自由观“、”中外新闻的舆论观“、”中外新闻的客观性“为篇章,加以平行异同评析,行文简白朴实,观点鲜明,有很多作者自身体认隐在其中。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童兵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纲》出版,该书详细、周全地对中西新闻的历史、编辑方针、传媒组织架构、传媒的社会调控、新闻法制、新闻伦理、新闻观念作了比较。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本论著以其资料翔实、体例全面、谋篇布局科学有致,堪称比较新闻学走向初步成熟的典范之作。

3.研究队伍从无到有,各方贡献精彩纷呈。

20世纪90年代比较新闻研究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批有实力的新闻学研究者长期致力于此。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童兵、单波、张威、秦志希、顾潜等。

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学养的童兵教授穷其多年辛劳撰写出体例完备、条分缕析的《中西新闻比较论纲》,为中国比较新闻学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可谓比较新闻学的主要开拓著作之一。

哲学博士、武汉大学青年教师单波凭借自己精深的学术功底,深耕细耙,从政治、文化、哲学观念等诸方面考辨中西新闻思维不同面相及其成因,为比较新闻学的由”器“至”道“的转变与登上大雅堂奥,奉献出了殷实的智力支撑。留澳学者张威,以其对西方新闻业界、学界发展状况的熟稔,不断尝试拓展比较研究的新领地,其在中澳新闻比较、中西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比较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2]。另外,武汉大学的秦志希,复旦大学顾潜等学者从文化视角,辨析中西新闻的不同表征,也实属难能可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香港与内地联系的日益密切,香港新闻传播学者陈韬文的比较新闻研究成果也开始在大陆得到关注与刊发,1997年其发表在《国际新闻界》上的《权力结构、经济发展与新闻体制:香港和新加坡的比较》一文,以其新锐、深刻的政治传播学研究取向,为中国比较新闻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助推了大陆比较研究走向”深水区“。

以上专著以及一些论文都对我国的比较新闻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问题还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与国际学术研究的规范尚有一定距离,具体地说就是在资料来源的注释方面不够规范化;引用的西方资料相当陈旧,并且多为间接引用;没有文献述评;漠视甚至略去对方法论的介绍;缺乏原创性……一句话,比较新闻学在中国仍然处于有限成熟阶段。

三、21世纪比较新闻研究的繁荣与深化。

进入2000年,比较新闻学研究承接新世纪东风,展示出继往开来、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与上一个十年相比,2000-2009年,比较新闻学研究可谓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从论文、论著数量看,不但数量剧增,而且研究生毕业论文对此选题也时有关注。

2000-2009年,有关比较新闻学的期刊论文展示出稳定、匀速的提升局面,280篇总稿量,使年均篇目接近30,比前一个十年提高了10近倍。

研究专著也大量出版。《比较新闻传播学》(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无冕国度的对舞:中外新闻比较研究》(郝明工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张威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顾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张咏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比较新闻传播学导论》(孔正毅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美新闻传媒比较:生态·产业·实务》(薛中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外新闻发布制度比较》(徐琴媛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陈昌凤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跨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高金萍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大洋两岸中美新闻传媒研究》(康化夷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等10余部专著的陆续出版为比较新闻学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的日臻完善进一步打下良好根基。

从2002年郑州大学研究生张鸿勋发表第一篇有关比较新闻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中美两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分析比较研究———AHCHOR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从美国到中国》至今,不过短短八年时间,硕士学位论文总数已达50余篇,且比较研究选题之科学、深度之精微都是一般期刊论文难以企及的。更值得关注的是,已有部分博士论文,如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张西明的《张力与限制———新闻法治与自律的比较研究》、2007年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朱清河的《中美新闻报道观念比较研究》,也已开始把比较新闻学作为主修方向。以上数据只是笔者通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简单检索所得,实际的硕博论文以比较新闻学为选题的应该比此更多。

2.研究力量不断壮大,研究深度进一步拓宽。

首先是研究实力的不断扩大。从队伍的构成看,新世纪10年比较新闻学研究人员越来越体现出专业化、年轻化、高校化特点。除了童兵、单波、张威、顾潜等老资格比较新闻学领军人物仍然在此领地深耕外,郭可、高金萍、张咏华、陈昌凤、李希光、朱颖、朱清河、庹继光、钟瑛等一批学界新秀逐渐步入比较新闻学研究梯队,为新世界比较新闻学研究的持续繁荣夯实了人力基础。随着比较新闻学学科体系与专业教材的完备、研究队伍及研究水准的提升与优化,比较新闻学专业课程教育也在很多高校新闻院系陆续开设起来,像武汉大学设置了比较新闻学的研究生专业方向。

新世纪比较新闻学学术研究热潮迭起,一个个高质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出来:经过数年的积淀,2002年童兵教授出版了新世纪大陆第一本比较新闻学专著《比较新闻传播学》。该书不但用巨量文字就中西(德、美、英、法、日、俄)新闻传播史、中西新闻传播观念(新闻功能观、性质观、真实观、价值观、宣传观、舆论观、权利观、受众观等)、中西新闻传播体制、中西新闻传播控制、中西新闻传播法制、中西新闻传播实务与中西新闻传播教育等诸方面存在的异同给予了粗细有致、点面结合的科学梳理与逻辑归纳,而且更对比较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目的、对象、方法进行了充分、理性的研讨与辨析。因此,本书不失为迄今为止大陆出版的最权威、最系统比较新闻学专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郝明工2002年出版的《无冕国度的对舞(中外新闻比较研究)》分上、中、下三篇对中外新闻事业、新闻理论、新闻传播以及它们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宽领域梳理。同年,华中科技大学姚里军的《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将中美新闻写作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取宏用精地直揭本质,令人豁然开朗。

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顾潜的《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以全球化传播为大背景,透过理论思想视角,从历史和现状对中西方新闻传播作了全面深刻的省察与评比,发人深思。2003年2月,时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的张威出版的《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通过对中西新闻学相对平衡的介绍,尝试对传统的无产阶级新闻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向何处去的问题作出解答,并就比较新闻学的宏观视野、中西新闻理论和实践的趋同与悖逆作了详细的介绍。上海大学张咏华教授以良好外语教育背景与所在院所资源为平台,把比较研究的重点放在最具新媒体代表意义的中外网络新闻业的关照上。2004年8月,她出版的《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一书,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研究中外网络新闻业在与多种社会因素互动背景下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现状与意义、影响;尤其注重考察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新闻业同物质经济运作的最新发展,指出网络新闻业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动力,来自经济运作发展的需要。这一研究成果为比较新闻学研究如何与时俱进,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资鉴。

以关注美国新闻传媒业为研究志趣的一批学者,21世纪以来开始陆续发力并结出硕果。清华大学新闻史学者陈昌凤2006年2月出版的《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一书,兼重实践性和学术性,作者力图将新闻教育放在新闻业与社会变迁的框架下加以论述,概论其历史传承和走向,探讨其理念与潮流的发展,对于新闻教育在中国(包括大陆、港台)的兴起和本土化,对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对于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矛盾和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中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开始新闻教育的,而世界主流新闻教育从人文传统起步、逐渐融会多学科背景,正在走向更广阔的领域。中国的新闻教育如何在中外比较中既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又走出自己的特色,是很值得研究的,就此方面而言,这本书是一项重要的开拓性成果。青年学者高金萍2001年曾就《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3],2006年她又以同样的思考视角推出自己比较新闻学专著《跨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这本专著运用文化结构理论,从新闻文化的表现形式、体制形态、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入手,透视全球化背景下中美新闻传媒的发展变迁、态势、前路。

另外,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就”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的关系[4]、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孙玮就媒体如何报道暴力事件[5]、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就主流新闻网站报道的”客观性“[6]、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朱清河就新闻报道整体取向及其根源[7]、复旦硕士生李舒就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8]等所作的中美新闻比较研究都从某个方面拓展与丰富了中美(西)比较新闻学的研究范畴与学术积淀。

3.研究取向逐渐由宏观走向中观、微观。

随着传媒技术与跨文化传播的突飞猛进,比较新闻学近年来由过去所探讨与关注的范畴、深度越来越走向细微通幽的境地,其热点与重点追随着时代大势而起伏、呈现出大异既往的新面向。尤其是2007年以来,比较新闻学的学术研究最大变化就是开始把研究热点与重点从”宏大叙事“的整体关照逐步转向”精细入微“的具象解构。

通过对近十年280篇有关中外比较新闻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2007年(45篇)、2008年(55篇)、2009年(55),三年发稿量占去十年总数的一半以上。更耐人寻味的是,2000到2006年7年所发表的论文做宏观比较研究的超过三分之一,经典论文一半以上都是”宏大叙事“,而2007年以来的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围绕中外新闻传播领域中某个具体现象(事物、案例、理念)而展开,鲜见既往通而化之整体比较选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比较新闻学的研究总体取向越来越趋向局部、具体、细节、精细的微观选题。

与学术研究论文成果不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8年至2009年没见到一本比较新闻学类书籍正式出版,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比较新闻学”宏观学术问题“研究的式微,换句话说,也许是由于比较新闻学学术体系已经完备,学者的兴趣已经从”宏大叙事“建构转向”细枝末节“的修补与完善。

四、比较新闻学研究现存的偏向与问题。

比较新闻学研究在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从表面上看,在繁荣的同时,有头绪较乱的现象,譬如简单比附问题,结论草率问题,”视野“窄化问题,方法老套问题,推论模式化问题、资料陈旧问题等。概而言之,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研究队伍知识储备不够多元,选题涵盖范围渐趋单向度。

比较新闻学的研究重在跨文化、跨制度、跨民族的不同新闻体制、各种新闻现象之间的互订与比对,以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照优劣,扬长补短,这就需要具有”世界眼光“人才投身其中,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此类学术成果之所以一路高奏凯歌,也正是得益于很多具有外语教育背景、西方留学访问背景的人的不断加入。

像法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新闻业越来越多的被纳入近年来的研究选题,也是专业人才队伍得到充实、改善的佐证。但只要我们稍微对科研队伍与研究成果的构成做一分析,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即专业人才与研究选项太过于英语化及美国化、欧洲化。很多冠以”中西新闻某某方面比较“的论文、专著,实际上讨论的还是中美之间的问题。

中西新闻比较,因为美国在西方的独特代表性地位,以美国现象为主也不为过,但”为主“不可”唯独“。尤其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博采众家之长,抱着多看、多听、多了解的态度给予其他国家和地区适度关照,这是从事比较新闻学研究应有的态度与襟怀。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过于倾向比较研究中平行研究。

比较新闻学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新闻学研究,它通过异质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和对话来促进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其目的是推动地球上的多元文化并存,求同存异,互促共进。因此针对它的研究方式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与鲜活的。经过长期学术研究实践磨练,除了传统的分析和综合贯穿其中外,比较新闻学应主要包括以下研究方法与手段:一是影响研究;二是平行研究;三是科际研究;四是阐发研究;五是”模子—寻根“法。对照这些方法度量已有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目前运用最多的是平行研究方法。在少有的用创新方法研究成果中,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孔正毅教授2004年出版的《比较新闻传播学导论》是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作者抓住近代中西新闻传播的几次接触高潮,以中、西两种视角,从传播者、传播载体、传播技术和传播理论著作的译介等几个方面,全面阐释中西新闻传播间的相互影响,有一种试图建构比较新闻传播学科框架体系的努力。

3.学术争鸣不足,学术流派没有形成。

任何一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只有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竞争局面,才能吐故纳新,不断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高度整齐划一,遏制了学界求新思变的热情,使中国大陆比较新闻学研究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十几年来,比较新闻学研究迅速步入了快车道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比较新闻学研究所遭遇的发展瓶颈问题,比如研究选题的简单重复、研究方式方法的老套、研究结论的不证自明与模式化等。面对文化全球化、同质化浪潮,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要想推动比较新闻学的学术研究持续发展,就需要拿出更大理论创新勇气,不唯书、不唯上、不畏权威,在整个比较新闻界(甚至是整个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展开经久不衰的学术互动活动,形成良好的观念争鸣与商榷氛围,培养一批学有专攻、关注前沿的比较新闻学研究专门人才,定期开办丰富多彩的学术沙龙、论坛、研讨会,让不同观点、理念、意见、建议在阳光下相互碰撞、激荡,让真知灼见在观念交锋中被各方接受,并迅速转化为业界行动与学术实践”增长极“。惟其如此,比较新闻学研究才能在未来发展征途上,枝繁叶茂、前程似锦。

参 考 文 献。

[1]周鸿书。中美法新闻教育之比较[J].中国记者,1989,(4)。

[2]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1)。

[3]高金萍。从《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的悉尼奥运报道论中美新闻文化的差异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4]李希光,BradThompson,于家娣,包丽敏。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1,(1)。

[5]孙玮。媒介是如何反映暴力现象的?———中美暴力新闻报道比较[J].新闻大学,2000,(3)。

[6]孙有中。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2,(2)。

[7]朱清河。报道重点的差异及根源解读[J].新闻界,2006,(1)。

[8]李舒。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评奖形式比较[J].新闻记者,2006,(11)。

第五篇:论文

浅谈境由心造 润物无声

——试论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论文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所以,教师不仅应当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一个学生思想的塑造者。教学中,利用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文质兼美的文本;校园环境的‚软硬‛作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良好的师德师风,把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与传授知识结合起来,培养真正的智与德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论文关键词: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文本;校园环境;活动;师德师风,学生品德养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有人提出教师不仅应当是—名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一个学生思想的塑造者。教学中,不能将育人的德育工作被教书的任务冲淡了,应把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与传授知识结合起来,坚持德育为首,培养真正的智与德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一、利用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生活世界是人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为人生奠定了基础,生活世界构成了学生道德认识的各种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耳濡目染的得到体悟,确立道德信仰。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世界中的活动和交往,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首先,学生在校的时间要比在家的时间长,与师生交往的时间自然也比较多,受心理困扰,有的学生乐于交往,有的不愿意交往,有的不会交往,还有的害怕交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各种情境,让学生学习礼仪行为,学说礼貌用语,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际,遇事该怎么办,指导学生主动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安慰别人,团结友爱,共享欢乐。

其次,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传统的‚灌输‛、‚说教‛型的德育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是赤裸裸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用道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自我教育,立足于学生自己认知、自己领悟、自己体验、自己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其内在的道德需要,体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在道德实践中,学生可以开展讨论,轮流值日等形式,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但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中不能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尊重、理解、爱护学生的基础上,要用自己的言行、学识、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理解、体验、选择和行动。

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科学选择‛。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脑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学生接触的信息呈现出多样化,不可控制。受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个人道德取向极易‚偏轨‛。只有教会学生选择,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觉醒,才不至于融入团队、集体时,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成为‚问题儿童。‛

二、让学生的‚理、情、行‛在文质兼美的文本中得以升华

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理、情、行‛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以文本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德育内容就分散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里。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用心去品味,那生动感人的场面肯定会让你难以释怀:‚他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当挖到第三十八个小时的时候,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我们听到孩子这至真至诚的呼唤,仿佛看到了父亲那近乎疯狂的执着,以及当他听到底下突然传出孩子的声音时的那份狂喜,不得不使人热泪盈眶。因为在这疯狂和喜悦的背后包含着神圣的父爱,这种爱是多么的真挚、纯洁,无私。这难道不让你感动吗?如果这位父亲在地震中没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和不放弃的意志,那么,他将会失去儿子。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到父爱深沉和伟大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将‚相互信任,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熏陶。

三、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软硬‛作用,让学生‚不扶而直‛

古人有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沙俱黑‛。说的就是环境对育人的影响。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意义深远。我们将校园环境的德育教育分为硬环境教育和软环境教育。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学校的每垛墙都能说话,并且能讲出最美的语言来。这就是硬环境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就属硬环境德育教育的范畴,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我们可以把教学楼取名为‚求知楼‛,把试验楼取名为‚探索楼‛;可以给每个楼道取上名字,‚孔子楼道‛、‚安全楼道‛、‚常规知识楼道‛,并将相应的内容利用展板悬挂在楼道的两侧;也可以利用橱窗展示一些名人故事、古典精髓(如‘弟子规’)等。相信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条路,一块标语牌都能起到育人的作用。软环境德育教育是指校风、校纪和班级的微观环境、宿舍文化等。学校可将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校徽、校歌、日常管理细则等印成小册子,师生人手一份。可在每次的升国旗仪式中让全体学生诵读学生誓词,还可以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可以把本班的班级姓名、班级口号、班风、班级公约、班级形象、管理理念等制成牌匾,挂在本班门口,让每个学生‚心知肚明‛。

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完善个性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扬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关系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的放矢的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更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如:在‚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革命烈士陵园,在缅怀革命烈士丰功伟绩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应继承革命烈士遗志,用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把革命红旗代代相传可以以少先队为阵地,坚持开展以各种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如‚人人争当三好‛,‚我向雷锋叔叔学习‛活动;‚如何使用零花钱‛,‚我是校园小主人‛,‚爸爸、妈妈我能帮你做‛主题班会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如‚美化家乡,我来参与‛的植树活动,‚净化环境,从我做起‛的校园签名活动等。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肯定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精心搭建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互相衔接。定期召开家长谈心会,家长学校开展教育理论培训等活动,学生家长就可以了解更多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就会逐步渗透到学生家长的心中。这些活动的开展,促使家长更加尊重孩子,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人格、学识、风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体现,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身教重于言教‛,我们要不断用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完善教学技巧和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使自己更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始终站在文化的前沿,疏导文明行进的方向。

一些老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往往不是以严出名,而是以德服人。教师要善于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用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茁壮成长。教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的精髓即在于此。

总之,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学生就能实现从‚道德认识‛向‚道德实践‛的转变。

下载论文(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

    目录 1前言............................................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

    3.当前网约车与城市公共交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介绍 2016年10月10日五地出台网约车细则征求意见稿,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如何看待约租车,如何更好地应用和管理网......

    论文

    论文: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热点。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学前教育改革的一项......

    年终论文

    我的教学方法反思 王国成 高二地理 进入临川二中一年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逐渐成长,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常说,学无定法,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他的方法。同时也没......

    论文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是农村。近来,时有发生的农村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经济发......

    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我对低碳经济的理解 姓名:胡子慧。 专业:国教产品设计084班03。学号:200812040403。- 1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

    论文

    《奥林匹克史话》结课论文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挑战。升学压力、职业竞争、感情纠葛、人际关系、健康问题,种种心理冲突常常引发机体的异常疲劳。那么,有没有一种有效的保健......

    论文

    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