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课感受文化影响2013人教版
第二课感受文化影响2013人教版)
(2014-04-17 10:21:06)转载▼
分类: 文化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说上一节课总体上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讲述文化的概念的作用,那么这一节课总体上就是相对于个体讲述文化影响的特点和意义
讲授新课:(p13探究活动一)
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②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示:①第一幅画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第二幅画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差异之处有:餐具、饭菜、用餐方式等。这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面对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原因在于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即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不只表现在专业知识的不同,更表现为思维方式的不同。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就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一、文化影响的来源
1.特定的文化环境 孟母三迁(墓地附近——模仿丧礼仪式学哭丧;集市附近——学校商贩叫卖学叫卖;学校附近——跟着学生读书写字)
只有在个人的主动参与和自觉体验中,优秀文化才能对个人起到熏陶和教化的作用。孟母三迁就是想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孩子接受优秀文化的积极影响。
2,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会、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可以影响人、塑造人(如优秀的文艺节目体现出的优秀思想会影响人们优秀品质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等)
二、文化影响的表现 出示图片:
课堂探究:①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
②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提示:①献“哈达”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遇到婚丧节庆、应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的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哈达”在不同的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中国:握手 泰国:合十礼 西方:拥抱、贴面颊等 结论:(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见面礼)。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美国人类学家基辛讲过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保加利亚的主妇招待他美籍丈夫的朋友们吃晚餐,当客人把盘里的菜吃光后,主妇就问客人要不要再来一盘。因为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的话,是件丢脸的事情。客人中的一位亚洲留学生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又吃了第三盘。女主人赶紧到厨房里准备下一盘菜。结果,这个亚洲留学生吃第四盘时竟撑得摔倒在地上了。因为在他的国度里,是宁可撑死也不能剩下女主人准备的饭菜的。
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主要表现为宽厚待人、礼让为先、以诚相见、守信重诺等。
美国的社交礼仪包括:见人要面带微笑,碰到认识的人时,一定要主动问候对方。见面介绍时,一般是将男方介绍给女方,年幼的介绍给年长的。介绍后握手要简短有力,美国人认为有力的握手代表诚恳坦率;尽量多赞美对方;外出要注意仪容整洁等。
美国人见面:今天天气不错
中国人见面:你吃了吗?你去干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红楼梦》中元妃省亲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P15探究活动 师归纳:“互换礼物”表明交往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比较含蓄,西方人直接爽快。“名字的写法”表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将姓放在名的前面,表示对父母及先人的尊重。欧洲人强调自己的独特性,故姓在后名在前。“写信封”既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又属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语言、语法方式)Flash欣赏朱自清的《背影》和歌曲《父亲》让学生谈感受。
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呀,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大公无私的,我们已经习惯生活在这种平凡的关爱中,以至于感受不到这种爱的存在。通过《背影》和歌曲《父亲》,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爱的伟大,并将付诸于实践,用自己平凡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设问:上面我们讲了文化对人的多方面影响,你参加或熟悉哪些文化活动?现在请大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这些活动对你产生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依次学习这两个特点。
二、文化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是指因受到外来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在这里“潜移默化”是指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因受文化的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我们在休闲时经常看电视剧,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总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对我们的心灵产生震撼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无形的形成的,文化氛围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等。有人这样来描述文化对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文化的影响虽然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但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这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选择和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要好邻,同要好伴的俗语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氛围、一定的文化活动对人的交往方式、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示图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课堂探究:诗中的乡音难改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乡音难改说明了作为长期生活在异乡的游子,还能保持家乡的生活习俗,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2、深远持久(所谓“深”主要是就文化对人的影响程度而言,所谓“远”主要是就文化影响的时间而言的,所谓“持久”,主要是指文化对人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一旦形成则难以抹去。
文化之所以会对人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在于文化能从根本上影响人们三观的形成。出示图片:
课堂探究:这幅图片大家熟悉吗?请看这段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请大家思考:这段话是哪部作品里面的?这部著作和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发表意见)
教师提示:这幅图片是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的一个剧照,这段话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中写下的名言。这部著作深深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这部作品生动深刻的刻画了保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病床上痛苦的考验,在双目失明后顽强地学习,开始了文学创作,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部作品生动而深刻的刻画了保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论:(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什么是文化?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就不会改变,随着人们生活阅历的变化,人们的文化素养会逐步提高,人们的“三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浪子回头金不换)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一经形成便很难抹去,对人的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高警惕,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使自己朝着正确的人生之路奋然前进。
附:
潜移默化:强调空间“横”的影响 文化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侧重于影响的过程和方式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润物细无声”等 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强调影响的方式)深远持久:强调实践“纵”的影响 经年累月所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侧重于影响的效果和时间如“乡音难改”“月是故乡明” 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强调影响的久暂)
第二篇:第二课 感受文化的影响
第一课讲得是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的内容,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我们先学习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大家请看P13方框里的两张图片。
左边这幅是中国家人在吃火锅,右边这一张是外国人在聚餐。
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生:中国人的是几个人吃一锅菜,而外国人是自助吃的,各吃各的。师:对,还有呢?
生:中国人用的是筷子,外国人用的是刀叉。
师:对,这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外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外,中外还有哪些文化是不一样的呢?
生:节日不一样,中国过的节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西方国家过的是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
师:说的非常好,一聊到这些节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比如一到中秋,大家就会吃什么?
生:月饼。
师:对,我们潮汕地区还会拜月娘。那一到端午节„„ 生:吃粽子。
师:外国的节日对外国人也一样,一到圣诞节,外国人就会买圣诞树,会吃火鸡,会戴圣诞帽。那么大家知道一到万圣节,外国人会做什么吗?
生:扮鬼。化装成电影里面的怪物,吸血鬼„„
师:对,有一个外国青年,万圣节到了,他装扮成很恐怖的怪物去吓人,Paty开始了,却没有人被他吓到,他很失望,就坐了下来,无奈的摘掉面具,结果旁边的人看到他的真面目后,吓得跑了出去。
生:哈哈„„
师:这些都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那我们接下来进入新课。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谓文化影响面面观了。讲授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到底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什么?有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讨论)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如我们生活在潮汕地区,潮汕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我们会说潮汕话,喜欢吹潮州菜,过节了还会去拜老爷(神)。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交往呢?
生:会。
师:当然会了,比如两个人远距离联系感情,古代人用书信(学生在喊“飞鸽传书”),因为科技不高,一封急件要从地方火速送到京城要累死几匹马,很辛苦;到了近代,人类发明了电报,远距离交流再也不那么辛苦了,但还是很麻烦;到了现代,人类又发明了电话,交往不麻烦了,但只能在固定的地方使用;当代人又发明了手机,既方便,又可以发信息。现在的人们还可以通过上网跟远在他国的亲朋好友们联系了,通过QQ,MSN,E-mail,博客等等都可以跟远方的朋友们聊天,既方便又便宜。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不同时代的人进行交往都带有那些文化印记。
师:在中国古代,地位低的人去见地位相对高的人,一般要行什么礼节呢? 生:要下跪。
师:除了下跪之外,还有一种是表示对地位最崇高地位的人的尊敬的,是哪种礼仪呢?
生:„„
师:五体投地。(学生有的点点头,看来有所了解)所谓五体就是指头加四肢,行这礼时先跪地,然后手往前伸,身子向地慢慢趴下,最终五体都贴在地上,这个礼是很大的。《英雄》里面的无名见秦始皇就是行这个礼,所以我们现在成语里面还会有这个,表示对某人很佩服的意思。
但我们现代人交往基本上已不行这样的礼仪了,我们见了地位比我们高的人只需尊敬叫一声,点一下头,或握握手就行了。古代人见面下跪是取决于当时的价值观念。
不同民族的人们进行交往也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印记。大家看P14下面的图片。
课堂探究:①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
②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提示:①献“哈达”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遇到婚丧节庆、应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的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哈达”在不同的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不会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双手合十,状似祷告。一般说来,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在一般的泰国人交往中,告别和见面时不是行握手礼,而是以双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礼。此礼可表示问好、告别、致谢、感谢、原谅等意思,同时互说“沙瓦迪卡”(泰语“您好”)。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②列举几个少数民族的礼节,例如:朝鲜族历来重视礼节,以敬老爱幼为风尚。日常生活中,一切以老人为先,晚辈不与长辈同桌而饮,不并肩而行。尊敬师长是朝鲜族的一个传统美德。称教师为先生,视教师为尊贵宾客。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锡伯族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他们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如封建时期的下跪; 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比如潮汕俗语:“茶三酒四游玩二”,意思是说喝茶的时候最好是三个人,所以我们也发现潮汕茶具一般的标准配件是三个杯;喝酒的时候最好是四个人,这样大家就话会比较多;游玩的时候最好是两个人,大家不要笑得那么奸,不要理解错误了,(学生在下面奸奸的笑呢)理解错了也是对的。这些风俗习惯都深深地影响到潮汕人,特是家里有客人来了,潮汕人就会马上摆出功夫茶具,捧出珍藏很久的好茶,冲出最好喝的茶给客人喝。
有的源于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器物(功夫茶具)、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如绅士和淑女的行为举止。
刚才我们讲欧美人风面时总是拥抱、亲脸、贴面,但英国的绅士与淑女见面不能一下子就这样的,要握手时,绅士有戴手套的一定要脱下来,淑女可以不脱,然后绅士轻轻握一下淑女的手指头,不能握太多(学生笑),然后看情况,如果情况允许就轻轻亲一下淑女的手指,如果淑女对你不感兴趣可不要乱亲(笑得更厉害了),特别是亲的时候不能流口水。(笑成一片)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就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课堂探究:上述现象,有的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有的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的既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又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异。你能对此作出解释吗?(启示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可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看法。)设问:上面我们讲了文化对人的多方面影响,你参加或熟悉哪些文化活动?现在请大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这些活动对你产生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依次学习这两个特点。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课堂探究:①你认为游览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提示:①游览泰山是一种文化体验。泰山是一座人文景观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的名山之一,有丰富的崖刻、寺庙、古迹文物、诗人墨客遗迹、历史名人趣事等。游览泰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让人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的悠久。
②各种各样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有的是积极健康的,有的是消极被动的。由以上可以看出:
1、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1)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2)人们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第三篇:第二课感受文化的影响
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框,即“感受文化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本课说明的主题就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节课着重讲述第一框,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包括三个目,即“文化影响面面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说明文化影响的特点。学生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4.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5.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6.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回顾第一课所讲的内容,说明第一课所讲的文化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的。而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的内容,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① 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见书本13页)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②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①第一幅画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第二幅画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这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等等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举其他事例:如,中国的中秋节、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之间的区别。
◆教师提示: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就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谓文化影响面面观了。
讲授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设问:到底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什么?有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讲解: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出示图片:(见书本第14页)
◎课堂探究:⑴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
⑵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提示:A.①献“哈达”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遇到婚丧节庆、应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的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哈达”在不同的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②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不会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双手合十,状似祷告。一般说来,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在一般的泰国人交往中,告别和见面时不是行握手礼,而是以双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礼。此礼可表示问好、告别、致谢、感谢、原谅等意思,同时互说“沙瓦迪卡”(泰语“您好”)。
③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B.列举几个少数民族的礼节,例如:朝鲜族历来重视礼节,以敬老爱幼为风尚。日常生活中,一切以老人为先,晚辈不与长辈同桌而饮,不并肩而行。尊敬师长是朝鲜族的一个传统美德。称教师为先生,视教师为尊贵宾客。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锡伯族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他们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结论:(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出示图片:(见书本15页)◐课堂探究:上述现象,有的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有的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的既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又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异。你能对此作出解释吗?(启示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可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看法。)结论:(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设问:上面我们讲了文化对人的多方面影响,你参加或熟悉哪些文化活动?现在请大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这些活动对你产生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依次学习这两个特点。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出示图片:(见书本15页)
◐课堂探究:①你认为游览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提示:①游览泰山是一种文化体验。泰山是一座人文景观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的名山之一,有丰富的崖刻、寺庙、古迹文物、诗人墨客遗迹、历史名人趣事等。游览泰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让人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的悠久。②各种各样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有的是积极健康的,有的是消极被动的。由以上可以看出:
1、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1)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氛围、学校氛围、地理氛围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在我国,东北人勇敢豪爽,广东人精明强干,江浙人温婉细致,山东人既传统又豪爽,而山西人则憨厚朴实。
(2)人们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
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出示古诗歌: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课堂探究:诗中的乡音难改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说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我们的结论:
2、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1)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出示图片:(见书本17页)
◐课堂探究:这幅图片大家熟悉吗?(见书本17页)请看这段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请大家思考:这段话是哪部作品里面的?这部著作和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发表意见)教师提示:这幅图片是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的一个剧照,这段话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中写下的名言。这部著作深深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这段名言生动深刻的刻画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论:(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教学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出示本课结构图:
感受文化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1)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
(2)人们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2、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1)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第四篇: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案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 能够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 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既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又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懂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文化分析的能力。
○ 培养学生客观地、联系地、历史地、辩证地剖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通过分析文化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性质、方式和程度,领悟文化对人的影响,激发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 通过展现优秀文化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感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 端正对文化活动的态度,体认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鼓舞作用,树立不断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个人发展观。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结构分析
导言:如果说上一课总体上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讲述文化的概念和作用,那么这一课总体上就是相对于个体讲述文化影响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第一目“文化影响面面观”──描述文化影响的表现。
探究活动一:情境题图与图说
● 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提示:一幅是中式图景,一幅是西式图景。其差异之处不难列举,如餐具、饭菜、用餐方式等。问题是需要引导学生从中感悟这两种图景反映出两种不同的“饮食文化”的差异,从而也为讲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作铺垫。至于其他更多的事例,如“前言”中列举的“服饰文化”、“民居文化”、“旅游文化”等,都可以在此一并说明。
● 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提示:学生不难指出美术家、将军、冶金专家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即文化背景。但需要引导的是,这种文化背景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应该点明的是:这种差异,不只表现在专业知识的不同,更表现为思维方式的不同。显然,这也就为下面讲述“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作了铺垫。
第一自然段。概述文化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教材归纳了两点:一是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二是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第二自然段。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其一,显现差异的主体是什么:如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等;其二,导致差异的缘由是什么: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也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其三,表现差异的事物是什么:见诸进行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探究活动二:情境题图
● 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
提示:如果知之不多,可参阅本课“教学资源链接”提供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注重其细节,以免偏离主题。
● 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
提示:由学生自己介绍民族礼节,略知一
二、意义不详也可以。可以是国内各民族的,也可以海外各民族的。
显然,这一活动框的设计,为引导教学搭建很好的平台,也为创造性开展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不难预期,讨论这两个问题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需要注意的是,演示不同民族礼节,对于丰富和增长礼仪常识固然是有益的,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由此推动学生感悟交往行为的文化差异,把握课文中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这一观点。通过这种富于情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导致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能够更理性地面对文化差异的存在,更自觉地在生活交往中接纳文化差异、得当得体交往、促进和谐相处。
第三自然段。把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有三个着眼点。其一,讲构成文化影响的主要因素,如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等。其二,讲形成思维方式的过程和条件,如指出了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其三,讲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和作用,一是具有相对稳定性,二是对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疑点解析。所谓情感和习惯即文化环境的影响,是指当思维方式为情感所主导时,往往会呈现出非理性的特征,而一定的习惯通过对思维活动的长期反复作用,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所谓知识的影响,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知识辨别、认识和思考的思维过程,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直接决定人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所谓观念的影响,是指人们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有低层次的、日常的、零散的,也有高层次的、理论化与系统化的思想观点。其中,系统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最重要。
探究活动三:列举现象
● 上述现象,有的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有的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的既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又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你能对此作出解释吗?
提示:比如,可以这样认为:“互换礼物”,属于交往方式;“名字的写法”,反映思维方式;“写信封”,两者都有。而对此作出的解释,可深可浅,也可见仁见智,不必强求标准答案。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思维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目“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用两个自然段说明潜移默化是文化影响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四自然段。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这是所谓潜移默化的重要表现。对此,有两个着眼点:一是从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来看;二是从人们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看。
探究活动四:情境图说
● 你认为游览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如果认为不是,我们可以解释这个回答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体验。但一般而言,学生不难凭借图说认同这是一种文化体验,并用图中每个人的“感慨”话语,充当解释这一观点的理由,如从历史、审美、文学等各个角度,都可以提供说明。但要注意的是,设计这个思维活动的根本意图,并不在于探究“理由”本身,而是期待透过理由的陈述收获两个效果。一是再一次强化这样一种体验:观察和说明文化影响也要着眼于精神世界、归结于精神生活的体验。二是进一步体味:这种文化影响的表现虽千差万别,但其实现方式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共同特点。
第五自然段。补充说明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作为接受文化影响的方式,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与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矛盾,但应以说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为限。
疑点解析。所谓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说法是广义的。我们大体可以归结为两方面意义:一是相当于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二是相当于接受正规持续的学校教育。
探究活动五:情境组合
●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
提示:上述各种文化形式,实际上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活动,各有广阔的解释空间。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就需把握这一要求:以凸显某种个性化经验的方式,回归反思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之理性认识。
第三目“深远持久的影响”──说明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第六自然段。从文化习俗的表现方面说明文化影响的深远持久,有非常宽广的解释空间和极富情趣的生活话题。这里,课文中所谓“乡音难改”,从文化影响的意义上讲就不能只限于语音的痕迹了,而必须点明其所表征的文化痕迹,进而从其“顽固”的表现凸显文化影响的持久性特点。
探究活动六:列举事例及题图
● 你能补充一两个定居海外的华裔在生活方式和习俗方面仍然表现出我们民族文化影响的事例吗?
提示:列举上述事例及题图,一是借以印证课文所述文化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深远持久的具体表现;二是以此为参照,启动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在集中探究我们民族文化习俗深远持久的影响力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第七自然段。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看文化影响深远持久的特点,并强调这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当然,凸显本课程性质的基本观点,也是这个论题的应有之义。就此而言,一是需要从持久力上说明“三观”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二是需要从持久力上论证“三观”形成之后对人们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探究活动七:佳文摘编
● 能否谈谈你阅读这段话时的感悟,并用自己的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提示:这段话语可以拆解为四项命题,每一个命题的论点都是鲜明的、确定的,而内容则是开放的、个性化的,从而为启动学生思维的运行提供了相应的情意环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表现来说,思维“引擎搜索”的路径尽管不同,最终都要抵达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
第一目“丰富精神世界”
探究活动一:引述材料
● 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
提示:对于学生来说,上述语句及其背景材料,他们在语文和历史课中都学过,有关语义应无理解难度。问题在于对“什么能够代代相传”的回答可能出现偏差,如只从文学价值上考虑。其实,就诗词本身而言,它们的文学价值毋庸臵疑,但就本课程内容目标的实施而言,主要在于对精神价值的把握,包括彰显高尚人格的永恒价值。
● 你怎样看待这次评选的结果?你读过其中的作品吗?可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提示:对这些作品的认识,在高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不难获得,况且我们的探究并不求其全部。因此,可以把这种探究设计当作一种共同学习的方式。当然,一般来说,如何紧紧围绕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的主题,仍然是需要引导的。
● 你认为哪些书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能就此提供自己的说明或例证吗?
提示: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日记》等。当然,就学生而言,对于这些作品的时代意义并没有亲身感受。唯其如此,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收集或直接提供活生生的事例。这本身也是推动学生体验优秀文化作品影响力的过程。
总之,作为承载内容导入功能的设计,本活动框的所有问题都贯穿着这一主旨: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意义。这既涉及丰富精神世界,又涉及增强精神力量。
第一自然段。概述文化在什么意义上塑造人生,依然要着眼于精神世界。
第二自然段。以各种各样的文化赏析的体验,说明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对人格塑造的意义。这是感悟文化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体验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作为文化丰富精神世界的体验,文化赏析的独特价值主要在于提升文化品位,但不能囊括文化活动的全部内容,也不能涵盖文化塑造人格的全部意义。
第三自然段。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精神面貌的积极变化,展示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印证文化丰富精神世界的论断。
探究活动二:情境题图
●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
提示:提出这个问题,意在期待学生通过交流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体验,进一步认同文化丰富精神世界的意义。而对于没有条件或没有机会参加社团组织的学生,提供以上题图可供他们思考时参照,也可供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各种体验时运用。
● 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
提示:相对于上一个问题,这是从反面对同一主题的思考。因此,对于上一个问题的思考,也是回应这一问题的基础。其实,作为一个问题,在某种条件下,如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大、德育工作比较弱的地方,它可能更有普遍性。根据以往经验,对这个问题的有效回答往往不在于理论的推导,而取决于学生切身的体验。只有引导学生以其实际的、积极的感受来评析这种看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围绕此题图展开的思维活动,其落脚点就是强化认同文化丰富精神世界的论断。
第二目“增强精神力量”
与丰富精神世界一样,增强精神力量,是文化塑造人的又一重要方面。
第四自然段。这段课文讲文化增强精神力量的意义,主要是讲从优秀文化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对此,有两个论点:一是优秀文化作品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发精神力量;二是这种精神力量能够历久不衰,持续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疑点解析。这里讲的优秀文化作品是一个需要划出边界的概念。从范围上讲,不包括所有文化产品;从时间上讲,不限于特定的年代;从性质上讲,不特指某个时代的先进文化。
探究活动三:题图与复合事例
● 你知道《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吗?
提示:讲背景,一个是时代背景;一个是故事背景。了解这些背景情况,是深入理解这两部作品精神价值的基础。
● 你怎样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言谈?
提示:结合背景情况,理解上述言谈,至少应涉及这样几点认识:一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感召力是无可比拟的;二是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是深远持久的;三是优秀文化作品的生命力是难以估量的。总之,由此得出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能够超越时空的结论,那是我们的预期。
第五自然段。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为背景,从先进文化哺育优秀中华儿女的事实,看文化增强精神力量的作用。
探究活动四:整合事例
● 联系当时的背景,从“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中,你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吗?
提示:就这些豪言壮语的具体语义来说,它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但就表达的豪迈气概和志气而言,更反映了刚刚站立起来、把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些豪言壮语的具体语义可能不再使用了,但从中释放的精神力量却是永恒的,至今没有衰减。所以,正确把握这个问题,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更不能说乏味、陈旧,唯有用历史的眼光,才能真切品味出其中的深意。
第三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自然段。阐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个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
疑点解析。论证文化影响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有必要阐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坚持唯物史观,强调在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人的发展的意义。据此,我们在说明文化影响的作用时,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要注意避免绝对化的偏差,既不能无视文化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任意放大文化影响的作用,甚至走向“文化决定论”的歧途。
探究活动五:整合事例
● 你能对这个回答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吗?
提示: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事例。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时,应该联系上下文。承接上文,可以用以佐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由此从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相互关联的意义上,从表现历史变化的维度上,说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发展之正相关的关系。
第七自然段。在说明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这段课文从正面影响的意义上着力阐明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一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强调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全面提高;二是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强调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三是着眼于优秀文化是精神食粮,强调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结合“专家点评”进一步作深入说明。
2.教学提纲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
(2)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2.潜移默化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2)积极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3.深远持久的影响
(1)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1.丰富精神世界
(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2.增强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两个特点,即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
理解第一个特点,先要弄清什么是“潜移默化”。所谓潜移默化,是指因受到外来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在这里“潜移默化”是指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因受文化的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两个着眼点:一是从人们所处文化氛围的影响来看;二是从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看,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每个人都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总要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等特定文化环境必然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形成有着共同特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需求、消费观念等。具体地说,文化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方法和标准。在中国,虽然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产生影响。
潜移默化不等于消极被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而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结果。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所谓“深”,主要是就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程度而言;所谓“远”,主要是就文化影响的空间范围而言;所谓“持久”,则主要指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的特点。
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也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是从文化习俗的表现看,二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看。
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对生活在其中的人具有普遍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虽然不具有法制手段、行政手段那样的强制性,也没有经济手段所具有的物质刺激性,但是它在人类生活中常常显示出巨大的渗透性、持续性和稳定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并不是说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终生不变。随着人们生活阅历的变化,人们的文化素养会逐步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四、教学资源链接
1.不同国家的见面礼节
握手礼是流行于许多国家的一种见面、离别、祝贺或致谢的礼节。此礼源于原始社会,人们扔掉棍棒武器而相握结好的动作。
现代的握手礼,双方往往先打招呼,然后握手致意。关系亲密的人,可伸出双手用力握;关系一般者,可各伸出一只手轻握即止。男女相握时,男子宜轻握女子手指部位。晚辈与尊长相握,晚辈宜稍躬身迎握。握手礼的顺序,应是主人、尊长、女子先主动伸出手,客人、晚辈、男子再予以迎握。多人握手时,忌交叉相握。男子相握时,要先脱帽,并示以微笑,忌戴手套相握,更忌边握边注视第三者。军人戴军帽时,必须先行军礼,然后再行握手礼。与男子握手,女子可不摘手套。
握手礼还可表示向对方进行鼓励、赞扬、致歉等。正确的握手方法是:时间宜短,要热情有力,要目视对方。女子同外国人握手时,手指与肩部要自然放松,以备男宾可能要行吻手礼。
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此礼。
拥抱礼多行于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行礼时,通常是两人相对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手环抚于对方的左后肩,左手环抚于对方的右后腰,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紧紧相抱,并头部相贴,然后再向右倾而相抱,接着再做一次左倾相抱。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
合十礼是东南亚佛教国家比较流行的见面礼节。行合十礼有很严格的规定,合十礼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对僧人行合十礼时,应该将手指并齐,拇指放在双眉之间,食指则位于发际的位置;第二、对父母师长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行合十礼时,拇指位于鼻尖,食指位于双眉之间;第三、对一般人表示尊敬时,拇指放在下巴的位置,食指则位于鼻尖处。
另外在以上三种情况里面,手臂都应尽量贴近身体,而且根据受礼者的地位高低,还要相应地低头或者欠身以示不同程度的敬意。受礼者应该向施礼者还礼,一般只要将合十的双手的食指放在下巴处即可,另外还应相应低头示意,但长辈不一定要这么做,晚辈则一定这样。
2.我国不同民族的礼节
献哈达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之意。在西藏,大凡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同胞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不施这种礼,而是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向老人问好,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
哈萨克族同胞对人格外热情和有礼貌,见面时都要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候。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塔吉克族见面礼别具一格,饶有风趣。晚辈见到长辈要先请安,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男长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一般可行握手礼,若交情较深,则要互相吻对方的手背,以示尊敬和热情。妇女们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晚辈吻长辈的手。平辈之间互吻面颊或嘴唇。小伙子们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对方唇边,互吻一下对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见面时,女士要吻男士的手心,男士则要轻轻地按一下女士头部,以示敬意。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即使见到素不相识的远方客人,也要热情问候,并把双手拇指并在一起,热情地说:“更艾力卖右卓”(相互支持)。
3.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04年12月22日,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过3年书。他做过食堂杂工,当过发电厂助理司炉,在劳动之余,他贪婪地阅读文艺作品。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19年加入共青团,1920年8月,他在战斗中负伤,转业到地方工作。不久,在一次与洪水搏斗中,得了伤寒和风湿症。1927年,他全身瘫痪;1928年,他双目失明。但是,他身残志不衰,而是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事文艺创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他花了整整5年时间,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写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的斗争。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生的光辉历程,令人信服地表明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正是在同阶级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
这部小说确实不是一本平凡的书,它一出版就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
4.唐人街
“唐人街”是海外华人对自己聚居区的传统称谓,全球几乎一致。最早的“唐人街”大约出现在日本江户时代(1603-1837)。当时不少中国人移居日本,他们被日本人称为“唐人”,因为日本和中国的交流主要源于中国的唐朝,因此习惯称中国人为“唐人”。而中国人所居住的街道,则被称作“唐人町”(“町”即日语“街道”的意思)。后来移居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沿用这一称呼,只是将“唐人町”改为“唐人街”。
世界上有数以千计的“唐人街”,其中美国的“唐人街”最多,芝加哥的“唐人街”最大,被誉为亚洲以外最大的中国城。美国“唐人街”的最早居民为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现在“唐人街”的人口既有当年华工的后裔,也有许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新移民。“唐人街”的繁荣不仅使其成为海外华人美好的第二故乡,而且也成为当地其他民族游览观光的一大民俗、人文景点。因为“唐人街”保留着传统的中国城市风貌,那儿有红墙绿瓦、匾额楹联、亭台楼阁、庙宇寺院。各种中国风格的建筑与四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的对照。“唐人街”上店铺林立,有中国传统的酒楼、茶馆、中国书店和专营中国百货、食杂及传统工艺品的商店,西方人士都喜欢到唐人街品尝中国式饭菜,购买东方工艺品。而中国人来到这里时,会产生一种身在故乡的感觉。
5.《马赛曲》雕塑
位于法国首都巴黎爱德华广场凯旋门右方的《马赛曲》雕塑,创作于1836年,作者为法国雕刻家吕德。1792年法国人民奋起抵抗奥国侵略,马赛人高唱《马赛曲》挺进巴黎保卫首都。后来《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吕德就是根据这首歌的主题,创作完成了这组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组雕,成为法国革命不朽的纪念碑。
6.《国际歌》
《国际歌》是1871年由欧仁·鲍狄埃写成的无产阶级的战歌。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他隐藏在巴黎城郊蒙马特尔工人区一间简陋的顶楼里,写下了《国际歌》的歌词。他在歌词中揭露了资本主义“毒蛇猛兽”吃尽了劳动人民血肉的暴行;阐明了“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是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表达了公社英雄们要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要为真理而斗争”的决心;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团结战斗,必然能使“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伟大真理。1888年6月,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为这首诗歌谱了曲。从此《国际歌》就响彻全世界,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英勇斗争。1920年由瞿秋白翻译成中文,在我国广泛流传。
7.王进喜
1960年4月14日,王进喜率领工人经过苦干五昼夜,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顾不上住院治疗,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第二口油井在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重晶石粉,他当机立断地主张用水泥代替。当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入。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战斗,井喷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钻机,工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房东老大娘见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响彻了全中国。
8.“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工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9.军歌的魅力
如果说音乐是人类最高级的语言,那么军歌所传递的则是军人的威武阳刚之气和金戈铁马之声,所表现的是军人“大江东去”般的豪情壮志。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到90年代的《为了谁》,从《血染的风采》的深情隽永到《咱当兵的人》的气势恢弘,无不令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军歌能激起人们心底那种异乎寻常的庄严感、崇高感,它是军队的灵魂,是军人的心灵家园。
前不久,在央视的“同一首歌”节目中,又听到了久违的《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这甜美而抒情的歌声,让人把安详的大海、水兵的甜梦、风和浪的悟性以及生活的理想,诗意般地连在一起。这是军歌的又一种风格,它委婉、宁静,如同微风徐来,杨柳拂面,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久久不能忘怀。
军歌是美的,但仔细琢磨,军歌的魅力却不止于此。《咱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小白杨》是当前军营中最流行的歌曲,是和平时期军人的写照,也是对军人的激励和鞭策。军人或在祖国的边陲站岗放哨,或在实验室兢兢业业地攻克科研难关,或在演兵场上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用青春和智慧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都如歌中唱的:“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时代在变,歌曲在变,军旅歌曲中流淌的英雄气概却始终没有变,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成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
军歌已成为军人精神、气质的象征。饭前一支歌、会前一首歌,文艺会演前的拉歌,党团活动前的赛歌,军歌简直就是军营中各种活动甚至军营生活的前奏。而且连队唱军歌时讲究的不一定是旋律的优美、曲调的动人、声音的磁性,连队的歌声可能就像“一二一”那么单调,甚至还有可能跑调,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唱得响亮,唱得雄壮,唱得气冲霄汉,你是否唱出了军人的“精”、“气”、“神”,唱出了军人的飒爽雄风。
10.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漫谈
客家人祖先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关于“客家”一词,《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和13世纪初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等地。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称自己是“客户”、“客家”、“客家人”。现在生活在我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在国外,客家人主要是分布在东南亚等地。
客家人大多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迁移。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等,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但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的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犯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徐骧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唯一的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作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学费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
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团结互助。所以,他们倡导“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
独特的语言。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2008-12-05 人教网
第五篇: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高三政治自主探究学案:文化与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的文化生活对人有不同的影响。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的文化素养。
5、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对塑造人生的意义与作用。
【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点梳理)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民族、感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受都带有各自的________印记。
文
2、文化影响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 表现的________环境、不同的________素养,不同的________
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________以及认识的影________和________,影响人们在实践中________的确定响文和________的选择,影响不同________的形成。
(1)________。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________的,化________的,许多是发生在________的过程之中。
3、文化影响(2)________。因为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的特点是人们_______的_______和________,而这些一经形 人成,就具有________的________,对人的________和
________产生________的影响。的文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_________。
影化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_________。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响塑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的造(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人
生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__________。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要求也
不同
【合作探究】
1、材料:H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影响的特点,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8分)
2、(2011高考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3)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9分)
3、(2011高考山东卷29)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6)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分)
4、(2011高考天津卷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
表
3【知识网构】
【达标检测】
1.“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城市化最关键的是人的素质提高和观念的城市化,我们要通过‘阳光工程’、‘读书月’等活动,通过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切切实实地使松岗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重要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方式,而且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一定的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有重大影响,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厚重的春节历史和文化。燃放爆竹是春节的一个传统。在《解放日报》和复旦市调中心、神州调查公司合作开展的一个抽样调查中,41.7%的被访者及其家庭有燃放爆竹的习俗,29.1%的被访者偶尔燃放烟花爆竹。这表明()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回答3-4题。
3.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科普教育、文体活动的重要场地,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不同地区、民族具有不同文化
C.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D.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4.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C.只要将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得越好,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就会提高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5.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喜欢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等功利性的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的这种差异表明()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C.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D.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孙子兵法》成书至今虽已两千多年,但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理论高度概括,实践层出不穷,在现今社会的每一个方面,从人际关系到国际战略,它仍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人们的文化素养要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逐步培养起来
D.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人类永恒的历史追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完善,更加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是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上述材料表明()
A.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C.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 D.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9.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10、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 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 ④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谈到他最崇拜的人物是谁时说:“我最崇拜李冰父子,他们修都江堰的故事,我从小就听,就崇拜。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曾找了大量的有关他们修建都江堰的资料。我回国之初,站在都江堰边,听到澎湃的江潮,想到这是2000多年前的伟业,受到很大的激励。”林毅夫的话告诉我们()
A.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个被动的过程
B.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总是不自觉的C.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个无目的的过程
D.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
1、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自觉建设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增长知识和才干,焕发积极的精神状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的目标。(4分)文化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这种文化长期熏陶和凝聚下,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4分)
2、【答案】(6)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始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6)设问在知识上限定了“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但是具体分析对象是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让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要光写理论,不结合实际。
3、【答案】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解析】本题是文化生活的表格题,根据材料分析,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①主要是文化对人的作用;②很明显是文化遗产的作用;③文化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4、BDADBDDD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