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动心的力量》读书感悟
《启动心的力量》
读书感悟
读完这本书,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读完,因为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参透。我不记得有多少次在读的过程中停顿下来,因为它需要我去理解、去消化。作者在经历了如此悲惨遭遇后仍能坚强的改变自己,重塑精彩人生,我着实佩服她的勇气。我们生活中何尝没有挫折,可有多少人能像她那样伟大,能像她那样坚强、快乐!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错的人,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因为当自己受到自认为委屈的时候,并没有像作者那样很快的运用理解和原谅,不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让“生气”、“伤心”等不良情绪持续数小时;当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恐惧,担心自己得了什么重病,虽然最后确诊没事但却把消极情绪带给了身边的人,让别人也跟着不快乐;当稍有成绩时就沾沾自喜,认为什么都不过如此„„
所以,这本书,真是一本好的心理疾病治疗书,它使我充分认识了自身的弱点,教会我如何摆脱怨恨和痛苦,怎样爱自己和爱别人。“只要我们停止抱怨,用一种友善的态度对待生活,并对生活充满信心,停止指责自己和别人,停止传播各种坏消息。”那么我坚信:“不论去到哪儿,遇到的都是成功”,生命将“充满爱和乐趣”,“所遇到的、所认识的每个人都会带来美好的事物,一切都将成为现实”,那么:“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读过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海阔天空。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任何艰难险阻,都可以克服、战胜。只要改变思想,就能改变
命运。这本书作者的命运比我们任何人都坎坷,但她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克服重重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抱怨。抱怨生活很苦,抱怨自己的不如意,抱怨那些令人不高兴的事„„但我们是否赞叹过我们所拥有的美好?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感到遗憾的地方。问题是我们怎样看待这份遗憾。如果只盯着这份遗憾,只会觉得郁郁寡欢;相反,笑对这份遗憾,它就只像一块洁白的玉石上一个小污点,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与其看重它,不如淡化它。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它也许真的淡化,甚至消退。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笑呢?
每天都要和很多人打交道。这些人有的你并不喜欢,我们心态放平,才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人与人之间交往有三种需要: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如果做到这三点,我相信人际关系应该很和谐。接纳别人、爱别人,别人才会接纳、爱你。爱是最好的清洗剂,爱能帮助洗去最痛苦的记忆。因为爱能跃过一切,如果过去的景象是那么深刻,你一直在自我暗示:“都是他们的错。”那么,你只能沉迷其中。你需要幸福还是痛苦,出路和力量在你身上。
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我们会觉得天是那么蓝,地是那么阔,阳光依然很灿烂,我们的人生本应很精彩。
第二篇:公司的力量(读书感悟)
《公司的力量》读书笔记
一、前言
这篇读书笔记,其实与日常的工作联系并不是很直接。但作为一本比较系统的商业史的书籍,也是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公司的力量》与《大国崛起》是同一编制团队的作品。《大国崛起》试图分析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逐渐强大背后的原因,而《公司的力量》则描写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公司,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
二、文章基本内容介绍
第一章全书的概括,也是整个公司发展史的概括。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公司是怎样诞生的?”、“公司为何会最早出现在欧洲?”、“公司塑造了怎样的现代社会?”
美国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中的250年,也就是1751年2000年,这0.01%的时间却创造了人类97%的财富。”背后的增长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公司组织正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细胞。
公司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于“有限责任”和“法人”这两点。有了这种把个人谋利与合作互利结合起来的制度设计,不仅解放了投资人,更解放了资本。欧洲大陆政治版图的支离破碎,难以达到完全的统一,迫使人们学会了妥协、谈判及民主决策。公元594年,雅典城邦设立了“四百人会议”。这种民主决策的传统为有限责任制公司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罗马时代确立的法律原则就是强调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以及之后的文艺复兴都为商业文明的诞生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第二章特许经营公司时代。介绍17世纪、18世纪公司发展童年时期的形态。典型公司形式就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特许经营公司,这种公司体制是“重商主义”的结果。主张国家和公司合一,权力与金钱结合。公司不仅承担着为股东创造利润的任务,更承担着为国家开拓殖民地的使命。
这一时期英国通过了《公司法》,最终完成了特许公司向注册公司历史阶段的转变。产业革命的爆发、标志现代经济学诞生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都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产业巨子时代。介绍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迅速崛起的两个大国“美国和德国”公司的发展阶段。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中心,上演着一个有一个创富奇迹,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钢铁大王卡耐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制药大王拜耳、电气大王西门子…
但当企业足够大的时候,公司就开始拥有过度的权力。大公司把持了市场,使创业者前景黯淡,机会平等不复存在。自由竞争需要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于是《反垄断法》应运而生。在美国随着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被法院拆分为34个公司,大王时代落下帷幕。
第四章矛盾激发时代。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迅猛发展的公司,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公司利益侵害了个人权利,资本扩张挑战社会公正,富豪与赤贫并存,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庞大的公司组织中,“自由的工人”发现自己实际上没有自由,已经成为工作奴隶。社会没有监管的食品药品生产商和销售商经常销售劣质有毒的食品和药品。
这一时期,美国在西奥多〃罗斯福在任期间政府开始加强对经济、社会的管制力度,特别是对铁路、食品、药品、金融等企业进行监管;
成立了食品药品局,专门监管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通过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劳工权益的法律,禁止雇佣童工等。德国还首先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险体系。这一切与我们国家当前发展阶段的一些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五章大萧条时代。介绍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代”。股票价格一落千丈,通货膨胀使巨额财富化为灰烬,工人被失业的悲伤所笼罩,公司纷纷破产…公司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既是经济危机的制造者,又是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
大萧条使凯恩斯主义战胜了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应该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危机,通过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恢复繁荣。大萧条在美国催生了政府干预的罗斯福新政,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的产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大量监管法案的施行。但在德国,大萧条却催生了纳粹,使得之后世界陷入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
第六章管理革新时代。二战期间,前西尔斯百货公司副总裁的唐纳德〃纳尔逊,被任命为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主席,他用管理大公司的方法成功运作了这个战时雇员超过两万人的政府机构,为美国赢得对日本、德国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战后,公司发展也进入了“职业经理人时代”。这一时期很多家族企业逐渐面临多重压力,竞争对手强大、公司规模膨胀、内部管理复杂等难题。
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企业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职业经理人斯隆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斯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诸如杜邦分析体系、管理会计的创新方法、事业部机制、管理扁平化等,促使公司运营从依靠个人阶段,发展到依靠组织和体制的更加精密、成熟的阶段,也
标志着“职业经理人时代”、“管理时代”的到来。
第七章日本公司时代。介绍世界经济版图上另一极日本经济体发展历程。二战,日本从一片废墟中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巨大成就往往被归因于民间资本的力量,或者公司的力量。但背后的力量其实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松下幸之助、稻盛合夫、盛田昭夫这些经营之神,将日本企业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忠诚、情感、信任感、敬天爱人,这些根植于东方深厚的儒家传统精神推向了历史舞台。之后,也提到日本企业这种过分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也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个人能力的发挥与创新,也使日本未能迅速跟上了80年代、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未能涌现出像美国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电脑乔布斯这样的人物。最后几个章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中国公司发展的历史,描写晚清特别鸦片战争后涌现的具备公司雏形组织,20世纪初民国时期崛起的民族企业。之后介绍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改革的种种成果。
总之,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公司演变的漫长、精彩的画卷,值得大家去读一读。
第三篇: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1
鲁迅,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不仅仅拯救人类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思想,他用独特的语言,阐述自我的观点;用犀利的文字,刺痛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心;用讽刺的手法,对封建下了封杀令,他的一切,都将成为经典,我个人十分喜欢鲁迅,实话是,我更喜欢他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我能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生与各种各样的情感,我能感受到鲁迅那一双炽热的眼睛,以及那渴望世人苏醒的心,这是多么强烈的感情。
在呐喊里,我以开始就上书隐了,当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感觉就爆发出来,这题目也许是作者以及世人心中最深处的呼唤,呐喊吧,让心也炽热起来!
呐喊是鲁迅短片小说的精粹,它包含了好几篇小说,每篇小说都从不一样的角度反映了封建时代的残酷。
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鲁迅的感情,从荷中,我看到了世人的愚昧无知,他们用鲜血浇灌馒头,却以它为神圣的东西,为了治病,不惜用他人的鲜血,多么令人发指;从狂人日记里,我看到的是一副又一副的险恶的心肠,人们生活在吃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如同野兽一般,虎视眈眈,看到的尽是旧社会的麻木不仁,残忍无情;从阿Q正传中,我看到一个堕落的可怜的人儿,即自欺欺人地把自我当爷爷,别人是孙子,被人打到吐血,却不知悔改,虽然之后穿的衣冠楚楚,大摇大摆,却是当贼头偷别人钱得到的,多么令人叹息,无奈;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一个堕落的书生,被封建科举残害得如此可悲、可叹、可怜又可恨,他的迂腐,自命清高以及自高自大成为他最终的失败的原因,可是在另一方面,我做产生对他的同情,但也有善良,诚实的一面,但已经被封建科举制磨得面目全非了,在太多的故事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了解,更是一种教育,一种教训。
书能够使我们更加成熟,而好的书更能够开我们自身的素质,鲁迅的文章,成为我精神上的一顿大餐,我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读过呐喊,我对文学更加感兴趣了,我恨不得天天泡书里,遨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知识的甘霖。
总之,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会以勤奋为友、书籍为伴、;艰苦为师、认真为母、坚持不懈地学习,读呐喊后,我会呐喊地,大声说:“我将向书发出呐喊,我会努力加油!”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2
《呐喊》正如书名,是鲁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发出的最深沉的呐喊疾呼。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其中《狂人日记》是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精炼而写实的艺术显示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纯熟。洗练而朴实的笔精彩的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而人物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更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篇的写作特点,一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车夫的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
在《呐喊》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深思的文章,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3
孔乙己是一个考不上科举的穷苦书生,通过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写出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身份,是个读书人,而且非常贫穷,没钱去坐着喝。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半句话突出了孔乙己的生活状况不佳,甚至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一动作企图维护读书人的面子另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尔为之。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觉得只有捞到一个秀才才能算是一个读书人。殊不知他读的四书五经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
文中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除了这一点,还和他好吃懒做的习性是分不开的,和鲁迅别的小说一样,孔乙己也是在封建社会精神和生活上的压迫而走向死亡的。
光阴荏苒,再回头看这篇小说,当初人们的愚昧依稀可见。尽管大城市里的人们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国民素质相比以往有显著提高,但农村,小城镇仍然是”蛮荒之地“,像华老栓夫妇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且不谈什么边远的山区,光是在上海附近的苏州小镇,就让我见到了许多不文明的现象。
苏州的交通很不方便,像胥口镇那样的小地方根本就没什么出租车。一直见到造地铁的工地,不知多少个年头过去了,连1号线都没有出现。就连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都只有一辆69路,车程之长,车厢之挤,环境之劣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从胥口到火车站一路上没有座位,1个小时的颠簸中还有无数个急刹车令你头晕脑胀,但想不到的是这一路上所谓的没有座位其实是人为造成的。车很挤,汽车到站有人下车,恰巧在我面前的2个座位便空了出来,爸爸刚想让我坐下,一个中年妇女立刻仗着人瘦小,挤进了里面的.那个座位。再转眼,另一个年纪不大的老太太从另一边出现,钻过空档,立刻抢了原本在我面前的座位。我也只能无奈地笑笑,因为毕竟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她们比我们更需要这两个座位。
正当我和爸爸笑着谈:”如果在上海,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要么就是很早就有年轻人让位了,要么就是身体硬朗还不愿别人让座。“时,前面有一个年轻人呕吐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让座,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好在她很快就到站了,才算是缓解了些紧张的气氛。
不知是老天看我一路疲惫困顿,我面前的两个乘客到站下车了,可这次情况却愈演愈烈。
妈妈刚想拉我坐下,只见一个青年男子冲了过来,并为了抢位子用力推了妈妈一把。我年轻气盛,沉不住气了,指责道:”就算抢位子,你也不用推人吧!“那人却还理直气壮,操着一口安徽的口音是要定了这个位子。我平时乘公交车倒是不喜欢坐下来,但今天看到那人的野蛮行径只觉愤怒,挖苦他说:”你有需要坐下的话就直说,我会让的。“爸爸却把我拉到一边,示意我别再说了。
我知道为什么不能说,因为你若与他们争辩,只有挨打的份。我想起了徐家汇麦当劳一个营业员由于不允许顾客睡觉而被刀捅死,想起了一个保安由于不允许别人插队被伞柄戳死,我还能说吗?
可是这样的事件一次次的发生,不正是鲁迅先生所极力批评的国民劣根性吗?动不动就动粗更是一种可怕的愚昧。鲁迅先生九十年前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至今日还在延续。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4
在静寂的沉重中有种热烈,使人灼痛,以至于呐喊,而喊出口的言辞,却不能完全的表达心声,或者即使字字血泪,旁人却不能完全领会,于呐喊者而言,声嘶力竭后的孤独,是令人愈发清醒的疼痛。
小时候不知道,为何要学鲁迅的文章,还都是重点篇目,只是乖乖听老师讲,记下考点,考个不错的成绩。中学,还写了篇为阿Q平反,得到90分的作文。如今,幽居斗室的我,再次翻看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反省自己无知的同时,也体会到一些鲁迅挑灯夜读时的孤独。
可是,徒有孤独的外形,没有孤独的实质,也做不得学问。鲁迅的孤独,实质是罕有的清醒。是那个时代,在四面树敌后的绝地,以一人之笔,对数众之敌的无惧,是为国为民前途命运的大义。是自嘲过“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后,“横眉冷对千夫指”“却向刀丛觅小诗”的凛然正气。
挖掘小人物灵魂的无聊鄙陋,可笑可恨如阿Q;戳破穷酸文人的面子,可笑可悲如孔乙己,暴露出其乏力无助和世人的无情势力;可怜如祥林嫂,可叹如成年闰土,病中的狂人,被骗的华老栓,伸长脖颈围观的冷漠看客……一张张生动面孔,裹着灰败的色彩,从无声的角落走向呐喊的前台。他们就是我们的缩影,他们身上,有无数个我们的特征。
鲁迅清醒的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民族是什么样,他没有告诉我们未来在何方,如何改进,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冷峻的语言撕裂铁屋中民族睡梦的假面,露出噩梦的狰狞鬼脸,促其速醒。而惊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让鲁迅怀着莫大的悲痛与无限的勇气说出,或许,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未曾体会过这种孤独的人,无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在如今,只是享受生活的温馨惬意,随波逐流,不知居安思危,一旦危机四伏陷入绝地,或崩溃,或毁灭,或投诚,或者,才能如鲁迅般,走向孤独的深处,决然战斗。
翻翻鲁迅的杂文集,看看过去文人之间的笔伐,交锋,就知道那个时代的鲁迅,真的是个猛士,于狂歌浩热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沉睡者百年后依旧沉睡,而鲁迅孤独的呐喊,已穿透世纪,在今天仍旧振聋发聩,警醒世人,刺痛一些人的神经,为一些所谓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5
再读《呐喊》其实引发我更多思考的依然是我们异常熟悉的那几篇:《故乡》、《药》、《阿Q正传》、《孔乙己》。
和散文相比,小说可能本身便具备较高的可读性,在阅读中,你走入他们的世界。走入《故乡》,走入那片瓜地,走近那个手持钢叉的少年,走进那段儿时欢乐的少年时光,彼时雪中捕鸟,瓜田刺猹;彼时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走入《故乡》,走入那一声生疏的“老爷”,将曾经的年少友谊打得粉碎,闰土无法冲破当时几千年间形成的封建礼法观念,当时的人们都无法冲破这些纲常道德对人的束缚和压制。走入《故乡》,走进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豆腐西施杨二嫂,常人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杨二嫂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为了钱财利益,不折手段,她是这部小事里真正的小人,不讨喜的人。
我想鲁迅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警示自己,警示他人吧。纵使生活会如此艰辛,人活着也不能没有信仰,失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遗失人与人最基本的感情。至于结尾那句经典“人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相比于绝望的轮回,我还是更愿意接受那个我们初中时的解释——世间总有希望,一切总会变好。
《药》则是以“肺结核”为事情的核心,“血馒头”为全文的线索。我们读到老栓为了救自己身患痨病的儿子,卖力工作,为一个血馒头一掷千金。这种亲情父子情在令我们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激发起了我们的思考,当时的国人是在怎样的一种封建环境中,习惯了蒙蔽和愚昧无知,这种思想可能比痨病本身更为可怕。鲁迅也希望,那个染满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可以成为一块石头落在人民心中,可以一石而激起千层浪,唤醒迷茫的国人。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6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看完《呐喊》后,特地写下这份读书笔记。我觉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依然需要疗救:
一是文学方面。目前泛滥的都是所谓青春疼痛系列文学,大概阿Q看了也会愤愤地骂道:妈妈的!所谓青春疼痛文学,是以自以为是优雅之文字,胡乱编写一段段麻瓜般的爱情故事,似乎在强烈地鼓励着青少年都早恋,以导致国家栋梁数目直线下降,未来将不堪设想。有识之士便谓此类文学为垃圾文学。要坚决摒弃垃圾文学,与不学无术保持独立关系,增强自身对生活的感悟,禅到人生的奥义,将重要的精神与品质通过有质感的文字表达出来,以此警示世人。村上春树说:“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这才是写作的奥义。写作的真正意义与目的,不应该纯属情感的宣泄或是永不着边际的傻想法。所以我才想努力,才想参透一些重要的东西,才想突破瓶颈。这样的我才成长,这样的时代才成长。虽然我只是偌大社会中的渺小个体,但我不认为我不重要。我早说过,我和我的同学都很重要。毕淑敏阿姨也许会感到一点点安慰,因为“重要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只有更多的人抱着觉悟的心理,疗救才会发挥到极致作用。
二是精神方面。在书城里,名著的价格一降再降,却依然无人买;那些鬼怪奇谈,娱乐八卦,假装纯情的所谓书籍即使价格再高也依然排到销量榜的前列。我想起鲁迅曾经感叹道:民族劣根,难治啊!他那妙手回春的疗救之术确实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拯救过无数人的灵魂,但却仍然让一些顽根残留了下来。所谓精神享受还是与物质有关。雷抒雁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贫穷恶毒地嘲笑着文明。那早出晚归的农夫一点也不在乎曾修饰了辉煌古代文明的砖头和瓦楞,只因他的贫穷。所以,精神方面的疗救所涉及的范围太广泛,就需要我们这些国家的未来来携手共进,勇敢地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精神上的疗救。
某人曾透露过这样的消息:现在的教科书正大量地删除鲁迅的散文与小说,原因是其太深奥及有人质疑它的精神是否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我认为这些质疑与担忧根本就是杞人忧天。鲁迅文学正是以其或犀利或辛辣或无奈的文字,鼓舞着在黑暗中艰苦奋斗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要创新,或完成一件伟大的事都需要来自外界的鼓舞与支持。当我们真正了解到鲁迅文学甚至是更多文学作品的精髓,才能真正地实现疗救与精神上的富足,才能真正地给民族乃至世界带来新生。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7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鲁迅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8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作品真是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结识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名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想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从而造成了狂人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外,一无所能。他穷愁潦倒,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写这些文章其实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能够尽快清醒过来。作者用幽默而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所有炎黄子孙,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诉说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振我中华雄威!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从顽劣的封建社会走向了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这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几代英明果断的国家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才慢慢形成的,我们应继续坚持奋斗,为共产主义而战斗!
呐喊的读书心得与感悟9
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
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第四篇:我的教育心读书感悟
《我的教育心》读书感悟
(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自己内心的深受震撼。这本书是李镇西 老师的“教育自传”,是他30年从教经历的全程写真。
全书中文字朴素,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也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做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做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没有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和献身精神,就没有教育事业的今天,就没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第三,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 我的教育心》是李镇西在教学长河中跋涉的成果,没有对教育的爱,就不会有足以令人动容的这许多案例。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我将继续为之长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学习李镇西老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吧,学习他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学习他乐在其中的好心态。这样以来,我们每个普通教师,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心”!
第五篇:心的力量
《心的力量——家校沟通的智慧》培训有感(2012-08-23 20:01:13)转载▼
标签:教
育 分类:学习有感
今天一天的培训,主讲人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曹玉峰先生,暑假的拓展活动就是他带领我们训练的,他是一位很有思想、很有内涵的心理专家。
在讲座的前半个小时,曹老师(拓展时习惯性的称呼)先给我们介绍了他传奇性的个人简历,让在座的的老师们无比震撼,原来他以前也是老师,是寿县师范毕业的,毕业后一直在寿县任教。9年的教书经历,给他带来了很多历练与成长。2006年,他辞职了到合肥发展,曾经在那个小县城引起了轰动。此时联想到了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也是从一个小县城辞职来合肥,顿时有种时逢知己的感慨。曹老师事业上的迅速发展,让我更是崇敬。他在2006年创办合肥市广玉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家庭教育咨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年七月份举办“阳光心态,快乐成长”夏令营,并被省少工委聘予“安徽省少先队工作学会专家委员”;2007年9月创办合肥市日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首席培训师,从事企事业单位及教育系统团队培训。2008年承办“情系灾区——皖川少年儿童手拉手夏令营”并担任夏令营副总指挥、营长;2008年担任安徽省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2009年作为第四届中博会特邀培训师为1200中博会志愿者进行首场团队培训;2009年6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安徽省第四届少先队代表大会。
曹老师由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迅速来个华丽的转变,这一变化的背后艰辛的付出也许只有曹老师一个人知道。因为任何一种成功的背后必定有更多的坚持。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我们在场的老师们都被他成功的经历感动着、鼓舞着,一个小小的老师变化如此之大,一个字:强,两个字:超棒!
除了个人经历带给大家新奇之外,他的讲座更让每个老师激情四溢,收获丰盛。他围绕家庭教育的心理效应、家校沟通的三把钥匙、成就教育的天龙八部三个内容深情并茂地侃侃而谈,一个个富有经典的例子,让我们得到了听觉刺激、视觉刺激,更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家校沟通的更多智慧。
下午的讲座主要是团队的建设,曹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活动中,大家不时传来笑声、掌声、欢呼声、几个队的较劲声、吼声,更为刺激的还有来自师范附小四小老师模仿的的汽车发动声,那声音比真的响声还要清晰,给人带来无限的活力。顿时会场上没有老少之分,大家一起乐着,并一起感受着团队带来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一天的时间飞逝而去,相信大家会再次期盼这种带给大家愉悦与精神财富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