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讼师的机智故事(DOC)

时间:2019-05-14 21:0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讼师的机智故事(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讼师的机智故事(DOC)》。

第一篇:古代讼师的机智故事(DOC)

《古代讼师的机智故事》

古代讼师亦称词家、法家、歇家、状师、刀笔吏(“律师”则指高僧),属于社会需求迫切但又没有什么合法地位的职业群体,经常要冒被处刑罚的风险求得生意,因此出招往往不择手段、声誉欠佳;其中也确有为民伸张正义的民间英雄。据明·徐復祚《花当阁丛谈》云:“俗既健讼,故讼师最多。然亦有等第高下,最高者名曰‘狀元’,最低者曰‘大麦’。然不但‘狀元’以此道获丰利、成家业;即‘大麦’者,亦以三寸不律,足衣食、赡俯仰,从无有落莫饥饿死者。”《清稗类钞·狱讼类》中,提及“讼师有三不管”原则:“刀笔可为,但须有三不管耳。一,无理不管。理者,讼之元气,理不胜而讼终吉者未之前闻;二,命案不管。命案之理由,多隐秘繁,恒在常情推测之外,死者果冤,理无不报,死者不屈,而我使生者抵偿,此结怨之道也;三,积年健讼者为讼油子,讼油子不管。彼既久称健讼,不得直而乞援于我,其无理可知,我贪得而助无理,是自取败也。”流传的《讼师秘本》也告诫讼师:“凡作状词之人,甚不可苟图一时润笔之资,坑害生灵。致两家荡产倾家,大小惊慌不宁。眼前虽得钱度活,而自已方寸有亏,阴骘损坏。”看来讼师自有职业规范。本文搜集一些记述讼师事迹(劣迹)的故事轶闻,从中可窥见当年他们的职业环境、思维方式、办案技巧。

○ 伪造现场

《客窗闲话》记载一个讼师故事:富人某甲有个穷亲戚某乙,经常耍无赖上门讨要钱财。一天晚上,某乙在门外吵闹要钱并威胁说:“再不开门我就在你家门前上吊了。”某甲不信,没开门,某乙假装上吊,不料真的就吊死了。某甲开门看见死人,急忙跑去找到讼师求救。讼师说,你去把死尸解下来。某甲回去解下又来问讼师。讼师说,你回去再给挂上吧,并教他如何应对。天亮后里保发现尸体,认为发财机会来了,把某甲抓到县衙里告官,某甲按照讼师教的法子,只管哭着申诉清白,要求验尸。验尸报告呈上堂去,县官大怒,骂里保道:“尸体脖颈缢痕有二,一浅一深,是你移尸以图讹索。”于是命令把里保揍了一顿,让某甲出钱葬了某乙结案。

○ 貂蝉之貌

有个人被父亲告到衙门里,告他忤逆,这可不是小罪名,弄不好要送命的。那个人吓得要死,跑去找到讼师求救。讼师说:“父亲可以告儿子,儿子却不能告父亲。”讼师问那个人,你有妻子吗?那人说有,还很年轻漂亮呢。讼师说,你写几个字我看看。那人随便写了几个字。讼师看了,叫他伸手,模仿他的笔迹,在他两个手心里都写了字,然后教他就这么握着拳头去见官,并警告说:“我给你手心写的符咒,你自己绝对不能看,看了就不灵了。”到了公堂上,那人照讼师的教导,一句也不申辩,只是哭了又哭。县官气了要打,他就膝行而前,伸开手给官看,官看其左手写“妻有貂蝉之貌”,其右手写“父生董卓之心”。叫他写几个字,核对他掌中,字迹相同。于是县官骂老头说:“老而无耻,何讼子为?其速退,勿干责也。”

○ 疙瘩老娘

《小豆棚》记载湖州女讼师“疙瘩老娘”的故事:疙瘩老娘是个寡妇,也是个远近闻名的刀笔讼师。湖州有一个富家的年轻儿媳,丈夫死了后想改嫁,而公公不允许,强迫她守寡。儿媳向疙瘩老娘求援。疙瘩老娘向她要了一千六百两银子,写了一张十六字的状子:“氏年十九,夫死无子,翁壮而鳏,叔大未娶。”按照当时法律,公公与儿媳私通是死罪,而弟弟娶寡嫂也是死罪。这张状子呈上去,县官立即命令允许儿媳改嫁。

还有一次,江北地方连年歉收,米贩纷纷到江南地方收购粮食。江南人怕米价高涨,禁止大米出境,结果形成诉讼。米贩也去向疙瘩老娘帮助,疙瘩老娘索要三千两银子,写一张状子呈上,第二天县衙门就下令不得阻止粮食出境。那张状子是骈文,里面有一联说的是:“列国纷争,尚且移民移粟;天朝一统,何分江北江南。”对仗工整,说理透彻,叫人拍案叫绝。

吴姓富人蓄养戏子。戏子问吴:“如果捉到窃贼用何法惩罚?”吴说:“应倒悬起来用陈醋灌鼻中,才会说实话。”有一个傻头傻脑的人来看戏,夜深人散还不走。戏子以为是窃贼,问他不答,遂照吴法灌醋而死。告官验尸,原来是某村的书生。官府把吴抓住刑讯,屈打成招。吴的儿子前往湖州求疙瘩老娘,奉以多金,遂为捉刀代笔写状词。其词中用意引孟子言“燕可伐”典故,齐国大臣沈同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孟子回答说:“可以。”实际上讨伐与不讨伐,是国家的事,伐燕固在齐而不在孟子,孟子并没有教唆。官府看了状词,于是释放吴,而灌醋者定罪。

○ 指痕改字

崇明流传有清代讼师杨瑟岩的故事:孤寡老人张老三想卖掉两间房屋,市场价格100两银;王恶霸只愿出50两银说:“不卖也得卖!”张老三找杨讼师出主意,杨要他依顺。次日,王恶霸听说张肯卖房,就请来了杨做中保,杨当场写下契约一份:“兹有张老三自愿卖房两间,上卖椽子、垳料和砖瓦,下卖地基。议价五十两银。口说无凭,立下此据作证”。双方签字画押,钱物两清。四个月后,张老三找王恶霸,要他拆房,腾出地基。王一听火冒三丈,马上拿出契约找杨作证。杨慢条斯理地念契约,王一听不对,签约时的“下卖地基”怎么变成了“不卖地基”?夺过契约一看,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不卖地基”。王哑口无言,只得又付出50两银子买下地基。原来杨在写契约前在左手大拇指押上浅浅一层墨汁,待到接过凭证后,在“下”字上轻轻一按,就变成了“不”字了。

○ 预埋证据

讼师王儒望的亲戚有一所大宅子不忍绝卖,但买者仗势欲强行贱价买绝,亲戚求计于王儒望,王让其绝卖并代写契约。后其戚又富裕起来,欲回赎房产,王使其坚称活卖,而买者以绝卖诉之官。王授计其戚,称房价本值三万,而以一万贱卖,本是活卖。官员已有些赞同,又看其契约,发现在绝卖处有挖补之痕迹,即断定买者作假,最终王之亲戚将房产收回。

○ 识破伪证

清雍正年间,江苏松江有个名叫吴墨卿的著名讼师,为一户穷人打赢了官司。松江有一家富豪想吞没一户穷人出典的活产,就用一张旧纸仿写了一张假的绝卖契约,其笔墨浓淡和字迹都与原契极为相似,上面还盖有假官印。开庭时,该富豪就用这张假契为证据,反告出典方手中持有的出典原契是假的,要求知县确认自己拥有“绝产”的所有权。知县初审时支持了该富豪的诉讼请求,判令出典人败诉。出典人无奈只好找到吴讼师,吴讼师设法取出这张假契仔细端详,发现这张绝买契是假的。当时“各典店规,例以年长一小郎写票。大典四柜伙,次三,又次二,各授票百,以木扦贯而授之,否则落纸如飞,散同秋叶矣。此票无孔,非典中物也。”故吴讼师指导出典人据此向衙门申诉案情,知县听后认为有道理,经审理富豪终于承认伪造了绝契,只好放赎。

○ 情真理确

据说谢芳津讼师“凡有冤抑难伸、倒悬莫解者,投而求之,一词入庭,即能脱兹罗网”。一个富翁已将女许嫁予人,女婿后家贫,富翁设置恶计,诬婿为抢劫告官。女遂求谢芳津作状词。状中有“不告害夫,告则害父;不可告,不得不告”四句话,县官阅此四语,谓:“此词乃情真理确也”,遂杖父罚银,赏婿成婚。未治父诬陷之罪,夫与父终得两全。

○ 生意惯例

《仕隐斋涉笔·讼师猾吏》中记载了四川巴县的一个案件:甲乙各开货店,甲欠乙千钱,立有欠约,每年还乙银若干,皆登簿记之。数清未揭约,甲遂毙,乙亦毙。乙子执欠据告甲,一讼师出庭,要求立即提乙帐簿对勘,果有来帐,一笔不虚。这个讼师熟悉生意往来惯例,“盖知街户往来,彼此有帐,故出其不意,以子矛,攻子盾。”

○ 礼宜先行

清乾嘉间某臬司与某将军交恶。一次祭礼,将军上台阶行祭,路有石子,脚踩不稳,差点倒下。臬司在后见之,遂以失仪上控,当大不敬罪。朝廷命知府复核其事,知府左右为难,苦无良策,遂下令寻觅讼师能解此事者。李某请见知府,声称须每字百金,知府允其请。李某操笔只写了九个字:“臣礼宜先行,不遑后顾。”知府大加赞赏,遂依其意而奏上,因此而免罪。因为知府在祭仪中前行,若见到了背后之事,说明自己也已失仪了。李某不仅使知府从交恶的将军与臬司之间解脱出来,而且更免却了可能的罪责。

○ 生者同耕

咸丰年间有一争牛案,二农人之牛互斗,一死而诉之官,累年不决。讼师为县官代拟十六字判词,“两牛相争,一死一生,死者同食,生者同耕”,最终解决了多年讼累。

○ 谎称赃款

有个兄弟争金的案件,哥哥将父亲留给弟弟的遗产数万银两吞没,双方缠讼多年。袁讼师为县令出主意,谎称哥哥伙同盗贼分赃而搜查出银两,哥哥为自保,称银两是父亲留给弟弟的遗产,尚未分授,则官员将应分给弟之遗产分还之。

○ 驰马伤人

有人被马匹践踏受伤,欲告马主人,状词中用“马驰伤人”,但官府屡不受理。后请教一讼师,讼师教其将“马驰”倒置为“驰马”,官府即受理并责令马主人赔偿医药费。原因是“马驰”罪在马而不在人,“驰马”则是罪在人了。

○ 讼师狡智 一天发生了一起凶杀案,知县大人立即前往现场勘验。杭州讼师施剑涵闻讯,顿时心生一计:他身穿一套破衣服,头戴一顶破毡帽,跑到现场后,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鬼鬼祟祟,引起知县大人的警觉。知县大人悄悄地吩咐差役去抓施剑涵。施剑涵见有差役向他走来,拔腿便跑。这一跑,知县大人感觉:此人即便不是杀人凶手,恐怕也会与凶手有关!于是他下令:将施剑涵追获捆来,带回县衙审讯。施剑涵被带到县衙后,自报姓名。知县大人一听,觉得麻烦事来了,随即下令差役将施剑涵放了。可施剑涵却不走了。他说:“你身为一县之长,不应该对老百姓想抓就抓,想放就放,更不应该把我当做一名杀人嫌疑犯捆绑起来。”知县大人说:“你既然没有杀人,那为什么在现场东张西望?后来为什么又要逃跑?”施剑涵说:“我是去现场看热闹的,当然东张西望;后来,我要方便,急着找茅厕,怎么说是逃跑呢?倒是知县大人贸然把良民当做杀人凶手,又是追又是捆,闹得满城风雨,有损我的声誉,这是违法的!”知县大人觉得自己确有过失,万一被告上去,会招来上司责怪。于是由官府赔偿一千两银子了事。

○ 汤圆讼案

清朝时浙江的归安、乌程两县同在一城,为湖州府所管辖。一天,乌程县的一个乡民来到城里为女儿置办嫁妆,走进一家点心店买了一碗汤圆吃。吃罢掏钱,发现身上的铜钱已用光,向店主解释:“我进城为小女办嫁妆,身上只有银子,烦请店家先记在帐上,回去拿钱来就还你。”店主说:“我们是做小生意的,哪里赊得起帐呀?何况我又不认识你。”乡民不得已,只好拿出一块银元作抵押,与店家讲好还了铜钱就取回银元。然而,当那位乡民把铜钱拿来要取银元时,店主却不肯认帐。店主说:“一碗汤圆能值几个钱,哪用得着一块银元来抵押?”相互争吵了半天,乡民因为无凭无据只得离开。

乡民回家后,马上去找一位姓赵的讼师,请教如何向贪财的店主打官司。赵师爷对乡民说:“我们这里属乌程县,你这样的事知县根本不会管,就是管了也断不清。要是遇上归安县知县郑裕国郑青天,倒是有可能如愿。不过得挨上几十鞭子。”赵师爷向乡民口授了见到郑青天的方法。乡民来到归安县衙门前等候,正好郑知县从府署归来,乡民直闯知县的仪仗卫队,郑知县喝令拿下,乡民则大声叫道:“小人是乌程县的,老爷是归安县令,您不该惩办我,把我送到乌程县才是!”郑知县生气地说:“天下官管天下众生,你在我这里犯了事,想跑是跑不了的。”当即下令,责打乡民几十鞭子。鞭打之后,乡民一边“哎哎”地喊叫着,一边拿出状子呈上。郑知县看了一下说:“此事发生在乌程县,你应该到乌程县衙去呈状子。” 乡民说:“大人刚才不是说‘天下官管天下众生’吗?怎么只管抽鞭子,不管打官司?”郑知县笑了,说:“暂且替你审理这件案子。”

郑知县下令传来那家点心店的店主,可店主就是死不认帐。郑知县又派一位衙役暗中向店主的老婆索取赃物,哄道:“你丈夫已经供认了,赖人家的银元快交出来,不然连你也要抓起来抽鞭子。”店主老婆信以为真,就破口大骂丈夫:“我当时说不能昧良心要人家的银元,可这死鬼真是鬼迷心窍了!”急忙找出那块银元,交给了衙役。

郑知县拿到那块银元,对乡民说:“你的银元大概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丢的吧?他不认帐,我也不能滥用刑。还是我赔你一块银元吧,这样不会冤枉了良民。”乡民不肯接受。郑知县斥责他说:“你丢了一块,我赔你一块,你不要,你想干什么?”说罢扔下两块银元,叫他捡一块拿去。乡民一眼就看见了抵押的那块银元说:“这就是我的那块银元。这块银元是小女的礼金,上面有红‘囍’字。”郑知县又把那块银元拿给店主看,店主再也没话可说,只得磕头认罪。

○ 换匾修桥

某县新任县官修缮公堂,伐了县城文庙院中的柏树,并截下一段要为其老母做寿棺。此事触怒了县中豪绅名流和读书人,他们联名状告县官不敬圣哲有辱斯文,闹得满城风雨。县官惊慌失措没了主意,便到讼师王太亨处求教解难。县官等在院外,先叫一下人说明县太爷来访求见。王太亨早听说了县官遇到的麻烦,他对来人说:“县太爷近来伐了文庙前的树要给孔夫子换匾牌,剩下的木头还要修河桥,忙上加忙,哪有空到我这里来?”下人出去对县官把王太亨的话原原本本叙说一遍,县官眼睛一亮说:“快快回衙,日后再来拜访王先生。”没多久,文庙的匾牌焕然一新,多年失修的河桥得以重修加固,县官案子烟消云散。

○ 有备无患

《虫鸣漫录》记:某讼师为人六月天写状,他预知官事必败,然为贪图酬金,便穿着皮袄,烤着炉火写状。败诉之后官府将讼师押堂询问,讼师竟口喊大冤,未曾帮此人写过状子。告状人被传对质时讼师问:“你何时请我写状?”答曰:“六月”。问:“当时我如何写法?”曰:“着袄烤炉而写”。官员闻言觉得告状人所言不合常情,是诬陷讼师,竟以讼师无罪结案。

○ 匿名禀帖

《水窗春呓》记:清道光间,两江总督曾国藩一度驻领徽州。其时正与太平军周旋,亟欲整顿地方政务,以保障军饷供给。其中一项举措是开通言路,鼓励官民上书。故特置一铜柜作举报箱,凡陈言地方利弊,指控官员不法之事,皆可撰具禀帖投入其中,不必署名。于是,揭发告讦之风大起,不日间弄得人人自危。城中一讼师有善谋之名,一班缙绅惶惶然登门造访,请求对策。讼师告诸来者:“不出三日,此柜必废。”众人只当随口所言,不敢信。至第二日,曾国藩果然下令撤除铜柜。原来,讼师当日撰书匿名禀帖数十札,篇篇痛骂曾国藩。曾气得七窍生烟,又无可查究,终而悟及其举之弊。

○ 一字改命

另据《清稗类钞·狱讼类》载:王振齐与李子仙两人素来交好,每过几日必然相见。王振齐特别喜欢武术拳脚,擅长舞刀,李子仙想跟他学习。一日,李子仙又到王振齐家来,振齐留他吃完饭,饭后,王振齐拿出新买的倭刀给李子仙看,但见此刀犀利非常,两人拿刀摩挲玩赏。王振齐非常高兴,持而舞之,旋转如意,寒芒逼人。李子仙羡慕不已,于是从王振齐手里拿过刀也舞弄起来,由于用力过猛,加上技艺不精,不慎砍到王振齐之颈,杀死了他。王振齐的家人以李子仙用刀杀人控于官府,李子仙知道后,谋于讼师,讼师通过行贿把状词中的“用”字改为“甩”字,官府遂判决李子仙免死。盖用刀为有心故杀,甩刀为无心之杀。甩者,手不经意而得,以致伤人也。

《词讼余话》记:某人状告强盗,诉状中有一句写强盗“从大门而入”。后该强盗买通写诉状的讼师,求笔下超生。讼师钱既入囊,遂将“大门而入”改为“犬门而入”。最终,“邑令以宵小论,薄责了案”。《刀笔余话》载:苏州阳澄湖口浮起一尸体,地方上的保甲于是向官府报验,呈报单上写有“阳澄湖口发现浮尸”之语。此呈报单让住在湖口岸边的人家看到了,他们对这样写非常不满,原因是他们怕官府追究下来会怀疑是他们所杀而多加调查,来来回回,多费周折。其中有一讼师善于打官司,并且在文墨上比较精通,于是在呈文内“口”字之中加一竖,则成“阳澄湖中发现浮尸”矣。湖中尸首,因不涉及湖口岸人家,众人大加赞赏。○ 勒镯揭被

某地乡绅的女儿将次出阁,不意被本地某恶棍强暴,而且把金镯勒索而逃。女儿羞愧欲自尽,乡绅亦愤懑异样,抓获恶棍后送至官署,欲置之死境。但又不硬心肠做名言逼奸情形,在筹办诉状时有“揭被勒镯”四字,可是又担忧不能致恶棍于死境,不能决定。于是向一个李姓讼师讨教,讼师一笑,将“揭被勒镯”四字颠倒挨次,改为“勒镯揭被”,诠释说:“揭被勒镯,目的在镯子,揭被不外是手眼而已,只触犯一项罪名;勒镯揭被,则是先劫取镯子,后实施强暴,共触犯两项罪名,必死无疑。”乡绅拜服,按照讼师的方案将诉状递上官府,果真将恶棍处死。

○ 移花接木

苏州讼师陈社甫,他的同乡王某家道富裕,但生性怯懦。有个寡妇曾经向王某乞贷,但时隔很久仍未归还。王某就把寡妇叫来些微斥责了一顿。不意寡妇羞愧难当,半夜来到王家门跟前投缳身亡。当晚雷雨大作,因而无人察觉,天亮才发现。王某十分害怕,就找陈社甫求救。陈说:“要是你给我五百金,我就为你出主意,包管没事。”王某赶快承诺。陈社甫让王某赶快为寡妇换了一双干净的鞋,又撤去垫脚的砖,然后写下讼词,此中有两句可谓点睛之笔:“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两足何以无泥?”最终,官为所动,以移尸图害论,判王某具棺了案。

○ 诱导供词

《虫鸣漫录》记:某侄与婶母通奸数年,后悔过不往,婶怒,骗其进屋谈事,突然抓住他,以侄子强奸她为由告官,关在监狱。侄子向讼师求教,讼师教他只说是初犯请求宽恕。县官审案时,侄子哭着请求婶母宽恕他初犯,婶母大怒说:“你戏弄我十几次,怎么能说初犯呢!”县官听后,就以和奸的罪名写入判决书。

○ 偷鸭胜诉

村民廖四养有一窝母鸭,状师廖炳源经常去赊鸭蛋吃,赊多了没钱给,就半夜去偷母鸭吃,被廖四抓个正着。古话说偷得任你要,抓到任我吊。廖炳源说,既然给你抓到,明天我就和你去见州官,州官判我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第二天见到州官,廖四跪了下来说,启禀大老爷,我告廖炳源昨晚偷我的鸭子吃,被我人赃俱获,请大老爷给个公道。州官传廖炳源上堂审问,廖炳源从口袋拿了张状纸出来给州官,州官一看,眼都大了:“嘎嘎嘎嘎,嘴如铁夹,脚似铁耙,日日下田,耙断禾脚,掳掉禾花,肥田耙瘦,瘦田耙出沙,田不生谷,饿死农民,害死国家。”州官看完一拍案桌,说你这个廖四,养窝鸭子,第一是嘴巴好厉害,其次是双脚,天天下田耙断禾脚,掳掉禾花,那些禾苗还能长谷子?你快些处理掉这一窝鸭子,如果再养,我就没收处理。○ 催吐为证 母告子、媳自己享受酒肉却不给母亲,一讼师设计使三人呕吐,证明母亲是诬告。另一讼师解决争鸭纠纷时采取了杀鸭取肠,根据鸭子吃的东西确定归属。又,二人争一栲栳,一曰盛米,一曰菜籽。讼师用烟管击栲栳则见菜籽,而纠纷立解。

○ 异姓归宗

一农人生子家贫,将其儿子卖与富人,成年后见之,欲使其归家,子不识生父不愿归;富人则以断买为由,令其拿数千金来赎。农人谋于讼师,讼师引判例曰:“例载:‘异姓归宗’,你可告官,儿子当断还于你,可不必以银赎之。”最后官府的判决也说“例载归宗,姓难乱也”。例如唐律规定,无子的人可以在同宗之内辈份相当的人中间选择一个男子收养。如果收养异姓男子,唐律规定要判处徒刑一年。明清律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还是回到送养人家中。

○ 风水宝地

有个讼师绰号“九头鸟”,有人有一片园地,被地师视为风水宝地。州官倚仗权势霸占那片园地作为自己母亲的墓地。园地主人到处告状却总是败诉,最后找到九头鸟。九头鸟在诉状上补充了一个顺口溜:“后园有块地,一定出皇帝。州官来葬母,问他是何意?”诉状一交,州官大为惊恐,立马转移了母亲的灵柩。

○ 大事化小

明清时叔嫂通奸要问斩。有一富人与其寡嫂通奸,被族人告到官府。妇女犯奸罪必须出庭受审,刑讯。但是寡妇已经怀孕,要等到生育后才能审讯。地方官受理案件后,就下令把寡妇交给本族的族长看管。富人向讼师求救。那讼师应邀前来,整日无事,每天都到澡堂子去洗澡。有一天讼师在澡堂里遇到了一个卖豆腐干的,居然一见如故,洗完了澡,讼师抢着会钞,又请卖豆腐干的到茶馆喝茶,把那卖豆腐干的姓氏、地址、生活景况、平时习惯都摸了个一清二楚。回去后讼师暗中叫那寡妇的贴身丫鬟传话,要寡妇记熟供词。寡妇产后出庭受审,当庭却供认是和那个卖豆腐干的通奸而怀的孕。县官把卖豆腐干的抓来讯问,卖豆腐干的大叫冤枉。可那寡妇却一口咬定奸夫就是他,还说他的龟头上有一颗痣。县官当场检验,果然如此。于是威胁要严刑拷打,卖豆腐干的只好认罪。族人怂恿卖豆腐干的到上级衙门申诉,卖豆腐干的却乖乖的认罚。原来讼师事先已为他在百里外置办了一处庄房,水田廿亩,白银百两,还准备将一个丫鬟嫁给他,自然不愿翻案。

○ 息事宁人

陆尹贤经常忤逆母亲杨氏,一天竟打得杨氏头破血流。杨氏跑到县衙去告状。照例殴打父母见血,就要马上斩首。陆尹贤出逃并请讼师谢方樽帮忙。谢方樽安排一番后找到杨氏说道:“我是陆尹贤的朋友,他向我借钱不还,所以我来向他要钱。”杨氏不知他是谁,回答说:“这个不肖子已经被我告他忤逆,不知道逃到哪里。”谢方樽说:“听说他和讼师谢方樽要好,一定在他那里。你可去谢家探探。”

杨氏来到谢方樽家问:“听说我儿陆尹贤在这里?”一个老年妇人说:“陆尹贤和小儿谢方樽出门赌钱去了,吃晚饭时就回来。” 杨氏等到天黑也不见人回来,只好留宿。谢方樽的老母款待杨氏和贵宾一样,弄得杨氏不好意思,竟谈起陆尹贤的事情来。谢母说:“你老人家何必呢,到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况且又是独子,现在你一时发怒,将他送官府,到后来还是心痛。依我看令郎不过是小孩子不懂规矩罢了。”

第二天谢母告诉杨氏:“昨天你来,被陆尹贤知道,马上就逃跑了。小儿谢方樽只顾赌博,到吃晚饭才发现去追,大约三天内回来,请你再等一下吧。”杨氏经谢母劝才同意再等三天。这三天之内,两人谈谈笑笑,很是投缘。三天过后,杨氏又想要走,忽然谢方樽回信来了,说陆尹贤已经找到,身体很好,但他恐怕母亲和他为难,不敢回来,正在劝解,三四天内一定回来。谢母苦劝杨氏,说道:“自家母子,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要弄到这样?他现在东藏西躲,苦头也吃得够多了,为什么还不肯原谅他?”说了又说,又是三天,竟把杨氏弄得心回意转,反倒可怜儿子,躲避在外,恐怕出什么意外来,恨不得儿子马上就回来才安心。到了第七天,陆尹贤回来了,一见了母亲,陆就哭了起来,杨氏也掉下眼泪来,母子和好如初。杨氏就要动身回家。谢母说:“你可以回去,陆尹贤却不能,现在官厅查得很紧,回家被人撞见,马上就被捉进去,除非你先进张状子,替他销案。”杨氏同意。官府接到撤诉的状子,就此了案。

○ 左右逢源

有年冬天,一牧羊人因管理疏忽,致使羊吃了财主麦苗,发生争执,财主气急败坏,即请讼师书写状纸,告到县衙,县官升堂,衙役递上状纸,上面写道:“羊吃麦苗,四蹄蹬刨,一口一墩,连根带苗。”县官见状纸写的明白,即命衙役带牧羊人上堂,牧羊人得知消息,非常惊慌,也找到讼师书写答辩状。牧羊人上堂递上状纸,县官展开,见上面写道:“三九寒天,地冻如砖,钢镢不入,羊嘴怎餐。”遂判牧羊人无罪,财主诬告,掌嘴二十。

○ 调包诡计

一年轻寡妇,族人贪她的钱财,逼她再嫁人,她不肯。不巧她又有相好了,被族人发觉,密切监视,终于她和她的相好书生在房间里捉住,直接用被子裹了送官,不给穿衣服。那时天还黑着,县官没上班,她们被关在监房候审。书生的老婆听说丈夫出事,慌忙跑去哭求讼师救命。讼师叫她披头散发跟着来到监房,拿钱贿赂看守,说:“真不幸,这里面抓的人,是我妹夫。我妹妹听说丈夫被捉奸的打死了,要轻生,我说没死,她不信,你好不好开门给她进去看一眼?”看守想,一个女人,进去也做不了啥,就乐得赚点钱让她进去了。过一会她又出来,讼师谢了看守,就领着女人回去了。第二天,县官命令给昨天捉到的奸夫淫妇穿了衣裳带到公堂上,问:“儒者作奸犯科可乎?”书生曰:“夫妇居室,人之大伦,何为不可?”县官说:你是说跟你一起睡的是你老婆?书生答:然也。领出来给寡妇的族人一看,还真不是小寡妇啊。大家全傻眼了。县官问,你们为啥睡人家家里啊?书生说,我们两家有点亲戚,她托我办事,为了防嫌,我就带了老婆一起留宿啊。想不到族人误会了。县官就把族人打了一顿赶走,把书生和他老婆放了。

《刀笔余话》载:苏州阳澄湖口浮起一尸体,地方上的保甲于是向官府报验,呈报单上写有“阳澄湖口发现浮尸”之语。此呈报单让住在湖口岸边的人家看到了,他们对这样写非常不满,原因是他们怕官府追究下来会怀疑是他们所杀而多加调查,来来回回,多费周折。其中有一讼师善于打官司,并且在文墨上比较精通,于是在呈文内“口”字之中加一竖,则成“阳澄湖中发现浮尸”矣。湖中尸首,因不涉及湖口岸人家,众人大加赞赏。

另据《清稗类钞·狱讼类》载:王振齐与李子仙两人素来交好,每过几日必然相见。王振齐特别喜欢武术拳脚,擅长舞刀,李子仙想跟他学习。一日,李子仙又到王振齐家来,振齐留他吃完饭,饭后,王振齐拿出新买的倭刀给李子仙看,但见此刀犀利非常,两人拿刀摩挲玩赏。王振齐非常高兴,持而舞之,旋转如意,寒芒逼人。李子仙羡慕不已,于是从王振齐手里拿过刀也舞弄起来,由于用力过猛,加上技艺不精,不慎砍到王振齐之颈,杀死了他。王振齐的家人以李子仙用刀杀人控于官府,李子仙知道后,谋于讼师,讼师通过行贿把状词中的“用”字改为“甩”字,官府遂判决李子仙免死。盖用刀为有心故杀,甩刀为无心之杀。甩者,手不经意而得,以致伤人也。其情形类似于现代的过失伤人致死。古代诉状通过更改一字,可使人免却麻烦、脱去死罪,亦可使案情本末倒置,“柳暗花明”,生生死死系于“心机灵动”之间,所以说讼师极有市场。

第二篇:名人机智故事

名人机智故事

名人机智故事1

太阳有福气

1932年,大文豪萧伯纳访问上海,幽默大师林语堂上船去接他。林语堂说:“这里许多天来,大风大雪,今天才放晴,你真是好福气,一到上海就看见了太阳。”

萧伯纳笑道:“还是太阳有福气,能在上海见到我。”

名人机智故事2

天才幽默大师卓别林曾被歹徒用枪指着头打劫。卓别林处于劣势,所以不做无谓抵抗,乖乖奉上钱包。

但是,他对劫匪说:“这些钱不是我的,是我的,这些钱被你拿走了,老板一定认为我私吞公款。,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拜托你在我帽子上开两枪,证明我被打劫了。”

歹徒心想,有了这笔钱,这个小小要求当然满足了,于是便对着帽子开了两枪。

卓别林再次恳求:“兄弟,可否在我衣服和裤子上再各补一枪,让我老板更深信不疑。”

头脑、被钱冲昏头的劫匪统统照做,6发子弹全部打光了。这时,卓别林一拳挥去,打昏了劫匪,取回钱包喜笑颜开地离去了。

机智的人往往能依靠自己的摆脱困境。

名人机智故事3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名人机智故事4

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难难纪晓岚,于是就问道: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回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乾隆立刻就说道: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就去死!

这……臣领旨!仓促之间,纪晓岚不知皇上的用意,只得应道。

那你打算怎么去死?

跳河。

好,你去吧!

顿时,群臣无不惊讶万分,谁也没想到突然会发生出这样的变故,一时间都为纪晓岚担心。可是,机智过人的纪晓岚在外面转了一圈,不一会儿又回来了。

乾隆忙问:你怎么没死?

纪晓岚回答说:臣到了河边,正要往下跳的时候,谁知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还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晓岚,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想当年,楚怀王是昏君,不辩忠奸,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圣明,你要是真死了,后人岂不会说皇上诛杀忠良吗?你应该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来死也不迟啊!’臣想,屈大夫说的也有道理,特回来禀报皇上,请皇上定夺。

乾隆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说:好一个巧舌如簧的纪晓岚,朕算服了你了。

名人机智故事5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某地旅店投宿,别人事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

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

马克·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

结果那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灭蚊防蚊的工作。

名人机智故事6

迷人的猴子

达尔文被邀赴宴。宴会上,他恰好和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并排坐在一起。

“达尔文先生,”坐在旁边的美人带着戏谑的口吻向科学家提出疑问:“听说您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我也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

“那当然喽!”达尔文白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答道:“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

名人机智故事7

韩信,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人,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由于他相貌平平、口齿笨拙,常被世人看不起,曾受“胯下之辱”。他初投项羽,不被重用;后投刘邦,因官小而逃离;直到“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才崭露头角;又以“陷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成就了汉室天下,被封楚王,扬名四海。

其实,韩信从小聪明好学,爱动脑子。许多在成人看来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让他遇上,往往迎刃而解。韩信分油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有一天,他上街玩耍,在一家油店门前见两个人争吵。这一个指手画脚,吹胡子瞪眼,喋喋不休,那一个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唾液四处飞溅。不一会儿便围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年只十一二岁的韩信觉得好奇,分开人群,挤进里边,静听事由。不大一会儿,他便明白了两人吵架的原由。

原来,这两个吵架的人都是油店老板,当初合伙投资开油坊,由于账目老是对不上,常常发生争执,都怀疑对方私下拿去了。结果,疑来疑去,都觉着吃亏,决定关门分手。器具卖了,钱财分了,最后缸里还有十斤油,因为分不平均而争吵起来。他们分油的量具只有两件,一个是能装三斤的油葫芦,一个是能装七斤的油罐,可是倒来倒去,总是分不均。

小韩信弄清原因后,走上前去说:“二位有什么可吵的,不就是这点事吗?我来给你们分。”

有的人见了,觉得这个小孩子口气太大,指责说:“我们这么多人都想不出好办法来,你一个小毛孩子,懂得什么?快一边去!”还有的说:“这里已经够乱的了,你一个小孩子,别再掺和了。”

对于人们的讥讽、指责,小韩信置之不理,他一会儿拿起油葫芦看看,一会儿看看缸里,一会儿又掂掂油罐,随后哈哈大笑说:“完全可以分均,你们怎么就想不到呢?”

两个老板一听,顿时不再吵了,惊喜地对韩信说:“小兄弟,你说说看,怎么分法?”围观的人也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只见小韩信不慌不忙地对油店老板说:“你这缸里共有几斤油?”

老板甲说:“十斤。”

小韩信又问:“你这葫芦能装几斤?”

老板乙答:“三斤。”

“这个罐子呢?”

老板乙又回答说:“七斤。”

小韩信这才对老板乙说:“请你先将葫芦装满,分三次装进油罐里,直到装满为止。”

老板乙照做了,小韩信问老板乙:“现在你葫芦中还剩几斤?”

老板乙回答:“还有二斤。”

韩信又问老板甲:“缸中还剩几斤?”

老板甲说:“剩一斤。”

韩信又对老板甲说:“请你把罐子里的油全部倒入缸内,把葫芦里的油倒入罐内,想想看,缸内几斤?罐内几斤?缸里比罐里多几斤?”

老板甲说:“罐里二斤,缸中八斤,缸中比罐里多六斤。”

众人一听,高兴地抢着说:“再从缸中灌出一葫芦不就分开了吗?真是好办法!”

两个老板笑着对韩信说:“小兄弟,太谢谢你了。”众人也齐声“好聪明的孩子。”

韩信刚满十五岁那年,身材已有七尺。因他父亲早丧,没有给他留下其他财富,只有一把利剑,是他的全部家产。韩信自幼用这把剑习武,很是珍惜,常常挂在腰间。由于他当时武艺不精,又剑不离身,有点装模作样,所以常常受人讥笑,就连比他小的孩子也瞧不起他。

这一天,韩信又腰挂宝剑外出游逛,见一个孩子也在练武,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他没挤进去观看,照常走他的路。但那练武术的孩子却看见了他,便停下练武,上前拦住韩信,当面嘲笑说:“韩信慢走。我来问你,你也是天天习文练武,但到现在还是文不精,武不透,还天天腰挂宝剑出来溜达,装模作样,难道就不知羞耻吗?”

韩信抬头一看,见是屠户的儿子,便没有做声。因为他知道,屠户的孩子年龄虽然比自己小,但武艺是远近闻名的,自己是惹不起的,所以只好不做声。

那屠户的孩子见他不说话,更加得意,便进一步羞辱韩信说:“你别不说话,我今天就想看看你有没有胆量。如果有胆量,就刺我一剑,我就放你过去;如果不敢,那就得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屠户的孩子说毕,便叉开两腿,站立在路的.中央,挡住韩信的去路。

韩信见屠户的儿子如此羞辱自己,不由得血往上涌,两眼冒火,恨不得一剑将他刺死。但韩信又一想,鲁莽不得,如果一剑将他刺死,自己就要犯法坐牢;再说谁知道他会不会还手呢?如果他还手,自己定败无疑,到时候不是更丢人吗?只怪自己平时不肯用功,武艺不精。想到这里,韩信把火压了又压,最后忍辱将身子匍匐在地上,从他的裤裆下爬了过去,惹得围观的群众哈哈大笑。韩信也只得紧咬钢牙,跑回家去。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羞愧得无地自容。他从此深刻地认识到:人不刻苦磨练,就学不到本事,人无本事就要受人欺侮。于是,韩信便关门闭户,苦读兵书,一心练武,再未挂剑外出溜达。一晃半年过去,韩信终于掌握了文武的真谛。

不久,韩信几经周折,以文武全才被萧何推荐给汉王刘邦,任命为大将。此后,韩信又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妙计,打败章邯,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率领大军,南征北战,最后在垓下,又用“十面埋伏”和张良的“四面楚歌”之计,使项羽兵败逃亡,后自刎于乌江。他帮助刘邦取得了汉室天下。

名人机智故事8

肥雁飞不动

德国科学家奥图和他的兄弟在研究滑翔机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一天维持一顿饭都很困难。女房东同情地看着这对消瘦的兄弟说:“你们是怎么回事?花那么多钱买些没有用的东西,连饭都吃不饱,像流浪汉似的!”

“噢,太太!你怎么糊涂起来了?”奥图笑着说:“你要知道,我们是故意勒紧裤带的,要知道,雁一肥,就飞不动了。”

名人机智故事9

两件难事

有人问英国首相丘吉尔:“什么事比餐后演讲更困难?”

“两件事,”丘吉尔回答说,“一件是去爬一堵倒向你这边的墙,另一件是去吻一名倒向另一边的女孩。”

才思泉涌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写作速度十分惊人,晚年自称毕生著作1200部。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

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

“那你怎么写得又多又快呢?”

“我不知道,你去问一股泉水它为什么总是喷涌不尽吧。”

名人机智故事10

比财富

有一个地主故意奚落普希金:“我俩的财富谁多?”

“那很难说,”普希金回答,“您有几百个农奴,可若是管家不给您从农村送钱来,您就会没有钱花。我呢。虽然只有36个字母,它们却能随时保证我的开销。”

名人机智故事11

一天,一个农民拉着一车南瓜去集市上卖。他神气的坐在三匹马拉的大马车上,迎面遇到了一个老爷。

老爷不认识南瓜,就好奇的问:“喂,你车上装的是什么东西?”农民灵机一动,说:“这是‘马蛋’呀!它可以孵出天下少有的骏马。”

老爷是个爱稀奇的人,他眼珠转了一转,决定弄一个‘马蛋’孵出匹骏马骑骑。老爷没有还价,买下了农民的一个南瓜,并要农民交给他孵‘马蛋’的方法。农民拉着一车南瓜,随老爷去他的庄园。

“你赶快说说怎样孵‘马蛋’吧!”老爷简直迫不及待了。农民说:“你得在窝里待上三个星期,一刻也不能离开,否则就孵不出马驹子了。”老爷带上足够三个星期吃的干粮和水,和农民一起去选搭窝孵蛋的地方。

农民把老爷引到森林里,挑了一颗又高又直的大树,在上面大了个窝。他帮老爷爬上树,让老爷蹲在窝里,然后就自己回家了。

老爷蹲在窝里,蹲了一天又一天。到了第四天,他躺在窝里睡着了。睡梦中他翻了个身,一下把窝压垮了。木棍噼里啪啦的掉在地上,老爷也摔了个仰八叉。老爷揉揉屁股做起来,南瓜摔碎了。当窝垮下来的时候,吓得树下一只兔子没命地逃走了。

老爷看到有个黑影从眼前掠过。他后悔不已,自言自语地说:“马驹子才那么大就跑了,真可惜!我还要买些‘马蛋’来孵。”

名人机智故事12

约翰逊26岁时曾被任命为全国青年总署德克萨斯州分署署长。他在任期间,对手下人十分严格,喜欢指出他们做错的地方。一次,他走过一个同事的座位,看到他的办公桌子上堆满了文件,就故意提高嗓门说:“我希望你的思想不要像这张桌子一样乱七八糟。”这样,同一个办公室的人都听得一清二楚。这位同事费了好大的劲,才在约翰逊第二次巡视办公室前把文件整理好了,并清理了桌面。约翰逊又来到办公室时,一看原来乱糟糟的桌面变得空空荡荡,于是说:“我希望你的头脑不要像这张桌子一样空荡荡。”

名人机智故事13

大错与小错

有人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错与大错,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他风趣地回答说:“假如你从酒馆里出来,勿忙中把自己的布伞留在酒馆,而错拿了别人的绸伞,那么这是小错;但是你出来时错拿了别人的布伞,而把自己的绸伞丢下,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名人机智故事14

曼德拉有一次在全非洲领导人参加的重要会议上演讲,因为年龄大了不小心把讲稿的页次弄乱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但是曼德拉却出口不凡:

他一边整理讲稿一边风趣地说:“你们要原谅一个老人把讲稿的页次弄乱,不过我知道在座的有一位总统,也曾经把讲稿弄乱,但是与我不同的是,他没有发现而是照样往下念。”

会场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因为演讲中断而带来的尴尬也烟消云散。

到演讲结束的时候,曼德拉又来了一次幽默。他说:“感谢大会授予我卡马勋章,我现在退休在家,如果哪一天缺钱花了,我就拿到大街上去卖,我知道在座的有一个人一定会花大价钱买的,他就是我们的总统姆贝基。”

姆贝基和在座的所有的人都被曼德拉的幽默而感动,他们起立为曼德拉鼓掌,目送这位风趣的老人退场。

名人机智故事15

1、谭振兆吞阄定婚事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谭振兆吞阄是他机智地运用了另立标准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收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奇效。

2、鲍勃.霍博的机智与幽默

美国喜剧明星鲍勃.霍博擅以自嘲说笑,不但获得了观众的笑声,也赢得了无数人的敬爱。

当他第一次去好莱坞应征演员时,导演问他:“你擅长表演什么呢?”

他说:“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导演就要他当场表演。

于是,鲍勃.博走到办公室门口,大声对在外等候的应征者说:“你们都回去吧,公司已经录用我了!”

他的机智与幽默,他顺利地踏入了演艺圈。

心得:有时候,快乐,幽默,不仅仅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3、善于统筹的丁谓

北宋真宗年间,汴梁皇宫里发生了一场火灾,等到扑灭大火,皇宫内几重殿堂变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宋真宗非常恼火,当即按失职,处死了几名分管宫殿安全的官员,并且降下圣旨,令晋国公丁谓在限定期限内把烧毁了的殿堂楼阁修复,如有拖延,也要治罪。

丁谓接到圣旨,反复思考,又到现场进行察看、计算。他虽然是宫廷里足智多谋的人物,面临这样的事也不免有些犯难。

首先,重修这几重宫殿,需要大量的泥土,而皇宫里是没有一丁点儿多余的土的。所需的土只能从几十里外的城外运到京城。第二,建筑用材任务艰巨。修造宫殿需要大批的木材、竹子和砖瓦石料。这些东西都要从各地经水路运到汴梁城,而且都只能停在城外,再分批把这些竹子、木材和砖瓦转运到工地,也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第三,建筑工地还有大量垃圾需要清除。烧毁的殿堂楼阁残留下的破砖、烂瓦、灰土,堆得像座小山,修建后丢弃的砖瓦石块,要全部运出城,清理干净,这也都是相当艰难的事情。但是,圣旨已经下达,是不容拖延的。

丁谓昼思夜想,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先安排10000多名役工在皇宫前面的大路上取土,然后将泥土运到工地上,就用挖来的土冲作修宫殿用的土。由于挖土非常省事,搬运距离又近,不几天,修复殿阁用的泥土就备足了。可是这样一来,原先好好的一条道路,现在却变成了一条深沟。一些官吏对此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认为丁谓是在“割肉补疮”,宫廷内一时流言如潮,连皇帝也有点儿坐不住了,派人来问丁谓到底是怎么回事。

丁谓胸有成竹地向皇帝讲了自己的计划,皇帝也乐了,放手让丁谓去做。

到底怎么回事?大小官员们看皇帝也支持他,更加议论纷纷了。丁谓毫不在意大家的议论。反而又下令把这条人工挖成的深沟和城外的汴河挖通,这样一来,汴河里的水很快就流入深沟,深沟也变成了一条河,原本只能停泊在城外汴河里的船只,这吋就可以直接驶到皇宫门前。船上装的木料、竹子和砖瓦就可以直接送到施工地点,这可省事多了。修复殿堂楼阁的工程进展很快,比预定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文武百官们这下可服了,纷纷称赞丁谓,静下心来看丁谓如何善后。

殿堂全部修复后,丁谓又让人把汴河与深沟隔开,排干深沟里的水,然后把剩下的堆积如山的石头瓦块,全部填进深沟里。不用几天,皇宫前的深沟又变问了一条平坦大道。

4、菲力浦的机智

法国巴黎大剧场内,数万观众静静地注视着厚厚的玫瑰红天鹅绒。今晚,这儿要上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而且,扮演剧中男主角奥赛罗的是法国著名演员菲力浦。帷幕徐徐拉开,菲力浦穿一身中世纪骑士戎装登台亮相。

戏迷们突然惊讶起来:咦,奥赛罗是摩尔人,皮肤很黑。这位大明星脸黑如漆,手却是白白净净的。戏迷们开始嘁嘁喳喳议论开了。

菲力浦低头一瞧双手,心中恍然大悟:糟了!刚才因为参加宴会,回来晚了,化妆时竟忘了将双手涂上油彩。毕竟是久经舞台的老将,菲力浦打定主意后,不慌不忙地将戏一路演下去,一直演到戏中间下场,进入后台,菲力浦利索地取来黑色油彩,将双手涂抹得黑亮亮的,然后戴上一副洁白的丝质手套。

菲力浦又重返舞台了,瞧他仍是脸黑、手白的模样,容易冲动的观众们再也不买这位大明星的帐了,低低的议论声升级成起哄声、嘲笑声。菲力浦似乎沉浸在角色之中,没有理会台下的起哄,他搓搓双手,说出剧中的一段台词:“真急死人了,玳丝德蒙娜怎么还不来?外面的风真大,会不会是海风将这美人乘的船拦在海上!对,要派个人去看看!”他边说边自然地摘下了手套,露出了一双墨黑的手。

所有的观众都大吃一惊:剧中的奥赛罗原来是戴了白手套,噢,刚才我想,伟大的菲力浦怎么会出这个差错呢!”剧场里,顿时掌声如雷。菲力浦暗暗地笑了。

第三篇:《民间机智人物故事》

《民间机智人物故事》

教学目标:

1、感受民间百姓热爱生活,富于想象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民间智者的喜爱。

2、了解“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基本结构模式,感受故事带给人的快乐和幽默。

3、通过讲故事,说方言,猜谜等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对本土方言、地方文化的兴趣。

一、课前谈话,品味方言魅力。

1、以前老师到外面读书,总有人问我:你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呀?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2、这是吃的特产,黄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龙港的最正宗的特产,仔细看(龙港童谣《吃馄饨》)你知道这特产是什么了吗?——方言。(若说童谣,用什么话说的童谣?龙港有龙港话,灵溪有灵溪的闽南话,其他地方有其他地方的话,这种小区域性的语言我们称为“方言”)只有方言才是一个地方最正宗的——特产。

3、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灵溪的——出示童谣《天呜呜》。童谣是民间老百姓自己编的,同本土方言传唱的,不信你用普通话说说,感觉如何?

4、师唱,生学。

二、猜谜,打开民间人物故事之门。

1、唱完了童谣说故事,有一类故事不是作家写的,也民间老百姓自己编的,口头讲的,我们把这类故事叫作民间故事。板:民间故事

2、出示图片猜故事:《八仙过海》、《花木兰》,再看,这是哪个故事?

3、竖起你的耳朵听——出示《少年阿凡提》。带着小帽子,骑着小毛驴,帅不帅?

三、学习《拆我的那一层》,初步感知“机智人物故事”

阿凡提的故事有很多很多,这节课啊,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个。看题目——《拆我的那一层》。齐读

1、自读故事,感知人物的特点。

(1)故事离不开人,请你认真读故事,想想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人?找出理由来。(2)先说说巴依吧。(霸道、无理、奸诈„„)从哪儿看出?板:巴依 霸道 A你就是巴依,你霸道的说一说吧。

(3)面对这样霸道的巴依,阿凡提是怎样反击的呢?这真是一个——(机智的阿凡提)

(4)通过人物的对话,我们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特点。

2、读对话,讲故事。

(1)老百姓说山歌要用唱的,故事要用讲的。只有会讲故事,那才叫真正的学会了它。要

讲好故事,你们有什么秘籍?(出示温馨提示:先自我介绍;声音响亮;站姿大方;故事要说清楚完整。)(2)指引记故事的方法

说故事前要会记故事,我有个记故事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那就是根据故事的特点去记,比方说:有些故事里面,人物的动作描写特别多,那我们就去记动作描写的过程。人物对话描写特别多,我们就去记人物的对话。像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人物的对话特别多,我们把他们的对话记下来,就事半功倍了。(3)小组分角色练习说故事。

下面,请同学们一小组形式,分角色练习说故事,等一下请2小组为我们展示展示。(4)小组展示。(太棒了,她不但讲得流利,还加入了自己的语言。你不但讲的自然流畅,绘声绘色,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个故事至少值一头小毛驴。)

3、质疑“巴依、坎土曼”,了解民间故事和方言的关系。

(1)故事演绎的真精彩!可同学们刚才一直巴依巴依的叫,我听说“巴依”并不是人名,他是指什么呢?(财主、地主)那“坎土曼”呢?出示图片(2)为什么不说财主和锄头,要说巴依和坎土曼呢?

(因为这个故事源自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这是他们的方言,你看方言就像一张身份证,民间故事中都会夹带着这个身份证,让我们一下就知道了他来自哪里。就像我们人一样,不管在哪儿,一说方言,别人就能听出你来自哪里。所以,在学好我们的普通话,也不能忘记我们的方言。它可是我们家乡历史文化的产物啊。)(6)用方言讲故事梗概

老师刚才在想:民间故事是咋们老百姓自己编的,那么老百姓在讲的时候会用普通话呢,还是用方言呢?我也觉得是方言,用上方言说民间故事最亲切,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方言说说这个故事的梗概。(请4个不同方言的学生讲)

四、续编《聪明的牧童》,强化“机智人物故事”基本模式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坐着阿凡提的小毛驴去往遥远的德国,我们去认识一个聪明的牧童。请读一读故事。再想想这个牧童聪明在哪儿?

1、学生阅读《聪明的牧童》,想想这个牧童聪明在哪里。

2、交流反馈。

(1)出示牧童二斗国王。(以“不可能”对“不可能”,以“数不清”对“数不清”)(2)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3、续编故事

(1)大家觉得这个爱刁难别人的国王,他问了两个问题以后会罢休吗?我们也来设计第三次“牧童智斗国王”好不好。看看聪明的我们,能设计出怎样的故事。记住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情描写会更生动。

(2)学生练笔

(3)交流所写(指3生)(*他的故事不仅想象奇特,富有创意,而且有两个词语用得特别好。你不是牧童,你是神童。*简洁,明了。你不仅故事编得好,讲得也是声情并茂,把我们都带到故事的情境里去了。)

5、小结民间故事的创编特点。

(1)我们这已经是“六斗国王”了。一个故事由几个小环节组成,这些小环节情节结构相似,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出现,这种编故事的方法我们就叫做——反复。反复能加深我们对故事的理解,但是反复是不是用得越多越好?

(2)一次太少,两次不够,三次刚好。我们读过这样的故事吗?《去年的树》,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其实,这个故事原文也有第三次,有兴趣你可以去读读。老师只告诉大家结果,结果是:牧童真的住进了皇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五、概括类型,推荐丛书

1、总结机智人物故事的基本模式

(1)、刚才我们读到的这2个聪明人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共同之处? A以对话描写为主

B富人总是去“刁难”,穷人总是“反击”,最后穷人“取胜”,我们把这一类由“刁难、反击、取胜,组成的故事,给他一个特别的称谓叫作“机智人物故事”。这类故事都反映了老百姓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对智者的喜爱。板:机智人物(2)这样的机智人物故事你还读到过哪些?

2、拓展机智人物的民间故事

机智故事是世界各地都有的一种故事类型,这种故事有多少呢?我们来问问百度(出示)。

3、推荐阅读

老师也要给大家推荐一些机智故事书籍——

机智故事是一本好书,大书,希望同学们好好的收集,去阅读,去讲述。

第四篇:讼师的解释及造句

讼师拼音

【注音】: song shi

讼师解释

【意思】:旧社会里以给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的人。

讼师造句:

1、讼师是民间健讼之风的推动者乃至操控者,他们与地方官员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矛盾与冲突。

2、讼师的后辈们也就是律师,已经有了与讼师们截然不同的命运和待遇,但是对于以制度化方式提高他们的地位仍然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3、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的确产生了“讼师”这种类似于律师的职业,也的确有类似于代理和辩护的制度,但这与律师职业和律师制度的本质属性有着明显不同。

4、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讼师”因为它的职能和官府重合,与官府处于一种竞争的关系,从而长期受到遏制;

5、微观上,诉讼制度的不完善,包括诉讼活动的可利用性和诉讼程序的书面主义,造就了讼师的产生。

6、第二部分更加深入的探讨到为什么讼师在古代社会会为统治者所压制,为民众所不齿。

7、讼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学界对于讼师现象的关注却少之又少,而且所知的资料也是非常有限。

8、宏观上,民间细故增多,民众诉讼观念开放,好讼之风是讼师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9、讼师代写诉状的业务技术在清朝已经达到成熟和高超的境界。

10、该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四方面来论述讼师生存状况的原因。

11、与此同时,山东讼师的活跃与素称“刁悍”的民风同样促成了山东京控的不同寻常。

第五篇:古代廉洁故事(本站推荐)

故事1: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朱元璋虽为一国之君,但他率先垂范,倡导廉洁之风。

故事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故事3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故事4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1--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

赵博(1941年11月13日牺牲,终年35岁)

赵博同志曾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结核、胃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上级发给他一瓶鱼干油丸,而他却不肯服用,马上派人送到医院,给伤病员补养身体。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部分小麦,后勤部门悄悄给赵博留下100公斤,赵博知道后,不讲情面,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磨成面粉,•送给党校改善生活。有人说他是老一套,他回答:“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赵博同志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有一次部队行军,经过敌占区青竹湖一带。他发现身后的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评了警卫员小任,教育他说:“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都要紧密依靠群众。”当时有个县长贪污腐化,群众影响极坏,经查实后,赵博立即召开区委会议,•给予这个县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3常恩多(1942年8月9日病逝,终年47岁)

常恩多原任国民党百十一师师长,后于重病中率部起义,•病逝前一天将部队交给了党和人民。他一生廉洁清苦,家庭陈设就象一家普通老百姓。在南通驻防时,•居室只有一床一桌,每天吃的是高梁米饭、菠罗叶饼、小豆腐等东北乡土饭食。在他病危嘱托后事时,不提妻子和孩子,•却关切地询问遭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后越狱逃走的三三三旅旅长、中共地下党员万毅什么时候回部队。他把仅有的60•元钱送给了服待他一年多的徐文斌,又把一套呢军装送给跟随他19年的副官刘唱凯。除去伴随他多年戎马生涯的一条旧军用被和一条旧军毯,他没有给妻子和孩子留下任何财物。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5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下载古代讼师的机智故事(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讼师的机智故事(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廉政故事

    古代廉政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茹太素,文章写的很好,但每上奏章都是长篇大论,朱元璋不愿看。一次,茹太素上奏了《反贪倡廉》论,朱元璋却一反常态让“赶快念”,但当念到第六......

    古代旅游 故事

    古代旅游 【隋炀帝三下江都】隋炀帝杨广即位伊始,就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一条运河,叫“通济渠”,而后又疏通了从山......

    古代名人故事(定稿)

    孙坚智退海盗的故事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天下大乱。乱世中,江南出了一位名叫孙坚的英雄。 孙坚从小机智勇敢。他十七岁那年,有一次跟父亲乘坐一条客船前往钱塘。不料,船到钱塘江口......

    古代美德故事

    古代美德故事 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

    古代名人故事大

    古代名人故事大汇编(1) 来源:作文网 2011-11-04 14:30:46 [标签:名人典故 初三 语文 素材] [当前7687家长在线讨论] 1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

    古代爱国故事

    古代爱国故事 不要忘记爱国的先辈,从古至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这篇《古代爱国故事》便来告诉您他们的故事。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整理了关于爱国故事的相关内......

    古代励志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一: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

    古代法治故事

    管仲 公私分明 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