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某乡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新途径的调查报告
以“合”促“和”,构筑农村社会和谐大格局 ——— 对##乡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新途径的调查
##乡位于##市西南部,辖##个行政村##个自然村,总面积##平方公里,##万人,##万亩耕地。近期以来,面对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乡以平安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多策并举,以“合”促“和”,深入开展矛盾大调处和治安大防控,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乡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60%以上,民事纠纷发案率同比下降50%,调解率达98%以上,群众满意率同比增加90%。
一、主要做法
(一)契合形势,找准新时期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能定位。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人口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如何推动乡镇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有效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确保新形势下农村的长治久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该乡把2008年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启动之年,在工作摆布上明确提出,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作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保障工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民心工程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来抓,探索经验,以点带面,赢得民心,争得主动,逐渐打开农村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二)顺合民意,认真掌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准确掌握民意所在,是作出科学决策的关键。为了准确掌握群众当前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乡采取入户调查、随机走访、干群座谈等多种形式,先后走访调查干部群众1000多人次,收集到群众反映最强烈、希望党委政府解决的各类问题6大项20多小项。通过梳理归纳,他们发现,除经济发展、收入增加之外,群众最关注的还是农村安全和稳定问题,基本要求是“夜里能安心睡个囫囵觉”。他们普遍反映,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当地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家门务工经商,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弱病残,“空心村”随处可见,小偷小摸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安全感较差,对加强农村治安管理的渴望非常强烈。基于此,##乡党委政府决心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上狠下功夫,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乡村联动、群专结合、依靠群众和教育、防范、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全覆盖的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模式。
(三)整合资源,形成农村社会管理的工作合力。为改变过去力量分散、部门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乡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全乡上下密切配合,各职能部门协调运作,构筑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打造了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平台。一是整合行政资源。成立了农村社会管理综合工作领导组,充分整合司法、派出所、民政、劳动保障、教育等各责任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加强督导,严格奖惩。二是整合防控资源。将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在各村主要交通路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村里各条街道安装了平安灯,动员在家群众组织夜间巡逻,推广使用平安锣,实现了“平安灯常亮、平安锣常敲、巡逻队常转、监控器常看”。目前,全乡已购买平安锣##面,##个行政村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共安装摄像头##个,安装平安灯##多盏。##个行政村安装了电话联网报警系统,建成平安胡同##个,平安小区##个。三是整合干部队伍资源。坚持前移关口,集中时间组织乡干部开展全方位的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制定下发了《##乡百名干部下访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实施方案》,规定在下访过程中,要写好民情日记,详细记录各种不安定因素,排查出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立即答复解决的,限期解决,保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四)磨合机制,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一套科学运作机制产生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磨合完善的过程。##乡先后制定下发了《##乡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乡平安建设考核奖惩办法》、《##乡平安建设工作目标考评细则》等文件,细化创建目标,量化工作标准,并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在农村治安防范方面,制定了《平安灯管护办法》,具体规定了平安灯的明亮时间、维护办法及电费筹集等,确保平安灯常亮。《平安锣管理使用办法》、《巡逻制度》、《交接班制度》、《台帐制度》,规定了平安锣由谁来管、谁来敲、怎样敲。巡逻人员如何编班、怎样交接班、不履行值班义务的如何处罚及发现问题后如何处理等,确保平安锣常敲、巡逻队常转。《监控器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了要经常查看每天进出村的人员、每星期向乡汇报一次监控情况,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并提供视频录像,确保做到监控器常看。在法制宣传方面,制定了《##乡“送法下乡”实施细则》,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巡回“送法下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普法宣传,增强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根本上夯实了群防群治的思想基础。在督导检查上,实行逐村建立工作台帐,纳入目标考核,两天一通报,一周一评比。一次督导位居后二名者,行政村主要负责人写出书面检查:二次督导仍位居后二名者,诫免谈话;三次督导连续位居后二名者,给予组织处理。通过奖优罚劣,各村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工作开展顺利。
(五)聚合民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村社会管理,群众是主体。要保持农村长期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群专结合,充分聚合民力。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乡协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民政所、信访办、综治办等各方力量,推行案件审理到村、司法调解到组,巡回到各行政村举办《刑法》、《土地法》、《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知识讲座,累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6000册,以案说法,现场答疑,教育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和正当渠道与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他们进一步延伸法制宣传的触角,在全乡##个行政村率先成立了村级法制室,选聘培训了##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力强、素质高的老教师、老党员、退伍军人为法制员,挂牌上岗。聘请公安、司法、法院负责人每月对村法制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村法制员每10天在村召开一场与群众面对面的法制宣传会。通过全民防范、群防群治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群众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有效聚合了民间的人力、智力、物力、财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安灯”电费问题上,该乡坚持政府引导,党员干部带头,不给群众增加负担的原则,让群众自觉参与其中。有的行政村群众自愿轮流出电费,有的则是由外出经济能人自愿捐资长期承包电费。在巡逻打更上,群众自发成立了组织,村民四家一组,轮流值班巡逻,风雨无阻。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实现了邻里和睦。随着农村法制宣传、文明教育和调解机制作用的发挥,##乡农村群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和谐意识不断增强。在各村安装路灯、监控器过程中,外出创业人员和经济大户踊跃捐款,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主动捐资承包电费或修筑自家胡同的道路。多数在家留守村民心存感激,认为自己只有尽心尽力夜巡打更,保证村里平安无事,才能让他们在外安心经营。长期以来,邻里间宽容忍让的多了,争吵骂街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乡风民俗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是增进了干群和洽。不少群众反映,多年前乡干部不是下村收钱,就是收粮,弄得大家都不愉快。现在乡政府不给群众要东西了,看到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防控能力差,又装上了监控器和平安灯,组织夜间巡逻打更,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这样的政府没有人不拥护。乡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了,在村民中的号召力强了,基础政权更加巩固,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越来越好。
三是推动了环境和顺。通过加强社会管理,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发展环境,##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动员外出创业人员回归投资兴业,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人员的争相回归。##行政村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近20年,收入非常可观,成为全乡闻名的富裕户。前些年,得知老家曾出现夜间被盗案件、连老家的大门都被歹徒偷走的消息时,曾萌发过把家人接出去、永不回乡的念头。##春节前,他听说##村修砌了街道和胡同,装上了监控器,组织了夜间巡逻,治安形势大有好转,就决定回老家投资发展。他投资500多万元兴办了“##加工厂”,安置邻村剩余劳动力近百人就业,效益非常可观。据统计,该乡外出创业有成人士累计返乡投资##万元,兴办企业##个,捐资修建村级道路##条共##公里,捐资植树##株,改造废旧坑塘## 亩。
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随着社会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日益增强,农村各种治安案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今年以来,镇村两级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种类型的民间纠纷8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100%。不仅实现了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而且使公安、司法、信访等职能部门人员从冗杂繁忙的工作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和大局稳定,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目前,群众家里猪羊叫声多了,犬吠声少了,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在立体防控网络面前,不法分子无任何可乘之机,全乡呈现出“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
三、几点启示
第一,找准工作载体是根本。农村社会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内容多,覆盖广,找不好工作平台,找不准工作载体,就无从下手、无法推进,事倍功半。##乡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中,通过深入调研把群众最关心的、最迫切要求的平安建设作为有效载体,以平安建设为切入点,推动了农村社会管理其它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群众满意,效果明显。
第二,建立长效机制是保证。加强农村社会化管理,关键要在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没有制度作保障,工作就会无章可循,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会半途而废,更谈不上取得成效。##乡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过程中,坚持不摆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完善工作机制,整合公安、司法、法庭、民政、信访等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使之协调运作,密切配合,形成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
第三,充分依靠群众是基础。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必须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激发群众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奋进的生机和活力。##乡党委政府认识到,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仅仅依靠政法机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群众,群防群治。他们进一步强化民本意识,立足于治安防范,着眼于社会管理,积极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顺应民意,聚合民力,农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第四,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是关键。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担负着直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重要责任。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导作用、检查督导作用和组织保证作用。##乡在强化农村社会管理中,有效规避了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把工作任务的执行责任进行合理分工,由党委牵头抓总进行落实,形成整体合力,从而保证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探索和谐社区建设新途径
创新社会管理
探索和谐社区建设新途径
四牌楼党工委、办事处
京口区四牌楼街道位于长江之滨,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居民2.4万户,6.9万人,下辖10个社区,10个基层党组织,其中4个党委,5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56名,其中属地化管理党员1385名,其他党员171人。自2008年以来,四牌楼街道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加强和创新社区建设的全过程,以规范体制为保障、以创新为动力、以为居民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为着力点,围绕六项工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创新,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六项工程建设情况
积极规范社区体制,提升社区组织功能。通过“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组织新架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推进居民自治管理,以社区事务工作站承接社区服务,以社区综治办负责维护稳定,从而全面提高了社区服务管理的针对性,有效加强了社区自治管理,提升了社区为民服务水平。同时,规范网格化管理体制。每个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合理划分和建立管理网格,实行网格管理“1+2+2+X”组织管理模式,社区工作站人员按片挂钩联系网格负责制,每个工作人员联系2-4个网格,并负责指导协助网格长开展工作。完善社会矛盾化解体制,提升社区化解矛盾功能。从纵向上利用街道、社区、网格三级人员力量,对各类矛盾纠纷采取多种综合手段 1
调处,同时,建立社区矛盾终级化解平台—滨江汇调中心,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种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矛盾调解,形成钝化矛盾在平时,化解矛盾在基层的良好效果。组织走访帮扶活动,融洽社区干群关系。通过组织开展“百千万”工程、党员“三助工程”、贴心亮牌工程等三大工程,有效提升干部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树立干部党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创设服务载体,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街道通过完善社区“网上居委会”工作,按照“虚拟网络、真情沟通”的工作要求,增设了信息公布、咨询意见、矛盾化解、文化大舞台等社区工作相关联的服务内容。借助街道信息化网络中心和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网上回复、网上办公,努力打造“一站式”的网络互动平台。设置了一部涵盖提供社区行政、家政等各类生活服务应答的“85180111”声讯服务电话,将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及时对接,进一步拓展了为民服务的载体。加强文体队伍管理,发挥社区文体队伍作用。成立街道文联,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体育节,以“我奉献•我快乐”的主题,开展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广场文艺汇演、网格化管理文艺演出、群众文体团队汇演、书画摄影展、红歌嘹亮演唱会、老少同乐进军营文艺演出、新市民电影沙龙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强化治安防范建设,打造平安和谐社区。构建治安防范体系,整合社区防范力量,组建了以志愿者为主体的义务巡防队伍,以辖区单位共建共防为主的大巡防队伍,共同参与搞好治安防范工作,加强街道、社区人武双拥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民防工作进社区活动。不断
提升群众安全感,为推进社区建设创造和谐平安的治安环境。
二.社区建设中的不足与对策
不足:
1、居民与社区缺少互动。由于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相对独立封闭,工作人员与居民的熟悉程度不同,许多居民特别是年轻的居民因工作、社交、时间等因素,对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普遍较弱。同时部分居民存在戒备心理,主动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从而给社区工作的开展和实现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
2、多元化进社区的平台欠缺。由于社区办公条件、公共设施等因素,使得有些社区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缺少平台、场所,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办公场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使多元化服务在所有社区都能开展。
3、居民自治功能有待加强。目前我们虽然将网格化建设丰富了社区建设的组织网络,创设了一些载体,也确实给我们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感到还需要继续巩固和深化。居民的互动与自治仍需要加强,各种自治团队建立,如业主委员会、网络群、商会等居民自治组织仍需要完善。
4、需要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经费保障。推进社区建设,社区组织是主体,目前,社区工作经费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区建设进程的突出制约因素,阻碍了社区服务功能的扩展。因此,保障社区工作经费,事关社区建设与发展。对策:
1、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
优化升级现行的信息管理系统,调整基础数据内容,增加居民特长、技能等个性化信息,实现覆盖社区各类工作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及时输入各部门掌握了解的居民信息,及时录入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推广电子民情日记,规范服务办事流程,规定不同事项的办结期限,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接受监督。同时,以属地管理为主,导入外来人口基本信息,建立外来人口管理综合信息数据库,把外来人口普遍纳入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2、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要对社区负责人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集中性的培训,提高基层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为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应适当增加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服务对象的教育培训,通过群众做群众的工作。定期召开社区建设民情分析会,交流工作情况,分析社情民意,研究解决共性的或需要由本级层面集体研究解决的问题,向群众通报信息,与群众互动交流。
3、进一步开展活动,指引居民自治导向。组织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是社区实施居民自治的基本形式。通过建立社区居民业余文娱体育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居民文化娱乐、体育、邻里守望、邻里互助等活动,增加居民邻里交往,形成居民在社区的归属感、亲情感。牢固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理念,积极动员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到和谐社区建设中来。同时通过社区牵头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如业主委员会,网络QQ群,业余爱好联谊会等,根据不同的人群营造居民自治的社区管理氛围。
4、进一步挖掘资源,搭建多元化进社区服务平台。利用辖区单位闲置资源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利用社区空闲地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利用开发项目配套社区公共设施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使多元化进社区服务有载体、有设施。
5、进一步筹措经费,提高社区管理经费保障水平。通过财政拨付专项社区运作经费和街道多方筹措经费以及相关部门进社区有偿服务等渠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能力,从而使社区管理能更好、更健康的运转,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途径
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途径
——关于鄱阳县农村党建工作的调查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09年第18期作者:陈达恒 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课题。鄱阳县濒临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江西省的农业和人口大县,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县,面积42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以上。近几年来,鄱阳县委以加强湖区党建工作为抓手,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自2006年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鄱阳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湖区党建工作新领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鄱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关注民生工程建设,从农民群众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事业抓起,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加大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助学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改革全县乡镇农业五站,设立农民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向村一级延伸。这些措施拓宽了党组织为民服务的领域,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推进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搭建活动平台,强化湖区党建的合力。建立“两挂两帮一联”帮扶机制,强化党员干部的指导服务职能。“两挂”即每位县领导分别挂钩一个试点村,各乡镇班子成员分别挂钩本乡镇一个试点村;“两帮”即县直、条管、驻鄱等86个部门和单位各结对帮扶一个试点村,每个试点村落实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为指导员;“一联”即县新村办工作人员分别联系一个片区。“两挂两帮一联”帮扶机制逐步成为领导干部和党员服务“三农”的一个有效载体。
扩大覆盖影响力,努力创新湖区党组织设置模式。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党员活动地域逐步扩大、工作地点不断变化,以前单纯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鄱阳县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使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最前沿的地方、在促进和谐最直接的地方、在基层群众
最需要的地方管理党员。比如,在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上设置党组织,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增强了党组织对农村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置党组织,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在试点村物业管理中心和村民理事会上设置党组织,使理事会成为村委会的好帮手;尤其是在村民理事会中引入党员首议机制、为民承诺代理制等,充分发挥党组织对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作用,代理群众维权、办证、信访、咨询、调处等事务,培养服务型党员,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实行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县已在农业产业链上成立产业党组织56个,成立外出务工农民流动党员组织8个,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党组织15个,成立村民理事会党小组131个,有2256名党员加入村民理事会,使湖区党组织和党员找到了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广阔平台。
鄱阳县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党建工作要置于统筹城乡发展这个大局中来谋划。为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鄱阳县创新湖区党建工作,就是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找准在统筹城乡的各个环节上开展农村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推动中国湖城建设的基础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和有力抓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坚强堡垒,农村党员成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先锋力量,形成共同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合力,从而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农村党建工作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战略任务来展开。鄱阳县在创新农村党建工作中,全面、深刻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全面展开农村党建工作,新农村建设拓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使农村党建与新农村建设两大任务真正融合在一起,确保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科学
发展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同时又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提升农村党建水平的实践过程。
农村党建工作要抓住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根本来推进。鄱阳县始终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深化农村党建的关键,努力实现创新农村党建活动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鄱阳县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创新组织设置、拓展组织功能,把党组织覆盖到农村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和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党建工作要注重加强农村和谐稳定这个基础来把握。鄱阳县的实践表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党建基础工程。新农村建设开展3年多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受益农民近30万人,有效地化解了农村的一些社会矛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党建工作要通过创新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工作方式来进行。一是创新党建设置方式。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组织变化,鄱阳县把城乡党组织设置放到整体构架上来思考和谋划,因地制宜地采取“机关+农村”、“社区+农村”、“企业+农村”等多种形式,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组建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建设全覆盖,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创新党建活动方式。近年来,鄱阳县在乡村基层组织中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这一活动,拓展和强化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切实帮助农民提高了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创新党建工作方式。鄱阳县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重视群众利益关系的调节,改进管理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载体,建立群众化解矛盾的机制,引导民间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形成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加强和改善了农村社会管理,维护了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作者: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四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调查对象:以农民为主,少数居民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座谈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春节回乡探亲期间,我走访了老家农村,在席间,在田间地头,对一些亲戚和农民朋友进行了采访,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感悟颇深,现将调查结果和思考与各位网友做一个分享:
调查报告篇
一、农民收入
据调查,当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外出打工,其次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然后是政府的各种补贴,最后是做“小买卖”。因为农村家庭成员的全部或部分在外打工,所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打工收入是无法统计的。非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基本上能保证投入和产出持平。过去农村税赋多,现在国家减免了各种税收,各项补贴逐渐增多,并兑现,如:种植和养殖补贴、困难补助、残疾人补助、危改补贴、打井补贴、“家电下乡”与“摩托车下乡”补贴、农民工回乡创业补贴等。这种补贴或补助,少则几百上千,多则几十万上百万。补贴较多的是规模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二、农民支出
除了用在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外,农民主要支出在建房、购买家电、非义务教育、看病、红白喜事送礼等,少数人会到乡镇、县城的服务性行业消费,极少数人会花钱到外地旅游。春节期间,县城的火锅店异常火爆,动作晚了位子都订不上。农民朋友已经习惯了在县城的火锅店宴请亲朋好友,据说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四五年了。
三、农村教育
农村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原因有三:一是普遍认为上大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二是不再需要孩子辍学打工、补贴家用,三是孩子上大学的花费努努力,还是基本上能满足。然而,由于计划生育国策执行得好,适龄儿童越来越少,生源逐渐减少,很多村小招不上学生而被迫关闭或做他用,小学生被统一集中到镇中心小学上课。一半左右的学生只念完初中就选择了外出打工,给出的理由是“不想读书”、“上课听不懂”、“我不是读书的料”、“读了大学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等。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当家长的骂几句之后,基本上就从了孩子的想法。
四、居住条件
农民居住条件改善是不争的事实,矗立在丘陵上的小洋楼足以证明这一点。绝大多数农民都盖起了样式新颖的小洋房,并在贴上瓷砖加以装饰,套内面积基本上都在一两百平房以上。有的家庭更加讲究时尚,进门也需要脱鞋;有些家庭装上政府补贴的太阳能热水器;95%以上家庭的厨房都摆着一台冰箱,卧室按上节能空调。这一切都是“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让农民下了购买冰箱等家电的决心。
五、农村医疗
农民朋友对花10元就能报销一半的医疗费已经习以为常,有些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十块钱还是钱吗?不就一斤肉的价钱……”。言外之意,农民对花小钱看大病的新型农村医疗政策非常满意。
六、农村经济
农民讲,在农村种田土是挣不了钱的。农资价格高、劳动力成本也高,每年下来收入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能勉强能与成本持平。因此,被撂荒的土到处可见,而过去绿油油毯子式的冬小麦现在稀稀疏疏的飘在丘陵上。每个村、每个镇基本上都有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农民,但称他们为带头人不准确,因为他们并没有带动其他农民共同发财,大多数都紧盯着政府的补贴。
七、农村文化
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农村的就剩老人和孩子。无论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传统还是条件、氛围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眼前很难在农村扎根。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看见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斗地主和扎金花。只有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奔来跑去,活动空间超过了一平方米。有些农村青年会到县城上网、搞同学会、唱歌跳舞。老年人就喜欢去庙子拜拜神,烧烧香,给后代求个平安。
八、农村治安
农民对“重庆打黑”拍手称快,由于很少有人上网,大多数人还把此功德仅归于***书记,而直接负责的王立军却很少有人提及。一时间横行乡里的流氓、杂皮、混混要么被逮捕了,要么规矩了不少,要么销声匿迹。邻里关系也和谐了不少,随着年龄增加,老辈们放弃了宿怨,年轻一辈一年都难得见上一回,无法“继承”上一辈的恩怨。因此扯皮斗殴的事件大幅减少。
分析篇
一、中国农民进入“补贴”时代
在非平原地区,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大,农业生产很难规模化、机械化。就算有各种农业补贴,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在此情况下,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使用、对田土的精耕细作已经没多大兴趣。如果此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而大幅提高粮食价格,我想城里的居民该坐不住了,媒体和分析师们该批评政府通货膨胀控制不得力了。如果不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消费就拉动不起来,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将黯然失色。鉴于此,对于农民政府只有持续的“补贴”下去,让发展的成果和“民富”政策尽可能惠及到更多农民。
但是,补贴政策应该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经济转型、农民养老等结合起来,要做至少十年的规划和打算。现在的补贴,要城乡统筹发展打基础,而不应是短视行为,要让农民保持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情。
二、中国农村需要年轻人
很多农民的孩子念了大学,在城市里安了家。有些农村大学生,宁愿在城里当“蚁族”,也不愿意回农村发展。没上大学的,宁愿在大城市里从事服务行业和在工业园当普通工人,也不愿意回农村种地。农村发展需要科技,农民幸福感提高需要文化,农村消费需要撬动,可农村没有年轻人,这都无从谈起。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宣传和资金上鼓励年轻人回到农村去种地、去创业、去实现人生价值。
三、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应加快
春节后出现的“民工荒”确实让不少让大城市和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老板们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网络民主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收入和劳动条件提高是不可阻挡的。在中国的工厂里,靠“廉价劳动力”在市场上取胜将逐渐失去土壤。内地经济也在发展,农民工回乡就业将在未来几年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中国经济如果不加快转型,加上生产成本增加和农民工转移,很多企业将失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的生产线将停止。
备注:由于此次农村社会调查事先未经过精细设计,且调查力量有限,未能获得足够的、合理的调查数据,多是一些现象的描写,因此调查的代表性不足和结论可能存在偏颇,尽请谅解!
第五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提前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让我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常州武进区牛塘镇竹园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先以总纲的方式大致展现目前我认为的农村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下面再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一些热点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针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强制的法制化的推广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宣传与教育,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多生劣生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更加重了社会负担。庞大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照顾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集约化与粗放化孰对孰错?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显然,高新科技,高新人才是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长盛不衰的关键,走集约化高效化也是每一个产业的希望所在。对于中国农业而言,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还可以推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通过发展农业集约化,还可以大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的县域经济过渡。可是问题并不只有这些,中国的人口从来就是决策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即使已经城市化的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也还很不令人满意。所以解决庞大农民队伍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就是当务之急。每年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早已使各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不堪其负,而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劳资纠纷,社会治安问题也不得不令人认真对待。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农村就近安置庞大的就业大军非常必要。中国尽管地大物博,但可耕种土地少,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少,在国家财力尚不足以负担农村全面社保医保之前,必须使农民安心待在农村土地上。或许精耕细作,小农经营数千数百年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制约城镇化水平,制约城乡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永远更加无法接受,广大农民再也无地可种,生活日益艰难,苦苦挣扎于生存线上。所以尽管城镇化,农业经济集约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那些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说明着,粗放经营的小农经济仍然将是我国可预见的必然的痛苦选择。而在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是不得不重视的老大难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尽管问卷中没有提到人口问题,但我仍然认为问题农村人口问题是一大关注点。对于人口问题,最生动的莫过于那个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某记者采访一草原放羊娃。两人的一番对话耐人寻味。记者说:“你为什么放养啊?”小男孩说:“赚钱。”记者说:“赚钱为了什么啊?”小男孩说:“为了娶媳妇。”记者说:“娶了媳妇以后干什么?”小男孩说:“生娃。”记者说:“那生了娃,娃将来干什么啊?”小男孩说:“放羊。”由此可见,朴实的并没有更多全面细致考虑的生育欲望和计划,使得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农村人口的增长还显得非常的畸形化,男女比例的错乱必将形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并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中国的价值观点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朴实的生育目的往往是最为麻烦和难以解决的。对于农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正确的男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显然,一方面要积极普及法制意识,树立人权观念,对男女问题要有真正彻底的认识。男女是完全平等的,随便抛弃女婴不仅是不道德的,更加使严重的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另一方面,要做好更加细致和彻底的宣传。要讲究策略,必须要从小处着手,用心去做。对于农民家庭的开销,人均开支的变化要形成一个基本的规律化的报表材料,让农民真正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啊。作为现在的时代形势,完全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啊。所以减少生育,对农民自己是完全有利的。在我所调查的农村有一种以富买权的做法很流行。也就是孩子我要生,但是罚款你也可以拿去。我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司法歧视,从没有哪部法律认为交罚款可以使违法行为合理化!对于这个问题,根子是法律有漏洞,所以有关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立法,行政执法部门也万万不可罚款后就一了百了,该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做,农村的人口普查也要像城市一样更加全面和严密。农村普遍的真实的计划生育对于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少生优生的贯彻实施到底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现状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正如总纲中所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最难的就是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规划,根据调查,超过百分之70的农民对于身边的各种设施匮乏感到不满和失望。显然,农村厂区建设的乱铺摊子,文化设施与环保垃圾设施的缺失亟待解决,这里不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新一轮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上,通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和集聚。三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入城镇,逐步把进城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垃圾处理、村镇绿化、乡村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农村的厕所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没有统一和清洁的厕所,尽管或许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添了一些方便,但是肮脏不卫生的村容也是农业投资,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巨大障碍,所以,这里结合常州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农村公共厕所要从无到有,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一些简易但是清洁方便的厕所,争取在未来的十年内,农村处处普及公共厕所,自家住房水冲式厕所比重为86.5%向95%发展。
根据当地村委会提供的有关全面小康的数据,牛塘镇竹园村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2元,同比提高12.3%,但只有目标值的70%;农村恩格尔系数39.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距达标差4.8个百分点;农村基尼系数0.323,已经达标,但较2004年的0.315提高了0.008过百分点,农村贫富差距又扩大趋势;2006年该村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3.4%,预计2007年可以达到95% 的标准。然而根据问卷调查,至少有七成的农民对于自己的收入非常不满,而且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政府失职不作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出不到位,农业支持不够是农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显然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事关全局,必须抓紧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仍然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带领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和关键,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为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建立非农用地市场化流转的合理价格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分配中的分额。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收入。要加强对农民关于市场的引导,不仅要种植粮食,还要大力普及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作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从社保中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终实现“农保”和“城保”并轨;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保养或基本生活补助等形式,妥善解决好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从扶持中增加收入。必须有针对子女购得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用科技的巨大力量驱散农村落后的阴霾。可是,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遇上强大阻力似乎也是必然的。
关于农业科技和科普的问题
可以说本次社会调查直接紧密相关的是农业科技状况与农民的精神文化状况,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根据调查,拥有大专职高以上学历的不到百分之六,初高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小学程度大约为两成,文盲半文盲率倒是比较低,只有约百分之四。在调查中,某位大叔的一句话颇有杀伤力,念书好的谁还种田啊?显然,在广大农村,文化知识的匮乏是很多方面不足的重要原因。正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得农民普遍相信迷信,据调查建设房屋要看风水的超过了九成,可以说似乎不这样做,反倒是不正常的。大约八成的农民认为,能读书看报和写常用的应用文就足以应付生活了。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农民普遍还不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至少百分之57的人表示没有热情,甚至还有约百分之45的人认为农业科技的实际意义不大,参加农业科技学习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对于业余时间的分配,选择喝茶聊天和打牌搓麻将的占了七成,选择业余时间读书的一个也没有。约有七成的农民明确表示,只有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农业问题才能解决。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认为只有政府承担农业科技普及与推广教育的费用,他们才愿意参加相关活动。同时大部分农民认为,对于自己而言,再学习的动力已经不足,重新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成本过高,意义有限。他们还认为农业科技虽然有用,但是对自己来说,学了没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着跟风现象,超过七成的农民表示只有同村邻居采用了新技术或新方法,自己才有可能跟进。
由此一个鲜明的问题已经放在我们面前,推广农业科技,在农民中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比投资建厂,开设新的农业基地更加复杂的棘手的事情。我市目前农村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5%,但是上了一些年纪的农民知识程度令人堪忧,所以如何解决再学习和终生学习问题尤为关键。如前面所说,农民的不主动不热情,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精神心理上的原因。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有效投入,不仅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保医保体制,还要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采取夜校,大喇叭,志愿者宣传的方式普及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向计划生育一样,让农民的心态发生转变,逐步从厌学,读书无用论中走出来,让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风气席卷农村。可是不管农业科技的警风刮得如何,如今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仍然让人担忧。或许,没有这一问题的好转和解决,前面已经提到的诸多专题问题的解决也好,探讨也好,就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如总论所提的,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农民来说,绝大多数都认为选举村干部是走一个过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责任意识不强的另一面是,根据调查,至少七成的农民选择在个人或者家庭出现问题时会找村干部解决问题。但问题是,选举时权力的放弃是不可能带来真正为自己利益维护的保护人和裁判者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度里,自由民主的意识被压制得太久,不要说干部,就是农民的父母官思想仍然十分严重。对于那些青天大老爷们,既爱又怕,既恨又怕,敬而远之或许是广大农民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由此在农村广大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中的微妙关系。农民的思想问题解决起来确实不易,那我们只能从干部角度入手。然而,事实是,笔者为了完成这次社会调查,去村委会多次,可有关领导总是处于休假或是有事状态,尤其是农科所的两位先生,在一周的时间内,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周五下午居然一直不在,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忙的呢?难道要过年了,就有理由要整天泡在家里忙自己的私事?为什么一周只上五天班,为什么通常周五下午还是所谓的全民健身和沐浴日呢?或许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上的农村干部制度,本身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民公仆。或许解决农村的民主政治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能论述的范围,或许这不是一本书,一篇专题论述所能解决和讲清楚的?!
最后的疯狂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第一线的接触了农民,农业科技状况,农村干部。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一些同学的互相探讨,我终于初步形成了这份报告,可以说这也是我十多天来的劳动成果。但是越是细致的投入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我越是不能平静,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问题远大于成绩,我们要做的实在还有太多太多。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工程,每年中央都要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予以强调。可见完整的点评农村状况,为农民前途预做设想和安排,或许本来就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种种讨论和争论则仍将继续。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