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力的测量:
⑪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⑫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⑬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三、重力:
⑪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
⑫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⑬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⑭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⑪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⑫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⑬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⑭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⑪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⑫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⑪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⑫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八个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2)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7.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8.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⑪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⑫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⑬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⑪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⑫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A 弹簧测力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第九章《压强》复习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⑪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⑫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⑬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⑭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⑪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⑪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⑫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⑬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⑭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⑮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⑪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⑫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⑬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⑭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压强公式:
⑪推导过程:(结合课本)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⑫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 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6、连通器:⑪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⑫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⑬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1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6、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10、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第十章《浮力》复习
一、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V排/V)•ρ液= 2/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G-F)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三、浮力的利用: (1)、轮船: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③漂浮、悬浮时,F浮=G(二力平衡求浮力;)④F浮=G排 或F浮=ρ液V排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物体受到了力,但保持静止。)、有距离无力()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不受力。、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互垂直,这个力也不做功。)。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 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1牛•米 =1 焦)。 二、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 Fv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换算:1kW=103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 内做功66000J 三、机械能(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 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 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快做功的多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知识结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⑪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⑫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⑬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 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阻力与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⑪ 找支点O;⑫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⑬ 画力臂(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⑭ 标力臂(大括号)。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③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动力作用点与支点的连线是力臂时最省力),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五、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F= 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 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n(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滑轮组的使用 ①使用滑轮组提重物时,若忽略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则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的力就等于总重量的几分之一,即F=。因此关键是弄清几段绳子承担总重。 ②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中―隔离‖出来,就很容易弄清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的段数n。③同一个滑轮组,n为―奇动偶定‖,拴点在动滑轮上时,连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2N+1,则更省力.④ 计算绳子的段数n可用拉力F=、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nh或移动的速度VF=nVG求得。其中G为总重,h为重物和动滑轮上升的高度,VG为重物和动滑轮移动的速度.n取整数(采用小数进一法).⑤ 拉力F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有关。⑥ 1.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⑦ s=nh ⑧ 重物上升h高度,绳子自由端要移动nh距离 ⑨ F=——G物(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⑩ F=——(G物+G动)(不计摩擦、绳重) ⑪(2)公式:F=G总/n=(G物+G动滑轮)/n(不计滑轮摩擦 ⑫ 绳子的绕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定滑轮上;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动滑轮上。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才 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 公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⑬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⑭ 提示:机械效率η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 W有=G h [对于所有简单机械] W总=F s [对于杠杆和滑轮] W总=P t [对于起重机和抽水机] W总=P t-Q热[对于电动机,因为线圈发热损失部分不算总功] 5、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 原 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 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6、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物理公式详解汇总 一、重力(G):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2、计算公式: G=mg m为物理的质量; g=9.8N/kg,常取g=10N/kg 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四、杠杆原理 1、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其中F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1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2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五、压强(P):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 P=F/S F为压力,常用单位牛顿(N);S为受力面积,常用单位米2(m2) 3、单位是:帕斯卡(Pa) 六、液体压强(P): 1、计算公式:p =ρgh 其中ρ为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 g=9.8N/kg;h为深度,常用单位m 2、单位是:帕斯卡(Pa) 七、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计算: F浮 = G排 =ρ液V排g G排 为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常用单位为牛(N);ρ液为物体浸润的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 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常用单位cm3 m3 ;g为重力系数,g=9.8N/kg 3、单位:牛(N) 八、功(W): 1、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计算公式: W=FS 其中F为物体受到的力,常用单位为为牛(N);S为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常用单位为m 3、单位:焦耳,1J=1N•m 九、机械效率(η):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计算公式:η= W有用/ W总 W有用为对人们有用的功,即有用功;总为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即总功。单位都为焦耳(J) 3、单位: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十、功率(P):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P=W/t W为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t为做功的时间,单位s 3、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换算:1kW=103W 1mW=106 W(1)理解关键词语 ①表现为理想化模型的用语,如光滑、不计阻力、轻质(杠杆、滑轮) ②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 ③有用的功率还是总功率、功率还是效率等 (2)挖掘隐含条件 说到气压是标准大气压,意味着压强是105Pa,水的沸点是100℃ 说到不计能量损失,意味着能量转化或转移的效率是100%.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 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 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 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受平衡力;动能不变(同一物体) 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 6.轻小物体:质量可忽略不计 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 8.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 (3)排除干扰因素 (1)物体水平移动时,不会克服重力做功,此时物体的重力就是干扰因素。 (2)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表明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时的―上升‖、―下降‖及―不同的速度‖均为干扰因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发声现象发声的振动部位在哪里;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能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快慢比较;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能运用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声音传播的形式。 3、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传播的过程。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三)声音的特性 1、了解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2、音色有什么作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物理定义和环保定义 2、噪声的危害 3、如何防治噪声 (五)声的利用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3×105k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光的反射 1、熟悉光的反射中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面的位置和之间的关系; 2、熟悉光的反射定律并能运用解决简单的问题; 3、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怎么区分实象和虚像;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特点及其应用。 (四)光的折射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现象时,光路的可逆性。 4、会用光的折射规律解析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看不见的光 知道什么是红外线,什么是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4、知道平行主光轴、通过光心、过焦点这三条射到透镜上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的偏折情况; 5、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知道照相机所成的像的特点; 3、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知道投影仪所成的像的特点; 4、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知道放大镜所成的像的特点;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熟悉整个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2、熟练填写下表 3、实象与虚象的区别 (四)眼睛和眼镜 1、知道眼睛是怎么看清物体的; 2、知道如何矫正近视眼; 3、知道如何矫正远视眼。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知道显微镜的构造 2、知道望远镜的构造 3、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结构的共同之处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知道温度的物理意义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会看温度计并读数; 3、知道0℃和100℃的规定 4、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5、知道体温计,知道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构造上的不同之处;知道体温计的量程;知道人体正常体温; (二)熔化和凝固 1、了解熔化现象,并知道熔化吸热;了解凝固现象,并知道凝固放热; 2、了解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3、能将生活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三)汽化和液化 1、了解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知道什么是沸点,什么是沸腾;能熟练说出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过程及沸腾的特点; 3、知道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能利用液体的沸点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如分离水和酒精的方法。 5、能利用蒸发吸热的特点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6、了解液化的方法;熟练运用液化现象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四)升华和凝华 1、了解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能举出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的例子,并能简单进行解释。电流和电路 1、知道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知道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知道电路的状态有哪几种。 4、知道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5、能熟练画出各种电路元件符号; 6、知道电池的基本结构 7、知道什么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哪些? 8、知道什么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哪些? 9、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是什么?金属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10、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11、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方向。 12、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并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 13、知道什么是并联电路,并能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 14、能根据电路图对实物进行连线 15、能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16、能设计简单的电路 17、知道怎么表示电流的强弱,怎么测量电流的强弱。 18、熟悉电流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会选择适当的量程。能准确读数。 19、熟练掌握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方法。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20、知道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知道保险丝的作用;知道什么叫空气开关及其作用;知道怎么判断火线和零线,掌握试电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知道什么触电,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触电;触电的急救方法。知道三相电源插座的接线方法;知道地线的作用;漏电保护开关的作用是什么。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1.电压的作用 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 1 KV=103 V V=103 mV mV=103 μV 3.电压测量 (1)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2)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见第七章后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三、电阻 1.1 MΩ=103 KΩ KΩ=103 Ω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导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四、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2.滑动变阻器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压; ②保护电路。 第七章 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公式 I =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原理:I= 2.电路图: 3.步骤 4.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电压越高越危险 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2、断路和短路 通路:用电器能够工作的电路。(接通的电路) 断路:断开的电路。如,接线松动,接触不良,也是断路。短路:电流不流经用电器,而是电源两极直接相连。 根据欧姆定律知道,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路上的电流会非常大。这样大的电流,电池或者其他电源都不能承受,会造成电源损坏;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电流太大,会使导线的温度升高,严重时有可能造成火灾。 第八章 电功率 一、电能 1、电灯泡把电能转变为光能,电动机把电能转变为动能,电热器把电能转变为热(内能)。 2、电能的计量 (1)电能的单位: kW•h kW•h=3.6×106 J(2)电能表上“600 revs/kW•h”,表示接在该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3)测量较小电能时,用表盘转数读数。 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600R/kwh)在10分钟内转30转。则10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W = ×3.6×106J = 1.8×105J.二、电功率 1、单位:瓦(W) 千瓦(kW) 1kW=1000W。公式:P = 2、额定功率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的测量 P = UI 根据 I=U/R P=UI 得:P = UI = U• U/R=U2/R 即P = U2/R 根据 U=I R P=UI 得:P = UI = IR•I = I2 R 即P = I2 R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与用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相同)③所需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开关、小灯泡、导线。④实验目的:测定小灯泡在三种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U实 = U额 U实 =1.2 U额 U实 < U 额 ⑤实验结论:对于同一小灯泡来说,其实际功率随着它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实际电压越大,灯泡的实际功率越大;只有在额定电压下它才能正常发光,此时的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焦耳定律 计算公式:Q = 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 Q=W=Pt=UIt= U2t/R=I2Rt 3、利用电热:电热水器、电饭锅、电熨斗 防止电热:电视机的后盖有很多孔,电动机的翼状散热片 4.电热器优点:清洁卫生没有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家庭电路电流过大原因: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保险丝的作用 ①保险丝是由电阻率较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作的。②保险丝保险原理:当电流过大时,它由于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的作用。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 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进户线(火线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灯座、开关、用电器。 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2、火线和零线 用试电笔可以判断哪条是火线。 3、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正常情况下,用电器通过火线、零线和供电系统中的电源构成闭合电路。如果站在地上的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漏电保护器就会迅速切断电流,对人身起到保护作用。 4、两种类型的触电 ①人体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人体、导线和电网中的供电设备构成了闭合电路。②人体同时接触火线和大地,人体、导线、大地和电网中的供电设备构成了闭合电路。 5、触电的急救 如果发生了触电事故,要立即切断电源。 第九章 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最弱。 2.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3.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二、磁场 1.磁场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2.磁感线的方向: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时,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磁体的S极。 3.地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磁偏角: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不重合,这个现象最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三、电生磁 1、电流的磁效应 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有联系的人。 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四、电磁铁 1.电磁铁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插入铁芯,电磁铁的磁性会更强。 五、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1、电磁继电器 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 2、扬声器 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组成。 六、电动机 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当电流的方向或者磁感线的方向变得相反时,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也变得相反。 2、电动机主要由转子和定子组成。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3、电动机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七、磁生电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2、发电机主要由转子和定子组成。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在发电的过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1、1876年由美国科学家亚力山大•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听筒把电信号变成声音信号。 2、为了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 3、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丢失信息,而且抗干扰能力不强,保密性也很差,信号衰减厉害。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二、电磁波的海洋 1、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2、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3×108 m/s(或3×105 km/s).c=λf 单位分别是m/s(米每秒)、m(米)、Hz(赫兹)。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发射部分主要由话筒、载波发生器、调制器、放大器和发射天线组成。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调谐器、解调器和扬声器组成。 2、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只是发射部分多了摄像机,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接收部分多了显像管,显像管把电信号还原成图像。 3、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的发射装置,又是无线电的接收装置。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天线简单,灵敏度不高,需要基站台转发信号。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1、微波通信 微波是波长在10m ~ 1mm之间,频率在30MHz ~ 3×105MHz之间的电磁波。一条微波线路可以同时开通几千、几万路电话。微波大致沿直线传播,所以每隔50km左右就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2、卫星通信 利用卫星做通信中继站,称之为卫星通信。在地球周围均匀分布3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3、光纤通信 光纤由中央的玻璃芯和外面的反射层、保护层构成的,可以传输大量的信息。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传输信号的。 4、网络通信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叫因特网。人们经常使用的网络通信方式是电子邮件(e-mail),电子邮件传递信息既快又方便。电功率 一、电能 1、电能可能同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也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2、电能用W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在物理学中能量的通用单位是焦耳(J),简称焦。1KWh = 3.6 *106J。 3、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B、“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C、“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D、“6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600转。 4、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实质上,电功就是电能,也用W表示,通用单位也是焦耳,常用单位是千瓦时。 二、电功率 1、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的物理量,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常用单位有千瓦(KW)。1KW = 103W 1马力 = 735瓦。电功率的定义也可以理解为: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 2、电功率与电能、时间的关系: P = W / t 在使用时,单位要统一,单位有两种可用:(1)、电功率用瓦(W),电能用焦耳(J),时间用秒(S);(2)、电功率用千瓦(KW),电能用千瓦时(KWh,度),时间用小时(h)。3、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4、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公式: P = I U 单位:电功率用瓦(W),电流用安(A),电压用伏(V)。 5、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或者说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与测电阻的电路图一样。 2、进行测量时,一般要分别测量小灯泡过暗、正常发光、过亮时三次的电功率,但不能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电功率,只能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功率。 四、电和热 1、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2、根据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可以得到: P = I2 R 这个公式表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3、当发电厂电功率一定,送电电压与送电电流成反比,输电时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小。此时因为输电线路上有电阻,根据P = I2 R 可知,电流越小时,在电线上消耗的电能就会越少。所以电厂在输电时提高送电电压,减少电能在输电线路上的损失。 4、电流的热效应对人们有有利的一面(如电炉、电热水器、电热毯等),也有不利的一面(如电视机、电脑、电动机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我们要利用有利电热,减少或防止不利电热(如电视机的散热窗,电脑中的散热风扇,电动机的外壳铁片等)。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根据公式 I = P / U 可知,家庭电路电压一定时,电功率越大,电流I也就越大。所以在家庭电路中:A、不要同时使用很多大功率用电器;B、不要在同一插座上接入太多的大功率用电器;C、不要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而且保险丝应该在可用范围内尽量使用细一些的。 五、熟记电学中基本量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电功、电功率和电热的计算 物理量 公 式 单位 测量仪器 串联电路特点 并联电路特点 (符号) (符号) 电功(W) W=UIt 焦耳(J) 电能表 W=W1+W2 W=W1+W2 W1: W2= R1: R2 W1: W2= : R2 : R1 电功率(P)P = W /t 瓦特(W) 电流表 P=P1+P2 P=P1+P2 P=UI 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P1: P2= R1: R2 P1: P2= R2 : R1 (伏安法) 电热 Q=I2Rt 焦耳(J) Q=Q1+Q2 Q=Q1+Q2 (Q) Q1: Q2=R1: R2 第十一章 电和磁 (一)1.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②.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5.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9.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 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 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 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安培定则的易记易用:入线见,手正握;入线不见,手反握。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极(N极)。 (注意:入的电流方向应由下至上放置)如 14.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6.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7.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8.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第十二章 电和磁 (二)1.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 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 感生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右手定则) 4. 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 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 6. 高压输电的原理:保持输出功率不变,提高输电电压,同时减小电流,从而减小电能的损失。 7.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8.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左手定则) 9. 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10.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11.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V固 > V液 >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4.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次 声:频率低于20Hz。超 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b.判断雷声有多远。 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 ①激光准直。②日食月食的形成 ③射击时瞄准目标。④小孔成像。⑤影子的形成。 ⑥排纵队看齐。3.光速: C = 3×108m/s = 3×105km/s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v气>v液>v固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速度越大,光线在里面与法线的夹角越大。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光线在里面的夹角最大。ɑ气体﹥ɑ液体﹥ɑ固体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2.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 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 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3. 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物距等于像距(u = v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u > 2f,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f< u < 2f,v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眼睛和眼镜 1.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2.热力学温度与常用温度的换算关系T=t+273.15 K 3.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 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3.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改变。 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三、汽化和液化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的形式。它们都需要吸热。 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⑴液体温度的高低;⑵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致冷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下册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 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 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均无关。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第2节 二力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3节 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既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加接触面的粗慥程度,增加压力,变滚动为滑动;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慥程度(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使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分开,变滑动为滚动。 第九章 压强 第1节 压强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一般压力不等于重力。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公式:p=,其中:p——压强——帕斯卡(Pa); FS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米2(m2)。 2、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4)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公式: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2)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g——N/kg;h——m。(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3、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 第3节 大气压强 1、实验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通常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 ①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②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③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3、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3×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4、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5、大气压的测量: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分为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大气压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第4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的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第1节 浮力 1、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差产生的。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G排 =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 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反之亦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 2、浮力的应用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排水量——轮船按设计的要求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1、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第2节 功率 1、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2、公式:P=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功率——瓦特(W)WtW——功——焦耳(J)T——时间——秒(s) 3、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kW)1W=1J/s、1kW=10W。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也就是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3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1、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3、杠杆的应用 省力杠杆:L1>L2 F1<F2 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L1<L2 F1>F2 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L1= L2 F1= F2 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 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天平。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第2节 滑轮 1、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定滑轮在使用时,轴固定不动;动滑轮在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故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故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重物,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重的几分之一。且物体升高“h”,则拉力作用点移动“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 绳子段数的判断: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划一横线,只数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3、使用轮轴时,如果动力作用在轮上则能省力,如果动力作用在轴上,则能省距离。 使用斜面时,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就会越省力。 第3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例:提升重物W有用=Gh。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 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动力总共所做的功。 W总=W有用+W额,W总=Fs 2、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W总表示总功,W有用表示有用功,η表示机械效率:η=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有用功是总功中的一部分,有用功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3、斜面的机械效率:η= W有用 W总 Gh Fs式中:G物体重,h物体被升高的高度,F拉力,s物体沿斜面上升的距离。 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2011-1-10 19:47 提问者:zcx9705 | 浏览次数:682次 推荐答案 2011-1-12 18:06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 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 电路 1.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 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0 | 评论 《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在桌上撒些碎纸屑,敲打桌子时纸屑会跳动。说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能在液体中传播的事实:水中的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 声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在水槽中盛入适量的水,两只手分别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相互撞击,我们可以听到撞击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固 > V液 >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传导性耳聋),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声音可分为 次声、可闻声、超声。 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次声:频率低于20Hz。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长笛、箫等乐器,吹奏时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倒开水时听到声音的大小,与热水瓶内的空气柱有关。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振动越大声音越响。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例如,医生的听诊器。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4.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分贝计量的是声音的响度。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中午要午休时,邻居家里大音量播放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就会变成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b.判断雷声有多远。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③射击时瞄准目标。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⑤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⑥排纵队看齐。 ⑦木匠检查木条刨得直不直。 4.光速: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 = 3×108m/s = 3×105k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一般情况下,v气>v液>v固。 二、光的反射 4.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 因为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分为两种情况: (1)物体本身发光(光源),发出的光直接射入我们的眼睛; (2)物体本身不发光,是由于物体表面反射其它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利与弊。 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的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2.球面镜: 1)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凸面镜。 凸面镜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扩大视野。2)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凹面镜。 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牙医内窥镜是平面镜;五官科医生的额镜是凹面镜。 ☆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选用平板玻璃而不用平面镜的目的是:平板玻璃是半透明的,便于看到蜡烛的像。 四、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密度越小,光线在里面与法线的夹角越大。空气密度最小,光线在里面的夹角最大。ɑ气体﹥ɑ液体﹥ɑ固体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入射角=0度)。3.光路可逆: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都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色散。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一束太阳光照在红玻璃上,只透过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红纸板上只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蓝玻璃上,只透过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蓝纸板上只反射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这说明: 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也就是说: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物体通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反射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绿光照在绿色的菠菜上,菠菜呈绿色;照在白纸上,白纸呈绿色;照在红纸上,红纸呈黑色。☆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是因为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把七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2.红外线:在光谱中的红光以外存在,人眼不能看见。 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 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与物体本身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 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3.紫外线:在光谱中的紫光以外存在,人眼不能看见。 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透镜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F)。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5.测焦距:(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点。(3)用刻度尺测出透镜中心到光点的距离即为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暗箱中的胶卷相当于光屏.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它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当物距稍大于焦距时,它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当被观察的物体在其焦距以内时,它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3.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何异同: 不同点:平面镜是通过光的反射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是通过光的折射成放大的虚像。相同点:都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都不能用光屏来承接。而且都是正立的。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物距等于像距(u = v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u > 2f,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f< u < 2f,v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⑵u=2f是实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简述区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看外观,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方法二:对着课本上的字看,能把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否则属于凹透镜。方法三:正对太阳光,能会聚太阳光的透镜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方法四:能使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实像的透镜是凸透镜。 方法五:让一个远视眼透过镜片去看近处的物体,能看清楚的是凸透镜。 《物态变化》单元提纲 一、温度计 2.热力学温度与常用温度的换算关系T=t+273.15 K 3.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点:晶体形成时的温度。 晶体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3.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改变。 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在路面上喷洒盐水,盐水使雪的熔点降低,积雪很快可以熔化。 三、汽化和液化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的形式。它们都需要吸热。 ①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⑴液体温度的高低;⑵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吸空气、依附物、留下的液体的热量),具有致冷作用。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常见的液化现象:干冰在舞台上制造“白雾”;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鸡蛋(冰棍、饮料)会“冒汗”;露的形成;雾的形成;飞机的“拉烟”现象;用蒸笼蒸馒头时,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液化放热,使上层的馒头先熟;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些“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液滴,是由壶里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有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⑵压缩体积。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用小纸锅烧水,能使水沸腾,而纸锅自身不会燃烧的原因是:由于水沸腾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使得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冰冻后,取出放置一会儿,可以发现变湿了。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为什么? 擦不干。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金属)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表面。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表面发生液化,所以一时擦不干。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较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所以“雪后寒”。☆ 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这是为什么? 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华成小冰晶(霜),附着在冻肉上。 汽化和液化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第二篇: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三篇: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第四篇: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第五篇:初二物理复习提纲免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