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时间:2019-05-14 03:2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第一篇: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公众版)

为了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现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4 年3 月联合启动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 核算)研究》项目,并于2005 年开展了全国十个省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污染损失评估调查试点工作。两个部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顾问组,由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项目技术组,负责建立核算框架体系、提出核算技术指南、开展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 核算,并指导地方开展试点调查和核算工作。

经过近两年的艰辛努力,项目技术组完成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技术指南》、《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软件系统》、《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等成果,建立了环境经济核算的技术方法体系,并应用于全国与地方试点核算。项目技术组最终提交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就2004 年全国各地区1和各产业部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的实物量进行了核算,同时采用治理成本法和污染损失法的价值量核算方法,核算了虚拟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并得出了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结果。

1、核算方法与内容

2004 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环境实物量核算,运用实物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具体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实物量核算;(2)环境价值量核算。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运用两种方法估算各种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退化价值;(3)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 核算。

环境实物量核算是以环境统计为基础,综合核算全口径的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和排放量。核算数据较目前的统计数据更加全面,更能全面地反映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采用治理成本法核算虚拟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治理成本法核算虚拟治理成本的思路是:假设所有污染物都得到治理,则当年的环境退化不会发生从数值上看,虚拟治理成本是环境退化价值的一种下限核算。

采用污染损失法核算环境退化成本。环境退化成本是指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各种损害,如对农产品产量、人体健康、生态服务功能等的损害。这些损害需采用一定的定价技术,进行污染经济损失评估。与治理成本法相比,基于环境损害的估价方法(污染损失法)更具合理性,更能体现污染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 核算)是一项涵盖了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的系统工程,目前提出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绿色GDP 核算,仅仅涉及了其中环境核算的部分内容,没有包含资源核算,即使是环境核算也是不完全的,主要表现在:(1)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生态破坏损失的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没有纳入。(2)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范围很广,由于缺乏相应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和数据的支持,还有多项污染损失没有核算在内,包括:水污染引起的传染和消化道疾病的患病人数及其门诊和住院医疗、误工损失;水污染造成的新建替代水源成本;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损失;大气污染造成的林业损失;大气污染造成的清洁和劳务费用增加;噪声、辐射和光热污染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地下水污染损失;土壤污染损失等。

2、实物量核算结果

核算结果表明,2004 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为607.2 亿t,COD 排放量为2109.3 万t,氨氮排放量为223.2 万t;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450 万t、1095 万t、905 万t 和1646.6 万t;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761 万t,生活垃圾堆放量为6667.5 万t。

2.1 水污染实物量

(1)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居首,城市大生活废水和农业面源已成为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004 年,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为221.1 亿t,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36.4%。城市大生活废水(指第三产业和城市生活废水)和第一产业废水的COD 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 39.3%和 36.6%,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0.7%和36.1%。

(2)各工业行业水污染物排放差异显著,造纸、化工、冶金、石化等重点污染行业治理任务仍很艰巨

2004 年,工业行业废水排放量和排放未达标量列前2 位的都是化工和造纸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和排放未达标量之和分别占总量的 33.3%和40.4%。废水排放量排在第3-6 位的分别是电力、钢铁、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

2.2 大气污染实物量

(1)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2004 年,第二产业SO2排放2185.6 万t,占全国排放量的89.2%;第一产业S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6.3%,第三产业和城市生活SO2排放量仅占全国排放量的4.5%;第二产业烟尘的排放量占全国烟尘总排放量的81.8%,NOx 的排放量占全国NOx总排放量的80.0%。

(2)电力行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控制行业

2004 年,工业行业排放SO2 2173.2 万t,其中电力行业排放的SO2占63.3%。在燃烧过程排放的SO2中电力行业占86.6%,是SO2排放的绝对大户。工业行业共排放烟尘886.6 万t,电力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排放量达559.0 万t,占工业行业总排放量的87.5%。工业行业NOx共排放1309.3 万t,主要集中在电力和钢铁行业。

(3)中部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治理任务重

2004 年,SO2排放最多的三个省分别是:山东、河北和山西,都集中在中部地区,且这三个省SO2 的去除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治理任务非常繁重。2004年烟尘排放量最大的三个省依次为山西、四川和河南,也主要集中在中部省份。2004 年全国排放工业粉尘最多的三个省分别是湖南、河北和河南,且它们的治理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 固体废物实物量

(1)工业固废集中在五个行业,东部地区产生量大

2004 年,全国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为11.9 亿t,利用量为6.74 亿t,其中利用当年废物量为6.52 亿t,处置量为2.64 亿t,处置利用率为78.8%。位于全国一般工业固废行业产生量前5 位的电力、黑色冶金、煤炭采选、黑色和有色矿采选业的产生量占总产生量的 76.9%。东部地区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较其他地区高。

(2)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利用的行业和地区差异明显

2004 年,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94 万t,利用量为404 万t,其中利用当年废物量为379 万t,处置量为275.2 万t,危险废物的平均利用处置率为68.3%。危险废物产生量列前5 位的化工、有色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石化和有色冶金业的产生量占总产生量的83.6%,化工和石化工业的危废处置利用率较高,分别

为90.9%和98.5%。危险废物产生量列前五位的省市分别为贵州、广西、江苏、山东和青海,贵州省危废处置利用率达到85.3%。青海省危废处置利用率仅为 0.22%。

(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尚待提高

2004年,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1.91 亿t,平均无害化处理率为42.0%,处理率为65.3%。省级行政区中,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最大的5 个省分别是广东、山东、江苏、湖北和黑龙江省,占总产生量的36.7%。无害化处理率最高的是青海省,达到了95.4%,其次为北京、浙江和山东,都在60%以上。西藏、山西和安徽的无害化处理率都低于20%,无害化处理水平有待提高。

3、虚拟治理成本核算结果

3.1 水污染治理成本 2004 年,全国行业合计GDP(生产法)为159878 亿元,废水实际治理成本为344.4 亿元,占GDP 的0.22%;全国废水虚拟治理成本为1808.7 亿元,占GDP的1.13%。废水虚拟治理成本约为实际治理成本的5 倍。

(1)第二产业治理成本大,造纸、食品加工、化工等行业治理成本较高

2004 年,工业废水实际治理成本占总废水实际治理成本的74.2%,工业废水虚拟治理成本占总废水虚拟治理成本的55.5%。在39 个工业行业中,实际治理成本列前五位的分别是黑色冶金、化工、造纸、石化和纺织业,五个行业的实际治理成本为145.5 亿元,占总实际治理成本的57.0%;虚拟治理成本列前五位的分别是造纸、食品加工、化工、纺织和食品制造业,五个行业的虚拟治理成本约占工业废水虚拟治理成本的70.1%;总治理成本居前四位的分别是造纸、化工、食品加工和纺织业。

(2)东部地区的废水治理成本最高,中西部地区实际投入不足

2004 年,东部地区的实际废水治理成本最高,为212.8 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1.8%,相当于中西部地区总和的1.6 倍;虚拟治理成本最高的也是东部地区,为687.5 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8.0%,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566.6 和554.6 亿元。东部地区实际治理成本占总治理成本比例为23.6%,而中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仅分别为13.1%和7.6%,因此,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废水治理投入缺口较大。

3.2 大气污染治理成本

2004 年,全国的废气实际治理成本为478.2 亿元,占当年行业合计GDP的0.29%;全国废气虚拟治理成本为922.3 亿元,占GDP 的0.55%。大气污染虚拟治理成本是实际治理成本的1.93 倍。

(1)工业行业的虚拟治理成本较高,电力行业是工业废气治理的重点

2004 年几乎所有行业的大气虚拟治理成本都高于实际处理成本,说明大气污染治理的缺口仍然很大。2004 年工业大气污染总治理成本882.9 亿元,其中电力行业治理成本为551.4 亿元,占总治理成本的62.5%,是工业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2)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实际投入最高,治理任务也最重

2004 年,大气总治理成本1400 亿元,东部地区为649.2 亿元,将近占全国 成本的1/2。全国虚拟治理成本922.3 亿元,占总治理成本的65.9%,其中,东部地区的大气虚拟治理成本最高,达到398.2 亿元,中西部地区的大气虚拟治理成本基本相等,都占总虚拟治理成本的28.4%。东部地区实际治理成本占其总成本38.7%,在3 个地区中实际治理投入最高。

3.3 固体废物治理成本

2004 年,全国固体废弃物实际治理成本为182.8 亿元,占当年行业合计GDP的0.11%;全国固废虚拟治理成本为143.5 亿元,占GDP 的0.09%。固体废物虚拟治理成本是实际治理成本的0.79 倍。

2004 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实际治理成本为 111.3 亿元,占总治理成本的52.7%;虚拟治理成本99.9 亿元,为总治理成本的47.3%;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实际治理成本为71.5 亿元,占总成本的62.1%;虚拟治理成本为43.6 亿元,占总成本的37.9%。

2004 年,西部地区固废总治理成本最高,其中,实际治理成本仅占41.4%,远低于东中部地区的67.3%和62.7%,西部地区的主要差距在于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大,工业固废总治理成本相当于东西部地区之和,其虚拟治理成本占总工业固废虚拟治理成本的61.9%,未来需要加大西部地区工业固废的治理投入。

3.4 治理成本综合分析

(1)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废水治理缺口较大

2004 年,实际和虚拟治理总成本为3879.8 亿元,实际治理成本只占总成本的26%,可见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欠帐较大。其中,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废污染实际和虚拟治理总成本分别为2153.0 亿元、1400.4 亿元和326.3 亿元,分别占实际和虚拟治理总成本的55.5%、36.1%和8.4%。2004 年,环境污染的实际治理成本是1005.3 亿元,其中,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实际治理成本分别是344.4 亿元、478.2 亿元和182.7 亿元,分别占总实际治理成本的34.3%、47.6%和18.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4 亿元,其中,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虚拟治理成本分别为1808.7 亿元、922.3亿元、143.5 亿元,分别占总虚拟治理成本的62.9%、32.1%和5.0%。水污染虚拟治理成本占废水总治理成本的84.0%,是实际治理成本的5.3 倍。因此,在三类污染治理中水污染治理缺口最大。

(2)第二产业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城市废水污染治理投入亟待提高

2004 年,第二产业污染虚拟治理成本为1790.3 亿元,是实际治理成本的2.9倍,其中第二产业废水治理的缺口最大,还需要投入 1003.7 亿元,占第二产业总虚拟治理成本的56.1%;第二产业大气污染的治理投入缺口相对较小,占总虚拟治理成本的38.4%,但绝对量也相当大,达到686.7 亿元。与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相比,城市生活废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废水的实际治理成本为47.6 亿元,只有废气治理的47.1%。因此,城市污染治理投入的主要压力来自城市生活废水。

(3)各工业行业污染治理重点不同,治理投入差距比较显著

2004 年,在39 个工业行业中,治理成本最高的是电力行业,达到593.5 亿元,其实际和虚拟治理成本都列各行业之首。列总治理成本前2 至5 位的分别是造纸、化工、钢铁和食品加工业,以上4 个行业总治理成本的排名与虚拟治理成本基本相同,说明这4 个行业的污染治理水平都不高,治理投入缺口大。

(4)中西部地区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东部地区治理投入仍需加大

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2004 年,东部地区的实际治理成本为545.1 亿元,占全国总实际治理成本的54.2%,但其虚拟治理成本仍然高达1125.5 亿元,是实际治理成本的2 倍,说明东部地区的治理投入仍需加大,而中西部地区的形势更为严峻,其虚拟治理成本分别占其总治理成本的77.0%和81.4%,说明中西部地区的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各地区环境污染实际和虚拟治理成本如图1 所示。

4、环境退化成本核算结果

4.1 水环境退化成本

2004 年,水污染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2862.8 亿元,占总环境退化成本的55.9%,占当年地方合计GDP 的1.71%,其中,水污染对农村居民健康造成的损失为178.6 亿元,污染型缺水造成的损失为1478.3 亿元,水污染造成的工业用水额外治理成本为462.6 亿元,水污染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为468.4 亿元,水污染造成的城市生活用水额外治理和防护成本为274.9 亿元。

2004 年,在东中西3 个地区中,东部地区的水污染环境退化成本最高,为1517.7 亿元,占总水污染环境退化成本的53.0%,占东部地区GDP 的1.5%;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水污染环境退化成本分别为777.5 亿元和567.5 亿元,分别占水污染环境退化成本的27.2%和19.8%,但这两个地区水污染环境退化占地区GDP的比例高于东部地区,接近2.0%。

4.2 大气环境退化成本

2004 年,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2198.0 亿元,占总环境退化成本的42.9%,占当年地方合计GDP 的1.31%,其中,大气污染造成的城市居民健康损失为1527.4 亿元,农业减产损失为537.8 亿元,材料损失为132.8 亿元。2004 年,在东中西3 个地区中,大气污染环境退化成本最高的仍然是东部地区,为1311.6 亿元,约占总大气污染环境退化成本的60.0%,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大气污染环境退化成本分别为541.6 亿元和344.7 亿元,分别占大气污染环境退化成本的24.6%和15.7%。中部地区大气污染环境退化占地区GDP的比例最高,为 1.4%,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大气环境环境退化占地区GDP的比例分别为1.3%和1.2%。

4.3 固废污染退化成本

2004 年,全国工业固废的新增堆放量为1762 万t,约新增侵占土地617.7 万平方米,丧失土地的机会成本约为1.26 亿元。城市生活垃圾的新增堆放量为2987.7万t,农村生活垃圾的新增堆放量约为6458万t,生活垃圾侵占土地约新增2553万平方米,丧失的土地机会成本约为5.21 亿元。两项合计,2004 年全国固体废物污染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6.5 亿元,占总环境退化成本的0.1%,占当年地方合计GDP的0.004%。

2004 年,在东中西3 个地区中,中部地区的固废环境退化成本最高,为2.43 亿元;其次为西部地区,为2.27 亿元;固废环境退化成本最低的是东部地区,为1.77 亿元,中、西、东3 个地区固废环境退化成本分别占全国总固废环境退化成本的37.6%、35.1%和27.3%。

4.4 环境污染事故退化成本

2004 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441 起,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3.33 亿元。根据《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4 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020 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8 亿元,因环境污染造成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5 亿元。两项合计,2004 年全国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成本为50.9 亿元,占总环境退化成本的1.1%,占当年地方合计GDP 的0.03%。

4.5 环境退化成本综合分析

(1)环境退化成本总量分析

2004 年,利用污染损失法核算的总环境污染退化成本为5118.2 亿元,占地方合计GDP 的3.05%。其中,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退化成本为2198.0 亿元,水污染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2862.8 亿元,固废堆放侵占土地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6.5 亿元,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9 亿元,分别占总退化成本的42.9%、55.9%、0.1%和1.1%。

(2)地区环境退化成本分析

东部11 省市的环境退化成本为2896.7 亿元,占全国环境退化成本的55.3%;中部8 省市的环境退化成本为1332.7 亿元,占全国环境退化成本的25.5%;西部12 省市的环境退化成本为959.3 亿元,占全国环境退化成本的18.3%。三个地区的环境退化成本和占各地区GDP 的比例如图2 所示。

5、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 核算

5.1 经污染调整的GDP 总量

2004 年,全国行业合计GDP 为159878 亿元,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4 亿元,GDP 污染扣减指数为1.8%,即虚拟治理成本占整个GDP 的比例为1.8%。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角度核算,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 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约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10800 亿元(不包括已经发生的投资),占当年GDP 的6.8%。

5.2 经污染调整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2004 年,从各地区GDP 与GDP 污染扣减指数排序来看,东部地区的GDP污染扣减指数最低,为1.13%;其次为中部地区,GDP 污染扣减指数为2.17%;GDP 污染扣减指数最高的是西部地区,高达3.12%,说明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都较低。从全国来看,GDP 污染扣减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的省市有21 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的省市有10 个。各地区GDP 污染扣减指数如图3 所示。

5.3 经污染调整的行业增加值

(1)三大产业部门

2004 年,从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 产业部门核算结果来看,第一产业虚拟治理成本为330.7 亿元,GDP 污染扣减指数为1.58%;第二产业虚拟治理成本为1790.3 亿元,GDP 污染扣减指数为2.42%;第三产业虚拟治理成本为753.4 亿元,GDP 污染扣减指数为1.16%。三大产业虚拟治理成本及占其增加值的比例如图所示。

(2)39 个工业行业

2004 年,从各工业行业来看,增加值污染扣减指数最低的行业是自来水生产业,扣减指数为0.04%;其次为烟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扣减指数为0.05%,不超过0.1%的行业还有印刷业、通信业、电气机械业和文教用品业等,说明这些行业的环境污染程度较小。GDP污染扣减指数最高的两个行业分别是造纸和有色冶金行业,分别为30.13%和11.63%,说明这两个行业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比最低,污染比较严重。39 个行业污染扣减指数如图5 所示。

附件:相关术语解释

1、实物量核算

就环境主题来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实物量核算,一是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物理量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

2、价值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环境污染价值量核算包括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分别采用治理成本法和污染损失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各地区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和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各部门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和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

3、治理成本法

污染治理成本法与污染损失法是计算环境价值量的两种方法。在SEEA 框架中,治理成本法主要是指基于成本的估价方法,从“防护”的角度,计算为避免环境污染所支付的成本。

污染治理成本法核算虚拟治理成本的思路相对简单,即如果所有污染物都得到治理,则环境退化不会发生,因此,已经发生的环境退化的经济价值应为治理所有污染物所需的成本。污染治理成本法的特点在于其价值核算过程的简洁、容易理解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污染治理成本法核算的环境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环境污染实际治理成本,二是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

4、污染损失法

在SEEA 框架中,污染损失法是指基于损害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污染损失调查,计算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种种损害,如:对农产品产量和人体健康等的影响,采用一定的定价技术,进行污染经济损失评估。目前定价方法主要有人力资本法、旅行费用法、支付意愿法等。与治理成本法相比,基于损害的估价方法(污染损失法)更具合理性,体现了污染的危害性。

5、实际治理成本

污染实际治理成本是指目前已经发生的治理成本,包括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药剂费、人工费、电费等运行费用。

6、虚拟治理成本 虚拟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虚拟治理成本不同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当年环境保护支出(运行费用)的概念,可以从GDP 中扣减。采用治理成本法计算获得。

7、环境退化成本

通过污染损失法核算的环境退化价值称为环境退化成本,它是指在目前的治理水平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功能、人体健康、作物产量等造成的种种损害。环境退化成本又被称为污染损失成本。

8、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所说的绿色GDP 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

9、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所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整套理论方法。为了把环境因素并入经济分析,联合国在 SNA-1993中心框架基础上建立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简称SEEA)作为SNA 的附属帐户(又称卫星帐户),1993 年公布了SEEA 临时版本,2000 年公布了SEEA操作手册,目前SEEA-2003 版本也已正式公布。

10、环境污染核算

环境污染核算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部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自然资源核算与环境核算,其中环境核算又包括环境污染核算和生态破坏核算。环境污染核算,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污染的实物量核算与价值量核算。

11、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 核算 经环境调整的GDP 核算,就是把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成本从GDP 中予以扣除,并进行调整,从而得出一组以“经环境调整的国内产出(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Domestic Product,EDP)”为中心的综合性指标。

12、绿色GDP

联合国统计署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首次正式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在理论上,绿色GDP=GDP-固定资产折旧-资源环境成本=NDP-资源环境成本。其中,NDP是国内生产净值。从上式可看出,绿色GDP是与NDP 相对应,而不是与GDP 相对应。在本研究中,考虑到在实际应用方面,GDP远比NDP 更为普及,因此采用了绿色GDP 与GDP 相对应的总值概念,而没有采用净值的概念,即绿色GDP=GDP-环境成本-资源消耗成本。简单地说,绿色GDP 就是传统GDP 扣减掉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以后的GDP。绿色GDP是一种大众性的提法,较容易被政府官员、公众和媒体接受。

第二篇:国民经济核算论文

农村集体经济问题改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该体制所服务的对象由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农户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暴露出一些问题。

关键字:财务管理制度

生产力

双层经济体制

资产流失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1、集体经济的含义。集体经济, 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 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化时期, 在自然乡村的范围内, 由农户自愿联合, 将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等)投入集体所有。集体利用整合的资源优势统一组织农业生产, 农民进行集体劳动。经营方式上, 实行政社合一。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强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化管理, 但脱离了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和规律,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基础是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体制。该体制下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农产品等经营收入由生产队统一支配, 农户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及农产品支配权。与之相适应, 公社、大队、小队逐级设立了附属于行政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农村社会制度高度集体化、公有化的象征,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农村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模式。1984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普遍展开。该经营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变, 把经营权交给农户。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由过去的集中经营转变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家庭经营在双层经营中属于分散经营层次, 但仍属于集体经济的范畴。与此同时, 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根本的变化。该体系所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原来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服务开始转向服务于以农户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组织。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村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物资管理手续不全;集体资产与财务账目管理混乱;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及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

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自主经营取得收益来维持基层政权稳定, 履行农村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层职能。该特点说明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及制度与执行层面的复杂性。

1、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前,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与之相对应的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的设置相对比较简单。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使得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实现较大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设置不健全、不规范;总账与明细账, 总账与日记账不分。甚至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集体连正式的账簿都没有。由于会计科目与账簿设置上出现诸多漏洞, 致使一些集体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和控制。

2、财会人员设置。每一村级经济组织的会计与出纳等财务人员负有对本村经营活动和收支业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与核算职能, 并对本村的经营活动负有一定的监督权。即会计等财务管理人员在村级这一特殊的管理体制中具有相当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就目前总体状况来看, 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组, 农村财务人员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根本不了解。

3、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故每一村组包括村民小组都设有会计人员负责管理具体的账务, 出纳人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及其日记账业务。但由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缺乏力度, 以及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出现了职责不分;收支不分;会计出纳人员于一身的现象。货币资金管理漏洞百出, 不规范运作方面经常发生, 如多头开户, 多人插手管账,村干部随意坐支, 钱账不分, 出纳人员常年无掌控现金, 而一些村书记、主任甚至是一些村民小组长随意操纵现金收支。

4、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制度是一个组织进行财务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制度和原则。但是村级两委一些主要干部特别是村主任或村支书责任心不强, 对各种支出审批不严, 而民主理财、收支预决算制度以及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预算决算具体实施时寅吃卯粮现象时有发生。村级财产无法实现基本的保值增值, 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

参考文献:

第三篇:-国民经济核算总结

总结 总论

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对象: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整体 方法:

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规则设计核算体系的框架;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核算;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使整个核算在数量上相互联系,新城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目的:

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包括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金融活动等等;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目标定论证,为经济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在核算日益国际化的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利用。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 基本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表 A 国内生产总值表

B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C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D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2 投入产出表 A 供给表 B 使用表

C 产品部门x产品部门表 3 资金流量表 A 实物交易表 B 金融交易表 4国际收支表

A 国际收支平衡表 B 国际投资头寸表 5 资产负债表

A 期初资产负债表 B 期末资产负债表 二 国民经济帐户 1 经济总体帐户 A 生产帐户

B 收入分配与支出帐户 C 资本帐户 D 金融帐户 E 资产负债帐户 2 国内机构部门帐户 A 生产帐户

B 收入分配与支出帐户 C 资本帐户 D 金融帐户 E 资产负债帐户 3 国外部门帐户 A 经常帐户

B 资本帐户 C 金融帐户 E 资产负债帐户 三 附属表

1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

2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增加值核算 生产法与支出法GDP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要素收入项目之和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进口-出口 最终产品使用核算:支出法GDP 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表的应用 A 投入产出系数 B 投入产出建模 C 影响分析

首先分析所研究事件会给投入产出表中最终需求不符带来怎样的变化,然后根据需要调整基本影响分析模型,计算出感兴趣对象因Y的变动所发生的变化。影响分析是假设其他不变,分析某些因素改变的影响,属于编辑分析范畴,因而只适用于短期分析。资金流量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

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投入产出核算,可以从中获得产品实物循环的详细信息 资金流量核算的对象覆盖了收入分配和金融交易两个部分 资金流量核算中的资金:狭义理解为金融交易流量,广义定义的资金流量则将其范围从金融流量扩大到所有价值收支流量,是指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过程,体现了与实物循环对应的价值循环

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应用

交易项目分析---机构部门占有结构及流动结构分析 机构部门分析---部门内部的交易特征分析 经济总体分析

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 金融资产与金融交易

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一种类型,它体现为一种对未来收益的要求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对称性(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除外),金融资产对应着金融负债,从机构单位角度来说,即债权人对应着债务人。

分类:货币黄金,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款 金融交易是指涉及机构单位金融资产所以权发生变化的所有交易,包括金融债券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

金融交易与非金融交易的关系

金融交易核算中,如果金融资产发生变化不等于负债变化,则出现净金融投资(净贷入、净借入);在非金融投资核算中,如果非金融投资规模与其投资资金来源不相等,也会出现净金融投资。

金融交易核算与核算表 债权发生制和市场价格原则

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交易的核算、通货和存款交易的核算、股票以外证券交易的核算、贷款交易的核算、股票和其他权益交易的核算、保险专门准备金交易的核算、其他应收应付款项交易的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问题是资产的定义和核算范围,核算内容不仅限于特定时点的存量核算,还应该包括资产负债变动过程的核算。

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第一级分类,前者形成于金融交易过程,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资产;后者则主要是在实物交易中累积起来的。

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是对非金融资产的进一步分类。生产资产是经济资产的最重要类别,对应着经济学中所定义的资本。国民经济核算中,资产负债核算是指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目的是对该经济体各部门所拥有的经济资产、负债及其净资产进行系统核算,以反映资产、净资产的总量、结构及其变动状况。一是时点存量的总量核算;而是时期内的存量变化核算。资产存量流量分析

将存量流量结合起来可以进行广泛的经济分析,由此可以衡量利用资产负债存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从经济总体来看,经济资产存量、国民财富这些指标代表了国民经济总能力。现实中经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一时期经济发展成果,以GDP的增长代表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对外经济核算划清 国内与国外之间的界限。

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总体核算,有两个特点:1,遵循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原则,按照常住性确定对外经济活动;2注重在对外收支发生环节进行核算,一般不延伸到收支产生的进一步影响。国际投资头寸是指常住单位拥有的国外资产存量、对外负债存量以及净头寸,其中净头寸是资产存量减去负债存量的净额。一是期初、期末的投资头寸存量;二是核算期内引起负债核算的组成部分。

利用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可以再静态上分析一国持有的国外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在动态上分析一国对外投资负债的变化状况。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矩阵表

账户结构:经常账户,存量账户,积累账户。经常账户:包括账户,收入分配账户和收入使用账户。

每一个账户都是一个平衡表。国民经济核算矩阵。同一交易类别之行与列之间的严格平衡关系、不同交易类别下项目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整个数据体系联为一个整体;利用矩阵代数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数学运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灵活运用与拓展 短期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体现为季度核算,而季度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主要集中在GDP核算方面。通过核算预测本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通过核算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予以有效监控。特点为:核算周期较短。核算时效性较高。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季度GDP应用中的问题 1.季度核算中的季节调整 2.与GDP数据的衔接

环境--经济流量实物核算和混合核算,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活动流量核算,自然资产存量及其变动核算,GDP总量调整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动态比较

所谓国民经济核算的动态比较,就是要针对国民经济核算锁提供的经济指标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一般比较中的当前时期称为报告期,将用做比较参照的时期称为基期,通过比较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及其结果的动态特征。动态比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民经济活动实际规模的动态变化,以国内生产总值基期构成项目为中心,进而延伸到收入等流量;国民经济存量实际规模的动态变化,以经济资产基期构成项目表现。

第四篇:《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一、课号:

二、总学时:64学时

三、适用专业:统计实务(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

四、选用教材:《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统计实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为对象,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等多角度进行的宏观经济核算,是认识国情国力的有力工具,是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手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对于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核算和分析方法,为将来从事并胜任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论

(4学时)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重点和难点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平衡原则、主体原则、计量原则。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2.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6学时)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经济流量分类与资产负债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问题、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的分类、经济存量和资产负债的分类;掌握经济指标法、平衡法与平衡表、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重点是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3.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国内总产出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值核算;国民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生产核算的范围与国内总产出、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掌握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要素成本结构的变化分析、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区域差距和国际对比分析。重点和难点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4.投入产出核算(8学时)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投入产出表的种类和结构、投入产出基本模型、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研究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影响。重点是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难点是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8学时。5.资金流量核算(8学时)

资金流量核算的概念和范围;非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核算和资金流量表;金融投入产出分析和三维金融流量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核算、非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核算、金融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和分析系数;掌握经济交易与资金流量核算、标准式资金流量表的结构和编制、标准式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应用。重点和难点是金融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和分析系数。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8学时。6.资产负债核算(6学时)

资产负债核算的有关概念;资产负债存量核算;资产负债变动核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经济存量与资产负债核算、国民资产负债表、三维金融资产和负债表、资产负债变动的原因、资产负债外生数量变动核算;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资产负债外生数量变动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动态衔接。重点是国民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外生数量变动核算、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与持有损益核算。难点是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与持有损益核算。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7.国际收支核算(6学时)

对外经济核算及其相关领域;对外经济交易与国际收支核算;对外资产负债与国际头寸核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际收支核算、国际头寸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国际收支的记账方法和计量原则、国际头寸核算的内容和形式;掌握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应用、国际头寸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重点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应用、国际头寸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难点是国际头寸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8.国民经济账户体系(10学时)

国民账户的特点和种类;国民经济账户的编制原理; 国民账户体系的其他表述形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构成、产品账户和经常账户、积累交易和其他积累流量账户、存量账户和国外账户、综合经济账户;掌握国民账户与五大核算之关系、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综合经济账户。重点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构成、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综合经济账户。难点是国民经济核算矩阵。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10学时。

9.国民经济价格核算与分析(4学时)

国民核算的计价和对比问题;总产出和GDP指数的编制原理;经济水平的国际对比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总产出和GDP指数的编制原理、国际经济对比与货币购买力、国际对比指数的编制程序、国际对比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总产出指数的编制方法、GDP指数的构造原理、GDP指数的编制方法、GDP诸指数的内部协调。重点和难点是总产出指数的编制方法、国际经济对比与货币购买力。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10.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6学时)

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源核算;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发展水平测度与新国民财富核算;社会总供需测算与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人口资源核算、人力资源核算、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掌握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价值量核算、发展水平测度、新国民财富核算、社会总供需测算与分析。重点是发展水平测度、社会总供需测算与分析。难点是发展水平测度。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七、参考书目

⒈《国民经济核算教程》,赵彦云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⒉《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高敏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⒊《国民经济核算概论》,王德发、朱建中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编制:

审核:

日期:

第五篇:国民经济核算04任务

1、(1)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部分。要坚持的原则有四个:

㈠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㈡所有权原则。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的作用。㈢三定价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

㈣核算统计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责进行估价的原则。

其各相应账户的经济含义:账户体系中的第一个账户是生产账户,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是第二部分账户,其中第一个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包括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与之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收入在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与之相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可支付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若为正数,表示还存在未使用收入,构成进一步投资的资金来源;若为负数,表示收入不够抵偿消费,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资本账户,该账户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置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等内容,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资本账户是一个流量账户,反映非金融资产的积累,它与资产负债存量账户和其他流量账户有紧密的联系,本账户的平衡项是资金余缺,若为正数,表明本部门资金富裕,除了满足本部门非金融投资的需要外还可供其他部门进行投资;若为负数,表明本部门资金短缺,需要从其他部门借入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金融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以及这些交易的净成果即资金的净借入或净贷出,账户的左端反映各种类型金融资产的净增加额,右端反映的是各种类型负债的净增加额以及资金余缺。金融账户的核算范围涵盖了严格的金融交易和其他货币交易。

(2)、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 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流量帐户体系如下:货物和服务账户

来源 使用

总产出 7665.11 中间消耗 3305.96

进口 101.4 最终产品使用 4460.55

最终消费 1763.14

资本形成 2364.4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122.35

固定资产形成净额 1527.26

固定资产形成消耗 595.09

库存增加 242.06

出口 333

总供给 7761.51 总需求 7761.51生产账户

使用 来源

中间消耗 3305.96 总产出 7665.11

国内生产总值 4359.15

固定资产消耗 595.09

国内生产净值 3764.06

生产支出总额 7665.11 生产总额 7665.11收入形成账户

使用 来源

劳动者报酬 1383.16 国内生产总值 4359.15

生产税净额 775.09固定资产消耗 595.09

总营业盈余 2200.9国内生产净值 3764.06

固定资产消耗(折旧)595.09

净营业盈余 1605.81

收入形成使用总额 4359.15 收入形成来源总额 4359.15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使用 来源

财产收入支出 200.85 劳动者报酬 1383.16

国民总收入 4158.3 生产税净额 775.09

固定资产消耗 595.09 总营业盈余 2200.9

国民净收入 3563.21固定资本消耗 595.09

净营业盈余 1605.81

合计 4359.15 合计 4359.15收入再分配账户

使用 来源

经常转移支出 4.00 国民总收入 4158.30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4160.30固定资本消耗 590.09

固定资本消耗 590.09国民净收入 3563.21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3570.21 经常转移收入 6

合计 4164.3 合计 4164.3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用 来源

最终消费支出 1763.14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4160.3

国民储蓄总额 2397.16固定资本消耗 590.09

固定资本消耗 590.09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3570.21

国民储蓄净额 1807.07

合计 4160.3 合计 4160.37 资本交易账户

使用 来源

总资本形成 2364.41 国民储蓄净额 1807.07

固定资本形成 2122.35 资本转移收入 3

库存增加 242.06

固定资本消耗(-)595.09资金余缺 40.75

合计 1810.07 合计 1810.07金融交易账户

使用 来源

金融资产购买净额 960 资金余缺 40.75

负债净额 919.25

合计 960 合计 9602、解释资金流量账户体系中各总量指标的含义和相互联系以及具体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间的这些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联系;另一是流量

核算过程的联系,在账户指标上积累账户的资产负债和净值都与资产负债表中相对应的指标是直接联系。积累账户反映了期末与期初资产负债表的变动部分。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是通过平衡项。如增加值是生产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生产过程所有因素决定的变量,并与收入初次分配账户联系;原始收入是收入初次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由收入初次分配所有因素决定,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相联系;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再分配过程决定的变量。通过平衡项可以考察和分析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关系

下载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会计学专业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2006年3月)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专业......

    国民经济核算05任务

    浅谈GDP与人均收入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

    XX市XX年度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总结

    XX市XX年度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总结 XX年,XX核算工作在省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以提高核算数据质量为中心,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一、苦练内功,建一支高素质的核算专业队伍 "新速度、......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会计专业 国民经济核算 试题 2005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海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05任务[本站推荐]

    浅谈GDP与人均收入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

    中国2008年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完成

    中国2008年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完成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衡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尺度。环境保护部和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联合开展了绿色国民......

    电大(会计本)《国民经济核算》判断题汇总

    三、判断题 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X)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

    国民经济核算任务5-小论文

    浅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迁分析 摘要:199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宣告MPS退出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