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摘 要: 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 是证券监管的基石。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壮大, 证券监管和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和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证券监管对于保护我国投资者的利益, 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公开有重大意义。从对于信息披露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入手, 分析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 试图对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披露; 问题; 制度设计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含义
信息披露制度是指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人)按照一定法律和规章制度, 向投资者、社会公众、证券监管机构等通过一定方式将其经营状况、重大财务变动情况、盈利状况等在规定时间准确、充分、及时地进行公开或公告, 以便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维护股东和债权人合法权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规定!信息披露人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 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同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作为投资者判断投资价值的信息保障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被称为证券市场的核心制度, 是证券监管制度的基石。
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规定证券发行人在公司在上市时进行初始披露, 在上市之后经营过程中进行持续披露。初始披露主要通过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来完成。持续披露包括定期披露和临时披露。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发布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来完成定期披露;除了定期报告, 上市公司的重大事件报告和公司收购报告属于临时披露。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框架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框架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监管经验, 并结合本国特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信息披露体系。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券法 为主体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当前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证券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律;第二个层次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是由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部门规章。上述三个层次的规范中,《证券法》的影响最大,它制定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结构。其次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它具体地充实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而证监会制定的部门规章则是将具体的内容再进一步地细化。以上三个层次的规范共同构成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体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现状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以强制披露制度为主
在我国,上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三个层面的规定由上至下越来越详细,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其规定主要是以强制披露为主。而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十分单薄,仅在少数几个准则或指引中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自愿信息披露,如中国证监会2005年颁布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该指引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自愿信息披露,从而加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总之,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制度并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只是对自愿性披露停留在“呼吁”、“建议”的阶段,没有出台相关鼓励措施,也没有对虚假披露的情况作出明确的惩罚规定。
(二)信息披露缺乏有效性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信息失真仍然存在, 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 操纵财务、经营业绩, 使用会计手段弄虚作假的现象层出不穷。上市公司可能会为最大限度地筹集资金, 不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蓄意夸大公司的经济实力、盈利潜力、资产规模等信息, 或者故意掩盖公司经营亏损和负债;证券承销商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可能会被上市公司收买, 为其虚假信息披露加以粉饰, 无法发挥自律监督的作用, 从而导致市场中虚假信息泛滥, 影响社会公众预期, 导致投资者决策出现错误或偏差, 继而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其次,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对称。由于我国相关法规没有做出明确的规范规定, 中小投资者的权利没有得到细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的保护, 机构投资者往往比中小投资者更迅速、更充分地获得信息, 从而导致这两种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投资效益有较大的差异。同时, 由于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对披露信息的分析中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因此能够比中小投资者更准确的吸收信息, 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从而加深这种不对称性, 而得不到监管部门的有效规范, 公平原则得不到体现。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格式、术语的不规范性得不到有效改善, 上市公司为掩盖自身财务问题, 可能会含糊其辞或者使用容易出现歧义的术语来披露公司信息, 导致信息不易被理解或容易被误解, 进一步恶化了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中没有对于中小投资者权益特殊保护的明确规定, 使其在由于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或不对称信息披露遭受损失之后, 得不到有效、合理的救济, 违规公司得不到有效的处罚。
(三)证券监管机构监管存在问题
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相关监管法规和会计准则中存在漏洞, 无法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进而导致准确性标准无法得到严格遵守。在有效市场当中, 信息的及时披露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 信息披露越及时, 投资者的收益和公平越能够得到保障。我国券法 中规定, 中期报告应于每一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二个月内编制并公告;年度报告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后四个月内编制并披露。然而在这些二个月或四个月的时间间隔里, 许多相关信息可能会通过小道消息传出去, 一些内部关联人员可能已经利用内幕消息和时间差完成了内幕交易, 实际上使这些信息失去了披露的意义。同时, 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灵活性给予了同一会计事项多种的处理方法, 这就为操纵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了便利。
(四)“重大性”界定不合理
信息披露的意义在于向证券市场上的所有投资者提供方便其进行投资决策的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 同时将上市公司置于社会公众有效监督之下。这就要求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必须符合重大性的标准。重大性标准首先是指所披露的信息是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的重要信息, 必须做到完整和充分;其次是指要避免过多披露琐碎的、无关紧要的信息, 以免使市场充斥过多的噪音, 影响投资者决策。一般认为确定某信息是否为重大信息, 有两种评价标准: 一是该信息是否能影响投资者决策, 能够使合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的即为重要信息;二是该信息是否能影响证券价格。根据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 在强有效市场上,价格能够反映所有有用信息, 信息的变动最终反映为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 此时第二条标准是可行的。
然而, 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较晚, 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场上存在许多投机等不规范行为, 可预测性较低, 证券价格容易受到政策性信息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属于若有效市场,信息变动不能有效反映在价格变动上, 证券价格与投资决策之间联系较弱。如此以来, 证券价格不能完全反映投资者决策, 将证券价格的变动作为重大性标准导致了对投资者决策有影响的信息的忽略。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一)完善信息披露的“重大性”界定
根据前文所述, 在我国的特殊环境下, 将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标准设定为能够影响投资者决策更加合理。这种定位能够直接保护投资者利益, 而且能够避免在以证券市场价格为标准的情况下, 人为操纵证券价格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证券监管应当遵守: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切实保护投资者的权利, 尤其是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在法律建设层面, 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编报规则和披露时间, 细化信息披露的要求。借鉴美国等成熟市场监管经验,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操作诉讼机制, 健全因虚假信息披露而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同时对违规行为作出详细、明确、有效的处罚规定,并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违规成本。
(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社会监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除了受到法规、制度因素制约, 还会受到披露主体自身诚信、道德水平的影响。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有效降低这种道德风险, 而且能够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虚假信息披露成本。同时,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和执业能力, 减少违规披露行为。
第二篇: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不规范的信息披露可能误导各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决策,从而遭受损失,由此引起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影响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的效率。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升财务治理信息披露质量, 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可操作的信息披露责任机制, 强化上市公司执行层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的责任, 包括足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对财务欺诈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缩小盈余管理空间, 加快有关制度建设的步伐。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的问题主要有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产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财务决策权利过于集中,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导致相关制度得不到落实,其凸现的财务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剩余财权安排的对象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地分析,从优化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角度, 在具体措施上,主要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促使债权人参与公司财务治理,完善激励约束与监督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等措施来实现。
总之, 当前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 有利于加速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 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制度创新, 有利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我国上市公司健康、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亚娟:《从猴王事件看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财会通讯》,2
第三篇:试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试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摘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一直是监管的核心,广大投资者要想了解上市公司最主要的渠道主要通过信息披露,而中介机构或者监管部门要想监督上市公司也是主要依靠信息披露所提供的情况。因而,信息披露制度成为研究上市公司监管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监管实践可知,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理论,结合有关事实,探究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足的现状和原因,就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完善 提纲: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概述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含义及意义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含义
信息披露制度,也称上市公司公示制度、公开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及其信息披露义务人依照法律规定通过法定的方式和途径将其自身的财务变化情况、经营状况、盈亏情况等信息和资料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了解公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及决定如何投资的制度。它既包括在证券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也包括证券上市之后的持续信息公开。
我国《证券法》的基础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三公原则中尤其以公开原则最为重要。公开原则是公平、公正原则的衡量标准,也是公平公正原则发挥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证券市场上有许多涉及上市公司的违规和舞弊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完全的贯彻好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好广大投资者利益,减少甚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因此公开原则成为世界各国证券法律制度的重要原则,信息披露制度在各国证券法律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要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2.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意义(1)有效约束证券发行人的行为
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约束证券发行人的行为,使其不能在发行阶段舞弊,也促使发行人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按照公开原则的要求,发行者必须将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系的资料通过法定程序和在法定载体上进行公示和说明,这就是发行人重视财务制度建设,促使发行人加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这就是发行人处在社会大众的监督之下,为了提高投资者对其公司的认同程度,必须不断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2)是证券市场顺利形成合理发行与交易价格的前提和基础
股票价格的形成过程清楚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甚至全球经济形势都是股票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但是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特别是盈利能力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公司的盈利状况很大程度上由公司的管理情况决定,所以经营情况的好坏是股票价格的间接决定因素。这也是广大投资者选择某只股票的参考依据。因此,公开原则将公司的经营情况在内的大部分信息公之于众,从而使广大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更加理性和客观,从而使股票的价格更加合理和贴近供需关系。
(3)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内在要求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投资者的信任和投入,资本市场就会不断的萎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正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建立信心的前提条件。首先,信息披露制度使得广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者前获得应有的信息,并以此进行判断和决策。这样一方面消除了盲目投资的不利情况,自然而然的减少了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同时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是公平投资者的天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内幕信息的不利影响。这一制度使得广大投资者在一个相对安全和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投资,从而保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巩固了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信心。
(4)有利于监管部门和社会大众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虽然法律赋予了证券监管部门许多行使权力的手段,但是公开的信息始终是监管部门了解上市公司经营情况以及获取上市公司违规线索的主要来源。监管部门既可以运用已经公开披露的信息查处证券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监管部门还可以利用市场上公开的信息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从而能够有效的指导投资者开展证券投资活动。因此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维护投资者信心,维护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范现状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包含三个方面,证券信息制度、会计信息制度和审计信息披露制度,这是最基本的三个框架构成因素,因为各国的监管体制不同,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不相同。目前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各国都有自己不同的证券监管模式,但是就目前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立法模式和框架:
规定越少,而越往下,针对某些特定时间的“暂行规定”较多,各项规定纷繁杂乱,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个别规定或重合或缺位。而且法律层面的规定都较为概括,从而缺乏可操作性。不难看出,从整体数量上来看,我国法律层面的规定较发达国家而言非常之少,而专门针对证券市场的法律则只有《证券法》,由于《证券法》要兼顾到整个证券市场的规制,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条文上不免过于概括与笼统,从而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对于上市公司首次信息披露的规定只是在
决策标准”和“价格标准”。可以看到我国目前在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标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重大性标准缺乏统一性,不利于操作,虽然关于采用一元体系还是二元体系的争论仍在继续,也有观点认为二元体系更加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但要建成一个完善而又成熟的证券法律体系,从长远来看最终仍是需要采取统一的重大性标准的。其次,《证券法》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所规定的重大性事件概括性较强,没有清晰的概念界定与标准界限,容易导致主观判断,因而给实际操作过程带来了难度。
(三)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处罚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应对信息披露失真的处罚不力
交易成本理论中包含有违约成本一项,违约成本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违约行为,这引申至法律当中便可理解为当一项行为的违法成本越高之时越容易去遵守法律。在我国,《刑法》中有关违反证券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经过多次修改,根据《刑法》有关条文的规定,证券欺诈行为的相关责任人最高可能面临的是10年有期徒刑和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与修改之前的最高5年有期徒刑和20万元罚金的规定相比己经严厉了许多,这是可喜之处,但我国仍是属于较温和的状态,目前仍有许多上市公司不畏法律通过不实披露获取非法利益。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证券交易所对违规上市公司通常采取“公开谴责”的方式,以期达到惩罚与威慑的作用。但是实践中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其一,被公开遗责的上市公司股价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大的波动,可见市场对于公开谴责的反应并不敏感,反而对此消化得非常快。其二,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对于证交所的公开谴责并不重视。这其中的原因有二,会计师事务所规定了 “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赔偿责任”和“承担连带责任”,这只是笼统的规定,却没有对责任分担的情况进一步明确,这样无疑会增加滥诉的情形。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多层次信息披露法律体系的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体系较少且过于概括,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给具体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证券市场瞬息万变从而也使得法律规定滞后,无法适时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完善信息披露法律的总体框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要加快对《证券法》等现有证券相关法律的修改。面对日益复杂的证券市场,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现有法律对于新产生的问题无法很好地进行解决,因此根据近些年来积累的问题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显得十分必要。当然笔者认为正因为证券市场的瞬息万变,对现有问题进行修改可能仍然难以应对证券市场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还要从长远的角度给法律规定解决新问题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这可以参考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法律,美国的证券市场己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在解决证券市场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方面也己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我国可以从屮吸取一定的经验。
其二,建立多层次证券法律体系,可以考虑从法_屈面增订专门规制证券信息披露的法律,从避免低层级的各类规范之间的冲突而言从法律层面出台专门详细的法律无疑是有利的,可以使i正券市场运作起来更加畅通,并且在其中可以具体对于违反信息披露的民事赔偿诉讼制度进行清晰明确的规定。具体可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将各层次的规范统一格式,统一编号,形成系列,这样既利于上市公司遵守,也利于监管机构执行。另外,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政府监管机构应加快制定更多详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律规范,从而与法律层面的法律形成配套,使得证券市场整体运行得以规范、有据可循。
(二)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规定 1.合理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我国在制定证券法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规定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来对信息披露的范围进行规范,例如在65条规定:“上市公司和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二个月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一记载以下内容的中期报告,并予公告:(l)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经营情况;(2)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3)已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变动情况;(4)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重要事项;(5)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总体上来说,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基本全面,能够涵盖公司的生产经营各个流程。但是,与资本市场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规定还难称完备。例如美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不仅要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因素纳入公开披露内容,还要把环保部门对该企业的评价等非生产性的信息也列入公开范围,以使公众更加全面的了解该企业的情况。同时规定公司将公司大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行为的自我交易行为、甚至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经验和个人声誉等都要列入公开的范围。
2.明确信息披露标准,建立保障制度
信息公开虽然无法制定统一的公开标准,但是可以完善相关的原则,目前我国《证券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来看,我国法律都侧重强调了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但是对于信息的完整性、和便捷性规定的较少。同时对于公开披露信息是否合规的保障机制规定不足,因此,我们建议按照国外的先进做法,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确立信息披露便捷性原则。在证券法或者公司法中设计符合便捷性的条款,规定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方式包括直接交付、固定地点备置以及通过公众新闻媒介披露等。同时还规定了投资者对于所公开的信息真实性提出异议的制度安排。
其次,建立信息披露审查制度。针对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的不真实、不充分、不准确、不及时以及不便捷的现象,建立相应的审查机制。建立和明确审查责任人、审查程序、审查标准、审查流程等,明确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审查责任,建立与审查制度相配套的反馈和修改机制。
最后,建立信息披露合规担保制度。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将信息披露合法性的保证责任转嫁到与信息披露主体相分离的
[3]赵淼: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赵立新:构建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5]金德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个股异常波动相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2012(9)[6]李峰涛.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披露与股价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2(3)[7]莫扬.内幕信息披露规则的国际比较及借鉴意义[J].上海金融,2013 [8]李明辉.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若干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田剑英.我国上市公司违规违法现象探析[J].浙江学刊,2013(4)[10]]邱龙广.公平信息披露研宄现状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1]凌艳平.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年
第四篇: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思考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信贷者等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公司报告财务信息,而且需要它们提供大量的非财务信息。通过对非财务信息的计量和披露反映那些不能进入财务会计系统、但与企业未来财务业绩密切相关的业绩信息。本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概念及特点入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信息披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信息 披露 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及时、真实、充分、公平地向广大投资者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义务。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是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并且对行业监管、公司自身的稳定及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外部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以便做出合理决策。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会计信息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即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税务会计信息,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被普遍认为是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点,它主要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经营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的经营前景,是构建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只有作为所有者和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双方均充分享有会计信息,所有者才能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获利能力、未来发展前景等做出可靠的判断,交易中的博弈双方才会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所有者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易结果。
1.2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报告和审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收益与成本等方面进行深入有益的研究;而国内学者主要从信息披露的现状和改进措施及规范制定方面等角度进行研究。其中,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都较为丰富。
1.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文的写作是沿着从理论分析到实际应用,用理论分析的结论指导实践的思路展开的。由于本文的研究角度是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互动,所以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而需要解决的就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所以文章详细分析了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最后将这一关系应用于实践,对如何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主要问题。2.1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着质量低下,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的问题。从已查明的情况看,1985-1994年的十年间,累计查出的违纪金额为1383亿元,1998年更是达到了268878.68亿元(估计数)。从未完全查明的情况看,自从中国证监会规定了有关配股和摘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标准后,每年便有大量的ROE落在10%-11%和0%-1%等刚好达标的区域之间。显然,这是会计操纵导致信息失真的结果。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会计信息供需双方效用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以及会计信息天生具有经济后果等原因,违法性失真在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在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会计造假已成为经理人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选择,会计信息失真愈演愈烈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2.2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在数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少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对有利于公司的财务信息过重披露,而对不利于公司的财务信后、披露不够充分,甚至三缄其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披露虽比以前充分,但仍不够细致;企业偿债能力的揭示不够充分,很多企业在存在大量应收账款的情况下,却不对应收账款的构成进行分析,或者对企业的对外担保情况、或有负债的具体内容进行隐瞒等等;对资金投放去向和利润构成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对一些重大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借保护商业秘密为由,隐瞒对企业不利的财务信息尤其是涉嫌违规的行为的披露。2.2.2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证券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信息的集散地。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必须通过一整套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信息评价、信息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更准确地说,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转,是以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的。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会通过信息披露的途径在市场上广为传播,被市场参与者选择接受,进而影响其行为决策。无论从企业上市之初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还是中期与年底的定时报告,都构成了证券市场的重要信息来源。芝加哥大学教授Eugene Fama建立的“有效市场假说”,证实了会计信息能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为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建立了基础。叫近期证券市场的虚假信息披露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会计界的巨大反响和深思,也使得信息披露的规范成为刻不容缓的严峻课题。本文试从信息披露失真的本质入手,分析其原因、特点和治理对策。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会计信息,包括会计报表包含的信息、会计报表附注及其他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审计相关报告信息、证券监管部门要求提供的文件
按规定,上市公司应尽可能详细地公开财务预测信息,不得有任何隐瞒和遗漏;但许多上市公司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报喜不报忧;而且不仅仅倾向于报告“好消息”,隐瞒“坏消息”,有时披露的“好消息”往往过于乐观,严重脱离实际,使投资者难以获得全面的、真实的信息,据以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研究指出,上市公司整体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整体处于起步阶段,99%的企业得分不及格,近1/3的企业得分低于20分(满分100,下同),沪深300指数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平均为29.8分,没有企业达到卓越者水平(80分以上),仅有3家企业披露水平达到领先者阶段(60-80分)。
2.2.3在及时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证券监管部门一再强调上市公司必须在其指定的新闻媒体上发布信息,然而迄今为止仍有个别上市公司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披露财务信息,有些上市公司的有关重要信息(如业绩、分配方案、重大资产重组大案等)尚未公开披露,市场一部分人已了如指掌,有些上市公司还擅自公布涉及国家经济政策方面的重要信息,助长了股市的投机性,有些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信息朝令夕改,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3.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
3.1披露准则和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制定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有关的机构有:全国人大、国务院证券委、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等五大部门。政出多门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权责界定不清,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尽管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多项信息披露的准则,但作为报告主要部分的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信息的生成则是根据财政部会计制度制定的。由于两者职责不明又缺乏协调和沟通,披露要求缺乏一致性,造成执行中的混乱,给披露虚假信息创造了可乘之机。会计制度、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完善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提供了诱因和可能。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制度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如同一项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被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方便之门,造成部分上市公司为了配股“扭亏”、“保壳”、兑现管理人员奖金、平衡实际盈利与预测盈利等目的,利用准则、制度给予的“活动空间”进行会计操纵,从而使会计信息不公允、失真。
3.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从总体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控制型治理结构,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的1170多家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授权投资人”与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上未能实行“五分开”,妨碍着上市公司新体制的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败德行为”;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存在缺陷,董事会缺乏必要的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履行维护股东利益的义务,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监事会形同虚设,对大股东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3.3证券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良好的会计信息不仅使公司获得良好的公司管理业绩评价,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股市投资者;而较差的会计信息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某些上市公司为了粉饰自己的业绩,利用造假等会计行为,在会计信息的数量上和质量上做文章,致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不能正确、客观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时,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各方利益团体也在影响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制定和披露,并积极地参与制作过程。10年来,不成熟的中国证券市场表现地投机性过强。过强的投机性又是滋生庄家行为的土壤。庄家行为和内幕交易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我们从“银广夏”1999年以来的K线图中可以发现,“银广夏”虚构利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配合庄家的炒作。正是由于炮制了惊人的利润,才有了“银广夏”低市盈率、高成长性“蓝筹股”神话的出笼,才有“银广夏年以440%的涨幅位居深沪两市第二位的排名。“银广夏”的疯狂造假是一场活生生的庄家与内幕交易者联手操纵股价、共同牟取暴利的骗局。4.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尽快与国际接轨,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基本原则,并参照国外公司治理实践中普遍认同的标准,我国制定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主要针对上市公司,是评判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衡量标准。对公司治理存在重大问题的上市公司,证券监管机构将责令其按照该准则的要求进行整改。
建立完善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现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偏重于政策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财务评价指标过于追求少而精,使得企业财务状况的揭示不够充分。可以增设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现金流量债务保证率等指标,较全面地衡量企业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
健全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健全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可以采取:树立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理念;及时监督、促进和管制;定期进行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4.2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体制
要加快制定科学、配套的会计准则体系,要抓紧修订会计法律规范,要抓紧制定完备、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对市场的运作和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市场的有效性依赖于信息披露的制度化。因此,我国要尽快修订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期在市场发挥更好的作用。一套严谨、科学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基础,也是监管的基础。建立完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真实、充分、及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化体系,并不断的加以完善。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大致包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经济法规。在这一规范体系中,会计准则是核心。会计准则是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实务的指南,它规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明确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要求,也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依据和职业保障。因此,为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更加规范、恰当,应适时地修改、完善会计准则及统一会计制度。
在股票市场上,对于无足够股份参与管理的大众投资者来说,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最直接的信息来源。持续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消除股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充分,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实现股票市场的透明和规范。对公司业绩信息和关联交易信息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发现有欺诈行为者,要依法严惩。尽早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对发布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应由上市公司予以经济赔偿。另外,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要从制度上规定他们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
4.3强化审计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会计监督体系包括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个层次。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可直接使契约各方受到约束,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防范不实会计信息的形成。政府的审计监督与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审计监督共同构成了审计监督的全部外延。因此,建立健全各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和控制制度,使其真正发挥基础作用;完善政府监督体系,加大对违法性失真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充分发挥“经济警察”_的作用。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意义甚大。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订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但是,良好公司治理不仅仅体现为完善的制度或标准,更重要的是制度或标准的贯彻执行。为此,要加大相关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补充惩处条款;实行市场退出机制等,确保会计制度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5.结束语。
本文仅利用有限的数据对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析,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整体上有所改善,但仍有一部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低,严重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为保证股票、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规范自己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从而促进股票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参考文献: 李宜;;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研究——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曹中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陈旭东;吴昊旻;;COSO报告、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J];商业研究;2007年05期 树友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林钟高;徐虹;唐亮;;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来自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09年01期 方红星;孙翯;;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12期 方红星;孙翯;;基于沪市公司2006年报的内控信息披露研究:修正与拓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王敦秀;;信息社会财务披露中的供需矛盾[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毛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01期 冒乔玲;陈慧;;基于ERM框架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09期
第五篇: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十多年来,已逐步向规范化、法律化发展,信息披露制度也已建立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散布假信息、隐匿真实信或滥用信息、操纵市场、欺诈投资者、转嫁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干扰了证券市场的完善和有序化。作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信息披露制度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必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造成障碍。
披露制度又叫信息公开制度,是指证券市场上有关当事人在证券发行、上市、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法规、证券主管机关的管理规则以及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或向证券主管部门或自律机构提交申报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整套行为规范和运作准则的总称。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制度,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最主要的制度。而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最主要的制度之一,可以说是证券监管制度的基石。披露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上市公司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及时、准确、真实的披露公司的重要信息,便于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决策,保护上市公司自身利益。信息披露又是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化运行,体现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护投资者利益,实现证券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投资者监督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建立合理和完备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坚定投资者的信心,提高中国证券市场透明度都有十分重要的信息意义。
一、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现状
(一)中国已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当前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体系包括四个层次,有《证券法》、《公司法》等国家基本法律;有《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理》、《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行政法规;有《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等中国证监会制定的部门规章和自律规则——沪深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规则》。可以说,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了以《证券法》为主题,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该框架从原则性规范到操作性规范,从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到手段,都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规定,并参考了国际通行的规范,披露标准较高,制定过程较为透明,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
(二)中国证券市场建立的信息披露制度采用的是强制披露形式。
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世界各国政府对其证券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而证券市场的不对称是强制信息披露存在的理由:资本市场是一个存在着重要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只有将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被引入制定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国证监会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根据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逐步确立了以强制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同时,上市公司监管也围绕信息披露这个中心,建立了“事前立规、依法披露、事后追究”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中国证监会、证监会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协调监管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也已初步建立。
(三)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最大的问题。
可以说,通过不断建章建制,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透明度已日益增强。但在实践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也存在一种倾向:重量不重质。翻看三大证券报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各种公告迅速“扩容”:数量多了,篇幅长了,内容全面了。尤其是出台《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之后,各公司在董事会决议中也披露了各种工作制度,原本寥寥数语的公告,变成动辄几万字的条文与规章,让投资者目不暇接。但这些公告大多是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拷贝,有效信息并不多;其次,信息披露上的违规行为并没有下降的迹象,有关研究表明,从1993年至2001年10月上旬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样本显示,受查处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日益增加。
二、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投资者的成熟程度较差,难以根据上市公司传递的信号准确判断其公司价值。
(二)市场中介功能缺失严重
(三)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
(四)信息披露的不严肃性
(五)信息披露的滞后性
(六)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完整
(七)信息披露的虚假性
以上种种原因归根结底是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缺陷性的影响。
三、如何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贯彻高质量信息披露的理念,不断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真实、准确、完整”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信息披露原则。真实性是上市公司披露的最底要求。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不可稍有虚假,这一点自不待言。但是,由于语言本身所固有的不精确性,加上人们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尽力挖掘其漏洞所带来的进一步的不准确,使得这一要求 并不象初看上去那么简单易的。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可以建立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核心的问责、尽责、免责的责任机构,将监管任务分解到人,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动态的上市公司风险分类监管制度,全方位、多视角地揭示上市公司已有的或潜在的风险;建立合理怀疑机制,督促上市公司披露真实信息;同时还要完善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档案,保证持续监管与审核工作的有效衔接,以提高监管效率。而且针对个案处理,还可以建立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形成合理的监管分工,使信息的披露更透明,提高完善规则和加强监管,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二)以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为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深化,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
上文已论述中国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需要自愿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深化。自愿信息披露是公司与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基于经济利益进行的自利性信息沟通,能够促使公司改善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利益;能够对垄断性行为的规制产生影响;能够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及可靠性;能够对上市公司股份的市场流动性和资本成本产生显着影响。但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实践并不令人满意。
强制性披露的信息是上市公司按照证券法规、监管部门规章要求所必须披露的信息。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是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受自身利益趋使主动披露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源,并不存在一类信息能够替代另一类信息或一类具有较高价值,而另一类价值较低的情况。而且前面已经提到,在证券市场整体面临“诚信”危机的情况下,资质较佳的上市公司有动力自愿披露信息以突出公司的竞争优势,这意味着证券市场上信息供求双方都认为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尽快推出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章程指引,鼓励并规范上市公司的自愿信息披露。
(三)大胆创新并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理念,切实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监管水平。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并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理念,突出监管的持续性和科学性,减少监管的随机性。在监管行为的时机选择上,要防止超前或滞后;在监管节奏的把握上,要防止过紧或过松。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持续适度监管
2、监管要强调科学性
3、监管要强调持续性
4、监管手段多样化
(四)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环境约束,切实提高信息质量。
1、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质。
+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除完善规则和加强监管外,还依赖于下列外部环境:董事善尽诚信义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中介机构注重信誉并具备良好的执业道德和素质;市场上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反欺诈手段严厉而且有足够的力度等。因此,我们还将采取以下措施,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贯彻公司治理的理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2、完善证券监管体系
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单靠监管机关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督检查,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行为
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对于违法者该罚款的罚款、该停业的停业、该吊销执照的吊销执照,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要建立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体系,为防止一些股评家、证券分析师与上市公司、庄家窜通,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以谋取私利,证监会对有关从业人员应采取资格认证的方式严格准入条件,并制定相关的职业道德准则。应重视舆论对证券市场的监督作用,提高从事证券报道的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有能力、有勇气揭露虚假信息披露行为。对于部分缺乏职业道德,充当“庄托儿”的媒体和从业人员应该依法严厉制裁。
3、司法上积极推进民事诉讼机制的建立
由于法律规定的欠缺,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给投资人造成损失以后,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特别是民事救济。在处理证券市场违规行为方面,我国一向比较注重使用行政处罚的方式,虽然规定了刑事责任,但由于证券违法案件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追究刑事责任通常情况下也比较困难,而民事责任方面法律规定很不健全,使受损失的投资人的求偿权很难实现。但《民法通则》没有详细规定证券民事法律责任,而《公司法》的规定也不完善,实际上可以说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证券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制度的一些缺陷,但法律责任的明显失衡也使得民事权利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完善证券法中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使受害投资者有合适、有效的诉讼途径寻求救济。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确立两个可以操作的诉讼机制:股东集体诉讼制度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在市场条件法律条件成熟的时候将全面受理证券方面的诉讼案件,并对民事赔偿案件审理涉及的法律技术问题,以司法解释形式加以明确。相信不久的将来会看到非常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