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沂蒙多“红嫂” 精神代代传
沂蒙多“红嫂” 精神代代传
发布时间::2017-08-07 11:55:00 大 中 小
▲祖秀莲与“兵儿子”郭伍士。(资料照片)
▲五位“沂蒙六姐妹”在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50周年时的合影。(资料照片)
▲记者在临沂市沂南县寻访到五位老“红嫂”,依次是高振荣、马乾文、张淑贞、王春桂、谷荣仓(从左至右)。
蒙山巍巍,筑起沂蒙人民保家卫国的丰碑;沂水汤汤,诉说老区儿女奉献牺牲的深情。
“母送儿,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战场,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破棉袄,盖在担架上。”70多年前的战争年代,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用小推车推动历史,唱响一首抵御外侮和全国解放的悲壮之歌。
重新踏上这片曾饱受战火的土地,追寻“红嫂”足迹,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桩桩动人的事迹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嫂”精神在沂蒙山水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战争年代的沂蒙,家家有“红嫂”
战争年代,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女性,用生命、鲜血和骨肉支援着前线,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昭示着“红嫂”的人性光辉,铭记着她们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
沂蒙山区腹地,挡阳柱山脚下,沂水县桃棵子村满眼苍翠的山坡上,“红嫂”祖秀莲的坟前,一块特殊的石碑静立40年,上面刻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引爆太平洋战争。而在中国战场,全面抗战已进行了4年。在挡阳柱山上一次战斗中,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发现,子弹从他嘴部射入,从脖后钻出,凶残的敌人又用刺刀在他身上连捅数下。九死一生的郭伍士苏醒后,爬到了约一公里外祖秀莲家门前,被她奇迹般救活。
70多年过去,祖秀莲生前居住的老屋仍在,屋内一个土炕被两个灶台熏得发黑,阳光透过窗户栅栏,落在炕上。郭伍士获救后躺在这里,喝下了第一口救命水。
在这间老屋内,祖秀莲帮他清理伤口,照顾了他4个日日夜夜。为了不被日军发现,祖秀莲又把郭伍士转移到半山腰的一个山洞中,隐藏了25天,并且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探望照顾,用土法给他疗伤。
郭伍士在他的回忆文章《人民,我的母亲》中写道:“(她)把自己像藏金银一样藏的一点面,一回拿出一点来,做成面糊糊来喂我。我吃了面糊,她把锅上的煳锅巴用水泡下来,给大爷吃,而她自己却吃糠团子。为了给我补身子,她竟然把自家唯一的母鸡也杀了。”
“那时收留八路是要命的事儿,俺这个老奶奶不怕死!郭伍士好得差不多了,是俺爷用小推车,把他送回了部队医院!”桃棵子村村支书张在召说。
1947年,郭伍士因伤病复员,本该回老家山西的他,决定用自己的余生报恩。他挑着一只酒篓,历经8个寒暑,踏遍了八百里沂蒙,像着了魔一样边卖酒边寻找救他的那个“张大娘”。当再次见到祖秀莲时,郭伍士双膝跪地,大声呼喊着:“娘!娘!”从此,郭伍士在桃棵子村落了户,为老人养老送终。
战争年代的沂蒙,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
柔情似水的“哑巴奶奶”明德英,用乳汁救护小八路;芳骨如钢的李桂芳,带领31名妇女肩扛门板,水中架起“火线桥”;深明大义的“沂蒙六姐妹”,日烙煎饼八百斤拥军支前„„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的女性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2亿斤,救护伤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
刚烈的沂蒙女性,对敌人疾恶如仇,对共产党却满怀亲人般的柔情。
抗战时期,沂南马牧池乡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在此工作的革命先驱,其子女无人照看。“红嫂”张淑贞在婆婆王换于的带领下,创办了战时托儿所,在3年多的时间里,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
今年105岁高龄的张淑贞,现住在马牧池乡东辛庄村。距离她家500米远的托儿所旧址,如今建成了王换于纪念馆。院子里的一棵老树,是当年孩子们唯一的娱乐设施,几间老屋,是孩子们的宿舍。
一袭黑衣、满头银发,让人很难想象,端坐在沙发上的瘦小身躯,在70多年前,曾做出了怎样的艰难抉择。为了照看这些革命后代,她们把自家刚出生的孩子放到一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几年时间,张淑贞家先后有4个孩子夭折,她们所哺育的革命后代,却一个也没有少。
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曾问她,当时为什么那么狠心?她说:“自家的孩子,没了还能生养。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恐怕就没有了血脉,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捐躯献身歼日寇,舍生取义救亲人。”位于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门前的这副对联,道出了沂蒙军民深情。
硝烟岁月,沂蒙人人参军,户户支前。年轻男人前线打仗,后方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深知,支持共产党的军队、保护战士的生命,就是保护自己的丈夫、兄弟、孩子,朴素的想法既出于人性,更是一种笃定的信念。
战争年代的沂蒙地区贫困落后,质朴的农村妇女仍面对着礼制的巨大束缚。有人说,明德英顶着道德压力,义无反顾地敞开胸襟,无疑是出自对共产党军队的绝对信任和爱护。
88岁的“红嫂”王春桂,抗战时期与父亲在大石岭救过受伤的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村妇救会会长,组织妇女做军鞋、军衣支援前线。这位老人一直以明德英为榜样。“她能用乳汁救八路,俺不如她!”
“那时看到八路军,就像见到了亲人!”现住界湖街道南村社区、89岁的“红嫂”马乾文,十几岁时跟着奶奶给八路军送饭,冒死照顾青驼寺战役中受伤八路军战士,并最终嫁给了这名战士。“八路军知道可怜人啊!他爷的腿被鬼子打了那么大的口子,当时缺人手,我看着可怜就照顾他。”她回忆说。
“红嫂”精神代代传
战火过去70多年,老“红嫂”芳踪渐远,新“红嫂”接过她们手中的接力棒,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嫂”精神,在沂蒙薪火相传
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李桂芳、“沂蒙六姐妹”,当年的沂蒙“红嫂”都一个个远去„„
斯人已去,历史却将永远铭记。
位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自建的“沂蒙红嫂文化纪念馆”今年5月开馆,郭伍士寻找祖秀莲时使用的黑色酒篓被收入馆中,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舍生忘死、知恩图报的“军民母子情”。
郭伍士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大娘守在我身边,喂水喂饭,她对我说:‘咱娘俩的命如今是一条,你放心,有我就有你’。”张在召回忆说,祖秀莲过世时,郭伍士正巧赶回老家去吊唁过世的亲侄子。返回村里时,他趴在祖秀莲的坟头上,哭了两天两夜。
郭伍士1984年去世,他的四个子女至今仍生活在桃棵子村。站在郭伍士留下的老屋前,郭伍士的儿子郭文科说,父亲去世时留下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永远不要忘了共产党,第二句是永远不要忘了人民。
自建纪念馆记录“红嫂”历史的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呈镕,既是“红嫂”精神的受益者,更是“红嫂”精神的传承人。
朱呈镕曾是临沂市毛毯厂的“销售大王”,1997年下岗。“颓废了好一阵,但想想‘红嫂’们在那么困难的年代做出了那么多牺牲,下岗算什么?”她说。
重新振作的朱呈镕,先是带领下岗职工创办了人力脚蹬三轮车公司,后又研究出夹心冰糖葫芦。骨子里那股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劲儿,让她决心要当“老大”,做出个名堂来,她给自己的冰糖葫芦取名“朱老大”。
14年来,朱呈镕把拥军当作永不下岗的职业,先后走访了300多支部队,行程26万公里,捐献拥军物资累计1000多万元,被誉为“新时期的沂蒙红嫂”“最美兵妈妈”。
“沂蒙红嫂文化纪念馆”里,存放着大量实物、图片和各类雕塑。其中一张照片中,“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在弥留之际,紧紧握着朱呈镕的手,若有所托。
“我曾问躺在病床上的伊大娘,如果现在还让您给战士们烙煎饼,做军鞋,你还会做吗?她回答说,‘现在生活好了,得给他们包饺子、蒸馒头,买皮鞋穿!’”朱呈镕站在照片前回忆说。“大娘快不行的时候对我说,‘你来了我就放心了,一定要把‘红嫂’精神接力棒接好,传下去’。”
拥军是沂蒙“红嫂”们永恒的话题。无论战争、抑或和平年代,爱护人民子弟兵融入了一代代人的血液中。老区的不少百姓都说,每当有部队训练路过临沂一些乡村时,当地人仍像战争年代那样,把煮鸡蛋和干粮塞到战士手中。
在拥军40多年的新“红嫂”李秀莲家里,她拿出了一大包为拥军新绣的鞋垫。“棉花车子吱吱地响,每天纺四两。”她说,战争年代,她的祖母、母亲,组织村里的姐妹积极做军装、绣鞋垫,支援前线,现在时代不同了,但是祖辈留下的精神不能丢。
李秀莲家出了4代“红嫂”,并有4代人参军。2010年,兵员大市临沂局部出现了征兵难的苗头。听说这一情况的李秀莲万分焦急,毅然动员仍在上大二的孙子和刚刚大学毕业的侄子从军,在当地传为佳话。
因为拥军,朱呈镕有了许多“兵儿子”。曾在沈阳军区某部服役的张广奇父亲早亡,入伍前5天,母亲过世。他带着父母留给他的一张10多万元的欠条入伍。“后来部队领导告诉我,他在训练的时候总走神,好几次差点从单杠上摔下来。”朱呈镕说。了解到张广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认下了这个“兵儿子”。帮他还了欠款,并不断勉励他好好训练。如今张广奇已经考取了军校继续深造。
老“红嫂”逐渐远去,“红嫂”精神永驻儿女心间。“俺娘不会说话,就打手势给我讲过去的事,她是最好的母亲。”明德英的女儿李常花说,“八路军为人民打仗牺牲,老百姓救人是应该的。”
作为王换于的孙女、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也带着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退休后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做起了义务讲解员,先后为全国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11年来,她自费行程9.2万公里,将“红嫂”事迹传播到全国各地。
为何“红嫂”对共产党情有独钟?
“红嫂”精神源于战争年代党政军民结成的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鱼水情。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红嫂”精神仍是当地干群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这首战争年代诞生在沂蒙山区的《跟着共产党走》,传唱至今,道出了当地老百姓对共产党的信仰。
95岁高龄的“红嫂”高振荣回忆起丈夫李家才时激动地说:“千辛万苦不回头,永远跟党走!”李家才在解放战争时期,曾6次带领民工推着独轮小推车参加支前工作。陈毅元帅曾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只有400多万人,却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沂蒙儿女血洒疆场、成千上万人成为拥军“红嫂”。为什么“红嫂”对共产党情有独钟?为什么沂蒙人民唱出了“我们永远跟着你走”的心声?
在沂蒙,经历过抗战的人,几乎都会讲述一段有关八路军的故事:部队拴马的时候,都要把马嘴罩起来,怕战马啃了老百姓的树皮;在老百姓家里,不许随地吐痰,而是要专门挖一个坑做痰盂;住在村里,除了打扫街道和院落,还要把水缸挑满,是谓“满缸运动”„„
临沂市的沂蒙精神纪念馆里,展示着这样一组数据对比:抗战时期国统区每亩高粱交租84斤;敌占区每亩交100斤以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每亩交租11斤。
“老百姓不是天然地选择了共产党。”沂南县党史委副主任刘维常说,当时的沂蒙山区有一句顺口溜,“日本鬼子趴窝,国民党吃喝,共产党唱歌。”三支队伍中,只有共产党的军队爱民如伤,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主张和行动,赢得了民心。沂蒙人民把共产党的军队看作“自己的队伍”,所以不惜“破家”“毁家”也要支前。
如今,遍布临沂的众多纪念馆内,大量的实物和历史照片,为后人瞻仰沂蒙英雄事迹提供了便利。救伤员、千辆独轮推车支援前线、老百姓做军鞋、烙煎饼、送子参军等场景,成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最佳载体,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驻足缅怀。
来自江苏的游客董先生带着孩子来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他说:“我以前来过,很受感动,这次趁着暑假,专门带孩子来看看,不能让下一辈忘记那段历史。我们父子俩都流泪了,感受很深!”
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因为赢得了人民,最终赢得了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秉承一脉相承的群众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于爱梅说:“‘红嫂’精神在战争年代体现为军民关系,而在和平年代就是党群关系。保护好党群之间的密切联系,无论到什么时候,哪有做不成的事情啊!”
作为连片的18个贫困地区之一,1995年,临沂第一个整体脱贫,但到前年底,临沂市尚有贫困人口44万余人,约占山东省的1/6,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包括“红嫂”精神在内的红色精神,为脱贫攻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精神给养”,2016年,这里减少贫困人口29.1万人,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位于临沂辛集镇的山东信和沂雪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年销售各类产品10万吨。企业吸纳二三百名下岗职工。企业董事长、新“红嫂”李秀玲正实施着一个宏大的计划,在原来1.6万亩流转耕地的基础上,再流转两个乡镇18万户农民的土地,种植高筋小麦,统一耕地、播种、管理,并以高于市场1毛钱的价格收购,帮助当地人增收脱贫。“老‘红嫂’支持军队,换来现在的好日子,和她们比,这些微不足道,应想更多的办法为政府分忧。”她说。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沂蒙山区,如今业已成为繁荣昌盛的商贸物流之都。这里有江北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每天大约30万人次的客流,去年交易额超过3700亿元,带动物流总额超过5800亿元。
山东兰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临沂最早创办专业批发市场的单位之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士岭说,党旗红,市场旺!战争年代,“红嫂”精神就是一种信仰,相信跟着党才能生存。“新时期,‘红嫂’精神得以延续,我们相信,只有跟着党走才能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
沂南县委书记姜宁说,“红嫂”们不惜代价相信党、支持党、维护党,关键是她们始终相信,在生死存亡之际,党能给她们带来幸福生活。这种朴素的革命观,是一种鞭策,更是提醒,让执政者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要首先从群众视角去思考,有了群众立场,工作才会更有底气。
第二篇:伟大的沂蒙红嫂
伟大的沂蒙红嫂——观《力量》后感
杨婷 201252502222 法122-2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生命力”,这是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的一句话。正如其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想继续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要想实现那美丽的中国梦,就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要有坚定的信仰,就要有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为我们放映了记录沂蒙红嫂光辉形象的教育片《力量》,100多人的大课堂上,我数次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我的内心被沂蒙山红嫂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强烈的冲撞着,我无法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让一群柔软的女性爆发出那么惊人的力量!
片中,我看到了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看到了创办战时托儿所、誓死保存党的机密文件40年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看到了带领姐妹们用肩膀为战士搭建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也看到了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还看到了为推动征兵运动而立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更看到了拥军支前的模范集体“沂蒙六姐妹”……,我看到了很多沂蒙红嫂感人肺腑的故事,可我也明白还有更多沂蒙红嫂的事迹我没看到,史书也没把她们记录下来,她们那段故事早已经被历史的风沙所掩埋!但无论我们看没看到,后人知不知道,她们的人生风华都已深深刻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不渲不染,熠熠生辉!
我感受到沂蒙红嫂精神就是能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支柱,她们身上所迸发出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可惊天动地的,正如那句话: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如果有一天天塌了,那就得由地接着啊!沂蒙女性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在那斗争形势极为严酷、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为了抗击敌人、消灭敌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彻底的胜利,沂蒙红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用青春和热血抒写着史诗。她们送自己的夫君儿郎上战场,为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因为她们相信有一天会太平、会富强。但她们是质朴的女子,不懂得用大道理宣扬,所以她们忍住泪,为亲人赶制军装。她们企盼着骨肉团聚,为了一个家的希望,虽然对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是最奢侈的期望。而面对生离死别,她们仍旧选择了坚强与担当,因为那个时候她们心中有一种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信仰!这就是忠诚的沂蒙儿女,是怎么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真正铁壁铜墙!沂蒙红嫂帮助八路军抗战的感人事迹,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一叹,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之绝唱。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养育了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郎参军上战场,为支援前线筹集粮草,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不止一次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们
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陈毅元帅也曾深情概叹,是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没有沂蒙老乡们送郎参军、献子入伍、救护伤员、传递情报、缝军衣、做军鞋、摊煎饼、抚养革命后代,怀揣着土制步枪的八路军将士,如何能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勇往直前,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百万独轮车支前大军,就像历史的车轮,以不可遏制的力量创就了奇迹般的历史,让沂蒙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永远传颂在九州大地上!而沂蒙红嫂们就是那些美丽沂蒙人民的代表,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是当战争的枪炮无情地吞噬女人的丈夫和儿子时,女人就再也无法退隐到战争的幕后。相反,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柔韧而坚强的女人会一步步走向成熟,由自发变为自觉。有女性学者在总结中国妇女解放的“革命历程”时这样说,中国妇女在求解放的道路上有自己的本土特色。比起其他国家或民族,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总是与超越性别的阶级或民族的革命实践相随、相伴和相生,并且总是与国家政治绞合纠缠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的传统。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是沂蒙女性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21世纪的女大学生,我比那些沂蒙红嫂们读过更多书,懂得更多道理,可那些她们做过的事情,我能做到吗,我不禁扪心自问。答案已无意义,年轮在飞速的旋转,她们那一代人的付出为我们
迎来了如今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们不可能再经历沂蒙红嫂们的事了,可我们还是要学习沂蒙红嫂们的精神,学习她们的“爱党爱军、爱憎分明、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我们不仅要让“红嫂精神”成为人们重温战争年代的赤诚与高尚,更要其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为“红嫂精神”作出了新时代的注释!
第三篇:参观、学习沂蒙红嫂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沂蒙红嫂纪念馆心得体会
沂蒙,不仅山清水秀;沂蒙,更是一片红色沃土。蒙山沂水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孕育了这一大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4月,我在XX的统一组织下,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敬仰之情和对革命圣地由来已久的向往之心,赴沂蒙革命老区参观、学习。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红嫂革命纪念馆,聆听了“沂蒙母亲”王焕于的孙女于爱梅的动情讲解。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等革命先烈的形象事迹,在我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一天之中,我一直在用心倾听沂蒙老区的这段过往,也一路用心触摸这块红色的热土,感受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所听所看,所思所想,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坚定了理想信念,深化了群众观念,增强了党性修养。
一、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支撑一个民族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临沂发生过大小战斗28000余次,沂蒙老区42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10万多名革命先烈牺牲,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革命先烈在艰难困境 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呢?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伟大理想,是为了共产主义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成就了革命先烈们勇往直前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源泉。这就是用乳汁养育了革命、用热血浇灌了祖国、用小车推动了历史、用脊梁支撑起蓝天的沂蒙人民!这就是“爱党爱国、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利益格局剧烈碰撞、调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社会转型期引发了意识形态的嬗变和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记党的宗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大力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把个人的追求与党的事业结合起来,心系党的事业,忠诚党的事业,把实现理想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继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做引领时代的先锋。
二、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一口饭,作军粮;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陈毅元帅曾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革命先烈为了祖国解放和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至今仍让我们深深感动。沂蒙老区人民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子弟兵的热爱,为了革命胜利付出了血与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置身于省党性教育基地,重温党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光辉历程,深切感受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继承和发扬好“沂蒙精神”,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加强党性修养,践行群众路线,必须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改进作风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中去。这样,人民群众就能不断地从党的群众路线中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实践中感受到温暖和实惠,从而像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人民那样,更加衷心地信任党、拥护党、热爱党。
三、弘扬“沂蒙精神”,必须推动科学发展 “沂蒙精神”经过战争年代的洗礼,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时期的考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开放兼容的理论特质和强大的实践功能。“沂蒙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用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回报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是真正地对党和人民负责;只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追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对革命先烈、对沂蒙人民最好的回报。党的十 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担当起所肩负的使命,对自己要求更高一层,把党性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夙兴夜寐的创业激情,转化为宵衣旰食的实际行动,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硬本领,勇于担当,做好表率,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正气推动创新开展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参观学习,虽然时间短暂,但它带给我的人生思索却是永久的,给我的人生履历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时期,也没有经历过浴血奋战的考验,新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增强党性修养?如何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将是我今后长期思考和努力的课题。伟大的“沂蒙精神”必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拼搏奋进。
第四篇: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沂蒙红嫂纪念馆有感
保持党的本色,弘扬沂蒙精神
——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沂蒙红嫂纪念馆有感 2014年5月,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我有幸与单位30多名同志一同乘车奔赴沂蒙老区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学习。
上午,我们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共分为五个展厅: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主要记载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的事迹。门厅正面是一个巨大的孟良崮战役沙盘,讲解员介绍了当年的战役形式和战役决策,华东野战军在敌重兵密集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转变了华东的战局。战役厅主要展示了战役的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增援情况。支前厅主要向生动再现了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情况。
一幕幕母送子、妻送郎、妹妹送哥上战场的感人场景,沂蒙六姐妹主动挑起拥军支前重担,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运柴火1700多斤。在冰冷的汶河水中,30多名妇女一字排开架起了“人桥”,保证部队战士从她们的肩头踏过成功渡河„„这些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陈毅元帅曾经说:“我陈毅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给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长江”。英烈厅展示了部分英模人物、战斗英雄的事迹情况,2800多名烈士永远沉睡在这片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双拥厅介绍了蒙阴县走出山门,开展异地拥军,获得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的情况。
青山无语,丰碑永存。昔日金戈铁马地,已成为我们的红色教育大课堂,我详细了解了孟良崮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更加怀念在战争中牺牲的英勇革命先烈,他们不朽的英名和光辉业绩将永远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下午,我们参观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我们踏着石板铺成的小路首先来到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的“沂蒙红嫂”明德英馆内,馆内有“沂蒙红嫂第一人”、“双百英模人物”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铜像原型展示和一系列红嫂明德英勇救伤员的故事和史料。1941年冬,穷凶极恶的日寇进行大扫荡,一位八路军战士掩护首长和机关撤退后,右臂左肩先后中弹,他强忍着伤痛与敌人周旋。这时又聋又哑的明德英大娘,正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在低矮的团瓢屋前晒太阳。她从战士那穿着和满身的血渍上明白了一切,抓住战士的胳膊就往屋里拉,拼命把他按倒在床上,蒙上一床破烂不堪的被子。这时两个日本兵已经来到屋门前,鬼子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问战士跑到哪里去了?明德英朝西山指了指,骗走了敌人。她进了屋,揭开被子一看,大吃一惊,这位嘴唇干裂的战士由于流血太多,已昏过去了。生命垂危,找人来不及!烧水来不及!于是,她轻轻解开衣襟„„,那喂养孩子的乳汁,那世间最甘甜、最珍贵、最圣洁的乳汁,融着浓浓的深情,一滴、一滴,流进战士干涸的喉咙。战士走出死亡线,慢慢睁开了眼睛,泪水不知不觉地涌出了眼眶。这就是一位母亲,一位最普通又最伟大的母亲;这就是“沂蒙红嫂”,千千万万沂蒙妇女的杰出代表。是她用圣洁的乳汁抢救了战士的生命,用她的血和泪、爱与恨,弹奏出撼人心魄的最强音„„。
“沂蒙母亲”王换于馆主要介绍了王换于大娘在日寇狂扫荡的年代里,在她的精心安排和照料下,安全掩护了27位首长和烈士的孩子,被尊称为“沂蒙母亲”。当年,她把烈士刘仁儿的遗子,抱给了孩子刚几个月的二儿媳妇,嘱咐说:“你上心把这个孩子拉扯着吧。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吃怀里的奶,让咱的孩子吃些粗的。咱的孩子磕打死了,你还能再生,烈士的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可就断了根啦。”二儿媳妇没辜负娘和沂蒙人民的愿望,精心照料烈士的孩子,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却先后夭折。
“沂蒙大姐”李桂芳馆重点再现了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前夕,李桂芳组织了沂蒙山区32名妇女在冰冷的河水里用自己的肩膀扛着门板在这里架起了火线桥的情景。反映出了沂蒙山的女人是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是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革命解放的胜利之路!红嫂群体馆共收集和展出了94位妇女英模人物。从1938年到1949年,沂蒙山区的妇女为抗击日寇解放全中国做出了无私的、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涌现出了大批的英模人物,同时还收集展示了10位新时代的新红嫂,她们是老一辈红嫂的继承者,是沂蒙妇女的典型代表。
参观中,我们不时为一位位“沂蒙红嫂”的事迹所感动、所震撼,“沂蒙红嫂”用诚挚纯洁的心灵、勇敢聪慧的胆识、勤劳灵巧的双手,甚至鲜血与生命,昭示了执著而深沉的爱党、爱军队、爱家乡的“沂蒙红嫂精神”。据统计,从抗日战争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38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有3.1万名沂蒙籍的战士献出了生命,这就意味着3万多位母亲失去了亲爱的儿女„„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的思考,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美式装备的整编七十四师?不正是靠的我们的人民群众,靠的我们的沂蒙精神吗?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是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主动参军上战场,送衣送鞋又送粮,“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用口中的红薯、煎饼、小米养育了党和几十万的人民军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纵观共产党成立之初到共和国的建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群众依然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沂蒙山区的人民只是一个缩影,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党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时代在变,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变。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群众、深入群众、热忱服务群众,才能够攻坚克难,才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中层干部,我们更应该保持党的本色,弘扬沂蒙精神,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4年6月16日
第五篇: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之别论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的涛声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弥久的史册永载堪称绝唱的文明,巍巍蒙山,滔滔沂水,演绎着党政军亲为一体的沂蒙精神。
一片红色热土,滋养红色文化;一方神圣大地,承载沂蒙精华。曾几何时,沂蒙山区是那样令人震撼,曾几何时,沂蒙儿女是那样可歌可泣。追寻昨昔的足迹,我们共同追寻红色沂蒙的渊源。
如果说,红色文化分支甚多,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数不胜数。但似乎每一种精神实质都大相径庭。但如果问哪一种红色文化精神才是对革命年代善始善终的见证,则唯沂蒙精神莫属。
谈起沂蒙精神,我们千万次瞻仰。的确,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栖身地。在这里,革命根据地和革命道路的诞生,从而对党的发展和成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长征的开始,根据地转移,井冈山的重心地位也逐渐下降。因而,井冈山是革命出生年代的见证,却未从始至终地系统展现红色精神。
对于延安精神,石柏坡精神,毋庸置疑,两地结曾为党领导中心的驻扎地,它见证党中央领导人的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谋略。但众所周知,抗日战场从未西越黄河,因此,这两地虽是军政机关的心脏,却未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因而,无从谈起军民合作浴血奋战。
唯有沂蒙山区,无论是政局动荡的两军对峙,还是坚苦卓越的抗日战争,抑或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都始终是中国革命战略基地。所以,沂蒙精神自始至终全面浓缩着红色文化的精髓。
当法西斯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日本蓄意挑衅,悍然侵华,国耻家恨一齐涌来。抗日烽火熊熊燃起,燎原了整个华夏大地,也燎原了沂蒙山区。自此,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风起云涌般席卷沂蒙。沂蒙人民,积极慷慨,支援革命,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千万儿女埋忠骨;车轮滚滚,百万民众拥军支前。真可谓“村村都是游击队,山山皆是主力军。”沂蒙人民用行动向我们展现了山区军民合作鱼水亲,共御外敌的爱党爱军精神。
面对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沂蒙人民用血泪支持着党。当红嫂用乳汁救伤员,当沂蒙六姐妹在冰冷河水中架火线桥。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有一种泪光模糊了双眼。就是在这秀丽奇葩般的沂蒙山区,我们追寻着历史的感怀,岁月的铭记,沂蒙山区人民的浴血奋战,铮铮铁骨!在这里,我们拨开历史散尽的硝烟,让无畏的沂蒙英雄精神在思想的天空任意驰骋!怀无限真诚,我们千万次瞻仰,亿万次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