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权益是新生代农民工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经济基础,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实现其他权益的物质保障。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却难以获取劳动就业权益的相关保障,反而会处处受限和遭受歧视性的差别待遇。为此,研究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不平等性。
在整个权益保障体系中,就业权益无疑是新生代农民工最重要、最根本的基本权益,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流动就业,却常常遇到种种就业歧视。许多城市出于就业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外来人口在某些岗位就业的政策,同时对城镇下岗职工则给予照顾、优惠政策。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城市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限制和就业歧视,新生代农民工未能进入城市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与就业体系。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在非正规就业领域,从事脏、乱、差、险等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缺失福利待遇等工作。事实上,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不是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而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身份的歧视。进城农民工流动就业的限制较多,需要办理各种就业证件或手续。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加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负担。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歧视性和限制性就业政策,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从职业、工种、收入、待遇等方面,处处受到限制和制约。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流动就业途径较窄、职业分布单一。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等流动就业具有盲目性、不稳定性,一般以血缘、人缘和地缘为基础,通过亲朋好友、老乡同事等关系介绍工作。当然,新生代农民工也有自主就业、自荐单位,通过招工广告、劳务市场、招聘会、老板和包工头招募以及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媒体寻找工作。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职业分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分布单一,主要从事生产服务、技术服务、家政环卫、个体工商户等职业。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以体力劳动为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体力付出和劳动时间紧密相联。由于政府部门工作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较低文化素质和就业信息的滞后性,致使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难以满足城市社会的现实需求。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仍未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分布与就业途径状况。如何准确地向新生代农民工传递就业信息,至今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重大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
2003年,国务院第一号文件曾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与用工企业的劳动合同是合理规范用工行为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前提条件,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时却很少签订劳动合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并不理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用工企业不依法同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很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非正规就业,劳动合同签订问题较多。
(三)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报酬缺乏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就是指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等标准,享有相应劳动报酬的权利和利益。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备受歧视,用工企业和单位屡屡侵害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主要表现在劳动报酬偏低、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和恶意拖欠与克扣工资等几个方面。
1.劳动报酬偏低。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就业收入要比农村农民务农收入高,但仍然比城市市民收入低很多,且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增长缓慢,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市职工的工资水平;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仅为城市正式职工的一半左右,实际工资收入基本上没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实际劳动小时工资也只有城镇职工的1/4左右。可见,与城镇职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工资等经济收入水平明显偏低。
当前,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规定普遍偏低且调整缓慢,与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相差甚远。大部分用工企业和单位往往会参照本地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工资与劳动报酬。然而,这些工资收入仅能维持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的生活消费,较低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综合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支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主要用于住宿、食品和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开支,剩余款项都寄回或带回老家了。
2.同工不同时。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时间严重超时,很多用工企业常常加班加点却没有相应的加班费等经济补偿。城市市民普遍享有法定节假日、每周双休日和8小时工作制,而新生代农民工一般难以享有这些权益,法律规定的加班报酬与加班时限几乎形同虚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用工企业、单位或包工头往往会违反国家工时制度规定,故意加班加点等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以剥削新生代农民工和榨取其剩余价值。
第二篇: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煤炭、造纸、耐材、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外来农民到我市就业、创业和发展。目前在我市务工就业的外来人员已达8万人,加上本地就业的农民,我市的农民工超过14万人。这些人员大多来自农村,多数 在煤矿、建材、耐材、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和其他脏、累、苦、险等工种岗位工作,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促进我市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犯,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只重经济效益,不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因此,如何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关系不规范。2005年上半年人事劳动局对全市的砖瓦窑厂、石灰石料厂、小煤矿的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项治理,共检查了376家用工单位(其中砖厂64家,石灰石料厂127家,小煤矿185家),这些单位共使用农民工15172人(其中砖厂1996人,石灰石料厂1924人,小煤矿11252人)。检查中发现,有
144家单位没有或未完全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其中砖厂29家涉及农民工759人,石灰石料厂45家涉及农民工1222人,小煤矿78家涉及农民工5139人),无证经营63家(其中砖厂54家,石灰石料厂9家)。检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用工秩序比较混乱,大部分砖厂没有营业执照,不具备用工资格;部分用人单位没有按《劳动法》要求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合同到期后没有及时续签。部分已签订的劳动合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内容和条款。如一些从事建筑、采矿等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私下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二)部分农民工劳动权利受到侵害。主要表
现在:一是加班不给或少给加班工资。多数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待遇低。一些私营企业,每天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有的高达18个小时,超时工作现象严重。二是拖欠甚至拒绝给付工资和其它福利待遇。我市在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非法使用童工,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收取抵押金,强迫劳动等行为。2003年劳动部门接待举报投诉266起,查处违法案件93起,涉及职工3250人,共追回工资169.8万元,退还押金3万多元,补交社会保险金17万元;2004年接待举报
投诉346起,立案查处128起,涉及职工4271人,共为劳动者追回工资277.82万元,返还押金4.12万元,补缴社会保险费14.7万元。2005年春节前到现在,劳动部门已接待职工举报上访119次,涉及劳动者670人,立案处理41起,协调处理16起,为劳动者追回工资38.6万元,返还押金1.6万元。三是休息休假权利没有落实。不少用人单位在元旦、春节和国际劳动节等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也不让农民工休息。四是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有的用人单位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农民工经常进行“没遮拦”作业,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容易造成伤亡事故。
(三)社会保障权利缺失。目前我市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没有为农民工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农民工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没有保证。
(四)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歧视。农民工这一称谓不仅是对民工身份与职业分离的形象描述,也是一种歧视性称谓。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城市对农民工的认识正逐步深化。但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
教育。城市学校入学的户籍体制使很多农民工子女不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既使能够进入学校学习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
二、建议
(一)完善权益保护的政策机制。一是要尽快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劳动法》的配套管理措施,尽快制定有关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和办法,建立起劳动者工资支付责任制和预警制度,对拖欠工资的企业进行惩治。二是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以劳动合同执法检查等形式推进劳动合同全面普及,实现劳动关系合同化和规范化。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登记制度,让广大农民工都能参加社会保险,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二)加强就业前培训工作。重点搞好两个培训:一是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价值。二是做好农民工维权教育。通过教育使农民熟悉法律,提高农民工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
(三)转变城市主体的管理理念。城市管理部门要转变管理观念,实行积极的农民工管理政策,取消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要多增设一些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上学,不增收其他费用,确保农民工子女正常上学。
(四)加大执法力度和提供法律援助。劳动保障部门
要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用人单位,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确保用工市场信息准确。司法行政部门要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开展法规咨询服务,常年为农民工提供帮助,法律援助中心及法律服务机构要及时为外出农民工提供代理、辩护等帮助。
第三篇: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权益和保障性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问题对策及评价
学院:商学院
班级:08会计5班
姓名:徐丽娜
学号:08211527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具备劳动能力后选择外出务工的农业户籍劳动力,他们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队伍愈来愈壮大的趋势,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入手,再从其面临问题及其建议,贡献及地位等方面展开分析讨论,从而更深入认识农民工群体。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对策;贡献地位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几年前,当我们说到农民工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皮肤黝黑,扛着蛇皮袋,眼神迷茫的农村汉子的形象,他们奔波在城市中,靠体力吃饭,身上的乡土气息和城市的高楼格格不入。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形象似乎和我们渐行渐远。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取代了第一代农民工,成为进城务工农民的主体。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对他们给予高度关注,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从此,“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概念进入了更加广泛地公众视野。出于更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目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走进和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分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个人对我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建议;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和地位。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力量。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是我们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前提,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公正与和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全局。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 后、90 后的农民工,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约1亿人。他们一般离开学校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农村出生长大后,才走出去在城市务工的农村新生代农民工;第二类是自小跟随父母一起外出,在城市上学,成人后留在城市务工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不管是城市新生代,还是农村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中的很多人缺少父辈们的“恋土意识”,不愿甚至无法回归农村。尤其是成长于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已经基本融入城市,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成城市人,不再习惯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
(二)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3、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
4、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8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5、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据安徽阜阳市统计,该市无地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26.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势必将越来越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
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
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同时又由于眼下经历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历史和现实带给他们的一系列难题,这些困难摆在他们面前,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一道道高门槛。
(一)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问题
对于农民,土地就是保障;对于市民,社保就是保障。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城市反正不是“久留之地”,干不动了就回乡,继续依附土地生存。但是对于与土地产生“断裂”,更渴望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资料显示,2009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仅占农民工总量的11.5%,表明大量的农民工还未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例外。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平均参保率只有10%左右。
(二)发展问题 2010年,据全国总工会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有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是,梦想很难照进现实。由于他们的工作时间普遍比较长,工作强度也比较大,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同时培训机会少、费用昂贵,都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的阻碍更直接地来源于收入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外出全国从业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收入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一般来说,由于工作经验、技能熟练程度和工作年限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平均水平比老一代要低。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结果,2008年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水平是1156元,而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水平为1056元,低于老一代农民工月工资的平均水平。
(三)情感和心理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普遍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处境。再加上恋爱成本的难以承受、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建筑业的调查,接受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超过7成将“感情孤独”作为生存困境的首选。
工作本身也是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值过高,在找工作中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产生了愿望与现实的冲突。同时,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机械重复的劳作模式长期得不到改善,也会加剧人的失落感,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四)社会融入问题
这里所说的社会融入主要指的是社会心理融入。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对于进城农民的歧视心理和歧视现象,应该说已经减少了很多,有学者举例,这种改进从作为“中国工人先锋线路”的北京长安街1路公交车乘务员的态度上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们对肩扛手提的农民工呼来喝去,而现在他们会用礼貌平和的语气指导他们怎么防暴、怎么买票。但是,城市依然排斥农民工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户口本引发的悲剧”,收入水平、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文化素质等各种原因混杂其中。近年来,随着“二代”词系的“壮大”,“农二代”也出现了,农民工身份和城市居民身份不融合,低收入群体无法向中高收入群体发展,无疑都会为新生代农民工和全社会健康发展埋下巨大隐忧。
三、个人对我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建议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还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自身外出就业和融入城镇的能力。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有些农民工无业可就,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就业结构性矛盾,必须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特别是培养好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
(二)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 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是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要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不但要在波及他们的劳资纠纷,工伤事故纠纷中为他们主张权益,解决他们工资偏低、职业病时有发生以及劳动安全危害性大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适应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努力构建起适应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养老、公共医疗、住房租购、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案例】北京:中小学取消户籍壁垒外地生可免费就近入学 北京市于2010年5月6日起施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五项规章的决定》。1986年制定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80%的规定已不符合现状。北京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规定被废止后,本市和非本市户口学生的区别,将通过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免费和就近入学方面,非本市户口将与本市户口享受一样的待遇。此外还将对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环境和入学条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
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城镇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与老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他们对城镇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很多人不愿意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更何况现代农业发展未必需要那么多农民工再回农村,只要条件允许,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地融入城镇。但是,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忍受城镇居民的偏见的同时,还要受到代表广大城镇居民利益的城镇政府的歧视性对待,这就要求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必须尽快做出调整,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扫除制度性障碍。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和地位
2009年,“中国工人(Chinese worker)”以一个群体形象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的“人物”。《时代》周刊评论称,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首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忍的中国工人,而我们要知道,这个群体“拼图”的大多数“图块”属于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实践表明,广大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农民工,在过去的僵化体制之外开辟了一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新通道,为城镇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使我国工业发展形成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厂”,创造出“中国制造”的品牌。
正是大量农民工进城,才有效地增补了我国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使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城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这不仅为东部地区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把握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就进入进城务工的老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他们渐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越来越快的城镇生活节奏,逐步返回农村。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文化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思想活跃,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丰富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缓解了城镇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为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该说,在如今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里,林立的高楼,繁荣的商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等,无不凝聚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汗水和智慧。
第四篇:申论:正视农民工问题 保障农民工权益
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指导之申论范文
——正视农民工问题 保障农民工权益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各部门以扩大就业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重点,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变化,其就业和维权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问 题:
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但现行的就业制度设计并没有把农民工群体充分考虑进来,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企业用工谨慎,就业岗位有限;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技能专业性不强,就业领域狭小。
农民工权益屡遭侵害。以工资待遇难以保障为主要特点的侵害农民工权益事件时有发生,用人单位随意克扣工资、欠薪逃匿的现象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农民工很少有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却得不到相应报酬。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保护重视不够,很多农民工从事高危行业而没有必要的防护措施,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同时,由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等原因,农民工发生职业病和工伤后很难获得及时、足额补偿。
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不高。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层次较低,处罚力度不够,缺乏法律强制力,难以有效保障农民工权益。农民工参加各类社会保障的绝对数量尽管逐年递增,但相对数量仍然较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在输入地就医报销难,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又费用较高,导致尚有部分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农民工住房、生活环境卫生和饮食条件差,影响其自身及子女身心健康。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如幼儿教育费用较高、入学较难、需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等。
对 策:
继续巩固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促进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和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增强其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巩固和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机会均等。
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坚持多管齐下,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规范工时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的休息权和休假权,要求企业对于延长工时和休息日、法定假日加班的情况依法支付劳动报酬。强化职业安全卫生监控机制建设,深入开展职业危害专项治理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开辟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绿色通道”。
加快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制定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直接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探索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自由转移续接并能与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镇户籍限制,吸纳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问题。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3
第五篇: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调研建议
一、农民工是工人阶级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应享有城镇职工同等权益和保障
(一)农民工的界定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的劳动力群体。对农民工的界定,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从劳动关系看,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也包括尚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形
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务工人员;从产业分布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建筑、采掘、纺织、制造等行业,以及在第三产业的商业、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务工人员;从就业方式看,部分在国有、集体单位正规就业,大部分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以及在国有、集体单位里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务工人员;从与城镇的联系看,包括“离土又离乡”进入城镇的务工人员,也包括“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务工人员。
(二)农民工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工初步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一是农民工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联,掌握和运用现代生产技能,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生力军。二是农民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他们的劳动时间、劳动对象以及所创造的价值主要在城市,其收入形态是货币而不是实物。三是农民工既受到机器大工业生产规则和社会化大生产秩序的约束,又受到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熏陶,已与传统的产业工人日益融合。
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新成员,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巩固了工农联盟,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增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农民工队伍的发展趋势
在数量上,农民工队伍规模将继续扩大,但增速趋向平稳。目前,我国有1.2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已经占全国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三产业和新兴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事简单技能工作的农民工的需求将增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会就地转移为城镇居民;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逐步打破,农民工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或固定住所,这一部分人的数量也会逐年增多。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城市承载能力的限制,以及受农民工自身素质和个人愿望的影响,一些农民工在城市“进得去、留不住、融不入”,又将返回农村。在素质上,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开始逐步完成从农民向工人的转型。
总之,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培养新一代工人阶级、培养新一代城市市民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使他们与城镇职工享有同等权益和保障。
二、农民工权益的实现情况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成效
一是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逐步提高。各地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农民工政治待遇的落实,有些农民工在企业中入党、入团,有的当选为职工代表、被评为优秀员工、成为生产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有些省、市外来农民工当选为镇、市人大代表。在2005年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中,有21位是农民工。二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逐渐削减。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逐步被打破,户籍制度对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制约逐渐减弱。三是农民工就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改善。多数地方城市政府逐渐取消对农民工防范性政策,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等,尊重和善待农民工的政策、社会环境已初步形成。四是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日益好转。劳动合同签订率有所提高,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状况逐步扭转,劳动保护和生产工作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其子女入学乱收费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五是农民工对自身享受权益情况满意度上升。多数农民工对党和政府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及地方政府为他们所作的管理、服务比较满意。
(二)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主要做法
1.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摆在工会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全总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切实维护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重要指示和温家宝总理有关农民工问题的批示精神,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工作方针,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做出部署,发出文件。全总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工会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议案、提案,反映农民工的呼声和诉求。各级地方工会积极推动党委、政府把农民工权益保障纳入重要议题,配合人大执法检查,政协组织视察,与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解决。
2.积极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工会把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