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射科核心制度修后
放 射 科 核 心 制 度 首询负责制度 2 值班交接班制度 3 会诊制度 4 查对制度 5 报告制度 6 审核制度 7 随访制度 8 疑难病讨论制度
一 首询负责制
一、基本内容
1、实行“首询负责制”,即在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过程中,首先接待来访、咨询的医院工作人员,要负责给予咨询一方必要的指引、介绍或答疑等服务,使之迅速、简便地得到满意的服务。
2、首询负责制的对象包括:前来医院就诊的病人、家属、来访人员、来电、咨询、查询、投诉等。
二、执行要求
1、对来人或来电提出的咨询、投诉等问题,无论是否属于本部门范围的事情,首先被询问的同志要负责指引、介绍或答疑,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拒绝。
2、首先被询问的部门或工作人员能当场处理的,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处理或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应该做到:
⑴向对方说明原因,给予必要的解释; ⑵将来人带到或指引到相关部门办理; ⑶可用电话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解决; ⑷转告有关的电话号码或办事地点。
3、答复来人来电提出的问题时,既要准确地掌握政策,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不清楚、掌握不确切的问题及时请示有关部门或领导,给予咨询方一个准确的解答。对于确实解释不了或不属于本系统管辖的问题,应耐心向对方说明情况。答复、介绍和指引时,首问负责的同志要态度热情、语言文明,杜绝服务忌语,避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讲、事难办”的现象发生,牢固树立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全程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三、责任追究
“首询负责制”执行情况,列入医院服务标准的考核,全体工作人员要认真执行好“首询负责制”。在处理病人、家属、来访人员、来电等的咨询、查询、投诉等,如发生拒绝、推诿或态度粗暴等现象,一经查实,要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必要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批评和一定的经济处罚。一年内累计两次被投诉的医院工作人员将督察考核部制定的标准处罚。
二 放射科交接班制度
1、建立交接班纪录本,按岗位职责和值班要求详细纪录。值班人员(中午、夜班)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准脱岗,离开表明去向。
2、中午值班人员需要提前10分钟接班,由上午值班者将未处理完的进行交待。
3、夜班值班人员需要提前10分钟接班,与白班的第一个报告班医师(技师)进行交接,负责夜间急症摄片及报告处理。
4、遇有疑难病例,须请示上级医师或听班医师,不能擅自处理。
5、接班后,应对门窗、水龙头、灯、电风扇进行检查,以免意外。
6、如遇有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或院总值班。
7、早晨下班前将遗留问题向当日第一个报告班医师、拍片技师进行交接并把值班期间发生的情况详细记录、签字。
三 查对制度
1.放射科登记人员在登录病人信息时应该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住院号、检查部位、检查目的等,一卡多用建议建卡。2.放射科检查人员在检查病人时要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住院号、检查部位、检查目的,确认无误后方可检查。3.放射科报告医师在书写、审核报告时要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住院号、检查部位、检查目的。
4.登记室人员再发结果时要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住院号、检查部位、检查部位。住院病人让服务人员登记签字。5.特殊造影检查时要查对用药名称,浓度、剂量、过敏试验情况及抢救准备工作是否落实等。
四 放射科会诊制度
1、院内各科室提出的会诊,由各专业组组长或主治医师参加会诊,医师做好准备,详细了解病人的临床资料和X线检查经过及报告,疑难病例应主动征询上级医师意见。
2、全院性会诊由科主任或指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
3、由医务处组织的,有外院专家来参加的会诊,由科主任或指派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
4、参加会诊的人员详细纪录会诊过程中各位专家发言的要点,会诊结论,结束后将会诊申请单和纪录交与科秘书。
5、患者或家属带外院片要求会诊,按规定办理会诊手续交纳专家会诊费,由放射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专家阅片和出具报告。
五 报告制度
1书写报告医师登陆PACS系统,进入报告书写界面,选定病人姓名、打开图象,调阅图象同时确认图象、胶片、申请单信息一致、并详细阅读放射检查申请单,了解病史、临床医生的检查目的。2审核检查部位及检查技术条件是否准确、得当,评价图像质量及各后处理,是否满足诊断需求。
3按照各部位特点调整窗宽窗位、全面观察图像,按照放射报写规范书写报告,病变部位的描述要详细、全面。综合分析,结合临床做出X线诊断(确定性、可能性诊断、否定性、符合诊断,建议进一步检查方法),如遇疑难病例,及时联系患者询问病史、查体、借阅老片,准备会诊或集体阅片。
5完成报告后,再仔细审查确认无误后打印报告,签字后交审核医师。
六 放射科报告审核制度
1.审核医师必须由获得主治医师职称二年以上的医师担任,完成当日诊断报告的审核.2.审核医师对每份摄片必须核对“申请单,片头,报告”三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科别、住院号/门诊号,病房号/床号,检查日期,审核日期以及书写报告医师的签名。急诊检查还需要包括检查时间和临时报告的时间。
3.审核医师对每份摄片必须核对检查名称,部位和方法是否达到有关申请和经治医师提出的要求,认为不妥者需及时与主管该病员的经治医师联系商榷(亲自联系或请书写报告医师执行)
4.审核医师在审核报告过程中应注意修正错误的或不当的专业描述用语,以及描述与诊断结论的一致性,特别是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必要时提出加做/或重做有关的X线检查,交与写报告医师落实执行。尽可能地减少误、漏、过诊之机率,提高报告的正确性。5.审核医师还应注意对摄片中临床要求以外的阳性发现在报告中应有描述,并按诊断重要性的主次顺序写在结论中以供临床参考。6.审核医师在同意的和修改后通过的报告上签名,字迹要清楚。
七 放射科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1.凡在放射科诊断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特殊病例或有科研价值的病例、已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均为随访病例的范围。
1.病例随访采用专用随访记录单,按要求详细记录各项内容、随访结果,将其输入电脑。
2.按系统将随访记录单分类,以年为单位装订成册。按病种做好索引或在电脑中作好相应的分类记录备份。
3.安排专人(工作2-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负责“病例随访医师”工作,要求随访疑难特殊病例或有科研价值的病例,手术、活检和病理证实的病例。
4.每月统计随访结果,确定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影像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
5.选择有价值已证实的病例,不定期组织病例读片会,进行专业学习、讲评和培训。
八 放射科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1.疑难重症是指患者因患某种或多种疾病,造成或可能造成多器官功能异常危及患者生命,其影像学表现复杂的病例。
2.放射科遇有上述患者,即刻报告科主任、室主任,科主任、室主任立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疑难重症病例讨论,必要时催促患者家属请求远程会诊。
3.疑难重症病例专家讨论程序:由当班医师陈述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及当前辅助检查结果。参会专家对患者的病情、各种影像学图像进行全面分析,应用国内外学术理论、专业新进展及针对影像学检查做出初步诊断。
4.专家讨论对病人诊断的分析,当班医师必须认真记录在“专家会诊讨论记录”中,对有争论的学术观点,不必记录。
5.疑难重症病例分紧急情况与非紧急情况,对紧急的疑难重症病例讨论,科室应在半个工作日内或即刻组织讨论,非紧急的在48小时内 组织讨论。
6.疑难重症病例讨论的诊断意见以报告的形式交与临床经治医师,并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和随访工作。
第二篇:放射科考试核心制度
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根据疾病,摄影要求和病人体形不同而用不同尺寸、不同类别胶片,给出正确价格。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技师。
2.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及核实收费,并登记记录或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3.登记病人新号码。
4.为造影病人准备片袋,正确登记编号,以利保管。5.对申请造影患者,详细交待检查前准备事项。
6.坚守岗位,主动、热情、耐心等待前来检查的患者,有问必答,树立放射科良好窗口形象。
读片及评片制度
1.设立专门的读片室和评片室。技术人员进行每周各种胶片进行评比并记录存档。
2.保证每周不少于三次集体读片,科主任或首席医生带领全科医生、进修、实习医生,以科室或分系统专业组进行。
3.值班医师准备该片内容,挑选一天中一些疑难的、典型的或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收集这些病例的病史及各种影像检查的信息。
4.读片时值班医师汇报病史,分析影像,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需解决或存在的疑问,上级医师进一步分析病例,综合各种影像信息,相互印证;做出最终结论。
5.记录疑难病例讨论结果。
诊断报告及审核制度
1.核片医师必须由获得主治医师职称二年以上的医师担任,完成当日诊断报告的审核。
2.核片医师对每份摄片必须核对“申请单,片头,报告”三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科别住院号/门诊号,病房号/床号,检查日期,核片日期以及书写报告医师的签名。急诊检查还需要包括检查时间和临时报告的时间。
3.核片医师对每份摄片必须核对检查名称,部位和方法是否达到有关申请和经治医师提出的要求(针对性要强)。认为不妥者需及时与主管该病员的经治医师联系商権(亲自联系或请书写报告医师执行)。
4.核片医师在审核报告过程中应注意修正错误的或不当的专业描述用语,以及描述与诊断结论的一致性,特别是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必要时提出加做和/或重做有关的影像学检查,交书写报告医师落实执行。尽可能地减少误、漏、过诊之机率,提高报告的正确性。
5.核片医师还应注意对摄片中临床要求以外的阳性症状发现在报告中应有述及,并按诊断重要性的主次顺序写在结论中以供临床参考。
6.核片医师在同意的和修改后通过的报告上签名,字迹要清楚。
X线摄影室管理制度
1.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2.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上级技师,或与临床取得联系。
3.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4.病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曝光条件、日期;特殊摄影应记录摄影体位,最后签名。
5.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6.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CT管理制度
1.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工作期间不得在机房内喧哗,保持工作环境安静。2.机房内严禁吸烟,严禁吃零食,保持机房整洁。3.工作人员不得擅自使用机器做工作以外的病人。
4.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情况发生。5.维持机房温度和湿度恒定,保证机器处于正常工作环境。
6.工作人员应爱护公物,托架等CT室一切附属设备应放在指定位置,不得乱放。7.护理人员应在每日工作结束前,对高压注射器进行清理。8.技师、医生、护理人员的工作应遵守操作规程。
9.应定期对机器做清洁、CT值校正等日常维护工作,并做好记录。10.所有病人资料应及时保存,防止丢失。
医疗影像设备使用制度
1.X线机必须由放射科熟悉机器性能具有相应资格的操作人员操作,放射科医师和技术员了解机器使用方法,严格遵守操作常规,避免因不当使用而引起的机器故障。
2.CT、MRI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卫生部颁发的大型医用设备CT、MRI“上岗合格证”。3.机房工作人员每天上班前需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测试机器的基本功能并做好测试记录,保证设备正常开机使用。做好基架,床面及控制台的清洁工作,检查机房内配备的辅助用品及防护用品等,做好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按照影像操作规程及设备使用方法,摆放病人正确的体位,设置合理的检查条件和参数,以保证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检查资料。
5.设备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是否正常运转,有无异常现象,如发现有异常的声音,气味和任何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通知维修人员到场检查。
6.其他科室医师使用本科设备需得到放射科同意,事先预约,由放射科工作人员知道使用,使用完毕经放射科人员进行验收后方可离开机房。
7.每日工作结束后,将设备恢复至初始位状态,并做好设备的使用记录。8.工作结束后,清点机房内的防护用品及辅助用品。做好设备和机房的清洁工作。
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1.放射科机器维修,保养工作,由设备科或放射科专职维修人员负责。2.放射科的检查设备需有日常运行情况,故障和维修记录。3.定期进行机器的检查,保养和清洁工作。
4.设备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应随时相应,立即检修,尽可能排除故障。不能修复时,立即与设备科(处)和设备供应公司维修人员联系,并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和说明情况。
5.督促本科医技人员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设备。6.每周巡视所有设备运行情况。
放射安全防护规章制度
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指定兼职人员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3.放射科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5.在放射科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
8.放射科人员工作期间应佩带个人计量仪,接受专业及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计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9.放射工作人员按国家规定实行轮休,疗养等。
放射科医疗安全防范制度
1.对急诊病人应做到即来即查,半小时内为临床提供诊断报告,一般病人不超过两小时。
2.对危重病人应有临床医师陪同,并密切观察病人,避免发生意外。3.机房配备急救药品及设备,并认真交接班,及时补充,保证抢救使用。4.严把诊断质量关,坚持集体阅片核对制度。
5.对来科检查的患者严格三查七对,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6.定时维护机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如发生故障应及时与工程师取得联系并做好维修记录,保证正常运行。
7.认真做好注射造影剂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掌握适应症,熟练掌握过敏病人的急救技术。
8.每月由医疗防范小组进行工作检查,专人记录。
放射科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
放射质控包括诊断质控和技术质控两大类,诊断质控又包括X线诊断读片记录、疑难病例分析讨论记录和临床随访记录三类,技术质控又包括X线技术读片记录、重点技术读片记录和技术读片月报表三类。同时全年参加室间质控,接受质控检查。
诊断质控: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述。病变描述要真实地反映观察的过程。对异常征象应描述其部位、大小、性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形带等。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亦应描述,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
3.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疑难病例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
4.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5.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医师签名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和保持。
6.承诺出报告时间:
6.1 X线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门诊2小时内;
6.2 CT、MRI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门诊2小时内,对疑难病例可24小时(隔日上午9点30分前)。
7.诊断报告与手术病理符合率三甲≥94%。
技术质控: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影像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1.评片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每天由质控成员组织评片,实事求是地评判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废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照片质量:优良率≥90%、废片率≤2%。设备完好率≥95%;达不到标准者按考核标准扣分。
2.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做到三查七对:
2.1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2.2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2.3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2.4机房设有曝光条件表及其操作规程,摄片要签名。
2.5 CT和MRI操作者签名,增强扫描要记录造影剂名称、剂量。
3.CT、MRI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
4.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
5.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畏纠纷,摄片人员必须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
6.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诊的技师完成,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
放射科工作制度
1.放射科各项检查与治疗必须由临床科室医生按规定认真填写申请单,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见检查和治疗,常规检查当日完成,特殊检查先预约后检查。2.特殊检查应由负责医师及技师详细了解病史,告知病人携带临床资料,做好检查前的有关准备工作。
3.危重患者或进修有危险性的检查时,应由临床医生监护。
4.急诊病人半小时出报告,平诊门诊病人两小时出报告,疑难病例需经病例讨论后再出报告,但不可超过三天。
5.所有影像资料均由专人负责,并进行计算机管理,严格执行借阅手续。6.每天早晨集体阅片,由科主任主持,主管医生介绍病情,集体讨论并记录。7.建立并实行结果随访反馈制度,重点病例由主管医生负责随访观察。8.定期举行由临床医生参加的病例讨论会,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总结经验,提高诊断质量。
9.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内各项工作均由专人管理。10.严格操作规程,注意安全防护。
11.定期召开各专业全科会议,总结布置工作。12.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工作。
13.随时观察机房内湿度、温度的变化,定期清洁保养机器。
影像科放射防护制度
1.所有从事影像科工作的人员都必须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2.从事本科工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并按规定定期体检。3.安排人员按规定休放射假。
4.本科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携带个人X线计量测试仪。5.对受检者严格控制受照计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6.定期检查防护设备的安全,更换不合格的设备。7.非本科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8.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
查对制度
1.临床科室 l.1医嘱查对制度
1.1.1处理医嘱时,应查对医嘱是否符合书写规范,并在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1.1.2医嘱应班班查对。输入电脑或处理医嘱者、查对者均需签全名,每日必须总查对医嘱一次,并有记录。
1.1.3对有疑问的医嘱,应查清后执行。1.2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2.1服药、注射、输液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三查:备药前查、备药中查、备药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和用法。
1.2.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具体要点如下:
①片剂:查有效期,药片的颜色,有无受潮、变色、变质等。
②针剂:查有效期,安瓿有无裂缝,药液有无混浊.沉淀,变质等。
③大输液:查有效期,瓶盖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缝,液体是否混浊、沉淀、变质等。
1.2.3备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配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1.2.4凡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在试验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试验结果应由执行者和复查者双签名。阴性者方可使用。
1.2.5发药和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核对无误后执行。1.3输血查对制度
1.3.l查对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1.3.2查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
1.3.3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
1.3.4查对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的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
1.3.5输血前必须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并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1.3.6输血时,要在病床前再次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血型。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1.4饮食查对
1.4.1床头饮食卡应与医嘱相符。
1.4.2病人就餐时,查对病头饮食卡与病人饮食种类是否相符,自备饮食与医嘱饮食种类是否相符。
1.4.3对特殊治疗饮食、检查饮食,护士应查对落实。1.5检验标本
1.5.1根据检验医嘱选择标本容器,并宣教标本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1.5.2采集标本前核对病人姓名、床号;
1.5.3采集标本时,病人如有疑问,及时查清,无误后方可执行。2.手术室
2.1接病员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拟施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带的术中用药以及病历与资料、术前备皮等。
2.2实施麻醉前,麻醉师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经。同时要知道患者是否有已知的药物过敏。
2.3手术切皮前,实行“暂停”,由手术者与麻醉师、护士再次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
2.4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2.5除手术过程中神志清醒的患者外,应使用“腕带”作为核对患者信息依据。
2.6对使用各种手术体内植入物之前,应对其标示内容与有效期进行逐一核查。3.药房
3.l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医师签名是否正确。3.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4.血库
4.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逐步推广使用条形码进行核对。4.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结果、血瓶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5.检验科
5.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5.2收集标本时,奎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5.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以及标本的质量。5.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5.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6.病理科
6.1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6.2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6.3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6.4发报告时,查对单位。7.医学影像科
7.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7.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7.3使用造影剂时应查对病人对造影剂过敏 7.4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8.理疗科及针灸室
8.l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8.2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8.3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8.4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9.供应室
9.1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9.2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
9.3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9.4高压清毒灭菌后的物件要查验化学指示卡是否达标。10.特殊检查室(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等)
10.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的。10.2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10.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11.其他科室
应根据上述要求精神,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查对制度。
值班、交接班及危重病人交接班制度
1.医师值班交接班及危重病人交接班制度
1.1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节假曰均须设医师值班。原则上应由住院医师任一线值班,主治医师任二线,副主任医师可参加第三线值班。
1.2值班医师应提前半小时到岗,接受各级医师的交班,交班时,应巡视病房。危重病员,应于床前交接。
1.3医师下班前,应将新病人及危重病员情况和处理事项记录于交班簿,值班医师亦应将值班期间的病情变化处理情况记于病程记录,并同时重点扼要记入交班簿。
1.4值班期间急诊入院病人,原则上要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如需急救处理或急诊手术来不及书写病历时,应记首次病程记录,然后根据时间情况补写病历。1.5值班医师在班期间,必须尽职尽责,负责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病员的临时处理,遇有疑难问题时应请上级医师处理。
1.6值班医师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不得随便找人顶替,确有特殊情况时经住院总医师或科主任批准并交待工作后方可调换。
1.7值班医师若有会诊或其他特殊情况需暂时离开病区,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当护理人员请叫时立即前往诊视。
1.8每日晨,值班医师将病员病情及处理情况向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报告,并向经治医师交清危重病员情况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1.9每曰晚,值班医师与值班护士共同查房,包括对陪伴人员、病房卫生及安全等全面检查一次。
2.有关科室值班交接班制度
2.1药房、检验、放射、心电图室等科室的值班人员,应提前15分钟到岗,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2.2做好所用器械和仪器等交班工作并记入值班本。
2.3尽职尽责,完成班内所有工作,保证临床医疗工作顺利进行。2.4如遇特殊情况需暂时离开科室,应向院总值班说明去向,以便寻找,避免影响工作。
知情谈话、签字制度
1.患者知情同意即患者对病情、诊疗(手术)方案、风险益处、费用开支、临床试验等真实情况有了解与被告知的权利,患者在知情的情况下有选择、接受与拒绝的权利。
2.履行患者知情同意可根据操作难易程度、可能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与后果等情况,决定是口头告知或是同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
3.由患者本人或其监护人、委托代理人行使知情同意权,对不能完全具备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应有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人代为行使知情同意权。
4.对急诊、危重患者,需实施抢救性手术、有创诊疗、输血、血液制品、麻醉时,在患者无法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又无法与家属联系或无法再短时间内到达,病情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时,应紧急请示报告科主任、医务科或总值班批准。
5.如果病人对检查、治疗有疑虑,拒绝接受医嘱或处理,主管医师应在病程录中作详细记录,如向病人做出进一步的解释,病人仍拒绝接受处理等情况,也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报告。
6.如果病人执意不同意接受应该施行的检查或治疗,则不可实行,但应告知可能产生的后果,由病人或委托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7.进行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输血以及其他特殊检查或治疗前必须签署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知情同意书。主管医师应向病人及家属告知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具体情况,由病人或家属签署同意检查、治疗的意见。
8.72小时谈话制度
8.1非手术病人在72小时内,由经管医师对病情及诊疗措施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告知,并让病人或其授权人签字认可。
8.2告知内容包括主要病情、重要的体检、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已采取的措施、医疗风险、并发症、预后以及注意事项。
8.3当诊断、治疗方案有修改,病情突变、特殊用药、特检特治时可以根据病情再次进行谈话告知。
8.4入院一周内的择期手术病人可以免72小时谈话,以“手术知情同意书”代替。
9.创伤性诊疗活动谈话制度:
9.1对病人进行任何创伤性诊疗均需进行谈话告知并签字同意书: 9.2内容包括当前的主要病情、采取创伤性诊疗活动的目的及必要性、医疗风险、其他科选择的诊疗方法及优缺点、可能的并发症、注意事项及防范措施;
10.麻醉谈话制度:
10.1在进行麻醉操作前,麻醉医师必须告知相关情况并由病人或被委托人签写同意书;
10.2告知内容包括术前诊断、麻醉名称及方式、麻醉风险、防范措施; 11.输血谈话制度:
11.1输血前经管医师必须告知相关情况并由病人或被委托人签写同意书; 11.2告知内容包括输血前目的、必要性、种类、数量、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发症及防范措施;
12.术前、术中、术后谈话制度:
12.1所有手术前必须进行术前谈话,并签写同意书,其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可选择的诊疗方法及优缺点、术中术后的危险性、可能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
12.2术中置入的内置物(如骨科内固定、起搏器等),术前谈话中应记明选择的类型。
12.3术中病情变化或手术方式改变需及时告知患者家属并由被委托人在书面告知单上签名。
12.4术后及时书写术后首次病程,将手术完成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或被委托人并签字.13.化疗谈话制度
在对恶性肿瘤化疗前需将化疗的方案、化疗可能达到的疗效及化疗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或家属。
14.采用新治疗方法谈话制度
在采用新治疗方法前需将其方法、疗效、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风险告知患者或家属。
第三篇:医院放射科核心制度
XX市XX人民医院
放射科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三、会诊制度
四、查对制度
五、值班、交接班制度
六、报告制度
七、审核制度
八、随访制度
九、医患沟通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
一、接诊医生为首诊医生,首诊医生应对所接病人的检查、诊断负责。
二、首诊医生应接诊病人时仔细查对病人的各项信息,作好登记,并根据检查申请单进行相应的影像检查。
三、根据检查的影像资料,并认真查对病人的各项信息书写影像诊断报告。
四、急重症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生意外,应积极实施抢救,并通知相关科室。
五、对危急值、传染病病例应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并作好相应的登记。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每周由科主任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主持,进行一次疑难病例、少见病例或典型病例集体读片讨论。
二、疑难病例读片由首诊医师准备病例资料、介绍病情、检查经过,参加人员不分资历、各抒己见,主持人作总结分析、提出诊断意见。
三、疑难病例讨论必要时应邀请临床科室或其他医技科室人员参加,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相互参考,以求作出更准确的分析。
四、遇有紧急情况,随时组织读片讨论,以缩短抢救治疗时间。
五、疑难病例读片、讨论应指定专人记录。
会诊制度
一、凡是遇到疑难病例诊断有困难时,可以申请临床或其他医技科室参加疑难病例讨论,必要时可邀请外院专家参与。
二、会诊时放射科接诊医生应准备好病例资料、介绍病情、检查经过,放射科主持医生应作好主持、总结工作,记录医生应作好相关记录。
查对制度
一、放射科登记人员在登记病人信息时应该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住院号、检查部位、检查目的。
二、放射科检查人员在检查病人信息时应该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住院号、检查部位、检查目的。
三、放射科报告人员在书写、审核报告时应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住院号、检查部位、检查目的。
四、在发放报告时应该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位、住院号、检查部位。
五、特殊造影检查时要查对用药名称、浓度、剂量、过敏试验情况及抢救准备工作是否落实等。
值班、交接班制度
一、放射科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二、值班医生分为一线值班和听班。值班医生必须能独立承担应做的检查项目和出具报告的资质、能力。听班医生由高年资或高职称的医生担任,听班时间内要保证电话通畅,随叫随到。
三、值班医生要坚守岗位,不得发生空班、漏班和脱岗。
四、值班人员应严格做好检查登记,按时完成检查报告。
五、认真做好交接班,做好所用机械和仪器等交班工作并记录到值班本,对本班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必要时应做书面交班。
报告制度
一、报告医师应认真核对申请单、片子的病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病床、门诊号、X线号、检查日期等)。
二、影像诊断报告应密切结合临床,报告书写应字迹清楚,各项内容填写准确,描写简明确切,最终报告意见应反应客观。书写报告中遇有摄片技术与临床症状有误时应主动与临床联系并及时处理,力求报告准确。急诊摄片可与临床医师一起作出初步诊断,但最终以正式书面报告为准。影像诊断报告需签字后方可发出。
三、影像诊断报告急症及门诊病人于30分钟发出,特殊情况最迟于24小时内发出,住院病人一般于24小时内发出。
审核制度
一.审核医师应该为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当。
二.审核医师认真核对所写影像诊断报告的病人信息是否与申请单、片子上的信息相符合。
三.审核医师认真审核影像诊断报告的格式、内容是否范化,描述是否简明确切,诊断意见是否合理。
四.影像诊断报告一般需集体读片,经主治医师以上或科主任签名审核后方可发出(急诊例外)。
随访制度
一、对疑难病例应该尽量获得病人的联系电话、家庭住址,以方便对病人病情的随访。
二、每月派专人到临床科室或病案室进行追踪随访。
三、随访内容包括病人的影像检查诊断、临床诊断、术中所见、病理组织学诊断等,并逐项记录,特殊情况应在备注中说明,以备复核。
四、随访的目的主要作为医疗质量和效率的考核依据,其次作为积累经验、以利提高诊断水平。
五、每月定期将追踪病例集中,由CT、MR、普放组共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断质量,并作为医学资料存档。
六、随访时应认真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报科室以便整改。
医患沟通制度
一、接待患者时,要严格遵守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正确使用文明用语,态度要和蔼、认真。
二、重视沟通技巧的学习,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清楚沟通能力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要克服短板效应。
三、注重医德,主动去换位思考,给患者多一分理解和尊重。
四、懂得识人,应把少数不讲理的患者视为重点沟通对象,解纠纷于未然。
五、面对和正视误会,出现与患者沟通有困难时,应换上级医师、科主任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六、遇到就诊高峰,如医务人员一时忙不开,应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七、患者出现不满情绪并大声抱怨时,应有技巧的改变场所再进行沟
通,避免影响到其他患者。
八、加强兄弟科室间的沟通,当发现另一科室出现错误时,应通过内部通知对方,不要通过患者。
九、医务人员之间要相互补台帮助,不要在患者面前抱怨医院和其他医务人员。
第四篇:放射科相关制度样本
放射科相关制度样本
影像(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一,优质X线影像标准 优质影像的评价标准为: 1.适当的影像密度:包含组织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背景密度是指完全感光的最大密度Dmax和未感光或极少感光区的最小密度Dmin;其标准为:Dmax≥2.4,Dmin<0.25.人体组织影像密度标准因各部位体位不同而异.2.组织影像层次分明,有良好的清晰对比度:骨骼能辨别骨皮质,骨小梁,肌肉,关节腔的层次;腹部能分辨肾脏,腰大肌,腹壁脂肪线;胸部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外带肺纹结构的层次;脊柱能分辨椎体与软组织,椎体的各组成部分,骨小梁可见;头部能分辨颅板和颅腔,颅腔和岩部,颅腔与窦腔的层次.3.摄影体位正确:摄影体位正确的标志就是欲摄的部位在影像上孤立显示或有极少的其他结构重叠影,即使有重叠,但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其轮廓.所见结构影像没有严重失真.4.无技术操作缺陷:X线,日期号码排列成线;左右标号明确;号码不与被摄体重叠.无遮线器边影和体外伪影;无划片,污片,粘片,指纹,漏光,屏斑等阴影.凡具备以上四条,方可评价为优质X线影像.二,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控制
人体X线摄影所得的影像是通过不同的密度差而成像的.适当的密度可以显示出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轮廓,形成良好组织对比层次,显示出正常组织和病灶间的不同影像密度,形态和范围.因而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就是掌握诸多影响因素的程度和规律,从而达到相关因素改变时影像密度保持不变.1.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1)电源条件;(2)X线机;(3)暗室条件,包括: ①安全灯的安全性;②胶片;③增感屏;④显影液;⑤冲洗方式;⑥显影时间和温度的匹配;⑦患者年龄,性别,体型的差异;⑧病理:高密度增生性病变,低密度稀疏性病变的差异.2.X线影像密度的控制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O<0.25).(2)胶片感光性能的控制:不同牌型号和乳剂批号的胶片感光性能有明显差异,胶片感光性能主要指标有:感光度(比感度),平均斜率(反差),宽容度,最大密度,灰雾度.(3)显影温度和显影时间匹配的控制: ①胶片在显影液中应定温定时,若显影温度过高或显影时间过长均可增大灰雾度和影像黑度,丧失清晰对比;②若显影温度过低或显影时间不足,则背景密度不能达标,组织影像过白也要丧失对比,甚至废片.(4)增感屏与胶片匹配的控制.(5)洗片机冲洗影像密度的控制:在一定的显影液中,当确定显影温度和时间的匹配后,所取得的正确摄影曝光条件在今后的冲洗加工中具有相当的可靠性的影像密度的稳定性.这样避免了人工冲洗时凭视觉来决定显影时间从而对影像密度产生误差,同时也避免了划片,污片,水渍等缺点.(6)冲洗机维护和保养质控:衡量冲洗机的性能,归结起来是:恒温,定时,不卡片.恒温标准是显影温度±0.3℃.定时标准是标定时间±5%.不卡片是指在冲洗运行中无机械性原因的卡片.要保证质量取决于: ①冲洗机本身的质量;②对冲洗机是否实施了良好的维护保养.使用中应采取的保养内容为: a.每日清洁冲洗机外表和送片托盘.正式冲洗片前先用清洁片试冲洗看有无异常,若有划痕应清洗输片滚轴.b.更换显,定影液时应清洗显,定影和水洗液槽;用柔软布清洗显影,定影输片轴架上的滚轴,检查滚轴上的弹簧.水槽内沉积物洗不净时可使用次氯酸纳(漂白粉)15ml,在槽内注满水,开机30分钟,排干后再用清水冲洗.若水藻太多时,可适当增加漂白粉.此法既可清洗水槽,同时可冲洗管道.c.配制显,定影液时严防配液外溅腐蚀机器部件,同时严防定影液混入显影液中.(7)胶片处理质量室内控制标准见下表 附表: 胶片处理质量室内控制标准 项目 建议标准 检测 最低检 测频率
胶片,药液储存
无辐射线影响;温度18℃±2℃;湿度50%±10% 温度,湿度计 季
暗室条件
清洁通风良好;温度21℃±3℃;湿度50%±10% 温度,湿度计 天
暗室灰雾度
全暗化不漏光;安全灯灰雾△DO<0.05(安全灯照射5分钟与不照之比)安全灯测试 半年 显影温度
手工冲洗18~20℃±0.5℃机器冲洗32~35℃±0.3℃ 温度计 天
显影时间 标定时间±5%(例如手工冲洗5分±0.25分;机洗25秒±1.25秒)秒表计时 月
影像密度
①铝梯胸部条件曝光:Dmax≥2.4, D12minA1=1.1±0.1;D48minA10.3 Dmax0.03 ①目测计时
②HT-2试液滴定测△D ③ST-1试液滴定测△D 胶片感光性能(双面曝光高温冲洗)本底灰雾DO≤0.15 最大密度Dmax≥2.6平均斜率G≥2.0
Bootsrap法测定感光曲线 胶片牌型号更换时 胶片感光性能比较 比较的胶片: DmaxD48minAl D12minAl 用铝梯以相同的胸部摄影KVP以2等级改变MAS分次曝光比较的胶片.测定每级MAS的完全感光区(Dmax);12minA1;48minA1三点密度值,在同一坐标纸上画出三条曲线,以等密度的关系进行比较.胶片牌型号更换时
影像(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本单位对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的管理,促进射线装置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特制定本放射防护规章制度.1,设立专(兼)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2,对本单位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3,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4,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5,对本单位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进行整改.6,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需要终止时,应当事先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进行清理登记,并依法实施退役,不得留有安全隐患.7,使用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8,射线装置的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9,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置放射性标识的,应当一并设置.10,应当依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按照医疗照射正当化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11,发生放射事故后,必须及时采取妥善措施,积极配合监督部门进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减少和控控制事故的危害和影响.***医院 *年*月*日
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为加强放射事故的管理,及时有效处理放射事故,减轻事故造成的后果,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如下: 一.应急组织机构
1.医院放射防护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分别负责应急总指挥,应急操作指挥,通讯负责人.2.事故现场指挥小组: 由***,***,***组成,按应急指挥中心指令进行现场指挥,随时向医院放射防护领导小组汇报情况和提出建议.3.医院放射防护小组: 由放射工作人员组成,配合医院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进行先期工作.二.应急行动
(一)为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对放射工作场所实行射线定时监测.(二)发生射线泄漏时: 1,当班放射工作人员应立即关断电源消除X射线,并向医院放射防护领导小组组长报告情况.2,医院放射防护领导小组组长接到当班放射工作人员报警要问明情况,核实后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相关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告.3,如果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应当迅速安排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者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救治,同时对危险源采取应急安全处理措施.4,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5,对可能受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彻底清除污染并根据需要实施其他医学救治及处理措施.(三)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上报;事故单位应当保护好现场,并认真配合公安机关,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侦破.******医院 *年*月*日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按照卫生部《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制定质量保证方案及质量管理目标和实施细节.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检查图象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正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佳优比.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化和评价方式,为影像学的发展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节,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工作.人员组成: 组长: 成员: 三,管理小组以以下的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工作,计有《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X射线诊断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卫生厅为执行贯彻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节,同时要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结合本科具体情况,制定了《关于与岗位责任和首诊负责制等有关规定的实施细节》
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拍摄的X射线影像诊断片,诊断报告由主治以上的医师审核签发.六,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每天早晨上班后集体读片.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凡是要求会诊的医师必须首先介绍患者临床有关资料和其照片上的各种影像征象,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参加会诊的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阅读片,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诊断意见,首诊医师综合分析会诊意见后写出诊断报告,并由参加会诊的上级医师审核签发.七,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在值班中遇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凡被要求参加会诊的同志均须无条件迅速回科会诊.八,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X线改变的患者都必须摄片(复查病例或有旧片的例外)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经透视未发现游离气体,应叫患者变换几次体位后摄包括双膈肌的立位腹平片,凡是怀疑肠梗阻的患者要拍摄全腹立位和卧位各一张.立位片要包双膈肌,卧位片包盆腔.胸部正位片(除观察肋骨外)一律用高Kv摄片(固定用125Kv),不用高Kv的照片不能评为甲等片.原则上怀疑胸部病变的均要照胸部正侧位片,特别是肿块性病变,肺门区病变,纵隔处病变及心后方等处的病变,一定要照胸部侧位片,以确定病变部位和形态.外伤的要照全胸正斜位片,做胸部CT检查前一定要摄全胸正侧位片.九,认真执行《病例随诊制度》,病例随诊制度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内设有专门登记本,每月下旬派医师去病房和病案室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及最后诊断进行登记.每月第四个星期四向科内通报随诊情况,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十,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的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亦是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来书写诊断报告.1.读片室内要保持安静,不准在室内谈天说地,室内光线不宜过强.严禁不用观片灯,在走道或不宜观片的地方随便看片,以免发生错误.读片时首先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及片袋上完全一致.有旧片的要与旧片作比较.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写.病变描述要真实地反映观察的过程.对异常征象应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亦应描述有鉴别意义的阴性所见,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用语.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十一,放射诊断的思维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首先对每个病灶一一进行分析,确定其病理性质.2.将全部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意见.一般的诊断原则是将所有的影象所见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实在解释不通时,才用两个疾病去解释.3.影像诊断意见与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比较,不符合者应重复读片及诊断分析.在读片时一定要认真阅读申请单,参考各种临床资料和检查,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询问并补充病史.放射检查只是很多临床检查的一种,如果不参考其他检查的结果,就要犯片面性的错误.参考临床症状就可能否定或肯定一些疾病,从而缩小诊断范围.如果放射诊断与临床表现和诊断不一致,或差别很大,就要重新审查X线所见或诊断意见是否正确,必要时重复X线检查,如果X线检查正确无误,应主动与临床联系,与临床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要求诊断符合率达80%.达不到者按《职位说明书》考核标准予以扣分.4.X线的诊断与临床所见和诊断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诊断意见.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X线检查方法,重要X线所见,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时段X线征象可有明显变化,诊断医师应在透视或照片检查“阴性”的病人诊断书上写明检查时间.十二,每季度,质控小组负责随机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报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对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对诊断质量进行评定,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评定结果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废片,错,漏,误诊与年终考核挂钩.十三,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X线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一环,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影像操作人员应注重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1.评片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每天上午读片时评片一次,全体放射人员都必须参加.实事求是认真评出各人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废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为了能准确掌握标准,应定期组织学习《X线影片质量标准》人手一册,要达到甲片率等于或大于40%,废片率等于或小于2%.达不到标准者按考核标准扣分.2.要求摄片要仔细认真,摄片要作到三查十对: [1]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2]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3]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及各种摄影条件.3.摄胸片和腹部平片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4.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好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应严格核对三者的日期,X线号部位是否完全相同,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时应在X线片上标明是第二次照片.5.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谓纠纷,技术人员必须在申请单上写上照片时间,并及时把片送到暗室冲洗.6.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走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接诊和首机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诊的技师在同一部机上完成,检查完后即刻交暗室冲洗,并将冲好的照片交给医师写结果,后把结果交给陪送医护人员或陪人.十四,采用专机负责制与定期轮换相结合的制度,以利于专业技术的相对稳定,保证质量和培养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机器的清洁,保养和维护.1.每周五下午为机器表面清洁和保养时间,各人都要做好所操作机器的清洁卫生工作.工作中发现机器故障应报告科主任,并记录故障情况及时填写维修申请单.2.在使用前,必须熟悉该机性能,操作方法和规程,以及适合该机的摄影参数.每台机应有相应的各种摄片参数表.不熟悉操作规程的,不能单独操作该台机器.十五,暗室工作的规范化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暗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暗室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1.暗室人员负责装片,冲片,配制显定影药水和一般机器保养,负责冲片机的每周一次的清洁和保养.每周六定为机器保养时间,保养人员必须了解机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件的装卸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2.严格执行暗室工作制度,严防胶片暴光.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不准随便开暗室白光灯,确有需要开灯,必须确定胶片是否处于绝对安全.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胶片暴光的,按差错事故处理.3.必须熟悉掌握冲片机的操作方法,熟悉机器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才能正确使用机器,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器损坏或胶片报废,根据情节和损害程度按有关差错事故标准处理.4.暗盒要保持清洁.及时装片,禁止打开暗盒,将增感屏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禁止用手触摸增感屏,增感屏需绝对无污染(如纸屑,毛发,纤维,指纹,蚊虫等),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洒精棉球清洁.5.暗室工作人员应尽量按照照片时间先后,归袋交给医师写报告前,必须核对申请单,片袋上的X光号,日期,投照部位是否与胶片上的完全相同,如照片上无日期,号码,左右的应于补上.十六,做特殊造影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一切准备工作.特别是CT室工作人员思想上必须树立一个意念:任何一个使用造影剂的病人都有发生副反应的可能.1.造影前常规作碘过敏试验.方法是静脉注射3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1ml,然后观察15分钟,看病人有无过敏反应.2.造影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在造影剂中加进10mg地塞米松,以减少副反应.3.护士负责检查药品,快要过期的药品要及时更换,检查器械消毒有效期及氧气有无耗尽.十七,X线机房内备有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患者的防护工作.十八,登记室人应严格执行登记室工作制度和借片制度,认真编写X线号,防止错号重号, X线号印在病人病历本上,以便以后查找旧片.要及时将旧片归档,严防归错档.预约造影时,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清楚注意事项.一、总则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在一旦发生放射诊疗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及环境的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建立放射事件应急处理机构。
三、放射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
(二)主动抢救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四、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各种事故处理以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0
】
电离辐射的广泛应用和核能的发展,对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核能是一种较“清洁”的能源,自伦琴发现x线以来,核工业保持较好的安全记录。但实践表明,核事故的发生仍不能完全避免。核事故发生的概率虽很低,但发生突然,有时后果严重,涉及范围广,受累人数多,可产生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远期效应的观察和评估费时较长。因而核事故应急救援所需人力、物力往往较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把事故的发生减少到最小,做到有备无患。
放射事故和核事故应急响应是整个应急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事故进行报告登记、现场调查与处理、资料整理与分析、鉴别诊断与急救原则,保证广大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安全与健康;对辐射照射的后果进行医学观察与评价;对有关人员及公众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使其对电离辐射的作用特点、作用、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有科学的正确认识。
一、报告登记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国家对放射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和报告、立案制
2度的原则,必须在24h内对初步确诊的3级放射事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级以下的事故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
2.3级事故以口头方式报告时,必须报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累人数、当地处理、患者的严重程度。并报告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号码、传真号及主要联系人的手机号码。
3.放射事故的报告按统一制定的“申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和“事故卫生监督监测年报表”格式报告。
4.报告内容
(1)事故单位和人员的事故报告。
(2)调查事故的证明材料和取证资料。
(3)处理事故的技术资料。
(4)事故的危害影响评价。
(5)受辐射人员的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有关资料。
(6)填写“放射事故报告表”、“放射事故阶段报告”、“放射事件登记”。
二、调查与处理
1.接到报告后有关人员应迅速到达事故现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及相关专业人员应携带与处理事故有关的应急器材,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
2.确定事故性质,是放射事故还是核事故,是哪一级事故,受辐射人员的基本情况;目前人员的身体损伤程度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3.为保证放射事故和核事故应急工作人员健康安全,要对应急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应通过直读式剂量计了解自己的累积剂量。
4.对事故区内参与抢救和执行任务的有可能遭受大剂量辐射人员,应配备报警式个人剂量计;对可能遭受严重放射性污染人员,应间隔地持续监测他们体表和眼袋的污染水平,以防止烧伤,根据实际需要应急工作人员应佩戴两个量程的个人剂量计。应急工作人员中应有专门剂量监测人员。
5.对突发的大型3级核事故救助人员和广大居民应尽快服用稳定性化合物如碘化或碘酸钾,以减少甲状腺损伤。
6.对2级以下丢源事故应尽快组织当地辐射防护人员查找丢失放射源。并根据辐射源强度和受辐射人员的多少,逐级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
7.凡接触放射源的人群都必须进行剂量估算和医学检查。8.对辐照装置发生卡源、误人辐射室等事故的单位,应立即停止工作,组织核物理、防护专家参与事故处理的全过程。并对受辐射人员立刻送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外周血象、淋巴细胞镜下核计数、受辐射剂量较大的做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并估算剂量。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当核辐射事故发生时,应合理、可靠地估算出人员受辐射剂量。事故剂量估计目的和意义在于:查明事故受辐射者的辐射剂量是否越过剂量当量限值,若越过这个限值,是否给予相应的医学处理,根据受辐射剂量,预计可能出现的效应和病情程度,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为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提高处理事故的能力。
1.一般核事故 按照ICRP第28号出版物“对应急和事故受辐射工作人员处理原则和一般程度”,对事故外辐射个人剂量进行估算时,视受辐射剂量的大小,一般分为3个级别。当受辐射剂量较低时,可大大简化剂量估算的程序;只有当剂量有可能超过年剂量当量的5倍以上时,方有启动3个程序阶段的必要。
(1)第1阶段(辐射后0~6h)①收回并处理事故受辐射人员和在场者的全部个人剂量计。
②检查并登记事故现场附近的固定或记录仪表的资料。
③若末佩戴个人剂量计,应尽快收集可供测量的事故剂量的样品,如生物样品、人体佩戴物、事故现场的材料。
④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受辐射条件,应详细地听取事故受辐射者和在场者的叙述,并模拟事故受辐射条件。
⑤作出初步剂量估算,对人员受辐射均匀程度和大剂量局部照射的部位作初步评价。
⑥事故调查中,应详细记录,必要时录音和拍照,事故现场要尽量加以保护,以便索取剂量估计的有关证据。
(2)第2阶段(7~71h)①进一步分析第1阶段调查的资料和全部剂量资料,对尚不够清楚、遗漏或有矛盾之处进行复查,必要时作事故模拟。
②有条件时进行事故后测量。
③比较物理剂量、生物剂量和临床表现是否大致相符,对不均匀照射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剂量范围最好能给出造血干细胞活存份额计数等效剂量的初步结果。
④给出局部受到大剂量照射的资料,并密切注意受辐射的皮肤反应。
⑤对物理剂量的初步报告作必要的修正,并给出再评价剂量水平和初步的剂量分布资料。
(3)第3阶段(受辐射72h以后)①比较物理剂量与染色体畸变的分析,淋巴细胞微核分析,生物化学指示剂分析,血象变化等所估计的剂量,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②有必要时进一步作事故模拟测量。
③对人体模型的剂量测量进行处理和分析。将第2阶段的剂量报告与人体模型剂量结果进行比较,必要时应复核和复测。
④给出受辐射者的最终报告,其中包括体内剂量分布、主要器官的平均吸收剂量、有效剂量当量,造血干细胞活存计数等效剂量等,还应给出事故现场的详细报告。
⑤结合物理剂量工作,对剂量估算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2.大型事故 迅速查明事故性持、释放途径、释放出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和组分等,按预先制定的程序计算,应在2~4h内上报环境剂量的初步结果。
(1)迅速按应急计划开展事故原因、外环境辐射水平监测。
①根据各种监测结果,对初步剂量报告进行修正,并在24h内提出可靠剂量报告和对未来剂量变化的预测。
②释放终止前,应继续不断地修正剂量报告。
③分类诊断的物理剂量工作。
④迸人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剂量测度人员要对现场进行剂量监测。
(2)离开事故现场的人员应逐一询问受辐射情况,进行污染测量,收回个人剂量计并及时测量。对未佩戴个人剂量计和虽己佩戴但剂量已超过其量程的人员,应按工作环境的操作情况
估计剂量。尽量收集可供剂量测量的现场物品和随身携带的样品,登记、保存并及时测量。①事故后的物理测量工作。
②医疗救治部门收治的患者可以参照一般核事故的救治程序进行剂量估计。
③事故后的物理测量工作。
④继续做好环境剂量监测,必要时可扩大测量范围和内容。
(3)为事故现场内外的放射性污染提供剂量资料。
①收集环境资料和可供剂量测量的物品,以便对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受辐射剂量进行估算。
②对事故现场内、外的工作人员和公众给出个人剂量和集体剂量当量进行估计。
3.事故受辐射条件的确定 根据事故的来源,可以确定内照射、外照射或两者兼有的照射,电离辐射的种类也要查清,在进行外照射事故个人剂量估计时应掌握以下有关资料。
(1)辐射场的性质。
(2)人员受辐射条件。
(3)受辐射的几何条件,包括受辐射者离源的距离、体位姿态、人员活动情况、周围转物体的屏蔽散射等。
(4)人体受辐射的方式,应区分是全身或局部,均匀或非均匀,一次或分次,大剂量、高剂量率急性照射,小剂量、低剂量率慢性照射等。
(5)受辐射时间,一般应根据受辐射情况严重程度,询问受辐射者或查看仪器上的时间记录,或询问一起工作受辐射剂量较小者,在辐射事故剂量估计时间性非常重要,要尽量做到准确。4.诊断 急性放射病一般是指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诊断并不困难。鉴别诊断问题较大,首先全身性疾病的所有症状都会出现,特别是急性放射病分度较困难,一般临床上将急性放射病分为3型、4期,即骨髓型、肠型和脑型,其病程一般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4个阶段。
(1)损伤时间短暂,病情发展延续:人体受到照射后,可出现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以后虽终止照射,但病情并不因此而终止。其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辐射射条件(如剂量大小、剂量年、均匀度)、患者的状况(如年龄、健康情况、辐射放出性)以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得当等因素的影响。
(2)病理变化广泛,病情发展复杂:除有屏蔽或局部损伤为主者外,急性放射病累及各个系统、器官及组织,不同照射剂量可以某系统的损伤为突出表现。例如骨髓型者以造血系统损伤为主。初期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但很快下降。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则说明受辐射剂量较大,患者预后不良。
(3)病情的时相经过或阶段性:人体受辐射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均表现为明确时相性经过。骨髓型时相性,一般可以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中度以上骨髓型如治疗措施不当或不及时,可以致死。随着照射剂量增大,阶段性就逐渐不明显。肠型放射症状不如骨髓型明显,而脑型则各期之间水平交叉,后期急转直下。
(4)放射敏感组织主导病程经过:人体受辐射后,症状出现早晚和严重程度与组织器官、细胞的放射能量性有关。由于组织细胞能量性不同,其损伤变化在临床的表现上起很大作用。如骨髓型放射病中因造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性感染和代谢紊乱等为其主要临床症状。肠型放射病中则以严重胃肠损伤和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为主。
(5)所有急性辐射损伤处理应遵循的原则:①采集受辐射后病史估算受辐射物理剂量;②根据受辐射剂量结合临床表现,判断病,清;③根据体表的反应推测受辐射剂量;④根据受辐射后血液变化估计剂量,判断病情。
5.治疗原则 狠抓早期,兼顾极期。
(1)早期一般主要是采用对症治疗,加强护理,主要如下: ①早期应用抗辐射药物;②早期争取改善微循环和改善造血微循环的一些措施;③对受辐射剂量超过一定剂量范围的应尽早准备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改变病程。
(2)对症综合治疗: ①抗感染的原则和措施;②抗出血原则和措施;③供给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防治并发症;④分阶段治疗。
6鉴别诊断 放射病鉴别诊断并不难,一般要有照射史。因照射而引起的所有全身症状都应归于放射病范围,不再考虑各系统的病变情况而分别诊断。但急性皮肤放射损伤早期临床改变与一般烧伤及某些皮肤变化相似,应加以鉴别。
参考资料:http://各类应急预案
第五篇:放射科制度
医学放射科工作制度
1、定期讨论在贯彻医院(医学影像方面)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
2、各项X线检查,凭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进行检查。急诊病人随到随检即时报告。各种特殊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3、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患者识别规范、查对程序和技术操作常规,并要了解病情。
4、建立与完善医学影像操作常规与图像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摄片,由医师和技术员共同确定投照部位及技术。特检摄片和重要摄片,待观察湿片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开。建立病人确认程序,确保检查正确无误,保障病人安全。
5、重危或做特殊造影的病人,必要时应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对不宜搬动的病人应到床旁检查,要确认病人造影剂过敏史。
6、按规定的时限,由执业医师按规范书写诊断报告,X线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实行集体阅片的制度。进修或实习医师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工作,不得独立执业。
7、X线是医院工作的原始记录,对医疗、教学、科研都有重要作用。全部X线照片都应由放射科登记、归档、统一保管。借阅照片要填写借片单,并有经治医师签名负责。院外借片,除经医务科批准外,应有一定手续,以保证归还。
8、每天由上级医师主持的集体读片制,确保诊断质量,经常研究诊断和投照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9、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实做好操作人员及患者的放射防护工作,保护患者的隐私。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要妥善安排休假。
10、注意用电安全,严防差错事故。X线机应指定专人保养,定期进行检修。
放射科值班及值班室管理制度
1、值班者负责病人检查及诊断全过程
2、设备出现故障应报告科主任
3、如遇重大事故应请示科主任
4、对夜间疑难病例可写临时诊断报告,耐心仔细给病人家属解释,待第二天集体阅片后换正式报告(嘱病人9:00以前)
5、注意门窗,做好安全防盗工作
6、打扫检查病人留下的污物。
7、保持值班室清洁卫生
8、严禁带熟人朋友到值班室聊天玩耍
9、每周五早上下班前换值班室被套、床单等
10、按岗位责任做好每件工作,接班者未到,未签字认可,交班者不许下班,如未交接清楚下班者,按擅自离岗处理。
放射科交接班制度
1、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1:30,下午6:00,节假日、双休日为上午8:00,下午 6:00。
2、人员:主班医师与各岗位医技人员,夜班与各岗位人员。
3、交接内容:
1)、本科所有设备、物品 2)、重要设备运行情况
3)、待处理的病人及其他工作情况
4)、照片底数、废片记录及当日各种记录完整情况 5)、当日其它特殊情况。
4、形式:当面交班,并在规定的记录本上签名
5、接班迟到处罚50元,交班者等候交接清楚后方能下班节假日、双休日交接班互相监督,如中途漏交接,以第一次未交接开始逐一追究责任。
放射科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1、患者到放射科检查需先登记、编号。特殊检查病人要先预约。
2、危重病人、老人、儿童、残疾病人优先检查。
3、机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机器,如有故障及时上报修理科。
4、暗室专人操作管理严格按操作规定工作。
5、增强扫描及特殊照影病人必须做碘过敏试验,做到一人一针,严禁重复使用。
6、抢救药品必须齐全,随时做好抢救工作。
7、严格掌握投照技术及胶片质量管理,做到每周一至二次阅片。
8、必须做到诊断准确无误、快速。与临床医师沟通,特病例要追踪.每天早上集体阅片。
9、登记、记帐要严格执行登记、记帐工作制度。
10、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
1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12、病人做检查时工作人员必须做到,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13、放射科工作必须满足临床要求。
14、放射科物品专人保管。
放射科阅片制度
集体阅片的放射科医生交流经验,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诊断水平,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工作,根据放射科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
2、主持人:下夜班及当班报告医师。
3、参加人员:当日上班的医师技师。
4、形式:由主持人介绍病人的一般情况,提出问题并发 表意见,科主任提请全科医师讨论,由上级医师及科主任最后总结专业诊断。
5、每周一次大阅片,全科医师均要求参加,主要讨论一周来的典型疑难病例。
6、遵守阅片纪律,对中途出走或无故不参加者扣发当月奖金30/次。
7、重要的、疑难的、有争议的、有教学价值的典型病例及需要追踪随访的病例,由主持人负责登记追踪。进修、实习生同样遵守本制度。
放射科暗室质量管理制度
一、暗室照明
1、红灯安全性
(一)常规每半年作红灯安全性测试一次。
(二)下列情况者必须作红灯安全性测试:
新红灯首次使用;
更换滤色板(片);
更换灯泡;
更换胶片牌型号。
二、显影液与定影液
1、显影液
(一)显影液定温要求:自动洗片机显影液的温度在30 ~ 34度左右,用温度计检测。
(二)显影定时要求:某种胶片在不同的显影液中加工 应确定其适宜的显影时间。
(三)显影液性能测试要求:显影液的PH值应在10.5 左右,当PH值大于9.0时应更换显影液。
2、定影液
PH值控制在4.6 ~ 5.0之间,采用快速定影液,定影液 衰减时,应及时更换。
三、水洗
用于水洗的水应纯净,PH值应控制在7.0左右。
四、自动洗片机
1、核实所需恒温,检测液温。
2、核实检测定时全程冲洗时间。
3、每周保养维护机器,洗片滚轴定时冲洗,滚动轴定
期加油。
放射防护制度
一、对受检者的防护要求
1、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应避免采用放射性诊断技术,合理使
用X射线检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2、从事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必须建立X射线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
因资料管理及病人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对婴、幼、儿童、青少年的体检,不应将X线胸部检
查列入常规检查项目。从业人员就业前或定期体检,X线胸部检查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接尘工人的X射线胸部检查间隔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4、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未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允许,不得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性透视检查。
5、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内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
6、放射科医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对受检者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7、候诊者和陪同者(病人必须被扶持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X射线机房内停留。
二、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的防护要求
1、X射线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
2、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射线检查的临床诊断,注意掌握其适用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射线诊断。
3、除了临床必须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
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4、X射线工作者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诉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5、用X射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重要条件,防止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6、摄影时,X射线工作者应严格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过滤板。
7、摄影时,X射线工作者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8、摄影时,X射线工作者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
9、移动式和携带式X射线机摄影时,X射线工作者必须离管头和受检者2 m以上,并对周围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10、进行X射线检查时,X射线工作者应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
11、进行X射线检查时,对受检者的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保护。孕妇一般不宜做X射线检查,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
12、在X射线检查中,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放射科X线透视检查常规
一、检查前仔细阅读透视申请单,了解透视检查的部位、目的及临床病史、体征,必要时了解其他检查结果。
二、嘱病人脱去外衣、饰物及其他影响检查的随身物品。
三、小孩及年老体弱者应有家属陪伴,危重病人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四、透视时根据临床要求,嘱病人呼气、吸气或屏气,必要时转动体位或立卧位
观察。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对于诊断有疑问者应建议作摄影检查。
五、根据透视所见,认真填写检查结果、意见,并作好透视登记工作。
放射科X线摄影检查常规
一、认真作好X线摄影检查登记。
二、检查前仔细阅读摄影申请单,了解摄影检查的部位 和目的。
三、嘱病人脱去外衣、饰物及其他影响检查的随身物品。
四、摆放体位时动作要轻,避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 苦,小孩及年老体弱者应有家属陪伴,危重病人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五、根据临床要求及病人体型,选择适当尺寸胶片,正 确编号,注意左右与病人被检部位相符,将编号放在适当的位置。
六、调整中心线和光标,尽量避免或减少重要器官、性 腺和非照射部位接受X线的照射。
七、选择适当的曝光参数,嘱病人呼气、吸气或屏气,对不能合作的病人和婴幼儿,应尽量缩短曝光时间。
八、对于急诊、重危病人应观察湿片,确认照片能满足 诊断要求后方嘱病人离开。必要时应与临床医师及时联系。
放射科特殊X线检查常规
一、作好特殊检查登记工作。
二、特殊检查应事先预约,根据临床要求作好特检准备 工作,如禁食、清洁肠道、备皮、碘皮试等工作并准备碘过敏抢救药品及器械。
三、对于小孩及年老体弱的患者应有家属陪伴,危重病人应有临床医师陪同。对不能合作的病人应与临床医师联系给予镇静。
四、检查前仔细阅读申请单,详细了解临床要求、目的、病史、体征及有关结果,必要时亲自采集病史、体征或与临床医师联系。
五、耐心向患者解释此项检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争取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六、检查中应尽量避免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有无过敏反应。
七、认真记录特检中的X线记录,所有特检均应观察湿片,确认能满足诊断后方能嘱患者离开。
八、作好特检诊断的随访、追踪及手术病理检查的符合情况不断提高特检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