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4 03:2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内容有:匈奴的崛起与蒙古草原的统一;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匈奴自战国时兴起历经秦汉,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及与中原地区的和战变迁;两汉时国力的变化及对匈奴政策的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本课的学习将向学生进一步阐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两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我主要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从较多图片、小故事、视频等资料入手,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科学性,更要注重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尚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所以更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认识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参观历史陈列室的方法,情景体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欣赏视频《我们依旧血脉相连》,后教师朗诵。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及视频相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以下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打好基础。

(二)整体感知

以参观历史陈列室(汉匈历史藏品区)为线索,陈列室的藏品为:一件鸣镝、一封国书、一座石雕和一把琵琶,把本课内容整合为:

一声鸣镝,唤醒了一个民族—匈奴崛起; 一封国书,羞辱了一个王朝—无奈和亲; 一座石雕,铭刻了一段铁血—大破匈奴; 一把琵琶,弹出了一片和平—昭君出塞;

(三)讲授新课

1、请出第一件藏品:鸣镝。一声鸣镝,唤醒了一个民族—

匈奴崛起

(1)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看视频,提高学生兴趣。(2)一代枭雄

【设计意图】以填发明者档案的方式来识记,激发学生求知欲。(3)一统草原(4)漫话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合作完成,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出匈奴进入鼎盛时期,一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2、请出第二件藏品:一封国书。一封国书,羞辱了一个王朝—无奈和亲

出示冒顿单于给吕后的一封国书,得出这封国书对西汉来说是屈辱的,并寻找原因。

(1)追根溯源

【设计意图】出示两则材料,得出原因:汉初经济萧条,实行屈辱的和亲。

(2)力量对比图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匈奴实力强大,西汉国力衰微。所以实行屈辱的和亲政策。

一封国书,羞辱了一个王朝——无奈和亲因强而战力量对比因弱而和

3、参观藏品三:石雕(马踏匈奴)。一座石雕,铭刻了一段铁血—大破匈奴

(1)剑锋直指

【设计意图】出示汉武帝的挑战书,让学生质疑,得出国力强盛所以向匈奴发起挑战。

(2)追忆历史

【设计意图】回忆汉武帝国力增强的措施,以这是便理解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物质条件。

(3)力量对比

一座石雕,铭刻了一段铁血——大破匈奴背水一战国力衰弱主动出击力量对比国力强盛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历史胜利的天枰倾向汉朝,原因汉武帝国力强盛。

(4)细说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加深记忆。

(5)风云际会

【设计意图】讲解卫青、霍去病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的情操。播放音乐配备诗朗诵渲染气氛。

4、继续参观第四件藏品:一把琵琶。一把琵琶,弹出了一片和平—昭君出塞

播放昭君出塞的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

(1)一把琵琶

【设计意图】出示昭君出塞基本史实,加深记忆。(2)力量对比

一曲琵琶,弹出了一片和平——昭君出塞主动和亲呼韩邪单于国力衰弱赞国同力和强亲盛力量对比

(3)和亲之论

【设计意图】汉初时期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讨论激发积极性,得出结论。

(4)再议和亲

【设计意图】出示史料对昭君出塞的作用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昭君出塞历史意义的认识。

同时配音乐师讲解后人对昭君的评价,加深学生的认识。

5、颗粒归仓

回忆本课参观陈列室的收获,认识到无论是战是和和平与交往始终是秦统历冒汉一史颗—顿之了发

粒单际蒙展

归奴的西草汉主流

初。

仓于古匈—和原汉卫—战汉呼武时派帝匈奴霍青去病漠北——在—役中大元韩请帝期汉破期于汉,武匈,元战奴帝匈奴时单。—和昭君—亲出—,塞—邪求和帝

6、各抒己见

对于汉武帝和王昭君历史上这两个“一刚一柔”的人物,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你更欣赏谁的做法?说说你赞赏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发言增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7、追踪觅影

【设计意图】视频播放匈奴对欧洲的影响,教师讲解匈奴的去向,并得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伟大的历史。

8、情感升华

呼应新课导入时的滚动图片并配音乐,师进行情感升华的朗诵。【设计意图】对多民族国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习题精选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习题精选

例题解析: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族提出“和亲”,符合下列哪种情况()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B.和亲对汉而言是屈辱的 C.和亲是汉以求暂时避免匈奴骚扰 D.和亲是汉匈民族间的和睦相处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认识能力。此题的解答,首先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历史情况是: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和亲请求,宫女王昭君也是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可见这次和亲汉朝不是被迫的,当然也就不存在屈辱而言,A、B两项说法错误。汉初和亲是为了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而昭君和亲双方是自愿的,且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D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4.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为()A.汉武帝 B.汉高祖 C.冒顿单于 D.呼韩邪单于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7.汉武帝派兵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8.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B.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C.对秦汉北部郡县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9.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0.西汉宫女王昭君前往匈奴和亲的原因是()A.不满西汉宫廷的黑暗而前往的。B.西汉皇帝为图边界安宁而强迫她的。C.匈奴军队在同西汉战争中抢去的。D.为了促进汉匈两族友好相处而自愿的。

11.下列几个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A.大秦遣使来汉 B.班超出使西域 C.张骞出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12.阅读材料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13.阅读材料:

材料一:“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视见高”——董必武《谒昭君墓》

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胡”是指谁?当时他们的首领是谁?

②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以后的情况?

③结合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④昭君出塞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14.你能比较汉初和亲与昭君出塞和亲的异同点吗?

15.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16.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A 6.D 7.D 8.A 9.B 10.D 11.C 12.①霍去病。②为国忘私的高贵品质。③匈奴从此再不能与西汉抗衡。13.①匈奴.呼韩耶单于。②昭君出塞。

③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14.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不同点:汉初和亲是被迫的,具有屈辱性,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和亲是主动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5.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16.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

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互动1

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明确: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成为单于,秦末汉初,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英勇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拥有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正是如此使得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其表现有三: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三是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又促成了 匈奴的强大。互动2

结合所学,考虑课本第72页“动脑筋”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明确: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中;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互动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展示问题:

一、什么是“和亲”

二、汉初为什么实行“和亲”政策?

三、“和亲”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吗?

明确:和亲就是指汉朝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汉初,因国家贫困,国力较弱,对匈奴实行了“和亲”,以安定边境。“和亲”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为此到汉武帝时开拓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能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同时,汉武帝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互动4

汉武帝时是怎样打败匈奴的? 展示课本第78页地图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明确: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可用两员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战役归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由学生介绍漠北战役的经过,强调此次战役的影响。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在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展示图片霍去病及霍去病墓激发情感 互动5

课本第79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并要求学生积累 互动6

你知道西汉与匈奴和亲的使者是谁吗?展示王昭君图片。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断。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并同西汉订立了和约。这样,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昭君出塞就是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讲讲有关她的故事。

三、昭君出塞

课件展示《昭君出塞》图,放背景音乐《琵琶曲》由学生讲述王昭君的故事。今天我们如何评价昭君出塞呢?(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诗句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明确: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互动7

东汉时又出现了两位抗击匈奴的大将,他们是谁? 明确:窦固、窦宪。他们与卫青、霍去病一样打败匈奴。课堂小结:(课件展示)

汉与匈奴关系 和→ 汉初

战→ 汉武帝

和→ 汉文帝

课堂反馈:(小组竞赛形式完成)课后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

战》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前安排学生搜集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前搜集资料而对本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回忆在前面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和亲政策:

问题:

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问题:

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第五篇:《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觉的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堂中给学生大量的思考及展示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三个不同阶段讲述了汉与匈奴的关系:一西汉初年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分析历史人物,和让学生了解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三、学情分析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知识积累有限,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但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但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不易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及匈奴兴起的史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历史作用。

3、了解昭君出塞的史实,体会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对汉匈两族所做的贡献。

4、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六、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长城的图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传和民族精神。秦汉时期是我国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提问)那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长城修建于哪个朝代?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设问:匈奴族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那么,匈奴是怎样的民族?他是如何强大起来的?与汉朝的关系又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图片,放松心情、渲染气氛,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让学生首先熟悉本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认真阅读本课内容,依据学案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在课本中勾画出知识点,如有争议的问题,可组内讨论,总结正确答案。)

3、学生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利用各组黑板,展示成果,不同见解用双色笔纠正,各组互相检查,教师及时点评并讲解)

学生展示:(1)、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时间、人物、意义?(2)、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畜牧业、手工业、农业)?

教师总结:(出示答案)这一框题我们要重点掌握秦汉时期,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并使匈奴族的经济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发展到鼎盛时期。匈奴人从汉族人那里学会农耕,体现汉匈之间的密切交往。

学生展示:汉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汉元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教师总结:(出示答案,并讲解)

(1)教师总结西汉初年汉匈关系为和亲提问西汉初年与匈奴人主动和亲的原因?(学生回答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力衰弱,实行和亲,使双方关系比较缓和,为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为以后大规模的反击赢得时间。

(2)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为战争(出示图片,漠北战役示意图)让学生感受战争的场景,利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体现两个人的功绩,引出漠北战役的影响。教师提问: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组织大规模的战争抗击匈奴?(学生回答)重点体现国力强盛。并且是汉武帝大一统在军事上的表现。

(3)汉元帝时期汉匈关系为和亲(出示昭君出塞图片,材料)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材料。教师提问通过材料体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

昭君出塞也是我国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体现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回顾和战和的关系脉络总结出决定民族关系的关键因素是综合国力。和与战只是民族交往的方式,和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熟悉本课内容)

(三)、合作探究(出示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分组展示,形式多样,教师规范答案)教师总结: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再次体现汉与匈奴的和与战。

(四)、当堂检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对正答案)教师分析个别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汉族和匈奴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六)板书设计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和 战 和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