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 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 2 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文件公布的数字,我国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具 体到农村的话,每年增长近750多万人。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体制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党在政策上对城市实行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的倾斜。第二,设置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设置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禁锢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不得随意迁往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干部中大量存在不重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受到打压排挤。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了农技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企事业单位改制分流后,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几乎成为一个空壳,主要原因是工资得不到保障。第二,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快,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 要快,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城镇或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生活比较困难,许多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或“攀高枝”调离农村,或以升学的方式脱离农村教育事业,造成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一,农村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 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 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篇:国土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思路及主要措施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这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符合县情,顺乎民意的一项爱民工程。作为国土部门,很多工作与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根据县政府办公室通知要求,特提出以下工作思路及
主要措施。
一、总体工作思路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节约集约用地方针,充分发挥国土部门职能作用。加快土地规划修编,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着力在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建房、土地开发整理、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资源保障。
二、主要措施
(一)加快修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十五”规划实施来看,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城镇建设规模控制过死;二是项目建设预留地过少;三是基本农田保护率过高;四是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矛盾突出,在项目建设中,有近50的用地都涉及到规划的调整问题。因此,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小城镇建设,当务之急应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的修编和调整,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目前,我局已着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全县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更新调查,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力争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为规划修编、摸清土地家底打好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我县农保工作有一个较好的基础,全县已签订县与乡、乡与村、村与组(农户)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落实了保护面积、责任人、保护人。但我县在建设用地与农保的矛盾仍然存在,必须继续加强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每年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成绩突出的乡镇、村和农户,予以表彰奖励。二是严格审批项目用地,凡用地红线图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一律不予通过。对省以上重点项目以及特殊行业用地确需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则按照法定程序调整总体规划,并补划同筹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三是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规划管理,严禁零星占用土地建住宅,引导农民建房向规划的中心村集中。
(三)深化农村征地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县在征地过程中,在关心农民利益方面做了积极努力,对失地农民提供低保,对其再就业实行优惠政策,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依照法律规定制定符合实情的征地补偿标准,目前正在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工作,制定成果将逐级上报省政府公布实施。二是修改和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土地征收的协商机制和司法裁决机制,把征地过程纳入规划化和法制化轨道。三是制定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对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通过市场与农民集体和承包农户平等谈判协商后,并通过招拍挂方能取得土地使用权。
(四)开展农村住宅示范小区建设。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或只见新村不见新貌是目前我县农村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运用规划控制、政策鼓励、示范引导农民合理建房,力争3~5年时间,使农村大部分村居面貌得到较好改变。
1、编制村庄规划,统一安排住宅建设用地。建议有条件的乡镇,每年选择1~2个群众积极性高、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村,划定农村住宅示范小区用地,主要是利用空闲地、荒杂地及存量地,可免收相关规费。县、乡建设主管部门协调好住宅小区的总量、布局,提供农村住宅通用图集和技术服务,引导村民按图纸施工建设,保持徽派民居统一风格。
2、鼓励旧村改造,鼓励零星户、自然村向中心村、集镇集聚,鼓励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小区,县政府可专门制订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群众自愿、属地运作”的原则予以实施。在城郊结合部地段,可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捆绑,通过招拍挂方式运作,把村民安置住宅建设作为招拍挂必备条件之一。
3、城关镇总体规划范围内的一、二级土地中,原属于集体所有的农村居住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转为国有土地划拨使用,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在补缴国有土地出让金后,可以上市交易。
(五)切实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通过开发整理新耕地,从根本上弥补各项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县荒地资源较多、坡坎多、中低产田以及徽水河沿岸滩地多的实际情况,全面组织开发整理,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桑则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较好完成土地开发整理任务。
主要措施:一是成立县土地开发整理机构,有关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将土地开
发整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二是制订奖励扶持政策,县从土地出让金收益拿出30作为奖励资金;坚持谁开发,谁收益原则;实施多渠道投入政策,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拨一点,乡镇集体拿一点,农户投工投劳筹一点办法;新增耕地面积的耕地开垦费按1000~1500元/亩由开发人取得。三是县国土局具体负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从规划、申请、立项、施工到监督
检查,竣工验收,全程搞好服务。四是走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整理的路子,将土地开发整理与滩地改造相结合,与落实村庄规划相结合,与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
目前,庙首土地整理项目已经省级批准实施,该项目省级总投资716万元,计划在2007年底完成。继续抓好三溪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力争进入国家项目笼子,总投资达1800余万元。通过两个项目的实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努力建成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基地。
(六)加大对出让金收缴与管理力度。近年来,全县出让金征收额稳步提高,但不少企业用地因种种原因仍要求政府缓交或减免,从各乡镇看,年出让金征收幅度从零到几万元不等,企事业单位用地,银行抵债土地上市及企业之间转让土地等仍有很大的征收空间。根据出让金的收缴及使用规定,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整体趋势,可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收缴与管理:一是严格按照《划拨用地目录》,从严控制出让金减免范围。二是国土部门加大征缴力度,依法征收土地出让金。对按现行政策不该使用划拨供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登记,建立台帐,制订处置方案,报请县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如:对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要求补交出让金,可采取按下限计缴,分期缴纳等优惠政策。对党政机关使用的划拨土地,凡已改变用途或转让出租使用的,必须依法办理出让手续,或政府依法收回此类土地,通过招拍挂公开推向市场,重点是沿街、主干道的门面房。三是实行征缴与使用相结合,下达各乡镇考核指标,凡各乡镇征缴数,原则上全额用于各乡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七)抓紧抓好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我县是地质灾害易发县之一,全县约200个地质灾隐患点。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根据《全省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方案》,我县已有3个重点危险点列入省批准同意实施避让搬迁或工程治理计划,2006年安排版书白杨岭,2007年安排白地洪川和俞村下周家,以彻底消除其地质灾害隐患。
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避让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二是统筹兼顾,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三是明确责任、市、县为主与省补助相结合。
资金筹措和相关政策主要有:市、县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可需资金,可通过列入财政预算、从本级土地出让金和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安排一部分及搬迁安置群众自筹一部分等多渠道解决。省补助的搬迁经费,比照省行蓄洪区移民建房补助标准,户均补助搬迁经费1.7万元,其中建房补助1.6万元,公共设施建设补助1000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由当地乡镇政府编制土地置换方案依法报批。确需占用耕地的,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复垦旧宅基地或开垦其他土地作为补充,新增耕地经验收及确认并实现“占一补一”或“占少补多”的,可不再缴纳耕地开垦费。
第三篇:某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措施
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措施
(2006--2010年)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为重点,从解决关系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把乌兰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丰裕、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把xxxxx村作为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xxx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及措施如下:
一、xxxxx村基本情况
xxxxx村地处xxxxx政府东1公里处,东临博斯腾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310亩。全村有农户159户,人口753人,其中汉族555人,维、蒙少数民族198人,党员19人。村“两委”班子共有6人,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0元。xxxxx村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农田也基本实现了林网化,村组居民点规划基本整齐。目前,有柏油路1公里,沙石路2.1公里;村卫生室一个,多功能文化室100多平方米。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工业番茄、甜菜、打瓜、安息茴香、各类蔬菜等。
二、xxxxx村建设新农村规划及措施
xxxxx村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到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30元,年均递增350元以上,村经济集体收入达15万元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60万元以上。
xxxxx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统筹村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开展“好班子、好乡风、好居民点、好农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学校、好卫生室、好文化室”为重点的农村“十好”建设。
具体工作思路是:描规划、调结构、铺村道、修水利、整村貌、美生态、兴事业、强组织,即:一是描规划。加大集镇特别是村居规划力度,确保xxxxx木呼尔村有序建设、有序发展。二是调结构。以村、组为单位,抓好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及协作组织,引导农户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机制。三是铺村道。全部拉通通村、通组、通居民点道路,并逐步实现通村、组公路柏油化和通居民点道路砂石化。四是修水利。进一步加强灌渠、排渠及配套桥涵闸等基本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水旱无忧。五是整村貌。积极引导农民改水改厕,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搞好垃圾集中、妥善处理,使村容村貌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六是美生态。引导农户提高庭院绿化意识,加大造林育林力度,全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七是兴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强化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八是强组织。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加强村党支部组织建设,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xxx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1、好班子。加强学习,全面提升农村党员整体素质,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政策理论水平。3年以内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学历全部达到中专学历以上,5年内新发展党员5名,培养15名后备干部,形成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
2、好乡风。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协会章程等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抓好落实,规范村民言行。全面提升农牧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乡风。
3、好居民点。结合我乡正在制定的集镇规划,把xxxxx村村居规划单列其中,规范居民点建设,达到房屋整齐,道路平整通畅,院落干净整洁,2008年全面完成抗震安居房建设任务;充分利用国家项目投资,做好农村沼气和太阳能等能源生态工程,2006年35户用上沼气或太阳能,2010年使8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或太阳能等洁净能源。
4、好农田。加大xxxxx村低产田改造力度,5年内将全村的低产田全部改造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工业番茄、抛秧水稻为主的特色种植业。
5、好渠道。在5年内,以节约用水为目标,全部建设成高标准防渗渠,健全配套水利设施,2006年完成干渠1.0公里的砼板防渗工程,2010年全村2.5公里的支、斗渠全部完成砼板防渗。
6、好林带。结合渠道和农田建设,以种植生态林为主,规划好林带建设,2年内达到平原绿化合格单位。大力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庭院绿化,初步实现每户有一片小果园,为发展农庄、生态型新农村打基础,2006年完成50户庭园绿化,2010年完成110户庭园绿化。[本文章来源于中国文秘之家-]
7、好道
路。3年内使村组道路全部实现沙石化,5年内村组道路全部实现柏油化。
8、好学校。xxxxx村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依托乡中心小学,2006年建成绿色学校。
9、好卫生室。5年内建设砖结构的村卫生室一所,面积100平方米以上,95%以上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初步达到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逐步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
10、好文化室。5年内计划在xxxxx村三组(南场子)建成一个多功能文化室,面积150平方米以上,使全村各族农民群众有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
(二)xxx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乡xxxxx村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措施:
一是认真做好农牧民增收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求,2006年通过新增250余亩工业番茄和500亩新开垦土地,预计全村农牧民人均增收367元。在促进农牧民增收工作中,要把加快科技进步、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素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作物单产和亩收益,每年推广新技术3项以上,到2010年,每户有一名科技当家人,能够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每年转移富余劳动力205人,使土地生产集约化,大幅提高人均生产效率;拓展第三产业就业渠道,大力发展以农家乐风情园为主题的旅游业,使第三产业收入的比重逐年升高,到2010年,农家乐风情园发展到3个,第三产业收入占农牧民年收入的25%。通过以上各种措施,使农牧民年均增收350元以上,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5730元以上。
二是加快乡村统筹,促进和谐发展。面对当前乡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对xxxxx村来说就是做好村规划的实施工作,按现代村建设标准规范居民点建设,规范道路、有线电视的建设,逐步形成现代村镇的雏形。
三是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村级服务功能。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对教育、卫生、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村组道路柏油化进程,完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健全配套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xxxxx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2006年,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的全村覆盖,用户达到70户;2010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0户以上;2年内完成2.1公里的村组道路沙石化建设,5年内完成所有村组道路的铺油工程;2006年完成1.0公里的干渠防渗工程;2010年初步建成生态型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
四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此外,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大与各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形成公司+农户的合作组织,促进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大对湖滨水产养殖户的支持力度,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充分利用湖滨滩涂,增加劳动力转移途径使农牧民收入能持续增长;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程,每年培训长期外出务工人员35人,中期外出务工人员120人,短期外出务工人员300人以上;到2010年,通过培训,累计转移劳动力人数达1500人以上,劳务输出收入增收100元以上。
五是按抗震安居要求建设好居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居民点规划建设。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为主,力求形式多样,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xxxxx村村镇建设目标,2006年,建成抗震安居新房15户全部按村镇规划进行都建设在中间场子(村委会所在地),到2008年将全村所有非抗震房全部新修和改造完毕。
六是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xxxxx村党支部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积极推动以文明村镇、文明村组、“十星级文明户”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xxxxx村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民族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继承并发扬xxxxx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七是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起村级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82%以上农牧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到2010年100%以上农牧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农村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大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结合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改厕工程,2006年沼气和改厕户数达到35户,到2010年使全村80%以上农户使用上沼气池与厕所二合一的卫生厕所。
八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组织保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村“两委”班子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明确了自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调整工作思路,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提高“三级联创”活动成果,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建设活动,进一步发扬民主,不断健全和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着眼于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改进村“两委”班子的领导方式、目标任务、运行方式、制度管理,强化村党支部的服务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九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立足xxxxx村的土地、湖滨滩涂优势,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源,主要依靠发展特色种植业(水稻抛秧种植、工业番茄种植)、林果业(晚熟杏子、桃等)和湖滨水产养殖业增加收益。创新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盘活村集体存量资产,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努力培植集体经济收入的新来源。通过努力,200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万元,2010年达到15万元。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哪些保障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哪些保障措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阶段农村发展的总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要求。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任务、扎实推进。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宣讲五中全会精神,使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家喻户晓,成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研究发展政策,细化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措施,落实发展项目,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工程项目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之中,自觉地把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目标要求、建设内容、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努力创造条件,准确把握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发展内容、发展重点,提倡多元化,不搞一刀切,允许有先后,不搞齐步走。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方法,注重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要扎实稳步推进,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不能刮风,力戒形式主义,确保实际效果。
(4)建立机制,保障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建立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检查监督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检查,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尊重客观规律,广泛发扬民主,加强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篇: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探索
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探索
2009-08-27 16:23:42来源: 泉州统计信息网2009年02月11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工业化、城市化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容易忽略“三农”问题、导致社会各类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本文拟利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资料,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探索。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要按照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坚持从实际出发,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就是建设物质文明,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具体表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建设精神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村容整洁就是建设生态文明,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管理民主就是建设政治文明,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的提出及付诸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內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二、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工业反哺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市情的发展道路,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一)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1、优势特色农产品比重不断提升。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取消农牧业税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资料显示,2006年和2007年我市分别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65.37亿元和188.12亿元,分别增长0.9%和0.5%。水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德化梨、蔬菜、食用菌、马铃薯、畜禽产品、花卉等优势农产品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是81.5%,2007年达到86.7%,超过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优势产品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85%的目标。
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在我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农业投资总量逐年提高,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和2007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6.8亿元和71.02亿元。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我市99.9%的村和95.9%的自然村通公路;28.8%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100%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村通电;近100%的村和99.6%的自然村通电话,92.5%的乡镇有邮电所,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3、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由单一的农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方向转变,非农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96年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的89.2%上升到2006年的94.9%;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比由1996年的44.8%回落到28.1%,为全省9个设区市最低,而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占比则由1996年的35.2%和20.0%上升到50.3%和21.6%。
4、乡村财力增强投入增多。乡镇财政作为国家最基层一级财政,既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又是县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建设工作的财力主渠道。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乡镇财政总收入69.13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财政总收入5197万元,为1996年的4.3倍;财政总支出63.38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财政总支出4765万元,为1996年的5.5倍。2006年,我市村集体收入24.83亿元,村集体资产总额217.57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99亿元。乡村财政收支、投资状况总体良好。
(二)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我市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606元和7244元,仅次于厦门,位居全省各设区市前列,体现了我市经济相对发达,农民较为富足的市情。
2、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90.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超过25平方米;住宅为砖木结构的57.12万户,占49.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20.52万户,占17.7%;22.6%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使用入户管道水的住户90万户,占77.9%,;农村住户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电的7.54万户,占6.5%,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51.93万户,占44.9%;59.6%的村完成改厕,其中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有69.96万户,占60.5%;村内道路路面以水泥路面为主,占78.3%,柏油路占2.4%;39.4%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
3、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末,86.7%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1台、固定电话84部、手机147部、摩托车86辆、电脑9台、生活用汽车7辆。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和娱乐方面的消费
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7.5%,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2.9%回落到42.2%,消费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食品消费的内部构成看,主食消费的主导地位格局已被打破,副食消费比例逐年增大;从实物消费量来看,人均粮食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蔬菜、肉类、奶品等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
(三)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社会保障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末我市农业户籍人口471.07万人,其中有6.57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保险,339.08万人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1.94万人得到了集体养老金,30.1%的乡镇有敬老院。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全面实施,全市有农业人口的所有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
2、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2006年末,18.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92.0%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80.0%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63.3%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34.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比第一次农业普查增加4.7倍;32.6%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36.6%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比第一次农业普查时的占比提高20.6个百分点。全市农业从业人员数97.43万人,其中文盲占7.0%,初中占51.5%,分别为全省各设区市最低和最高;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62万人,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2006年末,我市97.7%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53.0%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91.3%的村有卫生室;88.8%的村拥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1.1%的村拥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86岁,比1995年提高了2岁。
(四)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生存需求的同时,重视满足农民对民主权利和安全的需求,加大了民主法制建设力度,打击了各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活动,为广大农民营造了一个政治上民主、生活上安定的良好社会环境。据了解,2006年我市共有2383个村(社区)开展了村务决策听政工作,占总数的97.4%,群众满意率达到了88.3%;社会安全满意度达到了91.8%;2007年全市100%村推行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充分显示了近几年我市在推行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全面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不断壮大,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我市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发展缓慢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够的事实。2006年我市机耕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8.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8个百分点;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2006年的0.9%回落到0.5%,增加值率也下降到56.9%,较2006年低了0.6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低,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仅高于厦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位居第6位。
(二)城乡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资料显示,2006年末,我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2倍,达到15972元,增长12.4%。二是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增长了7.9%,但是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设区市中仅高于福州。
(三)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就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而言,现阶段农村居民应对生存风险的基本方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然而,工业化与城市化使很多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二、三产业,往往没时间照顾家庭;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传统的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降低,农业的收益小,在遇到自然灾害和年老、疾病时无法保障基本生活;对于被征地农民,除了土地补偿、安置费外,其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也需要获得法律保障。由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层次低,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部门规章、相关机关发布的通知、命令等等,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现有的零散颁布的各种条例、通知和规定,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不能形成配套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严重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四)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农村教育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的政策,但部分偏远地区水平仍然较低、基础不稳固,有些地方存在学生因贫辍学、学校危房年久失修、公用经费短缺等突出问题。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也存在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加上历史原因等因素导致了我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55年。2006年末,我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初中学历占了绝大部分,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总数的3.9%,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仅高于宁德。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及整合工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各项投资协调整合的力度,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问题,在建设规划的框架内,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投资管理新格局,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取得成效;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四者的比重分别为54.1%、38.2%、4.0%和3.6%,可见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从这两方面下工夫。一是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以发展二、三产业和城镇化为主要途径,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推动工资性收入增长,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二
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如丰泽的花卉、龙眼,洛江的花卉、龙眼、蔬菜,泉港的渔业、家禽,石狮的水产加工,晋江的畜牧业、渔业、龙眼,南安的花卉、龙眼,惠安的花生,安溪的茶叶、油柿,永春的芦柑、茶叶、食用菌,德化的梨、蔬菜、马铃薯等,积极探索“企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合作组织,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公司)的优势,发挥合作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连接基地、农户与市场的多种服务功能,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三)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征用征收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采取政府征地企业租赁制、利用土地补偿费为被征地农民办理社会保险等补偿方式,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被征地农民的转移支付。尽快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完善村级财务托管制度,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抓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建立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继续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和配套改革,探索建立多元化林权投融资机制。
(四)加强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知识型农民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民的客观要求。因此,要从农村教育入手,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一是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完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建立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二是办好技术教育,着眼于开发现有农业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推广先进技术,特别是把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作为农民技术培训的重点,把农民技术教育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职责来抓。三是加强农业中等学校建设,扩大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农民,着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使一部分农民达到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水准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成为高层次的农民。
(五)继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我市农民对村务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安全满意度分别达到了88.3%和91.8%,但应该看到村务不够透明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安全满意度比2005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民主监督不够有力和农村赌博不良风气有所抬头等问题。因此,应该继续大力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完善村民自治,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继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适用知识,为农村创建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六)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森林毁坏等环境问题。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应该实施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性、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5大生态工程,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占一补一”制度;
开工建设碧坑水库、洛江八峰水库,建设石狮、晋江供水二期及南安沿海三镇供水等引调水工程,完成山美灌区南高干渠改造整治和金鸡拦河闸重建,提高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整治农村工业“三废”和村庄污染源;对维护全市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严格控制用地功能转变,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德化戴云山、安溪云中山、永春牛姆林等国家级和省、市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加大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域的投入,力争我市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者:黄胜锋 泉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