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新课改 教学更精彩(xiexiebang推荐)
走进新课改
教学更精彩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角色必须与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实施已经几年了,期间深受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的影响,并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尝试,也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快乐。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思考,本人对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也深有体会和感受。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动情。
课堂中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勾股定理一章中,有一道探究题:1个1米长,2米宽的门框,一块长3米,2.2米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通过? “为什么?如果把题目直接给学生探究,学生第一反应是不感兴趣,然后会感到迷惑,不知从何着手。”于是我制作了纸板实物:有门的房子和一块薄木板,把它们放在讲桌上后开始提出问题:“用怎样的方式把薄木板从门框内通过呢?谁到前面试一试?”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致,踊跃举手,顿时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来尝试,并找到了答案,我又接着问:谁能帮助他解释这一道理?许多同学举手说:“用勾股定理先求门任意一条对角线长5≈2.236>2.2米,所以能通过。这个题目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对学习新知动之以情,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故事启发学生去探究问题,应用新知。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轴对称变换有这样一道题:要在燃气管道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什么地方可使用的输气管线最短?(如右图)为了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传说古希腊亚历山大城有一位精通数学和物理的学者,名叫海伦,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来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如图:将军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C处饮马,然后去河岸同侧的B地开会,应该怎样走才能使路线最短?据说海伦略加思索就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故事被称为“将军饮马”广泛流传。同学们你们谁愿意当这位海伦学者呢?我的话音刚落,大家就拿起笔来,边画图边讨论,各抒己见,讨论的非常热烈,很快就有许多同学举手要当海伦了。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数学,热爱数学,增长自己的知识面,课堂教学大大增色。
三、教学语言幽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师生情绪,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愉悦地学习,还可以启迪智慧,提高思维,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课堂上我让每一位同学都尝试担任老师的角色,让他们在黑板讲题、分析题,我只是当他们的“警察”,当我发现有个同学不注意听讲时,就说:“××同学,你把刚才小老师讲的题复制一下,老师耳背没听清。”当他站起来,支支吾吾时我就说:“××同学,你怎么比老师还耳背,是不是该把耳朵修理一下了?”。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位同学顿时羞红了脸,我又接着说:“下面争取你将功赎罪的机会。”接下来,我观察了这位同学听得非常认真,并举手回答问题。再例如:八年级(下)二次根式中的a2的化简,学生较难掌握,忽视题目条件,误认为字母a为非负数,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比喻:“摘掉帽子,穿上绝对值这条裤子,裤子能否脱掉,要看天气冷暖情况,若不管天气情况,一律脱掉裤子,必然伤风感冒生大病。”一席话说得全班哄堂大笑,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加深学生印象。
四、把问题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大多是采用直接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先学例题,然后练习,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缺乏兴趣,影响了数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将数学“还原”到生活当中,将抽象化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生动、丰富、直观的背景之上,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提炼“数学”,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以体现数学的“有用”。如在教“销售问题”时,有一道这样的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提高5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0元,这种服装的成本价是多少?同学们,假如你是顾客你去,买不买这件衣服。例如:初三数学《圆》中有这样一道题:圆的直径为13cm,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为①4.5cm②6.5cm③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0千米的某城市正南50千米处,以北偏东30度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袭击?并说明理由,这样设计之后使题目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还有在一次函数一章中电话费计时收费问题和出租车行程收费问题都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中我把题目稍作修改,用学生熟悉的人和地名把问题设计地尽量简单有趣,使学生在愉悦地学习中接受知识。
五、教师和学生换位,体验成功的乐趣。
传统教学模式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严肃,死气沉沉。新课改强调调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几年来在与学生交流探究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更容易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能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对于学生做错题时,我们不能急于批评,而是倾听学生做题的思路,听听他错在哪里,知道了他出错在哪里,就便于纠正、指导。还有,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给学生讲题,并让他们上黑板来模仿老师讲解,一边分析,一边讲解,我与其他学生一起去听,讲完后我也不急于评价,而是叫其他同学来点评和补充。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我认为某某同学刚才讲解的思路太复杂,我有简单的方法,老师,我也有另外一种方法,老师,我也有……我们听完后觉得真是这样,简单,妙!顿时,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掌。我微笑着说:“你们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希望你们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我也不得不赞叹学生的聪明。平时教学中,我力求在每节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讲题,让他们都有机会当小老师,有难度的让优生去讲,简单的让一些中等生去讲,即使后进生也让他们讲一些概念性的、口算性的。只有大家都弄不懂时教师才出场点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老师点拨下弄懂一道题时脸上会洋溢出一种满意的微笑。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以“创新”这一思维模式去统率课堂教学,去要求学生。只有这样,新课程这朵“含苞已放”的花朵开得更鲜艳,更芬芳!
第二篇:走进新课改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天我上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
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的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拼得好吗?” “好!”那几个做小动作的小家伙脸上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你们想拼吗?”“想!”声音特别的响亮。
“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设计之前,各组要先做两件事,讨论一下:
1、你们这组准备拼什么?
2、分工一下,各人做什么?”立刻,教室里像开了锅,各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渐渐的,声音小了,大家专心致志地拼起图来。
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田埂上花儿朵朵;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多么富有创意啊!看着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我非常激动,孩子们也玩的特别开心,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成功的。及时审视自己的教(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2、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4、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上面的教学中,我把数学与美术整合在了一起,不但让学生在摆角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而且能设计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面,感知了角,更感受了美,数学能力和美术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后的收获,这是整合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我坚信:新课改,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篇:《图文并茂更精彩》教学设计
图文并茂更精彩
《给文章插入图片》教学设计
昌邑市仓街小学
姚素娥
教材分析:
本课是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第九课《图文并茂更精彩》。是在前一节课设置艺术字标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美化,也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的深化。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在文章中插入图片;掌握图片格式和水印效果的设置。
2、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实例的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感,从而受到美的教育。重、难点:
掌握图片的插入方法和图片格式、效果的设置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操作课,是对前一节知识的深化,是着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智力调高速发展的时期,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课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教法: 遵循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用任务去驱动学生们主动地探索、发现、学习新知;用任务帮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任务来体现学生们的创意,展示他们的个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2、学法:
⑴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读教材和资料,了解如何在文章中插入图片以及对图片格式的设置。⑵小组讨论法。采用分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并将水平好的和差的组在一起,可以相互讨论、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并培养合作精神。
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新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学准备:
1、2、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机、学生机20台、分为五个组。WORD文章多个、友情小提示30份。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文章中设置艺术字标题,想一想,插入美观、漂亮的艺术字标题你是怎样来完成的?(找几个同学回答:首先选择插入――图片――艺术字命令;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字样式;然后设置相应的字体、字号;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插入艺术字)很好!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老师设置的两篇文章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选择哪一篇?为什么?(利用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说出两篇文章的不同:左边的文章没有图片,而右边的文章插入了图片)你喜欢哪篇文章?(生:插入图片的文章)为什么?(生:因为插入图片以后文章变得更漂亮了)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在文章中插入图片。⑵小组开始讨论,可以打开WORD文档动手操作,研究、探索如何在文章中插入图片(讨论不出的同学,可以查一查课本和老师给你的友情小提示资料)。
2、讲授新课:(针对提出的任务,找出解决的方法和步骤)
⑴让学生回答在文章中插入图片的步骤,并启发他们说出图片格式的设置方法)。
◆ 插入前贴画:单击“插入-图片-剪贴画”命令;再选择“剪贴画”的类别;然后单击“插入”按钮,即可插入剪贴画。如果你不想使用剪贴画,还有别的方法吗?
◆ 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单击“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命令;选择要插入的图片文件;再单击“插入”按钮即可。⑵实践操作,个性创造:
同学们都表达的很好!接一来,我们要进行一个有趣的设置比赛!上课前,老师收到昌邑的一个叫王晓乾的同学发来的电子邮件,他是这样说的:“潍坊友好小学的同学们,听说你们班文章设置水平特别高,请你们帮我设置一篇文章:《祝贺中国世乒赛取得佳绩》不好意思,我有三个要求:
⑴在文章中插入图片,但图片必须与文章内容相融合; ⑵设置图片的任意一种环绕方式; ⑶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效果。谢谢大家!”
既然这个同学这么信任我们,那就赶快动手操作吧!看谁的文章设置的既漂亮又美观,更具有艺术魅力!老师已将这篇文章通过网络发送到你的桌面上,请打开桌面上的“资料”文件。(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自评:
各小组进行自评,并选出最好的作品准备参评。(激烈竞争)
4、班内互评:
利用多媒体网络软件功能,有目的的展示各组选出的作品,进一步评价,共同说出它的优点,找出不足。但要把握住评价标准:插入的图片要与文章内容相融合,漂亮、大方、美观。
5、教师点评:
这节课你们设置的很好,也很漂亮,王晓乾同学一定非常高兴。
6、布置作业:
因为时间的关系,修改作品的任务就留在下课以后完成,别忘了修改以后通过电子邮箱给王晓乾同学发过去!好吗?
第四篇:论文〈走进情感教育,让作文教学更精彩〉
走进情感教育,让作文教学课堂更精彩
【摘 要】: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本文在“情感教育”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在语文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系列做法。
【关键词】 情感教育 朗读 素材 实践 情境 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怎样才能让真情实感,这个失散的作文教学的“魂”顺利回归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拓宽感知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中,充分地论述的儿童理性知识来源于真实生活之中,作文是真实生活反映出来的影子。因此我们必须以写“真”记“实”为先导,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外界“真实”的事物,酝酿其内部语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既是事实,也是写作的原则。我们应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捕捉写作的素材,从而用“心”体验,产生真情实感。
1、给学生装上一双慧眼,发掘写作素材。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里有城里孩子看不到的美丽的田园风光;有多彩的风土人情;有农民伯伯四季劳作的情景;有发生在村里,学校里的好人好事和春天踏青,夏日戏水,秋来登高,冬日玩雪等丰富的课余生活。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发现不了这些或即使发现了由于观察不细而叙不生动,描不具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怕没东西可写了。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每一个事物时,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方法,尽可能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造写作素材。
教师结合实际,在作文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创造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然后进行口头表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书面写作。例如,第五册《放风筝》,第七册《烧不坏的手帕》这些作文题,如果只是按传统的指导方法(审题、选材、组材、写作)进行教学,学生必然无话可写了。教师必然指导学生先实践一翻,让学生感知实践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成功是失败,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将在实践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将在实践过程中自然流露。一个从来没有放风筝的孩子,怎么能体会到纸鸢飞上蓝天的愉悦呢?
例如,我在批改日记后,发现平时一位不太出色的学生的日记,写得特别有真情实感。在进行点评前我进行一个猜迷活动:今天谁最优?教师通过学生猜,说说理由。当学生最后猜中后,再来谈他的日记请大家评一评。最后就以《今天谁最优》作为题目,让学生进行练笔。因为学生亲自经历猜学活动,尝到失败的遗憾和成功的喜悦。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生动有趣。学生那种“狂猜”的热情,“求胜”的欲望,得到充分的发泄。
二、拓展学生感知形式,培养思考习惯,感情真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的多种感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体会作文的意境,感悟文章的真情实感。
1、要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察其言,观其行,品尽其中的“酸甜苦辣”。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重视“观察”而忽视了诸如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要知道辣椒的滋味,就得让其尝一尝。作家在体验生活时,不时有化钱买挨打之说吗?因此,只有全面调动其各种感官,才能真正体验其中“真味儿”。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2、要让学生能从水珠的折射的光线中,去领悟太阳七彩的美丽,从而获得丰有个性的真情实感。现在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要指导学生在接受信息时,思考信息来源和成因等进行联想。他们一旦拥有思考和感悟的能力,便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之中采集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之中,“领悟”到其内涵道理来。例如,从家中老水牛“下岗”,铁牛的“上岗”,通过思考,体会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发学生大胆显露真情。
1、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能否客观地反映事实,恰当地表达自己真情实感,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作文必须是真实的,是自己真实思想的反映。记的是“实事”,说的是“实话”,抒的是“真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只要学生作文中能吐露真情实感的地方,即使是简单的一句话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和鼓励。让学生偿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2、教师要写好评语,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
作文是一种交心过程,而教师是他的第一个读者,且又是主要评价者。要使学生消除怕作文的心理,使其大胆吐露真情。教师必须让他让为是可信的,这样才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写于纸面。因此,教师在批阅作文时,评语要真切,以鼓励为主。即使文章写得不太好,指出不足,语调要用“协商”性的。例如:学生在劳动课学了蛋炒饭。写了日记,文中的蛋炒饭色、香、味具全。我烈军属了这样的评语:你的蛋炒饭真是色香味具全,几乎可以评一级大师了,有机会让老师也一饱口福行吗?精彩之作,一定是你爱劳动,勤思考的结果,是吗?文章最后是否可以写一点自己的感受或许更好些。当他看老师这么欣赏他的作品时,几多自豪,喜形于色。对教师的建议也乐于接受。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充满兴趣。
四、作文教学要注重实践性。
小学生作文是一种习作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和作文课中所指导的作文技巧,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学生在自己的习作过程中加以消化,进而转化技能。因此,作文的“练”笔尤其显得重要。常言道:熟能生巧。没有一定“量”练笔,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但是盲目地练,只为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却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又达到练笔的目的呢?
1、作文教学应与其他各学科有机结合。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校教学之中。例如在劳动课学了《红烧肉》。让学生回家亲自烧一烧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写《学烧红烧肉》。这样既巩固了劳动的知识技能,又给学生一次练笔机会。
2、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要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广开阅读的范围和时空。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寻找“巨人”,学会踩着他们的“肩膀”继续向上攀登。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通过积极诱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抒真实的情,消除了学生害怕作文心理,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学生作文水平有长足提高。本人所指导学生的作文有100多人在国家、省、市等各级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有的还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写真,求实写实,抒发真情,学做真人,达到作文与育人双丰收。
投稿人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 邮政编码:224131
电子邮箱:zhouhua3888530@163.com
作者简介:周华:(1977—),男,汉族,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大丰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
第五篇:语文课堂更精彩
互联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我的“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实践
辽宁省营口实验学校
张婷 刘伦昌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 互联互动 摘要:“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人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并能够运用所提供的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整个知识构建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回首走过的教学历程,从多媒体教学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从远程教育到实现“班班通”;从网络整合课到移动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们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特别是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它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一、构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 让学习随时随地得以实现 什么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并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的平台,进行有效的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践始于2002年,这种学习方式作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渐被教育界广泛关注,它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数字化学习终端的基础上开展的个性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延伸学习”融为一体,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一对一”数字学习,从学生课前的提出的问题入手,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给学生更多体验的机会。通过实践我发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主动、自主的学习;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随时利用学习终端中提供的学习的平台进行生生间的讨论、师生间的交流、生本间的互动,真正意义上让学习随时随地得以实现
二、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三千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信息技术是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作为“数字土著”一代的他们拥有大量的数字化设备,并能将这些数字化设备运用都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前辈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是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课题。为此,几年来我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不断地实践着、摸索着。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形式,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器”转变成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老师则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前预习整理资料: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前预习往往不被教师所重视,即使教师布置了课前预习,学生也很难搜集到与课堂学习切实有用的相关资料,往往只能借助教师课堂上的课件演示,了解和想像课文内容。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来完成课前的预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上传班级平台,教师通过浏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并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带入课堂,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课前 我布置学生到网络中搜集关于桂林山水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学生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自主搜集资料并上传平台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问,我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梳理出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桂林的山和水有哪些特点?”2.“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描写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的?”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前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更广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可以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 掌握新知: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信息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课堂中老师教、学生听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仅凭文本阅读寻找答案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生自主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而教师则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合作交流解决重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要进行大量的讲解,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时间长了学生听起来会感到乏味。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为了解决“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选择这些资料的理由,讨论中学生有分歧、有争论最后达成了共识,而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学生忽略的因素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指导,学生很快了解了“威尼斯小艇在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拓展练习提高能力:布置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掌握新知的检测。而让学生完成课后拓展练习,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检测,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完成拓展练习的能力不高,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就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在《彩色的非洲》一课的教学中,课后我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走进网络搜集关于“亚洲”的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大洲的风土人情,并将自己的收获上传到班级平台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些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QQ群和班级博客与其他同学进行对话、讨论来达成共识。形式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的互动活起来
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的围墙,拓展了学习手段和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真正实现了知识构建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完成的。
1.带着问题,自主性学习
在“一对一”数字化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打破了“问答式”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上传平台交流感受,从而解决疑问。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回答,而“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人机交互、协作交流中学习。
《彩色的非洲》是一片略读课文,在执教这一课时,我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关于非洲的资料,了解非洲多姿多彩的景观和艺术。在学生主动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学生很快了解了非洲植物、动物、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在这种自主、快乐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2.互动交流,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仅凭文本阅读和有限的课件演示是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很难有深刻的理解,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同课文中的描述相结合,在头脑中很容易形成立体的表象,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颐和园》一课教学中,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所以不了解颐和园的的样子及其布局特点。在学习汇报中,师生共同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的样子及其布局特点。
通过观看媒体,学生亲眼目睹了颐和园的布局特点,对颐和园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此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次朗读相关的语句,文本的描述与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浑然一体。
3.读写联动,合作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读写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而这一过程往往忽略了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中,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上传到小组讨论平台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大家对上传感受进行交流、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例如《长城》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是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让学生体会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是教学的难点。基于学生在对长城有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教学中,我播放短片,让学生再一次看到长城上巨大的条石、方砖,引导学生联想: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是怎样把这巨大的条石搬上这陡峭的山岭? 此时,我顺势而导让学生把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长城的赞叹发表在自己的小组讨论区。当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时,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而且,课后在家里还可以和老师、同学之间,通过每天“相约七点半”的QQ在线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带来的无限便捷和快乐。
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的心灵亮起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是以文本教材、挂图、教具等来呈现教学内容的,而“一对一”数字化的教学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它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相结合的立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与支撑。
1.前置作业布置,未学文,先有感 一篇再美的文章,如果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也很难产生共鸣。“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我在课前有目的布置学生到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并将资料分类上传到班级的学习的平台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互动交流,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课前我引导学生自主到网络中搜集关于长征的相关资料,并分类上传到班级的学习的平台中进行交流、讨论。当一张张经典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视频、一句句赞叹的诗句通过学习的平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长征的印象初步定格在孩子们的脑海之中。
2.课堂互动交流,课正行,情愈浓
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难以入情入境的充分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课文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又无法亲眼见到昔日圆明园的景象,文中所描写的“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词句,学生是难以通过读书所能领悟的。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 “校本教材” 学习资源,学生边读书边勾画,遇到不懂的问题打开学习资源查看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有效地将学习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课后作业拓展,课已尽,意犹存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课堂的讲解部分,而忽略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拓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每节课后我将分层作业发布到班级平台的作业区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完成作业,并将作业上传平台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评。例如: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我以“感恩父母”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文章上传到平台并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同学们踊跃地投票评选出了“最佳作品”,我将其制作成视频短片在校园电视台播放,这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正可谓“课已尽,意犹存”。
在“一对一”数字化的语文课堂中,我惊喜地看到,学生思维动起来了,学生的互动活起来了,学生的心灵亮起来了,互联互动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基础课程改革纲要》http://20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