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后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后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仅五百字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这文章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走进文本,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耐人寻味的世界。所以在设计时我的出发点就时让学生去欣赏、感悟这种美。
导入新课时,我安排了介绍作者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从文字中初步体会作者对德国有着很深的感情,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走进了季羡林的第二故乡──德国,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在生字新词的教学上,我重点强调了“菀”这个多音字和“暇”、“脊”的字形。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到季先生重游故地后发出的感叹。因为是第一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在感悟德国“奇丽的景色”上。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德国景色奇丽的句子。先理解“奇丽”是“奇特的美丽”,再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感悟德国的景色奇在“人人爱花、处处有花、花朝外开”这三点。在朗读感悟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任何”、“家家户户”去体会花多,感悟出“人人爱花“,通过细读“脊梁”,学生也马上体会到德国的花“极力向外开放”的奇特。但是在引导学生说出“处处有花”这一点时,由于我自己的语言不够清楚简练,导致学生的思路也乱了,本来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只要抓住“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等词就可以轻松理解,却被我带着绕了个大弯,最后还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
板书小结了德国街景的三个“奇”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最美丽的词语拓展积累相关的描写景色美丽和心情舒畅的成语的环节,这一过程中学生说出了很多类似的词语,图片欣赏和拓展练习我觉得一方面是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又一次让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山阴道”,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想象,最后用课件出示了德国的美丽街景,加深孩子对美的感受。因为我原本担心如果先出示图片学生的思维会被定向,想像的空间会变窄,所以把最美的一组图片放到了课末。但教学以后发现,把这么美丽的德国街景放到最后再去欣赏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并没有读出那种如诗如画般的美丽。也许如果让学生先欣赏图片,带着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再去读文本,效果会更好。
戚柳青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后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2009-6-9 王明丽
从事教育工作十年有余,我几乎每学期都在上组内或校内公开课,但接受家长开放课这种形式的教研任务是第一次。虽说没有新教师刚刚踏上讲台准备接受考察的担忧,但作为一名调入这所学校时间不长,资历不深的年轻教师,毕竟要面临来自许多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评价;也要面对全班几十位家长对教师苛刻的要求。所以,从开学初的教研计划下发后,我就开始从各方面做积极准备工作,争取更好地完成这项教研工作。
根据时间安排和教学计划进度,我选定了第八单元的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既浅显又深刻,觉得它浅显,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朴实,平易近人,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意思也较容易理解;觉得它深刻,就是季羡林老先生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到底是什么。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散文,在向人们描述德国家家户户窗子前奇丽景色的同时,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育人道理。教学这类文章有一个较难处理的环节,如何将文中的道理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悟出文章的主旨,即怎样由景(物)上升到理的过程。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首先自己反复阅读教材,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一遍遍入情入境地朗读,试着感悟作者描写的美景和抒发的情感;由于缺乏对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的了解,我始终不能走进文本,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于是,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知道了季老先生当年在德国的留学经历,同时又对德国的文化习俗和自然风光作了了解,在做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我又回过头去仔细读课文,逐段逐句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我似乎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明白了编者选编本课的意图,感觉心中豁然开朗,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才有了一些头绪。接下来,我参考了教师用书中的教学重难点和本课教学建议,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这节课的导入到每一环节的过渡,再到整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每一步的设计我都经过反复思考、琢磨,有的教学方式经过了多次修改,仍觉得不当,我又挑选众多案例,吸取当中的精华,适当地加入自己的设计,就这样不停地思考、设计、否定、修改、再思考、再设计„„终于在一段时间以后定下了原稿,可以说一项艰苦的工作迈出了第一步。紧接着是课件的制作,这个过程也是颇费功夫,要想使课件达到为上课服务的目的,就得在课件的制作上花大量心思,从选择图片到每一个动画的设计,无一不需要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当然,在我制作完课件后,也确实收获不少,除了学到更多的动画制作技术外,也学会了处理文件中的声音和图象技术,为今后课件的制作积累了更多经验。
由于对本课的教材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及编者的编排目的都有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因此,在课堂上,我的心理没有太多的顾虑和恐慌,不论学生怎样回答,我都能把学生引向文章的核心,不会偏离主航道。对于学生的反应,大多也在我的预想之中。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感悟德国街道上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时,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感情的调动都为学生感悟花境做了良好的铺垫,再加上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范读给学生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就自然地被带入到那种奇丽的境界中,思想感情受到感染,想象力得以发挥,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
经过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我按计划完成了这堂家长开放课,教好的达到了各项预定教学目标,回顾整个备课及上课过程,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全面透彻的理解教材。课堂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对教材理解掌握的深透程度。对教材理解透了可以使书变薄,教学时才会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纲目分明、重点突出。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后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后反思
春桥小学教师:李建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季羡林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都;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的亲身感受—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了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见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故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的赞美之情。
这篇短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单纯描写景物,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名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因而,其间的一些语句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张有关德国风光与文化的图片,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德国奇丽的美景之中,孩子们在这种美景的熏陶下,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语句中描述的情景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我在教学描写德国奇丽的景色的句子时,设计了自读感悟,听读想象,观景激情,感情朗读四部曲,层层推进。先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情景,并且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利用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体会花之美。通过回环读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从而体会德国街头花之多,花之美。
上述片段的教学我始终围绕中心句之一“多么奇丽的景色!”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语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文,在品味的基础上读文,在读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把学生领进浓浓的意境之中,希望学生把自己的心境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入情入境,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对德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本文的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醉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真、善、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4、适时拓展。
根据本文的语言特点,我在教学中还设计了许多拓展练习。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之中解决这一难题,是我在课堂中力求突破的。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上我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接着我在此基础上及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类似的实例,从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扎根在每个学生心里,并为之去努力,这样,学生在迁移墨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上文中讲到的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想象假如自己漫步在如花海的街道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在教学最后一段时再一次引导学生想象: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次漫步在德国的街头,依然感受到哪些震撼他心灵的美景等等。并在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时光流逝,如果再过一百年,这种美丽会变吗?”这些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去想、去回味、去升华,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从而点出季羡林先生对德国人这一美好品质的赞美,并希望中国人学习这一做法。也为理解“耐人寻味”和 “花的梦、思乡的梦”作好铺垫,使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朗读教学的有机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但学生并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这使我再次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学生朗读,给全课教学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去冲击学生视觉,学生也能体会到德国街头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漫步德国街头时那种美好的心境,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各自的感觉通过读表达出来,并没读到位,这是我在本课教学中的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真切感受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将会是我不懈为之追求的目标。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郝东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之前,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时,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最后,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又从感性这一方面对德国有了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过渡的语言也欠熟练,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没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三、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点.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今后会继续努力的。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刘丽萍 2011年10月6日
一、导入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样一篇文章,文中的“大树”指的是谁?
生:季羡林
是:是呀,季羡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家,1935年他去德国留学,德国这一爱花的国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季羡林老人去德国看一看他们独特的风景。
(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没有?
生: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怎么样让别人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
二、组织交流
(一)、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通过预习,你会写了哪几个生字? 学生板书会写的字:莞、锦、暇、姹、嫣、师:文中词语“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一个动作。生:微笑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看出词语已经掌握了。看“应接不暇”的“暇”字,是什么意思呀? 生:东西很多,看不过来。
生:没有时间仔细的看,看不过来。
师:没有时间看不过来,所以“暇”字的最左边偏旁是表示时间的“日”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的意思?
生:姹紫嫣红指花的颜色很多,很娇艳很美丽,嫣就是娇艳的意思。花团锦簇指的是花一团一团聚在一起,很繁茂。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用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来形容一下,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预习时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生:读课文
三、引导解读
师:德国一个爱花的过度给季羡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绮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出示幻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也可以补充。
生:我从“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很多花,红的紫的,一团团,一簇簇很艳丽很美丽。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抓词语,那你能不能美美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感情没有充分的读出来,谁能再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谁还想表达不同大感受?
生:我从“家家户户”和“任何”两个词语中读出花非常多,每家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非常漂亮。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把这种美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谁还想补充?
生:我从“应接不暇”一词中看出花多得让人看不过来。生:我来给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做一下总结。第一: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中看出花非常的多,非常的漂亮。第二:从“任何”和“家家户户”看出花非常多,家家户户都养着花,每条街也都是花团锦簇。第三:从“花的海洋”中看出花连成了一片,就像是在大海中一样。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总结。把前边几个同学的回答都整理出来了。可是王老师有一个地方不明白。文中说:让人如入山阴道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人走在街上,两边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就像是走在山路上,两边全是美丽的景物。
师: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这些 都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学生练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配乐朗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把整个窗户,整条街装扮得非常美丽。生:我看到一片片花海竞相开放,蜜蜂围绕着花朵嗡嗡的歌唱着。
生:我看到我和我的同学走在大街上,听着鸟儿的歌唱,闻着花香,在散步。
生:我看到两个人站在开满鲜花的大街上在聊天说:你看这景色多美呀。
生:我看到两只蜜蜂嗡嗡的凑在一起聊天:多么美丽的花儿„„
师:是呀欣赏着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
生:想
生:齐读句子
师:文章当中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出示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民族的奇特? 生:他们把花都养在窗台上。师:你家花养在哪里?
生:我家样在阳台上;我家养在客厅里
师:可是他们却把花养在窗台上,大家说奇特吧? 生:奇特
师:大家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从这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师: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自己在屋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花的脊梁。师:你家养花是做什么的?
生:美化环境;绿化空气;释放氧气„„
师:可是他们却不这样做,只看到花的脊梁?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生:他们一心为了别人,有一种奉献精神。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生: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就是值得细细品味。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敬佩,感动„„朗读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 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吧? 联系生活实际,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生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师:我为人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再读──—二自然段
师: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创建了这样如画的景象。生再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四、拓展延伸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作者又来到这个爱花的国度。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演一下,我当季羡林老人,大家就是接待我的德国人。
师: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的主人问我„„ 生:你离开了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师:变化是有的,德国越来越发达了,可是有一种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的美丽包含的东西有很多,其中也包括美丽的花。走在花的海洋中,我做了一个梦,我徜徉在花海中,周围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可是那不是在德国„„
师:谁来试着演一下? 生„„
(通过学生的表演,能说出其中的“美丽”包括美丽的花更包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作者做的梦,不仅是思乡梦,更是渴望我们的国家也能够像德国一样,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我为人人,德国才堪称一个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们才看到了一幅幅奇丽的画面,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奉献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师:课下自己阅读《再返哥廷根》。了解作者对德国的独特情怀。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