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民族的觉醒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
拿破仑曾感慨地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的确,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沉睡了百年的中国,终于醒来。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不断侵犯中国,一段又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随机而来。南京大屠杀,一处山河一处血;重庆大轰炸,惨列惊世;乔司大屠杀,惨惨绝人寰。这一次有一次的侵略,真是惨不忍睹。真是把中华儿女激怒了,开始奋勇抵抗,誓死杀敌。抗战打了整整八年,牺牲了许多英雄好汉,最后终于胜利了。
当你坐在教室里安心地写着作业的时候,那是的他们,正拿着书桌当安身地,瞧着天空一次又一次飞过的炸弹,他们正愁明日该去哪里?我们现在的生活只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浮云罢了。当我们在青青的草地上欢快地追逐时,那时的他们正着急地在泥泞的草地上逃亡。现在的生活,他们在梦中还不一定能想到。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心怀梦想,则国家就充满希望。中国的四大发明真是令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如今的中国,正一步一步走向复兴。放眼现在,历史的风吹开了中国崭新的一页。当中华民族挺直腰杆,不再受外来列强欺负的时候,中华儿女发出豪迈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成了一个不容小视的国家:神舟八号成功飞天,让那些外国人刮目相看;奥运会的胜利举办,让那些外国人赞叹不已;国际重要会议的顺利召开,让那些人瞠目结舌。那些为建设中国而牺牲的先辈们啊,你们看看,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这就是你们用爱国之心创出的新中国!作为当今社会的小学生,心中要有一个梦想,一个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的梦想,从小要有志气,养成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些刻骨铭心的历史,已经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不堪回首的往事,也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中国人的心中!让我们喊起整齐又响亮的口号:“铭记历史,圆梦中华!”
第二篇:《中华民族的觉醒》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的觉醒》教学设计
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金敏燕
【对应的课程标准】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教材分析 】
第七单元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着重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主题是民族觉醒和复兴。本课时选择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来凸现民族觉醒这一主题。辛亥革命后,儒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为此,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扫荡封建思想,传播西方民主和科学观念,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在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一场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五四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拉开了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中华民族觉醒的表现,举例说明先进知识分子为促进民族觉醒而作的努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和作用的分析,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要不要彻底打倒儒家思想的辩论,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学会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精神;关注现实,树立民主、科学意识,培养激发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对中华民族觉醒的理解,何谓“觉醒”?
教学难点:如何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
注意渲染气氛。可播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毕业歌》等相关歌曲。【学与教的过程】
一、歌曲导入 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
【承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处在了风雨飘摇中,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次次主权的沦丧。但中华民族从没有放弃对光明的追求,一次次的抗争,一次次的探索,终于,我们发现了曙光,中华民族开始觉醒起来。那请问我们的同学,你知道是哪两个事件让中华民族觉醒了呢?(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重新回到那个另人激动、奋进的岁月。首先,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
二、合作学习学习新知
1、走近新文化
师:历史事件的学习一般要掌握哪些要素?
生: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作用、意义„„
【叙述】看来大家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已经入门了。不错不错!我们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把握:即(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有什么影响)接下来,我们首先通过三个镜头来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多媒体出示:镜头一: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镜头二:《民国时期的留辫子者》《畸形的三寸金莲》 镜头三: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专家会诊: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
师:请我们的同学作一回专家,为当时的国人问问症,把把脉,他们到底得了什么病? 生: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
师:所谓对症下药,面对这样一群被鲁迅先生痛心疾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麻木的国人们,在坐的各位专家,你们会开出什么药方呢?
生:()
【承转】刚才我们的同学出了好多的点子,开了好多的药方。从我的角度看都挺好的、都很先进。但或许在当时没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所以就让我们一起看一段新文化运动的影片介绍,看看当时的专家们开出了什么药方?
2、解读新文化
多媒体播放《新文化运动》片段。提示:如果你是老师,你会问什么问题?
设问:(1)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开出了哪两个药方?举起了哪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3)你知道哪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链接:鲁迅、胡适、陈独秀图片,请生比一比,介绍三位人物及相关事迹)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介绍最棒!
(4)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什么好处呢?(通俗易懂,便于新思想新文学的传播)(5)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孔家店实质上指什么?(儒家学说)拓展提升:你说我说
甲说:儒家学说把人变成了奴隶,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所以有必要彻底打倒儒家学说。
乙说:儒家学说影响中国几千年,肯定有它的作用,所以必须全盘继承儒家学说。你的观点是什么?(分小组讨论2分钟)
生:交流辩论达成共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应该一分为二的加以继承,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因材施教……)
巩固理解:出示《唱一唱歌谣》
袁世凯,野心大,尊孔复古,失人心。陈独秀,反封建,创办《新青年》。李鲁胡 齐加盟,科学与民主,口号响彻天。四提倡 四反对,孔家店 被打倒。民智开 树新风,新文化运动载史册。中华民族在觉醒、在觉醒。
(6)用一句话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此,中国的大众不再愚昧,不再无知,不再甘于忍受,中华民族开始真正觉醒起来。)
【承转】就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中国又爆发了一场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五四爱国运动。
3、走进五四运动
排序:(1)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等职务、拒绝约签字。(2)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连接)
(3)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场集会。(连接)(4)6月5日上海工人率先举行大罢工。
(5)全国各地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运动。(6)北洋军阀逮捕了事800多名学生。正确顺序:(2)(3)(6)(4)(5)(1)
设问:(1)五四运动为什么会爆发?(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却没有享受任何的战胜国的待遇。当这样的消息传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你会有怎样的心里感受?——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我们再一次像绵羊一样被人宰割了。但是这一次,我们选择的还是忍受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保持沉默?(新文化运动换起了民众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为五四作了思想准备。)
齐读:历史的呐喊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叙述】当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当民族的尊严受到践踏时,青年学生们最先站出来,发出了他们怒吼!由此掀起了一场永载史册的五四运动。
(2)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主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链接口号——点出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五四运动的参加者只是学生,五四运动的影响只停留在了北京吗?(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上海率先)(席卷全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4)五四运动的最后结果如何?(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和约签字)促进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向旧势力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是行动上的觉醒。)
三、探究历史 关注现实
1、师:在整场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们站在了历史的最前列,你能概括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吗?(爱国、团结、进步、科学——五四精神。)
师:我以我血荐轩辕,爱国学生们以忘我舍身的大气魄把自己的光辉形象写在了历史的篇章中。因此,五四也就成了我国哪个节日的日子?
生:(青年节)
2、师:算一算,今年是五四运动多少周年呢?(88)在五四运动八十八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用一颗最虔诚、敬重的心向我们曾经的同龄人、向五四致敬。
分角色朗读
(师)爱国有罪吗?
可你们面对卖国贼的屠刀;
爱国有功吗?
可你们没有享受新中国的甜美。(男女合)啊!
中国的龙,中国的长城,中国的黄河,中国的青年,我年青的中国啊------
(女合)青春不会再回,年轮不会再回,历史不会再回。但她五四,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
(男合)八十八年风雨兼程,我们历经沧桑(女合)八十八年斗转星移,我们不改志向。(男女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铭记五四!请致敬五四!
四、总结概括 情感升华
1、有人说五四已经过去88年了,五四精神在当代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你认为呢?在新时期,你会喊出什么具有时代特色的口号?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居安思危;牢记历史,奋发读书; „„
2、教师概括: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五四运动,却是我们永远的记忆;五四青年,是我们永远的楷模!面对历史,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回望历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让我们在现在和将来都演绎五四精神,牢记自己的责任,做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多媒体出示:让历史告诉未来!
做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
第三篇: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 向 海 洋
——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摘要:海洋以其丰富而且潜力巨大的资源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本文将以时间为轴,浅析中国的海洋历史,通过介绍当今世界各国海洋战略,剖析我国的海洋政策,进而从认识海洋价值、开发保护海洋、增强海洋科技创新以及参与国际立法四个方面来警示国民全面树立海洋意识,最终实现海洋强国。
引 言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加拿大随即表示将捍卫它在北极地区相关海域的领土主权。美国,丹麦,挪威等濒临北冰洋的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加入这场北极地区的权益之争。专家评估说,随着全球变暖进程,北极地区可能成为全球四分之一未开采石油能源的储存地。冰层消去之时,也是沉睡在北极冰川下面的丰富资源日益显露之日。谁控制了北冰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冰雪尚未消融,群雄已未雨绸缪。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国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海洋战略,又该如何梳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呢?
一、纵观古今海洋之路,浅析中国海防历程
“我有点金,有点银,有几条海船在海上,有一个漂亮的老婆,我还要什么呢”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的财富幸福来源于海上,在他们的寓言中,海神波塞冬是仅次于太阳神宙斯的第二大神灵。而在喜马拉雅山脉东侧,古老的中华民族一直信奉幸福来自脚下的土地,来自辛勤耕耘,“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一直未曾觉醒呢
(一)商周时期
在河南安阳殷墟127甲骨坑发现的龟骨卜词中,我们发现商朝不仅可以造船,而且还有舟兵,据考古发现,商朝的外族夷人曾飘洋过海,到达过南亚大陆。在武王兴周灭纣之后,曾把领土扩至太平洋沿岸,可是黄土地优沃的土壤早已让周王朝脱胎换骨,凝重而浑厚的农耕文化战胜了如飘萍般散漫的海洋文化。从炎黄开始中华文明的初铸到秦始皇中央集权的统一,慢慢绵长的三千余年中,虽然海洋给过我们数不尽的惠赠,但是中国的先民从来都只是把海洋当做底色。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浩荡的太平洋就这样带给了华夏儿女几千年从容不迫的繁衍生息。
(二)秦汉至唐宋元时期
中国海军的最早记录是汉武帝的楼船军。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很发达,曾有万余人出海航行到达夷州(今台湾)。在白江村海战中,唐朝水军凭借坚船利器,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击溃了十倍于己的日本舰队,确立了大唐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发展到宋代,政府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上力量最强的海军。1128年,海外贸易所得已经占据国库收入的20%,发达的海上贸易带动了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兴盛。凭借着无可比拟的科技优势,中国的船长不仅牢牢掌握了印度洋航运的控制权,而且将贸易航线延伸到非洲的东海岸,中国不仅给贸易伙伴带去了丝绸茶叶等商品,也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等,为建立在商业经济基础上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元朝灭掉了在海上流亡了3年的南宋小朝廷,随后,隋唐以来以运河运“漕粮”的方式改为由海运完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在《元史新编》中记载到,“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在元朝,通过海洋,世界被连为一体,中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权利,而公平的自由贸易是第一原则,相比之下,后来崛起的地中海海上霸权,则显得狭隘和局限。
(三)明清时期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道路有两条,一条在内陆,一条在海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航线之一,它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然而随着明朝的建立,这条贯通于中西方贸易的纽带却戛然而止。明洪武四年,朱元璋的一纸禁令使得民间航海和自由贸易趋于窒息,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普通百姓被硬生生的阻隔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当“开国禁海”成为祖宗定制延续下来,成为明朝长期执行的国策时,中华民族也就开始从海洋退缩,变得更加封闭而内敛,而此时欧洲的航海家们却在中国罗盘的指引下一步步逼近富饶的东方世界。公元 1566年,政府迫于压力,虽重新开放海禁,但是此时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有西方专业的海上贸易公司,还有专业的海上殖民军队,中国已被排挤到了海洋贸易的边缘。中国海商被迫与海盗连为一体,随着明朝政权的坍塌,这最后的希望之火也随之被扑灭。
不论是明还是清,统治者始终摆脱不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此影响下,乾隆皇帝将多口贸易改为一口贸易,即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贸易,这是中国近代海洋政策极其重要的转变。虽然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原本可以通过正常贸易解决的矛盾却因此慢慢累积了下来,中国失掉了贸易自主权,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
(四)近代时期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出不了外洋就守不住近海,而失去近海,必将会失去家园。荷兰人走了,中国不会平静,更多有恃无恐的欧洲船只正向东方驶来。从此,中国的近代史成了中华民族最沉重的叹息。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东西方不同文明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并且以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即使如此,统治者仍然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直到1874年,近邻日本登陆台湾,企图染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指中国领土时,清朝统治者才如梦方醒,匆忙筹建海军。在日本将马汉的“海权论”作为发展建设海军的指导思想时,北洋水师却被用来保护封建体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正是因为缺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彻底沉没。随着仅有的海防力量的瓦解,中国陷入了支离破碎中,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这艘腐朽不堪的大船在欧风美雨的侵蚀下,已经濒临沉没的边缘。
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间,中国遭受到世界列强近四百七十九次的入侵,入侵舰船一千八百六十多艘,兵力四十七万多人。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港口、港湾、岛屿几乎屡遭列强蹂躏。如何守卫漫长的海岸线,成为中国现代海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统览当代海洋局势,促进海洋意识觉醒
2013年3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已成功从日本近海地层蕴藏的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并规划在2018年为可燃冰进入商业化开采确立技术基础,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海底分解含大量天然气成分的“可燃冰”取得天然气,标志着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日本周边海域可燃冰的天然气潜在蕴藏量相当于日本100年的天然气消费量。日本先发制人的行动进一步说明了海洋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个沿海国家争相开发的“蓝色疆土”。据有关专家预测,全球海洋上的资源总量要超过陆地上的资源总量。大体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海洋的物质资源,二是海洋的空间资源,还有一个是海洋能源。
1、海洋物质资源
海洋的物质资源又可以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海洋动植物就有20多万种以上,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种类更加难以估计。海洋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和各类矿产资源。据目前估计,海洋的油气资源占全球石油储存量的45%,最后探明海洋的油气资源总量有可能占全球的70%,57%的海底大陆架都有可能是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的沉积盆地,可见海洋蕴藏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全球海洋石油开采量最多的地点是墨西哥湾、巴西近海以及非洲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海。现在预计前景最好的还有两地,一个是北冰洋,还有一个就是在我国南海。海底还蕴藏着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金属结核资源总量就超过陆地。
另外海水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淡化,可以作为饮用水,以及沿海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的工业用水和冷却水。并且海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也有其利用价值。
2、海洋空间资源
由海底、海洋水体、海洋上空和海岛组成的海洋空间资源对未来人类生存和拓展具有巨大价值。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可以建海底仓库、海底隧道、跨海桥梁和海上机场,甚至建设海上城市。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人类的生活空间可以从大陆向海底延伸。现在已经提出“海底世界”、“海底社会”的概念,指在海里建各种各样的海洋空间站,并在海面建立漂浮辅助平台,依托海底可以建设资源基地。此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国际海运通道,国际贸易多数是通过远洋运输来实现的。我国80%的外贸进出口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其中85%是要经过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可见海洋的重要性。海水的强大浮力可以把几十万吨的船舶托起来,船舶就可以在海上航行,这种借助浮力在海上航行所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只要对运输速度要求不高,它的运输成本比汽车、火车、飞机低得多。所以海上自由航行和安全对今后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3、海洋能源
海洋能源是21世纪人类值得重视的替代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等。海洋能源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可再生性。风不会停,波浪也不会停,太阳是客观存在的能源。二是能源清洁度高。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水分子中氢和氧分解后,氢也可以作为燃料,也是核能的重要原料。在现今世界能源紧缺之际,世界各国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上升趋势,而且,各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于传统能源,海洋能源的环保优势、经济优势及巨大开发潜力不断推动未来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海洋能源的开发必然会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发达国家的海洋策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陆地面积急剧变小,以及近年来社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资源短缺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各国将目光转向了蕴藏着巨大资源的海洋,期望从海上获益。
世界强国美国一直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开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就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在2000年成立了由总统任命的海洋政策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正式全面审议美国海洋政策和法规,将对海洋的开发和管理上升至法律的层面。近年来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海洋油气业也成为其支柱性产业。然而美国并没有停下开发海洋的脚步,一直着力于发展海洋科技,拥有众多世界著名的海洋科研机构。由于美国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资金投入的逐步加大,使得美国在海洋科技研究的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岛国日本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海洋规划,结合其优越的海上区位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优势,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通道以及巨大的海洋资源库。21世纪以来,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日本历来重视科技的发展,在海洋开发中也不例外,其海洋科技涉及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以及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十分注重对海洋的保护,颁布《海防法》防止海洋污染,并且日本民众对海洋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这种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做法值得借鉴。俄罗斯的海洋开发也一直快于他国,2007年8月,俄罗斯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艇,在北极点附近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俄罗斯的这种做法,说明其已经率先看到了北极地区蕴藏的巨大资源,并最先采取了行动。俄罗斯利用其阳光、沙滩、海水、优良的环境以及海边岛屿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正在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
三、剖析中国海洋政策,寻求崛起之路
(一)海洋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陆地资源的开发竞争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找新的突破。在全球范围来看, 这既是海洋开发的世纪, 也是海洋争夺的世纪。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纪潮流, 我们必须跟上这个潮流。海洋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和深层次的。海洋问题表面上是对渔业、油气开发、海上通道等方面的争夺,实际上是国家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比拼,更是21世纪新一轮国家战略竞争的直接表现。为了确保我国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中国必须重视海洋战略,国民必须树立海洋意识。
海洋意识是制定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的前提,海洋政策、海洋战略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海洋经济则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更是未来新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具有现代性、前瞻性、行动力的海洋意识的树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华民族需要强化自身的海洋意识,进而通过有效渠道在全民族树立海洋大国——海洋强国观。
(二)当代中国海洋政策
海洋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和实现海洋事业发展的行动准则和规范, 主要表现在有关海洋事业的战略原则、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等方面的制定与实行上。海洋政策与海洋事业发展紧密相关,在海洋发展全局中起影响和制约作用。目前在我国,对海洋政策给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将从法律法规、政治外交以及经济建设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1、法律法规层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涉海事务日益增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199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次在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性文件中把海洋提到重要地位;同年5月15日,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8年,中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开创了中国对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依照国际法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历史;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海洋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制定了《海洋技术政策(蓝皮书)》、《“九五”(1996—2000年)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多项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此外,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中国政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手段,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为自身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2、政治外交层面
海洋主权一直是各国存在争议的焦点,为了维护我国的领海,中央政府在政治外交方面不断积极努力地与他国进行磋商。2000年12月25日,经过长期艰苦谈判,我国与越南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定,这是我国根据新的海洋法,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海上界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示范作用;2002年,我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的行动;2010年,中国外交白皮书增设新章节,专述边界海洋问题,提出“安全外交”的理念;2012年12月1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秘书处提交了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2013年3月15号,为保障我国海洋权益,中国海军第14批护航编队开始在亚丁湾护航。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海洋外交方面,一直给予很高的重视,海洋外交政策也正在逐渐趋于成熟,这对扩展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和未来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经济建设层面
近年来,为了满足在经济建设中的能源需求,我国的战略手段正在不断的向海洋延伸。2005年3月,我国的中海油与越南、菲律宾的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协议,同年8月正式启动了海上作业,为逐步实现南海海域的共同开发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始;2005年底,我国与朝鲜缔结海上共同开发石油协定,商定在两国毗连海域共同开发石油资源。这是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在争议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实质性共同开发的第一例。而且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洋上地位和对海洋的投人都有显著的提高。我国海上石油产量, 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造船的吨位,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三。深海大洋方面, 从太平洋的资源调查,南北极的科考察,到南海的大洋钻探,我国都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并且已经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但是各个项目、各个行业的进展,并没有形成合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一级的海洋计划。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三)完善海洋战略之建议
1、全面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海洋发展意识
纵观我国的海洋发展史,从商周起步,秦汉至唐宋元发展,宋元时达到了一定规模。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未持续下去,而是随着明清政权的消亡而再度沉寂。近代之前,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成熟的海洋意识并未真正形成。政府对海洋的重视一直滞后于对农桑的关注,只将海洋作为农耕文化的补充,对其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系统的指导思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海洋变幻莫测,惟有对其敬畏有加,才可以安稳生存。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已势在必行。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全面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海洋发展意识,是把握今后发展时机的先决条件。要加强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充分挖掘、整理海洋文化历史遗产,提炼、总结海洋文化内涵,弘扬、提升优秀海洋文化。
2、开发与保护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对海洋的开发,关于海洋污染的报道也屡见不鲜,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海洋保护的警钟。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令人类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海洋开发尚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重视对海洋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海洋环境,更要保护海洋资源,维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资源枯竭之日也是人类灭亡之时。所以在树立海洋发展意识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政府对海洋的开发方式要坚持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路子,防止把海洋经济发展简单化为“大开发”、“拼资源”,避免急功近利的开发倾向。要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性管理,既要保障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用海需求,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要素支撑,又要切实防止盲目围填海现象。要建立健全海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运输和消费体系,减少海洋资源消耗。通过发展生产和消费中的替代技术,节约稀缺性资源。依靠技术进步,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研究和制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和管理。要改善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市场环境,制定配套的财税、投资、价格和外贸政策,形成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
3、增强科技兴海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海洋的开发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巨大的人财物投入,所以国家必然是海洋开发的主体。除了提高综合国力之外,政府应制定适当的政策法规来鼓励海洋技术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一是要坚持陆海统筹,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海洋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加快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化。抓紧建设海洋与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海洋科研成果中试基地。采用支持和奖励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海洋与渔业科技攻关招标,引导企业成为海洋科技创新主力军。三是加快突破海洋科技重点领域重点技术。
4、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立法,正确面对海洋争端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上争端必将愈演愈烈,现存的一些海洋公约必然会存在局限性,新的海洋开发规则也将尽快建立。我国应利用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在国际海洋立法上的话语权,为我国在海洋开发上争取主动权。此外,我国应该正确面对现存的海洋争端,政府要积极运用国际法赋予的海洋权利,从不同的层面斗争,做到有理、有力、有节。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理性看待海洋争端,用妥当的方式表达诉求,不被一时的愤怒侵扰,以免被居心叵测的人趁机利用。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是多么重要。面对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海洋,发展海洋,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不断警示着我国勿忘“背海而亡、向海而兴”的历史经验,敦促我国建立海陆统筹、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海洋战略,呼吁我国普通民众都能树立起保护我国海洋的意识。深蓝,是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必将是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好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ytuymkjtyhrg987523 19
第四篇:中华民族的觉醒教学反思
中华民族的觉醒教学反思
本课时着重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主题是民族觉醒。本课时选择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来凸现民族觉醒这一主题。辛亥革命后,儒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为此,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同时,教材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结合在一起,妥当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五四运动中,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了这场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学习历史必须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所以本课的导入我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式:“辛亥革命对整个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正面影响?”然后展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祭孔以及对联,设问:“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闹剧?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民主共和的观念虽然深入人心,但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改变,说明君主专制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这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这种情景导入方式较为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本课我设计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五四运动的经过,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基本完成,但是在讲五四运动的经过时,没有讲清楚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北京,学生作为先锋力量,第二阶段在上海,工人作为主力军,在讲课的时候没能特别突出工人的力量,从而导致对难点内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没有较好的突破。另外在讲到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时,对这个“新”没有讲全,我只是讲到阶级新了,由工人阶级领导,其实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需要更为清晰地分析得出。此外在课堂小结时设问的目的性不是很清晰,我设计的问题是“在中国人民探索向西方学习来救国救民的艰难历程道路上,先后出现了什么?”学生似乎无从下手,不知该从哪个方面来解答,所以不妨改成“用史实来说明中国人为了救国救民向西方学习的艰辛历程是怎样的?”
第五篇:觉醒读后感
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类精神觉醒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觉醒读后感。对于哲学、思想、学术和文化,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未有统一的标准。看过刘家和的《论古代人类精神的觉醒》一文深有感触,他似乎将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加以概括,升华出了深刻的主题。
刘家和用三个部分系统论述“古代人类精神觉醒”这一问题。第一部分是作者个人对“古代人类觉醒”的内涵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综合地分析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的那次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的条件;第三部分则是具体地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希腊,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通读全文,我们就会对对其观点有一定的思考与不同程度的认同。
关于 “人类精神觉醒”的概念,刘家和指出是“人类经过对自身存在的反省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觉”。可能很多人会将“精神觉醒”仅限于“觉醒”的层面,即简单地认为是人类的“反省”、“反思”、“思考”,或者说是一般的认识,至于对“反省”、“反思”、“思考”及认识的内容就不会太关注,也不可能思考的太深入,更不会考虑到这种“反省”及认识的层次感,当然也就对“觉醒的内容”的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刘家和用三个层次的反省使我们认清了这一概念。首先,要反省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对外界限的自觉,也就是人能将自己从自然界中辨认出来;其次,要反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也就是人要认清自身的内部结构;再次,要反省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达到关于自身的精神的自觉。在这里强调的是,只有实现前两个层次的反省,才能最终达到精神觉醒的层次——对人性问题的反省与自觉。这就体现出一种哲学倾向,也正如文章开头作者提到的:“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可见,作者肯定哲学在人类精神觉醒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哲学的相关概念也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哲学,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智慧性因而也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哲学史也就是人类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普通、最一般的规律的认识发展的历史。正如列宁所说:“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哲学笔记》)诚然,这也是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首先表现出的一个特征,即涌现出众多的先哲。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荀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注意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在伊朗,祆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提出了一种挑战性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和人世的生活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希腊也贤者如云,有诗人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些名字标志着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了。哲学家首先出现在世界上,他们象征着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最根本的源泉,人以自己内在的世界来抗拒整个外在世界,借此他可以超越自身和世界之上。出现了先哲,有了哲学,人类精神觉醒便开始了。
此外,在第一部分中刘家和还通过分析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早期的社会条件,界定了“人类精神觉醒”的具体时间,即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再具体点提到: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泰利士,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孔子的出现。这是人类系统的哲学思考的开端,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明显标志。刘家和和雅斯贝斯都认为:原始时代无精神觉醒。刘家和用两例来证明:一是,原始的图腾制度,它使人类把非人类的异物视为自己的同类,这说明人还没有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二是,原始的社会组织——部落,它使人类把本为同类的其他人视为异物,这又说明人对自己的内部结构还没有清醒的认识。这两方面恰恰对应人类实现“精神觉醒”的前两个层次,既然前两个层次都没有实现,如何能达到人类的“精神觉醒”呢?作者同样又认为:文明早期无精神觉醒。文明时代虽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国家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等等,而恰恰这些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这一时期,生产虽有发展,但却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遂兴起了,却没有起到一定作用;国家亦产生了,但早期国家发展并不充分,血缘与地缘组织仍然并存,国家还处于一种过渡阶段;文字出现了,却没有关于人类对自身反省的记载。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原始时代(史前时代)与文明时代早期人类并没有出现“精神觉醒”。
正因为史前时代与文明早期不具备这样那样的条件,所以作者在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人类精神觉醒”的条件。刘家和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古印度,希腊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条件有三:其一,这一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经济空前发展,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也扩大了人们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往来,从而使人有可能由原先的狭小的活动范围和狭窄的眼界中解脱出来;其二,约公元前八世纪以后,印度,希腊和中国都经历了一个血缘关系削弱或解体的过程,血缘组织的解体,使人们得到难得的自由,从而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存在价值;其三,公元前八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印度,希腊和中国都曾有过小邦林立的状态,邦与邦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争霸战争频繁不断,读后感《觉醒读后感》。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为赢得战争,各国都会不择手段,重用一切人才,当然也给了广大知识分子以难得的机会,因而相当于古代“哲学家”的人士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战争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为了解决各种矛盾,人们不得不注重精神上的思考,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也就理所当然地浮出水面,成为人类精神觉醒的标志。通过这些条件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也正如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事件事实上是一个关于人类内部的新起点,而不是关于人性整体的共同发展的问题”。(《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它只涉及少数区域。“轴心期并非人类进化的普遍阶段,而是一支独特的历史分叉过程。”(同上)通过总结古代印度,希腊和中国三个古文明的共同条件,我们也清楚了为何“人类精神觉醒”偏偏发生在这个时期的这些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其他时间却没有发生。(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皆因条件不具备,且深受传统所限而与“精神觉醒”无缘。)
最后刘家和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希腊和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分别加以论述。在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研究上,印度形成宗教研究的传统,希腊形成科学研究的传统,中国则形成人文研究的传统;在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中,印度佛教主张无差别的平等,古希腊学者揭示人类平等中的内在矛盾,而中国儒家则以具有礼的形式的仁使现实的有差别的仁同一起来;在人性问题上,古印度将人理解为宗教的动物,古希腊将人理解为政治的(城邦的)动物,而古中国则将人理解为伦理的动物。从这一部分的比较中,我们对三种古文明的“精神觉醒”的不同特点一目了然。对于异地同时发生的这次突破现象,特点却迥然各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作者的分析阐述,也使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特点,从而找到了古今的共通点,那就是“古代人类觉醒”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印度尤其重视宗教,不仅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在人与人关系上、人性问题上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子,因此古印度的这种“精神觉醒”造成的正是它的宗教性文化特征。同理,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黑格尔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感。”(《哲学史讲演录》)后世的欧洲文化都是在希腊古典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的,古希腊的“精神觉醒”形成的正是那种科学严谨的欧洲文化;而中国则依然继承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人文伦理传统思想,处处彰显中国特色的儒家人文文化特色。
《信仰与觉醒》读后感
在《信仰与觉醒》一书中把康德列在黑格尔之后,这在中外学者中并不少见。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康德摆到了黑格尔之上的位置。在反形而上学的氛围中,这是很自然的。但我却不是太赞同这种做法。尤其当谈到信仰时,我认为黑格尔还是应当摆到康德之后,后面可以再加一个波兰尼。
康德说,我限制知识,为的是给信仰留下地盘。但他把知识限制得太过了,以至于只把自然科学作为科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全部作为准科学或次科学。新康德主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截然二分,就是这种做法的延续。如果说近代经验主义(经验论)把物理学作为知识的典范,理性主义(唯理论)把数学作为知识的典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黑格尔是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知识的典范,尽管当时作为典范被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还不存在。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贡献,恰恰在于像康德为自然科学划定范围那样,为人文社会科学划定了范围。信仰与知识的界限,由此才获得了充分的含义。也就是说,信仰与知识的差别,不仅是信仰与自然科学的差别,而且是信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差别。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实际上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造成的。当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必然会被从属于自然科学,而当劳动起而反对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也会起而反对自然科学。当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消除之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也将消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将成为同一门科学”。
按照波兰尼的看法,不管能否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都应当消除。至于信仰与知识的对立,在波兰尼看来也应当消除,因为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以信仰为前提和基础。这样,波兰尼就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黑格尔。
黑格尔把宗教和艺术都作为绝对精神的一个方面,这表明,他混淆了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实际上把信仰当成了最高的知识类型,而知识当成了信仰的最高形式。这当然是错误的。但实证主义者把经过狭隘理解的自然科学作为知识范式,并以此批判黑格尔,更加大错特错。相比之下,马克思划分生活与意识,认为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然后把科学作为意识的升华形态,强调科学与生活的统一,这种批判才是真正有效的。
黄慧珍认为,马克思过分抬高了“醒”的作用,忽视了“觉”的作用。这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正确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不正确的。终结论意味着,共产主义(马克思把这之后的社会称为“人类社会”)作为醒的状态,与它之前的阶段(马克思称为“市民社会”)作为“觉”的状态,两者之间有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而过程论则意味着,共产主义与非共产主义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马克思一生既有终结论观点,也有过程论观点,但早期终结论色彩较浓,后期过程论色彩较浓。表现在觉、醒关系上,马克思早年认为人可以完全进入醒的状态,后期则认为觉的状态会永远存在。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关系中,马克思早期倾向于人类可以超越必然王国,晚年则倾向于必然王国永远存在。
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观点中的两种倾向分离开来,各自得到了片面发展。这种分离和片面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马克思由此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的批判。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回到马克思,而且是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进行批判,表现在信仰问题上,是重新划分“绝对”知识与“绝对”信仰的界限。就我本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共产主义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终结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知识。只有过程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