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3:1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①学生家长许多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的现象严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门口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②部分教师急功近利,以分数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教书不育人,不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③部分教师面对家庭环境差的学生很无奈,认为学生没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是家庭造成的,教师的培养是徒劳;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校内校外两样。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既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成立课题组,确定了“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实践,通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

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2、“养成教育”的界定:“养成”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是指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受教育者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举止;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 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习惯。

四、课题研究目标

1.让学生明白文明行为习惯,主要包括文明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调查研究目前我校学生中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3.初步研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探讨文明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4.通过研究,找到培养文明习惯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5.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形成做人、做事和学习等一系列文明习惯。

五、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的研究。2.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3.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本课题下设10个子课题,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

一、学习好习惯

1.守时惜时习惯的养成教育 2.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生活好习惯

1.举止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2.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 3.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教育 4.讲究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品德好习惯

1.诚实守信习惯的养成教育

不追打嬉闹;同学间互助友爱,不欺负弱小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升国旗时自觉肃立,不说话;下课放学后不在他人教室外围观;衣着整洁,积极佩戴红领巾等。围绕这些文明行为习惯按养成情况设为优秀、文明、一般三个等第,制成文明之星评价表。校园内以班级、班级以小组、小组以个人为单位,每周班评,每月校评,选出周文明之星和月文明之星。

(二)、诚实守信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1、以学生品德行为为主要评价内容,对照《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手册》以及学校制定的诚信教育目标,每月进行评价,保持教育的连续性。

2、评价程序

(1)学生根据评价内容逐项书面自评。(2)小组讨论确定优秀或文明等相应等级。(3)家长根据孩子在家实际表现,写出评定意见。

(4)班主任从实际出发,综合评价,评价中注意求真求实,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3、坚持鼓励性评价,克服不良行为,以评价促诚信习惯的养成,结合每学期评选诚信小标兵,树立诚信学习榜样,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能力,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让诚信内化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准则。

(三)、尊重他人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尊重他人包括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等行为习惯。围绕这些行为习惯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评价表,并设为优秀、文明、一般三个等第,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班评等形式,从而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文明习惯。

(四)、守时惜时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养成文明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的道理,养成守时惜时的文明习惯。

内容包括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等。

在进行守时惜时教育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有关守时惜时古诗词朗诵比赛,搜集守时惜时的成语、名言、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体现出寓教于乐的理念,使学生能自觉做到守时惜时。

(五)、懂得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懂得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具体表现在:

1、在家里: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知恩报恩;

2、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文明礼貌;

3、在社会:遵守公德,尊老敬贤,关爱他人。

通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围绕“感恩”主题,出专题板报;感恩教育征文活动;以“感恩”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看感恩影片,吟诵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阅读感恩美文,讲感恩之言等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和造就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六)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渐渐地“大方”起来,尤其是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有的家长认为:现在不是生活困难时期了,可不能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了。因此,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我们应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他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奋斗。所以,勤俭节约是孩子生存的必修课,也是孩子将来勤俭持家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于现状,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已刻不容缓。

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教育,要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美德,家长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洗完手要随手关好水龙头;睡觉记得关灯;发现公共场合有浪费现象,应该做出适当的反应。带着孩子购物时,对孩子不合理的物质需求,家长要说服、劝导孩子不买;饭桌上,一饭一粥,要让孩子知道来之不易,不能让孩子每餐都有剩菜剩饭等。在学校,老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零花钱的来源、数量及分配情况,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并制定奖惩制度,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七)遵守秩序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因此,要教育学生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在遵守秩序方面,小学生应该做到:每天佩戴红领巾;到校必进班,进班必学习;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放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插队,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等。遵守秩序习惯养成教育要常抓不懈,平时利用晨夕会、班队会、思品课、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以自查,互查,他查的形式,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以班为单位进行评比。实行流动红旗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八)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使他们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养尊处优,高分低能。殊不知,这样下去,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何以立足!因此,对学生进行勤于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抽屉,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做到整洁,有条理。还要教育学生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碗筷,扫扫地等。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制定一份评价表,按实际表现设为优秀、文明、一般三个等第,让学生自评,家长评,老师评,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适当奖励,这样,对表现一般的还起到榜样教育作用。促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九)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

著名的体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我们应为健康的一代而奋斗,我们要培养从儿童时期起就长得既强壮有力又健康的一代”。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基础。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还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集健身、智育、德育于一身的多功能体系,而健身功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功能。

锻炼身体的习惯内容包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两操两课”;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等。

为了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我们从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喜欢怎样的锻炼方式、校内外锻炼时间等几方面设计了调查表,展开了调查,了解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十)讲究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卫生习惯是孩子生活习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关系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保持孩子的健康、树立孩子的小小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儿童应该从小就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文明习惯。

文明的卫生习惯内容包括: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等。

届时,我们将采用一天一检查,检查必通告,通告必整改,整改必复查,以此来督促、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

八、课题研究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1.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月,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鲍集中心小学学生在校一天细则》、《鲍集中心小学常规管理要求》、《鲍集中心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十种好的学习习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等,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班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实施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

“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1.建设班级文化,创造温馨的“家”。

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最长的地方,建设文明的班级文化,会使学生高兴来学校,还能呵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班级这个“家”中感受到温馨。让他们参与到办板报、布置教室的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学生的

910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9年7月——8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2019年1月汇集课题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019年2月对所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进行成果汇报,评定实验成果。2019年3月-6月撰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报告。2019年8月推广科研成果。

十、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是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我校制定相关制度,如:《专题学习制度》、《例会制度》等为课题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二).人员保障

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较合理,校长亲自挂帅,教师全员参与,全校没有和课题研究无关的教师,教师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

(三).活动保障

活动是研究教育形象,探索教育规律,实施教育策略的主阵地。我校课题研究活动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每月一主题,每周一专题。为课题研究提供活动保障。

(四).经费保障

我校经费倾斜教育一线,课题研究经费更处优先保障地位,由学校全额支付,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十二、课题预期成果

1.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以论文形式呈现。2.践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观摩活动以图片形式呈现。

3.以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年度报告。让学生达到知行统一,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4.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设计。每月有主题,每周有专题。5.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以论文或案例形式呈现。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永乐镇骊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课题理论依据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三、实践依据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深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确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的课题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突破口。

我校是一所创办近100年的学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构建温馨校园、培育未来花朵”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与少先队活动为突破口,进而在纪律、礼仪、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声誉,并且在近几年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本课题由校长具体负责,课题组的成员中有市骨干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我们在学校日常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因此,我校能保证本课题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上进行。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班级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出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我校辅导员及家长队伍建设,促进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进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五、课题研究内容

1、讲究卫生的习惯(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2)饭前便后洗手。(3)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4)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垃圾箱里。(5)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6)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2、遵守秩序的习惯(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2)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3)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4)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3、举止文明的习惯(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8)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

4、诚实守信的习惯(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数。

5、尊重他人的习惯(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2)用心倾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6、守时惜时的习惯(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7、懂得感恩的习惯(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5)要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

8、勤俭节约的习惯(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9、勤于动手的习惯(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2)利人利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10、锻炼身体的习惯(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两操”。(2)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3)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六、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结束,为期二年,根据研究情况,将实验研究工作分为三个时期: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3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八、课题的具体实施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班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通过升旗下讲话,班会,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

3、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等。(4)寓规范训练于各科教学之中。

4、开展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5、发挥家庭,社区的行为规范教育作用。

九、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2)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懂得“认识——行为——习惯”的转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总结性成果:

(1)总结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报告。(2)编写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设计。(3)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十、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孟令真 课题负责人 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实施。刘燕 课题组长 负责课题的研究、成果积累、档案收整。任青 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课题的研究、提炼研究成果。丁海洋 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课题的研究、提炼研究成果。吕双 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课题的研究、提炼研究成果。课题顾问:郑刚 龚艳芳 杨会清

十一、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加强课题组织机构建设(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郑 刚 校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王 辉 副校长 成 员:孟令真 副校长

龚艳芳 教导主任

杨会清 教科室主任

马召峰 后勤主任 夏 栋 办公室主任(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孟令真 课题负责人 成 员:刘 燕 实验教师

任 青 实验教师

丁海洋 实验教师

吕 双 实验教师

2、加强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3、加强实验教师培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4、确定实验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5、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制度,为课题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6、加强课题经费保障措施,确保课题研究经费落实到位。

7、加强课题研究档案建设,丰富课题研究资料。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新兖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1年6月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践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实施方案

老坪石中心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成功教育从习惯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以有效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口号式、强压式的教育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深思的问题。

从家庭环境看:我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和附近街道,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使得家长的精力侧重于物质追求,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引导与监督;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程度又造成了对孩子的关心重在看成绩,而忽略了好习惯的养成;打工大潮衍生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在祖辈的宠爱或放纵下,更阻碍了好习惯的养成。从学校教育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缺乏系统的要求和内容;教育方式只停留在班会、队会、升旗仪式等集会上说教式的表面层次,缺少鼓励、榜样带来的激励与示范作用;对学生的监督只依靠值日教师和班主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延伸。

以上原因造成我校学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文明礼仪和卫生习惯等方面时常出现各种违纪现象,在校在家表现不一致,即使在教育后也有较大的反复性。为了提升学生自制力,让学生

行为习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较全面的监督,快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提出践行“评价体系”的教育方式,把家长、教师、同学都参与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中来,用具体的评价细则来督促学生,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看。结合阶段性小结、班级评比、全校评比,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意义

(1)让学生正确认识良好习惯的准则与意义。通过学习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细则,结合“好习惯的养成”主题讲座,首先能让学生对“习惯”有一个较细、较深的认识,明白好习惯的意义,使学生从原来被动的接受教育、监督变为主动的自我控制和养成。其次,利用行为细则,可让学生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从而在生活、学习中的各方面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可端正思想,又能提高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

(2)增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家庭的共同评价过程中,加强了家校的联系,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在方式方法上都能有较深的认识;反之,在家校的经常性合作中,又给了家长一个督促教师的平台,使教师不得随意对待学生、对待工作。践行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就无形中增强了对学生教育的力度,提高了教育水平和质量。

(3)培养学生公正、公平、大度的人生观。在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中,尤其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较严格或不公的评价,也或多或少地会在学生单纯的内心世界激起

不平、难过、愤怒、甚至嫉妒、报复的心理。但经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反复的训练和使用评价细则,结合阶段性小结、树典型、找漏洞的教育形式,能较大程度地疏导形式心理,培养学生公正、公平、大度的健康心理。

(4)有效促近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运用评价体系,让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监督与评价,使学生在校、在家、课余、课内都能接受到评价,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较全面的监督,推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速度,有效地解决习惯养成的反复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习惯: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再次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它不需要人们去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早晨起床你要刷牙,这种刷牙的动作只能叫行为,不能叫习惯。如果你起床后连想都不想,就自动拿起牙刷去刷牙,如果不刷牙就觉得嘴里特别扭,这种刷牙就变成了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本课题研究内容只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

评价体系:评价是为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测,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判断。它有水平性评价(监控、比较)、发展性评价(激励、导向)

和选拔性评价(比较、典型)三种形式。评价体系则是为了在时间、空间上全面监督学生的行为表现,让教师、家长、学生都参与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的一个整体机制。它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要求、评价方法、评价时间、评价作用、评价结果以及评价反思、评价改进、经验总结。

践行:指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运用、操作评价体系,以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行为习惯特征的研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研究本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家在校的习惯表现及其原因。

2.小学生行为习惯内容的研究。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项目、具体细化要求。

3.评价内容的研究。包括评价项目、细则、标准,评价的方式、具体要求、作用以及结果分析。

4.评价操作的研究。根据评价细则设计评价表,研究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方式以及课题理念的传达、讲解,对整个过程的监督、提醒、指导。

5.习惯养成成果的研究。研究评价体系的等级、阶段设计,小结各阶段的成果、得失、原因及改进措施,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小结各阶段工作,总结、提炼经验。

四、研究的对象及时间

对象:老坪石中心学校1——6年级学生

时间:2013年9月——2015年7月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深入学习小学生行为习惯特点和评价功能、意义,熟悉习惯与评价的分类、具体要求;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小学生养成习惯的路径、方法和心理特征。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家长、班级统计等方法,了解小学生在家、在校的行为习惯表现,并按评价的具体项目分类,查找薄弱环节,分析原因。

3.行动验证法:根据方案,不断在评价过程中小结经验,结合实际中出现的漏洞调整策略,寻找最佳方法。

4.综合分析法:让家长、学生、教师参与评价,用具体的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并综合三方面的表现,不断改进方法,提高要求,加速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5.经验总结法:针对小学生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小结经验,形成案例。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撰写研究总结。

六、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目标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完成对文献资料的学习、整理,制定课题方案。

2.调查学生在家、在校的行为习惯表现,包括举止文明习惯、尊

重他人习惯、勤俭节约习惯、遵守秩序习惯、勤于动手习惯、讲究卫生习惯、懂得感恩习惯等内容,分门别类以便有的放矢。

3.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各项具体要求,根据参与评价对象设计评价表,确定评价的操作过程。

4.做好专题讲座教育,让学生明确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提高认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2月——2014年12月)

1.组织家长、教师、学生认真学习评价体系的有关知识,明确评价的作用及操作方法。

2.全面评价学生,监督学生,收集评价结果,统计分析,交流评价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调整细节,积累经验,对比、提高。

第三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收集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校长论坛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校长论坛

培养良好习惯,放飞明天的希望

兖州新兖镇中心小学孟令真

[摘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学家占姆士也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我想,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如果在小学阶段,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下了功夫,那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就了成功的道路,为孩子放飞明天的希望。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教育者不能希望孩子的语言行为和不良习惯一夜之间踪影全无,良好习惯也决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所以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一步步地引导,必须坚持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和频率,才能使行为习惯的培养收到实效。

一、晓之以理

“知”是“行”的基础。行为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行为是人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的外在表露。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行为反应方式和不恰当的行为结果。

必备的行为规范知识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充分利用班集体作为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识,良好的习惯得到培养。例如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习惯的要求。结合学生层次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趣味性。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可以把学校和班级的有关条例、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相结合,既能克服知识讲授的单调,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明理首先要立规矩。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很重要,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加以认同,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如:对学生进行读写姿势的指导时,给学生讲讲不注意读写姿势所带来的后果,再结合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驼背和近视的录像,让学生体会到驼背和近视不仅不美观,还会给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学生一致认识到注意读写姿势的重要性。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在了当天的日记上,并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班队园地中。

当然,在说理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从面从正反两方面来明白这样做的意义,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是一种简单化的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规范宣讲,而重在激发学生的向上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导之以行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班级的奋斗目标,设置情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来指导行为。

从故事入手导行。故事具有独特的魅力,平时的教育中,我常结合故事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如在指导“热爱班集体,为集体争荣誉”这一目标的行为中,从《今天我值日》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故事主人公是如何做值日的,并谈自己的想法,接着组织学生找一找班中有哪些同学也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热爱班集体,为集体争荣誉。在此基础上,说说自己在平时是如何做的,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不够存在什么问题,并请同学提出建议,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不仅使孩子们领悟到了道理,也引起了幼小心

灵中真切的情感体验。我想,这种教育的影响是其他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设置辨析情景导行。从班级生活实际出发,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编成故事讲一讲,制成小品演一演。这些故事、小品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里面的主人公都是小朋友自己,并且是由自己来表演,接着引导学生对小品、故事辩一辩错(对)在哪?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想法?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

创设活动情境体验导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体验教育相合结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母亲节前夕,为了了解父母的辛苦及对孩子的疼爱,组织学生们通过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真实的小故事,并亲自演一演父母,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说说父母的心事,孩子们深深地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而作为子女对父母关心不够,在此基础上开展“真情的回报”活动

树立榜样导行。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教师首先要以自身良好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得好: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是很有影响的,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的行动。教师以自身的行动树立起来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长久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良好的习惯。其次,在班级中,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推荐出大家公认的学习榜样。因为榜样是大家推荐出来的,是大家信赖的,又生活在同学中间,所以在平常的学习中,他们就会模仿着去做。

三、加强训练

“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训练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行为被动到主动的过渡,从而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强化训练。强化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意识的严格的反复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

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讨论会的方式。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分解式训练。对有些目标的达成,想让学生一下子养成不容易,所以把这个目标化为几个具体的目标,呈阶梯式上升,让学生在训练中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最后达成质的飞跃。如在进行“朗读课文”这个目标的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了阶梯式的分解,第一阶段为正确朗读课文,第二阶段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阶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阶梯。

互补式训练。根据学生成绩、个性特点、个人意愿相结合,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同桌在某些方面产生互补。比如爱讲话的同学与安静的同学同桌,作业速度慢的与作业认真的同学同桌。平时,同桌可以有意识地自己选择时机进行某方面的互补训练,有利于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适当评价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平时的评价就是显得更为重。建立规范合理的班级评价制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1、激励性评价——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

清代教育学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

如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评比。采用等级记分,星级评比。比如优秀级为5分,良好级为3分,合格级为1分,另外设立了奖励加分,得到表扬加5分,做一件好事奖5分等,计分形式为累计积分,每周一评比,然后把评比结果加以综合,评出班级明星,把照片贴在班级明星栏中。对于那些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除了把照片张贴于明星栏中,还可以当选为光荣的升旗手,成为值日班长,参与班级管理。

实行班干部竞选制也是一种激励评比的好办法。班干部的产生打破原有惯例,采用月月竞选制,每次要由队员上台作竞选演讲。事实上这也是一次借全体同学督促的时机。每次的竞选,队员们积极参与,把他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为了竞选顺利通过,他们会在平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督促与约束。在班干部竞选中,班中有每个同学都当过班队

干部,体验到了当班干部的快乐与困难,喜悦与挫折,张扬了个性,从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自由、和谐地发展。

2、行为惩罚

著名学者孙云晓教授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惩罚行为,也是一种行为训练的方式。比如“不乱扔纸屑的习惯“,有个别的学生通过教育和训练仍然随意乱扔纸屑,这时就要在进一步教育、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惩罚。如让学生到指定的范围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或动手整理教室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或者搜集有关保护环境卫生的资料向同学展示,通过行为惩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

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利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平时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绩记入成长袋,建立了“金手指长”的行为习惯成长记录卡,记录袋中还放进了他们的优秀作业,优秀日记,平时课上老师奖的小卡片,自己满意的手工制作等。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每过一个阶段进行整理,向学生展示,向家长展示,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在鞭策、鼓励、肯定、宽容中不断成长。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全民有责。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新形势下的未成年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通过多次引导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适当评价,对学生错误和反复行为的分析,采取合理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不断地上新台阶,学生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我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重任,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新的姿态、新的风采,以行为习惯教育为抓手,为断努力,不断进取,放飞孩子明天的希望吧!

第五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课题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研究目标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六、课题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1、明确养成教育要求。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习惯养成要求细则》《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礼仪常规》《河源市第二小学学生课堂常规》,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

“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应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通过电访、信访、面访等多种形式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三是通过家校联合调查研究,了解知行脱节的原因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功经验,找准家教起点。四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交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型经验,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校教育同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春游、秋游、扫墓、校运会、文艺汇演、“献爱心”赈灾捐款活动、外出劳动等等。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

(五)、常抓不懈,强化训练。“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在强化训练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行为意识,通过行为训练、情境训练、行为辩析训练等,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六)、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七、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2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8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08年9月---10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八、课题组织与分工

九、课题预期成果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2、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懂得“认识行为——习惯”转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总结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报告。

4、编写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设计。

5、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下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维新镇盐井小学2015-2016学年度 时间:2015年9月23日 地点:盐井小学 班级:一年级 对象:全体学生 主讲人:吕艳梅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终身受用。习惯的力量......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下面就我校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情况作一总结。 “......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大全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验材料

    2011年全市德育工作现场会材料 以活动为载体、内化主动意识, 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壁镇中心学校 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尹庄实验小学 张维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西登君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龙门中心小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