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精选多篇)
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念片,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作为
80后的我在看过此片后不禁为伟大祖国的可喜变化而感到骄傲,更是从深层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因为我们在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尚未解决,可以说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国情的复杂性,它不再离我遥远,而是让我有了新的视角理解一些政策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纵观这部纪录片主要分成两部分,即民生纵横和创新元素。先说说民生纵横部分,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无不体现着民生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关怀民生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看病贵、看病难等重要民生问题,但我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同时我想问题的出现也是经济发
展中的必然,不断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正如片中所说,高速发展的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医疗、房价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最热门话题。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问题时刻牵挂着亿万人民的心,正如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鼓舞了新一代主人的我们充满希望 的面对未来,努力学习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本片的第二部分主题是创新元素,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片中我们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企业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当中,核心技术的严重匮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xx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
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
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检阅。xx年我们在灾难过后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时隔两年的今天我们又将迎来上海世博会这一世界盛会,这势必将成为中国展示自己的又一次机遇。曾经我们历经坎坷,曾经我们屡遭磨难,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中国人
民奋勇向前的决心。经历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下滑,唯有中国依然坚挺。但是面对国际的好评,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不断的鞭策自己向前发展。我们深知,在荣耀的背后我们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滞后,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程艰辛而又漫长,若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仍需加倍努力。
历史是创造出来的,前方的道路上也许还有无数的荆棘曲折、激流险滩,但我相信世界人民看到的中国仍将是一个充满自信、一往无前的巨人形象。
努力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一定能够实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
指导老师:陈效兰
班级:20140115
姓名:孙婷婷
学号:2014011519
时间:2014年11月
《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观后感
在本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我们观看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国情备忘录》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看后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值得推荐,它真正让我们的国民从根本上了解到我国的国情,以一组组的数据与事实来剖析我国当前面对的现状,而不是以往一样只是简单的靠舆论来宣传要节约。
这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中国今天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一批国外教授和学者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之谜。
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
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那么,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我们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差别在哪里?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是什么?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英国。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
让我们在来讲讲我国的资源问题。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便接受着“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富饶的泱泱大
国”这样的教育并以此为傲。而国外也因为马可波罗的书而一直如此认为。固然,我国的确疆域辽阔,物产也极其丰厚,不少的资源都是位列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只是我们却忽略我国的人口问题。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任何巨量的数字都会变的苍白无力。从人均占有量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资源,一切都将被颠覆:我们得资源不但不丰饶,而且相当的贫瘠,许多资源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资源的匮乏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为什么人民对我国国情的不甚了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人民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行科
学发展观,有信仰的坚定的执行,要比迷茫的,被动的执行更有效率,有成效。确实,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资源状况了,正如政协委员沈思建议
那样:应该尽快把“我国地大物博”这样的描述退出小学课本,强调人均的不足,提倡节约意识。引用片尾所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同时,资源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为什么人民对我国国情的不甚了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人民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观,有信仰的坚定的执行,要比迷茫的,被动的执行更有效率,有成效。
这是一个越来越融入世界大潮、却又相伴着许多难题的中国;这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这是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幸福的中国??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们目睹了祖
国的生机勃勃,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富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的奇迹,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成为一个超级强国,但是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一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旧十分落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情备忘录》带着我们行走在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剥茧抽丝的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个伤痕累累的中国向我们全面的展示而来??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国家,懂得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更加地爱上这个国家!因此,瞩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们目睹了祖国的生机勃勃,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富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祖国的奇迹,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成为一个超级强国,但
是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一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我们仍旧十分落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这周末我们在课上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不得不说它让我的心灵狠狠的震撼了一番,让我感慨万分啊,让我本来轻松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十分的复杂,有自豪、有忧虑、有深思······
《国情备忘录》用它那简单而又深邃的解说与真实而又引人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了一个大国从“一穷二
白”到“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崛起。在向我们述说成绩的时候又警示了我们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片中街上一个个涌动的人头让我很无语,我不得不再次感慨:中国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啊。中国有着16亿的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养育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华大地,因为人数的众多,有着巨大的无形的压力。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真正适宜人们生存的却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着让世界各国都羡慕的巨大的资源储备,各项资源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然而,巨大的人口基数却让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下降到了与世界上资源匮乏国家同等的水平上。有句话说得好:中国的问题,除以十六亿,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便微乎其微。然而,每个人身上的一个小问题,乘以十六亿,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大问题。巨大的人口基数,让我们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人口多,就业压力就大。如今,全国每年新增的大学毕
业生为600万人,每年新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口600万人,每年新增失业人口500万人。国企就业人员500万人。这就需要提供24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然而我们国家每年的就业岗位仅有1200万个,面临着1200万个就业缺口。这些庞大的数字,实在令我们头痛。
《国情备忘录》带着我们行走在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剥茧抽丝的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一个伤痕累累的中国向我们全面的展示而来??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只有把握时机,万众齐心才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国情备忘录》这部大型纪录片。看完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30多年来这个生我养我的国家的不容易与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情备忘录》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国情备忘录》以每集45分钟的篇幅,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纪录片以中国之谜开篇,既表明了中国国情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功绩。中国的经济形势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要发展经济不能照着西方国家的路子走,中国国共产带领中国亿万人民艰苦探索走了一条前无古人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率先回暖的历史奇迹。这种有悖于西方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中国之谜。
然而,中国面临着诸多致命难题,该片分别从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七个大的方面阐述了中国面临的挑战。人口的不均匀分布与人口和国土面积之间的矛盾让我国承受着别国无法想象的压力,日益凸显的三农问题也让我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步履维艰,逐渐从地大物博的梦中清醒过来的中华儿女该怎样去面对稀缺的国土资源,中国资源总量的丰富与消耗量的巨大并存,中国环境问题正在一点一滴地侵蚀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诸多民生问题正亟待解决,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些问题就算是交给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有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案。
但是中国在努力,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三
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不断加强土地的管理,竭力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合理开采资源,不断向新能源领域进军,努力建设资源型国家;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保护环境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努力建设较为完备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就业和住房福利制度;面对新的格局,中国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年珠峰顶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展示着中国创新的力量和决心。
中国正在以自己独特的脚步走向世界,面对难题,我们不会退缩,已经创造了中国之谜这样的奇迹的中国人民一定会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各种风险与挑战,面对国情, 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看到的是将是充满信心、无
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资源
在前几节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国情备忘录的第五集:资源扫描。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特地又上网看了一遍。又一次的关注让我对我国资源紧缺的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很是震撼,真正认识到了我国资源问题上的紧迫,也有了看另外几集以更多更深刻了解我国国情的决定。
首先,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值得推荐,它真正让我们的国民从根本上了解到我国的国情,以一组组的数据与事实来剖析我国当前面对的现状,而不是以往一样只是简单的靠舆论来宣传要节约。
其次,讲讲我对我国资源问题的了解。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便接受着“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富饶的泱泱大国”这样的教育并以此为傲。而国外也因为马可波罗的书而一直如此认为。固然,我国的确疆域辽阔,物产也极其丰
厚,不少的资源都是位列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只是我们却忽略了第二集的人口大计中提到的我国的人口问题。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任何巨量的数字都会变的苍白无力。从人均占有量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资源,一切都将被颠覆:我们得资源不但不丰饶,而且相当的贫瘠,许多资源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资源的缺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又必须发展经济,我们正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13亿人口现在占了世界人口总量的20%,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资源已经被这些发达国家消耗掉了60%。所以,大量地依赖进口资源来支撑我们中国完成工业化,这条路我们是走不通的。2014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明文规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4年《节约能源法》第四条再次明确:“节约资源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等,一个个新能源也加入到经济建设的能源大军行列之中。确实,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资源状况了,正如政协委员沈思建议那样:应该尽快把“我国地大物博”这样的描述退出小学课本,强调人均的不足,提倡节约意识。引用片尾所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最后,资源的匮乏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为什么人民对我国国情不甚了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人民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观,有信仰的坚定的执行,要比迷茫的,被动的执行更有效率,有成效。此外,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
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看过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通过这几周观看《国情备忘录》,我感触很深。这是一部主要描写我国人口、土地、三农、资源、环境、创新和民生的大型纪实片,用具体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变化和国情。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关于中国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既是总结经验又是展望未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我国国情,把握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依据。然而,我们普通群众以及一些领导干部,依然存在着很多片面或极端的认识,有的认为什么都好,有的则认为党和政府一无是处,好多问题都没能及时解决。这些看法势必会影响个人生活与工作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我们应当认清国情,不要仅凭看到的一些片面报道而质疑党的政策、路线、方针,要紧跟党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努力实现中国梦。
《中国之谜》中讲到在经历了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后,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奥运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仍能快速发展,这在西方人眼中是不可能的,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将之称为“中国之谜”。接着第二集《人口大计》谈到了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适度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我们的关注点要从人口的数量转移到提高人口的质量上,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人口战略的核心。
在第三集《农资当头》中,讲到了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虽然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民不小康,中国就不能完全实现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重点是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统筹兼顾,缩小城乡差距。
《苍茫大地》和《资源扫描》两集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我们更好的意识到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非常有限,中国仍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切实做好资源合理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山水之间》中提到90%的流经城市的河流、70%的湖泊和50%的城市地下水均受到污染,部分农田、草场、铁路及城镇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森林面积减少,使我们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应当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来完成工业化。
《民生纵横》中提到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住房制度等都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解决好这些民生问题是关键,要做到民生的供给跟得上或者超过民生的需求。
在第八集《创新元素》中提到了珠峰火炬接力,航天事业的发展等,这些都彰显了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我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样才能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屹立不倒,谋求更好地发展。
在最后一集《中国脚步》中提到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尽管起步晚,但是中国却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转移,带来外国的丰富资本和最新技术,我们的脚步后发而先至。解读中国奇迹、中国之谜关键在于解读中国国情。中国国情是眼下发展中的中国面的诸多难点中的重点,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国情。这决定我国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下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走科学发展道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确实,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看清自己。认清国情,把握国情,我国才能正确地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国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清楚地知道祖国的发展状况,努力奋斗,开拓创新,这样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出力添彩,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第三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摘要:《国情备忘录》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国情备忘录》以每集45分钟的篇幅,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这也是我国的电视媒体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国情的基本状况,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发展元素。
作为一名大学生,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什么?怎样认识我国的国土资源?曾经我对此了解得不多,但是通过学校的组织观看了《国情备忘录》之“农字当头”和“苍茫大地”后,我通过这两部片,我对我国的农业,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农字当头的纪录片中,讲到了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虽然农民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民不小康,中国就不能完全实现小康,因此要重点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力图实现全面小康。
苍茫大地的记录片则讲述了中国的资源现状,使我们更好的意识到中国仍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切实做好资源合理利用。
在看完国庆备忘录的时候,内心寂静而沉重,这纪录片带我们从历史走到现在,似乎依然能听到作者一遍遍呐喊:山水之间,还我碧海蓝天;苍茫大地,坚守18亿亩红线,农字当头,别忘了我们的9亿农民。一声叹息后,不禁和作者一同深深地追问:谁能给我们饭碗?病还看得起吗?
说起农民工问题,不得不提《国情备忘录》一纪录片里作者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国农民还占55%比例,7 亿农民既不富裕又没有被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更麻烦的是,大量企业倒闭,大批农民工失业,7亿农民很多还停留在第三世界的水平;1.5亿到2亿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被阻挡在仅限于城市人口和城市职工的、本身就已乏善可陈的福利网之外。户籍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国有企业垄断制度、财税制度、社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与不合理。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国情备忘录,在这里你将看到中国的成长,也看到我们的伤痕,纪录片让我们看到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还有那些无奈的艰辛。此纪录片,让我们读懂了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一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幸福的中国。总之,让我们从《国情备忘录》里读懂中国,一起出发吧。
第四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今天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了这部纪念片,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经济危机下,在全球经济每况愈下时,中国却逆势而上,因而,中国没有理由不受关注,西方国家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动力,更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的中流砥柱,带领世界走出危机,我们中华儿女更需要了解中国,这延续了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能否在我们手中续写,我们未来壮大的障碍和优势到底在哪里?这也需要我们认识中国!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检阅。2008年我们在灾难过后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时隔两年我们又成功开办了上海世博会这一世界盛会。曾经我们历经坎坷,曾经我们屡遭磨难,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决心。经历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下滑,唯有中国依然坚挺。但是面对国际的好评,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不断的鞭策自己向前发展。我们深知,在荣耀的背后我们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滞后,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程艰辛而又漫长,若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仍需加倍努力。
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确实,那就是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别说是在城市中拥挤的车流,快速涌动的人群。面对密集得甚至有点透不过气来的生存空间,就是在我们的校园中,都有拥挤的感觉,每到就餐时间在各个食堂大排的长龙,或以下课一哄而散的人潮,都让大家生活产生了不便。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
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看<<国情备忘录>>之“农字当头”三感
化工学院熊歆诺1043085094周二晚上上课
一感于中国农村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领土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若能将这两大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必将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而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领导人就已经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的武装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使得农村及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更是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国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发展国名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并且要十分注意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显然,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是英明的,早就看到了农村发展的潜力,提倡发展农业,于是才有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出大量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解决中国数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人民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从而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当时国名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为工业的发展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之后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是深知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此后,农业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中国不再靠联合国的粮食资助,因为我们自己的粮食能够养活我们自己的人民,当然这离不开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对农村底政策,离不开国家对农村的改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农民人口众多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民没有了沉重的农业税压力,种植热情也高涨;农民子女学费得到减免,上学压力减小,生活也更加快乐;“家电下乡”政策更是让广大农民家庭添置了洗衣机、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闲暇生活也大大丰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解决,也鼓励广大农名从农村走向城市,家庭收入大大提高;大学生村官下乡,也为农民带去了更多的知识,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同时提高了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给农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作为一名农名子女,我出生于农村,生长于农村,农村的发展我也深有体会。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知道他们那时候种田是给公社种的,是公家的,而作为个体只能挣工分,分到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饭,生活相当艰辛;在听爸爸、妈妈的故事,过去种田要交各种农业税,粮食产量低,除去家里人吃的粮食
就没有多少剩余可以拿来卖了,即使卖价格也很低,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人,生活质量是很低的。而且那时候,农村生产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方式,生产收割都主要靠人力,劳动强度大,加上营养跟不上,很多人都会累倒,然而那时农村治病难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很多人因看不起病而失去生命。但现在就不同了,农村已经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的家乡已经不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口中的那个了,我所看到的是乡村公路已修通,交通更方便了;沟渠网络已建成,农田用水更方便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使得广大农民看病问题得到解决;很多家庭都买了洗衣机、热水器、冰箱、电视等家用电器,广大农村妇女也从家庭杂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广大农村子女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农村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大大增加,踊跃出大批农村知识分子,依靠知识的力量过上了好日子,其中还有许多人回到农村,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当然,我也是农村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小时候家庭贫困,我的学费成为了家里的重大负担,照那种情况看是不可能上大学的。然而,随着农村改革、农村发展、家庭收入也提高了,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不至于成为我求学道路的阻碍。相反,我成为我们村少数大学生之一,家人都为我感到自豪。
二感于中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村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治、经济、科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必须看到发展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仍然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且自然灾害的发生已呈常态化。2008年的冰冻雪灾害,2009年的旱灾,2010年、2011年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表明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也许辛辛苦苦劳作一季,到最后全部粮食都被洪水淹没、冲走。此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虽然出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机械化仍然限制在少数地区,并未大范围普及。而更多的情况,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广大农名在田间依靠着镰刀锄头等地等工具劳作着,广大农名的耕作方式仍然采用的传统方式,播种收割依离不开人,农民参与种植整个过程,付出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农田水利设施还有待加强,虽然有的地区农田灌溉沟渠网络已经建成,农田用水基本不成问题,但仍存在许多地区水资源匮乏,农田用水困难大,甚至遭受旱灾威胁。农村公路设施也不完备,近几年虽有很多村庄解决了道路问题,但我们仍需看到许多农村地区交通闭塞,农民与外部联系少,有的地区虽然修建了乡村道路,但路面狭窄,交通阻塞现象严重。
其次,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虽然随着科技发展,杂交水稻的产生,水稻产量大大提高,但农产品价格低廉,即使国家有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靠卖农产品的收入仍然相当有限,种植粮食并不能显著提高农民家庭收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农民进城打工受到鼓励,大批农民向城市转移,家庭收入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农民缺乏教育,文化水平受限,农民工从事的工作也大多局限在建筑、搬运、手工、清洁等低层收入行业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工作技术含量有限,工资也相对较低。因此,收入增收只是一定程度上的,总体水平上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再者,农业发展仍然滞后,城乡差距大。受到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固守观念严重,生产缺乏科学指导,生产方式单一,产业范围狭窄,缺乏创新意识,不能突破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保守观念,缺乏创新与冒险意识。因此,农业发展缓慢,发展程度也受到限制。虽然近几年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出现,农村干部面貌有了新的东西,农村管理经历了一些改革,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并且,村官对农名进行了一些知识教育,拓宽了农名的知识面,对农民的观念带来积极影响。但力量仍然过于单薄,并没有显著改善农民文化水平低的现状,农民生产仍然缺乏科学的指导。再加上,农民及农田分散,农业缺少集中化管理和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低,发展滞后。且农名工在城里打工工资低、待遇差。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城里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工作待遇好、工资相对较高、生活条件优越,城乡人民收入差距大。
最后,农业对农民的意义下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许多农民看到了城市的发展前景,毅然放弃农业,走进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农村很多地区大片的土地荒置,农村政策失去吸引力,落后的农村抵不住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对农民的吸引,不能留住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农民。
三感于农村发展蓝图及措施
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正如某些政府部门官员所说的,未来的新农村远看像花园,走进像公园,农民生活像乐园。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未来的农村必定是产业化的农村,科技的农村,信息化的农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发展必然取得重大突破,农民不再是收入最低的人群,城乡收入取得平衡,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至基本无差异,人民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安居乐业。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望,我们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并对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深入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
1、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2、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3、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5、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6、认真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7、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