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生常谈话“减负”
老生常谈话“减负”
吉林市丰满区石井九年制实验学校:邹敬兵
“减负”即减轻负担,多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有一点需明确就是减负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减负的同时必须要增效,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1988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到2000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学校减负的规划。自1987年中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来,“减负”已成为中国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路上一道绕不开的坎儿。现今教育形式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常常三令五申强调减负,各种减负的文件可谓是屡发不止,可是中小学生依然背着重重的大书包,攀登于书山之上,遨游于学海之中。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有目共睹,很多学生起早摸黑没完没了地写作业,无论城乡,总体上教育减负根本就没有得到
真正落实,真正减负的只是海市蜃楼客源看而不可近观。从课外辅导班泛滥到“高考工厂”“中考工厂”林立,哪一点能够证明课业负担减轻?晚上学早放学不等于作息时间的保证,双休日,晚自习各类的辅导班如过江之鲫让学生应接不暇。即使没有上辅导班也不等于少写作业。学校作业量即使不大,家长的额外作业也是不可忽视,书店里琳琅满目的教辅材料就是不争的事实。写作业时间长,导致学生视力普遍受损,体质大大下降,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和一名学生家长的双重身份,今天我也来简单的谈谈“减负”,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减负”的主阵地主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学生的负担有哪些,哪些是过重的负担非减不可,哪些是成长必须肩负的职责必须承担。义务教育大环境下,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龄儿童可以依法依规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一部分学生将升入高中,一部分将升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者直接进入社会就业。问题就出在最后出口这一环节,由于千百年形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旧观念,社会上对体力工作者技术工人的轻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造成了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形式,大多数家长都期望学生能够升入优质高中从而实现考入名牌大学的梦想。可以说现今社会下,一个学生的成绩往往不仅负载的是个人的学习效果,而是一个家庭甚至于一个家族兴衰的使命。那么这种心理负担又怎能不重?社会在高速发展,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都已经快到了超越光速的时的速度了,作为一名成年人都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那么作为一名青少年利用人生的黄金期多多储备未来所需的知识更是不容置疑。那么究竟什么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呢,作业量的衡量本就是一个无法量化的衡量,初中要求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可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效率相差甚远,有的人可能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量有的人可能几个小时都无法完成。所以我认为这种具体的量化都无法准确衡量课业的负担,正如因材施教一样,课业的负担轻重也要因人而异。
“以往的减负令出来之后,最高兴的就是各类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我们的教育培训市场已经达到三千亿,这些钱都出自中国的家长口袋。” 对于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对于“减负令”的纠结心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所谓的“学校减负”,最终往往以“校外增负”收场,而校外的负担不仅使学生的学业压力未减,还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教招考”一体的中高考制度,让考试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以及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唯一通道。学校为了升学率自然会给老师和学生加大课业压力。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是政府需要抓紧做的。“目前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即使政府减负令不断,也很难让家长、学校,甚至学生自己对‘减负’抱有理性思考。” 真正意义上的减负绝不是学校少上几节课,教师少做几道题,而应是社会提供多渠道的人才发展路径,改善单一“中高考”的人才选拔评价体系;家长尊重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观;学校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只有三方面紧密联
合,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每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减负之路任重而道远,为了真正实现减负而不是“负负得正”,那么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就必须各司其职。
首先从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来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早在2000年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说明“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做减法,而是过重负担有所减和必备要求有所加的辩证统一。这是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过于重知识灌输,轻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过于重视智育培养,轻视了德育对塑造人格的重要意义;过于重视升学考试科目教学,轻视了体音美劳动实践等基本素质学科教学;过于重视文化知识单纯传授,轻视了增强人文修养的实践学习;过于重视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轻视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建立。必须要加强和突出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勤奋、刻苦、探索、博闻慎思、好问、有恒的学习品质,礼貌、文雅、友爱、自尊、自重的交际习惯等,培养其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习主席在庆祝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育必须推进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强调,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广
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要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从小受到好的教育。这些重要论述都明晰了国家在教育发展上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将逐步调整教育政策,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教育公平的途径真正让减负得以实现。
其次从家庭的微观层面来看,尽快提高家长的素质,帮助家长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家长不能盲目攀比,理智认识孩子的潜力,相信孩子的成才不是只有高考的独木桥。家长不能盲目跟风,不要以为孩子报几个课后班,多买几本练习题为对孩子成长负责的标志,而应多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陪伴孩子一起面对孩子成长的风风雨雨,给孩子一片成长的天空。
最后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是知识传输的主渠道,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导者,在减负的主战场上教师要加强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学生都有个性差异,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我们提倡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
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减负增效”,应聚焦课堂,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教师进行及时辅导。学校和教师应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里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与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健康、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课堂上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们要本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使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真正见到实效。努力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老生常谈话作文
老生常谈话作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对于很多语文教师来说,又是一件颇为头疼的任务。其实作文教学只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uayao,进行“三位一体”的训练就是一条不错的教学路子。
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有生活积累。学生作文中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生活,请看一片学生作文:说一个寒冷的冬天,同学们把能穿的衣服都穿上了,还是觉得冷。老师讲课时,发现一个学生衣服单薄,就急忙脱下自己的大衣给这位同学穿上,而这位教师只穿一件衬衫在继续上课。这样的事实,显然是学生杜撰的,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但是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类似的现象却非常普遍,作文中描写的任务,往往缺血少肉,毫无生气;记叙的事情,常常缺乏真实,与生活距离很大;语言也是充满“学生腔调”。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这句话道出了作文的要害和关键:作文不能够没有生活。要提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和作文质量,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实际,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教育学生平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真实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素材,作文时就不会搜索枯肠挤牙膏了。
第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说了一段切中肯綮的话:“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写作能力也有促进作用。”
仔细研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训练的顺序和目标就可以发现二者是互为统一的。“口述见闻”是记叙文写作的基础;“说明事理”是训练学生书面作文的条理性;“发表意见”是结合议论文写作进行的。如果我们每一节课拿出几分钟的时间请一名学生叙述昨日见闻,或者评论当日新闻事件,教学平时随机举行故事会、小型辩论赛等等,学生呢个就能够达到用语准确,表意清楚,思维逻辑严密的目的,那么写作文章还成什么问题呢?所以。中学生作文教学教师应该系统地重视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把说和写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而且,训练学生口头作文的各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喜闻乐见的,学生普遍愿意参加,兴趣强。相信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口头作文的训练会很快地深入到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实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写。从根本上讲,写作能力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够形成和提高,而不是单靠几篇文
章做法之类的东西就能够奏效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乎多做。”名人的经验和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提高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多读多写”,这也会死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关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一致的观点。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虽然经过多次改革,提出了这样那样的做法,但是大多数教师尚未走出传统教法的圈子,尤其是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作文方式僵化,长期采用单一的方式出题,让学生作文。作文评改僵化,一般学校都要求教师精批精改,而且学校和社会都迷信精批细改学生作文,这给语文教师造成巨大的习惯性压力。其实,大部分学生是不管老师们在作文本上写上什么样的批语的。
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作为教者,一方面要认真传授写作知识,正确指导各类文体的写法和区别;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从接触社会实际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基础知识等。除此之外,就是培养学生自己坚持不懈从事写作实践的毅力。
能够积极这样做的而且做的到的教师,是值得敬佩的,而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稳步提高。因为,老师和学生做的
都是踏踏实实的努力!
第三篇:老生常谈话“安全”
老生常谈话“安全”
安全,是化工企业文化永恒的主题,是职工最大的利益,安全警语是塑造企业安全文化的氛围。牢记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树立“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转变观念,让人人都以“我会安全”为基准。
对于安全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时刻强化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是基层安全防护措施的监督与管理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是作为专职的安全主体或一个企业的客体,对于生产现场的情况应该了如指掌,宁肯我为安全,也不要安全为我。我们应该不会忘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件件惨案。因此,如果企业没有了安全,那么,保证职工的生命那就是一句空话,企业的效益又何从谈起。
生命的重要来源于是否安全,学会为安全要结果。我们常穿梭在城市的马路上,交管部门三令五申行人不准闯红灯,机动车辆限时莫超速,但我们经常在报纸和网络看到,或亲耳目睹过一幕幕血淋淋的事件发生,不是我们无知,而是我们不够尊重生命本身。要时常牢记“安全是幸福之本,违章是痛苦之源”。
从我做起,提高安全意识、把被动安全变为安全主动,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会安全”。
第四篇:老生常谈话导入 李春华
老生常谈话导入
李春华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向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 “ 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它是一个小小的石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而政治课理论性强,很容易误入“背来辛苦,用来糊涂”的怪圈,只有新颖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形式才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思考,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一些导入方法。
一、利用漫画导入
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计划生育是国策》一课时,我展示了一幅地球被60亿人口压弯腰的漫画,让他们谈这幅漫画告诉我们的道理。学生一看到漫画马上来了兴致,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然后我用一个母亲抱小孩的图片作为背景,放婴儿啼哭的声音,学生就这样在婴儿的哭声和他们笑声中明白又多了一个中国人了,接着让他们看我国春运期间火车站人山人海的图片,很快他们就能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这样让学生在笑声中学,在兴趣中用,一堂本来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也变得生动无比了。
二、利用风景图片导入
这几年,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家庭越来越多,不少学生到过许多风景名胜地区,因此,利用风景图片导入新课,学生会很感兴趣。在讲述八年级下册《培养亲社会情感》一课时,为了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我首先在萨克斯音乐声中展示了一组反映九寨风光的图片,学生去过九寨沟的比较多,他们一看到图片就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说:“九寨沟,九寨沟,我去过。”我就找学生来描述九寨风光,我及时点拨归纳:“一句话——美。”然后把我随便从路边捡的枯枝败叶拿出来问他们:“你们在九寨沟游玩的时候见过这些东西吗?”“你们会不会因为九寨沟有这些东西存在就觉得这里不美呢?”他们都说不会。我又让他们看书上图片,及时引导他们思考:“图片所反映的现象美不美?”并让他们说出社会生活中其他的美。马上又展示一些反映社会生活中“脏、乱、差”现象,违法犯罪现象,以及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现象的图片,学生肯定会说这些现象不美,我及时点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问题就像每个风景区会有枯枝败叶一样,枯枝败叶不会影响风景区的整体美,‘脏、乱、差’等不和谐的现象同样也不会影响社会的整体美。”这样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书上的观点,比让学生圈点勾画背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三、通过讲寓言故事导入
也就是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易于接受与记忆。
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蓝天下我们和谐相处》时,我就是通过讲这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的。
有一个孩子,脾气非常暴躁,经常向别人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父亲对他说:“孩子,这里有一百颗钉子,每当你发脾气的时候,你就往木板上钉一个钉子,要学会克制自己”。于是从那天起,孩子每发一次脾气就望木板上钉一个钉子,随着钉子越钉越多,孩子的脾气也改了不少,当他把最后一颗钉子钉完的时候,父亲又对孩子说:“孩子,现在当你克制自己不发脾气的时候,你就拔掉一颗钉子”。孩子照着父亲的话去做,每当他克制住自己的时候,就拔掉一颗钉子,最后,孩子把钉子全部拔掉了,而且脾气也改好了。孩子非常高兴因为他把钉子拔光了,脾气也全该改了。父亲带着孩子走到木板前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孩子,你看木板上还剩下什么?”原来木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钉子的痕迹。父亲接着说:“每当你对别人发一次脾气,你就会在别人的心上留下一道伤痕,你就会失去一个朋友,当你的朋友越来越少时,你的快乐也会越来越少。”
讲完这个故事,我的问题也就出来了:“希望自己过得快乐吗?”“我们应该怎样与人相处呢?”
四、利用热点时事导入
热点时事导入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述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描述美国之类的国家在军事上的成就,经济上的发达状况的资料,与我们国家相对比,让学生明白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并且让他们讨论怎样才能缩短差距,从而使他们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启发学生去思考。
五、采用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形式导入
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科目,很多知识与历史、地理、生物、语文等学科紧密相连,因此,采用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形式导入新课,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书上的理论。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春蕾初绽》时,因为学生对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似懂非懂,想了解又不好意思,所以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由小孩子的生理特征开始讲起,两三岁的孩子头大肚子大,到小学五年级左右肚子慢慢缩回去,晚上睡觉时,有的时候会像在跨越障碍但是没有跨过去一样突然蹬一下,这就在长个子了,进入初中有的同学会出现腿抽筋的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学生自己可以观察的到或者自己就有的切身体会,所以一说他们就有同感,老师再及时点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每一个人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因此出现书上提到的各种生理变化是正常现象,相反没有出现这些变化才是
不正常的。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书上的道理。
六、利用歌曲、小品导入
当代的中学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好中学生的这种心理,采用一些比较独特的引入方法,例如演唱歌曲、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去思考,活跃了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我是中国小公民》时,我就用了刘德华演唱的歌曲《中国人》来导入新课。因为《中国人》这首歌是流行歌曲,大多数学生都会唱,当我播放这首歌的视频时,很多学生都在跟着唱。一唱完歌,我的问题就提出来了:“你是中国人吗?”,“你是中国的公民吗?”、“你有身份证吗?”很快就切入课题。
又如:在讲述八年级下册《我的受教育权》时,我先播放歌曲《校园的早晨》,然后问学生:“这首歌与我们正在享受的什么权利密切相关?”直接导入了新课。
又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善于与人交往》时,我让学生把书上研究生应聘失败的那组图片编成小品表演出来,又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分析研究生应聘失败的原因。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气氛,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懂得了与人交往时文明礼貌的重要性。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精心设计,就能设计出许多新颖实用的导入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应尽可能地将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融为一体,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抱着“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这就是成功的导入。
第五篇:农村小学话减负
农村小学话减负
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辛庄小学陶思峰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家的减负令下达已久,且迅速传遍全国大江南北,这对每日在书山题海里苦苦挣扎、艰难跋涉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沙漠中的干渴者看见了绿洲,绝望的长途跋涉者听见了远方的驼铃。我们不想也不愿再听见孩子无助的呐喊,尤其是农村家长的教育意识没有根本转变的今天,实施减负工程实在是任重道远,很让我们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深有“罪恶”之感,觉得愧对家长的“期望”,基于这样的认识,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感觉减负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减负工作应该“实”行。
一、减负要减到点子上,把该减的减下去,该加的也要加上去。
减负已经喊了多年,但收效却不尽人意,且某些地区有愈减愈重越演越烈之势。究其原因,是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即教育观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问题。要想真正减负就必须以素质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为准绳,在观念上更新,在教育内容、教材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上创新,真正减到点子上。多少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上常这样教育学生:立足于书本,坐住冷板凳,发扬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的格言,片面理解学习只靠“勤”和“苦”,这样流传几千年似乎成了定势。课堂上学生用心听,下课进行题海战术复习巩固,回家笔耕不辍直到深夜。其余的方法方式被当成花架子,毫不犹豫的一棍子打死。试想一下,长此以往,学生获得了什么?
减负就是为了使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减负不能减质,因此学校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展,而是让学生的发展在完善其个性的同时,又要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诚然,上学的书包不再沉重,不留超量的家庭作业,不统考,不排名次,不利用节假日上课,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这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但是要更深入的理解却并不是如此简单。减负是减少单一的学习任务和过重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真正的把简单、重复、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东西减下去;把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减下去。否则无论怎样减负,学生也不会感到轻松,更不能对学习感兴趣。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以“分”评价学生,让学生适应学校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适应学生发展。减负之后,学生将会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支配,去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这方面,学校就要考虑增的问题,“减”与“增”要相辅相称,同时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抛弃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能力安排教学,安排活动,为学生创造自我发展的宽松空间。因此,对学生感兴趣、易接受,有利于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课程,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并加以保障和提供有利条件。争取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亲自到实践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到大自然这个丰富的课堂中满腔热情地学习,愉快地求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汲取知识营养的乳汁,实现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发展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二、减负还要教育系统自身的完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那么仅仅把课业负担减下来,而课堂教学的效益并末提高,减负的真正目的不一定如人所愿,学生在书山题海中挣扎依旧,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教育系统自身。因此,减负还需要教育系统自身的完善。
1、观念的更新
当前,减负的口号喊了许久,却进展不大,这还是“分”在作怪。升学用到分,教师考核想到分,拿文凭用到分。“分”这个东西无孔不入,“考考学生的烦恼,分分教师的命根”,这话确实不假。尽管现在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这本是好事,可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常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尤其进行评职、晋级时,这个可爱的“分”尤为重要,既然同行们能为这个“分”废寝忘食、艰苦奋斗,难道你还能无动于衷吗?尤其是某些个别教师为了至关重要的几分,不辞劳苦,堂而皇之的把活动课、实践课及音、体、美等学科的时间拿来,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效果又会如何呢?累了教师,苦了学生,成绩又能提高多少,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怎样,已不得而知。就是这一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很容易形成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填鸭式教学,也容易促成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狭隘教学模式。本应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并举,但在这种情况下却被淡化,甚至抹杀了,智育第一也就自然成为定式,导致了考试考查学科的畸形发展。
2、督导检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上级部门在进行督导评估时,往往只注重教学流程、教学管理、校容校貌、安全管理、档案资料等,却忘了减负和教师素质的评估。甚至某些地区在进行检查评估时,常提前几天或几周下达通知,接下来便是紧锣密鼓地布置,热火朝天地忙碌,面面俱到地准备。待一切准备妥当,天衣无缝时,检查团才大驾光临。便例行公事地走马观花一遍,煞有介事地问学生:“老师给你们布置的作业多不多?你们一天上几节课?云云。学生便会鹦鹉学舌般背出老师的事前”教诲“。任你火眼金睛也难发现丝毫破绽。如此不关痛痒的检查还是不要的好,如此不能真正深入的检查谁还在乎减负不减负?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工作的务实作风,是否也会影响到教育层面,我们拭目以待。
3、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减负的关键环节之一 单纯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而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并不见有多大改变。只有教师确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科学地获取知识,否则减负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准上,那么对发展神速的教育动态和教育内容一无所知,用已过陈旧的知识去指导学生,去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能见起色吗?
三、减负还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要切实为学生减负,仅靠行政命令,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远远不能达到既定目的,还缺少不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家庭内部也要给孩子一道“减负令”。家长配合得好,减负工作和学校教育就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反之,则很有可能极大削弱甚至抵消家庭中的学校教育内涵。
目前,许多家长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优秀,成绩突出,考上大学就是好孩子,就算完成了培养任务,就如释重负了。因此,往往会出现白天教师在学校把负担减了下来,实施了素质教育,假期和晚上家长们则纷纷开小灶,请家教,搞应试强化培训,进行模拟训练,甚至比实施减负之前更是变本加厉。对此,家长们也颇感无奈的说:“白天,学校实施减负,孩子在校里学的东西少了,晚上回家就要补上。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们天天学习如此辛苦,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残酷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不得不对孩子严格要求,增加将来竞争能力的‘砝码’。在挤‘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之前,确实不敢丝毫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升学看分,求职凭分靠学历,晋级靠分挣文凭,现实就是这样,不容许我们对孩子有一丁点儿的‘仁慈’之心,我们的良苦用心孩子日后会理解的。”看来,这也是课业负担减而不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减负过程中,应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自我发展的宽松空间。总之,减负不减质,减负不等于不做作业,也不是不考试,它减掉的是频繁的考试和机械、盲目的作业,减负工作的真正目的,是把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在宽松的,属于自我的支配空间里生活、学习,接受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进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把握自我、战胜自我、走向成功。我们真心希望孩子的书包从此不再沉重,孩子的心灵不再沉重,孩子的一切不再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