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10.25十二五规划关注改善民生 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
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对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阐述,更为百姓勾画出一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美好图景。
未来5年,哪些民生难题有望破解?哪些薄弱环节将得到加强?民生领域将迈出怎样的改革步伐?人们在期待。
社保网越织越密
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只有建立起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社保体系,才能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让百姓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所长金维刚表示。
金维刚说,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低,老百姓必定会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产生担忧,即使收入提高了,也过得不安稳,不敢消费,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并拖累整个经济运行。
健全社保体系也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只有将过去缺乏社会保障的各类人群逐步纳入社保体系,让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障,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政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过程,这也会使各类社会群体从中受益。社会保障还能使财富分配更加公平。研究显示,很多国家初次分配基尼系数在0.4甚至0.5,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基尼系数会降到0.3以下。
金维刚认为,收入的提高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但社保体系的建立健全则完全可以推进得快一些,并尽可能将所有人都纳入进来,实现“全覆盖”。
展望“十二五”,健全社保体系应重点加强哪些方面?
金维刚表示,首先要瞄准“空白点”,健全体系。比如,新农保让农民“养老不犯愁”,但城镇居民养老还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下一步应加紧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此外,还应当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机关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其次是继续扩大覆盖范围。目前社会保险扩面参保的重点人群有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原“家属工”、“五七工”等。
第三是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当前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均有各自的制度体系,未来一段时间要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此外还要提高待遇,并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他谈到,“十一五”期间,我国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未来5年,国家应着力于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继续改善退休职工待遇。
金维刚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在经济长期保持高速稳定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国家有必要也有空间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让百姓安享幸福生活。”
做大切好收入蛋糕
专家建议,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减少创业、就业税收
“国家这些年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我们深有体会。”家在东北的刘文松、李慧娟老两口说,5年前两人的退休工资共有4000多元,现在涨到了7000元左右。“牛奶、水果天天有,吃药打针不犯愁,每年还能旅游一两次。吃穿住行,改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
““十一五”是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历史性突破的5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比如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比如在全国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通过增收入、扩保障、减负担,切实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迟福林认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老百姓为进一步改善物质文化消费,要求增加收入;为谋求价值体现和社会尊重,要求劳动报酬更加公平公正。此外,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从追求“国富”转向追求“民富”。“老百姓兜里有钱、心里有底了,才敢消费,才能持续地释放内需,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快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迟福林说。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期望,符合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乃众望所归。”迟福林说。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这为接下来的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一些基本公共服务如社保、医疗、教育等扎实推进,有力缓解了收入再分配的矛盾,为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缓冲、稳定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当前举国上下的共识,为进一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和理念支撑。应该说,“十二五”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既必要也可行。”迟福林说。
“可以预见,“十二五”我们的经济蛋糕会越做越大。”对于如何“切好蛋糕”,迟福林认为,一是要明确目标,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至50%左右。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税种,减少创业、就业税收,通过税收的二次调解,缩小贫富差距。三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减少政府行政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少盖豪华办公楼,多建医院学校”,增强“再分配”的调剂作用。四是加快推进国有垄断行业企业的改革,尽快建立起规范化的收租分红制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租金、利润的比重。五是建立工资协调机制,增强工会的议价谈判能力,合理确定企业最低工资限额。
“如果我们能在“十二五”期间坚决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初步规范分配秩序,基本健全新型收入分配体系,到2020年以后,中国社会将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迟福林说。
缓解看病难和贵
通过深化医改,老百姓将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降低医药费
“十一五”期间,为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期待。
坚冰已破,但路途尚遥。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新的任务开始明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医疗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周生来认为,“十二五”阶段,深化医改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
周生来分析,通过深化医改,百姓可以得到以下实惠:
平时少得病。长期以来,我国民众重治疗轻预防,由此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患者多,导致看病难。新医改倡导预防为主,通过扩大和加强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体系建设,到2015年,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全体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看病更方便。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是“十二五”医疗卫生发展的一个亮点。通过完善全科医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政策,使社区医院摆脱“庙小没菩萨”的人才困境,切实履行“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和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降低医药费。“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增强弱势人群救助能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措施,切实减轻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
人口也要均衡发展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国情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基础。五中全会把人口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数量压力依然巨大,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等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计生工作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
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把好出生人口素质第一关,着力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力度。实行男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政策,各项惠民政策中要体现对女孩家庭的照顾和倾斜。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实施积极、健康、保障、和谐的人口老龄化战略,迎战“未富先老”的冲击。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80后”人口成为流动人口主体。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快体制创新,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关注民生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
十二五规划关注民生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
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对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阐述,更为百姓勾画出一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美好图景。
未来5年,哪些民生难题有望破解?哪些薄弱环节将得到加强?民生领域将迈出怎样的改革步伐?人们在期待。
社保网越织越密
●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只有建立起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社保体系,才能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让百姓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所长金维刚表示。
金维刚说,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低,老百姓必定会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产生担忧,即使收入提高了,也过得不安稳,不敢消费,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并拖累整个经济运行。
健全社保体系也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只有将过去缺乏社会保障的各类人群逐步纳入社保体系,让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障,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政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过程,这也会使各类社会群体从中受益。社会保障还能使财富分配更加公平。研究显示,很多国家初次分配基尼系数在0.4甚至0.5,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基尼系数会降到0.3以下。
金维刚认为,收入的提高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但社保体系的建立健全则完全可以推进得快一些,并尽可能将所有人都纳入进来,实现“全覆盖”。
展望“十二五”,健全社保体系应重点加强哪些方面?
金维刚表示,首先要瞄准“空白点”,健全体系。比如,新农保让农民“养老不犯愁”,但城镇居民养老还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下一步应加紧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此外,还应当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机关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其次是继续扩大覆盖范围。目前社会保险扩面参保的重点人群有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原“家属工”、“五七工”等。
第三是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当前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均有各自的制度体系,未来一段时间要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此外还要提高待遇,并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他谈到,“十一五”期间,我国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未来5年,国家应着力于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继续改善退休职工待遇。
金维刚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在经济长期保持高速稳定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国家有必要也有空间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让百姓安享幸福生活。”
做大切好收入蛋糕
●专家建议,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减少创业、就业税收
“国家这些年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我们深有体会。”家在东北的刘文松、李慧娟老两口说,5年前两人的退休工资共有4000多元,现在涨到了7000元左右。“牛奶、水果天天有,吃药打针不犯愁,每年还能旅游一两次。吃穿住行,改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
“‘十一五’是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历史性突破的5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比如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比如在全国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通过增收入、扩保障、减负担,切实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迟福林认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老百姓为进一步改善物质文化消费,要求增加收入;为谋求价值体现和社会尊重,要求劳动报酬更加公平公正。此外,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从追求“国富”转向追求“民富”。“老百姓兜里有钱、心里有底了,才敢消费,才能持续地释放内需,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快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迟福林说。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期望,符合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乃众望所归。”迟福林说。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这为接下来的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一些基本公共服务如社保、医疗、教育等扎实推进,有力缓解了收入再分配的矛盾,为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缓冲、稳定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当前举国上下的共识,为进一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和理念支撑。应该说,‘十二五’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既必要也可行。”迟福林说。
“可以预见,‘十二五’我们的经济蛋糕会越做越大。”对于如何“切好蛋糕”,迟福林认为,一是要明确目标,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至50%左右。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税种,减少创业、就业税收,通过税收的二次调解,缩小贫富差距。三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减少政府行政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少盖豪华办公楼,多建医院学校”,增强“再分配”的调剂作用。四是加快推进国有垄断行业企业的改革,尽快建立起规范化的收租分红制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租金、利润的比重。五是建立工资协调机制,增强工会的议价谈判能力,合理确定企业最低工资限额。
“如果我们能在‘十二五’期间坚决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初步规范分配秩序,基本健全新型收入分配体系,到2020年以后,中国社会将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迟福林说。
缓解看病难和贵
●通过深化医改,老百姓将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降低医药费
“十一五”期间,为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期待。
坚冰已破,但路途尚遥。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新的任务开始明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医疗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周生来认为,“十二五”阶段,深化医改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
周生来分析,通过深化医改,百姓可以得到以下实惠:
平时少得病。长期以来,我国民众重治疗轻预防,由此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患者多,导致看病难。新医改倡导预防为主,通过扩大和加强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体系建设,到2015年,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全体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看病更方便。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是“十二五”医疗卫生发展的一个亮点。通过完善全科医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政策,使社区医院摆脱“庙小没菩萨”的人才困境,切实履行“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和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降低医药费。“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增强弱势人群救助能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措施,切实减轻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
人口也要均衡发展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国情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基础。五中全会把人口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数量压力依然巨大,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等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计生工作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
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把好出生人口素质第一关,着力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力度。实行男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政策,各项惠民政策中要体现对女孩家庭的照顾和倾斜。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实施积极、健康、保障、和谐的人口老龄化战略,迎战“未富先老”的冲击。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80后”人口成为流动人口主体。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快体制创新,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篇:科学制定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
科学制定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4-15 5:50:35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5日 07 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竞争力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体系。
以规划引领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既关系城镇,又关系乡村;既关系工业,又关系农业、服务业。可以说,城乡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优化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打破城乡界限,将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规划。通过编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构建城乡发展空间体系,以规划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通过统一规划和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规划全面覆盖。以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实现城乡规划的全面覆盖。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设计规划等,并根据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对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实现规划的有序动态更新。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编制城乡建设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市县发展规划、乡镇发展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等。合理确定以开发区、工业功能区、配套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为重点的城乡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以城乡居民点为重点的社区和村庄建设空间格局,形成全面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规划指导。
扎实编制新农村规划。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由分割转变为互动、融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在新农村规划的指导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制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增强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引导性。这就需要结合乡村实际,有针对性地与规划设计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加深对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应丰富新农村规划的内涵,着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新农村规划体系,使规划的编制实
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新建村民住宅应按照相关规划实施,安排到规划的居民点上,避免房屋反复拆建造成浪费。对规划保留的居民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财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以及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
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依据。应贯彻实施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相互融合的新格局。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归根到底要靠加快农村发展,也就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使农村发展得更快,使农村居民过上与城镇居民相当的生活。应通过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打造“宜居乡村”,即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管理,建设宜居之地;打造“休闲乡村”,即借助区位优势,依托农业基础,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发展“农家乐”等项目;打造“文化乡村”,即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充分利用城镇和乡村文化广场,定期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实力乡村”,即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转型、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执笔:许尔君)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论文题目:“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摘要: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令人瞩目地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其中的十大民生举措,措施扎实、指标清晰,彰显出改善民生前所未有的力度,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路径图”。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后期初段,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在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的不协调、不匹配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正是由于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失衡,公共物品短缺,倒逼居民进行储蓄,制约了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也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民生;十二五; 发展规划; 公共服务; 居民收入; 就业制度; 医疗保障
1.0解读“十二五”十大措施
1.1扩大城乡就业规模
“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仍未改变,然而却面临着三个新的挑战。
1.11从注重城市就业到城乡并重
近几年出现的“招工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可见,我国劳动力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总量过剩。
1.12从下岗工人就业到大学生就业
“就业难”“蚁族”“高不成、低不就”似乎成了社会对毕业大学生找工作的关键词。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是不可理解的,但连续三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成了就业问题的焦点。
1.13结构性难题越发凸显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意愿与岗位条件不符。过去,由于我国产业层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次较低,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结构性失业还不是一个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技能,这一问题就越发凸显。
1.14本地举措
大力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创业优惠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和落实税费补贴制度,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快蓝领队伍技能升级。完善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加强失业监测及调控,完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和预警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1.2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目前最低工资标准各个省不一样,从整个十一五的情况看,是每年平均提高10%,十二五期间要加大这个力度,实际上对整个的社会弱势群体,就是说基本的劳动力这一块,必须现在要下大的决心来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所以十二五的力度比十一五要大。
去年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大约在24%,应该说是比较高的。进入今年以来,目前有六个省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据了解,今年还会有相当多的省区市要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报酬,特别是企业一线工人的工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保部将根据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情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情况,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另一方面,人保部将加快建立正常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这里面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集体协商制度,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职工工资的水平,确定职工工资增长的幅度。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说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
在下一步,我国政府将会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主要有这样几个措施:第一,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和挖掘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比如说服务外包企业,去年我国就新增了37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容纳了70多万人就业。70多万人里近50万人是高校毕业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
第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对此,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扶植政策。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当然,这只是示范性的、引领性的。我国政府部门依旧提倡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走这条道路。因为基层需要人才,而且大学生到基层去,经过一段时间实践锻炼、磨炼、经验的积累,逐步再把这些人才向其他岗位再进行输送。第三,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从目前大学生创业比例来看,还是非常低,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前不久几个部门又刚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在大学生创业的税收、费用、场地、创业辅导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高效率的服务。
1.3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城镇60岁以上非就业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到“十一五”末,全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已达2.57亿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制度建设事关劳动者切身利益,能保障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可以弥合城镇退休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公平。”
1.4提高医保基本支付水平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医保支付限额,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我国政府计划到“十二五”末,争取把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承担的比例降至30%以下。
在完善新农合方面,提高筹资水平和基金监管运行水平要同步进行:
今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力争建立动态筹资增长机制。
“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同时,提高对门诊特殊病种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通过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不断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随着新农合保障范围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和支出压力增大,保障基金安全有效运行特别需要高度重视,必须用新手段下大力气实现有效监管,杜绝漏洞。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并重,特别要把培育高素质卫生人才放在优先位置。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有关文件。
“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补助力度,解决乡村医生待遇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要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5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
当前低保线已经不只是满足生存危机,而是主要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他认为,城乡的低保收入差距应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缩小,并最终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1.6显著减少贫困人口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缩短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既是横向比,又是纵向比,和富人比、和同龄人比、和自己的过去比。这不仅仅在于收入的多少,还有幸福指数的高低。
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实招。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索连生表示,改善民生着眼点就应放在最需要帮助、需要关心的人群身上。对于农村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并从各个方面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升“造血机能”。
1.7减轻居民税收负担
“十二五”前期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中后期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调整个人所得税是改革收入分配的一个突破口。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表示,减轻居民税收负担本身就是增加财富,就等于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其生活水平,尤其要大力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
1.8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类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说,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前所未有,这不仅有效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也找到了破解房地产市场的突破口,有助于从长期上稳定房产价格。
1.9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等服务设施建设。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8亿张,覆盖60%人口。
“加强就业和社保政策是一方面,提高服务水平也是关键。”赵湘平代表说,“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为了落实好这些政策。”他指出,发放社会保障卡的意义在于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社保”,为提高各险种统筹层次、城乡各项制度顺畅衔接、社保关系平稳转续、异地就医结算以及各类咨询查询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
1.10增加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国有资本收益即所谓的“国企利润”。朱建民委员表示,国企利润应该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收入,并且用于全民性支付。这是国企的重要使命和地位的体现,也是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的体现。
2.0“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首先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
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调。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好,但是社会建设落后,而社会建设又主要与民众的生活相关。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另外,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通过30年经济发展,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任务,下一阶段应该着力去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了起来,老百姓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经比较容易获得满足,但是社会公共物品还是供不应求,排队现象严重。如果解决不好,会让群众感到失望,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改善民生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到过,但是这次在五中全会上重点提出来,就是为了强调这一项任务在未来五年的重要性。
在“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主要从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从物质方面来看,主要是“吃、穿、用、住、行”五个方面。比如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力度,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住的问题,尤其是让老百姓住好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既
涉及到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问题,又涉及到对住房的合理分配问题。
医疗和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两个中心,因为一个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还要保证得到学习的机会以获得自身的发展。另外,社会保障问题也不容忽视。最后还有文化问题。之前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岁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改革还是有未到位的地方。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改革将进入深水区。其中,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是未来改革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继续推动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决心。
如今我们的发展遇到诸多失衡现象,譬如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等等,这些都将阻碍民生的改善。在未来的五年,中国政府要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理顺诸多原本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加大改革力度,消除这些失衡现象,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于垄断行业改革,目前推行的“垄断国企减薪”等措施还不足以彻底根治行业垄断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增加投资多元化,让民营企业更多地进入到这些原本被国企垄断的行业中来。这样才能让市场更加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垄断暴利。
目前我国所实行的分税财政体系将财税更多地分配给了中央,而将更多的税收任务压到了地方。地方政府面临不小的创收压力,于是只好通过卖地等手段来维持。在未来的五年,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将是我国财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0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落实
再好的政策也要靠落实。
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切实实现五中全会要求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还是在落实,首要的就是要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其内涵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它涉及到义务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以减小社会不公,降低社会的贫富差距。据国外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至少压低十个百分点的基尼系数。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另外,如何改革行业垄断、如何合理进行初次分配等问题对于改善民生也非常关键。特别是分配问题,不能仅仅像以前那样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在初次分配的时候,也要加大政府对于市场的规范。我们以前总是说要让市场自己来初次分配。但是我国市场还不成熟,劳工基本利益得不到完全保障,黑幕交易等现象还不能杜绝,我们的政府有必要对初次分配进行规范。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离不开政府的进一步投入。未来各级地方政府应当下大力气去抓民生项目的建设,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在整个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方面都应当有明显的提高。
目前有观点认为加大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会削弱经济的竞争力,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等于福利过度,不能因为部分区域和部分垄断行业的福利水平较高而漠视我国整体公共保障依然较为薄弱的客观现实,未来民生建设的投入方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要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不能偏弱。
在投入的方向上,未来民生建设的投资重心应当向下,应当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人群和地区。在目前阶段,将公共服务的投资偏向于进城农民最为现实,在地区方面则应当偏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总结:
应当认识到,我国的民生问题凸显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生活的体现,是发展进步中的烦恼,而且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民生为重、富民优先,通过调整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加大公共福利投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发展视野下的民生定位——关于辽宁“十二五”规划取向的思考,贺伟、张弛 [2]、《“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
[3]、《聚焦“十二五”规划新提法:改善民生行动十大措施》 [4]、《努力做好价格服务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佟允滨 [5]、《十二五改善民生十大措施》
[6]、《发展研究“十二五”规划战略选择》,admin 7
第五篇: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
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
民生,是一个朴实但本质的话题。不管IT行业如何发展神速,抑或中国突然来个“神八”,那轮动的新闻热点一拨接一拨袭过,牵动的只是相关群体的神经。可当牛奶、火腿肠开始威胁我们的食品安全,电梯、保温材料开始威胁我们行和住的安全,地震,涝灾造成灾民流离失所时,所有的社会人都无法继续淡定。
国计与民生,自古以来就是相提并论的,重视民生则与民休养生息,结果是民富国强,轻视民生则民不聊生,结果是社会**。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亦证明了国计与民生的不可分割性,是民生维艰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而民生改善则是30多年改革与发展的最大成果。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使用“民生篇”并赋予其丰富、实在的内容,而且在其他篇章中也处处透露出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行政管理改革》所说到的,要解决持续升级的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切实保障民生与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的目标,需要把握如下五大政策取向:
1.尽快实现社会保障从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化、制度化。
保障体制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城市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成效。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渐进,但制度应当尽早定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供稳定的安全期,并让这一重大制度体系全面发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节财富分配格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综合功能。为此,特别需要尽快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和优化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特别需要严格奉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原则,特别需要迅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综合社会救助三大基本保障制度,同时大力发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社会服务事业,并将其作为保障与改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生活状况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的重要方面。
2.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并改善就业环境。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
1热点、难点问题上,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就业岗位的净增长应会持续。当前“用工荒”蔓延全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就业岗位在快速增长,而就业质量不高及农民工不能安居乐业则不仅损害劳动者的权益,也影响着城镇化进程,并造成现代化进程的亚健康状态。因此,应当明确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新的就业政策实施重点,淡化灵活就业,强化安居乐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真正融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时启动第二次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以实现同工同酬同制同权为新一轮改革的追求目标,消除同工不同酬、同制不同权的现象等。
3.努力扭转劳动利益失衡格局。
在初次分配领域,不宜过急过猛,而是宜行“抽丝祛病”的中医疗法,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有效性、强制参与社会保险、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和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职业福利机制与劳资双方建立工资谈判机制等措施,最终形成结构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工资+社会保险+职业福利”三位一体的劳动报酬体系,以劳动报酬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为追求目标。在再分配领域,宜采取“外科手术”式的西医疗法,在消除腐败、杜绝浪费、避免低效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削减经济建设、公共行政等方面的公共开支,让国家财政进一步向民生福利领域倾斜。有必要明确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合理分享比例,明确劳动者总体报酬水平的上升机制与速度,明确财政支出调整的目标与结构优化方向及具体指标。
4.建设宜居城镇、宜居乡村,并据此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方面。
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在内的生态环境优良与否,是影响人民幸福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不能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我国应当已经具备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物质基础。调研发现,东部有的发达地区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早已进入小康甚至富裕阶段,但环境遭破坏后正在导致居民痛苦指数上升;中、西部许多地区正在急起直追,大规模工业化已经进入加速时期,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被严重破坏的危险,若简单地重复东部发达地区的老路,伴随物质水平会快速上升而来的可能是痛苦指数持续攀升。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宜居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宜居乡村,这应当成为重要的民生指标。
5.努力提升其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
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教育领域,重点是基础教育设施的均等化和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的教育机会水平,关键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建设,让适龄受教育者享受公共的教育机会。在就业服务方面,重点是将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向乡镇延伸,同时在尊重职业技能教育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服务方面,重点是业务经办专业化与基层服务综合化、信息化。在公共卫生方面,重点是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化、服务内容规范化、实施过程便捷化。在这方面,作为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成都市的探索值得引起重视,其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许多做法具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郑功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使命,行政管理改革,2011(5):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