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市将乐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十二五规划
明市将乐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十二五”规划
一、绿化基本情况
(一)绿色城市
城区已建成金溪景观公园,完成金溪河两岸、三华大道、日照东门小区中心绿地建设。现有城市森林面积91.05公顷,其中:华山公园25.89公顷、五马山陵园2.33公顷、金溪公园6.46公顷、龟山陵园6.63公顷、白云公园1.53公顷、环岛广场绿化1.62公顷、天阶山公园28公顷;道路绿化面积12公顷;单株树木绿化面积6.59公顷,城市森林覆盖率17.51%。城市绿地面积199.46公顷,绿地率38.36%,人均绿地面积11.8平方米。工业园现绿化面积15公顷。全县现有中小学校24所,校园面积44.6公顷,绿地面积17.1公顷,绿化率38.36%,校园绿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为我县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绿色村镇
已创建绿色村庄14个,新增公园14处,面积6公顷。“四旁四地”绿化植树30多万株,绿化面积约126公顷。
(三)绿色通道
已完成高速公路56.2公里和省道35公里、县乡道140公里的绿化工作,包括上下边坡的绿化,整体绿化面积达1608亩。
(四)绿色屏障
我县“二沿一环”两侧基本绿化上,改变树种结构,以阔叶树和乡土树种为主,做到香化、美化。在自然、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个别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现已得到较好治理。
二、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绿色将乐、生态将乐”为主题,以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香化环境等活动,努力提高城乡绿化一体化,按精品工程的要求进行规划绿色开发区,以实施绿色村镇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村镇建成区绿化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温馨、舒适、宜居的环境,把我县营造成为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山光水色的生态旅游经济强县。
(二)规划原则
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规划相应的建设内容,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宜居城市建设、以身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强城市绿化,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植树成效,巩固和发展绿化成果。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城区、村镇、“二沿一环”、绿色屏障的绿化,科学规划,总体布局,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年度任务。绿色村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合理安排年度任务,用5年时间争取实现全县40%的农村达到村庄森林化、街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城乡绿化一体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争取实现“一年一变化、五年大变样”的绿化目标。
2.生态优先,注重实效。以路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环境为主要内容,根据气候和立地条件,适地适树,绿化、美化、香化同步,以公园和绿地为主,乔灌草花结合,提高绿化率,确保绿化成效。绿色村镇要对“四旁四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做到一村一品,突出田园特色,村庄绿化美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绿色屏障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从抓好封育治理入手,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快流域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制止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我县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树种,本土树种、珍贵树种,突出
特点,各绿化相关部门的建设制定特色绿化,体现我县的特色。特别是绿色通道要先省道再县道,做到乔木相间,乔灌有层次,地被相衬,四季有花,隔段有特殊景点,突出亮点布置。
4.统分结合,合力推进。在规划城区绿化的同时,也要规划好绿色村镇建设,结合村庄布局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合力推进我县城乡绿化一体“四绿”工程建设。
5.落实到位,做好衔接。为了实现绿化目标,遵照有关技术规程做好规划,结合我县灾后集中重建新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和造福工程示范村规划相衔接,与县绿化办、市政园林管理站衔接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乡村特色,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确保“四绿”工程建设活动能长久地发挥效益。
(三)规划依据
《森林法》、《公路法》、《铁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的通知》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和《福建省“十二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五年,即2011~2015年。
(五)建设规模与内容
1.绿色城市。2012年申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在城区建设一处占地300亩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公园,创建绿色开发区1个,园区内建设以乔木片林为主(乔木片林面积占70%以上)的森林。2013年在军事通信站创建绿色军营一个。用5年的时间,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创建绿色校园工作,再创绿色校园5个。到2015年全县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达40%以上(厂区绿地率达26~30%)。
2.绿色村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绿色乡镇1个,绿色村庄60个,其中:2011年28个、2012年8个、2013年8个、2014年8个、2015年8个。辖区内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路旁两侧、水旁宜林地段绿化率达8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以上。到2015年规划期末绿色村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规划区内建成2处公园,集镇内沿河、街道进行绿化、香化、美化。
3.绿色通道。5年内完成省道和县乡道212公里的公路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其中:2011年55公里、2012年48.64公里、2013年47.36公里、2014年18公里、2015年43公里;完成2.26公里的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其中:2011年1.33公里、2012年0.93公里。
4.绿色屏障。在省道s204线、s304线两侧一重山荒山和福银高速将乐段两侧一重山等交通干线沿线绿化463公顷;环县城周边一重山绿化15公顷。治理矿区植被恢复点1个。从2011年起,5年内对主要江河和重要水源地水库库区内尤其是第一重山脊的1408公顷轻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区进行一次基本整治,其中:2011年漠源乡治理323公顷,2012年高唐镇治理428公顷,2013年光明乡治理219公顷,2014年万全乡治理219公顷,2015年余坊乡治理219公顷。选择根系发达的树种,造林密度达到造林树种合理密度要求,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六)造林树种选择
1.用材林树种选择:立地质量等级为ⅰ、ⅱ类的林地,选用以杉木为主的速生树种和木荷、枫香、香樟、楠木、红锥、檫树等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速生优质树种和引种成功的优良树种造林;立地质量等级为ⅲ类的林地选用马尾松与木荷、火力楠等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速生优质树种和引种成功的优良树种混交造林;立地质量等级为ⅳ类的林地营造马尾松等松类林分。经济林树种以
山苍子为主,竹林竹种以毛竹、绿竹、雷竹等为主,防护林、特用林树种以木荷、枫香、香樟、楠木、红锥、檫树、南方红豆杉、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福建含笑、银杏、国外松、油茶等为主。
2.树种组成选择
混交林树种配置。原则上是要尽量使其与主要树种在生长特性和生态要求等方面协调一致,以便避害就利,合理混交。同时还应考虑到混交树种本身的适地适树问题,要求混交树种也能够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保证混交造林的预期目的变为现实。以杉木、马尾松为主要造林树种时,可选择与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速生优质阔叶树树种和引种成功的优良阔叶树树种混交。
复层林树种配置。在低产低效林分改造及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项目的林下套种中,有些林分郁闭度较低,但局部林木生长良好,适当补植一些耐荫性强、价值高的树种,提高林分郁闭度,增强其防护效能,经过多次改造补植,逐步实现把单层纯林改造成复层林,以恢复生态多样性,提高防护能力。复层林树种配置由于是采用林下补植,因此应选择一些耐荫性强、价值高的树种,如南方红豆杉、红椎、楠木、樟树、火力楠、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福建含笑、拟单性木兰、杜英等。
(七)更新造林措施
1.整地措施要求
林地清理时间一般在造林前一年的8~11月份的进行,一般推行常规的炼山与不炼山带状清理方式和小面积块状炼山清理相结合的方式,林地清理应注意保护环境、维护地力,尽可能减少对地被物的破坏,减少土壤裸露、水土流失,保存土壤微生物。必须根据林地坡度、植被多寡确定林地清理方法:坡度30度以下,植被高大茂密时,可采用全面劈草、清杂、晒干后堆烧的方法清理林地;山场坡度30~35度,应采用局部炼山,堆烧清理或沿等高线平铺成带;坡度超过35度或水土流失山严重的山场禁止炼山;若植被较少,宜采用局部劈草、清杂、不堆烧的方法进行林地清理;采伐迹地中阔叶树幼树较多的林地原则上不采用炼山清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不宜采用炼山清理。
整地挖穴方式,推行块状整地、穴垦方式,挖明穴,按株行距挖穴翻土,进行穴状整地。挖穴规格:杉木、檫树、马褂木、枫香、南酸枣、乳源木莲、木荷、楠木、香樟、山杜英等挖穴规格60×50×40cm;马尾松等松类挖穴规格50×40×30cm。挖穴时心土和表土要分别堆放,拣净石块、树根和草皮。时间应在12月底前完成。回填表土施基肥:先将表土打碎,回填至半穴深,土粒直径不能超过3cm,不能有草根、石块;然后放入基肥,每公顷施复合肥100~300千克。和表土拌匀,再填入碎土,土粒直径不能超过2cm,不能杂有草根、石块;最后将剩余的表土回入穴内待栽植。造林各树种的初植密度一般为:杉木类200株/亩、马尾松等松类220株/亩、阔叶树60~150株/亩、油茶80~110株/亩、毛竹20~35株/亩。
2.栽植措施要求
在栽植环节中,抓紧在冬、春季雨后的阴天或小雨天气造林,杉木、檫树、鹅掌楸、枫香、南酸枣、乳源木莲、火力楠、木荷、楠木、香樟、山杜英等采用裸根苗造林,栽植前应沾泥浆,做到随起苗随造林,栽正舒根,压实踩紧,不窝根,栽植填土2/3后稍往上提苗,踩实后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2~3cm的松土保湿,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栽植深浅要适当,深度根据种苗而定;高世代杉木、油茶嫁接苗等采用容器苗造林,栽植时应去掉塑料袋,苗要扶正,居于穴中央。因苗木质量、栽植技术及外界条件等因素,造成部分幼树死亡,影响幼林及时郁闭成林的,应进行补植。如果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且分布均匀,不要补植,而成活率低于41%以下,则要重造。补植必须按原来的株行距进行,要求用同树种的大苗,以便赶上已成活植株,应尽可能在当年补植或翌年春天补植。
(八)种苗规划
依托金森公司、万芳公司等绿化苗木生产企业,推行“企业+基地+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以培育紫薇、福建山樱花、罗汉松、桂花、竹柏、玉兰、红枫、野鸦椿、乐昌含笑等名贵观
赏苗木为主的优质种苗产业,为造林绿化提供优质种苗。
到2015年实现全县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3000亩以上,年产罗汉松、桂花等绿化大苗10万株,杉木、马尾松、木荷、枫香、山苍子等造林绿化小苗2000万株。
(九)投资估算
1.估算依据
按园林绿化工资标准、草皮价格及绿化规模和后期三年养护管护标准进行估算。
(1)主要工程项目、辅助工程项目及其他各单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2)专门机构发布的建设工程造价及费用构成、估算指标、计算方法,以及其他有关估算文件。
(3)专门机构发布的建设工程其他费用计算办法和费用标准,以及政府部门发布的物价指数。
(4)已建同类工程项目的投资档案资料。
(5)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动态因素,如利率、汇率、税率等。
2.投资估算
绿色城市:2011年总投资80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190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130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绿色村庄:2011年总投资26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30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35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50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500万元;绿色乡镇:2011年总投资23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26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30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40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400万元;绿色通道:2011年总投资12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8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20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5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150万元;绿色屏障:“二沿一环”荒山造林(含3年抚育)预计总投资390万元,矿区植被恢复总投资30万元,水土流失区2011年总投资24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270万元、2013~2015年预计总投资580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县“四绿”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相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各单位齐抓共管的格局。
县人武部:牵头负责驻将乐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营区绿化,积极支持地方搞好驻地周围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
县委组织部:负责把造林绿化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
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城乡绿化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林业、全民参与绿化的良好氛围。县委文明办:负责将“四绿”工程建设任务列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内容。
县农办:牵头负责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县监察局、效能办:负责开展城乡绿化监察、部门绩效评估和效能考核。
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纳入“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重点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县经贸局:牵头负责开发区绿化、有关厂矿、企业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协调各类学校开展校园绿化、科普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县科技局:加大城乡绿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强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
县财政局:负责筹集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县级部门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县人事局:提供造林绿化人才支撑,与有关部门联合表彰城乡绿化先进单位和个人。县国土资源局:督促矿山企业完成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工作。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县城和乡镇绿化的组织协调工作,牵头组织“园林县城”、“绿色乡镇”、“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等创建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制定公路绿色通道工程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管辖路界范围之内各等级公路的绿化任务。
县水利局:负责制定水库、渠道、堤坝、水电站等管辖范围内的造林绿化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配合林业等部门做好江河、湖泊、水库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工作。县农业局:负责指导不宜耕作的坡耕地造林和农场绿化,配合做好农田林网建设。
县林业局:承担县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牵头组织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规划制订和组织协调。牵头负责实施绿色屏障建设。
县外经办:牵头负责工业园区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县广电局: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宣传报道城乡绿化工作。县环保局:牵头负责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组织县直机关单位开展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县煤炭行管办:牵头负责煤炭企业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开展厂区和生活区绿化。县总工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造林绿化工作。
团县委:发动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行动和绿化宣传等活动。
县妇联: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创建“巾帼绿色家园”、建设“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
县铁路建设办公室:负责制定铁路绿色通道工程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车站和铁路地界范围以内的造林绿化。
(二)政策保障
健全绿化管理制度,依照相关法规及“四绿”工程标准制定绿化制度。各乡(镇)、各责任部门要按照本规划,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预防监督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规划的实施。各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各自工程的实施和管理。要及早制订年度计划和实施规划,并切实把工程落实到实处,落实到负责人。落实治理责任制,严把质量关,完善检查、验收、建档等工作。确保创建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
(三)资金保障
城区公共绿地绿化由财政保障绿化资金落实。工业园按照公共绿地由国有投资、厂区绿地由企业自筹的办法保障绿化资金落实。绿色村镇、绿色通道依靠上级补助和自筹相结合的办法保障绿化资金落实。绿色屏障通过多渠道、多部门、多层次筹集资金,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投入。
(四)技术保障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县绿化办、市政园林管理所的沟通联系,最大限度取得其技术支持。
(五)其它保障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每月上报一次进度,每半年进行自查自纠,每年年终对“四绿”工程的检查情况进行全县通报。对年度执行情况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第二篇: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自查报告
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自查报告
根据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考评办法的通知》(明政办[XX]127号)和**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XX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自查工作的通知》(明绿委办[XX]8号)文件,**区于XX年11月12日至20日对全区“四绿”工程建设进行工作自查,自查得分990分。现将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自查报告如下:
一、工作概况
按照省、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区积极开展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绿色屏障“四绿”工程建设。该工程以建设绿色**为目标,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以实施“四绿”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绿化、美化、香化环境活动,做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发展,不断提升城乡绿化一体化水平。据统计:完成义务植树8.253万个工日,折合植树33.012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为101.9%。建立义务植树单位登记卡档案151个。**义务植树基地1个。创建绿色校园2个,绿色开发区1个,绿色乡镇1个,绿色村庄6个。全区绿化投入114.6万元。其中各部门投入87.72万元,社会投入26.88万元。
二、自查结果
1、绿色城市建设。新**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5.47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8.1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9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6.36%;绿化覆盖率40.77%。新增校园绿化面积3.4公顷;开发区绿
化面积4.5公顷;单位庭院绿化面积4.6公顷。
2、绿色村镇建设。新增乡镇所在地公园绿地面积0.51公顷;乡镇所在地公园绿地数1个,村庄公园绿地面积0.9公顷;村庄公园绿地数6个。重点抓好省、市、县三级6个行政村种植珍贵树种示范村建设。在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143293株,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100151株。其中:示范村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43265株。
3、绿色**建设。区交通局完成区乡道公路两侧绿化3公里,完成率为100%。
4、绿色屏障建设。区林业局完成沿路、沿溪、环城一重山造林绿化597亩,占市下达500亩任务119.4%。区水利局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410亩,占任务100.2%。
三、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四绿”工程建设,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林业副区长任组长,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四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区政府办印发了《**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四绿”工程建设任务的区直责任单位在10月20日前将“四绿”工程建设情况上报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年终进行考核确认。
2、广泛宣传、增强意识。认真做好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四绿”工程建设,充分调动人们创建绿色家园的积极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区绿委办、区林业局和各乡镇及有关单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林业信息宣传栏,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到XX年全区要完成创建绿色校园7个;绿色工业园1个;绿色乡镇1个;绿色村庄18个;区乡道绿化10公里;两沿一环造林绿化0.10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万亩。在实施“四绿”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区在XX年8月开展了由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区绿化委、区林业局、团区委、区妇联等6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的实施意见》(元绿委〔XX〕02号),XX年9月,区政府专门批转区林业局《关于开展种植珍贵树种创建绿色家园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元政文〔XX〕114号),提出将在3年时间内(XX-XX年),分期完成50个行政村,50万株的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的总体目标,每年年终经验收合格后,每株苗木予以补助0.5元,在这基础上,群众参与“四绿”工程建设积极性不断提高。
4、突出重点、抓好协调。“四绿”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印发后,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单位)积极响应,群策群力推进“四绿”工程建设。岩前镇政府对创建“绿色乡镇”早动员早部署,组织
专业人员对农民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重点抓好“乔、灌、花、草”结合,常青树与落叶树种互补,用材树与观赏树种并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乡村绿化模式。区教育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创建绿色校园工作小组,制定了创建绿色校园(XX-XX年)实施方案,确定了**小学和星桥小学为今年创建单位,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工业园区上报绿色开发区创建单位,区交通局也制定绿色**建设实施方案,林业部门和水利部门对“两沿一环”造林绿化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区绿化办每个月及时准确统计、汇总、上报“四绿”工程建设绿化进度,适时地为“四绿”工程建设解决苗木、技术和资金等难题。
四、存在问题
我区“四绿”工程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众绿化国土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有些部门和单位还未将“四绿”工程建设摆到应有的议事日程;三是“四绿”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不足;四是“四绿”工程建设群众意识不够强,“四绿”工程建设在我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林农还没有把“四绿”工程建设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认识;五是宣传发动还不够,一些乡镇村宣传发动不到位,工作不细致,进村入户宣传存在走过场,导致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四绿”工程建设在经济上所带来的实惠;六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目前,我区虽然已出台了一些鼓励群众参与国土绿化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明年计划
区绿化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评比表彰、检查督促”的职能作用,以全省造林绿化动员会为契机,认真做好今冬明春造林绿化工作。按照《**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做到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四绿”工程建设。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和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实施“四绿”工程建设方案的各项政策措施,合理布局,科学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绿色屏障工程建设,促进我区国土绿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区人民政府 XX年11月25日
城乡调查报告
目录
引起了房市过热,是什么引起了城乡房价差距,城乡房价的现状是怎样的??关心这些,之于关心民生有很大的帮助。我针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来分析当前的一些人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
8月13日,我来到桐乡市区最热闹的鱼行街和东兴街进行城乡调查。我打印了一百份问卷,叫上朋友们帮忙,在街边找路人做问卷调查。许多人都只是匆匆走过,只有少部分人会停下来做我们的问卷。我们尽量平衡男女比例和老幼比例,并向不愿意做问卷调查的人在口头上问一些问题。半天忙下来,问卷只做好了37份。我们发现这里闹市区的农民工很少,而农民工兄弟也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点,于是,我们转到了环北路的一些建筑工地。那个时候是下午5点多,我们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壮着胆子进去了。我们运气不错,正好碰上他们在工地上吃饭(其实也是我们算好了时间去的)。我们进去时,他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甚至有个人要来赶我们了。我们解释了一大通,才让我们进去发问卷,有个别人还不认识字,是我们代写的。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务,我们都松了一口气。这天问卷一共完成45份。出了几张问卷给他们做,他们推辞不过就填了。之后,我们发现这边的民房一幢一幢都很整齐统一的坐落着。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些房屋都是政府统一建造的。好几户楼下大门都敞开着,我们厚着脸皮去敲门做问卷,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抵触的。调查进行的还比较顺利,又完成了32份问卷。总共77份调查问卷,虽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数目,但也不少了。我开始着手资料的整理,分析。
三、调查结果
据问卷显示,城镇居民的年均收入为3.5万元,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为1.4万元,而农民工的年均收入为1.2万元(但农民工的工资有被拖欠的现象存在)。城乡收入比例为2.64:1。在城镇里83%的居民拥有是人住房,也就是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14%住在租用的房子里,其余3%的人借住在朋友或者亲戚家里。而在农村,94%的人住在自己买下的房子里,只有6%的农村居民会租房子住。在城市,98%的居民认为目前的房价过高,66%的人认为现在的房价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外,需要向银行贷款才能凑够房款。在农村,91%的人认为房价过高,47%的人认为自己承受不起房款,需要银行垫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6.1平方米,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7.6平方米。近年内,城镇居民有买房意向的占17%,而农村住户中仅9%有买房的打算。年轻人愿意自己负担房款的,男性居多,但城市中的男女差距小于农村。而买房的原因有35%是结婚之用,17%是投资房市,33%是出于对现有住房的不满,15%是其他。此外,90%的城市居民和82%的农村居民认为房价还会持续上涨.如果可以选择(不考虑钱的问题),87%的人更愿意住在城镇。45.7%的人表示他们的奋斗目标是买
房买车,34.6%是为自己的理想,51.2%是为了成为有钱人。而据我在桐乡市政府网上所查得的资料显示。现在城镇房价约4500元每平米,而农村为1300每平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现在的城乡房价之差大于城乡居民收入之差。自然的,城镇居民所拥有的人均住房面积也小。
四、总结与启示
城乡房价为何会有如此的差距呢?究其原因,1.城市住房的需求量大于农
村。国家(包括政府和社会各界)投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进行,导致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导致大中城市的大量住房需求。此外,由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居民的生活条件自然也就比较好,生活物资材料相比农村较集中,人们都愿意在大城市居住与发展。虽说中国的农村人口差不多占了中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但是城市的人口密度却远远大于农村。住房建设人均占地,大中城市比小城镇少,小城镇比乡村少,农村是城市的2至3倍。如此一来,城市的房屋想不值钱也难。2.城市的住房质量高于农村。在城市的中高档商品房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的时候,农村的住房质量却仍普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这一点从发生不久的四川大地震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离震中那么近的成都伤亡这么小,而周围的一些小山村房屋大片大片的倒塌,受灾如此严重。农村的房屋很都是农民自己建造的,房屋的质量很难保证。当然了,现在国家已经在采取措施,帮农民建造统一规划的房屋,但力量也毕竟是有限的,目前也只能在发达一些的地区实施。除了房子本身的质量,城市还具有比农村更优越的住房配套设施,水、电、气自然不在话下,有的住宅还带有健身中心、公园绿地等。一分
价钱一分货,城乡的房价立刻就被区分开来了。3.开发商的利润。城市里的住房建设都是由国家交给开发商承办的,而农村的房屋大多是由自己建设。城市居民的买房子的钱,谁知道有多少被开发商渔利去了呢。这样城市的房价就更高了。有人说,城乡平均收入本就有差异,可以以此平衡房价。但实际上,这个差值是不能抵消的。城里人虽说收入较高,但是城市的消费水平也高。换句话说,在城里,钱不经用。付清了这个费那个费,剩下来能用于买房的钱并不多。再者,房价的比差是远远大于收入的。于是,城里人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一个个的贫民窟。
中国有个现象,就是大家都更愿意买房子而不是租房子住。在城镇是这样,在农村依然是。于是很多人的奋斗目的变成了买车买房,而失去了自己原来的理想和信念。人地矛盾的不和谐因素越来越严重。而现在观望住房的人群又出现了两极分化。一些人认为房价还会持续上涨,愿意在近年内买房;另一些人认为房价将会下跌,暂时没有买房的打算。
那么,未来城乡房价的趋势究竟是怎样的呢?关于农村,我觉得房价还是会稳定上涨。而关于城市,我查了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谈一谈。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货币从紧的政策,房价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和调整,但是XX年中国的经济仍将是处在高速增长期,房地产经济仍是中国经济的主流之一,开发量仍将很大,需求量仍将旺盛。而且除了国内需求外,在中国承办奥运会的大背景下,还将会带动许多潜在的国际需求,并且城市化的进程仍将加快,因此房地产仍将出现一定的增长,房价从总体上来看,小幅上涨仍是趋势。
而长期的趋势肯定是价格走向“平稳”。而抑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对策可以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并用,对开发商的行为应以经济调控
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以本地方利益为中心的地方本位主义或小团体主义,应强化行政手段;对于国民的投资热潮,应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如提高房贷利率(已做到)、加大服务业旅游业等 [5]陈旭敏:“人口结构可能令房价涨十年 政府恐无回天之力”,《新快报》,XX年05月06日 展,曾经到四明山地区视察工作,指示一定要改善老区人民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发扬好传承好革命老区的革命精神。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余姚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八十四万姚江儿女共同努力下,一座集生态、工业、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新兴历史城镇诞生在姚南。梁弄镇先后荣获全国和浙江省中华诗词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浙江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生态示范镇、宁波市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镇、宁波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宁波
市文明镇、宁波市卫生等荣誉称号。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亲身走访老红军,访问交流等形式,此次梁弄革命老区调研使我对梁弄在中国抗战中的历史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抗战中老区人民为夺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英勇斗争,一个个烈士在这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英雄事迹在这里世代相传,革命的光辉史章在这里永放光芒。这一切促使我我怀着感恩的心走进梁弄、发现梁弄。
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这块新兴发展起来的红色土地产生了一系列好奇,面对大面积山地的自然制约,其是怎么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如何处理大量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现代建筑建设与融合?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否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种从书本走入实际,再由实际加深理论认识的学习方法,增进了我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事物本身的判断。同时过程中的“眼见”和
事后对问题的“所想”乃至“所感”,更加深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梁弄革命老区的发展模式为典型,来认识我国其他红色根据地的发展和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同时以自己的思考来研究认识我国中西部广大山区的发展路径。
三、梁弄革命老区发展现状(一)发展的优势
工业经济:梁弄老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坚持走发展无污染工业和产业集聚发展道路,取得了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获得了绿水青山的效果。尤其以灯具产业为典型。全镇共有工商注册灯具企业405家,在全国开设灯具门市部1400余家,已形成各类室外灯具十五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室外照明灯具生产基地,XX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灯具之乡”,XX年4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命名为“中国灯具制造基地”。这里出产的灯具,照亮了北京长安街、照亮了长江三峡工地,照亮了许多
国家的首都,XX年还将照亮北京的奥运。梁弄生产的灭火装置确保了上海东方明珠、经贸大厦、地铁等大工程的安全。实现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农业经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日趋减少。革命老区牢牢抓住土地这一要素,积极实施农业向生态效益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的转变。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现已形成了果桑、杨梅、樱桃、板栗等基地,不同时节接待不同的游客。同时老区因地制宜,利用山地种植毛竹,每年春季将毛笋晒干、包装,成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利用特色土壤种
植茶树,形成了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名茶“瀑布仙茗”为龙头的名茶。农业经济是广大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这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了老区人民的收入与积极性。
旅游业:梁弄镇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是余姚市旅游总体规划“一头两翼”之一翼,地位举足轻重,XX年年初,被确定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境内以四明湖、白水冲瀑布为代表的山水风光与五桂楼、孙子秀墓、羊额古道、四明湖革命烈士纪念碑、浙东区党委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怀念旧址等一批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梁弄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同时老区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现代休闲旅游,果园认知采摘和山野风光吃农家乐,XX年建造了北斗湾漂流中心、浙东垂钓中心等。今天的梁弄革命老区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是现代都市人观光、休闲、度假的首选。
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梁弄这块人杰地灵、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的土地上沉淀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情风俗十分丰富,如崇尚诗词、重视耕读,婚庆中有抬花轿,传统工艺还存有弹棉花、打铁等,各式小吃如南糕、臭豆腐。最值得一提的是其璀璨的诗词文化。坚实的诗词文化功底让梁弄光荣地成为了浙江省中华诗词之乡。为了宣扬诗词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为了陶冶广大群众的情操雅趣,梁弄每隔几年便会举办一次“红土地文化节”。在该节日中,主要以文化为载体,其余主题、形式年年各异。如XX年,在该节日中主要围绕“展开红土地风采,休闲生活,运动时尚”而展开各例绿色家园的特色活动。再如XX年5月份开展
的“红土地文化节”则是以“亲近文明源头,感受魅力梁弄,打造休闲文化强镇”为主题而调动全民大规模的“读书月活动”、“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等一系列活动。其次,在这个”诗词文化之乡“的梁弄,居民们乐于在生活中寻找诗的踪迹,在诗中领略生活的情趣。其次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当地的诗词爱好者成立了“梁弄诗社”。诗社建社16年培养了大批的“草根诗人”,他们中有干
部、教师、职工,学生,更多的却是农民。该社已编印《梁弄诗讯》社刊22期,编辑出版《梁弄古今诗选》、《梁弄诗刊选编》、《贺溪吟草》、《四明漫步》等诗集共10本,创作诗词5000余首,有200多首社员诗作在全国或省级刊物上发表。
(二)存在问题
梁弄革命老区位于姚南山区,四周群山环抱。近几年,余姚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老区的经济投入、选派大量有学历、有能力的干部进区帮扶。老区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完善、干部素质显著提高,为老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效显著。但是老区的基础设施还是远远落后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道路的村村通率、硬化率不高,旅游场所等公共区域设施不完善,下派干部待遇差不高,留不住优秀人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革命老区的发展。
还有一部分的游客在此之前没怎么听说过梁弄,只是机缘巧合知道了这里。这些暴露出梁弄老区在对外宣传中的不足。
旅游形式单一,思维定位还停留在旅游就是参观景点、欣赏风景、品味美食上。游客没有很好的自主融入环境中。往往会有游玩后抱怨
太累又没味道。
工业和农业、产业化、旅游业,产业化、集聚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中同一产业距离较远,不利于资源共享和交流。农业中同一种农产品有不同的名字,从而较低了竞争力,产生了恶性竞争。旅游业的发展千篇一律。
四、对策与建议
梁弄革命老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继续保持和发展红色土地的优势,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采取多方位的措施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此,针对以上几点调查中发现的梁弄革命老区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分析拟订了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要致富先修路”老区的发展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积极争取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外商投资等渠道筹措资金。实现道路的村村通,为老区人民解决特产销路,毛竹等物品能在家门口出售。完善旅游区宾馆、餐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给旅客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此提高老区旅游的口碑。同时要加强干部的培养,积极选派年轻、能干的干部到老区工作,以一种思想开放、实事求是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加大梁弄老区的宣传,充分利用当地电台、报纸加以宣传,利用长三角游博会、中国塑博会等平台向省外游客介绍梁弄,利用河姆渡遗址、王阳明故居等全球闻名的古迹加以推广老区,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来梁弄革命老区参观、游玩。进一步提高梁弄革命老区的知名
度。
旅游内容方式新颖化。很多时候旅客们的旅游方式只是观光景色,品尝美味,但是这些方式都在时刻提醒旅客“你不是真正属于这里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设立自驾车旅游服务中心,或者是提供自行车环游全镇,亦或者可以入店自制餐点小吃,从而真正地融入当地生活之中。再者,梁弄的灯具厂也是一项非常优越的资源。政府可以全面打造灯具旅文化,实现工业化旅游,从而也可以引进商机。
积极推进产业产业化集聚化。划分工业区,推动企业间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农业加快合作社建设,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旅游上将梁弄镇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考虑,结合各区的特色而达到最优质的整体发挥效应。如规划梁弄镇横坎头村和集镇红色旅游区块为红色旅游为重点,加快开发;加快四明湖、白水冲和道士山等山水资源开发和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扩充四明湖会议度假的规模。利用梁弄镇丰富的农产品和灯具产品,并进行深度加工,开发成为旅游商品或旅游纪念品。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旅游特色村落作为开发旅游产品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余姚日报》://.cn/gb/node2/newspape 宁波农林局:///sxdt/6092.htm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创新特色旅游产品 建设特色旅游城镇——浙江省梁弄旅游城镇发展探析--《小城镇建设》XX年09期
格式要求要按照调查报告模板重新修改。对我们来说,不能到北京去现场观看奥运盛况是一种遗憾,但是奥运在中国举办,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应该感到自豪与骄傲。借用暑假,我进行了一次暑期实践社会调查,来感受在即的奥运给我们带来的新气象。
二、关于xxx新社区建设的调查 1.奥运风刮进新社区
据我前期调查了解到我家附近有个由旧农村改造而来的新社区——xxx社区。了解了这个我开始搜索他们的网站,这才知道该社区于XX年7月建立,它的总规划用地为82.8公顷,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安置共涉及10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2400多户农户。整个社区现共有住房267幢,设五个居住小区,即百合苑、玫瑰苑、桂花苑、玉兰苑和牡丹苑,可居住17000多人,是湖州目前最大的一个社区。[1]这么大的规模到底用了多少时间才建完的呢?当地的群众现在居住得满意不满意呢?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钱党员告诉我目前八里店镇已经组建腰鼓队、秧歌队、柔力球队、双棒操队、鼓乐队等11个文艺团队,这些团队平时经常出来训练,当社区或者哪里有什么活动的时候他们都 xxxxx 在党光辉的照耀下,全国各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我调查的xxx新社区来说,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地提高了很多。新社区,新生活。这是我到访时候的最大感受。我在那随机找了20多位路人问了很多问题。
xxxxxx在我重点参观的玫瑰苑前方有着外商投资的综合市场——宏进市场。在一楼是宽敞的农贸市场,二楼设有网吧和一些小型书店。这里也为社区劳动转移开拓了新渠道。还有我最先看到的那个工地,原来是在为这里的居民建造一个设备更完善的医院,保障人民生活的有序进行。
3.党员作用不容小视
在我结束了一天的参观和采访之后,我深有感触。xxxxxx xxxxxxxxxxxxxxxx
三、结语
这么一个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展现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效,同时也是在那里无私奉献的广大党员团结一致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那里有着我们勤劳可爱的农民百姓,是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莫大支持换来他们自己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 施袭森:“湖州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模式 XX农民喜迁新社区”,《湖州日报》,XX年11月11日(城乡调查)
关于慈溪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关于慈溪市生态环境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 要:慈溪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浙江省是名列前茅的,其城市建设也迅猛发展,但在这些成就背后,却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这无疑违背了我们发展经济的初衷。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状况,亟不可待。近十年来市环保局强化源头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实施重点整治,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慈溪;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整治
一、序言
鉴于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慈溪市的总体生态环境情况并给予分析。调查报告通过走访慈溪市几个重要城镇察看生态环境情况,查阅报刊、文献获取主要数据等综合方式所得。在本人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生态环境保护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还与人类的生活、工作以及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经过调查发现慈溪市的生态环境虽不能说好,但是在政府以及公众的努力下,与前几年相比
取得了显著成效。就在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宁波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慈溪市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民生水平,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调查分析
1十年前慈溪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1.1城市生态环境
据监测,全市13个河网监测站位的水体,虽与1998年相比,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与达到水功能目标要求尚有很大距离。作为全市百万人口主要饮用水的10只山塘水库,部分水库有富营养化现象,里杜湖还暴发了藻类污染,有2只水库的大肠杆菌超标。过去一直较为放心的饮用水水库水质也受到了威胁。城区噪声实施“双禁”后大为改观,较1998年减小不少,但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仍处于超标状态。城区大气质量属优良级,其中总悬浮颗粒物较1998年有所下降,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上年比有较大幅度的升高。
1.2农村生态环境
由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禽养殖业、屠宰业等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小电镀、小印花、小熔炼、废旧塑料回收等作坊式加工点仍遍地开花,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物、禽畜粪便及生产废弃物进入环境,造成农村环境严惩污染。特别是农村河道污染严重,水面面积大量减少,水质恶化,既影响了农田排涝防洪抗旱,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又使得灌溉用水达不到标准,影响农作物品质和食用安全。在饮用水保护区仍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造成水库富营养化加剧,威胁到饮用水安全。还有大量生活垃圾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其占用大量农田,污染河道,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2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2.1人们环保意识仍然不强
少数部门和企业的领导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缺乏足够的重视,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近期利益较长远利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作坊式生产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仍大量存在,使得生态环境状况恶化。
2.2环境规划和环保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前些年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和城河治理上搞了大的投入,但由于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帐太多,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力度仍显不足,表现在城市污水的处理率仍然不高,造成城市河道水质尚未根本改观;集中供热范围过小,特别是城区北部的工业区尚不能做到集中供热,既影响了投资环境,又对城区大气质量造成威胁;全市范围内的垃圾收集及无害化处置系统尚不完备,造成垃圾围城现象日益突出,大量生活垃圾进入河道,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环境规划滞后,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对环境保护缺乏切实可行的规划。
2.3科学规划缺乏和生态农业建设力度不足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呈现“小散乱”状况,作坊式加工点遍地开花,家庭工业发展缺乏有效控制,厂居混杂,既影响了农村居住环境,又难于管理和不利于治理,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同时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纠纷,影响了社会稳定。还有,在饮用水保护
区仍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造成水库富营养化加剧,威胁到饮用水安全。
3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
针对慈溪市生态环境,市环保局提出了专项对策。3.1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是慈溪市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路。具体的措施有:
(1)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乡镇企业,加强规划、建设城镇工业小区;(2)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积极开展生物防治;(3)禽畜粪便和生活废弃物经沼气化、无害化处理后回归农田;(4)保护江、河、沟、埭水面,开展综合利用;(5)要大力开展无公害产品生产,尽可能少施化肥农药;(6)提倡杆秸还田,增强地力、改良土壤,禁止焚烧,保持良好大气环境;(7)以村为单位建立良好生态环境。(8)保护现有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城镇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
3.2积极开展城乡河网整治
城区河道的治理和农村河道的周期轮疏是慈溪市城乡河网整治的重点工作。随着浒山江工程的完工,城河治理将初具规模,针对河理河段富营养化严重的问题,对如何使死水变活,增加城河径流的问题进行研究,重点考虑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深度,使出水达到一定标准后回灌城河,既消除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对我市水环境的影响,又开辟了水资源,改善城河水质。继续实施农村河道的轮疏。河道疏浚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逐年实施的原则。该项工作的实施,将
可提高河道的排涝,蓄水能力,部分缓解我市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同时必将明显改善我市城乡水环境质量。
3.3加强城乡绿化美化工作
为了改善慈溪市生态环境,要大力开展国道公路绿化,村镇绿化,庭院四旁绿化,沿海防护林带绿化。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在人口密集地段开辟公园绿地,增加绿化面。同时要推广垂直绿化、庭院绿化、阳台绿化,由点到面开展,既调节气候,又改善环境。园林部门要落实花木基地,保证苗木供应。要制定城区绿化保护条例,登记各单位绿地面积,不准随意砍伐,不准毁绿建屋,对任意砍伐者要给予处罚。
4慈溪市历年生态环境整治与成效
XX年市环保局会同市监察局、市经委,对慈溪市严查环境违法行为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重点查处小电镀、小熔炼企业,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由于这些小企业设备简陋,隐蔽性强,查处难度较大,成为新浦镇较为突出的区域性问题。督查组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拿出新浦镇小电镀、小熔炼整治方案,并对违法违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而相关的铜熔炼加工区域环境整治,在XX年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慈溪市加大对宗汉、新浦两地铜熔炼加工区的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制定整治方案,加大执法力度,辅以舆论监督,组织力量全面取缔了混杂在居民区的熔炼加工点。同时,对宗汉街道冶炼集中区54家熔炼户和园区外29家熔炼户采取腾龙换业等措施进行全面关停;对新浦镇熔炼集中区,市、镇二级政府投资700多万元改造了供电等配套设施,各熔炼企业淘汰燃烧焦炭的落后熔炼工艺,改用中频炉,并配套较为
规范的除尘等污染防治设施。通过整治,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减少,经抽查监测,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基本达到宁波市“3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方案的整治要求,并通过了宁波市环境污染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验收。
XX年,我市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和环境监控,鼓励推进示范引导,着力控制和建设污染排放。“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继续深入开展。市环保部门组织开展“环保零点行动”10次,调处环境信访2394件,作出行政处罚528件,罚款金额达到1106万元。限期治理、关闭或停产整治、挂牌督办等环境整治措施,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扎实推进,37家漂印染企业、13家电镀企业完成搬迁整治;废旧塑料行业整治在桥头镇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开;铜熔炼行业整治、粘土砖瓦窑整治、周巷腌制废水治理试点等环境整治工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继续按照“外引内治”的方案,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汤浦水库引水工程建成通水,曹娥江引水慈溪段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顺利推进,姚江引水配套工程顺利推进,新一轮城河综合治理全面启动。以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发展绿色农业为抓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
而在XX年我市天元镇从5月份开始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约30户畜禽养殖场将搬离禁养区。在全镇范围内严格控制新进、新建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对未经审批违规建设的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实行关闭,全面禁止畜禽养殖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对现存的排污口全面予以封堵。近日,观海卫镇城管分局对所辖范围进行了一
次针对建筑垃圾的突击整治行动,共集中清理建筑垃圾4000多吨。原本广义南路两边的建筑垃圾堆成了小山丘,现在路两旁又恢复了洁净。最值得一提的是,慈东工业区二期区块淡水泓畔的滨江公园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全力打造一个花园式生态工业园,预计今年下半年该工程将全面启动。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高,可持续发展性强,绿色理念为先,是传统工业区发展模式向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慈东工业区,低碳节能的路灯、道路两
侧近10米宽的绿化、初现端倪的伏龙景观湖、宽阔清澈的河道,这些都是该园区向 “生态”靠近的一个个 “脚印”,也是慈溪市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参考文献
[1]胡晓云:“慈溪市深化农村环境整治助推新农村建设”,《慈溪日报》,XX年3月22日 态工业园”,《慈溪日报》,XX年8月18日 0.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所占比重增加了0.09个百分点。根据人口统计直至XX年杭州人口将达到830万人。
2、城市建设
(1)杭州市面积总体概况:
杭州市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高新(滨江)、萧山、余杭8个区,建德、富阳、临安3个县级市,桐庐、淳安2个县。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千米。这是XX年最新的统计数据。相对于在杭州市未将余杭 萧山划入城区之前市区面积扩大了5倍。
(2)城市发展状况
有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杭州市市区的面积在逐渐扩大并且扩张速度非产快,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杭州市的城市建设的力度大,速度快,效果也十分明显今年杭州市用于城市基础建设的投资为541.21亿元,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两口两线工程,整治河道工程,七格污水处理,九溪梅岭污水工程都是顺利开工并完成工程建设。受益群众广泛。
3、gdp XX年,杭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478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____________ ①浙江在线,作者:梁国瑞
增长幅度连续 年 比例有所增加;牛奶4.63万吨,约增790.38 %;水产品总产量17.59万吨,增1414.4%,名优水产和高档水产比重大幅度增加。②目前,杭州市农产品短缺时期早已结束,达到了丰年有余,有的产品则是常年有余,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完全从数量转向质量,农产品的发展方向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5、城市环境
俗话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由此可见杭州市的城市环境在全国同等城市中是名列前茅的。
以下是对杭州的环境概况的大致介绍(1)居者有其屋
曾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部分低收入者住房困难、街巷拥挤陈旧等现象。为了给居住者一个美丽的环境,杭州市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并采取低价供地、减免税收等政策来降低房价,以满足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要。仅今年就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面积114万平方米,使1万多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对于经济与住房都特别困难的家庭,政府通过建设廉租房来解决,并根据社会需要分增加廉租房的供应量,以保障他们的生存条件。目前,一个由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三种住房品种构成的社会住房供应体系已经形成,“居者有其屋”已在杭州市基本实现。
(2)西湖水变清 _____________ ①浙江在线:《钱江晚报》,作者:余雯雯 何晟 顾云②杭州统计
信息网:XX年杭州统计年鉴 杭州市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也花了很大的力气。西湖素有“杭州之肺”之称,但是西湖也逃不了被污染的命运。为了保护好西湖这颗“明珠”,杭州市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了环湖10公里的截污管道,并将西湖中运营的所有船只由燃油驱动改为电瓶驱动,还坚持每年疏浚淤泥2万立方米以改善西湖的水质。同时,为改变千百年来西湖靠天然降水更换水质的状况,杭州市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日引水达30万立方米的西湖引钱塘江水的工程,使湖水由“死”变“活”。现在西湖的水质已趋于稳定,生态环境转好,多年不见的候鸟也飞回来了。(3).城市换新颜
对于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杭州市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顶住巨大压力,坚决依法拆除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完善排水、商业、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一个乡镇建设一个公园、一个村建设一片绿地和农户庭院计划,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城郊农民也享受到了城市文明。杭州市在实行了“鼓励居民拥有私人住房的住房制度改革”后,杭州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0.6平方米,郊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46.2平方米。共发放了住房贷款19.49亿元,解决了180余万平方米住房的建设资金。同时,杭州市每年增加绿化面积达到了500万平方米,形成了街头草坪、绿化广场和沿河、沿铁路的城市绿化带,使得城市居民一出家门就进花园,居住环境逐年得到改善,城市文明程度逐年提高。
“人人都有适宜的住房”。杭州市市长仇保兴在大洋彼岸的颁奖仪式上总结了杭州市获奖的最大理由。在这个理由的背后,则是全体杭州市民和政府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6、杭州的教育
杭州市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在教育的方面自上一个世纪就走在中国的前列,较有名的学府如浙江大学就是杭州市教育的金字招牌。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7.1%。年末全市共有小学418所,在校学生45.21万人;初中260所,在校学生24.45万人;普通高中76所,在校学生12.03万人。全市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为98.7%,其中优质高中招生比例为76.6%。普通高等院校36所,在校学生40.96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2.97万人,①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
7、医疗卫生
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10个,其中医院140个;拥有床位3.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3.1万张。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5万人,注册护士1.8万人。农村卫生服务得到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上年的98.5%提高为99.5%,自来水受益人数达435.9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369.18万人,参保率由上年的97.2%提高到98.2%,乡镇覆盖率达100%。②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1、城乡人口存在问题:(1)人口老龄化加剧。(2)人口出生率低。
(3)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____________
①、②杭州统计信息网:XX年杭州统计年鉴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XX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4104元,①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980元,②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XX年的1.98:1扩大到4:1。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都市农业种养模式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⑴高效种养模式发展难度加大,效益较低的粮油型传统模式依然占据大多数,而效益好的模式规模偏小。从调查来看,尽管杭州市各种养模式的种类很多,初步统计工作达到126种以上,但总体上来说还是传统型以粮食为主的模式在面积上占大多数,而效益好的模式应用面积规模还不够大,如粮食—油菜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高达55万亩,一年只种一熟的水田面积预计在45万亩左右,有些模式尽管效益很好,但应用面积很小。
⑵综合集成配套技术应用程度偏低。从总体上看,杭州市的大多数种养模式技术配套集成率不高,影响了模式的推广和效益,⑶作物连作问题制约发展。有些模式虽然效益很好,应用规模也较大,但由于同种作物的长时间种植而带来的菌、病毒、虫等严重危害而影响了模式的推广应用。
4、医疗水平的差别。城市明显高于乡村。农村制度保障不够,没有一个成文的规定,资金下拨不到位,经过重重下发转播,不仅时间长而且质量也没有保证,没有好的资源,由于农村自然环境和城市有一定差距,因此好的医生不愿意留下来,导致没有好的看病水平,并且农民手头上的钱非常有限,靠天吃饭,因此用于医疗支出的钱就有一个限度。现在虽然看病费不贵,但是取药费却非常贵,常常同样的配方的药不同制药厂生产的价格差别就很大。因此才会有“改革三十年,一病回重前”的民谣。而且在医疗保障方面,城市和乡村也有相当大的不同,在城市,一个正常的事业单位的工作者,医疗保障是被纳入“三保”之一的,个人承担一部分,单位负责一部分,国家也帮助一部分,因此在城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是很突出。但是在乡村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农民也没有保障,因此医药费大部分还是又自己出,因此又加重了城乡医疗状况的差距。同时,城乡观念也有差别,在城市里,通常人不会心疼自己的药费,认为只要自己身体好,花点钱没有关系,但是农民们通常家境都不赋予,因此在昂贵的医疗费面前犹豫不觉,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给病患的心里和家庭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5、交通的差别。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道路交通建设也比较先进,一些常规设施和基础性建设都搞的很好,但是由于人口的压力和车流量的增加,道路负担也很重,不得不从地面往空中和地下发展,兴起了高架和地铁的发展,在中国一些发达城市比如北京和上海,地铁的发展程度相当的高,比如北京一共有地铁线路十三条,而在中国一些内地城市还没有地铁。
乡村由于耕地面积大,气候条件的制约,甚至是资金的限制,交通状况比较差,马路比较窄,基础性设施建设也不完全,加上人流量不大,因此也勉强维持运行。“要像富,先修路”这句话没有说错,只有城市和农村一样有先进的流通保障,才能保证物资和信息的输
出,而这些科技信息与先进思想的输出反过来又促进了
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党中央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基于城乡交通状况的 ____________ ①杭州网:《都市快报》,作者:汪璐 沈积慧②《杭州通讯》,XX年
城市公交调研报告
目录
万元,新建公交车调度中心(保养场)1座、公交首末站4座、公交港湾式站亭64个,站牌62个,新上燃气公交车20辆,稳步推进公交车运营国有化。
三、当前城市公交发展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在公交线网规划方面,一是公交线网覆盖度低,新城片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甚至老城区北部区域公交覆盖均不足;二是城区道路中公交线路重复系数不均衡,公交线路比较曲折,存在大量的迂回运输、逆向运输现象;三是站点服务覆盖率较低,据测算,市中心城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为21%,500米覆盖率仅为33%。
解决对策:对于新增线路建设时序的安排总体原则是需求迫切、道路条件满足的先开通;调整线路的建设时序安排原则上是经营合同先到期的先调整。其中近期(XX-XX年)新增线路8条,分别为17、19、29、30、15、21、26、28路);调整线路6条,分别为3、4、5、6、7、13路。中远期(XX-XX年)新增线路12条,分别为22、23、25、27、31、32、33、35、36、37、38、39路;调整线路8条,分别为1、2、8、9、10、11、12、16路。XX年新增2条:18路(官湖镇至瑞兴路公交总站)、20路环线(邳州火车站公交枢纽至邳州火车站公交枢纽)。
(二)在公交车辆投放方面,我市城市公交车辆更新较为缓慢,车辆档次普遍较低,乘车舒适度较差,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
解决对策:进一步加快车辆更新速度,大力发展中高档、大容量、低能耗、环保型lng动机公交车辆,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根据近期公交发展规划,到XX年底,将新增车辆217辆、更新车辆
64辆。推荐邳州市公交系统备选车型采用8.5米和9米级lng公交车型。同时,根据《邳州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改造初步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对现有248台城乡客运车辆车型进行逐步更新,购置符合农村客运要求的节能、环保公交车型。推荐使用苏州金龙客车,车长7.2-7.7米,lng动力。镇村公交全面采用省交通运输厅统一指定的车型。
(三)在公交站台建设方面,我市目前共有公交站台117座,分属邳州市大众广告有限公司、邳州市中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其中前者管理公交站台92座,分布在老城区及新城区部分路段;后者管理公交站台25座,主要分布在新城区。根据年初制定的公交线路调整计划,年内新建站亭64个、站牌62个,预算总投资300万元。主要存在站台布局不合理、设计存在缺陷、式样不协调美观、建设和管理体制不顺、新站台建设推进滞后等问题。
解决对策:
1、对新老城区道路改造,公交站台应纳入改造方案,统筹规划站台式样风格、建设资金,同步建设。
2、根据公交发展规划,新增站台由政府投资建设、扎口管理,解决站台建设使用衔接不畅、建管脱节的问题。
3、现有站台遗留问题:由政府主导,协调出台相应回购政策,实现站台统一管理。
4、站台建设应实行联合勘察会审制度,利于解决部门之间协调问题,实现站台建设与公交通达线路同步发展,布局科学、规划合理。
(四)在公交站场建设方面,公交站场建设严重滞后,公交车调度中心、停放站场、保养厂、首末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缺乏,与公交发展不同步。
解决对策:根据公交发展规划,加快其配套设施建设,保养场、首末站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对保养场建设提出两个方案。
方案一:按我市公交发展规划,到XX年我市将拥有城市公交车357辆、城乡公交270辆、镇村公交84辆、出租车700辆,其它车辆300辆,总计1711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有关规定,1711辆车每天需保养64辆次,按《城市公共
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修理厂的规划用地按所承担大修车辆数计算”,则该公交维修厂设计占地面积约为28亩。设计建设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6220平方米,维修车间2个,建设面积1920平方米,满足每日维护车辆64辆次,可容纳停车120辆。
方案二:XX年我市将拥有公交车、出租车约2619辆,而我市将创建“全国文明
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必须大幅度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则公交车采用燃气车辆势在必行。为此将规划中的加油站项目列入,该加油站项目列入后,其功能将变为加气站功能,维修保养厂则兼具有停车场功能,能停车约200辆,且由于停车场和加气站位置相邻,方便每日加气,节省时间、减少公交车空驶,使该维修厂成为一个综合服务中心,该方案需占地59亩。
首末站建设5座,分别是瑞兴路首末站、解放路首末站、体育场首末站、新城站首末站、火车站首末站、宏通站首末站,另建7个简易首末站。其中瑞兴路、解放路、火车站、宏通站4个首末站今年开始实施。
(五)在经营模式选择方面,我市目前城市公交车辆实行的是公车委托经营模式,该模式下公交的规范运营、服务水平得不到保障,不仅严重制约了公交发展,也影响到政府和行业形象。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造,建立公车公营的公司化运营机制。即:城市公共交通的投人以政府投人为主,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公交公司实行公车公营、公司化管理的运行体制,线路与车辆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归公司所有,从业人员实行聘任制。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制度。对于建设投资(如新增车辆、保养场和首末站建设),建议由市府投资建设,建设资金纳入交通工程建设经费预算。对于运营补贴,根据公交线路(特别是新辟线路)客流量较小的实际,以及承担公益负担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而形成的支出,由市财政实行定额补贴。
(二)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凡经规划确定的公交首末站、公交维修保养场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可通过出让方式提供建设用地。
(三)减免相关税费。公共客运基础设施项目涉及的由地方收取的配套设施费、建设管理费等费用予以免缴。
四、新能源供应必选方案
在公交车辆燃料使用及供应方面:经过市场调研,并与亿利资源大为能源公司、香港新时代能源公司、中国燃气邳州分公司、山东富海美林集团、中国电力投资公司等多家能源公司多轮洽谈,在投资规模、合作模式、项目建设、资源和价格优势、资金保障等多方位比选,已经形成初步方案。目前推荐中国燃气邳州分公司、山东富海美林集团两家企业的方案。
五、交通融资工作进展情况
**年计划融资10亿元,目前已落实7亿元,即与福建华通集团达成联合建设270省道东南绕越公路、250与251省道连接线、世纪大道东延工程项目协议,解决了7亿元的建设资金。
调查
2.2.2 对具体路段的调查 3.建议 3.1站台改造 3.2 车道改造 3.3 与周边建筑联系 4.结语
摘要 本文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以人性关怀的视角调查常州快速公交——brt,发现常州brt存在不宜人的问题,特别是在人们坐车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将brt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和站台改造两方面对常州brt提出建议,力求对常州brt的发展有所帮助,改善公共交通,创造人性化的环保城市。
关键词常州快速公交宜人人性化 前言
出行交通对于拥有庞大人口的我国来说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中国各个城市都在努力解决。brt——快速交通,最早在巴西的库里蒂巴成功的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问题,并且给这座城市带来世界“环保之都”的荣誉称号。目前中国少数城市也引进了快速交通,对于常州一个二级城市来说,brt已基本解决常州人的出行问题。但是,由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对于brt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满足出行要求,还要遵循人本设计,满足人们舒适出行的要求。因此,我们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针对常州brt进行调查,希望乘坐brt能成为人们如逛公园一样的享受。
1.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1.1调研的意义:
快速公交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公共交通形势,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对于注重环境的今天,鼓励人们乘坐公共公交是减少交通污染的一种方法。高效而可靠的快速公交系统可以大容量地集散乘客,节省乘客出行时间,改善混合交通情况,减少小汽车使用率。而提高brt 的舒适性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共 交通。
1.2调研的方法及调研的范围:
(1)文献调查法:在前期阅读大量文献,从国内外成功例子汲取经验。《国内外快速公交系统发展实践》《快速公交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2)实地观察法:对b1,b2路段进行调研,我们以b2线为主,快速公交二号线从西
林公交中心始发,途径中吴大道,怀德南路,怀德中路,延陵西路,延陵中路,丽华
北路,东方西路,东方东路至戚区公交中心站,走访各个公交站台以及站台周围建筑
群。
(3)问卷调查法:对站台里等待车的人人,学生,工人,白领进行问卷调查。
(4)访谈法:与常州公交机务处,常州规划局,常州设计院相
关人员进行访谈。
1.3调研时间和思路:
本次调查历时两周,我们本着严谨的态度,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从站台,车道,与
周边建筑联系三个方面研究常州快速公交——brt,然后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得到最后的结论。2.现状调研分析 2.1初步调查
自从我们来到常州,经常会选择brt出行,但没有仔细研究过,确
定brt 研究课题后,我们开始深入研究它。经过初步调查,发现常州快
速公交——brt比普通公交在站台和车道上已改善许多,但还有些地方不
尽人意。2.1.1站台
站台外观没有特色,并且缺少景观设计。站台在遮阳,遮蔽风雨和抵
御寒暑上有很大缺陷,站台设施不够完善。2.1.2 车道
brt专用车道布置于道路中央,双向行驶,专用道与其它车道间 只设一道地面标记隔离。
2.1.3 与周边建筑联系
站台与周边建筑联系方式有天桥,地下通道,路面设置红绿灯。站台周边建筑没有特色,很无趣。
brt沿线与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商业区联系不够紧密。2.2 深入调查
初步进行了实地观察后,我们对乘客和常州brt公司有关人员 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我们发放了120份问卷,有效份数为115。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
绝大多数人对常州快速公交——brt是满意的;
大部分人觉得坐车过程中最不宜人; 38.9﹪的人认为brt应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
43.4﹪的人认为站台设施需改进。2.2.1 关于造成brt不宜人的主要原因调查
问卷 车的还是会选择自己家的小轿车。
②车道两侧建筑单调,缺少公共空间和景观,给车内人的视觉带来疲乏。
以常州快速公交二号线——b2线为例,b2线共有26对站台,从公交
一公司开往戚区公交中心站。途径龙江路,谭墅,花园公交中心站,金谷花园,马公桥,会馆浜桥,怀德桥,瞿秋白纪念馆,人民公园,文化宫,天宁寺,文笔塔,朝阳桥,五角场,红梅新村,横塘河,紫
云居,青洋中路,湾城路,毓秀园,华丰路,戚墅堰区政府,革新桥,五一路,戚区公交中心站。我们把这些路段分成了三类: 地段虽有景观绿化,但没有与车站结合。
③路面绿化少,近地面层空气质量差,温度高,特别是在夏天 在站台等车时(38.3﹪)
①站台设施不够完善,不能遮风避雨,不能隔热御寒。brt车站主要以钢和玻璃为结构,由于高度和出挑长度限制,不能有效
遮蔽太阳光也不能遮风避雨,b2 线路在站台上已经有了改善,在正对乘
务员作为的地方增加了铁质的”百叶“。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改善,也
是只针对长期工作的乘务员而设计的。乘客还认为如果站台能隔热御寒
就更好了。
②站内功能不完善,在站台除了等车没有其它事可做,不能在站台内买报刊和
点心。
站内只能等车,比较无聊。并且买过票进入车站就不能再出去了,如果
等车时间比较长,也不能买报刊来打发时间。③外观无特色。
一号线站台造型模仿动车外形,浅蓝色的表面经过风水日晒已经显色陈旧。二号线虽然
改变了站台设计,提高了利用率,但是没有突出常州特色。并且
站台无景观,不能舒缓
等车人的心情。
进入或离开站台过程中(17.4﹪)
①地下通道或天桥出入口不明显,经常找不到。②无景观。
2.2.2 对具体路段的调查 地点1 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站位于常州商业中心南大街东,南侧是人民公园,北侧是新建成的仿古商业区。西侧是南大街和莱蒙商业街。由于用地紧张,站台通过地下通道与周边建筑连接,地下通道未设置商业店铺,不同于南大街地下通道,人民公园站台未设置直接去周边建筑地下层连接的通道。
地点2 毓秀园
毓秀园位于b2线路东侧,离末站戚区公交中心站四站路。处于市郊,周边建筑密度低,以新建的住宅小区和厂房为主,有零散的商业小铺。
3.建议 3.1站台改造:
安装百叶窗,空气可以自由流通;在车站上加建雨篷,在 避免外面的雨水打入车站内;挡住下雨天时避免雨水落在人身上。夏日强烈阳光。
将特殊站点如公交换乘站和首末站装点以鲜花、树木、商店、玻璃墙、特色建筑,并在建筑风格上尽量保持通透性。乘客可以在这些
第三篇: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
为进一步加快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努力创建绿色,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的通知》(政文〔〕76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69号)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建县要求,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以“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为方针,广泛深入的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切实抓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把建设成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县”。
二、目标任务
(一)绿色城市
1.目标要求:到2012年,全县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由现在的33.56%提高到36.8%以上,绿化覆盖率由36.55%提高到42.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1.3平方米以上。县城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4.3万平方米,全县开发区绿化覆盖率和校园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军队营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创建绿色开发区1个、绿色校园4个。
2.牵头单位: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组织协调,县武装部、经贸局、教育局等单位配合。
(二)绿色村镇
1.目标要求:到2012年,全县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由现在的15%提高到1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以上。创建绿色乡镇2个、绿色村庄42个(每年创建绿色村庄14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及绿色村庄都有1处以上的公园绿地。
2.牵头单位:由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总牵头。组织协调落实,绿色村庄由县农办牵头组织协调落实。
(三)绿色通道
1.目标要求:到2012年,完成公路和铁路绿化22.26公里,其中:县乡道绿化20公里,铁路绿化2.26公里。全县已通车的高速公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继续保持100%,省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89.8%提高到95%以上,铁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100%,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61.2%提高到75%以上。
2.牵头单位:由县交通局牵头组织协调,公路分局、铁路建设办公室等单位配合。红线内分别由县交通局、公路分局、铁路部门组织协调落实;红线外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
(四)绿色屏障
1.目标要求:到2012年,林业部门完成沿路(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交通主干线沿线一重山)、沿金溪一重山、环城一重山等“二沿一环”造林绿化0.3395万亩;水利部门完成全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万亩。交通干线一重山、闽江流域一重山绿化程度达到100%,一重山低质低效林分补植改造面达到95%以上,主要江河和中型以上水库一重山的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95%以上。
2.牵头单位:由县林业局牵头组织协调,县水利局、农业局等单位配合。
三、职责分工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并负责落实土地、资金、劳力等事宜,制定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添彩增绿、兴林富民活动,扎实推进“四绿”工程建设。
(二)县绿委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
1.县人武部:牵头负责驻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营区绿化,积极支持地方搞好驻地周围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
2.县委组织部:负责把造林绿化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
3.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城乡绿化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林业、全民参与绿化的良好氛围。
4.县文明办:负责将各级各部门“四绿”工程建设任务列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内容。
5.县农办:牵头负责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6.县监察局(县效能办):负责开展城乡绿化监察、部门绩效评估和效能考核。
7.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纳入我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重点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8.县经贸局:牵头负责开发区、有关厂矿、企业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9.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类学校开展校园绿化、科普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10.县科技局:加大城乡绿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强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
11.县财政局:负责筹集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县级部门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12.县人事局:提供造林绿化人才支撑,与有关部门联合表彰城乡
绿化先进单位和个人。
13.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
14.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编制城市和各类建设用地的绿化规划,按照相关规定,留足绿化用地;负责县城和乡镇绿化的组织协调工作,牵头组织“园林县城”、“绿色乡镇”、“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等创建工作。
15.县交
通局:负责编制公路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管辖路界范围之内各等级公路的绿化任务。
16.县水利局:负责编制水库、渠道、堤坝、水电站等管辖范围内的造林绿化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配合林业等部门做好江河、湖泊、水库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工作。
17.县农业局:负责指导不宜耕作的坡耕地造林和农场绿化,配合做好农田林网建设。
18.县林业局:承担县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牵头组织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规划制订和组织协调。牵头负责实施绿色屏障建设。
19.县外经局:负责台商投资区的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20.县广电局: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宣传报道城乡绿化工作。
21.县环保局:牵头负责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22.县绿化办:牵头组织县直机关单位开展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23.县煤炭行管办:牵头负责煤炭企业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开展厂区和生活区绿化。
24.县总工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造林绿化工作。
25.团县委:发动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行动和绿化宣传等活动。
26.县妇联: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创建“巾帼绿色家园”、建设“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
27.县铁路建设办公室:负责编制铁路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车站和铁路地界范围以内的造林绿化。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四绿”工程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谁主管、谁建设、谁落实”的原则,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四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绿化建设规划和分实施计划,报县绿化委员会审定汇总后付诸实施。严格考评,各乡(镇)政府每年应向县政府和县绿化委员会上报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情况。各责任部门要制定考评方案,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将结果报县政府和县绿化委员会。县政府将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加强督查,县人大将对各相关建设责任部门和乡镇政府实施“四绿”工程进行专项检查,县监察局、县效能办要组织开展专项督察(督查),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问责。
(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城区绿化,要求底前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和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园建设,开辟街头小绿地、小游园,临街单位要实施拆墙透绿,提倡种植多排行道树,多种乡土珍贵树种,建设城市林荫景观道,逐步形成城区绿美相拥、城郊森林环抱、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辉映、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校园绿化,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见缝插绿,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开发区绿化,应同步完成绿化规划,按规定留足绿化用地,尽可能保留原生植被,园区道路两侧要有足够的绿化空间;入园企业也要按照用地规划要求,退红线,留绿地,搞好厂区绿化。乡村绿化,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村”为载体,引导农民利用“四旁两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坡耕地、抛荒地、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道路绿化,凡新建、改建、扩建高速公路两旁20~30米,铁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道路两旁10~20米,县、乡道路沿线两旁3~5米以上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段全面建成沿线绿化带,构建绿色长廊。“两沿一环”绿化,加强封山育林,保护原生植被,补植套种珍贵树种和季相植物,优化林分结构,将沿路、沿江、环城森林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减灾防灾、季相明显的森林生态景观功能的绿色屏障。水土流失治理,在已划定水土流失区域的林地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紧造林绿化,加强封山育林,严禁任何采矿项目的审批,禁止一切放牧、砍伐等一切农事、林事活动。
(三)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创新义务植树履责机制,引导和鼓励全县干部群众参加植树、认种认养、捐资助绿、购买碳汇、以资代劳等,探索建立多形式绿化新机制。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并辅以苗木补助措施,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大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引导企业、个人、其它经济组织参与县乡道的道路绿化,引导农民在城郊建绿化苗木基地、乡村森林公园。同时,财政部门要落实绿化苗木补助资金。创新采伐利用政策,对非规划林地上营造的林木,经林业部门核准,允许经营者自主选择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在保证不影响道路两侧整体绿化的前提下,允许合理、有序地间伐部分树木。农民个人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上营造的林木,允许继承和转让。
(四)强化保障,提升质量。规划保障,“四绿工程”建设要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切实提高植树造林成效。苗木保障,县林业和园林部门要按照建设需要,在水南镇乾滩建立多品种绿化苗木基地100亩,组织好绿化大苗、壮苗、名贵苗的生产供应,严把苗木质量关,保障“四绿”工程建设的用苗需要。技术保障,县林业和园林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把好规划设计关、苗木准备关、造林绿化关和抚育管护关,鼓励多种带土球的绿化大苗、多种容器苗、多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四绿”工程建设,确保做到“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提高植树造林成效。
(五)依法兴绿,巩固成果。严格执法,要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公路法》、《铁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对“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更不能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对新建、扩建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新城区绿地率30%、旧城区绿地率25%的指标留足配套绿化用地,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落实管护,要按照“谁造谁管,合造共管”的原则,明确每块绿化地管养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切实把管养责任落到实处,确保造一片、养一片、成一片。农户田间屋旁、山区丘陵的个人造林、联户造林,实行谁种谁有,由农户自己管养;城市、村镇、园区的造林绿化,由当地乡镇政府和单位负责管养;道路沿线造林绿化,由主管单位负责管养;矿区造林恢复植被,实行谁开矿谁造林谁管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属于公益事业,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加强保护,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地、绿地、名木古树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城乡绿化成果。
(六)强化宣传,合力推进。提高认识,全面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让森林进入城镇,让绿化覆盖村庄,这将有利于优化全县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强化宣传,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广电部门要发挥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绿化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四绿”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全民的绿化意识和生态意识,引导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参与“四绿”工程建设,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浓厚氛围。合力推进,将每年3月作为我县义务植树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纪念活动,在全县掀起“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新高潮。
第四篇:桐乡市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专题规划
桐乡市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专题规划
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了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我市“十一五”规划,巩固“十五”发展成果,指导和推动我市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定本专题规划。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劳动保障体系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市社会保险、城乡统筹就业、城乡低保、城乡合作医疗制度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我市的社会保险事业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养老为龙头,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的管理体制已经理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社会保险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截止到2004年底,养老保险的参保总人数达到17.67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2.34万人、事业养老保险1.3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3.98万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5.45亿元,支付能力达38.11个月。职工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5.26万人,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收支平衡;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43万人,占全市农民的80%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93万人,失业保险基金实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分别为3.5万人和1.6万人。
1、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覆取得显著成绩。早在1994年,我市就突破国有企业、县以上集体企业界限,将镇办企业纳入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7年,我市及时将个体工商户、城镇自由职业者也纳入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近年来,我市还陆续解决了乡村医生、村委会干部、城镇退伍兵、农村计划生育夫妇等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2002年以来,我市根据省、嘉兴市部署,大力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覆工作,提出用三年时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扩覆目标任务。根据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桐乡市在职参保总人数至少要达到10.5万人,实际缴费人数达到在职参保总人数的90%以上才能完成任务。市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每年都下发文件,召开全市性会议对扩覆工作进行部署,利用宣传、舆论、法律、经济、服务等措施促使企业参保。同时,我市还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征管新模式。1999年初,我市开始推行“地税征、财政管、社保依法支付和业务管理”的养老保险费征收新模式,切实提高征缴率,确保应收尽收,2000年以来,我市已连续获全省养老保险基金征管先进。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一直保持99%以上的征缴率。截止到2004年12月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参保总人数达10.59万人,其中,实际缴费人数9.8万,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指标。全市2.1万离退休人员都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且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
2、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迫切。2002年,我市出台政府第24号令,对市区城建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采用养老保险的办法进行分流安臵。2003年底,根据省、嘉兴市部署,出台了(《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桐政发[2004]2号),对全市所有被征地农民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两低办法”纳入社会保险,目前正在组织实施。到目前为止,被征地农民安臵人数达2.32万名,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15883人,其中有5022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3、农村养老保险逐步起步。我市自1996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制度以来,截止2004年底,农保参保人数达到3.9万人,已有432人按月领取养老金。2004年,我市开始对原有的农保参保人群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完善了台帐资料,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活动,着手研究新形势下农保发展的新思路,拓展农保发展的新空间。
3、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国家、省的统一部署下,本着“积极慎重、稳步推进”的原则,从2002年4月起开始运行,原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逐步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到2004年底,全市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5.26万人。同时,我市还加强“两个定点”管理,进行量化考核,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医保政策和服务,努力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平稳运行。目前,参保范围和对象已扩大到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和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逐步完善。
4、逐步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2002年以来,我市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覆盖面在逐步扩大,从原来的农民逐步扩大到未享受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个人筹资从20元增加到25元,各级财政及集体筹资从6元增加到30元。提高了基金抗风险能力和受益面。截止到今年6月底,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48万多人,参保率近90%。城镇居民参保已达2.2万余人。合作医疗筹资总额达到2700多万元。
(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新型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就业开始起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就业优先方针,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党和政府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制定出台了全面、完善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健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摆上重要位臵,列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强化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领导小组,开展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同时,在全市范围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的服务平台,取得了一定成效。
1、基本建成了统一开放的的劳动力市场。经过多年建设,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成效明显,运作平稳有序,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工搭建了良好的交流服务平台,对建立健全“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切实贯彻《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管理制度,规范职介行为。
2、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近年来,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左右,2002年为3.89%,2003年为3.9%,2004年为3.7%。面对企业改制、大中专毕业生大量增加等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想法设法促进就业再就业,努力开辟就业岗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完善就业服务,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同时,大力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对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采用优惠政策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就业。
3、进一步完善了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对在城乡各类企业就业的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截止到2004年底,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7%以上。完善了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把城乡各类企业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协调各部门建立了劳动保障综合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实施有效监管。同时,组织实施欠薪预警和保障金制度,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妥善及时处理。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我市重视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转业转岗工作,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政府实事工程来抓,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从提高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岗能力入手,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就业形势教育。2004年开始,开展万民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采用订单式培训等方法,提高农民培训 后的就业率。2004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余名,其中职业技能培训5100余名,帮助农民转岗就业4621人。对于被征地农民,我市还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并从2004年3月起,对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免费发放《就业培训券》,进行免费培训。同时,采取灵活机动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想方设法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放《就业培训券》5780张,参加培训的人员4271人,实现再就业2300多人。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难点。经过多年探索,已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1997年初就出台了《桐乡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按照城乡一体、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整体推进,实现应保尽保。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累计列入低保39055人次,发放低保金1776.6万元。其中,农村35383人次,发放低保金1465.6万元。同时,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调整保障标准,目前,农村为月人均150元,城镇为月人均250元。二是建立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制度。去年出台了《桐乡市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从2005年1月起对城乡低保家庭、城镇特困职工家庭及其他城乡困难家庭实施医疗救助。切实解决城乡困难人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全市上下把扶贫帮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级机关各部门,团市委、市妇联、工会等都积极参与,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服务、送温暖、送技术、扶贫建房、发教育券等形式多渠道帮助困难群体。四是建立慈善总会。2002年,我市建立了慈善总会,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加慈善捐款,目前共筹集资金1830万元,为1710余人发放救助款300余万元。
二、推进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城乡二元结构、思想认识、历史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任重道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不利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养老保险为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备,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操作的规范性,而农村养老保险全省还没有统一的政策规定,仍遵循农民自愿参保的原则,纯农民因户籍原因被排斥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在医疗保险方面,目前机关、事业和城镇企业职工已组织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较高,而农村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较低;再如失业保险,至今仍没有延伸到农村农民群体。
2、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大,没有实现应保尽保。近年来,我市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根据有关数据,我市的企业总数5000余家,职工总数20多万人,到2004年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3026家,在职参保还很低,全覆盖的任务仍然艰巨。2002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后,进展速度很快,截止到2004年底,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5.26万,但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尚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还不足10%。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受益面仅5%左右。失业保险仍没有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其中,不计算在失业率之内,不利于客观分析我市就业状况,也不利于就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3、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投入不足,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2003年,劳动保障部门就技术工人素质状况作过一项专项调查,根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桐乡市共有企业从业人员19万多,按技术工人数应占工人总数的40%比例计算,全市应有各类技术工人7.6万多人,但我市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仅1.5万多人,还不到企业需求技工总数的五分之一。一些企业急需的中高级技工更是匮乏,技术工人整体文化水平也偏低,工种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我市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为思想观念、现有技术人才培养制度、评价体系等影响,企业以及社会对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这和我市推行“工业立市”战略,建设经济强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很大差距。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定难度。根据农经部门统计,我市剩余劳动力在6万人左右。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被征地农民数量急速增加,截止到2004年底,被征地农民总人数约4.5万人左右,而且,在被征地农民中也存在相当数量的“4050”人员,就业难度不小。
5、劳动保障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近年来,我市虽然在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完善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2003年我们在全市各镇乡、街道的村组配备了就业信息联络员,在各社区配备了劳动保障管理员,但各镇乡、街道和开发区社会保障事务所至今尚未建立。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功能还不完备。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积极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既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提升城乡人民保障水平,切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我市是浙江省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市之一,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50强。因此,桐乡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既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有现实的可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深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努力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力争到2010年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总体目标是:
1、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010年底,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达到 应保尽保的目标;2007年底,劳动年龄段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60%;2010年底,劳动年龄段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略高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
2、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根据我国失业保险的有关规定,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城乡一体化后,农村个体工商户、工商企业从业人员都可以参加失业保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失业保险。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再就业的双重功能,加强失业保险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做到应保尽保。
3、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
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用人单位和职工在参加养老保险的同时,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5年,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应保对象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争取到2010年,城乡合作医疗保险与职工大病保险基本接轨,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医疗保障一体化。
4、完善城乡统筹就业体系。
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城乡就业岗位以及户籍、土地、教育等相关配套政策方面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并制定促进城乡就业的规划,全面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框架。从事第一产业的本地农村劳动力调整到20%以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达到50%以上,实行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2005年完成全市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城乡居民二元化的身份制度,清理所有的歧视或不合理的规定,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职业培训等问题,在政策、制度、服务等方面逐步实现城乡统一。
5、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结合我市实际,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加快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的与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城乡保障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达到应保尽保。要逐步形成政府负责、民政主管、部门尽职、社会参与、乡镇实施、敬老院承办的五保供养管理体制。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措施
(一)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
1、全面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框架。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和从事家庭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实行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对在城乡各类企业就业的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实行用工备案登记。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城乡各类企业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并建立有效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
2、建立城乡失业状况监控制度。实现城乡登记失业率向城乡调查失业率统计监控方式的转变。本市城乡劳动者,在城镇就业或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以及外出经商务工的均纳入就业统计范围,凡劳动年龄内的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土地被征用劳动者和自愿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均实行失业登记。城乡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7%之间。
3、统一就业服务内容和标准。城乡劳动者在求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按照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接受统一的就业服务。
4、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市场硬件建设,加快桐乡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做到乡镇有网点,街道社区有窗口,基本形成市区、镇乡(街道)、社区(村)的劳动力市场三级框架体系。同时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实现计算机管理,市区、镇乡(街道)、社区实现信息联网,形成面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信息网络,实现政府、市场、用工单位相通开放的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用工岗位信息共享的目标。
5、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灵活有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增强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实际能力。特别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弱势群体实行免费培训。经过培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初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提升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证书的社会地位,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
6、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加快和完善镇乡、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站)的建设,2005年完成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以适应就业和保障工作的需要,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服务三级网络。
(二)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协调发展。按照“一体系、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实行与目前实际相吻合,又便于向城乡整体目标过渡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
1、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政府责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督查,采用舆论、行政、法律等手段促进用人单位参保。改变基金征缴办法,全面贯彻省政府188号令《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加快推进“金保工程”,实施“五保合一”全新征缴模式。制定保面扩面措施,建立退保审核制度,做到参保人数“退一补一”,完善长效机制。强化基金征缴,多渠道筹资充实基金,提高基金支付能力。重视企业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职工养老保险续保工作。
2、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龙头的保险制度,坚持以参保人员家庭为主、集体经济补助与地方财政适当扶持为辅,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采取基金积累模式,实行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缴费水平应与农村居民的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待遇水平应与个人缴费相挂钩,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相适应,确实发挥农保养老的作用,最终减少农村低保人数,减轻政府的长期保障压力,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养老待遇正常的调整机制。注重农村养老保险办法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相互转换和衔接,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
3、不断完善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办法,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办法,并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生活保障风险准备金;二是采取分步走的办法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先实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办法,并逐步向大病医疗统筹过渡,最后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轨;三是进一步完善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的扶持办法,为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给予享受城镇集体企业失业人员同等政策优惠。鼓励被征地农民自主就业、自主创业。
4、实现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在做到“两个确保”,搞好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我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有关政策,从健全机构入手,在各镇乡、街道和各社区设立工作机构,并确保人员、经费、场地等各方面工作的落实,尽快办理移交手续,逐步完善制度,实现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把退休人员生活、学习、娱乐等都纳入社区管理范围。
(三)深化医疗保险改革,扩大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
1、深化改革,扩大覆盖。一方面要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点的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备药率,降低医疗和药品费用支出,完善结算办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努力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单位医疗补助和社会医疗救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各类人群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险需求。
2、城乡并举,完善保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加快完善城乡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切实按照上级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引导城乡居民应保对象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逐步增加政府资助的比例。要建立有效的农民合 作医疗管理体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四)努力扩大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
围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抓好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把各类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完善工伤保险政策,规范工伤认定的程序,严格落实受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有效分担参保单位的工伤风险。同时,研究浮动费率机制,加强工伤保险在工伤预防、职业康复的投入,有效调动用人单位参保积极性,更好发挥工伤保险在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的功能。
认真贯彻《浙江省生育保险暂行规定》,扩大覆盖面,从规模以上企业着手,逐步覆盖到各类用人单位,统一和规范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新办法。
全面贯彻《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规范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全覆盖。
(五)改革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确定特困农民家庭的标准,摸清处于特困农民家庭的数量、分布等情况,弄清楚造成特困家庭的原因,各种原因的比例等,以便分别处理。二是完善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低保申请、评议、审定和发放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三是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缩小城乡低保标准距离。四是低保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保障等工作相结合,对失业保险到期仍未实现再就业及被征地农民未实现就业的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给予最低生活保障。五是制定有关政策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体系。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从根本上进行扶贫帮困。六是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扶贫帮困的良好风气,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实施低保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帮助贫困城乡居民解决生活困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
2、抓好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工作。首先,对已扩建未到位的敬老院逐步进行改建,以达到标准要求。第二,政府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落实福利事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兴办、多形式供养、加快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第三,分级分担,健全保障机制。合理确定集中供养出资比例,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集中供养政策落实到位。市、镇乡、街道承担供养对象生活保障救助经费,设财政专户,专款专用;村、组负担五保对象吃、穿、医、葬的部分费用。第四,尊重供养对象意愿,入院自愿,出院自由。对愿意集中供养的供养对象,按个人申请、身体检查、镇乡、街道批准,与敬老院签订协议的程序办理入院手续。在强调集中供养的原则下,对患有精神病或传染病而不宜集中供养的供养对象,全额补助低保金,并确保粮食衣物等各项基本生活供应;对不愿集中供养的,由镇乡、街道、村和供养对象三方共同签订协议,实行分散供养,并应经常上门看望、走访、慰问。第五,完善管理体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组织网络和管理机构,形成“政府负责、民政主管、部门尽责、社会参与、乡镇、街道实施、单位承办”的供养管理体制,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第六、加强领导,严格考核。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供养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对集中供养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各级财政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的保障投入。
3、加快完善城乡重大疾病救助等制度。城乡特困人员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能有效缓解患重大疾病城乡特困人员的医疗负担,维护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健全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的需要,我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城乡差别的缩小,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特困人员,都应当切实享受到大病医疗救助,为此,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壁垒,实行城乡一体化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凡是有本市城乡常住户口、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特困户救济待遇、且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在本市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接受指定病种治疗的均可以享受医疗救助。
4、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化、规范化。按照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社会救助的特点,分别确定救助对象,实行具体救助措施,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医疗难、就学难、住房难等问题,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扩大住房救助范围,使各种专项救助真正发挥实际效能。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低保对象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要建立健全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性社会服务制度,参加社区或村范围内的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服务劳动。探索建立公益性服务劳动的激励机制,对参加公益性服务劳动表现优秀的低保对象,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提供就业信息、免费就业培训、安排就业岗位等。
牵头领导:张文华
参与领导: 徐八斤 吴娟芬
课题组成员:祖建国 陆建东 吴惠坤 张 伟
陈健伟 万叶青 张绪江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关注民生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
十二五规划关注民生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
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对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阐述,更为百姓勾画出一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美好图景。
未来5年,哪些民生难题有望破解?哪些薄弱环节将得到加强?民生领域将迈出怎样的改革步伐?人们在期待。
社保网越织越密
●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只有建立起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社保体系,才能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让百姓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所长金维刚表示。
金维刚说,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低,老百姓必定会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产生担忧,即使收入提高了,也过得不安稳,不敢消费,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并拖累整个经济运行。
健全社保体系也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只有将过去缺乏社会保障的各类人群逐步纳入社保体系,让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障,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政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过程,这也会使各类社会群体从中受益。社会保障还能使财富分配更加公平。研究显示,很多国家初次分配基尼系数在0.4甚至0.5,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基尼系数会降到0.3以下。
金维刚认为,收入的提高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但社保体系的建立健全则完全可以推进得快一些,并尽可能将所有人都纳入进来,实现“全覆盖”。
展望“十二五”,健全社保体系应重点加强哪些方面?
金维刚表示,首先要瞄准“空白点”,健全体系。比如,新农保让农民“养老不犯愁”,但城镇居民养老还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下一步应加紧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此外,还应当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机关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其次是继续扩大覆盖范围。目前社会保险扩面参保的重点人群有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原“家属工”、“五七工”等。
第三是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当前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均有各自的制度体系,未来一段时间要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此外还要提高待遇,并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他谈到,“十一五”期间,我国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未来5年,国家应着力于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继续改善退休职工待遇。
金维刚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在经济长期保持高速稳定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国家有必要也有空间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让百姓安享幸福生活。”
做大切好收入蛋糕
●专家建议,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减少创业、就业税收
“国家这些年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我们深有体会。”家在东北的刘文松、李慧娟老两口说,5年前两人的退休工资共有4000多元,现在涨到了7000元左右。“牛奶、水果天天有,吃药打针不犯愁,每年还能旅游一两次。吃穿住行,改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
“‘十一五’是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历史性突破的5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比如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比如在全国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通过增收入、扩保障、减负担,切实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迟福林认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老百姓为进一步改善物质文化消费,要求增加收入;为谋求价值体现和社会尊重,要求劳动报酬更加公平公正。此外,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从追求“国富”转向追求“民富”。“老百姓兜里有钱、心里有底了,才敢消费,才能持续地释放内需,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快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迟福林说。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期望,符合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乃众望所归。”迟福林说。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这为接下来的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一些基本公共服务如社保、医疗、教育等扎实推进,有力缓解了收入再分配的矛盾,为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缓冲、稳定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当前举国上下的共识,为进一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和理念支撑。应该说,‘十二五’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既必要也可行。”迟福林说。
“可以预见,‘十二五’我们的经济蛋糕会越做越大。”对于如何“切好蛋糕”,迟福林认为,一是要明确目标,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至50%左右。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税种,减少创业、就业税收,通过税收的二次调解,缩小贫富差距。三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减少政府行政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少盖豪华办公楼,多建医院学校”,增强“再分配”的调剂作用。四是加快推进国有垄断行业企业的改革,尽快建立起规范化的收租分红制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租金、利润的比重。五是建立工资协调机制,增强工会的议价谈判能力,合理确定企业最低工资限额。
“如果我们能在‘十二五’期间坚决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初步规范分配秩序,基本健全新型收入分配体系,到2020年以后,中国社会将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迟福林说。
缓解看病难和贵
●通过深化医改,老百姓将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降低医药费
“十一五”期间,为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期待。
坚冰已破,但路途尚遥。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新的任务开始明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医疗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周生来认为,“十二五”阶段,深化医改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
周生来分析,通过深化医改,百姓可以得到以下实惠:
平时少得病。长期以来,我国民众重治疗轻预防,由此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患者多,导致看病难。新医改倡导预防为主,通过扩大和加强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体系建设,到2015年,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全体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看病更方便。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是“十二五”医疗卫生发展的一个亮点。通过完善全科医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政策,使社区医院摆脱“庙小没菩萨”的人才困境,切实履行“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和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降低医药费。“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增强弱势人群救助能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措施,切实减轻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
人口也要均衡发展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国情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基础。五中全会把人口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数量压力依然巨大,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等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计生工作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
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把好出生人口素质第一关,着力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力度。实行男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政策,各项惠民政策中要体现对女孩家庭的照顾和倾斜。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实施积极、健康、保障、和谐的人口老龄化战略,迎战“未富先老”的冲击。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80后”人口成为流动人口主体。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快体制创新,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