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务分析文献综述
金融121班 刘泽民 5400112073
文
献
综
述
题
目:
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研究综述
摘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是指分析主体根据上市公司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等资料,应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剖析,其目的在于确定并提供会计报表数字中包含的各种趋势和关系,为各有关方面特别是投资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等财务信息,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做出相关决策,为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提供依据。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及财务报表分析的改进三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1.1 纵向分析
郭宁认为纵向分析就是同一企业采用前后期对比的方式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即将企业连续几年的会计报表数据并行排列在一起,设置“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以揭示各个会计项目在比较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和百分率的增减变化情况,从而确定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1]。
1.2 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实际上是对不同企业的同一年度的会计报表中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横向分析也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采用“可比性”形式编制财务报表,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如资产总额或销售收入)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其他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作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会计报表中各个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相对意义[2]。采用这种形式编制的财务报表使得在几家规模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比较成为可能[3]。
1.3 财务比率分析
陈宇宁认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财务比率分析是指动用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数据,并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其他有关信息,对同一报表内部或不同报表间的相关项目,以比率的形式反映它们的相互关系,据以评价该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方法[4]。
金融121班 刘泽民 5400112073
1.3.1 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5]。
主要有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流动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渠道把流动资产变成现金来偿付流动负债,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1对于大部份企业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比率。流动比率小于1是一个警示信号。还有速动比率(酸性试验比率),速动比率是流动比率的一种变形,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更为严格的测试比率。它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1: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合理的[6]。1.3.2 企业获利能力分析
企业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营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
主要有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与全部业务收入的比率。作为考核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营业利润率比营业毛利率更趋于全面,公司的全部业务收入只有抵扣营业成本和全部期间费用后,所剩余的部分才能构成公司稳定、可靠的获利能力。比平均水平高些的营业利润率通常是企业良好管理的标志。但不正常的过高营业利润率则可能意味着企业在未来会面临竞争。还有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利润总额和利息支出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于衡量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十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高于同期银行借款利率和社会平均利润率,则说明公司总资产获利能力足[7]。1.3.3营运能力分析
资产运营能力分析包括总资产周转能力分析、流动资产周转能力分析、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分析和存货周转能力分析[8]。
这里主要讲述流动资产周转能力分析和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当期销售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的比率。它主要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和资产在运营中的增值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流动资产周转能力分析是从“点”考察企业的资产运营状态,它更现实地反映了企业经营好坏的客观状态[9]。还有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表示企业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它是赊销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之比,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越快,营运资金的变现速度越快[10]。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
2.1 缺乏可比性
在比较分析时,必须选择比较的基础,作为评价企业当前实际数据的参与标准,如历史数据、同业数据或者计划预算数据。用历史的数据去判断企业目前甚至将来的财务
金融121班 刘泽民 5400112073
状况,往往不切实际。同行业之下,不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显然不能用一成不变、缺乏代表性的行业数据去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实际与计划的差异分析,以预算作为比较的基础,实际和预算的差异,有时是预算不合理造成的,不是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2.2 存在滞后性
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无论是比较分析法还是比率分析法都是一种理想的、静态的、所需的数据需要确定的分析方法,它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但对于企业的动态管理和及时管理来说,其应用价值并不大[11]。
2.3 分析的浅显性
无论是比较分析法还是比率分析法,重视的主要是对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结果的表述,而不能直接说明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获取的信息只能为企业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而无法直接解决问题,企业管理层只有通过更加深入的考察,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12]。财务报表分析的改进
3.1 调整报表
财务报表是按历史成本法编制的,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它可能已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可将用历史成本法编制的财务报表调整为现值财务报表。目前的调整方法主要有物价指数法和逐项评估法两类。物价指数法是根据物价变动将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折算为现实报表;逐项评估法则是按诸如重置成本、市场价值等分别对各项资产进行评估最后求现值的方法[13]。
3.2 结合非财务信息分析报表
要尽力弥补表外信息摄取量的不足,加大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就要增加以下信息:①法规信息。分析者必须熟悉相关的法律规范,并据以分析公司的财务活动有无违规行为,同时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施各种财务决策。② 国家经济政策信息。如产业政策关系到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及目前是否能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若企业经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其经营将会获得持续稳定发展;若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必然导致其经营发展受限。③市场环境信息。分析者必须关注各种市场的供求状况与价格信息,预测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带来的影响。④行业信息。分析者必须结合行业特征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应关注的行业信息主要有:行业水平和先进水平。⑤人力资源信息。分析者在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时,必须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首先是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了解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才能及其制定的管理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使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其次是职员数量及层次结构信息,一般地,职员的层次越高,企业越有发展前途。
金融121班 刘泽民 5400112073
3.3更新财务报表分析手段
随着财务分析手段的不断进步,提出了完善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会计电算化系统除满足记账功能外,还要满足核算和管理的要求,即以财务会计作为基础,管理会计作为主体,通过财务会计功能模块处理日常会计工作事务,采集财务信息,为管理会计模块提供原始信息和基础资料。管理会计功能模块通过对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按一定的管理模型加工处理、稽查审计、分析计算,在大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以多种形式,如报表、图表、图形等为企业领导提供精确的、科学的经营分析报告[14]。
总之,近年来大量的经济案件告诉我们,企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欺诈投资者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阅读财务报表时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而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那就难以获得有用的财务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歧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WTO后,将面对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与狼共舞的年代已经到来,企业间的兼并和个人投资行为越来越普遍,财务报表使用者只有在阅读财务报表的同时,利用分析技巧对企业公布的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从中获得对经济决策更有用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郭宁,沈剑飞.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J].今日科苑,2006,(10):I0010-I0010.[2]任晶波,杨俊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黑龙江冶金,2007,(3):45-46.[3]王广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46-48.[4]陈宇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探讨[J].苏南科技开发,2004,(3):38-40.[5]王忠伟,陈慧媛.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4):37-37.[6]刘民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导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6):14-16.[7]田丹.如何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3):47-47.[8]许英姿,王鲁东.浅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7S):180-180.[9]闫华红.如何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06,(08S):36-38.[10]王栋.小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03B):92-92.[11]佟德亮.谈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21):35-35.[12]付小丽.浅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07X):260-261.[13]程波.关于改善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措施和建议[J].会计之友,2007,(04X):24-25.[14] Romero Castro, Noelia Chousa, Juan Pi eiro.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he Financial Analysis of Sustainability[J].Business Strategy & the Environment,2006,15:322-333.
第二篇: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 企业时刻都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财务管理系统作为企业风险预警器,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收益发生偏离,进而造成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
河北金融学院的张晓萍、胡安琴在2003年第3期的《中国证券期货》上发表《国内外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他们认为,从广义上讲财务风险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无法控制或难以预计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预期财务收益与实际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李燕在2008年第5期的会计之友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她认为由于财务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本身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管理者盲目扩大规模导致决策失误使得企业产生了财务风险。企业应该从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分析指标,并且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这三个方面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淮南联合大学的张文芹在2007年发表在《黑龙江科技信息》上的《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一文中提到,财务风险的特征如下: 一是客观性: 企业财务活动存在两种可能结果, 即实现预期目标和不能实现预期目标, 这意味着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客观存在。二是全面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三是不确定性: 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四是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一般来说, 风险越大收益越高, 反之收益就越低。
二、财务风险的识别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凡玲在2006年12月发行的《特区经济》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与控制》,她认为一般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
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的刘江则对财务风险的种类有不同的见解,他在2009年5月的《现代经济信息》上发表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控制研究》一文中提到,传统意义上的财务风险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财务理论,指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因为对财务杠杆的运用而给股东增加的风险。现代财务理论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经济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概率或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因素,产生于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财务环境的多变性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运动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规律的客观存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外汇风险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俊茹在2013年《商》中发表的《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一文中提到,财务活动中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各种项目,都贯穿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都存在着许多风险。
1、筹资风险
当企业存在资金周转不足时往往会采取各种途径筹措资金,但是受资金来源渠道和还款期限的限制,企业筹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风险,如: 筹资的成本高,负债比率过高,偿债期限不合理等。
2、投资风险
企业的投资风险一般是在企业投入一定资本后,由于实际收益无法与预期收益相匹配而产生的。它主要包括了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以及购买力风险。
3、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的收益分配对企业以后的经营活动的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企业若能合理地使用收益分配政策,则投资者积极性将会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这也有利于增进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企业声誉等无形资产;反之,不科学、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会削弱企业的盈利和偿债能力,削弱投资者信心等,进而增加企业的经验风险。
4、资金回收风险
流动资金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投放资金具有一定期限(一年包括一年)的活动资金。作为企业资金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处于投入和收回过程中,企业一旦面临资金链断裂,则整个企业将陷入经验困境中。在整个资金周转过程中,由于时间及金额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回收风险。而回收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应收账款风险。不断产生的资金回收风险将使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甚至产生坏账风险,致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畅。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凡玲在2006年12月发行的《特区经济》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与控制》一文中提到,财务风险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筹资渠道不畅通、筹资成本过高以及所筹资金不能达到预期效益的可能性。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权益性的资金和债权性的资金。权益性资金是企业长期占用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它的风险只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比如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期望报酬从而导致企业吸引投资者的能力降低,筹资难度加大,造成资金成本上升;对于债务资金而言,企业取得了财务杠杆利益、负债经营的同时,如果借入的资金不能产生足够效益、按期还本付息,就会使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如支付银行罚息、拍卖抵押品等,严重的还会面临破产倒闭。
有多种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一般可以用自有资金收益率来衡量、分析筹资风险: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 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面式中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三者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比如自有资金收益率高,说明企业筹资效益大,筹资风险相对减少.相反,自有资金收益率低,说明企业筹资效益差,筹资风险相对增大.其次,在借入资金利息率低于全部资金收益率的情况下,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率愈大,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愈高.反之,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率愈小,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愈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及时调整筹资决策。
偿债能力也是衡量筹资风险程度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由以下两个指标进行描述:
(1)偿债保障比率:偿债保障比率=债务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它反映出企业以当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水平,以及偿还全部债务所需时间的长短,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偿还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弱,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可能会面临强大的偿债压力。
(2)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支付的所得税额+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这一指标越大,说明当期现金流入对偿还到期利息的保证程度越高,企业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则说明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活动中的风险的类型可分为两种:一是对内投资活动,即在生产、经营各个项目的活动中产生的风险;二是对外投资活动,如购买债券股票等证券产生的证券投资风险。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不能保证总是产生预期收益,这些投资活动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就形成了投资风险。
企业对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以谋取经营收益,但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等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收益往往会波动起伏,从而造成对内投资风险(亦经营风险)。经营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和幅度越大,经营风险便越高,反之经营风险则越低。经营风险一般通过息税前利润(率)变动率与销售量变动率间的比率的变化即经营杠杆系数等指标反映。
对外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一般通过期望投资收益(率)偏离实际投资收益(率)的可能性和幅度来估量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于单项证券投资风险的估量,常用的指标是该项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或变化系数)和β系数,指标值越大,说明投资风险越高。
3、资金回收风险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企业资金回收主要来自于销售过程。对于商品销售和劳务供应,能否及时、足额收回资本金及其收益是不能事先肯定的。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企业的信用工具、结算方式灵活多变,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从而大大提高坏帐损失的可能性。
由于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最终都体现在应收货款回收时间及其回收金额的多少上,故下述指标能很好反映衡量资金回收风险:
(1)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越快,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越少。这一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资金管理水平。
(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当然周转所用时间越短,说明回款风险越小。此外,还有应收账款回收率和坏账损失率也是衡量资金回收风险的中重要指标。
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活动的最后环节,合理的收益分配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以后的筹资奠定基础。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企业规模的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分配现金过多又可能造成企业资金紧缺,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由此就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控制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的于新花在《会计之友》2009年第二期中发表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她分析了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原则,进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并结合房地产业谈了该行业应采取的措施。她认为风险的产生是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债务水平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弱,及财务决策失误和财务环境复杂多变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进行多元经营,制定合理的风险决策,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等方式防范财务风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俊茹在2013年《商》中发表的《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一
文中提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企业财务决策战略与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企业管理者要纵观全局,深入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对企业现阶段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构建完善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对现行机制进行修改与完善,与此同时还要设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财务管理机构,制定与之相关的管理机制,采取措施有效抵御财务风险。财会部门要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对以往工作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采取措施加强防护。部门主管要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现实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这两者有效结合,切忌主观臆断。
(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平衡现金流
资本结构合理是优化财务结构的重要条件。将不同的债务按期限合理搭配,以减少偿还债务的压力,保证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融资金额大小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状况。企业应当努力使资本结构盈佳,融资成本最低,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同时,企业的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动态地平衡,当企业的现金流量充分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资产负债率;当现金流量不理想时,应降低资产负债率,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处于良性状态。
(三)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管理者要对现阶段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对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将财务管理视为当下最重要的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对财会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让其清楚认识到自身工作职责,做好份内之事,在限定时期内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保证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作,尽快实现预期设定的目标。同时,还要建立风险转移制度,例如,实施多元化经营管理;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缴纳定量的保险费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把财务风险转移给其他组织等方式。
(四)提高员工财务风险意识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所有员工对财务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尤其重要。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无论是一般的员工还是领导阶层,都应当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让其清楚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首先,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有坚实的财务基础知识,具备财务分析能力,并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有职业的敏感度,在任何时期都能及时的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再次,要专业人员在平时的工作细节里,把财务风险意识渗透进去,让企业的其他员工也培养出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凡玲在2006年12月发行的《特区经济》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与控制》一文中指出,财务风险的控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资风险控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发展还不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筹资渠道逐步多样化。因此,需要正确选择筹资方式,选择标准是方案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经济性要求综合资金成本率越低越好。安全性是指筹资风险对筹资目标和项目建设影响的程度。重点在分析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确定其导致项目延期、停建或失败的可能性和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加以防范。
2、合理确定财务结构,控制负债经营风险。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在评价、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重点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
企业经营的规模和实力;二是企业销售收入的稳定性和成长率;三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四是资产结构的影响;五是财务结构的弹性分析。
(二)投资风险控制
1、企业进行项目投资行为时应做到:(1)合理预期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各种可行方案科学分析评价,从中选出最优的决策,切忌主观臆断。(2)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根据总杠杆、经营杠杆和筹资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经营风险很高的企业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3)在突出主业的情况下,也应注意多种经营,使多种产业和多种产品在利润和时间相互补充,以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
2、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防范与控制证券投资风险。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从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案,合理进行投资组合。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企业进行证券投资时,可购买不同行业的证券以降低相关系数.如果购买同一行业内的证券,应尽量避免全部购买同一家公司的证券。根据威廉·F·夏普教授提出的012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投资组合的关键则在于投资者应根据期望的收益和所愿承担的风险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并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将是好的投资决策所必需解决的问题。
(三)资金回收风险控制
1、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方案,用5C原则来衡量客户享受的信用标准;赊销后企业应尽快回收账款;建立客户账龄分析体系等措施防范坏账风险。现金折扣也是企业减少坏账损失、降低风险的措施,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应该权衡提供折扣后获得的收益与现金折扣的成本来决定现金折扣的多少。
2、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
(四)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企业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做好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核算工作,这样有利于防止企业高估资产和虚增利润;做好现金预算,使企业的收益分配和企业的筹资方案、投资方案结合起来考虑,能有效防范及其控制收益分配对企业未来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有计划地建立价格变动补偿基金,保证收益分配不影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关注企业下一年生产情况和资金使用来源,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为企业未来发展打好经济基础的同时能降低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
淮南联合大学的张文芹在2007年发表在《黑龙江科技信息》上的《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中认为,财务风险防范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认真分析外部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 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二)努力建立和保持最优资本结构, 合理进行筹资, 防范筹资风险。我国企业应努力形成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 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 既要充分利用负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要防止过度举债引起较大的财务风险。在筹资决策过程中, 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 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 对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 权衡各种筹
资方式的成本与风险, 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 达到最优资本结构。
(三)科学进行投资决策, 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投资风险。对于我国企业, 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克服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 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投资回收和盈利能力进行科学的预测, 才能提高收益, 减少损失。
(四)加强对存货与应收账款的管理, 防范存货跌价风险和坏账风险。对存货, 要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 尽可能降低存货成本。例如在资金上实行ABC 控制, 在数量上执行批量控制,在价格上采取比价采购。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做到: 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客户的资信调查;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建立销售责任制, 配合采取各种措施加速资金回笼。
(五)合理进行利润分配, 控制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直接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规模和技术更新改造能力。分配股息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如果利润率很高, 而股息分配较低, 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 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并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使企业持续、稳步的发展。
第三篇:财务风险 外文文献
外文文献
The Important Of Financial Risk
Sohnke M.Bartram Gregory W.Brown and Murat Atamer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terminants of equity price risk for a largesample of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64 to 2008.Weestimate both structural and reduced form models to examine the endogenous natureof corporate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otal debt debt maturity cash holdingsand dividend policy.We find that the observed levels of equity price risk areexplained primarily by operating and asse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irm age size assettangibility as well as operating cash flow levels and volatility.In contrast impliedmeasures of financial risk are generally low and more stable than debt-to-equity ratios.Our measures of financial risk have declined over the last 30 years even as measuresof equity volatility e.g.idiosyncratic risk have tended to increase.Consequentlydocumented trends in equity price risk are more than fully accounted for by trends inthe riskiness of firms’ assets.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ypical U.S.firm substantially reduces financial risk by carefully managing financial policies.As aresult residual financial risk now appears negligible relative to underlying economicrisk for a typical non-financial firm.Keywords:Capital structure; financial risk; risk management;corporate finance1
1.Introduction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has brought significant attention to the effects offinancial leverage.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high levels of debt financing by financialinstitutions and household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crisis.Indeed evidenceindicates that excessive leverage orchestrated by major global banks e.g.through themortgage lending and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and the so-called “shadowbanking system” may be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e recent economic and financialdislocation.Less obvious is the role of financial leverage among nonfinancial firms.To date problems in the U.S.non-financial sector have been minor compared to thedistress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despite the seizing of capital markets during the crisis.For example non-financial bankruptcies have been limited given that the economicdecline is the largest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In fact bankruptcyfilings of non-financial firms have occurred mostly in U.S.industries e.g.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newspapers and real estate that faced fundamentaleconomic pressures prior to the financial crisis.This surprising fact begs the question“How important is financial risk for non-financial firms” At the heart of this issue isthe uncertainty about the determinants of total firm risk as well as components of firmrisk.Recent academic research in both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 hasrekindled an interest in analyzing equity price risk.A current strand of the assetpricing literature examines the finding of Campbell et al.2001 that
firm-specificidiosyncratic risk has tended to increase over the last 40 years.Other work suggeststhat idiosyncratic risk may be a priced risk factor see Goyal and Santa-Clara 2003among others.Also related to these studies is work by Pástor and Veronesi 2003showing how investor uncertainty about firm profi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of idiosyncratic risk and firm value.Other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role of equityvolatility in bond pricing e.g.Dichev 1998 Campbell Hilscher and Szilagyi2008.However much of the empirical work examining equity price risk takes the riskof assets as given or tries to explain the trend in idiosyncratic risk.In contrast thispaper takes a different tack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equity price risk.First we seek tounderstand the determinants of equity price risk at the firm level by considering totalrisk as the product of risks inherent in the firms operations i.e.economic or businessrisk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financing the firms operations i.e.financial risks.Second we attempt to asses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isks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policy.Early research by Modigliani and Miller 1958 suggests that financial policymay be largely irrelevant for firm value because investors can replicate manyfinancial decisions by the firm at a low cost i.e.via homemade leverage andwell-functioning capital markets should be a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financial andeconomic distress.Nonetheless financial policies such as adding debt to the capitalstructure can magnify the risk of equity.In contrast recent research on corporate riskmanagement suggests that firms may also be able to reduce risks and increase valuewith financial policies such as hedging with financial derivatives.However thisresearch is often motivated by substantial deadweight costs associated with financialdistress or other market imper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financial leverage.Empiricalresearch provides conflicting accounts of how costly financial distress can be for atypical publicly traded firm.We attempt to directly address the roles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isk byexamining determinants of total firm risk.In our analysis we utilize a large sample ofnon-financial firms in the United States.Our goal of identifying the most importantdeterminants of equity price risk volatility relies on viewing financial policy astransforming asset volatility into equity volatility via financial leverage.Thusthroughout the paper we consider financial leverage as the wedge between assetvolatility and equity volatility.For example in a static setting debt provides financialleverage that magnifies operating cash flow volatility.Because financial policy isdetermined by owners and managers we are careful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firms’asset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n financial policy.Specifically we examine avariety of characteristics suggested by previous research and as clearly as possibledistinguish between those associated of the company(i.e.factors determining economic risk)and those associated with financing the firm(i.e.factors determining financial risk).We then allow economic risk to be a determinant of financial policy in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Leland and Toft(1996),or alternatively, in a reduced form model of financial leverage.An advantage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approach is that we are able to account for both the possibility of financial and operatingimplciations of
some factors(e.g.dividends),as well as the endogenous nature of the bankruptcy decision andfinancialpolicy in general.Our proxy for firm risk is the volantility if commonstock returns derived from calculat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daliyequity returns.Our proxies for econmic risk are designed to capture the essentialcharactersiticsof the firm’s operations and assets that determine the cash flow generating process for the firm.For example,firm size and age provide measures of line of –businessmaturity;tangible assets(plant,property,and equipment)serve as a proxy for the ‘hardness’of a firm’s assets;capital expenditures measure captial intensity as well as growth potential.Operatingprofitability and operatingprofit volatilityserve as measures of the timeliness and riskiness of cash flows.To understand how financial factors affect firm risk,we examinetotal debt,debtmaturity,dividend payouts,and holdings of cash and short-term investments.The primary resuit or our analysis is surpriing:factors determining economic risk for a typical company exlain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varation in equity volatility.Correspondingly,measures of implied financial leverage are much lower than observed debt ratios.Specifically, in our sample covering 1964-2008 average actual net financial(market)leverage is 1.50 compared to our estimates of between 1.03 and 1.11(depending on model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technique).This suggests that firms may undertake other financial policise to manage financial risk and thus lower effective leverage to nearly negligible levels.These policies might include dynamically adjusting financial variables such as debt levels,debt maturity,or cash holdings(see,for example , Acharya,Almeida,and Campello,2007).In addition,many firms also utilize explicit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 such as the use of financial dervatives,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with investors(e.g.lines of credit,call provisions in debt contracts ,or contingencies in supplier contracts),spcial purpose vehicles(SPVs),or other 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 techniques.The effects of our ecnomic risk factors on equity volatility are generally highly statiscally significant, with predicted size and age of the firm.This is intuitive since large and mature firms typically have more stable lines of business,which shoule be reflected in the volatility.This suggests that companties with higher and more stable operating cash flows are less likely to go bankrupt, and therefore are potentially less risky.Among economic risk variables,the effects of firm size ,prfit volatility,and dividend policy on equity volatility stand out.Unlike some previous studies,our careful treatment of the endogeneity of financial policy confirms that leveage increases total firm risk.Otherwise,fiancial risk factors are not reliably to total risk.Given the large literature on financial policy , it is no surprise that financial variables are , at least in part , determined by the econmic risks frims take.However, some of the specific findings are unexpected.For example , in a simple model of capital structure ,dividend payouts should increase financial leverage since they represent an outflow of cash from the firm(i.e.,increase net debt).We find that dividend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This suggests that paying dividends is not as much a product of financial policy as a characteristic of a firm’s operations(e.g.,a mature company with limited growth opportunities).We also estimate how
sensitivities to different risk factors have changed over time.Our result indicate that most relations are fairly stable.One exception is firm age which prior to 1983 tends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risk and has since been consisite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risk.This is related to findings by Brown and Kapadoa(2007)that recent trends in idiosyncratic risk are related to stock listings by younger and riskier firms.
第四篇: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治理是以公司治理为前提和基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世界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思考财务治理的问题。西方理论界和实务界通过对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综合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中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和我国财务实践的推动下进行了独立的财务治理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本文通过对财务治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展示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过程。
关键字:财务治理;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研究;财务治理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萌芽与发展——西方财务界初步探索
(一)财务治理两大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
西方理论界与实务界并未专门研究财务治理问题。西方有关财务治理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企业财务和公司治理等研究中。西方财务界对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15、16世纪时期。1900年法国学者贝奇里尔(Bachelier,L)发表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开始将财务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
现代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是以马科维兹(M ark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1952)、莫迪格利尼(Modigliani)和米勒(M iller)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大理论加之以后发展起来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石。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而正式展开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32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发表的经典论文《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经过60年代前后鲍莫尔(Baumol)、马瑞斯(Marris)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特别是近些年企业理论的发展、成熟,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为其进一步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二)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的融合性研究
随着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日趋复杂的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仅仅从各自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或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经济实践的需要了。理论研究需要拓展视野,进行交叉性学科研究。
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资本结构的代理理论,该理论从代理成本角度研究股权和债券的财务治理作用。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使股权和债权两种融资方式的编辑代理成本相等,从而实现总代理成本的最小化。他们还认为,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所有者必须合理设置激励与监督机制,只有当经营者的薪酬与监管成本之和小于代理成本时,治理结构才有效。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8)在《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一文中明确指出:应综合考察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如负债与股权融资,不仅仅是可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更是可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文章在比较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与“代理理论”分析方法基础上,阐释了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受交易费用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资产的特性。此外,该文还就其他一些相关治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综合研究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992年12月,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卡德伯瑞(Cadbury)报告在英国产生。该报告由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合作成立的公司治理委员会起草并发布。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The 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报告注重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尤其注重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
二、财务治理理论形成与建立——国内财务界深入研究
(一)国内财务治理体系的初步探索和形成
郭复初(1993)出版了著作《国家财务论》,初步形成了国家财务理论框架,提出了国家财务独立论等五大理论,对我国财务理论全面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建设等财务实践工作,指导意义非常重大。
刘贵生(1994)指出财务本质上是拥有分配权的所有者对财务资源的一种分配活动,这种分配活动反映着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强调财务分配权在财务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国内对财务治理研究的开创性探索。
干胜道(1995)结合经营权泛滥而所有权弱化这一问题,从所有权的角度研究财务,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所有者财务论阐明了所有者在公司财务中的地位,指出了公司财务治理中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强调了所有者财务的治理作用,对认识和发展财务治理理论意义重大。
李心合(1996)开创性地提出了财会治理结构的概念,提出财会治理结构是以财、会、审分离为基础、完善总会计师制度为保证,通过增设财务委员会,理顺上下级财务部门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汤谷良、谢志华、王斌(1997)系统地提出了在财务理论界影响广泛的“财务分层理论”。将企业产权机制引入到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充分揭示、论证了公司财务层次性,提出了现代企业分层管理架构,对现代财务理论发展意义重大。
伍中信(1998)在《财政研究》第 2 期发表了“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一文,初步提出了“财权流理论”,并在专著《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中,对财权性质、内涵、特点及财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了“财权流”概念,并将其作为财务本质一般表述——“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现代财务本质特点的特殊表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财权作为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以及其在企业财务中处于核心地位,从而将财权配置等相关问题研究提高到了另一个理论高度。
这个阶段处于财务治理的探索阶段,学者们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有关财务治理的观点。但在这一时期,财务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尚未明确的提出。
(二)我国国内财务治理理论研究
1、财务治理主体主要观点述评。
关于财务治理主体的内涵,目前我国财务理论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冯建(1999)认为,财务主体是指“独立进行财务活动、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通常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
油晓峰(2005)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认为参与财务治理的主体不可能太多,因为太多的主体容易使交易成本上升。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在企业中投入专用性资产的(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符合这类定义的只有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因为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具有高的资产专用性。
杨淑娥、金帆(2002)将财务治理利益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大股东和董事会及经理层,一般都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在财务治理中居于相对主动地位;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小股东、政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其进行公司财务治理的难度大于第一类主体,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即谁参加财务治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的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其主体是代表企业利益相关者、具有财务专业知识人员所组成的集团,如股东等出资者的财务总监、代表经营者的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债权人或其委托的专业人员、职工代表等。
章铁生、林钟高(2005)认为,财务治理行为主体是指拥有特定财权并参与财务治理的自然人和法人,包括直接行为主体和间接行为主体,确定财务治理行为主体的核心问题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力。一般来说,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即治理行为主体也主要为以上四者。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主体是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力机构、个体与法人。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债权人。在规范的治理结构中,政府等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直接影响不大,其主体资格很难得到体现,并且公司员工乃至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财务活动的机会很少,即使有资格在重大治理问题方面有一定影响,也大多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等机构中的代理人行使权力,因而不应列为财务治理主体。
2、财务治理客体主要观点述评
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客体的研究很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张敦力博士和杨淑娥教授的论述。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客体是指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公司治理主体发展一样,在企业演进过程中,公司治理客体也从如何保护股东利益,演变到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机制设计、机构设置,维护企业内部成员、外部成员的合法权益。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客体,即财务治理对象,取决于财务治理的属性。财务治理的核心在于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财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成为财务治理的现实内容。因此,如何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是财务治理的客体,具体表现为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及分配等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
杨淑娥(2004)首先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于财务信息的治理,具体应该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呈报和披露。第一类利益主体治理的任务是保证信息生成、呈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类利益主体应该将信息的监督、检查以及披露的治理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以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同时,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在财权的合理配置上。其实,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一种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问题,在公司中谁掌握了财权,谁就在很大程度上占了主动、占了上风,所以争夺财权的斗争历来是公司各种权力斗争的核心。财权具体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三权”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制衡,使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得到落实,其“剩余索取权”也就能有效保证。最后,研究财务治理的客体还应该与治理的目标相联系,即财务治理的最终理想是使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而财权配置的“动态均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
3、财务治理目标主要观点的述评
财务目标是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关于财务治理目标,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主要有“经济效益最大化” 张先治,1997)、“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王庆成,1999),“企业价值最大化”(王化成,2000)等。
郑红亮(1998)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给经营者以充分的自由去管理好企业,股东不能对其作过多的干预;另一方面,要保证经营者以股东的利益为准绳运用这些自由去管理企业,即企业经营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至少最终目的不是制衡,而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和途径。
张敦力(2002)认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李秉祥、曹艳玲(2002)指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姚晓民、何存华(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他认为,财权的合理配置对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运用其财权的基本途径是编制、呈报或审阅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治理的实质就是对财务信息生成程序、生成质量和呈报机制等的规范,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配置与再配置等。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目标最终从属于财务总体目标,也是公司治理目标的具体财务表述。依据财务治理自身的特点,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这些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是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直接约束,是财务治理体系要取得的最终运作成果,也是财务决策科学以及本金增值的根本保证。
4、财务治理内容主要观点述评
黄菊波(2002)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一个权利的配置问题,而财务治理的内容包括:投融资、股利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财务报告的及时、准确与充分。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
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
姚晓民(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安排。
林钟高、叶德刚(2003)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程宏伟,《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一个财务治理的分析性框架》,《经济师》第6期,2002年
[2]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4]干胜道,《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5]郭复初,《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6]李秉祥,曹艳玲,《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西部财会》第2期,2003年,(2)[7]李连华,《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第10期,2002年
[8]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10]林钟高,叶德刚,《财务治理结构:框架、核心和实现路径》,《财务与会计》第4期,2003年
[11]林钟高,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12]刘贵生,《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13]饶晓秋,《财务治理实质是一种财权划分与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当代财经》第5期,2003年
[14]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会计研究》第5期,1997年
[15]汤谷良,《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会计研究》第5期,1994年 [16]王庆成,《财务管理理论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8]伍中信,《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财政研究》第2期,1998年
[19]伍中信,《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研究评述》,《财会通讯》第2期,2006年
[20]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 [21]杨淑娥,《公司财务治理要素,框架及治理效果评价》,《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大会会议简报》第2期,2004年
[22]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第1期,2002年
[23]姚晓民,何存华,《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财贸经济》第2期,2003年
[24]衣龙新,《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4 [25]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6]油晓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7]于东智、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会计研究》第8期,2003年
[28]张敦力,《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中国审计》第4期,2002年 [29]章铁生,林钟高等《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0]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1998年
[31]Jenson,M.C.and Meckling,W.(1976),“Theory of Firm : Managerial Behavior , Agency Costs , and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305-360 [32]Modigliani,Franco and Miller,Merton(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8, 261-297 [33]Williamson,O.E.(1988),“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Journal of Finance , 43 , 567-591
第五篇:财务分析
2011年3季度财务分析
我公司是2010年9月10日经省金融办批准成立的,于2010年10月23日正式挂牌营业。自营业以来,公司坚持规范运作,依法经营,坚持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贷款审贷分离及贷后跟踪调查等内部管理制度,各项业务逐步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基本情况。本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2011年7月28日从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行拆入资金2500万元,期限为一年。贷款业务方面,截止9月末,累计发放各项贷款328笔,累计贷款额16532万元,其中按单户贷款余额划分,余额不超过50万元的,贷款累放额11820万元占累计贷款的71%;余额不超过100万元的,贷款累放额13226万元占累计贷款的80%。当月各项贷款余额7344万元,最高单户贷款余额250万元,我县涉农贷款余额7344万元,占100%,有力支持了我县三农的发展。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严格执行贷款的“三查”和审贷分离制度,有效的控制了风险,到期贷款收回率达到100%,无一逾期,实现了信贷资产的良性循环。
二、二、财务情况。本月实现贷款利息收入 112万元,累计收入 428万
元,本月实现营业利润 61万元,累计实现营业利润303万元,应缴各项税金123万元,净利润238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双丰收。
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2011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