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5 14:4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第一篇: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华夏中国疆域辽阔,文化深厚,各地丰富的地方文献让泱泱中华无愧于“文明古国”的美誉,地方文献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对其发展现状做了基本估计和全面分析,认为它取得了七个方面的重要进展;从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实业化、国际化等六个方面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论文发表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2.2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2.5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

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2]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

(二)[C].2001.12.[3]孟连生,丁颖.中国文献计量学核心文献、核心著者与核心期刊[J].图书情报工作,1998,(4):21-24.[4]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5]WhiteHD,GriffithBC.Authorcocitation:aliteraturemeasureofintellectualstructure[J].JASIS,1981,32(3):153-172.[6]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情报学报,1994,(6):454-463.[7]张保明.我国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进展[J].情报学报,1986,5(3-4):294-305.[8]AlmindTC,elal.InformetricanalysisontheWorldWideWeb:methodologicalapproachestowebmetrics[J].JournalofDocumentation,1997,(4).[9]邱均平,陈敬全.网络信息计量学及其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3

第二篇: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H指数(H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欢迎阅读。

关键词:h指数;文献计量学;定量分析;CNKI

摘 要:文章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文献年载量、作者、期刊和主题等方面对h指数研究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了解h指数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引言

2005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系J.E.Hirsh教授提出了h指数[1],h指数是用来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就。该指数将论文数量和质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h指数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Nature[2]和Science[3]相继进行了报道。关于h指数的研究风起云涌,为了了解近几年国内h指数研究进展,笔者选择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从文献年载量、作者、期刊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以CNKI中国知网为统计源,选取“主题”为检索字段,采用“h指数”“h-指数”“h型指数”“Hirsch指数”进行逻辑“或者”组合进行高级检索,检索2005年至今的所有数据,检索时间为2013年11月21日,得出相关记录792篇,对检索命中的论文逐一进行核实,剔除重复、约稿、不相关的论文,最后查漏补缺,最终选出547篇,选用NoteExpress和Excel作为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

3.1 文献年载量分析

对某一领域的文献发表年代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上了解该领域的现有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检索、整理共得出h指数领域的文献547篇,统计数据见图1。

从图1可知,2005年国内首次出现关于h指数的报道,是来自“云中客”发表在《物理》上的h-指数[4],2006―2009年h指数文献呈现快速增长的趋

图1 h指数论文数量分布表

势,说明h指数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和持续的关注,尤其是2009年文献量比前几年的总和还要多,增长突飞猛进,研究热度达到了高峰,h指数经过了4年的成长期,2010年以后开始退热,2010―2013年进入了它的成熟期,这符合文献增长的规律,接下来4年的文献既横向拓展,发掘交叉学科,又纵向深入,细化理论和应用。

3.2 作者分析

通过对某一学科领域论文的作者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该学科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关注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可以了解其对整个学科发展所起的引领作用。统计表明:547篇文献共涉及778位作者,其中发表一篇文献的有598位作者,占总数的76.8%,高于洛特卡定律经验值60%,原因应该是h指数的研究历程不长,从2005年才开始研究。根据普赖斯定律[5],核心作者发文数m需满足m=0.749*nmax(nmax表示发文最多作者的论文数,m为核心著者最低发文量)。表1中叶鹰发文最多为11篇,因此nmax等于11,m=0.749*11≈2.5取整数为3,应将发表3篇文章以上的作者确定为核心作者,但是一篇文献一般有两到三个作者,且同一篇文献会被归到每一个作者名下一次,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将发表6篇以上的作者确定为核心作者(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3位核心作者中有9位来自高等院校,原因在于高校集中了大量的学术资源,说明了高等院校在h指数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尤其是浙江大学的叶鹰教授,是在h指数方面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他还在2008年申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h-指数和类h-指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编号:70773101),金碧辉、邱均平、许新军等也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尤其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金碧辉[6],撰写的“科学家为自己设计了一项评价指标:h指数”,是国内最早的关于h指数的研究成果。

3.3 期刊分析

根据文献的集中分散规律,某一研究领域大部分文献相对集中在少数期刊上,而剩余的文献则依次分散在其他大量的相关期刊上。因此,分析论文的来源期刊是了解本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掌握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有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了解掌握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7]。据统计,547篇文献有498篇期刊论文,40篇学位论文和9篇会议论文集,分布在150种期刊和9份会议论文集上。其中仅载1篇的期刊有94种,占期刊总数的62.7%,刊载2篇论文的期刊有20种,载文量在3篇的期刊有10种,载文量在4篇和5篇的期刊分别是4种和7种,载文量在6篇及以上的期刊见表2。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核心期刊区所载论文量占总论文量的1/3。h指数研究领域的论文总量为574篇,其核心区所载的论文数应为547/3=182篇。由表2可以得出:①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为载文量17篇及以上的期刊,即《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情报科学》《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现代情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和《科技管理研究》。②刊载文献最多是《图书情报工作》和《情报杂志》,载文量都是38篇,这两个期刊都是图书情报学的核心期刊,其次就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载文量是25篇,排在了第3位,它不是情报类期刊但载文量很高,究其原因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开辟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4―2006年)》中期刊的h指数研究专栏,前3种刊是核心中的核心,在h指数研究中走在其他期刊的前列,把握热点,密切关注前沿课题。

3.4 主题分析

分析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可以深入了解我国h指数的研究现状,了解当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对547篇论文的题名、关键词、摘要以及部分全文进行阅读,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h指数基础理论研究、h指数的应用研究、h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的比较等方面(见表3)。3.4.1 h指数基础理论研究。h指数基础理论研究文献占了13.2%,说明受到了一部分学者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h指数优缺点的分析和改进、提出了多种类型的h指数、分析h指数的影响因素等。在国内h指数理论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叶鹰,探讨了h指数和类h指数的形成机理[8]。聂超等针对h指数完全忽视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以及低被引论文的缺陷,对h指数进行了综合改进[9]。周春雷针对h指数隐藏着一个被精确注水的重大缺陷,提出了一些预防建议[10]。为了完善h指数,学者们提出了一些h指数的衍生指数,例如金壁辉等针对h指数缺乏灵敏度、缺乏区分度、缺乏波动性这些缺陷,提出了R指数和AR指数。R指数解决了h指数的灵敏度和区分度的问题;AR指数解决了h指数只升不降的问题[11]。张学梅为克服h指数评价普通科学工作者学术贡献时存在的局限性,对h指数进行修正,设计出了一种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hm指数[12]。叶鹰在h指数的启发下提出了f指数,该指数适于学科、国家、机构、期刊、学者多层面学术排序[13]。还有许新军提出了ha指数[14]和hd指数[15]、安静等提出的K指数[16]等。对于h指数的影响因素,王华华等用SPSS软件拟合SCI引文数据库及Scopus数据库中对同一个科学家的h指数,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差异的主要原因[17]。查颖探讨了自引对h指数的影响[18]。刘宇松讨论了非第一作者对h指数的影响[19]。

3.4.2 h指数的应用研究。由于h指数计算简便,容易被科研人员接受,因此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统计表明:有371篇文献主要探讨了h指数的应用,占总数的67.8%。①科研人员的h指数。h指数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评价科研人员,邱均平、缪雯婷[20]和张学梅[21]都选取了图书情报学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分别计算出了他们各自的h指数。邱均平等人指出h指数与传统的文献计量指标有较高的相关性,h指数存在只升不降、区分度不高等缺陷。张雪梅用h指数与传统指标进行比较,描述了使用方法不同时出现的差别,她还总结了h指数的适用范围。王玉、许昌泰对我国科学院生物医学部部分院士进行个人绩效评价[22]。马妍等把h指数与类h指数应用在人才遴选上[23]。②科研集体的h指数。万锦?、花平寰等将h指数用于高等院校的评价中,说明了高等院校h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部分重点大学的h指数,探讨了h指数与其他计量指标的相关性[24]。刘颖利用h指数和类h指数评价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25]。次仁拉珍、叶鹰等探析了世界百强企业的h指数,认为专利数量和质量因素的专利权人h指数可作为对企业进行评价的独立指标[26]。③期刊的h指数。在国内,万锦?首次将h指数应用于学术期刊的评价上,他计算了《中华医学杂志》的h指数,指出了各种因素对h指数数值的影响[27]。赵基明用h指数对SCI收录中国学术期刊进行评价[28]。且赵基明用h指数评价《中国图书馆学报》,结果表明该刊h指数值高达30[29]。④其他应用。h指数和类h指数还应用在了专利、基金和图书馆借阅等领域,最近几年,张晓阳将h指数应用在了博客影响力评价上[30],周志峰用其来评价微博[31]。

3.4.3 h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的比较。h指数作为一个新生的评价指标,与其他评价指标是什么关系呢?刘红将期刊h指数和影响因子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同一分类中,按照h指数的排序较影响因子排序有差异,尤其是对载文量少、影响因子偏高的综述性期刊的排序有修正作用,发现h-指数比影响因子更能科学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影响力[32]。陈红光、雷二庆实证分析得出:与影响因子相比,期刊h指数能够深刻揭示期刊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整体的、长期的影响力。h指数能够纠正载文量低、综述类文献等因素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虚增效应或误差,也能部分消除学科因素的影响。h指数对于大载文量和低影响因子期刊而言,是一个更客观、更适宜的评价指标[33]。张垒、唐恒研究了h指数、g指数、影响因子与载文数、被引频次、发表年月等因素的相关性大小,并对这些关联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34]。

3.4.4 h指数研究综述。综述性文献能够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丁楠、周英博、叶鹰从改进指数、实证分析、数学模型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h指数和h型指数的研究进展[35]。王勇、徐永红等从h指数的定义、h指数的拓展研究以及类h指数三个方面,概括了国内外h指数和类h指数的研究进展,指出了h指数的优缺点、数学模型以及应用潜力,并列举了对h指数的改进指数,以期为h指数的研究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36]。结语

通过对h指数文献进行多方面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对h指数的研究开展得相当多,尤其是h指数的应用方面,涉及多个领域,同时,为了弥补h指数的缺陷,学者们相继提出了一些h指数的衍生指数,但也要注意到h指数并不是万能指标,与其他传统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保证其客观、公正、合理。h指数的研究虽已相当丰富,但还有许多值得商讨的问题,可以预测今后h指数的研究仍是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Hirsch 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46):16569-16572.[2] Ball P.Index Aims for Fair Ranking of Scientists[J].Nature,2005(7053):900.[3] Anonymous.Data Point[J].Science,2005(5738): 1181.[4] 云中客.h-指数[J].物理,2005(11):50.[5] 靖继鹏,马费成,张向先.情报科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6-77.[6] 金碧辉.科学家为自己设计了一项评价指标:h指数[J].科学观察,2006(1):8-9.[7] 袁顺波,董文鸳.新世纪图书情报界图像检索研究总况探析――LISA数据库收录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9):40-43.[8] 叶 鹰.h指数和类h指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导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5):2-5.[9] 聂 超,高慧颖.基于h指数的科研评价综合改进[J].情报杂志,2010(1):93-96.[10] 周春雷.h指数的潜在缺陷――h指数精确注水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8):112-114.[11] 金碧辉,Ronald Rousseau.R指数、AR指数:h指数功能扩展的补充指标[J].科学观察,2007(3):1-8.[12] 张学梅.hm指数――对h指数的修正[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116-118.[13] 叶 鹰.一种学术排序新指数――f指数探析[J].情报学报,2009(1):142-149.[14] 许新军.ha指数:对h指数的修正――“金牌优先”法则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8-12.[15] 许新军.期刊评价的新指标――hd指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34-36.[16] 安 静等.类h指数:K指数的修正机理及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6):382-384.[17] 王华华,潘 卫.不同数据库H指数的差异分析及改进[J].图书情报工作,2008(11):36-39.[18] 查 颖.H指数与论文自引――以图书情报领域中国学者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6):36-38.[19] 刘宇松.非第一作者对H指数的影响[J].今日科苑,2010(20):130.[20] 邱均平,缪雯婷.h指数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以图书情报学领域中国学者为例[J].科学观察,2007(3):17-22.[21] 张学梅.用h指数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界作者进行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7(8):48-50.[22] 王 玉,许昌泰.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H指数分析[J].现代情报,2010(10):23-25.[23] 马 妍等.H指数与类H指数应用于人才遴选的可行性探讨[J].情报科学,2013(6):60-66.[24] 万锦?,花平寰,赵呈刚.中国部分重点大学h指数的探讨[J].科学观察,2007(3):9-16.[25] 刘 颖.利用h指数及衍生h指数评价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术影响力[J].图书馆建设,2009(11):77-81.[26] 次仁拉珍,乐思诗,叶 鹰.世界百强企业h指数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6-79.[27] 万锦?等.h指数及其用于学术期刊评价[J].评价与管理,2006(3):1-7.[28] 赵基明.h指数及其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应用[J].评价与管理,2007(4):14-20.[29] 赵基明,舒明全.基于CSSCI的《中国图书馆学报》h指数及核心作者测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98-102.[30] 张晓阳,李晓亮.科学家博客h指数评价及其相关性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2):66-69.[31] 周志峰,韩静娴.h指数应用于微博影响力分析的探索――以我国“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微博为例[J].情报杂志,2013(4):63-67.[32] 刘 红.科技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6).[33] 陈红光,雷二庆.中国SCI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3):402-404.[34] 张 垒,唐 恒.影响h指数、g指数、影响因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20):139-143.[35] 丁 楠,周英博,叶 鹰.h指数和h型指数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8(1):72-77.[36] 王 勇,徐永红,姚 萍.科研评价指标――h指数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S1):41-44.

第三篇:公允价值计量利弊分析论文

摘 要 认识了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基本特征,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弊端,发挥优越性的举措。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表现为: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足之处在于: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容易导致利润操纵;信息成本较高。基于此认识,提出克服弊端,发挥优越性的两点举措:普及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和计量的专门技能;尽快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 优越性 弊端 举措 1 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基本特征公允价值(Fair value)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第32号公告中是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7号概念公告中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各国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可以概括出其基本特征是:①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②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③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交易,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动态观。三大要件是前提,市场信息的评价是核心,动态是表现。关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即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于2004年6月23日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利益相关集团征求意见。在此后的年内,FASB与其他各方组织展开多方合作,终于在2005年10月21日发布了《工作稿》。对公允价值的估计主要涉及三种方法,即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无论运用哪种方法估计公允价值,都涉及到选择合适的市场数据,然后导入估计方法的模型中,从而对公允价值进行估算。公允价值等级结构的功能便是对导入模型的市场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分类、选择,保证估算的公允价值数据更为准确可靠。公允价值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①活跃市场中的公开报价;②相同资产或负债在不甚活跃的市场中的公开报价;无论市场活跃与否,类似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中的公开报价;③市场中可以观测到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非价格信息;④资产或负债相关,但只能间接观测到的市场信息;⑤公司内部数据。五个层次的市场数据的可靠性由强到弱依次降低,因此,在选择上的优先顺序也是从①至⑤。只有在无法获得前4个层次市场数据的情形下,才可以选择第5级公司内部数据来代替市场数据,但即使选择内部数据,在计算时也应尽量考察市场因素,把个体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选择可靠性越强的市场数据进行估计,所得到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越强。2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 2.1 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主要以合约形式出现的金融衍生工具因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加之交易和事项大多并未实际发生,传统的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传统的成本计量必须等到合约真正履行或取消之时,才一次性地报告,企业在该金融衍生工具上的损益,实际上揭示的将是一个累积数字。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形成一个对市场价值判断的价值。因此,公允价值能计量、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同时,将金融衍生工具的到期累计风险分散到其合约的存续期间,也符合稳健性原则。2.2 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按传统的会计学收益概念,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于交易期间已实现的投入和对应费用之间的差额。经济学的收益概念除包括会计收益外,还包括非交易和未实现的资产价值变动形成的利益或损失,较之会计收益在内容上更为真实和全面。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恰恰就是既要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也要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益和损失。这样可弥补会计收益的不足而向经济收益看齐,更加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真实收益,可以全面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2.3 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对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实物资本得到维护。2.4 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对于非货币性资产而言,其计量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计算本期的企业收益。现行企业计算收益时,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收益包括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问题就可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2.5 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由上述优点很容易看出,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言,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从而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1] [2] [] []3 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足 3.1 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因素,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3.2 可操作性较差一方面,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是否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难度较大等问题难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另一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同样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3.3 容易导致利润操纵如上两点所述,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这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3.4 信息成本较高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与历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价值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增加了报表的准备成本,当取得成本超过效益时,若仍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则有违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4 克服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发挥其优越性的举措尽管公允价值的运用利弊并存,但只要能形成实现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充分掌握公允价值的计量技术,就一定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克服其运用上的弊端。为此,目前必须着手做好以下工作。4.1 普及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和计量的专门技能由于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在会计实务中到底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有时就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我国应当在今后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普及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和计量的专门技能。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广泛宣传有关准则及其指南,使每个人都知道按准则的要求来实施。实施包括教育和实地测试在内的周密计划和国际合作的执行程序是极其重要的,而有一个足够的过渡期以使各方掌握专门技能也是很重要的。总之,公允价值计量成功实行需要:教育、实践和时间,这样才能使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和计量的专门技能得到普及。4.2 尽快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三大要件的形成依托于完善的市场。2003年我国做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经确立,但仍处在发展的阶段,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环境。例如普遍存在的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交易,尤其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交易中,在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下会发生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为此,必须强化公司治理,提高交易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提高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甄别的能力,从而尽快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参考文献 1 蔡丽霞.公允价值计量:现实思考与未来展望[J].北方经贸,2006(7)2 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2006(1)3 高垚,鄢宇.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解析[J].财会月刊,2006(7)[] [] [1] [2]

第四篇:计量论文题目

地区人均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的验证

恩格尔系数模型检验

江苏省投资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关于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

关于司机年龄与发生车祸次数关系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变化因素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

关于GDP与其他经济因素关系的计量分析

吉尼系数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

试探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我国1978-1997年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量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

投资额与生产总值和物价指1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我国人均GDP与消费的计量分析

有关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新中国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股价指数的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2班)

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计量分析

对上市公司利用新四项计提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对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诸因素的计量分析

餐饮业区域市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

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的多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我国南方几省市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关于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报告

如何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与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外资利用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采矿业龙头企业利润因素分析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

私家车拥有量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我国汽车需求的因素分析

影响GDP增长的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

影响寿险保费收入的因素分析2

影响江苏省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汽车产量的多因素分析

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分析

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的再探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运用OLS法对参数估计

中国城镇居民2003年可支配收入分析

中国农业总产值问题的计量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校学生总数变动的多因素分析

GDP与进出口总额的计量分析

城市住房均衡价格供求模型

城镇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通讯消费分析

江苏省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模型

江苏省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江苏省城市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分析

店铺租金的确定

对江苏省房地产市场的实证考察

对影响某高校研究生录取线的爽因素分析

对外贸易与四川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工资收入差异分析

工业产值与能源耗量的实证分析

房地产价格因素分析

发展中国家货币需求模型

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省GDP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关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案例分析

关于封闭式基金价格问题

货币政策与GDP的回归分析.开放经济下储蓄、投资与贸易余额关系的研究

农业总产值分析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互动分析

旅游经济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与部分支出结构

美国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四川省居民消费结构计量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模型

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

我国国内债务规模的多元线性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国利用外资与GDP关系我国人均GDP与消费的计量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国涉外旅游业收入的实证分析

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分析

影响GDP的因素分析

有关我国进口商品消费的计量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诸因素分析

影响新股上市定价的因素分析

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银行卡交易量的因素分析

中国股票内在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

中国粮食总产量多因素分析

江苏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模型分析

中国对美国进口总额的分析

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计量经济模型[1]

对江苏省种植业收入模型的初步探索2[1]

计量经济学 消费——收入模型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浅析

江苏省人力资本存量的现状分析

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加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多因素分析

分析我国影响钢铁产量的因素

影响电信业的因素分析--影响电信业的因素分析---改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及进出口总额的关系分析农业总产值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电力产量的因素分析

我国GDP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分析

关于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率的计量分析

中国进出口相关因素的数量与实证分析

江苏省就业状况计量及经济分析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1978年~2002年中国失业多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因素分析与思考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因素分析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人均GDP的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基于我国银行存款利率对流动性溢酬的研究

沪深债指波动的协整研究

对江苏省当前农村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公共投资取向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分析论文

江苏省农业生产函数建立与分析

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企业因素实证分析

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分析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

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模型

影响IPO公司上市前后的绩效分析

中国期货市场与相关市场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交易金额变动的关系

我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FDI溢出效应

财政支农与中国农业产出及增长的关系分析

奥肯定律的怀疑

第五篇:计量实证论文

论文是我们毕业的时候需要写的,大家是怎么样写的呢?我们看看下面的计量实证论文吧!

计量实证论文

摘 要 从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实证研究方面存在基础薄弱、应用能力差和学习深度不足等缺点。在调查原因时,我们发现高校在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平台建设不足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选择现今国内计量经济学发展较好的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对比,从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证研究方法、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这三个方面提出提高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 实证研究 课程改革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积累起了庞大的数据库,定量分析开始成为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不仅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而且也是当代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所需要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来说,计量经济的实证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计量经济学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而在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引入中国。直到1998年教育部才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财经类高等院校的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开始在我国高校普及开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各高校在研究生计量经济的教师团队、课程设置、教学等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实证平台和实证研究能力上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展示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是目前我国国内较为权威的论文收录网站。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实力较为雄厚的八所财经类高校2008-2015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当今我国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水平现状。

根据艾瑞深大学研究团队编撰出版的《2015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目前我国综合实力排名前八的财经类高校分别是:

(1)上海财经大学;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西南财经大学;

(4)中央财经大学;

(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6)东北财经大学;

(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8)江西财经大学。本文分别对这八所高校2008到2015年硕博学位论文进行检索。从中我们发现八所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优秀硕博研究生实证论文除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占比绝大部分都在2%以下,实证论文占比很少。然而,以《经济研究》为例,据统计,2005年之后该期刊中使用到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大于50%。①研究生在研究领域和模型方法的使用的广泛性和深度上远远达不到目前的主流学术期刊水平。高校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及原因(以X大学为例)

X大学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对X大学计量经济学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X大学在培养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学时安排不合理。X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安排在研一下学期,学时只有48个学时。由于课时限制,X大学计量经济学老师往往只讲一些重点章节,其他由学生自己学习。

其次,课程衔接断层。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应该在研一阶段就开始授课或者至少设置相关的先修课程。而该大学在研一第一学期期间,只有一门中级微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相关。而应用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等补修课程则是被安排在第二学期。这不仅使得研究生在上学期根本无法将本科所学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与研究生课程衔接起来。在计量经济学教育方面天生晚了半拍。最后,没有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在会议上专家就“计量经济学的高级课程应该设置为经济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达成了共识。在X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就只有一门,而且是比较初级的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2.2 实验平台建设不足

通过对学校老师进行调查访谈,在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老师仅仅只有1名。其他老师拥有计量经济学高学位背景的极少。缺乏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是高校在人才优化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2.3 教学方法陈旧

据调查,目前X大学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还是比较陈旧,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理论与实践脱离。由于目前具有资深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的老师较少,并且几乎没有实验课程。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很少,只能靠学生课下自觉学习和练习。研究生们在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上进步缓慢。

(2)缺乏案例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高校比较注重培养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因而比较注重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因而在教授计量经济学时比较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严谨,并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3提高我国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的对策(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

根据艾瑞深大学研究团队编撰出版的《2015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所示,上海财经大学在2015年我国财经类高校中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目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经济学科研机构七个,数量经济学研究所是其中之一。

该研究所现在拥有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郑旭为所长和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其有海外讲座教授 2人、海外兼职教授4人,全职教授3人、副教授6人、助教与讲师7名。全职研究人员中有博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学科在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金融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等多个研究领域位居全国前列。

在学生培养方面,研究所着眼于实现与国际著名大学经济系的培养模式接轨,注重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训练,课程设置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在研究生阶段,为了培养具有扎实和系统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高级人才,开设了包括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以及风险管理与控制等课程。从 2000 年至 2005 年,该学科成员共在 SSCI 索引,国际一流核心学术刊物和 SCI 索引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在国内核心经济学期刊如《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82 篇;承接和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2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28 项。凭著雄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研究实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该学科能够与国际同行竞争。

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的案例和X大学的案例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证研究方法

在指导学生进行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时候要注重:

(1)实践性。传统教学方法重理论而轻实践,一般将实验操作课压缩在最后一两节课上。为求改进,可以试着在后半学期采取一节理论课一节实验课或者两节理论课一节实验课的模式,同时三至五个同学分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次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分析能力。

(2)研究性。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研究热情和研究素养,首先可以通过介绍优秀的校友学习研究成果案例教育来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然后,可以采取如建立研究生研讨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学术研讨,使得研究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得到专家和导师的指点。最后,还可以设立校级科研项目等,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

(3)创新性。作为承担着国家最高水平人才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创新知识、构建创新体系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更是是责无旁贷。研究表明,课题研究参与度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高校可以举办科研创新大赛和设立科研创新奖学金,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自主选题、自主创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

良好的实验平台对于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首先要做到:

(1)人才优化。首先,要注重培养和选拔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深邃的学术眼光和深广的学术气度的学术带头人,推动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注重培养一支在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树立团队合作,各学科领域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创新性团队。最后,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重点是要改善师生比例。

(2)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鼓励研究生创作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并对于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进行物质奖励。例如,X大学的奖学金发放标准有5项,包括:荣誉称号、优秀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各级科技竞赛。每个项目下面按照重要性的高低又划分为不同的奖励层次。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奖励体系能够极大地激发研究生对于学术创造的热情,促进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现有的考核制度和科研经费发放制度过于僵化,这使得科学研究倾向于个体化,不利于团结、合作、创新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因此,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要从团队建设出发,制定以团队成绩和对团队的贡献为标准的考核制度。

(3)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实验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在数据库建设、图书资料购买、现代化网络技术条件和相关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都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投入。从2012年全国123所大学科研经费排名②中可以看出,一方面,“985”“211”高校拿走了大部分的政府科研经费。另一方面,科研资金较为充裕的大多是工科型大学且为博士硕士双重培养机构。但集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宁波大学、长江大学、广州大学和深圳大学的例外说明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

3.3 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

(1)课程细分,层层递进。计量经济学涵盖经济学、统计学和高等数学等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只是一门计量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开设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应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部分,在本科生阶段可以开设初等和中等计量经济学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适当进行实验操作。研究生阶段以高等计量经济学为主,注重实验,在分析和研究问题中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

(2)主修辅修相结合,夯实数理统计基础。计量经济学对于数理统计基础要求比较高,因此针对研究生新生基础薄弱的特点,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如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同学们的数学建模,理论分析,结合经济知识与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打牢基础。

(3)开设应用课程,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要注意开设一些有关于计量经济学的专题应用课程。着重探讨解决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如何与现代经济、金融和社会等的结合。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研究生不仅可以明确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通过对周围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分析提高了自己的实证分析能力,激发了学术热情,培养了研究信心。对于研究生以后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江西省研究生教改课题,《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平台建设与实证能力培养研究 》(编号 JXYJG-2014-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戴平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J].统计教育,2007(10):26-28.[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5):9-13.[3] 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15-25.[4] 王万B.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181-210.[5]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86.[6] 支小军,刘永萍.计量经济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7-28.[7] 刘竞哲.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2):108-112.[8] 王红.中美经济学课程教育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5(4):55-59.[9] 胡峰,崔玉祥.研究生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11(4):49-51.[10] 郑路鸿,陈成文.研究机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20-27.

下载文献计量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献计量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文献综述

    一、马克昌的观点。马克昌在《刑法学》中认为两罪的区别主要有:“1、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必须是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4种人;而诬告陷害罪......

    论文文献综述

    武汉纺织大学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外语系 专业班级 英语21002班 学生姓名XX 指导老师_ XXX 文 献 综 述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

    城市规划论文文献

    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摘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

    论文 文献综述

    广告英语语言特色探析摘要:广告英语作文一种应用语言,已经逐渐从普通英语语言中独立出来,发展为一种具有创新、精炼、生动、活泼等风格的非规范化的专用语言,它不仅在词语的运用......

    计量期末论文(DOC)

    《计量经济学》课程报告 题目:恒生银行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贝塔系数估计 班 级:12级金融7班 姓 名: 范静怡 学 号: 1201010705 成绩:报告日期:2015年7月5日 恒生银行上市公司股......

    电力计量论文电能计量论文

    电力计量论文电能计量论文 电力企业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是供电企业保证计量装置安全运行准确计量的首要任务,是电力营销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防止......

    刑法论文文献综述

    一、有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仲裁法中的“其它财产权益纠纷”的规定应当更加明确化。谭兵在《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书中认为:调整中国现行仲裁范围的主要思路是明确、......

    物流配送文献综述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 院:东方科技学院班 级:11食科一班 姓 名: 袁舟舟学 号:201141905123 课程论文题目:物流配送文献综述课程名称:食品物流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