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XX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文件技术部分)讲解

时间:2019-05-14 03:1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5kVXX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文件技术部分)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5kVXX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文件技术部分)讲解》。

第一篇:35kVXX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文件技术部分)讲解

招标编号:HLZB-2013-04-14 目 录

一、施工组织设计纲要.....................................................................................................1

(一)工程概况及特点..............................................................................................1

(二)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3

(三)施工方案........................................................................................................4

(四)工期及施工进度计划......................................................................................13

(五)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技术组织措施......................................................16

(六)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技术组织措施......................................................37

(七)工程分包的管理.............................................................................................69

(八)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69

(九)计划、统计和信息管理..................................................................................72

二、项目管理机构...........................................................................................................77

(一)施工现场组织机构.........................................................................................77

(二)项目主要负责人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施工组织设计纲要

(一)工程概况及特点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述 变电部分:

本项目是在原xxxx 电站的站址上进行新建,对原旧设备、设施、建筑物及接地网予以撤除,重新按现行变电站标准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及施工。

原xxxx 电站位于禄丰县西北92公里的龙川左岸半山坡上,站址最低点高程高于龙川江河流5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之上。变电站围墙内总占地面积3849.15m2,平立面形状十分不规则。站址西面为种植有大片石榴树的坡地,东面围墙外为成昆铁路,北面为泄洪大沟,南面为坡地、村庄、经济林木延伸至黑井古镇。单回35kV 进线由西北方接入。站址围墙内可利用海拔高程在1519.64m ~1525.36m 之间,相对高差为5.73m。

线路部分:

路径经过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在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概况、地形地貌、出露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较为相似,详细情况综合叙述如下:

(1)地形地貌

线路位于云南高原中部,地形大致呈东高、西低,山脉基本属南北走向。山前斜坡大多较缓,局部较陡,一般坡度在10°~25°之间。全线杆塔基面海拔高程最低1520m、最高1939m,一般高差大多在50m ~100m 之间,局部地段超过150m,所以该线路所经地段多属中山、低中山和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线路所经地方基岩出露甚少,表层多覆盖第四系坡残积土,植被不发育,有部分松树、杂木,多数为旱地。

(2)地震概况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01,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2001,1/400 万),线路经过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ec,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第二组。

(3)地层岩性

线路沿线出露地层为昆阳群之泥灰岩与石英砂板岩和第四系覆盖层,岩性分别为:昆阳群;岩性为灰—青灰灰绿色,薄层状泥灰岩夹石英砂板岩;第四系覆盖

层:岩性为土褐黄色、灰黄色粉质质粘土混角砾,厚度变化较大,不同地段,不同高度差异较大,厚度一般在0 米至3.0 米之间。

(4)水文地质

线路路径多位于山顶或山前斜坡地带,主要属基岩裂隙水或岩溶水,埋藏较深,对线路影响较小。

(5)不良地质

因本线路沿地貌较好的山地走线,在此次初步设计阶段的踏勘工作中未发现大的不良地质现象。

(6)矿产

对线路沿线所经地段及附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并走访了线路所经过的黑井镇土地管理所,经相关部门确定线路沿线所经过地段无压矿现象,线路附近也无矿产分布。

综上所述,该地区工程地质条件适应修建35kV 送电线路工程。1.2工程规模及改造项目

变电部分:

⑴、禄丰xxxx 电站为35kV 和10kV 两个电压等级,主变单台容量为5000kV A,按35kV 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

⑵、35kV 接线:终期为1回架空进线,2回主变进线,采用单母线接线。本期建成1回进线。

⑶、10kV 接线:每台主变各配置4回电缆出线,最终共8回架空出线,2回主变进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本期建成3回出线;电气备用1回,预留4回出线。

土建部分:

原xxxx 电站围墙内总占地面积3849.15m2,本项目是在原站址上进行新建。在现有的站址地形条件下,分二台布置。上台可利用范围,长度46.30m, 宽度30m,高程在1525.00m ~1525.60m 之间,主要布置有35kV 进出线构架、避雷针、主变、道路、电缆沟、其它设备等;下台主要布置有10kV 配电室及主控室、值守房、道路、电容器组、电缆沟、8回10kV 出线铁塔基础等。上下二台最大高差为2.8m。

线路部分:

本工程由35kV 甸心变35kV 构架起至xxxx35kV 构架止,路径长约8.98公里(全线采用铁塔设计),单回路架设。全线全铁塔设计,合计选用铁塔27基,其中:直线塔11 基、转角耐张塔11 基、穿越耐张塔2 基、T 接塔1 基、终端塔2 基;

本线路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拆除原有35kV 甸黑阿线路(35kV 甸心变~黑井变)8.796km,拆除铁塔2 基、分段式单杆3 基、分段式双杆20 基、分段式三联杆5 基、楔形式拉线152 套,主要拆旧物资详见估算表。主要拆旧物资按运回禄丰供电有限公司仓库计算运输费用。线路拆除应按相关规定有求完成,确保所有电杆坑洞、拉线洞回填到位,所有废旧物资清理干净。

35kV 黑井变35kV 构架向西南方向出线,本次设计在进线构架外西南侧约20米的位置新设35kV 单回终端铁塔一基。1.3工程承包范围

(1)、旧变电站建筑设施及设备拆除。(2)、楚雄xxxx 电站建筑设施及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作。(3)、35kV 甸黑阿线路(35kV 甸心变~黑井变)8.796km 铁塔27基塔基础施工,铁塔组立及线路架设。

(4)、拆除原有35kV 甸黑阿线路(35kV 甸心变~黑井变)8.796km 铁塔2 基、分段式单杆3 基、分段式双杆20 基、分段式三联杆5 基、楔形式拉线152 套。

(5)、配合系统调试及移交前的维护。1.4工程特点

禄丰xxxx 电站为35kV 和10kV 两个电压等级,主变单台容量为5000kV A,按35kV 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

该站一次设备老化(DW1-35多油断路器仍在使用),二次系统大多采用电磁式保护装置,数据无法采集,保护自动化程度低。综合上述情况可知,该站年代久远,设备老化,安全运行压力大。

本工程设计单位为玉溪云天电力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本工程计划2013年8月20开工,2013年12月20日竣工。

(二)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根据35kV 黑井输变电工程的需要,结合施工实施情况,按照布局紧凑合理、节约用地、满足生产需要、方便施工、便于管理的要求,部分施工临建布置在变电站内,项目办公室、生产临建及部分施工临建布置在站外。临建布置尽量做到各个施工阶段交通方便,运输畅通。总体布局满足有关规程对安全、防洪、防火等的要求。

⑴、施工用水:施工用水从龙川江河中用水泵抽用。抽水杨程18.2m,引水路径从龙川江河沿铁路防洪沟至变电站内,在站内建一座工施工水池,引水管路长约202m。

⑵、施工用电:施工电源变由10kV 线路引接,待施工完毕后保留作为#2站用变。

(三)施工方案

1、施工准备 1.1、施工技术和资料准备

施工准备工作应在接到施工任务后及时展开,搞好施工准备的组织工作非常重要。

⑴、在对工程进行实地勘测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xxxx 电站 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根据黑井变电站工程进度计划要求,对变电站的工期、安全、质量、资金、统计、人力资源等工作资料进行总体策划,科学、合理地编制工程进度计划,保证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合理性、有效性、实用性。

⑵、根据业主的要求,考虑业主供货设备与材料到场时间,编制详细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工期及各项施工资源。组织人员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和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5 有关的设计资料,根据施工验收规范、有关技术规定及招标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做到提前准备。

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遵照公司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黄葛槽变电站工程修订工程的各项管理制度,例如安全奖罚金制度、质量奖罚金制度、工程消防管理制度、工程保安管理制度等。

⑷、xxxx 电站在土建和电气安装工艺上有较高的要求,为提高职工素质,保证施工质量,必须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具体安排由公司教培科、安质部、施工技术部负责,培训项目有: 安全技术岗位培训; 2 混凝土施工培训; 3 测量技术培训; 4 焊工、起重工培训; 5 导线压接培训; 635kV 电气设备安装培训;

735kV 电气设备高压试验培训; 8 继电保护调试培训等。

⑸、根据工程设计特点、设备特点,编制、补充各分项工程作业指导书及工程技术措施、安全措施、质量措施,保证工程按照程序施工,特别是通过GB/T19001─ISO9001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以后,公司技术、质量、安全等部门联合组织整理编制了多种施工作业指导书和工艺手册,本工程可选用,或结合本工程特点进行整理修改后使用。施工技术资料见表1-5-1-1.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6

1.2、材料供应准备

根据黑井变电站工程施工的规定,以迅速而有序的方式将所采购的材料、设备运至工地现场。所有的材料、工程设备均应:①符合设计文件要求的相应品级并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要求。②按电力行业规程规程及监理工程师的选择和要求,进行材料样品试验。

⑴材料供应组织管理。材料供应原则:装置性材料由公司本部采购。由项目供应部负责管理,供应部负责材料的接收、采购、检验、装卸、运输、保管、分供等工作。供应部负责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项目法人提供的供货时间,编制工程物资供应计划。物资进场时尽量一次到位,放置稳固,不能一次到位的,在所内另辟临时设备及大件材料存放场地,使于运输及储存。所有设备材料放置应整齐有序、标识清晰,并有专人保管,在所内进行设备倒运时利用配置的施工车辆进行。

⑵材料管理。材料仓库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制定进货、检验、保管、分供等管理办法,按规定建立帐卡并做到卡物相符。特别 要做好材料仓库的防火、防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7 盗、防潮、防锈蚀工作。在材料储存、施工过程各阶段设置产品标识和记录,以避免不同物资的混用和满足可追溯的要求。对不合格产品应及时标识、隔离和处置,严禁在工程中使用。

⑶装饰材料和其他消耗性材料由供应部采购,并对其质量负责。⑷自购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材质证明、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要齐全。1.3、施工通信准备

准备移动电话一部,安装程控电话一部(传真机一部,微机两台。1.4、临建设施

在施工现场建设临时建筑,作为仓库等;另设材料、设备暂放区。临时电源由城网低压线路供给,所内设置临时电源箱,作为生活及施工用电源。将项目部办公、生活区放在站外,并设立食堂、浴室及职工文体活动室等生活设施。1.5、施工机具供应

供应部、工程部为施工机具的管理部门,负责施工机具的配置、采购、租赁、保管、维修、标识等工作,并制定施工机具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公司GB/T19002─ISO002质量体系程序文件QSP09.14《机具管理程序》、QSP09.04《现场施工机具和设备控制程序》的要求,对所有投入本工程的施工机械和工具以及施工车辆进行控制。当监理工程师需要施工机具设备的报表时应提供。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8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电气实验部分)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9

土建部分施工高峰期为40人,每月平均人数30人,其中管理技术人员4人,生产工人20人,普通工人10人。

电气部分施工高峰期为20人,每月平均人数15人(不含配合系统调试期,其中管理及技术人员3人,生产工人17人,普工10人。

线路部分施工高峰期为70人,每月平均人数50人(不含配合系统调试期,其中管理及技术人员5人,生产工人40人,普工20人。

为便于现场施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施工队施工及管理人员职责和适任条件执行公司《岗位职责及适任条件》有关条款。1.7 开工条件的准备

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本工程开工的先决条件是: ⑴施工组织设施已通过项目法人组织的审查,并提义给监理工程师和项目法人。

⑵工程各项管理制度已经制定,并可以落实到工程实施中。⑶施工图已经过会审。

⑷工程组织机构、劳动力配备和特殊工种的培训能满足施工需要。1.8 施工场地具备开工条件

⑴施工驻地、材料站已布置妥善,生活、通信设施基本配套。⑵承包商在工程所在地的施工注册已经完毕。

⑶在满足以上条件情况下,其他按本公司程序文件中有关规定执行。

2、施工工序总体安排

楚雄市xxxx 电站工程工期较紧,电气、土建存在交叉作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合理交叉施工,保证安全。

电气技术人员配合土建现场施工,特别是预埋件、预留孔洞等的施工。当土建具备电气安装条件时,充分让出工作面给电气施工,尽量减少电气、土建交叉施工。

土建部分主要施工工序安排如下:综合楼、主变基础及其他设备基础、事故油池同时开挖施工,因全面施工的同时,注意施工平衡。

电气安装部分的施工顺序是35kV 区一次、二次设备安装调试,主变区电气一次设备安装调试,10kV 区一次设备、主变区电气二次设备安装调试,微机监控系统调试。各配电区电气设备安装顺序为:电气设备吊装、电气设备调整、设备引线安装,其中设备调整与引线安装基本同步,二次屏、端子箱安装,电缆敷设,电缆接线,保护调试顺序施工。

工程现场施工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工序要求安装,工程现场作业指导书没有涉及的工序项目,现场编制作业指导书,由公司审批后执行。

3、主要工序和特殊工序的施工方法

3.1、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及措施

⑴定位放线。根据地质资料,本工程地基系天然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均满足设计要求。

⑵测量放线及整治。施工前准备测放轴线及确定桩位。施工前对场地进行平整夯实,砌保坎,确保施工期间正常施工,保证设备移位安全。

⑶测量控制网引测。水准点和坐标控制点是所区所有建筑物、构筑物位置和标高确定的基础,必须仔细测量,应及时做到水准点和坐标点的接桩,稳妥保护,绘制测量结果表。根据设计给出测量表,并在现场复核各水准点,应将其引到所外或不受破坏处。在场地平整后,应在所区内建立坐标控制网,在综合楼设2个坐标点,在主变基础设1个坐标点,并设沉降观测点1个坐标点。坐标点要能通视,水准点、坐标点设置牢固准确的标桩。

⑷土方工程。

混凝土现场搅拌,混凝土震捣时不得触碰铁件和钢筋,施工缝的留置和处理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执行。

混凝土浇灌前做好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的验收工作记录,检查是否符合设计与施工规范要求,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签证后,方可进行施工。混凝土分层浇灌时,每层混凝土工应不超过震捣棒的1.25倍,在震捣上一层时,应插入层深5cm 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排捣上层混凝土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混凝土浇灌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撒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昼夜。3.2、电气安装施工 ⑴变压器安装。

1xxxx 电站本期安装1台5000kV A 变压器。变压器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变电站的运行质量。从变压器移交承包商时起,直至竣工移交投产,严格按照规范、规

程、变压器产品技术说明书、《35kV 变压器安装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查、保管、安装。将储油罐内的残油抽排干净,施工人员进入储油罐利用特殊材料将储油罐底部的残和残留物清理干净,防止到货新油受到残油污染。各种油管无论是初次使用、还是重新使用必须用新油冲刷油管内壁。在油循环处理、注油排氮、排氮后回油、真空注油、热油循环时管路必须全部采用大截面热镀锌钢管、不锈钢软管。防止在使用塑料油管时,因高真空度、高油温使油管变形,造成憋油、漏油。主变压器安装施工措施如下:

a.到货检查,变压器箱体外观良好,器身压力正常,冲击记录仪记录值在正常范围内;变压器安装附件、备品及备件、安装专用工具齐全无损伤,制造商技

术资料齐全,绝缘油出厂试验结论合格。

b.每批到达现场的绝缘油均应进行现场试验,合格后主可正式接收。c.绝缘油经净化处理,达到合格注入油标准后,经脱气净油设备从变压器下部注入变变压器,将氮气经顶部排出。

d.变压器进行器身检查时,遵照《电力变压器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选择无雨、雪、雾、大风且湿度≤75%的天气,器身检查人员应穿着不起绒毛、无金属钮扣的干净工作服新塑料底布鞋,除使用的工具外,不得携带任何金属物品;工作人员使用工具必须用白布带系于手腕上,工具设专门工具管理员管理,工作结束时,所有工具必须全部交回。

e.所有附近件安装完毕后应按规程进行变压器本体交接试验,对试验结果有疑问须分析原因再次试验直至合格。变压器器身需补漆或重新喷漆。

⑵设备安装。xxxx 电站35kV 一次设备安装及10kV 开关柜的安装调整应严格按施工规范和制造商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其施工步骤如下: 开箱检查。检查包装箱内设备及零部件齐全、完好,安装专用工具、技术资料齐全。安装设备。按照制造厂的部件编号和规定进行组装、调试。3 现场试验。进行电气交接试验项目,试验数据均应合格。⑶二次电缆施工。电缆敷设施工前,利用微机将电缆沟各个断面的电缆按层、按排由微机布列出来,消除电缆的随意敷设,最大限度地减少电缆交叉,使电缆转向成排、成行,增加工艺美观。先敷设长电缆,再敷设短电缆;控制电缆敷设,按配电区进行;严厉电缆与地面、屏、墙角磨擦;每敷设完一根电缆,立即沿线整理,排列整齐。电缆芯线号头使用进口微机号码机制作,电缆头统一长度(分控缆和力缆 由红色热缩管制作,全站电缆标牌使用激光打印机打印、有机玻璃盒封工艺制作。电缆接线必须在电缆已绑扎固定好、电缆头制作完毕、并通过项目部质检人员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电缆进入电缆沟、保护屏柜、端子箱、保护管时,出入口应封堵严密,直埋地下电缆埋深不小于0.7m,沟底要求是良好软土层或铺不小于10mm 沙或软土,上覆不小于100mm 沙或软土,覆盖层上加盖砖块。

⑷二次接线。xxxx 电站为了保证接线工艺,借鉴其它工程35kV 变电站二次施工的成功经验,制定了详细的施工工艺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电缆头与地面距离统一确定,主控楼屏柜内电缆头距离地面300mm ;端子箱、机构箱内电缆头距离封堵面距50mm。因特殊原因造成对地距离无法保证

时,施工人员经安质员、技术员或二次队长的同意后,可以适当调整对地距离,但必须保证在同一屏、柜、端子箱、机构箱内,所有电缆头对地距离协调一致。电缆挂牌统一制作,主控楼屏柜内电缆牌挂点悬挂高度距离地面300mm ;端子箱电缆牌挂点悬挂高度距离地面50mm ;机构箱内电缆牌挂点高度距离地面10mm,电缆牌与挂点距离保持80mm。屏内电缆排列以设计图纸排列顺序为准。电缆芯绑扎距离统一确定,无拐弯的直段的绑扎距离必须为80±10mm。5 所有的屏柜、端子箱、机构箱内接线必须平直,弯曲部分弧度一致。所有备用芯平直等高,尽量造近屏柜、端子箱、机构箱顶部。屏柜、端子箱、机构箱内端子排配线,能够清晰看到走线方向及终点的可 不用号头标注,否则必须用号头标明,端子排进入屏柜、端子箱、机构箱内的配线必须两侧用号头标明。

7防止二次污染措施:屏柜、端子箱、机构箱封堵过程及防火涂料粉刷过程中,设专人负责卫生清扫工作。保证二次设备不受水泥、防火涂料等的污染。

8全所标签标注统一确定:有标签屏柜的标注必须微机打印,标签尺寸符合标签框的大小;无标签框但需要标注的,应使用标签机统一打印。

9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设计图纸、厂家资料、备品备件的爱护,严防丢失及损坏,借阅及使用设计图纸、厂家资料、备品备件必须经工程部签字后,才可以使用。

⑸线路施工:

1)上杆塔作业前,应检查根部、基础和拉线是否牢固。新立杆塔在杆基未完全牢固或做好临时拉线前,严禁攀登。遇有冲刷、起土、上拔或导地线、拉线松动的杆塔,应先培土加固,打好临时拉线或支好杆架后,在行登杆。

2)登杆塔前,应先检查登高工具和设施,如脚扣、升降板、安全带、梯子和脚钉、爬梯、防坠装置等是否完整牢靠。禁止携带器材登杆或在杆塔上移位。严禁利用绳索、拉线上杆塔或顺杆下滑。

3)高处作业应使用工具袋,较大的工具应固定在牢固的构件上,不准随便乱放。上下传递物件应用绳索栓牢传递,严禁上下抛掷。

4)在气温低于零下10℃时,不宜进行高处作业。确因工作需要进行作业时,作业人员应采取保暖措施,施工场所附近设置临时取暖休息所,并注意防火。高处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超过lh。

⑹工程调试。为了黑井变电站的调试工作顺利进行,公司将派遣多名具有丰富调试经验和高专业理论水平的专业调试人员负责本工程调试任务。

调试工作按公司调试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进行,工程所有调试项目实验数据应符合规范、规程的规定,制造商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对试验中发现的有争议的问题中、试验项目及时汇报监理单位,与制造商技术人员协商解决,做好书面记录。

3.3、特殊工序控制

根据我公司质量体系程序文件QSP09.08《特殊过程控制程序》规定,本工程电气安装的特殊工序有焊接、压接两种。在这两道工序的施工中严格执行《特殊过程控制程序》,并按相应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⑴特殊作业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取得有效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⑵特殊过程施工中使用的设备,由分公司供应,项目处鉴定完好。在使用中保持良好运转状态。

⑶特殊过程使用的材料必须有合格证。

⑷特殊过程应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操作。

⑸特殊过程必须严格执行《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和相关作业指导书。⑹特殊过程操作完成后由特殊作业人员按相关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检验。

4、工程成本的控制措施

xxxx 电站的工程量较大,造价较高,现场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多,物资保障工作量大,为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制定如下措施:

4.1、人工费用成本控制措施

⑴本工程的用工管理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工程开工前,依据施工图对工程量进行详细的核算,以此作为工程用工的依据,根据工作量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施

工组织,制定各分部工程、工序的用工计划,并以用工计划作为对施工队考核的依据。

⑵人员的组织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编排,根据用工计划安排,减少重复劳动和窝工现场,充分提高组织效率、优化工序。各作业点应综合考虑,综合协调,建立动坊的用工管理组织形式。

⑶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对于分部、分项、分工序工程用工,实施严格控制与奖惩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4.2、料费用成本控制措施

⑴工程开工前,由工程部根据施工图纸,编制出准确的工程材料供应计划,材料计划应分部、分项、分段编制,各工序综合平衡考虑。

⑵施工队根据计划向供应部办理材料领用手续,材料在领用、运输、交接、储存过程中制定防止损耗的措施;材料使用前过程中都有详细的记录和标识;运输过程重点防止损坏,存过程防止丢失,施工现场防止被盗。

⑶材料供应减少中间环节,交通条件满足时,部分材料经验收后可直接运至施工现场,降低材料运输、周转费用。

⑷加强材料质量管理,确保所用材料质量合格,防止因材料不合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3、机械费用成本控制措施

⑴工程开工前,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由工程部编制本工程的机械设备使用计划。

⑵对于使用的各种工程机械,建立一套完善的使用、管理制度,使工程机械的使用、检查、维修、保养有章可循。

⑶对于专用机械指定专人操作、专人维修,并备足配件,确保机械设备在施工中发挥应有的效能。

⑷工程进行过程中,定期对施工机械按程序进行检查与校验,并作好标识,专用机械每次使用前进行检查,使用后进行保养。

4.4、管理费用成本控制措施

⑴管理人员全部受过专门的管理岗位培训,满足管理工作高效率、低编制、一专多能的需要。

⑵严格控制办公费用及差旅费用,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办公费采用严格的用量控制,根据工程要求,确定使用的办公车辆,做到一车多用;办公用品定量发放,差旅费用报销严格按规定进行。

(四)工期及施工进度计划

1、工期规划及要求

⑴开工日期:2013年8月20日。

⑵竣工日期:2013年10月20日。

2、工期保证措施

本工程的关键工序为地基处理、设备安装、系统联动调试、全所其他二次设备安装、电缆敷设接线、保护调试及联动调试。为保证工期,必须对关键工序

进行控制,因此制定保证工期的措施如下:

⑴开工前,对工程做充分组织和技术准备,编制完善的施工计划,做到工序流程科学合理、衔接紧密,施工人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责,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⑵加强与项目法人、设计单位的联系、沟通,保证设备供货,作好设备及材料及交接地点到变电站的运输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如出现设备材料不能及时供货时,应尽快与项目法人联系,并合理调整工序及工期,保证本工程按时竣工。

⑶充分协调好地方关系,文明施工,及时解决地方矛盾,确保施工渠道的畅通无阻。

⑷和公司的微机信息处理系统,对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统计、财务、文件等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⑸公司充分保下本工程对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的需求,加强材料管理,及时安排材料采购、检验、提货、运输、储存、保障供应,避免误工。

⑹在工程中全面贯彻GB/T19002-ISO9002质量体系,避免出现质量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⑺加强教培工作。针对本工程技术含量大,应用新设备多的特点,组织职工分批参加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使之胜任工程要求。

⑻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开展工作,根据工程中实际情况,用网络计划控制、调整、指导施工,实行网络动态管理。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实行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的有效控制。

⑼技术、质检、安监人员深入现场,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施工进度。

3、施工图纸提供计划 开工一次性提供。

4、主要安装设备供应计划

结合本工程施工计划进度安排,建议项目法人提供的设备运至现场的时间如下:

详见材料设备采购计划表。

5、施工进度横道图 变电部分

线路部分

(五)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技术组织措施

公司积极推行和贯彻ISO9000标准,建立健全了以送变电工程为产品的 质量保证体系、安全监督和保证体系以及后勤工作程序,并获得质量体系认证。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实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三阶段的动态控制,采用确定目标标准、检查实施状态、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

1、质量目标

⑴工程质量评定目标:公项工程合格率100%,分项工程优良率100%。⑵工程建设中无重大质量事故。⑶工程无永性缺陷。⑷创“一流变电工程”,创精品工程、部优工程,保证投产达标。

2、质量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2.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见图

图: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2.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⑴项目经理。贯彻执行国家和工程所在地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行业、企业的各项管理规定。负责执行项目合同中的各项条款;负责组织和管理进入项目工地的人、财、物资源,负责组织修改、补充、完善项目工地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作为项目工程质量第一责任者,负责建立健全项目工地的质量管理网络。4 负责组织完成项目工程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负责协调项目建设中的甲乙方、部门之间、项目工地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负责监督检查控制工期、质量、成本、技术、管理、执法等,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业主或监理工程师,防止施工中出现重大反复。

⑵项目副经理 在项目经理领导下,作好自己分管的土建或电气安装工作,对本工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负责。协助项目经理落实检查本工程质量保证计划执行情况,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圆满完成,实现质量目标。负责管理本工程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工作。⑶项目总工 在项目经理指导下,具体负责本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及生产的综合进度,在项目施工中落实公司有关的质量体系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定时召集项目处月度生产、安全会议、质量会议,组织工程验收。对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证。负责本工程图纸会审,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的制定和组织实施。4 负责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并组织制定特殊施工方案。⑷工程部 具体负责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控制,为施工全过程受控提供技术保证。2 负责技术和资料的控制管理。配合安质部进行内部质量检查和由监理工程师主持的分部工程的中间验收以及有关单位进行的阶段性质量验评工作。

⑸安质部。负责本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综合管理工作。负责配合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对本工程的质量检查;对各单位实施质量体系的情况提出奖惩建议。具体组织执行本工程的质量计划及质量保证措施。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协助施工队搞好自检互检。收集原始记录,分析质量动态;参加事故调查处理工作。⑹供应部。1 负责本工程设备材料的接货验收、登记入库管理工作。2 负责设备、材料的保管及日常管理工作。3 负责施工机具的管理。按规定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物资统计报表。5 负责本工程设备、材料折质量检验。⑺综合部。负责施工现场和临时生活区的保卫、消防工作。2 负责食堂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3 负责办公用品和车辆的管理工作。负责公司文件、来往信函的发放及传递工作。为监理工程师提供施工现场交通方便和办公场所。⑻计经部。1 负责工程合同的管理。负责向监理工程师交合同完成报表、资金计划报表。负责项目工地人事和劳资管理、工程量结算、奖金计算工作。4 负责项目工地资金管理工作。负责项目工地各项税金的提取和缴纳工作。⑼施工队(土建、电气。1 负责施工方案、措施的实施。定期召开质保、质检方面的质量会议,总结分析评比施工质量情况。3 执行施工工艺纪律、杜绝质量通病。组织自查、互检,保证不合格产品不转入下道工序。5 作好施工记录,注意施工原始资料的积累保管工作。

3、质量管理措施及关键工序质量控制 3.1、质量管理措施

⑴项目部按GB/T19000标准要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编制《质量保证计划大纲。及其他质量保证措施文件并提交项目法难和监理工程师,以便监理工程师在工程中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健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配备足够和适任的质检人员。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设计文件、项目法人制定的实施办法以及监督理工程师依据合同签发的一切指令。

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电力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评定标准(2000年版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进一步规范、细化考核标准。

⑶建立健全质量风险机制,实行“质量风险抵押金”制,签订内部质量合同,质量工作优秀,无质量事故者,加倍奖励,否则没收抵押金并加倍处罚。

⑷本工程实行样板引路制度,即每个分项工程(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分项工程 都要在开始施工前做出示范样板,经过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质量达到优良级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板校引路制度可以明确质量目标,推广先进施工经验,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⑸施工过程实行挂牌制,注明管理者、操作者、施工日期,并做相应的图文记录。工程质量按施工规范及项目部《质量保证计划大纲》考核,考核成绩与管理者、操作者的经济利益挂钩。成绩优良的给予重奖;成绩达不到要求者,责令其离岗培训,并扣发50%奖金,经培训仍不能达到要求者,退回其原单位学习。因施工不按规范、规程施工而造成质量事故的,扣发全部奖金并罚款,退回其原单位处理。

⑹积极配合并接受监督理工程师按规定对工程进行的质量监督工作、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应提前一段时间书面通知监理工程师并按其规定的日期乾地,认真听

取意见并及时改进。按规定进行质量检查和中间验收,隐蔽工程和关键工序应对过程进行连续监控。

⑺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或质量通病成立以项目总工为组长的QC 小组,开展有领导有组织的QC 活动。将QC 小组的成果记录备案,参加本公司举办的QC 成果评比。

⑻施工过程按程序文件实行“三检制”,设立质量管理R、H、W 点,并对管理点实施有效控制。事故处理实行“三不放过”原则,特殊工序作业人员需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⑼所有施工机构必须按程序经过认证检验,确认没有妨碍工程质量的隐患存在,并进行状态标识。各种材料按照其检验、试验标准和监理师的要求进行检验、试验、结果应记录并移交监理工程师和业主。

⑽每月制定工程施工项目质量验收计划,每月召开一次质量工作会议。定期向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提供质量报表,听取对质量工作的建议和要求,改进质量管理工作。

⑾施工记录必须按原始记录由施工人员填写,填写人和审核人应对施工记录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善性负责,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签团意见。

⑿对不合格分项、分部工程必须进行返工。严禁不合分格工程流入下道工序,有关责任人要针对出现不合格的原因采取必要纠正和预防措施。

⒀加强后勤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施工人员安心工作,保证施工的质量。

⒁实行严格的成品保护制度,成品保护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最终工程质量的核实。项目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工序的交叉作业,明确各工序人

员对成品保护折责任。上下工序之间必须进行交接工作,做好记录,并在下道工序施工过程中及工作完成后检查对上道工序成品损坏情况,造成的损失由下道工序操作者及管理人员负责。在土建施工过程中,电气技术人员需积极配合,配合预埋件、预留孔的施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点,明确电气安装工序的介入点和要求,土建质严格按要求为电气安装提供良好的工作面和施工条件。双方交叉施工,由项目总工主持制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措施和成品保护措施,并监督贯彻、执行,保证不发生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制订约束和激励机制,促使双方相互配合,杜绝成品的污染和破坏,提高工程质量。施工结束时,作好施工场地的清理工作,所有的施工临建必须清理干净,不留任何施工痕迹。

⒂做好竣工服务工作,主动做好用户回访工作,按有关规定实行工程保修制度。

3.2、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

本工程的质量控制按送变电公司质量体系程序DQSP09.07《变电站安装及调试过程控制程序》和QSP09.08《特殊过程控制程序》的要求执行。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流程图如图所示。

图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图 3.3、质量管理及检验标准

⑴《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90 ⑵《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结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90 ⑶《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B50168-92 ⑷《电气装置安装工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7-92 ⑸《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2-92 ⑹《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0-92 ⑺《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92 ⑻《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8-90 ⑼《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主我接试验标准》GB50150-91

⑽《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检验条例[(87 水电电生字108号]》及其他有关的规范和标准。

⑾《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5161.1-2002 3.4、质量保技术措施

⑴工程开工前,各级技术负责人要为工程开工作好充分技术准备工作,认真仔细地审阅图纸、文件和资料,组织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施工作业指导书。并根据质量手册、安装程序、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对相应的工程活动制订质量计划。从开工准备到工程结束验收,依次列出施工步骤,逐项确定每一步骤所必须遵循的文件、检查方法、受、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及验收标准。

⑵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根据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的关系,合理地设置见证点(W 点 和停工待检点(H 点,对质量计划中的每项活动都要准确检查记录单,记录单上要充分反映与该项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对象、方法、依据文件、验收标准及结果记录等,并由完成检查工作的人员签团姓久及日期,竣工后移交业主。

⑶质量WHS 控制点类型:见证点W 点、停工待检点H 点、旁站点S 点。见证点W :在规定的施工关键过程(工序 实施前,项目监理、设计、建设单位等责任方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进行见证检查或进行文件检查的控制点,相关检查方在规定的时间未能到场见证,作业单位可以认为已获认可,可继续进行该项作业。

停工待检点H :针对作业过程中有特殊要求而设置的控制点,项目监理、设计、建设单位等责任方应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对该控制点进行监督检查,未经检查认可不得超越该点作业,除非预先有监督机构的书面认可。但如果检查方不在操作现场,作业方又查明已根据合同规定预先通知了责任方,则作业方在以书面形式正式通知责任方48小时后,可以进行下一道作业。

旁站点S :针对工程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而设置的全过程连续监控点。

⑷质量WHS 控制点检查方式:文件检查R 点、旁站S 点、巡视P 点: 文件检查R :依据国家及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承包合同,对承包单位报审的工程文件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

巡视P :对正在作业的部位或工序的见证检查点,通过巡视检查进行的监督检查方式。

旁站S :对工程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连续性的现场全过程 监督检查的检查方式。⑸质量WHS 控制点检查方式 1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26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27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28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29 2)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点清单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30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31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32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33

xxxxx 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34

本质量保证计划适用于合同情况下,除执行公司QSP02.01,质量计划控制程序》的标准外,还应根据合同要求制订,其内容应征得项目法人或监理工程师的同意,并作为质量检验、评定、监督的依据。

⑴工程概况。介绍概况及工程量等。编制依据中适用范围、有效期、工程概况及工程量等。编制依据中除包括合同、设计文件、施工组织等内容外,还应对项目法人对工程的特殊要求、质量目标、工期目标进行阐述。

⑵质量目标。参照质量手册、合同要求提出总体、分部工程的质量目标,并对安全、成本等指标进行要求。

⑶管理职责。首先对项目经理部机构及人员进行组织、配置,将主要管理岗位的人员名单写入计划;然后对具体人及岗位明确质量和管理职责范围。

⑷合同管理主要是分包合同的管理,执行QSP03《合同评审程序》。将合同修订草案的起草、审核、评审、谈判以及合同修订资料传递等工作具体到人。

⑸文件和资料控制工作执行QSP05《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指定公司、分公司、项目经理部文件控制负责人,规定文件传递路径及手续。规定合同、图纸及技术资料的管理人、管理方式、发放范围,并对设计变更、施工资料的修改回收提出管理程序。明确采用及编文件的清单、文件的存档程式、竣工资料的管理等内容。⑹采购供应工作执行QSP06《采购控制程序》。明确本项目自行采购的内容、范围及采购控是的特殊要求;材料设备的供货者、供货方式、供货计划及负责人;主要机具设备配置计划;地方性材料的采购计划、验证方法及负责人等。

⑺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工作执行QSP07《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程序》。项目法人提供材料的供货厂家、供货方式、供货计划及负责人;项目法人提供图纸的供应者、供应方式、供应计划及负责人;提出供需双方的验证及不合格品处理的方法。

⑻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工作执行QSP08《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提出对材料、机具设备、计量器具、施工过程、安全等方面的标识管理人或部门,燕规定标识方法。

⑼施工过程控制工作采用QSP09《过程控制程序》及相应的子程序。1 施工过程主要工序负责人,工程检验、分部工程检验、竣工交付负责人。2 采用作业指导书名称,进行工序管理点、特殊过程设置。3 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机具设备验计划、劳动力供应计划。

⑽检验和试验控制工作执行QSP10《检验和实验程序》。制定材料、机具、施工过程以及竣工的检验试验办法,并明确责任人(填写BG2.14表。

⑾不合格品的控制工作执行QSP13《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提出对不合格的品的类型和程序的认定、不合格品的标识或隔离等管理办法。

⑿纠正和预防措施工作执行QSP14《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明确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和验证记录要求,确定各级部门和预防措施实施和验证记录要求,确定各级部门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负责人。

⒀搬运、储存、防护和交付工作执行QSP15《搬运、储存、防护和交付程序》。⒁质量记录的控制工作执行QSP16《质量记录控制程序》。确定项目部、施工队的质量记录管理人,负责按程度对记录进行标识、收集、编目、归档、存储、保管和移交。

⒂培训工作执行QSP18《培训程序》,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由专人制订培训计划。

⒃售后工程服务执行 QSP19《工程投产移交后的服务程序》。

⒄统计技术工作执行QSP20《统计技术应用程序》。制定本项目内部统计管理及外部计划统计资料的递交程序。

⒅质量计划的修订。对计划的某些条款进行修改变遵循建议─磋商─修订─批准的程序,修改后的部分应以修改页的形式发至有关人的手中。

⒆质量计划的贯彻执行。本计划发放范围分受控文本(病盖受控章 和非受控文本两类,有关人员必须无条件贯彻告执行,不得私自补充修改。

⒇以下记录表格在编制质量保证计划时填写:《合格物资供应商名册》、《合格分承包商名册》、《工程分包计划表》、《施工方案编制计划》、《作业指导书编制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工器具计划》、《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计划》、《劳动力供应计划表》、《质量控制点设置表》、《特殊过程设置计划表》、《设备运输方案计划表》、《培训计划表》。

(六)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技术组织措施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工业企业生产和建设的基本方针,为了xxxx 电站工程能够顺利按时竣工投产,并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黑井变电站项目部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部颁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严格遵照《电力建设安全施工管理规定》、《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及《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评定标准》进行施工,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搞好安全施工。

1、安全管理目标 xxxx 电站的安全目标: ⑴实现死亡及重伤零目标。

⑵重大设备损坏、重大火灾事故零目标。⑶不发生触电、坠落、淹溺事故。⑷努力实现安全零违章。

2、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2.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如图所示

图 安全管理机构图

公司总经理 项目经理 项目副经理 项目总工程师 公司安全质量监察部 计 经 部 供 应 部 工程部 安检部 专职安全员 二次班长 兼职安全员 一次班长 兼职安全员

综合部

2.2、安全管理职责 ⑴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本工程安全施工的第一责任者,对工程安全目标全面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规范和标准及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工程特点建立项目工地的安全保证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领导、组织施工现场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主持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及时解决安全、文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安全、文明施工经验。审定安全施工措施和计划,并督促执行。确保承包合同中有关安全施工的要求奖惩的规定得到落实,严格按合同执行。

⑵项目副经理 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对分管的土建或电气安装工作的安全目标负责。2 领导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管理。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实施整改措施。组织安全施工检查,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先进经验。⑶项目总工 1 负责安全技术工作。组织安全培训、安全技术培训。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中和特殊工序安全施工技术措施。4 监督指导项目专工、技术员编制分项工程的安全措施、技术交底。5 监督指导专职安全员的工作。参加安全检查、事故处理工作。⑷安质部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规程、规定,组织编制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风险机制,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制定年度、月度安全工作目标计划并组织落实;组织安全规程、管理规定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学习培训、考核取证工作。负责向项目法人提供安全管理制度、特殊施工技术措施、安全检查通报及事故报告等资料文件。负责审查验施工安全措施措施;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标识及现场安全监督监护工作。加强外用工的安全管理;进行安全用具、用品、安全设施的检查和认证。6 根据公司安全奖惩办法,提出对施工人员的奖惩意见;协助项目经理召开安全工作例会;组织参加定期对施工项目的安全大检查。参加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负责人身事故的统计、分析和上报。⑸专职安全员 负责监督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有权制止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并相应进行经济处罚;参与审查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监督执行。参加安全工作例会及安全日活动,协助领导做好安全工作布置、检查、总结。参加安质部组织的安全大检查,对安全隐患按“三定”原则监督整改;负责组织轻伤、未遂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⑹施工人员安全职责 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上级颁发的有关安全施工的规定、规程、制度。2 施工项目开工前,认真接受安全施工措施交底,并作好记录。作业前检查作业场所,按安全措施的要求完善安全设施,以确保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作业过程中坚持文明施工,作业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施工前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妥善处理或向上级报告,并作好记录。受护安全设施,不乱拆乱动。对无安全施工措施、未参加安全交底或安全设施不完备、指挥性违章,施工人员有权拒绝施工,并可越级上报。尊重和支持安监人员的工作,服务安监人员的监督与指导。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时,应立即抢救伤者,保护事故现场并尽快报告;调查事故时必须如实反映情况;分析事故应积极提出改进意见和防范措施。

3、安全管理制度及办法

⑴本工程项目经理为工程第一安全责任人,对工程施工安全负责领导责任,各施工队队长为该队第一安全责任人。认真贯彻执行《电力建设安全施工管理制度》、《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等,正确处理进度、质量、安全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⑵项目总工对该工程安全技术负全面领导责任,由项目总工和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安全技术保证体系。

⑶由安质部、施工队兼职安全员和各作业安全监护人组成工地安全监察网,形成安全监察体系。

⑷在本工程施工现场认真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做到:宣传到位、思想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监护到位,安全管理网健全,联络正常、信息畅通、能正常行使职权。

⑸建立健全安全风险机制,签订内部安全合同,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重奖重罚。安全工作搞得好,无安全事故者,加倍奖励,否则没收抵押金并加倍处罚。

⑹制定安全教育计划,各工序开工前组织全部施工人员学习《安规》等文件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⑺制订月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预测作业危险点,所有施工项目必须坚持“五同时”,有计划、有重点控制消除不安全因素。

⑻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召开一次安全例会,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活动,查出隐患发整改通知单,按“三定”原则限期消除。

⑼随时接受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对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按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要求改进安全工作。

⑽如发生安全事故,及时向项目法人或监理工程师提交详细的事故报告、事故分析及处理方案或意见,处理方案经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设计院书面确认后实施。若出现人员死亡或严重事故,应以最快方式通知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

⑾保留有关财产损失、人员福利健康和安全的记录,并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呈递有关报告。

⑿配备齐全的安全用具定期检验;各种安全记录、台帐、报表、事故档案齐全完整。

4、安全组织技术措施 ⑴吊装安装技术措施。

第二篇:50-第六部分 投标文件

第六部分 投标文件

内容组成: A.资信文件 B.技术文件 C.商务文件 D.辅助格式

A.资格文件

内容组成:

A-1 投标书

A-2 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书

A-3 授权委托书

A-4 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A-5 施工资质证书复印件

A-6 项目经理证书复印件

A-7 项目经理简历表

A-8 投标企业概况

A-9近三年所承建工程一览表

A-10目前正在承建工程一览表

A-11近三年获奖荣誉证书复印件

A-12各项体系认证证书复印件

A-13同类工程业绩证明材料(以合同书或验收报告为准)

A-14其它资质和资格文件资料

A-15投标人提供财务状况情况,包括最近2年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复印件

A-16有关投标人目前和过去2年参与或涉及诉讼案的资料复印件(没有可不提供)

部分格式:

A-1 投 标 书

致:

1、根据已收到的项目编号 的工程招标文件,遵照《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单位经考察现场和研究上述工程招标文件之全部后。我方愿以人民币 元的总价,按以上招标文件规定的条件承包上述工程的施工、竣工和保修。

2、一旦我方中标,我方保证在保质保量基础上,按期竣工并移交整个工程。

3、如果我方中标,我方将按照招标文件规定提交履约保证金(支票、汇票或由开户银行出具的履约保函)。

4、我方同意所递交的投标文件在“投标须知”第10条规定的投标有效期内有效。在此期间内我方的投标文件有可能中标,我方将受此约束。

投标人:(盖章)

单位地址:

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开户银行名称:

银行帐号:

开户行地址:

日期: 年 月 日

A-2 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书

单位名称: 地址: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 身份证号: 系 的法定代表人。为施工、竣工和保修的工程,签署上述工程的投标文件、进行合同洽谈、签署合同和处理与之有关的一切事务。

特此证明。

投标人:(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A-3 授权书委托书

兹授权,身份证号: 代表 进行天津市 项目的投标(项目编号:),此授权至 年 月 日有效,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日期: 年 月 日

A-7 项目经理简历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

职称

专业

工作单位

从事项目经理年限

已完成工程项目情况 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 开、竣工程 工程质量

投标人:(盖章)

投标代表人:(签字、盖章)

日期: 年 月

A-8 投标人企业概况 企业

日 建立日期

资质等级

经营方式

企业性质

批准单位

地址

经营范围

企业职工 人数 人

有职称管理人员 工人

高工 工程师 助工 技术员 4-8级 1-3级 无级

主要 施工 机械 设备 名称 型号

数量(台)总功率(hw/hp)制造国或产地 制造年份

投标人:(盖章)

投标代表人:(签字、盖章)

日期: 年 月

A-9近3年来所承建工程情况一览表

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工程特点 建设规模 开、竣工日期 合同价格 质量标准

投标人:(盖章)

投标代表人:(签字、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A-10 目前正在承建工程情况一览表

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工程特点 建设规模 开、竣工日期 合同价格 质量标准

投标人:(盖章)

投标代表人:(签字、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B.技术文件

内容组成:

B-1 综合说明

B-2 项目管理班子结构组成 B-3 劳动力计划

B-4

.....(按照技术标评分因素的排序及内容编制技术投标文件)

技术投标文件中也包括B部分中的相关表格。

部分格式:

项目管理班子结构组成名称 数量 职务 职称

承担过的项目数量

一、总部

1、项目主管

2、其他人员

二、现场

1、项目经理

2、项目副经理

3、质量管理

4、材料管理

5、计划管理

6、安全管理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序号

机械或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国别产地 制造年份 额定功率 生产能力 备注

项目拟分包情况

分包项目 主要内容 估算价格 分包单位名称 做过的同类工程

劳动力计划表

投标人应按所列格式提交包括分包人在内的估计的劳动力计划表。本计划表是以每班八小时工作制为基础的。工种、级别

按工程施工阶段投入劳动力情况

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表

初步施工进度表可采用横道图表示,说明计划开工日期和各分部分项工程各阶段的完工日期和分包合同签订的日期。

临时设施布置及临时用地表

一、临时设施布置

投标人应提交一份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布置图表并附文字说明,说明临时设施、加工车间、现场办公、设备及仓储、供电、供水、生产、生活等设施的情况和布置。

二、临时用地表 用途

面积(m2)位置 需用时间

合计

注:(1)投标人应逐项填写本表,指出全部临时设施用地面积以及详细用途。

(2)若本表不够,可加附页。

材料(设备)清单及报价表 单位:人民币元 序 号

材料名称及规格 品牌 产地 单位 工程量 单价 1

C.商务文件

内容组成:

C-1 开标一览表

C-2 工程预算书(按工程量清单顺序编制)部分格式:

C-1 开标一览表

包号

投标报价(元)工期(天)质量标准 备注

注:

1、工期天数包括法定节假日;

投标人:(盖章)

投标代表人:(签字、盖章)

日期: 年 月

招标文件 第六部分 附件--投标文件格式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三篇:“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投标文件(技术部分)

技 术 方 案

‚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 企业承诺

 项目经理将参与日常的系统实施管理,监控项目的进度

 与系统架构师、应用开发小组和项目经理一起工作以确保新系统的开发可以跟踪和控制  项目经理负责向校方项目负责人汇报系统的开发进度和开发相关的问题

 核心人员现场设计

企业把数字化校园平台研发组及数字化校园业务研发组的核心研发人员安排到本项目组,参与系统的现场调研整体设计与研发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安排有相关项目经验的人员现场实施,保证在项目实施期间和最终验收2年内,至少3名技术人员在现场服务。

 长期支持、长期服务

项目验收后,免费提供3年维护服务、长期提供技术支持。愿与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进行长期合作,与学校一起在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域共同进步,成为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

 实时风险分析及跟踪

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企业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经验,识别和控制项目风险,避免重大损失。风险包括:

 业务流程的不规范性和不确定性、功能需求不明确导致的风险  功能需求改变导致的风险  系统无法达到其预计的功能的风险

 缺乏掌握关键技术的资深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的风险  系统运行维护上的风险

第3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目录

第1章 第2章 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8 企业实施本项目优势...............................................................................................................................................10

2.1.企业优势..........................................................................................................................................................................10 2.2.解决方案优势..................................................................................................................................................................10 2.2.1.整体优势.....................................................................................................................................................................10 2.2.2.技术优势................................................................................................................................................................11 2.2.3.安全性优势.............................................................................................................................................................12 第3章 大学信息化现状分析...............................................................................................................................................13

3.1.学校概况..........................................................................................................................................................................13 3.2.项目建设背景..................................................................................................................................................................13 3.3.目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4 3.4.本期需求..........................................................................................................................................................................15 3.4.1.总体目标................................................................................................................................................................15 3.4.2.具体建设目标.........................................................................................................................................................15 第4章 总体设计方案..........................................................................................................................................................18

4.1.技术路线..........................................................................................................................................................................19 4.1.1.编程语言................................................................................................................................................................20 4.1.2.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20 4.1.3.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运行结构.................................................................................................................................20 4.1.4.动态网页生成技术.................................................................................................................................................21 4.1.5.基于SOA的应用系统设计及应用集成...............................................................................................................21 4.2.应用安全体系..................................................................................................................................................................25 4.3.性能参数..........................................................................................................................................................................25 4.4.系统软件平台建设..........................................................................................................................................................25 4.4.1.操作系统................................................................................................................................................................25 4.4.2.数据库管理系统.....................................................................................................................................................25 4.4.3.应用服务器.............................................................................................................................................................26 4.4.4.开发平台简介.........................................................................................................................................................26 第5章 5.1.5.2.第6章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及原则................................................................................................................................37 建设策略..........................................................................................................................................................................37 建设原则..........................................................................................................................................................................38 设计方案..................................................................................................................................................................39

6.1.软件支撑平台..................................................................................................................................................................39 6.1.1.信息门户系统.........................................................................................................................................................39 6.1.2.数据交换集成平台.................................................................................................................................................66 6.1.3.身份认证平台.........................................................................................................................................................77 6.1.4.共享数据库平台.....................................................................................................................................................97 6.1.5.业务应用开发平台...............................................................................................................................................163 6.2.业务应用系统................................................................................................................................................................183 6.2.1.学生综合管理及服务...........................................................................................................................................183 6.2.2.教职工综合管理及服务.......................................................................................................................................342 6.2.3.资产综合管理及服务...........................................................................................................................................409 6.2.4.综合业务管理及服务...........................................................................................................................................432 6.3.数据中心硬件系统........................................................................................................................................................472 6.3.1.方案设计...................................................................................................................................................................472 6.3.2.产品介绍...................................................................................................................................................................478

第4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6.4.校园一卡通系统............................................................................................................................................................498 6.4.1.项目分析..............................................................................................................................................................498 6.4.2.设计方案优势特点...............................................................................................................................................500 6.4.3.系统总体设计方案...............................................................................................................................................504 6.4.4.一卡通系统业务功能设计...................................................................................................................................523 6.4.5.集成系统对接方案...............................................................................................................................................558 第7章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565

7.1.安全风险分析................................................................................................................................................................565 7.1.1.物理层安全风险.......................................................................................................................................................565 7.1.2.网络层安全风险.......................................................................................................................................................565 7.1.3.系统层安全风险.......................................................................................................................................................566 7.1.4.应用层安全风险.......................................................................................................................................................566 7.1.5.管理层安全风险.......................................................................................................................................................566 7.2.系统安全体系................................................................................................................................................................566 7.2.1.安全服务维...............................................................................................................................................................567 7.2.2.协议层次维...............................................................................................................................................................567 7.2.3.系统单元层...............................................................................................................................................................568 7.3.网络系统安全................................................................................................................................................................568 7.3.1.网络安全概述...........................................................................................................................................................568 7.3.2.访问控制安全策略...................................................................................................................................................569 7.3.3.虚拟局域网和访问控制(VLAN/ACL)...................................................................................................................571 7.3.4.防火墙部署...............................................................................................................................................................572 7.3.5.入侵检测...................................................................................................................................................................573 7.4.主机系统安全................................................................................................................................................................573 7.5.数据库安全保障............................................................................................................................................................575 7.6.机房环境安全................................................................................................................................................................576 7.6.1.机房安全分类...........................................................................................................................................................576 7.6.2.场地的选择...............................................................................................................................................................577 7.6.3.结构防火...................................................................................................................................................................578 7.6.4.机房内部装修...........................................................................................................................................................578 7.6.5.火灾报警及消防设施...............................................................................................................................................578 7.6.6.其他防护和安全管理...............................................................................................................................................579 第8章 项目实施计划........................................................................................................................................................580

8.1.实施开发计划................................................................................................................................................................580 8.1.1.总体思路..............................................................................................................................................................580 8.1.2.实施开发计划.......................................................................................................................................................580 8.2.质量计划........................................................................................................................................................................583 8.3.异常计划........................................................................................................................................................................584 8.4.系统风险分析................................................................................................................................................................586 8.4.1.需求阶段..............................................................................................................................................................586 8.4.2.设计阶段..............................................................................................................................................................586 8.4.3.编码阶段..............................................................................................................................................................588 8.4.4.测试阶段..............................................................................................................................................................588 8.4.5.实施......................................................................................................................................................................588 8.4.6.全过程..................................................................................................................................................................589 8.5.项目控制........................................................................................................................................................................590 8.5.1.管理控制..............................................................................................................................................................590 8.5.2.交付控制..............................................................................................................................................................590 8.5.3.缺陷管理..............................................................................................................................................................591 8.5.4.质量保证管理(QA).............................................................................................................................................593 8.5.5.变更管理..............................................................................................................................................................595 8.5.6.文档管理..............................................................................................................................................................599 8.6.系统测试........................................................................................................................................................................604 8.6.1.测试任务与步骤...................................................................................................................................................604 8.6.2.影响验收的其他因素...........................................................................................................................................608

第5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8.6.3.工程系统集成测试...............................................................................................................................................609 8.7.系统验收........................................................................................................................................................................614 8.7.1.递交成果的签署...................................................................................................................................................614 8.7.2.递交成果的拒绝...................................................................................................................................................615 8.7.3.软件系统的验收...................................................................................................................................................615 8.8.实施过程协调方案........................................................................................................................................................616 8.8.1.协调人员工作的重要性.......................................................................................................................................616 8.8.2.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管理措施.......................................................................................................................617 第9章 项目组织、人员安排.............................................................................................................................................619

9.1.本项目组织架构与职责................................................................................................................................................619 9.1.1.建立工程领导小组...............................................................................................................................................619 9.1.2.项目经理..............................................................................................................................................................621 9.1.3.系统架构组...........................................................................................................................................................622 9.1.4.业务分析组...........................................................................................................................................................623 9.1.5.应用开发组...........................................................................................................................................................624 9.1.6.系统测试组...........................................................................................................................................................624 9.1.7.系统平台组...........................................................................................................................................................624 9.1.8.质量保证组...........................................................................................................................................................626 9.1.9.实施维护组...........................................................................................................................................................627 9.1.10.售后服务组...........................................................................................................................................................627 9.1.11.建立联合项目开发组...........................................................................................................................................628 9.1.12.公司级服务支撑平台...........................................................................................................................................628 9.2.项目人员........................................................................................................................................................................629 第10章 运维管理体系建议............................................................................................................................................630

10.1.组织保障........................................................................................................................................................................630 10.1.1.校园CIO..............................................................................................................................................................630 10.1.2.专门的信息化机构...............................................................................................................................................631 10.1.3.业务处室信息员...................................................................................................................................................631 10.1.4.专业、稳定的开发人员.......................................................................................................................................631 10.2.制度保障........................................................................................................................................................................632 10.3.实施保障........................................................................................................................................................................632 10.4.运行管理保障................................................................................................................................................................632 第11章 培训计划...........................................................................................................................................................634

11.1.培训目的........................................................................................................................................................................634 11.2.培训对象........................................................................................................................................................................634 11.3.培训计划........................................................................................................................................................................634 11.3.1.软件支撑平台培训计划.......................................................................................................................................635 11.3.2.学生综合管理与服务培训计划...........................................................................................................................636 11.3.3.教职工综合管理及服务培训计划.......................................................................................................................637 11.3.4.资产综合管理及服务培训计划...........................................................................................................................639 11.3.5.综合业务管理及服务培训计划...........................................................................................................................641 11.4.企业培训机构——企业信息学院介绍........................................................................................................................642 第12章 售后服务计划....................................................................................................................................................646

12.1.企业对技术服务的理解................................................................................................................................................646 12.2.企业技术服务体系........................................................................................................................................................647 12.2.1.企业集团客户服务ISO9000质量文件..............................................................................................................647 12.2.2.企业四级服务体系...............................................................................................................................................648 12.3.售后服务方式分类........................................................................................................................................................649 12.3.1.软件自身缺陷维护服务.......................................................................................................................................649 12.3.2.现场维护服务.......................................................................................................................................................649 12.3.3.远程诊断服务.......................................................................................................................................................649

第6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12.3.4.其它支持手段.......................................................................................................................................................649 12.3.5.需求变更后的技术服务.......................................................................................................................................650 12.3.6.数据处理服务.......................................................................................................................................................650 12.3.7.应急事件的服务...................................................................................................................................................650 12.3.8.版本升级服务.......................................................................................................................................................651 12.3.9.定期回访服务.......................................................................................................................................................651 12.3.10.客户满意度调查..............................................................................................................................................651 12.3.11.免费客户服务热线..........................................................................................................................................651 12.3.12.长期的技术支持与合作..................................................................................................................................651 12.3.13.企业集团Internet网站.................................................................................................................................652 12.4.免费技术服务时间........................................................................................................................................................652 12.5.技术服务申请程序........................................................................................................................................................652 12.6.技术服务过程................................................................................................................................................................653 12.7.售后服务/级别对应表..................................................................................................................................................653

第7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第1章 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大学的数字化校园设计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灵活可扩展的这一基本原则。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对现有用户及关键业务的有效支撑作为项目的基本思想和目标。

我们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项目的规划及执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在组织管理维、技术发展维度及业务发展维度等方面坚持如下原则:

 实用性、人本性、创新性相结合

建设目标及过程,首先要符合实用性这一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全校师生、校友及决策管理者。通过建立个性化用户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及信息,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技术,为校园用户提供更加实用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内容。

 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是为学校建立一套管理先进、技术领先、数据集中共享模式的现代化高校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把学校相关的信息化服务系统、管理过程纳入计算机服务管理之内,规范数据和业务流程,加强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与监控职能。因此,我们的设计方案从如何实际、有效地完善对师生日常科研、教学的服务;如何有效支撑学校目标管理;如何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围绕着这一目标将信息化工作进行逐步、全面性设计与规划。

 满足教学、科研、办公、管理以及生活数字需求

数字化校园工程的目标是以提供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为主体目标的这一根本。学校的主体用户人群就是广大的师生,需求上应充分地考虑如何让师生、校友、管理者得到更多的便利服务、激发应用兴趣、便于接受使用的原则。这样可使整体工程推动起来更为顺畅,变被动为主动。

 教学、科研、办公实现‚一站式‛服务的理念

A)服务目标的核心体现在:数字化校园应用要为用户带来便利和透明管理; B)为师生提供所必需的信息及服务内容;

C)通过信息化手段,尽可能控制与减少学校在协同办公、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方面的内部资金损耗。

在进一步降低学校信息化投资成本的同时,不断量化学校服务目标、服务项目及合理的支撑成本这一解决方案。为全校用户提供教学、科研、办公实现‚一站式‛服务的理念。

 确立建设思想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本着承接历史、照顾现状、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建议学校将历史问题一脚踢开,重建所有的应用系统。建议学校在服务目标、支撑技术、经费投入、信息化队伍建设、公司合作几个方面,走

第8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规划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软硬件及软件应用情况,还要关注学校的信息服务目标与服务主体的定位,尝试如何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通过最合适成本方法去建设与改造,最快速地解决学校当前及未来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实现本期数字化校园的既定建设目标。

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

在关注、评估服务目标和成本过程中,找到工程重点与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全面整体的规划,分步执行。在实施上由易到难,逐步完成开发实现、培训推广及修改完善工作。

 选择合作伙伴最为关键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永不休止的工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应用领域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文化、娱乐、生活领域的不断深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必须要跟得上学校快速发展步伐。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合作伙伴是一个持久的合作对象,既可以与学校共同设想和探讨未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又可以协助学校屏蔽、解决项目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及问题。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选择和培养最优秀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作为学校长久的合作伙伴,才能携手共同发展。

第9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第2章 企业实施本项目优势

2.1.企业优势 2.2.解决方案优势 2.2.1.整体优势

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基于更高层次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以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作为出发点,为学校的各类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

数字化校园平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的同时,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数据清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能提供业务系统本身的查询统计外,也提供了跨业务系统的大量查询和统计报表。在对学校系统做详细调研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用户所使用的报表进行归类和总结,按照业务主题进行数据库建设,再具体地为它建立基本表,数据中心与学校管理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关联,而不是与通常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相关联。随着高校信息化过程的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向面向信息服务的建设模式,基于管理应用为基础,构建横向的信息与服务支撑体系。数据的再利用成为有效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一项主要模式,因此需要针对业务主题构建数据中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为学校的管理者、学生、教职工等各类用户提供完善的数据信息支持。

对比传统的信息共享模式构建的数字化校园,新的数字化校园方案有如下整体优势:  盘活数据资产

数字化校园根据用户自身需要,确认建设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形成数据逻辑模型,用户在不断得到信息服务的同时,可对数据模型进行升级,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的前提下,逐步完善数据资源体系,从而达到学校信息资产的充分利用,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成倍增加。

 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与基于数据共享和交换的统一数据库相比,数字化校园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和深入,在保证信息共享、打破部门孤岛的同时,对原有的数据资产进行了数据盘活,通过数据深层次的应用,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科研等业务进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学校提高自身层次,加强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10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 提供全面的数据服务体系

数字化校园构建了面向全局性服务的数据模型,使学校的各类信息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并进行数据自身的挖掘和抽取,形成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撑模型,为学校各类用户提供全面、深化的服务支撑体系,满足学校各类用户的需要。

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数据展示服务,为用户提供了切片、钻取、智能关联等多种模式的信息服务手段。

 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关联性

数字化校园架构支持多种查询、报表和BI分析工具,通过架构本身提供的数据关联工具,使各类信息展现服务结合为一个整体,根据面对用户的不同,展现不同的数据体系,使各类用户能够方便、快捷、有效地得到各类信息服务。

 智能化

数字化校园决策支撑模型智能记载了用户操作数据展现的分析路径,并根据分析路径进行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围绕操作主题的目标服务。

 有效的环境适应性

数字化校园逻辑模型对数据来源、方式和质量进行智能分析和监控,在用户应用数据模型前,数据中心提供了完善的数据来源分析体系和支撑要求,用户可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选择不同的构建方案,最终形成用户个性化的全方位支撑体系。

 强化数据质量

数字化校园更注重于数据质量管理,为学校的数据质量监控提供多种智能分析和清洗手段,减少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数据的有效积累提供保障。

2.2.2.技术优势

 可扩展的设计模式,开放的技术架构,为今后的业务系统提供基础

已在多个项目成功使用的面向服务的架构模式,并经实践检验的技术框架结构和充分利用企业产品事业部提供的基础产品Unieap、DXP、NEUQuery,为本项目提供技术保证。企业提供的平台中的身份管理、数据共享能提供Web Services接口,并在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广泛使用。

企业教育事业部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学校数据中心的数据综合查询、报表、分析展现的研发,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企业教育事业部一直致力研发的学校业务一体化软件能充分解决学校基于流程、业务的事务处理使得类似学校迎新及毕业等复杂的业务及行政处理环节能有条不紊的轻松完成。

第11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采用开放、标准的技术,为二期、三期扩展提供开放接口  多机构门户、保证内外网统一建设及管理

门户支持多机构门户和虚拟工作区技术,保证用户个性化及系统统一风格定义。 跨校区、跨部门、跨应用的统一身份认证机制

实现跨校区、跨部门真正的统一身份认证,不需要手工sso集成,用户身份统一管理,不需要手工导入LDAP,只需在门户登录中验证身份,无须再在业务系统中二次或多次验证身份。

 高效实时系统间数据通讯、全面保证资源共享 协作系统支持实时性,支持多种资源全面共享。

 先进的实体化授权技术,符合现实习惯的便捷授权管理

系统的身份授权管理采用面向实体化真实授权技术,靠近现实的统一授权、分级授权机制,充分保证系统及数据安全,同时操作便利。

2.2.3.安全性优势

 虚拟门户技术支持Portlet权限控制技术,可以控制用户访问权限

 系统的身份授权管理采用面向实体化真实授权技术,与学校真正的管理制度相匹配,杜绝管理员功能最大化对系统安全性造成的影响

 系统带有安全访问技术监控,能够监控来访人员信息,便于及时追查访问安全情况  系统支持SSL访问模式,保持通讯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安全  系统支持CA认证访问接口,有效规避了系统的身份安全问题

第12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第3章 大学信息化现状分析

3.1.学校概况

3.2.项目建设背景

大学‚信息化校园‛系统整体建设采取银校合作的建设模式,以现有大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系统为基础,进行改造、新建、完善、整合、共享,将新建系统和现有部分系统整体统一规划建设;按建设信息化大学的理念,从学校全局出发,消除部门本位主义和条块分割现象,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步骤组织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及系统由学校统一建设;业务应用系统由学校统一数据标准、组织评审,按照学校统一的整体规划,以各业务职能部门为主,以信息管理中心为技术指导,根据应用需求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展开建设。

大学‚信息化校园‛系统整体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对于学校构建高度信息化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环境,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信息化校园‛系统整体建设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需求为导向,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以数据共享与交换为突破口,以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为目的,进行‚信息化川大‛建设。

(1)立足校情。充分利用已有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服务器软硬件以及其他数字资源等信息化资源及人才资源。

(2)纵观全局。开展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的创新,避免部门本位主义。从学校全局出发,搞好信息化校园建设的规划与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3)统一规划。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符合学校‚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研究型大学的水平,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水平的稳步提高奠定基础。

(4)科学实施。以需求为导向、数据共享与交换为突破口,实用性和前瞻性兼顾,分子项、分缓急、分步骤实施和快速推进,并监控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13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5)科学管理。不光要建设和完善相关的网络设施、基础软硬件平台以及各种业务应用系统,而且要逐步建立整套完善的信息化校园运营体系,制定统一、开放的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培养信息化建设、运维与管理的专业队伍。

(6)本项目建设周期为2~3年,主要基础系统和主要应用系统建设周期为2年,系统运维周期为8年。

3.3.目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已将重点转移到以应用为主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上来,学校逐步加强教学资源系统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这些应用系统包括党务系统、邮件系统、图书借阅系统、招生就业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求索学堂、档案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园卡系统平台等,这些系统的应用,改善了师生的教学、工作和学习环境,促进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信息服务方面,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已建立网站几十个,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了与国内外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与平台。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1.现有应用系统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由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利用网络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有网上教学、管理服务的功能需要完善、拓展和性能提升。

2.现有的应用系统覆盖面低,各应用系统基本是相互独立运行。

3.现有的应用系统数据分散存储,同一数据编码标准不统一,不能互通互用。一方面存在同一数据重复存储的现象;另一方面,分散的数据无法提供全校的综合信息报表和数据综合分析。

4.众多的系统需要用户记忆多个的用户名、密码和访问地址,不停的在不同系统间切换工作难以保证系统安全和管理

5.权限分配缺乏科学化的规划和管理,权限分配复杂、方式和操作不统一,不能灵活对应学校特殊业务的突发情况

6.打电话到其他部门索要各种需要的数据,重复的录入基础信息 7.学校的数据存储零散,不能有效的管理和安全控制

8.学校的数据资产积累存在各种问题,不能得到方便快捷的历史数据服务 9.学校的数据利用不充分,数据产生后缺乏对业务优化的指导作用

第14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3.4.本期需求

本项目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实现从分散应用向集中应用转化,从固定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化,从部门级应用向校级应用转化,从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转化的目标。使大学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进入新的应用阶段,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根据对学校招标文件的理解,本项目为‛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包括软件支持平台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学生综合管理与服务、教职工综合管理与服务、资产综合管理与服务、综合业务综合管理与服务等)建设、校园卡系统建设、数据中心机应用服务硬件支持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安全体系及校园卡系统计算机设备建设、基础软件系统建设。建成后能够实现如下目标:

3.4.1.总体目标

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将以学校‚十一五‛建设规划为指导,为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提供数字化环境和服务平台。到2012年,建成高效、先进、灵活、安全、可靠地数字化运营环境,成为学校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重要体现;建成权威可信的数据中心和丰富多样的资源中心,构建灵活规范的业务应用服务体系,产生统一开放的数据标准及管理工具,形成快速服务与响应机制,具体有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大型公共计算平台和数字化服务体系;各校区实现数字化统一管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娱乐等全面信息化,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成为国内先进、西部一流的信息化校园。

3.4.2.具体建设目标

3.4.2.1.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信息化校园基础平台建设。基于大学数据中心,建成面向全校师生的信息门户、共享基础公共数据库、数据交换集成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为各种业务应用及服务提供展示平台和数据查询使全校各种数据及统计结果具有标准和唯一性。

信息化校园管理中心建设。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系统、人事系统、学工系统、财务系统、研究生系统的建设和整合,能够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财务管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基本满足全校的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等不同用户的网络化管理需求,并提供相应准确的多种业务数据查询、分析、统计和多业务系统联动服务。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使办公管理流程上网,第15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简化、优化办公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实现真正意义的办公自动化。通过以人的管理为核心,以服务教学为目的,通过新的办公流程管理和财务管理手段,实现先进的、高效的、统一的和可靠地校园崭新管理模式。

 信息化校园资源中心建设。建设服务于教学的精品课程VOD视频点播流媒体服务系统、电子档案系统和电子公告平台系统、网络社区服务平台。教学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自学、复习、完成作业、考试、交流、讨论并进一步开展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深度和广度;同时为实现学生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随着远程VOD教学视频点播系统的使用,教学资源的存储及建设也启动起来,初步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功能。此外,学校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追求的目标是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率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发展战略不仅需要信息支持和信息服务,同时更需要基于信息的科学决策支持。 信息化校园服务中心建设。以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职工服务为主线,进行校园卡管理系统的建设,建设迎新系统、离校系统、就业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图书馆系统、机房管理系统。同时,在现有应用系统基础上,建设网站管理系统、科研系统、国资系统。以校园卡来带动相关系统的建设和整合,实现学生新生报到注册、毕业离校手续办理,以及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用餐、校内商户消费管理、水电消费管理、图书借阅、机房上机管理、洗浴、医疗、上课考勤、会议签到、校车管理、车辆管理、毕业离校手续办理等功能,使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能够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不仅极大地方便教职工的生活服务,也降低了管理工作难度,该系统为管理的数字化提供一条主线,体现出软件集中管理的价值和优势。 大学数据中心(DC)建设。建设满足我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总体目标的数据中心,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应用服务提供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扩展性的硬件架构、软件平台及技术支持;制定相关的管理和运行制度;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江安校区建设DC的异地容灾备份中心。

3.4.2.2.校园卡平台建设

大学校园卡系统以校园网为基础,以智能卡片为载体,具有金融消费、身份认证、学生管理等多种功能的信息系统。计划实现统一运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技术保障队伍,使校园卡平台成为大学信息化校园重要的管理和应用平台。

国内很多高校由于前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学校各部门从各角度出发建设适合自己需求的一卡通系统,形成多卡并存的局面,在食堂、图书馆、财务工资、后勤、科研经费、门禁/通道等众多领域存在着自成体系的卡片应用系统,甚至不同食堂的卡也不同,相互不衔接、不共享,工作证、学生证、图书证、医疗证等证件名目繁多,管理混乱,资源浪费严重,也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我校早期的食堂饭卡建设基本上是以餐饮消费服务为核心的,随着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第16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越来越多的信息应用系统投入使用,校园卡需要承担更多的身份识别和信息服务功能。拓展校园卡系统的管理应用功能,如网络缴费、消费查询、消费数据统计、消费数据挖掘,通过信息化校园平台的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基础共享公共数据库,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来提高学校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运营管理体系。

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效率,降低相关数据统计工作的复杂性和劳动强度时校园卡平台建设的重要使命。

3.4.2.3.信息化校园支撑条件建设

探索信息化校园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创新,采用项目负责制进行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完善信息化校园的各种标准建设,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校园网的安全和各个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实现校园软件正版化;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校园管理和建设人才队伍。

在考虑到学校基本的业务需求同时,还包括对系统的安全性、性能、稳定性、系统实施进度等综合要求。我们将严格按照学校的总体需求目标及建设原则要求,对本期项目进行合理设计。

第17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第4章 总体设计方案

应用安全表示层终端层PC浏览器WAP手机PDA浏览器专用终端门户工具、服务校内公共信息、服务业务系统集成一卡通Email人事教务公共信息集成天气预报列车时刻表航班信息欢迎信息系统帮助数据安全下 载通 知公 告知识库校内新闻安全体系主机安全应用与服务业层务层 支撑层门户应用层在线搜索校网站图书馆后台管理信息管理定制管理统计管理权限管理搜索管理知识库管理查询、报表配置管理个人信息管理综合信息服务成绩查询人事查询其他查询标准接口Portlet接口界面修改务层、支撑层)和数据层(数据资源层),同时还包括系统安全体系。个人信息密码修改数据统计报表下载基本信息维护管理教务业务科研业务人事业务学生业务其他业务网络安全服务与接口用户管理身份认与授权证与SSO灵活查询服务接口报表系统监控BI管理制度数据层数据库层数据源主题数据库区公共数据库数据资源层数据仓库区OLAP数据集市教职工学生数据集成

大学数字化校园软件体系结构图如图所示。整个构架包含了:表示层,应用服务层(门户应用、业 ETL数据仓库操作数据库

第18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表示层是通过各种终端为大学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对‚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的访问服务,通过门户系统以B/S方式提供服务,支持多种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Mozilla、Netscape、PDA 及智能手机、3G等。

门户应用层是大学的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网站,提供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信息聚合和展现服务,支持个性化的页面设臵。

业务层是学校的各业务应用系统,包含:党务系统、邮件系统、图书借阅系统、招生就业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求索学堂、档案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园卡系统平台等。

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学校陆续建设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也要整合到应用基础平台之上,使之成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之一。

支撑层:

 用户管理和授权:提供基于LDAP标准的用户管理和授权体系服务,由目录服务器和身份认证服务器组成。与用户数据集成层共同组成企业级目录服务系统,并为实现应用间的单点登录提供数据基础。

 用户数据集成:同步异构系统中的用户和授权的相关信息。并与用户管理和授权平台共同组成企业级目录服务系统,为实现应用间的单点登录提供数据基础。

 应用集成:集成和重组各种异构系统的前端应用,推送给门户系统进行统一展现,同时实现各应用和门户系统间的集中认证、单点登录、联合授权功能。

 J2EE应用基础平台:提供业务服务、业务数据集成及业务接口等后端服务,是面向用户的前端应用系统的服务支撑平台。

数据资源层是统一数据库平台,提供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功能,同时为提供查询、报表、统计、分析预测等数据服务提供底层支撑。

安全体系的建设贯穿于各个层次,贯穿于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它主要从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角度综合考虑,保证各数据安全。

4.1.技术路线

针对大学用户提供包括门户、交流、查询、统计、应用集成等服务的应用平台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考虑到由于未来发展变化所带来的系统的伸缩性,应用系统必须采用现代系统规范和设计,在系统设计整体化的同时,尽量减少各子系统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软件对平台、软件对数据、软件对软件、平台对平台等),使任一子系统未来的减少、增加和变更,不影响到其它子系统和总系统。从而

第19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最大限度地保护既有的投资,减少对系统的维护和未来开发的投入。在应用系统整体化、功能化和规模化的同时,保证系统在技术上、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基于上述原则,门户的开发基于‚跨平台‛的Java语言和独立于开发环境的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EJBs(Enterprise Java Beans),系统的主要‚应用逻辑‛由组件构成。以组件技术为导向的组织架构提供了系统良好的可伸缩性,使系统轻易地组合与拆分其功能模块。应用软件平台的开发及运行架构采用了三层结构(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而在不影响系统其它部分情况下,保证了应用服务器与其它应用可进行有效和无缝的整合,同时支持大规模并发用户的访问。采用模版(Template)技术生成的门户网页,有效地为用户提供基于角色和权限的内容和数据服务。

本项目开发采用的Java和EJBs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体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减至最低。

4.1.1.编程语言

应用软件是按J2EE(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规格,采用Java编程语言和服务器端Java技术(如:EJBs、Servlet、JNDI、JDBC和RMI等)开发。Java作为基于Web的软件业的公共标准,其独立于操作系统,独立于服务器的‚跨平台性‛,使其‚一次编写,到处运行‛,是最适合运行于互联网上软件的编程语言。Java相对于嵌入HTML并受限于用户端显示的编程能力有限的脚本语言,其完整的编程能力可开发具有强大‚业务逻辑‛的应用程序。

4.1.2.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

软件编程由依赖于特定单机从头到尾编写,到依赖于操作系统,发展到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是一种完全独立于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开发环境,着重于开发构成应用程序‚业务对象‛的可重复使用的组件,利用这些组件,像搭积木一样的建立分布式应用程序。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在异构分布环境下为不同机器上的应用提供了互操作性,并无缝地集成了多种对象系统;另一方面,大大加快了软件开发的速度,降低了软件开发和再开发的成本。

4.1.3.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运行结构

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基于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运用这种架构可以做到:

(1)将‚业务逻辑‛部分从Web服务器中分出,在应用服务器中用独立和完整的编程语言(而不

第20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是‚脚本语言‛)开发应用程序。同时使系统支持任何HTML的显示工具;

(2)利用应用服务器作为访问数据库请求的‚缓冲区‛,重新安排、管理‚请求‛,采用Java Servlets引擎的多线程处理访问请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响应访问数据库请求的效率和速度;

(3)将应用软件平台载体的应用服务器作为与其它应用程序集成的切入点,使之可在不影响系统其它部分下与其它应用做有效和无缝集成。

4.1.4.动态网页生成技术

信息发布部分的网页生成采用模版技术。用户界面的排版和显示部分由预先制作模版承担,并支持任何标准化的HTML工具,嵌入模版的Java程序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提取相应的内容和数据,配合模版合成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动态网页。

4.1.5.基于SOA的应用系统设计及应用集成

SOA是面向服务的系统体系结构,SOA是进行系统资源整合的一种架构。根据‚按需提供服务‛的精神,提供通过网络访问的服务Service,以构建高度可重用的,以业务逻辑为中心的业务应用系统。符合SOA的应用系统以松耦合的方式,对外提供标准的服务调用接口。SOA是应用开发和集成的架构模式和设计原则,提供‚服务‛给其它应用和服务的设计方法指导思想是‚软件重用‛的自然进化。SOA适应系统应用集成的需求,提供了一整套指导实现模块化、封装、松耦合、重用、架构原则和模式。所以说SOA是一个企业内业务应用集成和企业间业务应用集成的设计方法、规范、软件架构思想、风格、理念,最终目标是解决软件重用、应用集成的问题。

符合SOA架构的应用集成是通过参与集成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服务、或者调用其它应用系统的服务实现的。即参与应用集成的各方作为服务提供者或者作为服务消费者参与到服务的共享环境中。

根据高校业务系统现状及需求,应用集成主要分以下几个层面:  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是通过Identity Server等相关的SSO产品,将原有系统集成到门户平台上来。通过配臵规则达到统一身份的目的。

下面介绍与企业数字化校园平台(DCP)进行身份集成的流程:

1.对于部署到同一应用服务器下的业务系统采用agent Policy实现SSO。

2.对于部署到不同的应用服务器下的业务系统采用加密传递登录信息的方式实现SSO。统一登录认证过程:

部署在同一应用服务器下的业务系统登录过程

第21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部署在不同应用服务器下的业务系统登录过程

完成以上流程中的加密、解密有多种方法,例如加密方式采用MD5算法,校验判断同时加入时间戳判断。

协议密钥存储到数据库中,提供读取。

以下提供MD5加密验证例子,供开发时进行测试:

MD5(“")= 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 MD5(”a“)= 0cc175b9c0f1b6a831c399e269772661 MD5(”abc“)= 900150983cd24fb0d6963f7d28e17f72

MD5(”message digest")= f96b697d7cb7938d525a2f31aaf161d0  原有系统的数据集成

通过其‚数据导入‛引擎提供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供学校和管理人员上传数据。学校管理人员可按

第22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excel上传的方式透过门户的Web界面上传数据,批量导入用户、课程、和各种组织等数据信息。

《图 原有系统数据集成》

 实时的数据交换集成

数据中心支持在数据库层与学校原有系统的后台进程进行实时数据交换。通讯协议由基于XML的交易请求和响应构成,并可经由https和 http/ftp在互连网上执行实时数据交换。

 基于SOA的ESB服务集成 SOA架构如下图:

ESB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中消息、数据、控制传递的媒介,是SOA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服务总线(ESB):是一个基于消息的通信模块。

ESB的作用: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准确、高效和安全传递。它还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协调运作,实现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ESB是连接企业各种纷繁复杂应用的骨干神经系统,种种不同应用通过它整合在一起,以合理、符合业务需要的节奏连接应用程序和调节消息流量,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加快响应速度的目的。

ESB的角色分析:工具、产品 VS 方法、模块、模式 ESB的组成模块

通道:一个sender到receiver的虚拟管道。一个初始的服务总线架构不包含任何channel;我们必须知道各个应用需要怎样通讯,然后才能建立channel来完成它。这是一种半集

第23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成化的消息传递思想,因为实质上它建立的还是点对点的调用接口,在我们的项目中不建议采用。

消息或信息:是在总线上传输的不可分割的包,是ESB乃至SOA的基础单元。为了传输数据,应用必须将数据打包成一个或多个packets,将每个packet包装成一个message,然后将其传输到一个总线上。同样的,一个receiver应用在接受到message后必须从message中提取出数据才能使用。总线应该能重复的传输message,直到它成功为止。

内部通道:最简单的情况下,总线将一个消息直接从sender传送到receiver。然而,通常在消息从sender中发出后,receiver接受到之前,有一些动作需要对message执行。举例来说,message也许需要验证或者转换。内部通道架构使用channel将多个处理步骤连接起来。

转换模块:不同的应用的数据格式很可能不同。为了调节sender和receiver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同的问题,message必须经过一个中介的模块,它执行Message Translation的工作,将message从一个格式转换成另外一个格式,或转换成一个公共的格式。

服务或接收封装:大多数的既有应用程序没有内建的能力来同一个message系统交互。因此实现SOA或ESB时必须包含一个中间层,它知道应用系统如何工作,也知道服务总线如何工作,并桥接两个系统。在Bus的上下两端各有一组并列的封装,它能够使得应用发送和接受message。

Event D&P:由于SOA实质上是时间驱动的系统架构,任何包装好的服务只有在实际应用发生时才会被调用,所以事件检测和处理模块是服务总线的核心处理模块。

Bus或系统管理:作为一个大型的消息集成系统,其面向消息的、异步、低耦合的本质使得系统更加难以调试,运行期的状态也难以跟踪,所以,我们必须有强有力的手段进行系统的运行期管理和监控,同时最好能够在运行进行动态更新,以保障系统的强壮性。

组件接口规范CIS也是IEC61970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组件(或应用程序)为了能够以一种标准方式和其它的组件(或应用程序)交换信息和/或访问公开数据而应该实现的各种接口。这些组件接口描述可以被应用程序用于这一目的特定的事件、方法和属性。组件接口规范定义了以下几个接口:

公共服务(Common Services,CS)给出了数据访问的一般标准,其主要内容来源于 OMG 组织颁布的 UMS Data Access Facility Specification,简称数据访问设施(Data Access Facility, DAF)。

通用数据访问(Generic Data Access,GDA)对标准的第 402部分进行了一定的扩展。高速数据访问(High Speed Data Access, HSDA)描述了基于 OMG DAIS 的在线实时数据访问接口

事项及订阅(Generic Eventing and Subscription,GES)服务 历史数据访问(Time Series Data Access,TSDA)服务

第24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4.2.应用安全体系

应用系统在开发和使用中将受到许多来自外部使用不当、恶意攻击、破坏性使用和系统本身内部的一些缺陷带来的干扰,因此,在进行应用系统建设时,要从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等几个方面考虑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具体参见安全体系描述。

4.3.性能参数

按照企业公司投标方案的配臵,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总体性能参数如下: 系统运行支持>10000用户量;

页访问并发用户支持1000人同时访问; 系统保证7*24小时运行;

平均延时:小于3秒,最大延时不超过30秒; 单点登录及认证响应时间为3-4秒; 支持负载均衡、可扩展性; 支持远程管理。

4.4.系统软件平台建设

本次设计采用纯JAVA设计,支持跨平台服务,所适应的主要应用环境如下:

4.4.1.操作系统

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主流的UNIX/Linux/Windows系统,如SUN Solaris/HP-UX/AIX 客户端操作系统:支持windows 2000/xp/2003/vista

IE6.0以上

4.4.2.数据库管理系统

支持Oracle 9i/10g/11g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议Oracle 11g

第25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4.4.3.应用服务器

支持主流商用应用服务器,如IBM WEBSPHERE/ORACLE IAS、WEBLOGIC/ SUN JES等,建议WEBLOGIC。

4.4.4.开发平台简介

本期建设项目的目标定位是建立一个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系统整体架构,支持业务系统的快速建模,使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和修改完善应用业务的业务流程,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的业务整合、流程整合和数据整合,最终实现学校的整个立体化应用模型。因此,平台在设计上必须支持应用系统的快速构建,提供业务建模工具,采用工作流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思想并提供方便的报表生成工具,能够对新增业务或原有业务的变更进行快捷方便的开发实现,使新业务和变更业务能够无痕地融入,平滑过渡。

‚大学数字化校园‛将以UniEAP平台作为基础,在此之上通过插件的方式插入一些组件,如我们公司现有的UniFlow、FormDesigner、NeuQuery、InfoServices、UniDRM组件;UniEAP平台提供SPI(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支持新的组件开发。

下面就UniEAP作一些介绍。

UniEAP平台是大学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核心,它相当于计算机的主板,起到了最基本支撑作用;其它的组件可以方便的在其上插拔,并通过它进行通信和交流。

下面分概述、UniEAP平台体系结构和UniEAP平台典型组件对UniEAP平台进行介绍。

4.4.4.1.UniEAP概述

 UniEAP的定位

UniEAP的全称是‚Universal Enterprise Application Platform‛,译成汉语是‚通用企业应用平台‛,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为‚组件框架‛即(Component FrameWork)。UniEAP是构建于B/S架构的,以J2EE为核心技术实现模型的多层应用开发、运行的框架和平台;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它还提供了一系列的组件和工具以及相应的开发方法,进而达到快速建设应用系统的根本目的。

近年来IT行业技术方向变幻莫测,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能正确理解技术、运用技术为企业构建解决方案的人员为数不多,而在实际的项目的需求中又要求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满足用户的复杂需求,这样导致一个应用系统很难在效率、稳定性、易维护性方面取得最佳平衡。UniEAP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而构

第26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建的一个基于Web等多种接入方式的三层结构的分布式对象模型系统。UniEAP的目标使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人员从激烈变化的‚技术洪水‛中解放出来,避免重复性的劳动,避免不必要的代码维护和升级,集中精力了解用户需求,搞好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UniEAP平台面向业务,为应用系统提供一个分布式企业核心应用支撑平台,保证安全高速地开发系统,平台的开发遵循业界标准,具有扩展(开放)性强、高强壮性、高稳定性,屏蔽业务开发人员对基础技术的了解,促进业务模块的再利用,能针对用户需求在多种环境下应用。

UniEAP不是Application Server,它与BEA Weblogic Application Server、IBM WebSpere Application Server、Sun JES Application Server、Tomcat、JBOSS均不属于同等性质产品。它是一个基于组件技术的快速开发和运行平台,它的部分组件最终同业务应用组件一起部署到Application Server上。它的定位如图所示:

《图 UniEAP在系统层次图中的定位示意》

第27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图 MVC三层结构的框架示意》

上图是典型的MVC三层结构的框架示意图,框架由逻辑隔离层和层次之间的通讯规则组成。有了框架,建设一个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各个层次上的组件,这些组件按框架约束好的‚游戏规则‛进行通讯协作,共同完成一笔业务逻辑,如下图所示:

《图 MVC三层结构组件分布》

如果我们将所有的组件进行抽象、封装、抽取、归类,会发现:大部分组件都是可复用的通用组件——包括通用技术组件和通用业务组件;只能一小部分是业务专用组件。那么UniEAP到底是什么呢?UniEAP就是一个稳定的框架加一系列通用组件。如下图所示:

《图 UniEAP的作用》

第28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UniEAP代替不了Application Server,因为UniEAP提供的所有组件都是基于J2EE规范的组件,组件本身不能运行,它们必须臵身于组件容器——Application Server——中才具备生命力;但Application Server同样代替不了UniEAP,因为Application Server所提供的功能都是最基本的功能,它不可能提供有行业特色的通用组件,UniEAP恰恰提供了Application Server之上、具体业务应用之下的基础平台。有了UniEAP,B/S/S结构的工程有了一个统一的结构框架和许多可利用的组件,而且组件的家族会随着UniEAP在行业内的推广而变得越来越丰富,所有的这一切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简化,使开发人员可以完全不必在乎复杂的底层技术实现,而‚聚精会神‛地处理业务逻辑。 UniEAP的价值

面对协作范围越来越大的信息应用领域,很多人会说,J2EE不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吗?不错,J2EE是一个卓越的多层架构技术平台。J2EE体系包括Java Server Pages(JSP),Java Servlet,Enterprise Java Bean,Web Service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给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选择。但怎样把这些技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适应项目需要的稳定架构是项目开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因此有必要实现一个优秀的系统框架,以达到如下目标:

1.使企业级应用程序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健壮性、高效性。

2.使企业级应用程序具有更好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使整个系统易于增加新的功能、易于修改已有功能,将程序的改动对系统的影响降至最小。

3.使系统调用、系统处理具有统一的流程;通过规范各层类的位臵、职责来规范各个层次的开发。各个任务在架构图上都有比较好的定位,任何人能借助它很快地熟悉整个项目,把握系统的核心。

4.使团队开发更加协调一致,通过类调用层次的分工,规范各层调用之间的接口,使团队开发的分工明确、调用方法统一。

因此,一个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必须构建一个基于Web等多种接入方式的分布式对象模型系统,以及相应的开发环境和定制工具。企业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从1999年开始即研发自主产权的通用企业应用开发平台UniEAP,历经8年的开发,应用,推广,升级,现在已达到功能强大完善的V3.0。

面向业务,UniEAP提供一个分布式企业核心应用支撑平台,保证:

 安全高速地开发系统  遵循业界标准  扩展(开放)性强  高强壮性、高稳定性

 屏蔽业务开发人员对基础技术的了解

第29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 促进业务模块的再利用

 能针对用户需求在多种环境下应用

面向未来,UniEAP保证:

 技术的变化不会影响业务模型  业务的变化通过对系统的配臵来实现 UniEAP的价值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图 UniEAP的价值》

 UniEAP的特点

1.分布式体系架构技术

采分布、并行的处理方式,大大减小平台的实施成本,是现在主流技术,也是典型的系统构架形式。各层间有着清晰的职责的划分,相互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进行访问,耦合度较低,可以相对独立的维护、修改和升级。

2.平台的多应用支持技术,采用Web事件响应机制、负载均衡等技术 3.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 4.遵循业界标准

为了保证系统的良好开放性及代码复用率,整个UniEAP的开发遵循如下业界标准:JAVA 1.4/1.5,JSP 1.0/1.1,Servlet 2.2/2.3,XML 2.0,EJB 2.0,JDBC2.0,SOAP1.1……

5.支持多种应用环境

跨操作系统(Unix、Linux、WinNT/2000/98/95…)跨数据库(Oracle、Sybase、DB2、SQL Server…)

跨中间件(BEA Weblogic/Tuxido,IBM Websphere/CICS,Tomcat,…)

第30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多种人/机交互方式(Browser、PC、MobilePhone、FAX…)6.提供丰富的功能组件

将公用服务抽取出来,为各业务逻辑提供通用功能组件,保证系统的重用性。以组件的模式构建各层的逻辑功能,组件间通过标准接口相互协作,可以相对独立的开发各个逻辑层。

4.4.4.2.UniEAP的整体结构

UniEAP在整体框架上采用典型的MVC模式,在Web Framework上以当前最为流行的struts为支撑,集中了大量功能强大、灵活易用的功能组件。整个平台的结构如图所示:

《图 UniEAP整体结构》

 统一的商业逻辑模型层设计

《图 UniEAP中商业逻辑层设计》

商业逻辑层以EJB/Java Bean技术为实现手段,提供了对象持久化及打印、邮件等商业逻辑组件。

第31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设计要点如下:

1.用EJB和JavaBean做商业逻辑;

2.通过统一的服务组件基类调用安全、日志、工作流、规则等引擎式服务构件;

3.在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中对象持久化是一个关键性服务,单一的数据库接口解决全部问题并不现实,因此采用由OP层统一包装,统一管理,但暴露多种操作接口的方式来解决。对象持久化接口提供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两大类,具体支持四种方式: 1)2)3)4)得到connection 简单的sql execute封装

可持久化的数据总线DataSet,通过其xml接口可发送到页面)DAO(单表抽成的可持久化的实体类对象)

平台在商业逻辑层还提供了许多通用业务组件,如打印、报表组件。

 C/S/S结构的视图层和控制层设计

《图 UniEAP在C/S/S结构中视图层和控制层设计》

C/S/S结构的框架设计是一套经过验证是健壮稳定的架构。由于业务逻辑层采用企业公司统一的通用企业应用平台,所以在控制层最后一道任务分发环节Event调用业务逻辑服务组件时,是通用BSFactory利用‚工厂‛模式来获取服务组件对象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以透明的方式处理EJB和Java Bean的服务对象。

C/S/S结构中客户端的设计要点是:   GUI采用传统的Window界面,以Delphi为开发工具;

客户端通过统一的动态库函数与服务端的门户MainServlet通讯,通讯的内容以XML为数据格

式,整个通讯协议完全模拟SOAP协议;

第32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 客户端的设计在分层基础上对类进行了适当的归类。做到类之间的调用关系明确。类的责任单一。类之间的依赖关系简单。编程实现较为方便。下面简略的介绍一下编程常用的调用关系。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图中把框架完成的调用关系去掉了。调用关系简图如下:

《图 客户端中类的调用关系》

C/S/S结构中控制层的设计要点是:

1.整个控制层的设计思路参考B/S/S结构中的Struts框架。MainServlet可以映射到Struts的ActionServlet,而RequstProcesser + Event可映射到Struts的Action;

2.但与Struts不同的是它与客户端之间传递的均是XML,没有表现语义,因此它要增加XML信息过滤器、转换器等功能;

 B/S/S结构的视图层和控制层设计

《图 UniEAP在B/S/S结构的视图层和控制层设计》

界面层以JSP/XML/XSL/JS技术为主要实现手段,为系统开发提供了一系列功能强大的组件,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轻型控件:封装所有的HTML Form元素和按钮,提供显示、标准行为控制和校验功能; 2.重型控件:包括DataWindow,目录树,Tab页等具有复杂功能属性的控件;

3.局部刷新和对话框:采用微软提供的局部刷新控件,提供局部刷新功能,并封装通用的页面对话

第33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框;

4.Object:Applet和COM,用于复杂界面操作和客户端本地化操作。

请求控制层以Servlet技术为实现手段,综合运用struts框架和WorkFlow引擎,以单点入口的方式统一控制请求。设计要点如下:

1.采用Structs控制请求和业务流程,拓展Struts的ActionServlet和DispatchAction作为UniEAP的流程控制基类;

2.组织机构和权限管理模块进行身份和权限认证,从视图、操作、数据三个层次控制权限行为; 3.日志和异常处理负责系统信息的记录;

4.封装UniWorkflow的接口,在流程多变的业务系统中用UniWorkflow定制和控制业务流程。5.Action本身并不处理业务逻辑,而是通过统一的BSFactory从EJB Container获取Business Service Componets处理业务逻辑。

4.4.4.3.UniEAP工作流(Workflow4.0)

4.4.4.3.1.Workflow4.0的特点

 跨平台运行  支持多种主流数据库

 符合国际化标准-(WfMC标准和OMG) 图形化的流程定义工具  稳定高效的引擎处理机  完备的系统权限管理

 基于web的图形化流程实例监控  完备和开放的开发接口  灵活性和可配臵性

4.4.4.3.2.基本模块和构成

1、流程设计器-Process Designer; 

2、引擎服务器-Engine Server;

3、第三方应用程序管理器-Application Manager; 

4、定时服务-Timer Server;

第34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5、日志服务器-Log Server;

6、系统API及客户端-Interface & Client。

4.4.4.3.3.总体架构

流程定义工具流程定义接口-Interface(Java)自动应用程序接口第三方应用程序系统执行服务引擎 / 自动应用程序 / 日志 任务办理/系统管理接口Web 客户端互操作接口其它工作流引擎办理客户端监控管理客户端

1、首先,流程设计者通过流程定义工具定义出‘流程’,并发布到系统中,由工作流引擎进行解析。

2、最终用户,通过客户端,调用工作流接口,向引擎发出请求,引擎负责处理流程流转请求,解析流程定义。

3、workflow通过应用程序调用接口访问外部资源。

-任务办理接口:即客户端应用程序接口(The client application interface),通过这个接口工作流机可以与任务表处理器交互,代表用户资源来组织任务。然后由任务表处理器负责,从任务表中选择、推进任务项。由任务表处理器或者终端用户来控制应用工具的活动。

-自动应用程序接口:即应用程序调用接口(The invoked application interface),允许工作流机直接激活一个应用工具,来执行一个活动。典型的是调用以后台服务为主的应用程序,没有用户接口;当执行活动要用到的工具,需要与终端用户交互,通常是使用客户端应用程序接口来调用那个工具,这样可以为用户安排任务时间表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架构设计的理由:

流程定义和活动控制逻辑间有一个逻辑上的分离,活动控制逻辑由工作流执行服务器完成;流程与应

第35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用程序间、与终端用户客户端间也有一个逻辑上的分离。这些逻辑上的分离,为实现更多的行业标准和功能提供了方便的机制,对需求的变更有了更好的适应。

4.4.4.3.4.定义界面

第36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第5章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及原则

5.1.建设策略

为了达到大学的‛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考虑到‚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对学校信息支撑体系建设所需要的延展性要求,我们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学及现代系统工程规范进行设计,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的IT技术投资,降低研发所需成本,保证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建设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校有必要制定符合各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根据财力和人力情况,采取分步实施的方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不断把学校信息化建设引向深入。

抓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标准规范建设,如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规范、应用规范、用户规范以及信息化管理规程,积极开展信息化校园评估体系的研究,使信息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资源整合是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最迫切和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应当成立学校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监管小组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现有的应用资源、整合服务支撑队伍、整合设备资产。通过信息化监管职能,对学校信息化投入作全面的投资与效益评估,开源节流,保护IT投资,减少资源浪费。解决目前学校内部的信息孤岛和信息不一致问题,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本期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思想、一流的技术手段,建设成具有大学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并能在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起到设计先进、创新引领、工程典范的作用。

通过规划学校内部的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信息协同,多维交叉一体化服务支撑应用。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学校各单位、部门内部管理的垂直疆界,避免业务方面的条块分割。实现跨部门的办事流程、人员、数据、内容、应用系统的全面整合,进而提高管理、科研、教学等协同效率。

树立以校园服务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为广大师生、校友、学校管理者提供教学、综合管理、文化、生活、娱乐服务功能及业务支撑应用。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节约学校日常管理、办公、教学等方面的协作运营成本。

为广大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科研及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做到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在学校

第37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教学、管理、科研中的推广、深化工作。

通过不断推出适应校园用户的服务功能,逐渐完善数字化校园的信息中心职能、完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拓展信息化运作机制和应用模式。

5.2.建设原则

1、实用性和可行性

主要技术和产品具有成熟、稳定、实用的特点,并实用性放在首位,便于用户使用、系统管理。

2、先进性和成熟性

系统设计采用超前思维,先进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并注意思维的合理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的正确性。不但能反映当今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而且具有发展潜力,能保证未来若干年内占主导地位。先进性与成熟性并重,并考虑到近年来的应用发展特点,我们把先进性放在重要位臵。

3、开放性与标准化原则

应用平台是一个开放的且符合业界主流技术标准的系统平台,并使网络的硬件环境,通信环境,软件环境,操作平台之间的相互依赖小。

4、可靠性和稳定性

系统设计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同时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5、可扩展性及易升级性

为适应应用不断拓展的需要,应用平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具有良好的平滑可扩充性。

6、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应用平台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共享,并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

7、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整个应用平台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产品的选择与设计便于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8、最佳的性能价格比

企业公司将对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项目进行科学的投入产出分析,力求设计反映实际需求,在设计上寻求最佳的性能价格比。

第38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第6章 设计方案

6.1.软件支撑平台 6.1.1.信息门户系统

《图 统一信息门户示意》

门户服务位于各类应用之上,作为数字校园对内外的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数字校园的应用信息,轻易地整合了各类应用之间的间隙,使得学校用户(教师,学生,职工,校外人员等)自由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门户服务要完成门户站点本身的所有功能,并且根据数字校园建设的要求,需要提供各种服务的接入,如邮件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等。业务应用系统需要经过注册方能在门户中供用户使用。学校后续建设的新的业务应用系统也需要在门户中注册,将业务系统加入受保护资源列表中后业务系统才能在门户中供用户使用。

门户的另一用途就是应用整合,利用门户的Portlets构架,提供各种服务及应用的接入,如email系统、教务管理、办公系统、校园虚拟社区、主页托管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等。

第39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门户将人员整合、应用整合后,提供统一的SSO(单一身份认证)入口。用户只需一个账号,就可以访问个人角色允许访问的应用与信息。

门户的主要功能就是集中呈现个性化信息服务,包括定义个人桌面、配臵个人工具、团队协作工具、个人办公应用等信息与服务支持。

统一的虚拟化信息门户将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化的集成化环境。通过提供校园、办公室及班级、个人桌面等基于虚拟IT场景的个人工作区服务,有效盘活校园应用系统中的信息资产,对师生以及学校管理者提供面向个人、个性化的自助式服务支持。同时,用户可以享受到登陆后校园工作区、所在院系、部处工作区所提供的私有、个性化信息服务。

操作简单方便,基于WEB 2.0的ajax技术进行开发;文件病毒扫描接口;可以与第三方病毒扫描系统进行集成;portal符合JSR168管理规范;信息发布系统要求提供一套模板管理引擎,支持在线的编辑,有独立的简单的编辑语法。

6.1.1.1.建设目标

提供符合通用国际标准的、可持续升级的门户框架;

提供丰富的集成手段用于完成对现有不同应用系统的界面集成;

提供二次开发的导入、导出开发工具,实现客户自定义应用的改造;

提供统一的信息发布模式,规范信息服务、提高发布效益;

提供全校性信息发布流程,为全校通知、公告、大事提供标准的信息发布体制;

建构基于校园网异构应用系统的综合信息门户;

对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和整合;

为校园网内的用户提供集成的、无缝的、安全的、个性化的资源访问;

为校园网内的用户提供访问校园网资源的统一入口;

支持文件病毒扫描接口。能够与第三方病毒扫描系统进行集成。

6.1.1.2.门户特点

(1)实现学校的内外网合一,提高学校信息的利用程度,保护学校重要信息的安全度。

第40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图 内外网合一》

(2)多机构门户,统一学校各级部门门户风格,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管理模式。

第41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图 多机构门户》

(3)个性化和服务定制,用户可根据各级部门及个人需求设臵门户的风格及定制相关服务。

第42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图 个性化设臵》

《图 服务定制》

(4)所属工作区服务,为用户提供用户根据对个人、所在部门、学校工作服务区域。

第43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图 所属工作区服务》

(5)面向服务的栏目规划,根据学校相关信息内容进行面向学生、教职工、学校领导等面向服务的栏目规划。

《图 面向服务的栏目规划》

6.1.1.3.软件选型

第44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6.1.1.3.1.单点登录

提供WEB-SSO(Single Sign On)服务,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WEB应用系统。包括可以将这次主要的登录映射到其他应用中,用于同一个用户的登录的机制;

《图 单点登录访问示意》

用户登录portal的过程:首先用户如果发出了请求,那么系统的Identity Server会自动把用户定向到登录页面,用户登录后,会在Identity Server中自动产生一个SSO Token,这个SSO Token用来把用户的信息进行保存,并且对于以后发过来的验证请求,都会对应到这个SSO Token上面。

用户经门户登录中国音乐学院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从一个功能进入到另一个功能应用时系统平台已根据用户的角色与权限完成对用户的一次性身份认证(Single Sign On)。用户无须一次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门户平台外接的(集成的)应用子系统,而是单一的登录。系统平台并依据用户的角色与权限,提供该用户相应的活动‚场所‛、信息资源和基于其权限的功能模块和工具。

用户管理——创建与管理和用户相关的对象(用户、角色、组、组织、下级组织和可以组织的单元对象)。这些对象都可以使用Directory Server Management Edition管理控制台或命令行工具实现定

第45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义、修改与删除。

用户授权——对于用户的授权是采用Plug-in方式实现的。在Portal Server中每一个组织都可以配臵用户授权方式。在获得Portal Server的Session前,用户必须通过授权的验证。

Single Sign-On——一旦用户已经通过授权认证,CAS Client API 就开始工作。每一次已授权试图访问一个受保护的页面时,SSO API 就检测用户是否有权利访问该资源。如果用户有权限访问该资源就不会有其他的认证过程发生,否则用户会被提示重新认证。

校园网络上的应用系统主要都是基于口令认证,为了提高这些口令认证系统的安全性,并实现不同的应用系统间的口令的统一,功能和特性有:

1.基于简单认证机制中的口令认证机制,以用户名和密码为确认用户身份的标志;

2.有完善的认证接口,让多种应用系统可以方便地通过接口使用本认证系统统一认证用户的身份; 3.用户密码在系统中加密存放,且不可逆;在认证过程中,明文密码绝不能在网络上传输,防止窃听导致泄密,保证用户密码的安全;

4.能够抵抗重放攻击,即防止攻击者使用窃听到的过时的认证数据包再次获得认证而冒充合法用户的身份;

统一口令认证系统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统一口令认证服务器、网络应用口令认证模块(包括Web口令认证模块、各应用系统口令认证模块等)和用户信息数据库。

用户信息数据库存放系统的相关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单向加密后的用户密码、用户的权限信息、用户有效期以及用户附加信息等。

统一口令认证服务器通过本系统中定义的安全认证通道接收认证客户的认证请求,并根据数据库中的用户相关信息确认用户的身份,再次通过安全认证通道返回认证成功或认证失败的信息。

应用服务器(例如:Web服务器、主机服务器、各系统服务器等)既作为相对用户而言的服务器,又作为统一口令认证系统的客户。它们首先通过安全传输通道(如:SSL通道)获取用户提交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通过口令认证系统提供的统一口令认证模块经由安全认证通道向口令认证服务器提交认证请求,并获得认证结果(成功或失败),最终确定是否给该用户提供服务。

6.1.1.3.2.页面信息展示管理

机构主页管理

支持创建管理自定义二级学院及多机构,配臵机构主页访问的短名称、配臵机构ID;生成机构访问导航。

第46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图 机构主页》

面板管理

Portlet菜单及频道栏目面板自定义布局;个性化组件配臵角色、权限、外壳管理。

《图 面板管理》

门户配臵管理

多机构信息门户提供图形化的门户配臵管理工具,让门户的管理员、个人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对门户进行配臵,包括门户首页Top区域登陆前后的配臵(基本显示内容、页面颜色、字体大小等风格显示)、校内访问地址的配臵、用户登录事件的配臵等。且可对门户的界面进行相关的配臵,包括界面模板管理和菜单管理。

界面模板管理:模板是一组预先的定义好的门户样式的集合,门户管理员可以为不同类型的门户用户,例如教师、本科生、研究生、临时人员等,设臵不同的模板类型。这样不同身份的用户登录后即可看到不同样式的个人工作区、单位工作区。

门户菜单管理:对某个模板中的菜单进行管理、包括新建菜单、删除菜单、菜单大小、显示方式的设臵、菜单显示顺序的调整等。

个性化界面管理

信息门户服务是个性化的、基于角色的应用系统。需要提供图形化工具,让用户根据其身份的不同,第47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通过浏览器对自己的门户菜单进行个性化的设臵,定制其权限范围内的各种信息。包括调整菜单的顺序、显示。提供两列、三列及拖拽式布局、自由布局器功能。同一个角色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身份定制不同的个性化的页面和功能。全校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领导、职工等不同用户将方便地在网上访问到不同的功能。

《图 个性化管理》

门户安全管理

提供基本用户类型权限管理;用户组管理;管理、定义集成系统的安全信息。当一个用户生成的时候,可被赋予不同的用户类型,并安排一套默认页面。同一个用户可能同时会包含多个用户类型。一个用户的用户类型决定了他能访问和使用哪些Portlet组件。在用户配臵自己的页面的时候,系统应把有对应用户类型权限访问的Portlet组件显示出来供用户选择。

第48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图 安全管理》

6.1.1.3.3.用户档案管理

统一用户资料(Unified User Profile):分类化和个性化集成。门户中的包含用户资料的属性位于一个预先定制好的关系数据库中。门户的个性化和分类化组件(这些组件用来判断用户个性化等信息)使用用户的资料属性。可以通过门户的统一用户资料(UUP)框架来把用户资料扩展为企业级的资料。该框架允许一个开发人员从另一个可选资源(例如,LDAP)中把用户属性插入进来。简而言之,开发人员只要执行一个EJB操作,就可以使用它来获得扩展的用户属性。这个EJB以ProfileManager EJB为基准(在这个EJB的部署描述环境中加入用户的EntityPropertyManager信息)。

6.1.1.3.4.协作

通讯录管理

超级管理员可以建立公共通讯录,所有人可见,部门管理员可以建立部门通讯录,本部门可见。用户与用户建的通讯录可以共享,通讯录里的用户分组管理可以支持无限级。已和平台其它需要调用系统

第49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进行集成。

《图 通讯录管理》

投票调查

各部门可以建立自己的投票,支持单选和多选,有效防止重复投票作弊:可设臵30分钟内禁止同一IP重复投票和一台机器只能投一票,使投票更加公平透明,支持显示模板的定制。

《图 投票管理》

监控系统

整个平台的系统操作都将被监控,如:权限分配详细操作、用户管理详细操作、信息点击详细信息等。监控系统将记录操作人的帐号、IP、操作时间等信息,并提供查询页面,以便管理员监控和管理。

第50页

大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图 监控系统》

用户反馈

及时接收用户反馈信息,对反馈信息进行回复。

日程管理

个人可以建立不同分类的日程安排,用户和用户之间可以共享日程,个人日程安排可以委托其他人管理,已和平台提醒模块进行集成,可以进行登录、邮件、手机等方式的提醒,管理员可以定制全校的日程安排注入到每个人的日程安排中。如:校历、校大事、周工作安排等。

《图 日程管理》

提醒管理

登录门户平台后,用户会收到来自系统订阅的提醒信息,这样就不会错过个人和单位重要的信息服务了。

第51页

第四篇:招标文件技术部分主要包括

11.4 技术部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1.4.1 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包括但不局限以下内容)(1)各分部分项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

(2)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主要施工机械进场计划;(3)劳动力安排计划;

(4)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5)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6)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7)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8)施工总平面图;(9)有必要说明的其他内容。11.4.2 项目管理机构配备(1)项目管理机构配备情况表;(2)项目经理简历表;(3)项目技术负责人简历表;(4)其他辅助说明资料。11.5资格审查申请书 11.5.1资格审查申请书 11.5.2资格审查申请书附表: ⑴投标人一般情况;

⑵近三年类似工程营业额数据表; ⑶近三年已完工程及目前在建工程一览表; ⑷财务状况表;

⑸联合体情况(不适合本项目)⑹类似工程经验;

⑺现场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⑻其他资料。

一、施工组织设计

1、投标人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招标文件第一卷第一章投标须知11.4项规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基本内容。

编制具体要求是:编制时应采用文字并结合图表形式说明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

法: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劳动力计划等;结合招标工程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程进度、技术组织措施,同时应对关键工序、复杂环节重点提出相应技术措施,如冬雨季施工技术措施、减少扰民噪音、降低环境污染技术措施、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等。

2、施工组织设计除采用文字表述外应附下列图表,图表及格式要求附后。2.1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2.2劳动力计划表

2.3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2.4施工总平面图 2.5临时用地表 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1分)施工技术方案及措施(4分)质量管理体系及措施(1分)安全管理体系及措施(1分)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及措施(1分)

工程施工过程中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承诺(1分)工期、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2分)资源配备计划(1分)保修服务及承诺(4分)

第五篇:售后服务技术方案投标文件

八、售后服务方案 服务承诺 工期 我们将采取交钥匙方式完成本项目,并严格按照《设备供货合同》提供设备供货及服务。

XX电脑有限公司为保证XX市水利水电局本次项目的顺利建设,本次设备采购、到货、安装、调试工作应在合同签订后15天内完成,项目实施详细进度计划如下:

1、最终用户:  XX市水利水电局 2、交货地点: XX 市 XX市水利水电局 3、工期:

项目 完成日期 1、设备到货 合同签订后5天 2、设备完成安装调试 合同签订后5天内 3、设备验收 系统投入运行后5天内 安装、调试与验收 1、XX电脑有限公司将提供原厂商授权工程师对本项目主机系统、系统平台软件等设备的正常安装、调试和运行的整套附件、配套件和材料;

交货时提供主机系统、系统平台软件等设备的各项技术文档。

2、XX电脑有限公司按国家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规定的ISO质理管理标准、机房环境标准、系统应用平台要求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3、XX电脑有限公司保证设备均为制造商原产原装并通过国家认证,保证所提供货物是全新的、未使用过的,并完全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规格和性能的要求。货物到达用户指定的现场后,由XX电脑有限公司与用户共同核对装箱单,共同开箱(若有争议,请质检机构检验确定),依照合同的货物清单清点,并进行签字确认。

4、XX电脑有限公司保证在项目实验过程中,若牵涉到与第三方产品集成工作,XX电脑有限公司保证将同其他供应商通力合作,并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持。

5、XX电脑有限公司保证其提供的货物在正确安装、正常使用和保养条件下,在使用寿命期内具有满意的性能,XX电脑有限公司对由于产品设计、工艺或材料的缺陷而产生的故障负责与原制造厂商并协助解决,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提供最佳处理方式。

6、XX电脑有限公司承诺本次提供的所有设备满足标书要求,对标书中的变更修改内容以本合同的设备配置附件为准。XX电脑有限公司承诺所有的设备满足技术完整性要求。如有线缆、附件等遗漏,影响设备安装和运行,由XX电脑有限公司承担并负责解决,直至达到平台和用户最终要求为止。

7、XX电脑有限公司承诺所有设备按用户规定时间到达并组织相关项目验收流程:

第一阶段在合同规定的所有货物到货后,由用户或第三方监理公司对设备到货进行到货验收(清点设备及附件是否齐全,加电是否工作正常等工作)如出现货物与合同清单不匹配或货物由于运输造成的故障将按合同要求更换新产品;

第二阶段在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2天内由用户或第三方监理公司对设备组织验收(项目经理应提前一天通知用户单位项目负责人,并且准备好全部与验收有关的各种验收文档与技术文档,陪同用户项目组验收人员对工程进行验收,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讲解,并且向用户验收组人员演示各种功能)。

项目验收合格后,应向用户项目组人员提供全套施工文档、技术文档(书面、电子),并且进行技术交底,并且根据合同中规定的各项要求,对用户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等,在2015年03月底前完成交接工作。

质保服务 1、XX电脑有限公司提供三年现场技术服务,包括免费升级、功能完善、故障排除、性能调优、技术咨询等,并负责系统的开发、集成,处理、协调与各系统软件、硬件等供应商的关系。

2、签订合同时提供所投本项目设备的原厂商授权承诺原件。

3、XX电脑有限公司承诺在质保期内提供3年免费免费现场技术服务并定期进行巡检,出现设备故障时,承诺: A、针对所投硬件产品承诺原厂商3年7×24现场服务。在质保期内,提供24小时内上门服务。对于硬件损坏当场无法修复,当日48小时内更换所需配件。保证机器正常使用不受影响。另保证整机原厂不拆封送到客户指定安装地点。

B、针对所投系统开发提供1人/3年5*8小时的常驻现场服务。在质保期内,提供24小时(24*7)内上门服务(配件+人力),人工、配件、交通等任何费用全免。

4、XX电脑有限公司在XX市拥有售后服务机构,为保障用户本地日常技术维护力量,XX电脑有限公司将提供完全本地化服务,详细如下表:

客服电话 0571-/ 服务网点 总店地址:浙江省XX市锦城街道城中街626、628号 5、XX电脑有限公司为本项目提供方案设计、系统实施、设备安装调试、项目交接过程结束后都将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和报告。每次售前服务包括设备故障维护、日常巡检服务都会为用户提交相关文档,内容包括起因、响应、过程、结果、今后注意事项等各部分。

6、在保修期结束前,由XX电脑有限公司专职工程师、用户对所供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任何设备软件硬件缺陷XX电脑有限公司将负责修理,在修复之后,XX电脑有限公司将缺陷原因、修理内容、完成修理及恢复正常的时间和日期等报告给用户。

7、XX电脑有限公司拥有完备的备品备件仓库、物流、技术服务流程,承诺提供本项目所有设备的终身保障,承诺对用户因业务所需要新增设备或部件提供最优的技术和价格保障。

巡检服务 系统巡检服务又称系统预防性检查维护,是系统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巡检一般定期进行,由XX电脑有限公司服务方工程师对委托方的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检测,确认设备运行状态,检查系统错误记录,排除潜在隐患,以确保业务系统能正常稳定的运行。

系统巡检是将系统故障的几率降低到最小程度的有效重要手段,是系统维护的重要环节。系统健康巡检是主动式服务。系统健康巡检完毕后,提交系统健康巡检报告。

巡检目的 1、消除隐患:通过巡检,可以发现系统潜在的隐患,从而可以预先采取必要的手段消除这些隐患。任何故障的发生都是由于潜在的隐患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反映,一般来说通过巡检可以消除大多数的故障隐患,保障系统不间断运行。

2、降低损失:通过巡检,可以降低故障的损失。比如说巡检发现数据备份不正常,就可以及时处理,如果数据备份有问题时,虽可能对系统运行没有影响,但一旦数据库故障发生,备份不能用的话,损失就不可估量。

3、快速恢复:巡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有助于在故障发生时,巡检资料有助于系统故障的查找,从而快速恢复系统。

巡检形式 无特别约定,巡检服务均采用现场服务为主,通过电话或远程在线为辅。巡检次数由用户根据系统重要程度自由选择,重要程度越高则巡检频度也越高,可以选择:

1)每月1次现场巡检,巡检周期可由用户决定;

2)其他组合方式。

巡检内容 巡检项目 简要描述 环境状况检查 温度、适度、除尘、电源 运行状态检查 设备整体状态 性能检查 使用者主观感受抽查、主机负载情况检查、网络负载情况、数据库负载情况、备份策略及备份可用性检查 安全性检查 机房安全性、主机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性、备份安全性 服务计划 建立用户维护档案,定制用户服务计划书 XX电脑有限公司为用户建立有详尽的系统维护服务档案,记录有系统配置、双方人员信息、系统维护记录、备件储存情况等信息。并根据两中心的实际需要,定制有详细的服务支持计划。同时对于该档案我们会及时更新以保证其资料的实时,准确。

定期预防性维护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防范于未然。XX电脑有限公司给用户指定的专责工程师将对用户的服务器进行现场监控,并将根据制订好的支持计划书每月对用户的设备进行正规的定期预防性服务。

定期巡检:

每月巡检一次,每年巡检维护12次。

不定期巡检:重要项目、系统改造等重要操作日期前,增加对系统进行现场巡检支持服务。

定期走访:工程师定期走访,解答用户的技术疑难。

预防性维护的内容包括:

ü 环境检查,温度湿度,电源等;

ü 系统故障记录的分析(包括软件和硬件),排除故障隐患;

ü 硬件设备的全面诊断体检;

ü 硬件设备的清洁;

ü 网络环境的检查、测试 ü 按需要对硬件进行微代码升级 ü 按需要安装补丁程序(PTF)ü 操作系统健康检查 ü 系统基本的性能分析 ü 技术问题的咨询和辅导 ü 专用备件的库存状态查询及更新 ü 向客户提交详细的巡检报告和总结 提供专职维护工程师 XX电脑有限公司的信息系统维护服务采取专责维护工程师制度。针对XX市水利水电局,XX电脑有限公司可以指定专门的工程师为用户信息中心服务,以全面负责与用户相关的维护服务,保证维护服务的全面和连续性。

专责工程师负责处理下列事务:

ü 客户档案管理 及时检查和更新客户档案信息,确保信息准确,一致。

ü 及时的沟通 专责工程师每月对此次用户项目的服务器及软件作预防性维护工作,并和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和客户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

ü 定期汇报 专责工程师每季度会和售后服务经理一起与客户负责人召开会议,做好服务汇报工作,并提交详细的服务报告和以后的工作规划。同时悉心听取客户领导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ü 合理化建议 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针对服务器及数据库软件的系统运行情况,结合XX电脑有限公司工程师的实际经验,提出一些系统改进建议,供用户参考。

技术交流及培训 XX电脑有限公司专责工程师每季度会与客户进行一次正式的技术交流和培训,并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和文档,以提高客户的技术水平,更好的管理和使用设备。同时,对于日常工作中客户提出的技术方面的咨询和问题,XX电脑有限公司技术支持中心和专责工程师也会予以积极的响应。

服务方式 电话支持服务及24小时报修热线 XX电脑有限公司技术支持中心,对用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热线。热线支持范围包括产品的功能、配置、安装、调试和客户化,以及使用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等。

XX服务热线 : 专职维护工程师手机:

XX电脑有限公司提供三年7*24小时报障热线电话服务。当用户发现系统硬件或软件发生异常,或遇到难以解决的系统疑问时,都可以通过热线电话获得服务支持。同时,XX电脑有限公司值班经理、值班工程师电话全天侯开通,随时准备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远程访问诊断服务 为使用户能得到最快的响应时间和最好的服务,XX电脑有限公司工程师可根据用户实际情况与要求,通过远程拨号或用户专用网络实现远程终端联机访问用户系统,以便准确掌握现场信息,跨越时空界限,快速定位和解决用户问题。

现场技术支持服务 XX电脑有限公司在服务期内会指派一名工程师专门负责用户设备的维护工作,该工程师三年7*24小时响应用户系统维护需求,保障用户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针对用户系统的每一次维护服务均有详细的服务记录。

用户除了可以得到XX电脑有限公司一线工程师的专业服务外,必要时,还可以得到原厂本地区技术支援中心,大中华地区技术支援中心,亚太区技术支援中心,乃至产品设计者的实验室和工厂技术支援中心的全面支持。

售后服务要求 1、免费服务期:3年(在项目验收合格后开始计算),在该服务期内,免费升级、功能完善、故障排除、性能调优、技术咨询等,并负责系统的开发、集成,处理、协调与各系统软件、硬件等供应商的关系。如果我单位在售后服务中承诺时间超过3年的,按我单位承诺计算。

2、响应时间:即时响应,如电话响应无法解决的24小时内到达现场。

3、修复时间:48小时内解决,如未能解决问题则必须采取应急措施,以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

服务时段及相应时间 服务时间 硬件设备服务时间:三年7*24小时现场技术服务;

系统开发服务时间:1人/三年5*8小时常驻现场。

响应时间 XX电脑有限公司承诺尽最大努力尽快修复客户报修的维护服务设备,保障客户业务的正常运行。

如果发生软、硬件系统故障,XX电脑有限公司专责工程师在接到软、硬件问题报告后15分钟之内提供电话支持服务,如果发生硬件系统非宕机的其他故障,XX电脑有限公司专责工程师将在接到客户报修电话后半小时内提供电话支持,并根据客户要求和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现场维护,并可在24小时内带备件到达XX市水利水电局现场。提供现场技术支持。

故障处理承诺 故障级别分类 XX电脑有限公司为用户提供三年7*24的维护服务,根据用户不同的故障级别启动不同的服务流程,尽快修复故障,恢复设备正常运行。专责工程师可通过电话指导、远程登录或现场服务等方式进行故障修复,并保证满足双方约定的服务等级中相应故障级别的处理时限。同时XX电脑有限公司将协助用户建立所有硬件设备及相关系统软件各种故障的恢复流程及应急措施,提供更换故障配件步骤或相关技术方案。

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的不同,故障级别由低到高分为四级故障、三级故障、二级故障、一级故障。当故障没有在规定时限内恢复或解决时,故障级别将自动升级故障级别划分如下:

一级:属于紧急问题;

其具体现象为:系统故障导致业务停止、数据丢失。

二级:属于严重问题;

其具体现象为:部分部件失效、系统性能下降但不影响正常业务运作。

三级:属于较严重问题;

其具体现象为:系统能继续运行且性能不受影响,但出现系统报错或部分部件故障,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四级:属于普通问题;

其具体现象为:系统技术功能、安装或配置咨询,或其他显然不影响业务的预约服务。

故障响应级别 为了保证用户设备故障的尽快解决,若XX电脑有限公司专责工程师通过远程支持不能解决问题,XX电脑有限公司工程师将在用户的服务级别时效内立即赶赴故障现场进行紧急现场支持。

XX电脑有限公司对到场时间的要求根据设备的服务级别确定:

一级和二级故障(影响业务运行):

2小时内到达故障现场。

三级和四级故障(不影响业务运行):4小时内到达故障现场。

故障处理 在故障发生后,XX电脑有限公司专责工程师在到达用户现场后,立刻开始进行不间断服务直至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尽快修复故障并投入使用,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1)根据故障诊断结果及时进行备件的更换,如故障无法判断时或其它必要时可在大范围内更换设备备件以保证在最快时间内恢复设备的正常使用状态;

(2)对于维护清单以外的非我方供应硬件设备(如软件或其他厂商设备)故障造成的问题,XX电脑有限公司工程师给出合理的建议。

(3)对未明确原因的问题,XX电脑有限公司将协助用户进行排查。

对于影响到业务系统运行的一级故障和二级故障,XX电脑有限公司将在4小时以内恢复。对于不影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三级故障和四级故障,XX电脑有限公司将在24小时内完成故障修复。

(4)软件版本/补丁的测试与升级,根据原厂商发布的系统软件版本和补丁升级程序,并结合客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客户提供系统软件版本和补丁测试,实施现场软件版本和补丁的升级服务以及固件升级。

故障分析时间 XX电脑有限公司工程师在解决故障,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后,还将继续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并结合故障现场信息对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1个工作日内向用户提交故障分析报告。

紧急情况处理 紧急情况的反应和处理是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此次项目的所有设备承担着用户的重要业务。当严重的信息系统故障(如宕机)发生,或影响生产的较大故障较长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处理时,对用户而言,该故障实际上就形成了紧急情况。

紧急情况处理流程 XX电脑有限公司为用户定制有一套成熟高效的紧急情况管理体系。由于提供了三年7*24小时的800热线,并为客户配备了专责工程师,任何时候客户都可以及时找到服务工程师及值班经理对紧急情况进行处理。对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及相应处理流程,XX电脑有限公司定义了4种级别:

紧急级别 定义 处理时间 技术负责人 负责经理 1 用户业务停止 数据丢失 2小时 全国技术服务中心支持专家 华东区技术支持专家 原厂技术专家 专责维护工程师 厂商大区总经理 本地专业经理 2 机器宕机 严重问题 2小时 华东区技术支持专家 原厂技术专家 专责维护工程师 厂商大区总经理 本地专业经理 3 一般性问题 4小时 专责维护工程师 本地专业经理 4 提问 不定时 专责维护工程师--危急情况的处理 对于对用户业务造成较大影响,较为复杂的紧急情况,XX电脑有限公司会启动危急情况处理体系。由本地专责工程师提出申请,成立危急情况处理小组。并通知原厂商。原厂商的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专家任协调人,本地主管经理任本地组长,相关的工程师和专家任组员。该小组需每天向原厂商相关负责人汇报处理进展,每小时更新紧急情况处理系统的相关记录。该小组具有高度权威,能快速调动全国的资源,找到问题根源,防止问题处理的任何环节出现延迟,以尽快解决问题。

服务质量管理及监控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了解客户对XX电脑有限公司服务的实际感受,XX电脑有限公司每年都会通过专职负责售后商务对XX电脑有限公司工程师服务质量进行用户调查;

同时XX电脑有限公司还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客户满意度问圈调查,从中发现不足,并尽快予以改正和补救。问卷调查以下两个表格为样本。

单次服务指标考核评核表 情况 优 良 中 差 故障响应时间(30分钟之内)故障发生后,到达客户现场时间 解决故障的时间与速度 硬件故障时,备件的供应程度 是否在一次服务中解决问题 对问题的跟踪与总结 服务态度,与客户的沟通情况 服务工程师的技术水平 总体服务质量评核表 情况 优 良 中 差 每个月的巡检服务质量 排障服务的质量 客户机器的连续无停顿运行时间(因程序原因造成的排除在外)浙江XX电脑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工程师的技术水平 备件系统保障 维护服务 本项目设备有原厂提供的保修服务,XX电脑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供货和技术支持商,为了使故障能够尽快定位及时排除,还是准备足够硬件维修经验的工程师,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作故障预分析处理。同时,协助用户方或直接同原厂联系,携带必要的备件来维修,从而保证最快、最有效地排除故障。

保修期后,用户方可继续购买原厂保修服务或购买XX电脑有限公司的保修服务。

设备保修说明 对于下列情形,XX电脑有限公司将不负责免费提供系统维护服务:

ü 设备发生故障未正式通知或未由指定人员通知XX电脑有限公司;

ü 设备由未经培训人员和/或未按用户手册正确安装与使用;

ü 设备失灵或出现故障是由于用户方技术人员在未经XX电脑有限公司有的同意和指导下擅自对设备进行重新安装及整修,或由于用户方或第三者故意损坏设备所至;

ü 设备失灵或出现故障是由于火灾、雷击等意外事故和任何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所致,设备自身故障引起火灾除外。

当上述的情形发生时,XX电脑有限公司以另收服务费的方式向用户方提供前述保修服务中所述的服务内容。

技术支持能力 秉着“科技为您服务”的服务宗旨,XX电脑有限公司多年来不断改进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此,XX电脑有限公司成立了符合ISO9001服务质量标准的售后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服务。

XX电脑有限公司的服务体系主要由客户服务呼叫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工程部、等部门组成。在本项目中,XX电脑有限公司将针对用户实际情况,XX电脑有限公司将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在人员和技术上给予此项目最大支持和保障。

主要服务资源 XX电脑有限公司的服务资源将以整合运作的方式为该项目服务,包括以下几部分:

客户服务呼叫中心 全面协调、跟踪和监督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提供全天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及时帮助客户解决疑难问题,使客户的请求或投诉有效地、受控地得到处理。

技术服务中心 负责解决系统集成方面的客户请求,同时负责对系统集成方面重大售后服务质量问题的分析、解决和预防,并负责系统集成相关工程项目的实施。该部门服务工程师有多人分别取得认证,包括各类产品认证。

工程部 对项目进行网络线路改造,网络线缆架设,服务器机柜定位,配合技术服务中心对设备进行配送及定位等。

备件资源库 用于用户临时应急、设备更新、升级、扩充现场响应。XX电脑有限公司备有本次系统招标设备的备件,当用户采购设备发生故障而一时无法排除时,使用备件做替代设备,以保证系统及时恢复运行。

网上服务资源 在XX电脑有限公司的网站上有建立好的技术服务库,与客户分享技术资源及进行技术交流。

(一)技术支持队伍 XX电脑有限公司致力于向客户提供以应用为本的集成解决方案,用专业化的IT技术和服务精神为客户提供从需求分析到IT设计、制定解决方案直至实施全面的、规范化的、高品质的技术服务。XX电脑有限公司的客户支持队伍拥有员工近30人,下设5个部门。

(二)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XX电脑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注重技术人员的技术提升,不断培养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并投入大量的资金送技术人员参加原厂商组织的各种培训。目前技术服务中心共有30余人,80%以上的工程师一专多能,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90%。获得原厂商技术认证资格人数占总人数的30%以上。

应急预案 人算不如天算。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即使再严密的服务措施也可能遇到不测事件,我们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针对具体项目设计组织相应的应急预案,在技术、备件、人员、资金等多方面,用具体措施来保障对客户的服务承诺。

应急情况一般是指:

项目经理或服务工程师无法及时抵达服务现场 因突发事件或同类事件并发而造成不能提供有效备件 1)第一次现场服务故障未排除 2)系统宕机且未能确定故障原因 3)不可抗力因素 XX电脑有限公司将实现与用户项目负责人共同讨论制定紧急预案,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启动紧急预案。同时公司将迅速派出高层管理人员赶赴客户现场,会同客户方领导共同协商,调度指挥各方有效资源完成包修工作。针对不同情况我们将单独或同时采取以下几种应急措施。

备机替换 当业务系统不能在约定时间内恢复正常时,XX电脑有限公司将从XX本地把替代系统运往客户现场,替换故障系统来运行业务程序,保障客户业务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行。如本地没有相应的替代系统且合同约定的恢复时间已过1/2时间故障系统还未恢复,则从杭州公司调运替代系统。

替代系统是同型号同档次机型,特殊情况下不排除启用相似机型,原则是首先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当故障系统修复后再替换回替代系统。

紧急调用工程师 庞大的服务工程师及技术顾问队伍,当有突发或并发事件发生时会从各分公司平台或者服务响应平台快速调动后被工程师紧急赶赴客户现场完成服务。

紧急调用备件 当本地无法提供有效备件时,XX电脑有限公司将要求上游供应商从其他备件渠道紧急调用备件,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方式发至XX客户现场。

紧急调用第三方资源 XX电脑有限公司与许多原厂商及业界同行建立有紧密的商务合作关系,紧急情况下我们可以调用原厂的备件、技术资料、工程师等资源。

(一)远程诊断 紧急情况下XX电脑有限公司可利用Internet或电话拨号进行远程诊断和故障排除工作,通过各地技术服务中心的主服务器或模拟系统直接确认问题而加快故障的排除过程。

三年7×24小时响应模式 三年7×24小时响应模式是为保证客户关键系统正常运作而特设的一种响应模式,该种响应模式将人工热线由5×8延长到7×24,仍然采取资深工程师值班的方式,使客户随时随地获得信息和帮助,充足的后续资源可保证在及时响应的同时,在第一时间内赶到客户现场。7×24小时响应模式如图所示:

如果把Call Center比作门诊的话,那么7X24小时应该是急诊了,7X24小时的特点是及时、有效,无论双休日,还是节假日,或者是凌晨时分,半夜三更,客户的来电就是命令,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以最快的速度采取行动,在最短的时间排除故障,恢复正常,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故障可能给客户造成的损失。

在这次项目中我们为用户开辟这专有7X24小时支持线路。即派专人专线为用户提供7X24的支持服务,使用户在关键时刻能够在最短时间得到相应。7X24小时服务电话:

XX。

WEB在线响应模式 Web在线响应模式是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界面直接传递信息,该响应模式是对前两种响应模式的补充,web在线响应模式具有前两种响应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信息量大、方式灵活,通信双方即可选择在线联系方式和座席直接交流,也可选择非在线方式,自己查找相关信息,自我服务;

数据传递迅速便捷等等特点,我们的技术服务中心利用外部网站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故障申报,升级软件下载,系统维护手册,网上技术交流等服务,同时,对于大型项目或客户我们还可提供定制主页服务,将与该客户相关的信息放在定制主页上,供客户查询。随着Internet应用的不断普及,我们将继续在服务上创新,不断推出新的web服务。

E-Mail支持响应模式 我们将向用户提供7X24 E-Mail即时服务,可以在半小时内响应客户技术需求,2小时内提出解决方案。

远程接入支持模式 我们将向用户提供7X24供远程接入方式对买方系统问题进行检查、诊断和分析。我方工程师仅在得到买方许可的情况下方可访问买方系统(用户方提供登录方式和密码,提供相关授权),并且用户方应确保所访问系统的安全,同时保证数据完整性。

现场技术支持模式 按照用户要求,我方在下列情况下并且一般通讯手段的咨询和远程联机不足以解决,可根据用户具体情况,就近安排工程师赶到现场解决问题。工程师在服务完成,并得到用户确认后才离开现场。

(1)故障处理;

(2)配合买方进行系统故障定位;

(3)配合买方对系统进行优化实施。

技术支持服务主导思想 完善的技术支持及系统维护服务计划是系统得以建设成功并长期稳定运转的重要保障。我们的宗旨是“我们的产品就是服务”,而技术支持和系统维护则是我们优质服务的重要体现。

系统维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认为大体有几个思想:

系统维护以预防为主,在系统平台建设完成之后,系统集成商应有责任帮助客户建立一个无忧环境,其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并运用一整套系统和网络管理工具以保障网络、主机等系统的正常运行。

系统维护的大量基础工作还得依靠各级技术队伍,仅仅依靠集成商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在工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地帮助用户建立一支自己的技术队伍,做好技术转移。

系统维护的主要工作还需要集成商来完成。我们将有一套完整的分阶段的系统支持维护体系,包括支持维护的机构和计划,以及相应的责任和承诺。

以下我们将对各个阶段的系统支持和维护作具体的描述。

系统保修期阶段:

在系统的保修和维护期这个阶段开始,系统正式进入实用阶段,因而这一阶段将成为系统整个支持和维护的工作中心和重点。本阶段的工作将移交到浙江XX电脑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售后维护的长期的专门性组织--浙江XX电脑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技术响应中心进行,并在部门内成立用户纵向网项目组,以下简称“技术响应中心用户项目组”,确保全系统在保修期内、乃至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的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下载35kVXX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文件技术部分)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35kVXX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文件技术部分)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