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3:1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篇:《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P11-13页)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和“行业依法而治”的口号,国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依法行政面临着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P20-22页,共7部)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P56-60)

答: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P73-85)

答: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权;

9、其他合法权益。

高等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

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5、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P95-99)

答:

1、关于教师身份的法律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高校教师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必须符合以下几条标准:(1)经过长期训练,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2)具有专业自主权。(3)为社会提供重要服务。(4)有以献身精神为核心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5)实行教师资格制度。(6)有完善、系统的在职进修制度。(7)有教师自己的专业自治组织。

2、以教师为主体的法律关系的特征(1)教师与政府的关系

教师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是具有纵向隶属性的法律关系,政府部门作为关系的一方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则处于服从地位,政府部门与教师发生关系时以国家名义出现并行使广泛的职权,教师也依法享有批评、建议、申诉和控告等监督权。

(2)教师与高校的关系

教师和高校的关系中有两种法律关系并存:隶属性法律关系、平等的民事聘任合同关系。

隶属性法律关系主要表现在,学校要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指挥和协调,与此同时,对教师来讲,不仅有依法服从学校管理、依法履行义务的职责,而且还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民主管理监督的权利。

教师聘任制的本质就是学校与教师简历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合同关系时教师与学校法律关系的基础,双方具有平等性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时教育和受教育,管理和被管理的纵向法律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作为一方主体的教师具有开展和组织教育教学的管理权,而作为这一法律关系的另一方主体的学生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还有受教育的义务。

(4)教师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尊重教师,维护教师的合法地位,支持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任何人不许公然贬低教师的人格,破坏教师的名誉,不许用暴力方法侮辱教师或非法伤害教师人身健康。

6、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99-107)

答:高校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高校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P134-146)

答: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

6、组织和参加学生团体权;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高等学校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按国家规定缴纳学费;

6、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8、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答:合法性: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否则无效。违反合法性通常有三种情况:

(1)主体不合法:在不具备法定权力的情况下擅自剥夺或限制师生合法权利;

(2)内容不合法:第一,学校的规定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第二,学校超越权限来规定本来应当由法律来规定的事项;第三,在没有获得法律或上级教育行政机关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可能损害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3)程序不合法:第一,规章制度缺乏民主性;第二,规章制度缺乏公示程序。

合理性:指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只有比较原则、笼统的规定时所应坚持的基本标准。

学校管理的合理性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其出发点是为了教育人,而不是为了惩罚人、限制人;第二,学校规则是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现或学生的完善发展的需要而设定;第三,成员对规则有基本的认同感。

9、教师聘任制度(P115-118)

答:教师聘任制度是学校与教师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教师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请具有一定任职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职务的一项制度。

教师聘任制度性质:民事契约关系。

教师聘任制度性质特征:平等、自愿;书面契约、聘期;权利、义务、责任对等。

教师聘任制形式: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10、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权(P152-153)

答:高等学校拥有学生的学籍管理权。根据教育部1983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关学籍管理的规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事项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等。

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部门规章,而教育部规章

是我国的法源之一,所以学籍管理是属于以行政法为依据的行政执法行为。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订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

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2016年最新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1、教育法是法的一种形式,主要涉及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

2、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

3、狭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我国的《教育法》特指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教育法的本质体现: 教育法的本质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其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本质表现以下两个方面。①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②教育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5、教育法的含义:①教育法是国家干预、管理和协调教育的法;②教育法是规定教育管理过程中和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的法律;③教育法是国内法,它是由各种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构成的整体。

6、教育法的特征:①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②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③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④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⑤教育法以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⑥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7、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8、教育法的主要渊源:⑴宪法;⑵教育法律:①教育基本法律;②教育单行法律。⑶教育行政法规;⑷地方性教育法规;⑸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⑹教育规章①部门教育规章;②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9、教育法的体系:

⑴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①教育基本法;②基础教育法;③高等教

育法;④职业教育法;⑤社会教育法;⑥学位法;⑦教师法;⑧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

⑵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①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②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③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教育单行法;④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⑤第五层级,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⑥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10、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②评价;③教育;④保障;⑤规范;⑥强制。

11、学习教育法的意义:①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②教育立法的需要;③教育执法的需要;④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12、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一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范;②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更是以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只有适合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关系才能转化成为教育法律关系;③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所谓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指以法律规范为前提、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调整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13、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①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②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③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14、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①依据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角色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②依据主体之间关系的类型,可以区分为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③根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职能,可以区分为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15、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⑴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①公民(自然人);②机构或组织(法人);③国家。

⑵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①物质财富;②非物质财富;③行为。

⑶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

16、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17、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①责任的法律规定性;②责任的国家强制性;③责任的专权追究制;④规则的特定性。

18、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①行政法律责任;②民事法律责任;③刑事法律责任。

19、教育法律责任的规则要件:①有损害事实;②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③行为人有过错;④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具有因果关系。

20、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是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

21、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归责形式:

①及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

②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③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和教师;

④就学学生;

⑤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

⑥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

22、依法执教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方式。

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方略在教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3、依法治教的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24、依法治教的必要性: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25、新时期教师以德执教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职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体内容和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6、教师如何依法执教:①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②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③注重培养和提高依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7、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法律纠纷,从而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权益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28、在教育领域中主要运用的法律救济方式包括:①教师申诉制度;②受教育者申诉制度;③行政复议;④行政诉讼;⑤行政赔偿;⑥民事诉讼。

29、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①纠纷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基础;②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③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

30、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①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②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③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④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31、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确保和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诉权和受救济权;②有利于切实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利益;③有利于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④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

32、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①诉讼渠道(司法救济渠道);②行政渠道(行政救济渠道);③其他渠道。

33、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主体的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申诉制度包括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两种。

34、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35、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①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③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36、教师申诉制度的范围:①教师认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起申诉;②教师对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③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

行政部门侵犯《教育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37、教师申诉的管辖:①隶属管辖;②地域管辖;③选择管辖;④移送管辖。

38、教师申诉的程序:①提出申诉;②申诉的受理;③申诉的处理决定。

39、教师申诉符合的条件:①符合法定申诉范围;②有明确的理由和请求;③以法定形式提出。

40、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即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41、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特征:①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受法律保护的法定的申诉制度;②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具有特定性的权利的救济制度;③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一种非诉讼意义上的申诉制度。

42、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范围:①学生对学校给鱼的处理不服的,包括学籍管理、考试、校规等方面,有权申诉;②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③学生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④学生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可以提出申诉;⑤学生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⑥学生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可以提出申诉。

43、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①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包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受教育者本人及其监护人。

②被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被申诉人,一般是指学生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校工作人员以及教师。

44、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程序:①提出申诉;②申诉的受理;③申诉的处理。

44、教育行政复议制度是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行政法律救济的基本渠道之一。

45、教育行政复议的特点:教育行政复议作为非诉讼的行政法律救济手段,具有如下特点:①教育行政复议是以教育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②教育行政复议的双方当事人是固定的;③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依法申请的行政行为;④教育行政复议必须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

46、教育行政复议制度的范围:①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②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③对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

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⑤造成国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⑵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①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行为;②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③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行为;④违法侵犯财产权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59、教育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①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②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③委托的行政机关;④行政复议机关;⑤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60、教育行政赔偿的程序:①行政赔偿申请的提起;②行政赔偿申请的受理与处理。

61、教育法律规则构成要素:①假定;②处理;③法律后果。

三要素是教育法律规则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62、教育法律师体系: 是指一国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在纵向结构上层级和效力各不同,在横向结构上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法律有机整体。

63、国外教育法的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64、国外现代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的法制化;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③教育法律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④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

65、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启示:①教育和法律这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②教育权的社会化、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科技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66、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事实上历史时期的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67、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 ①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地方各级领导机关;②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③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68、制订教育政策基本依据:①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行国家的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⑤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

82、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育职务的一项教师作用制度。

83、教师聘任制的特征:①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②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③聘任双方依法签订了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84、如何正确实施教师聘任制: ①聘任双方切实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看待教师聘任;②依法规范教师聘任合同;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聘任机制;④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教师聘任制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

85、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86、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87、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⑴根据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①行政法律责任;②民事法律责任;③刑事法律责任。⑵按照违法主体的不同,可分为:①行政机关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②学校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③教师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④学生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⑤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88、教师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89、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学习笔记

读书笔记一:高等学校法律制度 教材内容参阅:P002—P036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对高等学校的组成及基本制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的类型:

1、按照举办主体划分:

以举办主体为依据,可以将我国的高等学校划分为公历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

2、按照办学形式划分:

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履行这两类高等教育任务的学校被称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3、按照办学层次划分

在第二种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将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施学历教育的层次分为本科院校(含学士、硕士和博士教育)和专科院校。

二、作为行政主体的高等学校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很显然,高等学校不属于行政机关,那么,它是否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呢?《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除具有相应权利外,高等学校还有相应的义务: 9 遵纪守法 9 贯彻方针 9 维护权益 9 提供情况 9 合理收费 9 接受监督

三、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结构简要如下:

1.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民办高等学校的学校理事会、董事会 3.高等学校的校长 4.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会 5.高等学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

备队伍,为真正实施教师聘任制、优化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是推动教育人事改革、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的制度性措施,是使教师的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有利于解决不合格的教师问题,优化教师队伍,四、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5.教育法第13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他委托的学校认定。

五、高校教师职称等级与评定

大学里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

1、助教

新教师在未受聘为讲师以前先从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学辅助工作,以熟悉大学的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学的组织。助教也可以由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担任。

2、讲师

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讲师也有不同的等级。优秀的讲师完全可以把他的课程开设成对本门学科有巨大贡献的基础课,而他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和基本规范将成为学生必修的一级台阶,借以达到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3、副教授

副教授原则上不仅具有开课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整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开设成新课。他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授业,一方面训练学生去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传道。所以严格地说,一个副教授既然已经是一个“教授”,4、教授

教授是大学里的主体,大学里主导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担的。教授的职能与副教授不同。在知识上,对教授的要求与副教授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在方法上有个重大的差别:一个教授不仅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本学科已有的方法,并且他必须对本学科的方法论作出过贡献,也就是说,他在遇到

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在录取工作中,高等学校和省级招办应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要求实施新生录取工作。

对肢体残疾生活能够治理、能完成所报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高等学校不能仅因其他残疾而不予录取。

严重违反招生管理制度的学校将由教育部和经教育部授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及《教育部关于实行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给予停止其下年度招生等处罚;对严重违规招生的学校负责人将依法追究其领导责任。

四、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

根据教育部1983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关学籍管理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如下:

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对患有疾病不宜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学校为其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一年之内康复并按时报道者重新办理入学手续,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如期注册,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不正当事由的应予退学;学生应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对为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学生应予退学,学生应按规定参加学校的成绩考核,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高校将根据考核结果具体规定,学生学期或者学年所修课程或者应修学分数以及升级、跳级、留级、降级、重修等要求,对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学生应予退学。

对确有专长的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对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但入学未满一学期的、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或者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和委托培养的、应于退学的以及其他无正当理由的学生不得转学;应故符合休学条件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可以休学,但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生学习的待遇,而且休学期满,应当于学

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五、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确切含义学术界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权威的定论。由学者提出成人高等教育,是按照学科分类和职业分工设置高等专业技术课程,对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实施的高等教育。

民办教育法律制度 教材内容参阅:P177—P20

4一、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界定主要有三个要数,即非国家机构举办,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来源、面向社会。

具体来说,一是以举办者的性质为划分标准,将各级政府即国有企事业组织举办的高等学校称为“公立高等学校”;

将凡是由非政府机关包括国有企事业组织的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等其他一切社会力量所举办的或参与举办的高等学校成为“私立高等学校”和“民办高校”。

二、民办高等学校以办学主体为标准的类型有 1.民办普通高等院校 2.独立学院

三、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

1.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2.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实施高等教育大宗话的必由之路 3.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4.民办高等学校具有教育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 5.民办高校具有教育行政法的主体地位

四、民办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 1.负责人相关标准 2.教师队伍相关标准 3.在校学生标准 4.土地和校舍标准 5.教学资源标准 6.经费标准

第二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1、市场化改革对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影响

(1)教育公共性的损害(盈利性)(2)教育法律关系的变化(契约关系的产生)(3)高等学校职能的异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4)高等教育理念的混乱(服从理性还是服从市场)

2、事业单位改革及其对高等学校的影响 内容:(1)从单位到法人:管理自主权(2)从全额拨款制到分类管理:经费体制改革(3)从任命制到聘任制:人事制度改革(4)从平均分配到差别分配:分配制度改革

影响:单就高校来说,这次改革对高校没有什么影响。公办高校还享受着财政拨款的待遇,教职员工彻底实行合同聘任制,进行收入分配改革,能者多劳多得;但基本工资这一块,没有什么变化,除非打破现有的待遇与工龄、级别、职称挂钩的限制。

从社会整体看,事业单位改革对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影响深远。提出了培养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技能的有思想的人才,要求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打破学生固有的“铁饭碗”意识;要求学生在高校内,必须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生存模式,打破过去“混日子”的想法。要求学校必须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培养竞争与优胜劣汰意识,打破终身制的想法;要求学校从战略观念出发,规划自己的特色专业,处理好自己的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防止被社会与政府取缔。

3、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4、高等教育法制的基本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原则(2)权利平等原则(3)公益性原则(4)大学自治原则(5)权力平衡原则

(6)权利救济原则

5、高等学校的法律身份

(1)行政主体身份 行政主体的类型:法定主体、授权主体、委托主体

(2)受托人身份 作为附属组织的受托(职称评定)作为第三方组织的受托(资格认定)(3)独立法人组织身份 ① 对内: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权 内部管理规则制定权 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任命权 人员和财产经费管理权 ② 对外: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人身权(名称权、名誉权)、财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6、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一)(1)教育法28条规定的九项权利:1.按章程自主管理权 2.教育教学权 3.招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学业学位证书颁发权 6.聘任管理教师权 7.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非法干涉权 9.其他合法权益;(2)高等教育法32至38条规定的七项权利: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权;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权;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权;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权;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权;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权;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权。

(二)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7、高等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合法性: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否则无效。违反合法性通常有三种情况:

(1)主体不合法:在不具备法定权力的情况下擅自剥夺或限制师生合法权利;

(2)内容不合法:第一,学校的规定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第二,学校超越权限来规定本来应当由法律来规定的事项;第三,在没有获得法律或上级教育行政机关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可能损害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3)程序不合法:第一,规章制度缺乏民主性;第二,规章制度缺乏公示程序。

合理性:指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只有比较原则、笼统的规定时所应坚持的基本标准。

学校管理的合理性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其出发点是为了教育人,而不是为了惩罚人、限制人;

第二,学校规则是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现或学生的完善发展的需要而设定; 第三,成员对规则有基本的认同感。

8、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法》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3)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义务

9、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高校教师的权利 权利性质:公共性、专业性、职务性。(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学术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

表意见;

(3)学生管理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

假;

(5)参与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

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

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0、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一经取得,即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而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效力,非依法律规定不得撤销和丧失。

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的认定:是指法定机构对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国籍、品德、业务、学历四项教师资格实质要件的教师资格的确认。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有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其委托的学校认定。教师资格的的认定要经过申请、审批和颁发证书的操作程序。

11、教师聘任制度:(1)含义:就是高等学校与教师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定的工作岗位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请具有―定任职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职务的―项制度。

(2)特征: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 遵循合法的原则:依法订立教师聘任合同,必须符合三项要求:当事人必须具备合法资格,聘任合同内容合法,聘任合同形式合法。

(3)形式:招聘、缓聘、续聘、解聘、辞聘、拒聘。

12.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

(6)组织和参加学生团体权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高等学校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按国家规定缴纳学费

(6)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13.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处分权

(一)学生处分的合法性

(1)制度合法性:实体合法(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制定民主、公布生效)(2)行为合法性:权限合法(有相应依据)、程序公正(告知原则、申辩原则、申诉原则)、比例原则(过罚相当)

(二)学生处分的性质:纪律处分 不能提起诉讼。

(三)学生处分的种类: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四)学生处理程序:1.处分的提起;2.调查取证;3.本人申诉;4.讨论决定;5.批准备案; 6.通知本人及存档;7.处分的执行。

(五)处分决定书的基本内容:1.被处分人的基本情况;2.违纪事由;3.处分依据;4.决定机关;5.处分种类;6.权利救济;7.处理机关(盖章)。

(六)对处分的申诉

14.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区别

(1)内容上:教育法规规范的内容既有权利又有义务,而且体现为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相对应。而教育道德规范的内容侧重于教育义务,同时这种义务的履行并不意味着享有相应的权利。

(2)调整范围上:教育道德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其调整对象既包括行为有包括思想、品

德和动机。而教育法规并不能覆盖全部教育领域,其调整对象侧重于人们的外部教育行为。

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颁布并通过一定的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具体行为规则。从逻辑结构上看,任何教育法律规范都应包括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要素。

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一种社会关系,它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具备教育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组织或个人。

教育法律事实:法学理论上把能够引起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失的客观情况称为教育法律事实,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法律事件;另一类是教育法律行为。

教育法律责任:从狭义来说,教育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种类有: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种。

1.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阐述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了;(2)发展科学技术文化;(3)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做到依法执教?

(1)树立受教育者教育权利意识;(2)严格履行教师的义务;(3)严格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4)遵循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聘约。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根据《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国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第三篇: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其中一员的我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有了一定认识。以下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各章重点,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以及结合本人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一、《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各章重点内容总结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共七章内容,其中第一、二、三章分别阐述了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论述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第五章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第六章讲的是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七章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高等学校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分别从高等学校的类型、设立变更与终止、权利与义务、章程、以及内部组织机构五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了阐述。高等学校的类型:按举办主体划分,分为公立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按办学形式划分,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办学层次划分,分为本科层次院校和专科层次院校;高等学校的设立:原则、基本条件、程序;高等学校的变更具体内容有基本形式、变更的审批、变更的核准;高等学校终止包含了学校终止的情形、审批;高等学校的权利: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学籍管理权、颁发证书权、聘任权、管理财产权、拒绝干涉权、其他权;义务:遵纪守法义务、贯彻方针义务、维护权益义务、提供情况义务、合理收费义务、接受监督义务;高等学校章程包含了地位、内容、制定与修改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校长负责制。

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论述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高等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聘任制度,以及高等教师常见的法律纠纷和权利救济等问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义务;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具体来说是通过教师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表现的,而法定的权力与义务直接来源于法律对教师身份的确定和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规定了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分类与使用、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定、罚则及其他有关内容。教师资格的条件、认定、限制与丧失;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制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基本条件: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称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职称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形式:招聘、缓聘、续聘、解聘、辞聘、拒聘;高等学校教师常见纠纷及权利救济。

第三章——高等学校学生法律制度,共四节内容;分别从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学生常见纠纷及权利救济等问题进行论述。从法律意义上讲,高等学校是受教育者中的一个群体。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学生就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有参加教育活动权,获得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诉讼权,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组强和参加学生团体团等。同时,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已满18周岁的公民,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寻衅滋事,严重破学校教育秩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高等学校也实施了一些管理制度,如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奖惩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努力为提前学生素质服务。

第四章——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共两节内容;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对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吸收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当前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形式均有相关的描述,严明了证书的管理和发放,督导等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这些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使关于学历和学位证书的严谨和公平合理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五章——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共两节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器,也是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和调整教育结构的要求。成人教育制度是指按成人教育活动的目的、方针、法律性规范及组织等运行的成人教育体系。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通过培训,提前了工作人员以及未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共四节内容;主要从民办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地位,民办高等学校的举办,内部管理体制,财产与财务管理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民办高等学校定义: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主要利用非财政性资金,面向社会合资、合伙、合作举办的并由上述有关组织或公民个人经营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教育形式;民办高等学校地位:社会地位、法律关系地位、法人地位;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及特殊法人;民办高校举办的三个基本要素:非国家机构举办,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民办高等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

第七章——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分别从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及原则、机构的设立、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资产与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阐述;中外合作办学有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科学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公益性原则;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的一般程序,分为筹备设立和正式设立两个步骤,中外合作办学组织管理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教育主权问题和产权问题;基本模式: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松散型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资产与财务管理涉及资产筹集、分配、使用、消耗等诸多过程,保障各类资产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使用,有助于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财务行为。

二、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

尽管目前我国的法律已经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作了基本构架,但是仍然存在不确定、模糊化的情形。如何准确把握,关键需要明确其组织形式、存在价值、运行规则、与相关主体的关系等核心要素。因此,对于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高等学校是一个法人;随着《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出台,正式确认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正式从法律的层面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权利义务。作为独立的法人,高等学校必须拥有独立财产,完全的行为能力,承担独立的法律责任,也要逐渐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来完善组织形态。

(二)高等学校是一个提供公共物品,体现公共利益的特殊法人;高等学校作为法人,其提供的产品为高等教育,因为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存在着外部性、非排他性特征,会出现“搭便车”效果。由于政府和市场在这一领域的“双重失灵”,使得高等学校成为在夹缝中生存的、渗透着公法私法相互融合精神的特殊法人。

(三)高等学校适用着特殊的运行规则;从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基本属性进行分析,公共教育领域按照独立与第一、第二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的规则进行运作和制度建设,既:政府和市场在教育领域都存在失灵或失败的可能。高等学校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只能适用特殊的运行规则,即社会性调整机制。这种社会性调整机制,意味着相对于效率而言,他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关注公共利益;相对于完全的意思自治而言,更加强调相对的,受到限制的社团自治。

(四)高等学校与政府权力的关系;就高等学校而言,一方面极力追求着自治,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缺乏,又依赖着政府对其资源支持;而就政府而言,一方面以管理者的身份对高校事务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又以服务者的身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如何使二者权力的分工与配置达到最优化,关键是确立二者的权力的边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试,实现自治与控制的动态平衡。

明确高等学校的学术自治权。高校自治的理论根基在于其知识本性,知识生产内蕴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矛盾是大学自治制度存在的必要前提。

明确政府权力对高校自治干预的限度。高校自治的条件是其所具备的知识本性、知识效用性。但是这种知识本性,知识效用性必然会带来知识的社会性。由此使得高校自治不能成为绝对的完全的自治,而要受到某种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是处于高校外部的国家权力对高校自治的干预,只不过这种干预必须要保持高校和政府的动态平衡。

三、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了解到掌握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基本内容以及高校教育方面具体的法规政策,并了解和掌握了当前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相关的现状和热点问题。同时,通过书本中的具体案例,我对相关高等教育政策法规问题的解决基本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和看法。所以,在认真学习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后,对于怎样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怎样依法搞好高校教育,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对高等学校的政策法规有个清醒的认识,只有有了这样的清醒认识,才能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知识、不断传授知识的职业,时刻不忘提升自我、夯实基础。同时兼备教师职业道德和必要的法律意识,不光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恪守纪律,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有深刻的认识。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的人才“生产基地”之一,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其基本秩序。通过对《高校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对教育政策与法规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清楚了自己今后应当怎么做好职业教育工作。

第四篇: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学校: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校

姓名:彭礼露

学号:126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充满责任感的职业,可由于自己不是师范类的毕业生,并不懂得为师之道。通过这几个星期的岗前培训,让我明白和懂得了很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特别是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通过不断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学习高校政策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我渐渐地了解了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和高校教育的法规,让我学习到了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讲究依法治国,在教育学界也不例外,要求我们依法执教,科学办学,并将此作为我们平时教育活动的准绳。通过与国家政策与法规相联系,注意教育政策的不同层次的灵活把握,从而达到提自身水平的目的。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让我了解到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是以教育法学为基础,教育法学的研究的主体是教育体系,教育法学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政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社会调查、历时考察、比较分析、个案研究的等方法发现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反馈给国家教育部门,教育部门通过制定新的法规不段的完善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制定15部相关来完善我国教育法规。因此需要我们自觉探究新时期下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关注国家政策法规发展方向,并同实际联系起来,为自己说从的高等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从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高等学校的章程,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这五个部分来呈现高校法律制度这一内容,高等学校的类型及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主要阐述的是有关高等学校的基础知识。而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高等学校的章程,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这三个部分主要阐述了高等学校的法律制度。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让我着重的了解到了:

1、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举办主体,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

2、高等学校的设立原则:

(1)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2)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3、高等学校的权利: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学籍管理权,颁发证书权,聘任权,管理财产权,拒绝干涉权,其他权。

二、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了高等教育学校里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依法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另外还包括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等内容,并详细介绍了高等学校教师常见的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系统阐述了维权的途径。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让我重点的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2、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有教育教学能力

3、教育法律纠纷权利救济的法定途径:教育申诉,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调解,教育仲裁。

三、高等学校学生法律制度

本章首先阐明高校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及义务,并阐述了与学生,学校息息相关高校的招生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及常见的法律纠纷就权利救助等。并且明确界定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对保护高等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平衡高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义务,维护高校次序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让我深刻的认识到:

1、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获得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诉讼权,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组织和参加学生团体权,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高等学校学生法律纠纷的类型:人身权纠纷,财产权纠纷,受教育权纠纷。

四、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学业证书制度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参加学习并完成规定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制度,它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保证教育质量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对学业证书的种类,学业证书的法律效力,学业证书制度的实施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学位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行的一种国家教育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和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的学术称号或身份即学位来表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等级的制度,学位的授予,以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考核制度为基础,是国家对专业人才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给予客观评价和奖励,是对学位获得者的一种奖励和鼓励,学位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五、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非常重视,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对促进和保护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章从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历程,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从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

1、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2、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3、国外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六、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有1300多所,在校总人数达到200万人以上,其中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历文凭颁发资格的民办大学有122所,目前规模在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越有10余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权公平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其成长的道路中,也出现了一些刚性与柔性的矛盾有待解决,本章主要介绍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类型,举办,内部管理体制,资产财务管理,教师和学生 的权益保障。

七、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

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我国的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必然,其以引进国际化课程,使国际化师资,创国际化学校,育国际化人才为办学宗旨,引进发达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吸纳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国外优秀的教育成果和教育理念与我国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人民教师,不光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恪守纪律,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有深刻的认识。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的人才“生产基地”之一,也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其基本秩序。通过对《高校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对教育政策与法规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清楚了自己今后应当怎么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此外,在学习当中,还进一步认识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我国职业教育现行政策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和政策性文件,遵守相关的教育法规,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规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依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第五篇:农村政策法规复习题附答案

1、农业法:广义的农业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农业经济主体行为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按照农业法的规定: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即“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

4、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5、政策的法律化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任何法治国家的法律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将党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形式上升为法律,使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统一起来。农业法的修订就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这方面立法实践的一个典型。农业法的多数条文,我们都可以在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中找到直接的依据。农业法的贯彻实施,必将有利于实现由主要靠政策指导农业,进一步向依靠政策和法律共同指导农业发展的转变,实现以行政手段管理农业,进一步向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管理农业的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转变。

6、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概念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基本组织制度。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决策以及组织这些决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制度和形式,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有关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规定是农业法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7、二轮承包和承包期三十年不变。

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体制,必须长期实行。而要坚持这个经营体制,就必须要赋予农民足够长的土地承包期,更要在承包期内确保承包关系的稳定。这里我就不展开论述了,我想广大学员比我的体会可能会更深刻。

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原则:

第一,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第二,民主管理。第三,盈余返还。

9、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

(1)为成员提供生产、产品营销、市场信息、技术、业务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2)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3)代表本行业提出农产品贸易救济措施的申请。

10、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联结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产品多次增值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11、《农业法》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种植业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加速营造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薪炭林;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加快发展畜牧业,推广圈养和舍饲,改良畜禽品种,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和畜禽产品加工业;渔业生产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调整捕捞结构,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远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

12、农业法对国家农业财政投入水平的规定。《农业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13、如何减轻农民负担:

(1)禁止非法收费、罚款、摊派。(2)不得向农民集资和非法在农村进行达标、升级、验收活动。(3)不得违法摊派税款及以其他非法方法向农民征税。(4)不得对农村中小学生非法收费。(5)不得侵犯农民在土地征用、占用时的合法利益。(6)不得强制农民接受服务。

14、农村土地的概念《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15、家庭承包的特点:承包方是特殊主体;承包关系期限长;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属性;适用的原则不同。

16、承包方的权利 :使用承包地的权利、生产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权、承包方的其他法定权利。

17、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承包期,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至70年,种植特殊林木的林地,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期还可以延长。作出这种区分,主要是考虑不同性质土地的投资收益期限差别较大。

18、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形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方将其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的部分或者全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于第三人的行为。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可以是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

19、土地权利登记制度的类型:登记要件主义;地券交付主义,又称托伦斯登记;登记对抗主义。

20、其他方式承包的流转与家庭承包流转之间的区别:没有转包的流转方式、增加规定了抵押的流转方式、入股的方式可以更多。

21、自然资源包括哪些门类 :主要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和矿产资源等五大门类。

按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质为标准,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恒定性资源三大类。

22、耕地的概念:是指人们经常进行耕耘并能够种植、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土地。

23、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及当地人口和耕地资源状况,将质量好、产量高、生产潜力大且集中连片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一种耕地保护制度。

24、土地开发:是指人们通过劳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将土地由自然资源改造为经济资源。

25、开垦土地:是指以垦殖为目的开发土地,即开垦荒地为耕地用于农作物的种植。开垦土地是土地开发的一种具体行为。

26、占垦平衡:是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的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27、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按照《森林法》第三条的规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有三种形式,即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个人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

28、森林的种类:按照《森林法》第四条的规定,森林具体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类。

29、我国林业建设的方针:“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具体内容大家看教材。

30、草原的权属形式: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对于草原的使用权。

31、草畜平衡制度

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一方面要通过采取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圈养、提高牲畜出栏率等措施,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逐步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不断增加饲草供应量,并通过改良牲畜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牧民的增收。概括来讲,就是应当从增草增畜、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入手,从根本上扭转超载过牧的局面,最终实现草畜平衡。

32、渔业 :是捕捞、养殖和加工水生经济动植物区的水产品的产业。

33、我国的渔业生产方针:《渔业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

34、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渔业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禁止性行为的规定。

2、确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制度。水产种质资源是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法》第二十九条的有关规定,有益于水生动植物种群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强调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保护。

4、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

35、种子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本法所称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36、实行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定义:就是指生产商品种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有关种子管理机构核发的《种子生产许可证》,按照指定的作物种类、产地和规模生产。

37、种子生产许可证的领取条件:(1)具有繁殖种子的隔离和培育条件;(2)具有无检疫性病虫害的种子生产地点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采种林;(3)具有与种子生产相适应的资金和生产、检疫设施。(4)具有相应的专业种子生产和检验技术人员。(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38、假种子:是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劣种子:是指第一,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第二,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第三,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第四,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第五,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

39、种子生产经营概念:种子经营指生产出来的种子通过各种渠道到达使用者手中的全过程。

40、《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的领取条件

《种子法》和《许可证管理办法》,按照经营种子的类别、经营项目就《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领取的条件进行了规定。

申请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能够满足检验需要的检验室,仪器达到一般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标准,有2名以上经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种子检验人员;

3、有成套的种子加工设备和1名以上种子加工技术人员。

申请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以外的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有能够满足检验需要的检验室和必要的检验仪器,有1名以上经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种子检验人员。

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向农业部申请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公司,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有育种机构及相应的育种条件;

3、自有品种的种子销售量占总经营量的50%以上;

4、有稳定的种子繁育基地;

5、有加工成套设备;

6、检验仪器设备符合部级种子检验机构的标准,有5名以上经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种子检验人员;

7、有相对稳定的销售网络。

申请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的种子经营许可证,除具备相应条件外,其注册资本应达到1000万元以上。

41、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知晓权、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请求赔偿的权利。

42、植物新品种权授予的实质条件:即授予新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条件。

43、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表现形式:体制的二元性、经济的二元性、社会的二元性。

44、就业制度的改革的措施 :第一,要尽快实施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制度。第二,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总量。第三,重视农民的非正规就业,引导其向正规就业转化。第四,扩宽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的就业渠道。第五,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第六,政府要为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服务。

45、税收政策:第一步,取消农业特产税,将原有的农业特产税并入农业税;逐步减征农业税,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第二步,通过对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征收增值税的方式,“部分转移”原来的农业税负担。第三步,对农业品加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46、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的调整对象:

1、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2、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47、物权是权利主体直接管理和支配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的特征:(1)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2)物权的内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3)物权的标的是特定物。(4)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

48、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它是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权利。

49、债权的概念和特征: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债的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人为债权人,负有债务的人为债务人。债权就是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债权与物权相比,债权具有以下特征:

1、债权调整的是财产流转关系,即反映动态的财产关系。物权调整的是财产归属关系,即反映静态的财产关系。

2、债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即债权是相对权,权利主体只能向特定的义务主体主张权利。而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即物权是绝对权。

3、债权的权利主体必须借助义务主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而实现其权利,即债权是请求权。而物权的权利主体无需借助义务主体的行为就可实现其权利,即物权是支配权。

4、债权的同一标的上可以存在多项内容相同的债权,即债权具有相容性。而物权的同一标的物上不能存在多项内容相同的且互相抵触的物权。

5、债权的同一个标的存在数个债权时,他们的效力平等。而物权同一个物上存在多个物权时,各个物权的效力有先后之分,即物权具有优先性。

6、当债权和物权并存时,物权优先于债权。

50、人身权,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能分离的非财产权利。种类:人身权分人格权和身份权两类。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又包括生命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和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身份权又包括配偶权、亲权、亲属权、荣誉权。

51、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52、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53、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基本特征(1)法人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2)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或者经费;(3)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4)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终止,两种能力在范围上一致。法人的行为能力通常由法人机关或者法人机关委托的代理人来实现。

54、相邻关系:是指两个以上互相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行使权利的延伸或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法通则》 列举了相邻关系的几种主要情况:

(1)相邻一方因施工临时占用它方使用的土地,占用的一方如未按照双方约定的范围、用途和期限使用的,应当责令其及时清理现场,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2)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独占自然流水,影响它方正常生活、生产的,他方有权请求排除妨碍;造成他方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3)相邻一方必须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应当予以准许;但应在必要的限度内使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损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补偿。相邻一方可以采取其合理措施排水而未采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毁损或者可能毁损他方财产,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损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的,应当予以支持;(4)一方必须在相邻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应当予以准许;因此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适当赔偿;(5)对于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筑物范围内历史形成的必经通道,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响他方生产、生活,他方要求排除妨碍或者恢复原状的,应当予以支持。但有条件另开通道的,也可以另开通道。(6)处理相邻房屋滴水纠纷的,对有过错依一方造成他方损害的,应当责令排除妨碍、赔偿损失;(7)相邻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沟、水池、地窖等或者种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应当分别情况,责令其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55、合同:是债的最主要的发生根据,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56、债的担保形式有五种,分别是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57、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婚姻自由原则、一夫一妻制原则、男女平等原则、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的原则、计划生育原则。

58、结婚的必备条件:(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必须达到法定结婚年龄(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结婚的禁止条件:《婚姻法》第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离婚的条件:婚姻法规定,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是男女双方的感情确已破裂。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考虑。《婚姻法》第32条第3款列举出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的几种具体情况:“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59、夫妻的财产关系可以选择法定夫妻财产制或约定夫妻财产制。夫妻可以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归属。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依照《婚姻法》第十七、十八条的规定处理财产归属。《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由平等的处理权。”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2、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3、夫妻双方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

60、法定继承:是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范围、继承先后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等内容的一种继承方式。特征:(1)继承人范围法定。(2)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法定。(3)遗产分配原则法定。

61、遗嘱继承是指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合法有效遗嘱继承遗产的继承方式。

遗赠,是指公民通过遗嘱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死后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个人的一种法律制度。

62、遗产的范围;“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1公民的收入;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63、公司是依照公司法组建并登记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合伙企业是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盈利性组织。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税法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行政机关规定的有关调整国家在筹集财政资金方面形成的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承诺,是受约人做出的同意要约以成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工资是指企业、事业、机关、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按照职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各种劳动报酬。

64、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接受经营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市场主体。消费者的权利包括:保障安全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依法结社权、知识获取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

65、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二)各级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66、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条件和要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原有的建设用地和经批准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的农用地。

67、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以下的性质和特征:义务教育的全民性、义务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免费性、义务教育的强迫性、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68、《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种类 :警告、罚款和拘留。

69、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晚婚”是指在法定年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的基础上,男女青年超过法定结婚年龄3年以上初次结婚为晚婚;“晚育”就是适当地推迟婚后初育的年龄,即已婚公民达到晚婚年龄后初次生育子女的为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是指为有效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国家提倡小家庭规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夫妻”,含义为男女通过合法的婚姻组成的配偶,也就是说公民应当依法结婚后再生育子女。

关于第一款第二句,“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这是授权性规定,即本法规定国家基本生育政策,各地在此原则指导下,可以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实际情况以及人口发展状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关于第二款,“少数民族地区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依据各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中央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精神,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全社会整体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来考虑,制定较为灵活多样的少数民族生育政策。

70、村民自治的基本特征:村民自治的参与性特征、村民自治的自治性特征、村民自治的直接性特征、村民自治的时代性特征。

71、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民主原则、自治原则、法制原则、党的领导原则。

72、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即村民的自治权利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建制权。1.选举权:推选权、提名权、举报权、罢免权。2.决策权:知情权、提议权、决定权。3.管理权:村民管理权充分体现在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建制权诸方面,这里主要讨论管理权的三个方面对管理者的选举权、)教育权、服务权、调解权。4建章立制权5.监督权

下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摘 要:目前已步入信息化时代,需要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高校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又......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依法治教,科学办学是我国进入法治社会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准绳,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同国家政策与法规相联系,并注意法律―政策-道......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探讨了高等学校法律制度、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制度务、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制度、高等......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高校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又肩负着人才强国的重任。作......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周宛学号6 摘 要:目前已步入信息化时代,需要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高校教师作为人......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学校:贵州商学院姓名:杨世明 学号:06 时光飞逝,转眼间自己作为一名贵州高校专职教师已经一年多了,其实做一名大学老师一直都是我的梦想,所以我现在......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学 校:姓 名:日 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2014年12月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我有幸参加了11月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虽然多年来一直未间断从事高校教育,却对高校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知之甚少。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知道了掌握高校教育政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