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人与海鸥设计及几课的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宋晶
教学目标: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2、学习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片,谈话: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智慧。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人与动物的世界。
2、齐读课题
3、这是发生在昆昆明翠湖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想一想文章写了老人与海鸥的哪些事。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师出示词语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1)指名分别读这两组词,并随机正音:撮扇旋(2)读着这两组词,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篇文章就是写描写这样两个场景,先写(师板画,师生一起说)老人喂海鸥,再写海鸥送老人。
(3)两个场景中,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是哪个?为什么?
三、再读课文,读出“意想不到”
1、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相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我们按顺序交流)
四、品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2、这群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做,知道吗?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些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下来,待会儿交流。
3、交流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为海鸥的片断,你也画了这部分的请举手。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人与其他人的哪些不同?先说第一处。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生: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生: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
师:读到这儿,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师:往下看,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师:这会是怎时怎样的音符?
师:也就是说老人快,海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创设情境,指名读。
①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
③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4、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听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①生自主写话。②交流。
师:老人与海鸥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他们是这么亲密,这么快乐。这真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幅画面吧。
5、老人与海鸥怎么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
生找——反馈: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想起)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就成了决别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朋友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墓,很多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签满了。海鸥 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它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
2、(配乐齐读)——
3、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4、交流
师:同学们,在海鸥的心里
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位——生:老人;在我们的心中也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一位——生:老人和这一群懂得感恩的——生:海鸥。
板书: 老 人 与 海 鸥
亲人 《老人与海鸥》说课设计
宋晶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
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设计理念】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读者收获的是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本课教学我将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读悟情,激美读,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抓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2、学习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
本课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直接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文段进行理解感悟,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自读悟情”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将更好地为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激美读”作情感铺垫与服务。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大环节,分别是揭题导入,直奔主题;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情”;激小结,情感延伸。第二,第三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感悟将围绕“研读”与“悟情”来做文章,按照“自读悟情”,“激美读”的步骤来体会真情。
下面具体谈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片,谈话: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智慧。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人与动物的世界。
2、齐读课题
3、这是发生在昆昆明翠湖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想一想文章写了老人与海鸥的哪些事。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师出示词语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1)指名分别读这两组词,并随机正音:撮扇旋(2)读着这两组词,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篇文章就是写描写这样两个场景,先写(师板画,师生一起说)老人喂海鸥,再写海鸥送老人。
(3)两个场景中,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是哪个?为什么?
三、再读课文,读出“意想不到”
1、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相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我们按顺序交流)
四、品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2、这群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做,知道吗?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些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下来,待会儿交流。
3、交流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为海鸥的片断,你也画了这部分的请举手。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人与其他人的哪些不同?先说第一处。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生: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生: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
师:读到这儿,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师:往下看,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师:这会是怎时怎样的音符?
师:也就是说老人快,海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创设情境,指名读。
①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
③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4、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听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①生自主写话。②交流。
师:老人与海鸥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他们是这么亲密,这么快乐。这真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幅画面吧。
5、老人与海鸥怎么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
生找——反馈: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想起)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就成了决别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朋友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墓,很多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签满了。海鸥 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它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
2、(配乐齐读)——
3、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4、交流
师:同学们,在海鸥的心里
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位——生:老人;在我们的心中也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一位——生:老人和这一群懂得感恩的——生:海鸥。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宋晶
当时在选课的时候,考虑到我的教学风格比较适合柔和、淡淡的画面,所以便选择了这节亲情味较浓厚的课文来尝试。平时我在上课时总是用贴近儿童的语言来作导语过渡语,虽生动但缺乏质感,而听了多节优质课后,觉得我的课堂很难走进大雅之堂,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一改住日的教学方式,尝试改变风格,也用诗意的语言来引领学生学习,必竟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也需要深一层次的语言文化,那么过渡语和导语更多是我采纳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发挥的语言,所以在上课时有几处过渡语出现了问题,但我并不觉得后悔,因为我勇敢地尝试了,也得到了锻炼,我会尽量去多试,多练,以后会有成果的。上完课第一时间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学生还处在深深的感动中,对我说:“老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真的听懂了,这位老人很善良,人世间还有这样的人与动物和谐的场面——,但是老师你今天说话与平时不太一样,有些话我们理解不上去。”课文的主题决定着老师导课的情感基调,此文偏向深沉。文中的老人,一位清贫的老人,每到冬天,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大部分来买食,每天坚持步行十几公里来昆明翠湖喂海鸥,如此慰藉孤寂的一身。在我读来,正是现在学生们所缺少的一种情感体验,所以我精心的选择并设计了这节课,目的让学生们体会人与动物那种超越常理的真情,体会人间的真爱。
一、对生字词教学的处理,是我对这节课引入的一个有力契机。课始,我出示了几组词语,一组词是描写老人喂海鸥的场景的,一组词是描写海鸥送别老人的。字词的领读与记忆是本节的一个必要的环节,课后教研员孙老师也十分的赞同我的这个设计,她说到高年级教学一定不要忽略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好字是十分必要的,但她担心字词学习后我是如何把字词教学与后面的环节恰当的连接起来的,那么随后我提问到:“看着这两组词你们脑海里出现了哪两幅画面?”对待这个问题学生是漫无边际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时我为了按我的设计进行教学,我及时的追问到:“你们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来想象画面”,很快学生便把我要的两幅画面说了出来。这个追问十分的有价值,也得到了孙老师的认可。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老师要具备一定的驾驭能力,要及时的处理好问题的有效性。
二、创设想象空间,架起沟通桥
文中对“老人喂海鸥”一场景进行了细致描写。一放一退,一呼一应,足见老人爱海鸥之真真切切。结束句,作者几近散文诗般的语言这样描写道: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读到此句,我们即能感受到一种无言的美,至于怎么教,当时,我却在此处进行了深度解读,朴实的引导语勾起了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欲望——一个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构架起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奏响了爱的旋律。
师: “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老人边走边放饼干丁,海鸥围拢来吃。老人把饼干撮成丁,看出老人对待海鸥很细心。
看到学生领会不到这份情感,我继续追问到:“那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节奏呢?”继而我加入了动作,让学生想象体会,果然学生得到了信息,很快说出了是时快时慢的节奏。生:海鸥多的时候,老人就快。
生:海鸥吃得快的时候,老人就快。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吃得有些饱的时候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师创设情境,指名读。
①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②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更欢快地来读读? ③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这种情感体验与朗读运用,是我对文本的弹性处理,同时也被学生们的想象力感到欣慰,课堂逐渐添了活力。
三、图片与音乐的衬托,使课堂的情感基调更加的浓郁。上课前,我以一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照片配以温馨舒适的音乐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进入了课文的情景。本课上到最后,黑白图片与略带忧伤的音乐,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当中,两个站起来回答的学生已经是泣不成声了,许多老师也备受感动。音乐的选择也得到了孙老师的赞赏,这种略带忧伤的音乐效果恰到好处,不至于喧宾夺主,又将学生带入情感基调当中。此种发自内心的效果,已经不需要再用文字来评论了。
当然,虽说这节课我设计的比较用心,讲得也比较卖力,但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有几处过渡语我处理的不正确,在于我太过重视这节课的情感,怕达不到自已预想的效果,一时紧张而没处理好语言。这也是我的一个经验记载吧,下次作课时我会处理好这方面的。还请领导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伯牙绝弦》评课稿
宋晶
魏老师激情饱满地演绎了课文《伯牙绝弦》。整堂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设计的厚重,让我们看到了文言文教学能够上得如此吸引人如此富予情感,作为同年组的老师,也作为朋友,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同时也对她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而感到折服。
一、情感的铺垫,完美的演绎。
课堂上让人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听到了伯牙悠悠的琴声及子期会心的赞叹,仿佛感受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而悲痛欲绝的情怀。人离了,弦断了,而文言文的意境留下了。魏老师以学生为本,多元挖掘文本内涵,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精辟的语言引导等宛若一曲《高山流水》余音缭绕。
二、注重积累提升语文能力
课始,精心的解题,又联系了生活实际的例子环环相扣引出了文本课题。课中,怎样的泰山?怎样的江河?通过想象积累短语;除了峨峨高山、洋洋江河外,还能有哪些场景?积累徐徐清风、皎皎明月、袅袅炊烟等成语及运用。随处可见,老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注重朗读品读文言
从初读时要求读流利、读通顺,到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再到重点句子的感悟读,激情引读,配乐读等。每个环节的朗读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以一条情感主线“难得知音,知音难觅”贯穿始终,学生情感自然流露,朗读声情并茂。
四、善抓重点品味意境
重点内容的研读,以一个“善”字切入。善字释义,读善字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个善字展开想象积累,拓展说话练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真挚的情谊。当这一切逝去,教师善创情境激情引读、资料拓展、写话训练、合着音乐读等方式,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悠悠琴声中“知音难觅”永驻学生心田。
评宋林梅《燕子》一课
宋晶
《燕子》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
在教学过程中,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表演动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再组织学生自读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的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篇课文融形象美、意境美、文字美,音乐美于一体。整堂课,教者采用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里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整个课堂里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评王影老师的《田园诗情》
宋晶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田园诗情》一课。这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文章,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田园诗情》文章很美,王老师更是把这优美的意境带入了学生的心田。她用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态,引领着学生来到了荷兰这个美丽的国家,整堂语文课流淌着浓浓的诗意。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的伊始,王老师边生动的描述,边播放荷兰的图片。画面中有运河、草原、郁金香、奶牛、骏马……接着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借助媒体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让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荷兰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用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时力求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导学生传情达意地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任务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知道朗读。通过传情达意的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
《用心灵去倾听》说课稿
魏延凤
【教材分析】
一个普通的接线员苏珊在电话的那一头用心灵去倾听我的心声,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安慰,如同母亲般的关爱我,使我健康快乐的成长。当我想见一见那素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的时候,她却不幸因病去世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原于一个西班牙的真实故事《用心灵去倾听》。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却感人至深。它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最后一篇倾情故事,以略读形式出现。【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感受真情的美好。【教学理念】
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这一组的课文都围绕着“人间真情”展开,此课的学习是对孩子已有知识的一种补充,是情感的再一次升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整堂课我都“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情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自读-——交流——拓展”三大环节。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二、统揽全文,理解大意
1、认真研读课前自学要求,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2、学生轻声反复读文,扫清字词障碍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默读课文,找到另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现在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采用范读、品读、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达到情感的升华)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细心、耐心、善良、乐观”教师随机板书)
5.那么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生活中你有过倾听的经历吗?
四、总结 拓展
1、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此时,苏珊已经感动了我们所有人。但故事的结局不免让人有些伤感,“我”最终是没有见到这第二个母亲,让我们圆作者一个团圆梦吧。
2、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让真情环绕我们身旁。教师在歌曲中总结这堂课并布置课下作业: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请同学们做一个会倾听的人吧。课下同学们再搜集一些真情故事,丰富我们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开一场真情故事会。【板书设计】 12*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第二个母亲 细心
耐心 善良
乐观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宋晶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选读探究 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网页,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
3、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再推荐相关网站让他们上网查阅,然后引导下载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并通过网络在“小论坛”中发表。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制作环保网页,有的发出环保倡议等,并且通过网络发送到网上去,在地球村展示台展示,引起社会的共鸣。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小结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金色的脚印》说课稿
宋晶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材第十册教材第三组课文《金色的脚印》,本组都是以情动人的文章,前两篇向我们描述了镇定自如,遇事不慌张的船长形象。这篇文章用生动细腻的笔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玉太郎的小男孩看到家里关了一只小狐狸,觉得很可怜,就想放了它,但当他看到小狐狸的父母为了救他在想各种危险的办法时,他没有放只小狐狸,而是暗暗地给予狐狸一家的帮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正太郎为救狐狸掉下悬崖的时候,是两只老狐狸救助了他。
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狐狸一家人浓浓的不可割舍的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对亲人的深深的爱。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和睦相处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从学生已有的人文性的认知水平来看,在他们的心目中,狐狸是欺骗、虚伪、狡猾的代名词,但是从第二组课文的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来看,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能力从新的文章中接受新的感动。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更新观念。
我初步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新词。
能力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在略读课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养成顺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情感目标:
1、感觉狐狸一家子浓浓的血肉亲情。
2、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同情弱者,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感情。
教法:
1、以读助讲,读中求悟,体现读熟,读懂这样的朗读层次。
2、为大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别拓展中的动物审判会,将是其集体体现。
学法: 情境体验感悟,也读也想,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进行探究,利用已知经验进行阅读。教学步骤:
一、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即请学生谈谈自己头脑中的狐狸的形象。无论学生说什么,怎样说都是他们的心声,教师用今天狐狸的平反昭雪引入本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长句、难句多读几遍。
2、把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和你记住的方法告诉同桌,查字典把不理解的新词的意思批注在书上。
3、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和喜欢的语句画上横线。
4、和同桌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环节主要通过明确的任务指引,引领学生开展自学和小范围合作学习,完成初读课文的要求。
三、交流汇报,解决疑难。
1、通过抽读、赛读等方式检查读通、读熟效果,适时指导长句难句的朗读,然后设问: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些什么?头脑中的狐狸形象和文中的狐狸形象有什么区别?
2、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优美语句,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处境)
四、研读感悟、合作探究
1、还有什么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
归纳应该①正太郎一开始就想放了小狐狸,为什么看到狐狸父母救它时,他却不想放了小狐狸?
②为什么说它们的脚印是“金色的脚印”? 针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朗读领悟,互相交流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及时鼓励,随机引导点拔,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群众的集体功能,从而达到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2、分组汇报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其他组员作补充,同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师生共同评价。
3、朗读感悟(在点读、精读、略读等形式)
正太郎一开始因为同情小狐狸和小就想放了它,但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想看看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究竞会怎样。因此就没放小狐狸,而是暗中帮助它。今天的狐狸一家和以往的狐狸形象相差太远。今天的狐狸,家人充满浓浓的亲情,对父母,对孩子不可割舍的深深爱意,今天的狐狸有一颗对人充满感恩、充满情意、充满善良的心,这样的心就象金子一般会发光会闪亮。因此,今天的狐狸是可爱地,它们的内心充满了爱,这种爱意浓浓地渲染了周围的一切,让这美丽的世界更可爱,让这可爱的世界生辉,挥洒出金色的光芒,因此,狐狸的们的脚印也就像金色的脚印。
《我的舞台》说课稿
孙国艳
一、说教材
《我的舞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没,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能体会文中关键此举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他们对艺术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感悟还不够深切透彻。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及学生学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扌周、抻、拽、溺爱、身段、兴趣盎然”等生字词。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现在的学生对戏曲艺术了解甚少,对学习戏曲过程中所要付出的艰辛也难以理解,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由于本篇为略读课文,并且文章内容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把握,所以我安排了一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的讲授。
二、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文章脉络清晰这一特点,紧紧抓住了文章总领全文和总结全文的两句话,提纲挈领的牵动全文的学习,这样有助于为文章内容的展开做了铺垫。围绕总起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然后再慢慢深入课文,分析重点句子。以总结句“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艺术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紧扣题眼,感悟舞台,层层展开,将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愉快的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通过本课,我要教给学生将文章读短,再读长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融会贯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悠扬美妙的钢琴曲能够抚慰我们的心灵,一幅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能勾勒出人们心灵的画面,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而戏曲作为一项表演艺术,它的舞台艺术也有这神奇的力量,究竟舞台的魅力能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来感受其巨大的吸引力)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我”指的是谁?介绍作者吴霜。从题目着手,让学生能够首先了解到本文作者在音乐舞台上、文学舞台上所取得的成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要去作者的舞台一探究竟。带着这样的一份好奇让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更能让学生主动去掌握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主旨。
(二)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习理解生字词。“扌周、抻”是比较生僻的字,另外特别强调“身段”,是指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所做的各种舞蹈动作。学习生字理解词义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基本任务之一,而本课生僻字较多,所以在学习时我会特别强调,并且结合自形和字义,让学生更容易记住。
2.再次回到课文题目,那么“我”对舞台有着怎样的感情,请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这时学生就会找出(1)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2)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这两句话分别为文章的总起句和和总结句,是贯穿全文的两条主线,从这两句话着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把课文串联起来,并且以此为点,层层展开。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寻找“我”的舞台,而是首先来体味我对舞台的感情,这样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同深受,带着和作者相同的情去体会这舞台对作者的感情,为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做好铺垫。
3.找到文章主线,打下情感铺垫,在这基础之上,让学生找一找课文重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几件事例,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四人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讲述。这样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也扩大了交流的参与面,以点带面,学生找到了五处舞台,也就明白了吴霜的成长经历,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白了主要内容,可谓一举三得。
(三)深入研读课文
由于本文为略读课文,沿着作者舞台的不断变化,我把抓住课文中重点语句,体会其中含义定为本课的主要任务。在深入研读课文阶段我会分别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做为重点分析。
1.首先围绕总起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出示三个句子,在此我以其中一个句子的分析为例。
“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出示重点句子,但同时带动整段,让学生读读这句话所在的第三自然段,说说当时“我”的舞台在哪,观众又有谁,听取学生回答后,板书“刚学会走路 小床上”,然后说说透过这些描写,“我”是怎样的形象?让学生从作者的可爱童趣的形象,慢慢深入到作者小小年纪就对艺术的热爱之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从另一高度去看待“我”对舞台的感情,同时板书“活泼可爱、热爱表演”。学生能够把握作者形象后,进行朗读,指名读,齐读。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现文中“我”的形象,这能进一步验证学生是否已经把握住人物,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2.本文的重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接下来我紧扣结尾句“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我”在舞台上炼就勇气和毅力的句子,自主学习,体会含义。紧紧抓住文章第七段,描写吴霜苦练毯子功的这一段,通过图片感受童子功的难度,以及结合文中的动作描写,让学生体会到练功的枯燥和艰辛,同时板书“六岁 院子里 勇气和毅力”。通过想象,体会暑去寒来练功的不容易,身临其境的走入吴霜的练功场地,加深对中心的体会,以此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说课
魏延凤
一、说教材,领略编者意图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轻扣诗歌的大门》正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去感受诗歌的神奇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诗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不仅带给孩子活动的快乐,更在精神上给孩子铺垫上一层恒久的文化底蕴。这是颇具创意的选择。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诗歌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合作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订研究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搜集、分析、整理信息,写出简单的活动总结,并用文字、图片、诗歌手抄报、朗诵、诗集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历史的悠久、神奇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和自己创作诗歌的积极性。
二、说设计,体现课标理念
重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据此,本次综合性学在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综合性原则。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很多的诗歌。除了学生平时在校本诗歌教材中积累的诗歌以外,此次综合时间活动我还定位在宏观、历史和审美的维度去观照和策划,让学生通过活动对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民歌等的知识进一步了解。
2、实践性原则。在活动时,我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很具有代表性,可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思考。也有些阅读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比如诗歌古诗和现代诗、儿童诗,反映的是诗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学生在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把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充实到活动中来,可以使活动更有趣味,更有实效。同时,把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大有裨益。
3、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对如何开展好本次综合性学习,教材里都作了相关的提示,包括做一份有时间、有地点、有内容的活动计划,如何结成活动小组开展活动等等,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后,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我只以指导者、参与者和建议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
三、说教法,学情分析灵活运用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1、介绍法引路法:
老师为孩子们推荐一些读物,《唐诗三百首》等,介绍一些语言文字网站,还请“小老师”来介绍,很快大部分都入“诗歌的大门”了。
2、互动激趣法: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小组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去,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学生一样搜集、调查、查阅,同学生一起参加汇报交流。指导学生举办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自创诗歌、唱诗歌、表演诗歌等。如:一学生自创了一首《童年的水墨画》,(桌前 天色已近黄昏,才摊开作业本。笔尖在本子上轻轻滑过,胶带舞起长长的袖子。当上面有了家长的签字后,靠在椅子上打起哈欠。)拿来与老师分享,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个小举动引起小组同学极大兴趣,推动活动向前迈一步。
3、阅读借鉴法:
指导学生阅读导语是全组学习的纲,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资料为先导,但阅读资料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不能以学习阅读资料为主,而要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资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本单元的阅读资料不拘一格,既有古诗又有现代诗,既有给诗歌分类的,又有儿童诗和诗歌故事。从第一个主题活动开始,阅读资料由易到难,渐入佳境。比如在诗歌欣赏开始时,可在小组内阅读《诗中的“秋”》,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四、说学法,生动活泼积极参与
1、各小组明确目标指向后,小组各成员按照分工努力展开活动,全班73人共分为以下10个小组,各组自选课题: 1、分门别类辑诗歌——诗歌分类
2、激情扬抑诵诗歌———朗诵诗歌
3、别出心裁品诗歌———品评诗歌
4、小荷才露尖尖角———自创诗歌
5、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知识竞赛
6、千树万树梨花开———诗集展示
2、各小组进程相互了解,内容相互补充,查找到跨组的内容可以资源赠送或共享或交换来优化采集过程,赢得更多时间。
3、各小组和小组之间、各小组成员和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人人积极参与展示汇报,形式内容不一。
五、说程序,优化组合提高效率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重视课堂与生活相辅相成,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与任务贯穿始终,使活动有序地开展。因此结合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激趣引情,明确任务。
二、小组研究,快乐同行
(一)制定和交流计划
(二)分组研究
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搜集、查找、调查等活动。
四、各小组互动交流补充,全班展示成果汇报。
1、与你的伙伴一起探究完成你们的选题,选用自己比较内行的方式来表达。
2、组内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后最终定稿。
3、记录整个活动中你们小组每个成员对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在研究中的合作精神,进行组内评分。
4、选出一人代表本组,在班内进行研究成果交流。
五、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之后,要写个活动总结。
六、总结延伸
《草原》说课稿
宋晶
一、说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班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西部”为正题展开。《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致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衬着患上极尽描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平易近之间的密意厚谊,受到热烈地爱故国和平易近族连合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乐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开端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实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懂患上课文从自然风光、平易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懂患了蒙古族人平易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平易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备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数安排在了第二课时。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认识,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冶,获患上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 “自然风光”这部分时,我接纳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职位地方。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读书”,而是要指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因此,教学“平易近族风情”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学习要求,慢慢按要求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贯通,并提醒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教学过程
盘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讲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环节一:复习导入,调动乐趣
导入时,路程经过过程复习词和词组,谈印象,对草原有了开端印象,再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致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然后由学生想象的画面导入我们对重点词句的学习。
环节二: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在分析句子时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课件展示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最后又路程经过过程读来表现体会到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同时随机先容相关的表达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怀、情景交融等。再借范文引路教学生读写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练习大胆相象,学说比喻句。
环节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在教学“平易近族风情”这一部分时,我思量到这是五班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而此次上学的倒是四班级的学生,以是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能力上还是与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为此我指导学生慢慢了解学习要求,边扶边学,边学边放,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再逐组报告请示,如许的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与报告请示交流这些环节里有超出年龄的发挥。
环节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本课的最后我安插学生去了解西部大开发会给草原带来什么变化,让我们课后再次走进西部,搜集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识,准备在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一里交流展评。这是为了突出本单元的“走进西部”这一正题。
四、说资源应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营造学生学习环境,我从远教资源上下载了数张草原图片和课文插图,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师朗读课文时,我还下载了一段优美抒怀的音乐作为违景。配上音乐朗诵,不仅让教师的范读更加有感染力,并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陶冶。学完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个整体认识,我还特意安排了学生配上音乐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发。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我也利用多媒体凸显出来,让学生重点朗读,反复体会。并下载了相关图片作为违景,辅助学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脉络图和很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都一一展现在幻灯片上,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本节课的时间也获患了更为有效的利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讲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坦荡视野,增长知识储备,给新课程灌注了新的活气。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借助和科学施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第二篇: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老人和海鸥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它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为之动容。
二、说学习目标
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说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拟定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感。
2、我会抓住课文的重点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我能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是我们的亲密朋友,我们对他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通过重点词语与句子的深刻理解,真切地感受到老人与海鸥那份感人至深的亲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三、说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先让学生回忆昨天所学内容,谈谈令你感动的地方。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再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为后面的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教学做好感情基础,为感情朗读和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打好伏笔。这样也利于突破教学重点。
(二)、品读课文,感悟深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
1、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问题设计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位向父亲一样给海鸥关爱的老人去世了。就在他的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翠湖时,发生了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机,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时,仍然把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引导,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2、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3、挖掘文本中的空白,注重读写结合
写应成为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顺势迁移,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把自己想成面对别离时的老人和海鸥,彼此互诉心声。这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4、恰当使用多媒体,让媒体为教学服务
使用悲伤的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到的适当的感情基调中,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品出情,写出情,读出情。
(三)、拓展延伸:请孩子们展示自己搜集的人与动物互相关爱的故事,互相交流,让孩子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保护动物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四):回顾全文 揣摩写法
这个环节抛出问题: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生动感人,请同学们发现文中写作小妙招。并且学以致用。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本堂课主要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第三篇: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喜一悲两个场景:第一幅场景是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场景是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举行葬礼的场景。
二、说学情
在五年级时学生已经开始学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而本单元快速阅读是对这一训练点的强化与深化。
在第五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开始接触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把人物写具体,但通过小练笔或习作来看,学生对细节的把握不是很好,所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应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情感丰富,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情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场景图,配以音乐渲染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及“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词语。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切感受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通过小练笔来升华老人与海鸥的情感,从而深刻地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4、抒情朗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因此我设计的本课教学重难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我展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塑(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有这样一尊雕塑: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蹁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永远定格。这就是被昆明人成为“海鸥老人”吴庆恒雕塑。)简介老人生平及他与海鸥的情缘。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
二、组长检查学生自学本课生字词情况,汇报总结。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要达到“五个不”的要求,即读书时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颠倒词句、不读破句子。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指名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悟“老人关爱海鸥”(1-13自然段)
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本文1-13段都表达了老人对海鸥的爱,但是第三自然段作者对老人的动作描写非常细致,所以重点学习第三段)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设计问题: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人与其他人的哪些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老人与海鸥非常熟悉,只要老人一呼唤,海鸥就会飞来与他作伴。
2、结合下文老人给海鸥取名及呼唤来理解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深厚情谊。抓住老人对海鸥的呼唤,补充你从老人像歌声一样的呼唤中听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
3、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4、抓住动词“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体会老人对海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
比如: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时时处处为海鸥着想,可能海鸥快时老人就快,海鸥慢时老人就慢,结合“翻飞的白色”体会当时和谐美好的图画。
5、抓住“有声有色的乐谱”让学生体会在这幅乐谱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6、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师总结: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从老人的语言动作中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再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四个优美和感人的语段)为后面的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教学做好感情基础,为感情朗读和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打好伏笔。
二.学习课文15自然段,通过找重点句,品重点词,展开联想深刻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从海鸥的叫声和姿势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想象如果海鸥会说话,在这连声鸣叫里他们会说什么?
生回答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读文章。(着重理解“大不一样”并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三、自学16、17自然段的内容,这个环节不仅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上的提升。
“默读课文16——17自然段,回答问题:哪些地方能够体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这一环节中,学生进行反馈交流时,抓住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从急速、轮流、瞻仰、亲属等词中体会海鸥与老人那种亲人般的感情,并带着感情朗读)。
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出示照片,师渲染:一只白欧张开双翅,深埋着头,好象在说(学生补充)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一部分
3、当我们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声鸣叫着,翅膀扑的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来。从哪些词中能体会到海鸥当时的心情。
四、想象写话,深入品味老人与海鸥的亲情。
十八自然段有一个单列一段的省略号,你觉得作者还有什么话没有说完呢?(海鸥的动作、人们的情感等未尽的语意)
把你心里的想法写出来。探讨此处为什么用省略号。{此处让学生走进海鸥的内心世界,通过补白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谊}备课时,我也看了网上很多的教案,我最欣赏这个写话练习:老人与海鸥间互诉心声的对话变成了一首动人的诗:
我是您
曾经喂养过的海鸥,我想对您说()。
回忆着
跟“儿女们”相依相伴的日子,我想对你们说()。
愿老人和海鸥—— 永远相依相伴!
课堂上,学生的朗诵和发言在悠悠的班德瑞乐曲声中飘然而起: 生1:我一定会记着您,翠湖边上唯一的亲人。
生2:您生活那么简朴,只抽两毛钱的香烟,却舍得花四元五毛钱一斤的饼干给我们吃,有您的日子,我们感到幸福。没有我们相伴的日子,您也要开心啊!生5:您给我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我永远记着您亲切的呼唤和轻声的细语。„„
生1:有你们相伴的日子,是我最幸福的,没有我的日子,你们一定要坚强。生2:我走了,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在去滇池的途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五、再读全文,升华感情 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么意想不到的一幕为什么会发生?(引导学生再次感悟老人十年如一日的执着精神,想象老人都遇到了什么困难,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种亲人般的深厚感情)
总之,本课教学我以读悟结合的方式,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抓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六、说板书
第四篇: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组教材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起来令人难以忘怀。本册教材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都是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是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课文结构清晰,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对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语文课标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显得尤为重要。
过程与方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语文课标对第三学段中阅读的要求。因此,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课程建设回归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课改的必然趋势。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将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是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也是对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学生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课程改革关于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也提出: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上。
难点:通过品读,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情感写具体的,并懂得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怀。课程标准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品读,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情感写具体的,并懂得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品析法
本课主要运用的是引导品析的方法来教学的。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科学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独立掌握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2
教学中我多是采用引导学生朗读,品析课文词句的方法教学。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由“问”转化到“读”,在读中获答。
学法:自读、自悟法
我采用的是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存在着多重的对话关系。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加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上教法、学法,我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逐一体现。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多媒体课件授课。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本课的画面和音乐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恰到好处地将教学推向高潮。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入境,揭示本单元的主题直接导入。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组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师板书课题。
(二)入情,感受“意料之外”。本册的默读要求是边读边思考,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因此,我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的14——19自然段,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学生画出句子后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从字里行间中,你感受到了一 3
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学生能说出恋恋不舍、焦急万分等词语,因为海鸥已经把老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除此之外,你还从哪儿读出了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关系?请学生自主朗读和交流句子,从中体会海鸥的悲痛和对老人的不舍。学生的体会是丰富和感性的,教学中,我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再以悟促读,达到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目的。
(三)入景,理解“情理之中”。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些什么?他与一般人做得有什么不同?请学生再次快速地默读课文的前半部分,用波浪线画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围绕着一个“读”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来想象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和谐画面。教师提问:“在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画面中都有些什么,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可以找到课文中的句子用读来描述画面,也可以畅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个场景中主要有这么三个画面:画面一:老人喂海鸥。画面二:老人给海鸥起名字。画面三:老人和海鸥亲昵地讲话。新课标提出要个性化的阅读,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用自由读、同桌读等多种方式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说一说老人和海鸥之间会有些什么对话,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老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再次将读和悟相结合,达到读中悟、悟促读的教学效果。最后顺势引导让学生学以致用从那细心地喂养,从那亲昵地呼唤,从那深情地诉说中,我们感受到老人对海鸥那份亲人般的关爱。而海鸥居然和人一样,也有感情,给老人送行。同学们请发挥你的想象,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四)入心,生先谈学习收获,师最后总结。善良的老人,纯洁 4 的海鸥,彼此用真情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那份相知与相守、牵挂与依赖,让我们猛然醒悟,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原来是如此美好,如此动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情感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再次感悟人与动物的深情厚谊吧!这本书是一位法国小姑娘十岁回到巴黎所写的,主要记叙了她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动人故事,学生读后会对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的东西在课外得到延伸,形成一种长足的语文教学。
七、说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喂、唤、谈 悼、守、恋 无私的爱 震撼的情
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第五篇:说课稿《老人与海鸥》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2、学习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因为本课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首先我请同学们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填空,从而引出新课。
分析课文主要由两个问题出发:找一找老人爱海鸥的句子进行体会;走进海鸥不舍老人的片段。分别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怀念老人的深深情谊。
在感悟中,注重读议结合,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例如: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
给海鸥送餐”;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关爱,同时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老师话锋一转,导出老人去世的消息,同时播放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画面及老人的遗像,组织学生读、悟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
在教学中我还搜集了一些课外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海鸥老人的做法感触更深,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感情。
总之,本课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在设计和实施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