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良好习惯论文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心理学方面有一个说法,只要将同一件事连续做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一直坚信这个规律,所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常常奉行这个规律,潜移默化地利用三周的时间来养成孩子们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所带的年级是五年级,十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但自觉性依然很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真真正正爱上学语文,我打算从培养兴趣开始。我利用午托自习时间、讲课中间的故事衔接等为孩子们讲述各种引人入胜的成语故事、历史典故、名人事迹,带领他们徜徉在文学的广袤天地当中,充分享受、领悟。短短几个月下来,不少孩子从当初觉得语文学习乏味到后来喜爱、期待,让我不免心生慰藉。
“语文”二字,在我看来,“语”是指语言,“文”是指文字,因此为使孩子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我鼓励孩子们坚持每天记日记、每日阅读、摘抄好词好句,为使学生避免带着完成任务的压迫感去完成它,这项要求我从不强制他们完成,但我会及时表扬在这方面做得棒的孩子,渐渐地,全班的孩子都能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我常常告诉孩子们,早晨是一天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阶段,所以一定要将这段黄金时间充分利用。起初我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充分利用时间晨读和背诵,刚开始的几个星期,效果并不是很好,往往是我进班后许多孩子仍然在闲聊、玩耍,不知道该做什么,需要我反反复复提醒、督促,一个多月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每天清晨我进班之前远远就可以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让我很是欣喜。
为了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孩子们的胆量及表达能力,我尝试将语文课本当中的略读课文采用学生充分预习—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教师补充讲解的形式开展,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效果出奇的好,再也不是老师在台上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缺乏兴趣,这种新颖的课堂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语文的兴趣。
在上一堂关于写一位我最熟悉的人的作文训练课中,为激发孩子们对写作的热情,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课堂模式。走进教室我面带微笑轻松地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不上课,来做游戏!”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拍手叫好。我引导学生在习作练习本上写下对身边一位同学的描述,之后收上所有本子由学生随意抽出一本来读,大家一起猜猜她/他是谁。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游戏结束后,我趁着孩子们的热情未退,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发现突出人物特点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作,结果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很活跃,发言非常踊跃,一个平常从不举手主动发言的孩子用洪亮的声音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性格!外貌!”另一个补充道:“还可以从具体的事例……”原本枯燥乏味的习作课上得气氛活跃,轻松愉快,很有效率。
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我从不吝啬对孩子们的表扬和赞赏,我会发现和留心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班上有个孩子学习毫无自觉性,成绩很差,但劳动很卖力、且细心,于是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赞扬了他这一点;还有位学生纪律差、学习成绩落后,但记忆力非常好,我依然大加赞扬了她。与此同时,我告诉孩子们: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的人生路上,与人相处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你将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第二篇:如何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论文
新课改条件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新视角
平凉二中 杨岁亚
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加积累、提高能力有着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益处。实施课程改革之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9年400万字以上”的明确要求。鉴于上述情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进行了认真思考: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现在我们面对阅读内容,有些教师和学生表现出了无所适从。课内阅读被老师分析得支离破碎,提不起学生兴趣,课外阅读被学生当做“放松课”,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导致实际教学收效甚微。分析造成这一症结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的孩子家长不喜欢读书,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任务,一般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方面,尤其是初高中语文教学,常常围绕提高知识和能力展开,忽视了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二是功利思想的影响。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分数仍是衡量学生好坏与老师教学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因此老师与学生的大部分活动仍然紧紧围绕分数而展开。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旦夕之功,需要经过长期实
践和反复,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投入过多时间,认为是一项“高耗低效”工程,花费大、见效慢。因此,学生部会在阅读上下功夫,把课外更多的时间用于报辅导班上。家长也反对学生看所谓的“闲书”,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三是不良习惯影响。教师阅读教学“以讲代学、以讲代悟、以讲代练”,缺乏良好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家长自身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不良习惯漠然臵之,无切肤之痛,潜移默化给学生,形成不良导向。
要真正培养好学生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一要培养“我要读”的心理。这种心理是直接推动学生阅读的内在的重要动力,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阅读的愿望。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形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能决定人的一生。我们都知道,兴趣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产生充沛的精力、形成顽强的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三要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叶圣陶老师就很重视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他认
为培养语文能力要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有许多事要做,“不统筹安排,我和学生都常常顾此失彼”,“于是……制定出适合我们实际的规章制度,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哪些事多做,哪些事少做,都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四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五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带头实行,以自己良好的阅读方法习惯认真指导学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六要营造阅读的良好氛围。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关键。七要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热情。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活动。对待学生的阅读方式,我们应宽容一些,如果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放松孩子的阅读负担,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常做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八要培养使用工具书好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
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九要扶学生走上自主阅读之路。排除一些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家长反对阅读,电视、网络及通俗读物的冲击等因素,作为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这片肥沃土壤中,才能枝繁叶茂。十要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阅读内容。课外读物丰富多样,如果读书太泛,必定影响他们的学业,尤其是读一些不健康的书刊会污染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成长。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形形色色的书山文海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书,引导学生精心挑选好书,阅读好书。十一要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老师要领导学生去领悟阅读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或著作采用的不同方法,比如粗读细读结合法、摘录剪辑法、批注法、写心得体会等等,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的成。
第三篇:论文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
摘要: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让他们拥有享用一生的好习惯!
关键词:良好个性;行为习惯;幼儿身心发展;幼儿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使其终生受益。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幼儿培养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我们都说幼儿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可塑性。幼儿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养成的高发期、敏感期、关键期,而在幼儿入园前这些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成长环境不同,家长性格、文化素养、教养方式和观念各异,家庭的因素和成长环境等等直接影响孩子方方面面的成长。导致孩子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习惯问题。比如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吃饭经常是一家五口人轮着喂,要吃1个钟头,很多事情要么一手包办不问及孩子的想法及感受,要么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放任不理;要么失去耐心经过几次劝说无效后,被激怒的家长就用打来解决问题。有一个家长听说自己的孩子被女孩“欺负”了,一放学我们还没来得及阻挡他就给了孩子一耳光,虽然不重,但孩子的脸红了。可见这就是家长的素质和
观念不同,也许他认为男孩就要很强势。还有不少孩子因为单亲家庭或由爷爷奶奶独自带养,长时间不怎么说话,在幼儿园也不和任何人交流,经过老师长时间的努力,直到孩子上大班了才开始变得像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听有个孩子的奶奶说,他家的宝贝都不怎么说话,就连跟爸爸妈妈都很少交流。这次暑假去长沙姑妈家住两个月,居然从不叫姑妈和姑爸爸!还有的孩子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由此可见,这些孩子比较任性、孤僻、胆小、攻击性强等。《规程》要求:“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里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在良好个性的支配下,经过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才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在幼儿入园后仔细观察、并采取及时有效适宜的办法耐心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及纠正,使其具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品行,为孩子的一生及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其培养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
一、追踪观察与客观分析评价法
幼儿入园后,教师全天与孩子接触,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了解、观察幼儿的机会。在活动与交往中,孩子的个性与行为自然地流露,这时,我们幼儿教师就需要留心观察客观分析与正确评价及引导,对幼儿表现出的问题以故事、儿歌、歌曲或其他形式巧妙地设计成一堂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课,对症下药,引导幼儿自己学会观察分析发现
问题,感受不良习惯的害处,这样它们就会自发的调整自己改正其坏毛病。可是,一个不良习惯的剔除、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来磨合演变的,也许对于有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两节活动课就能完全解决的,这还需要教师在一个周期内每天坚持跟踪观察,尊重孩子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像好朋友一样做孩子的知心人,多多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赏识孩子;并用榜样的形式激励孩子,不放过任何一次孩子微小的进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长时间的间接观察与引导,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就不难了!与此同时,我们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在活动区里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孩子之间通过玩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通过引导孩子在自然角培育植物,孩子们会在每天为花草浇水、此过程就增强了责任感和求知欲;通过“秋天来了”,带领孩子们到户外闻闻桂花香,捡捡满地的落叶、触摸迎面而来凉爽的秋风,看看头顶碧空中一掠而过的大雁,孩子们感受着美好!在美好的感受中陶冶性情!
二、家庭与幼儿园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环境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块。在园教师坚持不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观察问题、通过各种各样新颖、富有童趣及寓涵教育意义的活动,努力引导幼儿养成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好习惯,但幼儿成长的另一大块重要环境---家庭,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幼儿习惯形成的第一摇篮,父
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更应该积极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日积月累,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协助教师,巩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鼓励家长应怀着与孩子平等、尊重孩子的心态给孩子快乐或是积极创造一个能与孩子平等、快乐的亲子和谐环境。或是与孩子共同探讨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时间,(因为孩子亲自参与了和家长的合作,所以应该这是孩子熟悉又积极的事情)分享幼儿在园的积极表现等。这时,幼儿会很开心快乐自信的表达,为好习惯的延续做更进一步的铺垫,如果再加上成人适当的鼓励,孩子就更愿意将好的习惯在家表现,久而久之使之成为受用一生的好习惯!但是,在家中家长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不要太急功近利,非要一次或几次就表现的很好是不可取的。例如,对于孩子吃饭的问题,家长应客观对待,有的孩子不吃青菜、有的不吃肉、有的把蘑菇仍在碗外,其实凭心而论,就是我们大人自己也有对食物拒之门外的经历,天生不爱吃某种食物,尽管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有营养的。所以我们不应操之过急,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吃的真正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或是先让孩子了解这种食物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营养,或是亲自带孩子动手做这道可口的菜肴,这样在互相交流、探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不但快乐、而且还培养了孩子动手能力、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亲子之间的融洽关系,同时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不易、领会到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珍惜和感恩。慢慢的孩子也学会了观察,熟悉后就会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挑食这件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强迫幼儿必须按照我们的意愿
来做,造成孩子厌恶、反抗情绪的发生。我们应积极寻找适宜的办法。
三、社会是一本百科全书,应积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好的习惯和形成好的个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社会环境中我们同样也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爱护公共环境、节约水电、懂得与人和谐相处、不争风不吃醋、学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秩序、不破坏集体公物的好习惯。例如能与小区里的同伴沟通、与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做错事情主动承认错误并力求改正;朋友有困难热心帮助等,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素养,这些将是孩子融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和必备条件。
播种好的行为,可以收获好的习惯;播种好的习惯,可以收获好的命运。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大容易改变。所以,我认为在幼儿阶段更要注重幼儿个性的养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南湖新区新村路幼儿园 冯卫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日
第四篇:有关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论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应为每一个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的最早的正规教育。这个阶段的教育,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极强,对其影响往往是终生的。所以,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好的习惯可以让幼儿受用终生,而坏的习惯则会毁了幼儿的一生。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手段,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多年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这方面也一些亲身的经历,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下面就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和读者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一、发现学幼儿身上的“习惯”,使工作有的放矢
我这里说的习惯,既包括好的习惯,也包括不良习惯。好的习惯要让幼儿发扬光大,并给别的幼儿做榜样;坏的习惯,要让他们及时纠正。
现在由于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幼儿的性格、行为习惯呈现多样化。幼儿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不良好习惯”,第一个是娇生惯养,没有自理能力,缺乏自理意识。主要表现是,吃饭、上厕所、穿衣这样最基本的事情都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有的幼儿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根本不愿意自己动手。第二个是自私。有了好东西,有了好玩的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我发现,自私的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特别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管的幼儿这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一些。第三个是好动。这一类幼儿现在不少。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幼儿得到“多动症”,到处求医问药,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其实,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很容易就能解决。还有一些个别现象,比如:有的幼儿不爱说话,不愿意和小朋友交流,平时喜欢自己呆在一边,上课也不爱发言。这样的幼儿往往是缺乏自信心的幼儿,他们总是害怕出错,害怕其他小朋友们笑话,所以就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还有的幼儿特别爱表现,教师提的问题,无论会不会,他(她)都要举手,你不让他说,总觉得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你让他说,有时他的回答却很不着边。当然,也有很多幼儿由于家庭教育好,所以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有的幼儿平常很有礼貌,说话做事都很得体;有的幼儿对集体的事情非常热心,班里什么工作都抢着干,而且助人为乐;有的幼儿,学习习惯非常好,读书写字都特别认真,注意力也很强,所以学习效果自然就很好。
二、导引并用,纠正幼儿身上的“不良习惯”
一是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大人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作为幼儿第一个意义上的老师,对于幼儿的影响更大。要记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必须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习惯,就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要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比如让幼儿守纪律,教师就必须首先按时上下班,遵守上课时间;让幼儿热爱班级,自己就要对班里的事情荣誉、物品等等加倍珍惜;要让幼儿节俭,自己就要不浪费粮食。二是要让好幼儿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其实幼儿并没有“好”“坏”之分,此处所说的好幼儿,指的是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幼儿,或者说比起一般幼儿,身上的好习惯多一些的幼儿。如果说教师作为榜样,会对于幼儿形成良好习惯产生重大影响的话,幼儿对幼儿的影响到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孩子们互相之间在一起的时间才是最长的,如果利用好这一点,在幼儿中树立一个或几个榜样,让班里的幼儿向他(她)学习,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三是要与家庭形成全力。幼儿的习惯的形成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改变幼儿的习惯也不能只靠幼儿园一个方面。教师要积极和幼儿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表现,特别是对幼儿的不良习惯,要和家长一起规划纠正方案。同时,要求家长在家里做孩子的榜样,并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就能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几点感悟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感悟:一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有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持之以恒。这就需要你有一颗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心,要有对事业和对幼儿的无限热爱。只有这样,工作的时候不会有负面情绪,对幼儿才会有更大的耐心,同时也会在和幼儿的相处中得到快乐,也才能更好地去作为幼儿的榜样,教育孩子们。二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还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幼儿更不用说,家庭情况,溺爱程度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在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就是,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千篇一律的去教育。比如说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从小就跟自己的爷爷奶奶长大的,在家的时候就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到了幼儿园也还是一样,对于这种孩子来说,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如何如何,应该循序渐进慢慢的来,简单地说从实际出发,就是 “特”事“特”办,对于“特殊”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照。三是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对于幼儿的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新的方式,比如说可以使用电视、多媒体等,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只有知其情、究其因、得其法,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五篇:良好习惯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象转动的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可见习惯的力量——不经意会影响人的一生。
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的形成,这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的根本区别。相对于其他习惯而言,不良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十分困难的,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要培养一个好习惯,首先必须要研究它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才会有培养这个习惯的强烈愿望。
二是对所培养的习惯进行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从某种意义说,克服一个坏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是人生最难的,而又是对人生最有价值的。因此,要培养一个习惯,开始前的可行性的分析很重要,这样使你建立在理智和科学的基础上。否则,头脑一热,盲目去做,常常会半途而废。
三要培养好习惯,就要:“统筹安排,逐一击破。”我们知道,人的习惯实现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有干、有枝、有叶。它可以是我们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健康方面的,感情方面的。它可以是与人相处方面的各种习惯,可以是思维方式的习惯,也可以是行为方式习惯。因此当我们明白习惯对我们人生和命运的重要性后,要对准备培养的习惯作统筹安排。这样可以分清主次,明确先后,然后有步骤的去培养,就会更有成效。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尤其开始是我们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先找一个比较容易做到的,做起来有兴趣的,很快就能尝到甜头的,而且能不断受到自己和周围人激励的习惯开始,而且下的功夫要大一些,花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样就容易成功。
第一个习惯养成了,一定会使你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既然是好习惯,它就会在你无意识中自动为你管理,为你服务,而且为你效忠终生。
四是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当我们下决心要培养一个好习惯之后,成功的关键在于前三天,特别重要的是前一个月。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培养习惯也是一样。至于说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这是指度过前几天,真正的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这过程差不多要一个月左右。因为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成为21天,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形成你的信念。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为好习惯每天缠上一股,要不了多久就会牢不可破。
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