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课堂实录)
材料解析题中经常出现的问法
变化(或发展趋势)、原因(或背景)、特点、作用(或影响)启示(或认识)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或结论?材料间有何联系?比较二者之间有何区别(或异同点、优缺点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3、链接所学内容
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4、组织答案答题
材料题主要有两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 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答案比较简单,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第二种问题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对此,答题争取做到“四化一全一精炼”。
1、“四化”:
语言规范化:答案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例: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资本(货币),不能说“钱”等;
答案提示化:答案要写清问题的关键词,例如原因、过程、影响等; 答案段落化: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一锅粥;
答案序号化:如果答案要点很多,标记上1、2、3、4较明了。
2、要点要全,语言要精炼:
思考问题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说中国近代前夜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就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外政策等方面考虑。而要点多了就需要答题时语言一定要精炼,切忌堆积词藻费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例题:
材料一: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以及国会根据经验和智慧提出的其他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他付诸实施。”
材料二: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1991年,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说中指出:“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
材料三: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对当时的经营方式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哪些优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出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复兴工业;③调整农业政策;④开展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2、弊端:①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②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压抑地方企业的积极性。
3、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4、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答题方法: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3、链接所学内容
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
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4、组织答案答题
材料题主要有两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 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答案比较简单,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第二种问题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对此,答题争取做到“四化一全一精炼”。
1、“四化”:
语言规范化:答案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
答案提示化:答案要写清问题的关键词,例如原因、过程、影响等;
答案段落化: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一锅粥;
答案序号化:如果答案要点很多,标记上1、2、3、4较明了。
2、要点要全,语言要精炼:
思考问题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就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外政策等方面考虑。而要点多了就需要答题时语言一定要精炼,切忌堆积词藻费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命题专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材料类型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其设问都没超出表格范围。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2.解题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您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1)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称都很生疏,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古巴导弹危机”材料题,该题在材料前特别提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使人会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冲突:“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1962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此题实质上就是想通过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认识,因此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3)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如“关于东京商业繁华重要表现”的材料题,读后,可以看出关于反映东京商业繁华的有两点: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经过认真阅读分析材料又可找到两点:一是东京是商品中转点,二是商品贸易交易规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题充分说明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
3、组织答案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规则”:
(1)按问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2)语言要方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
(3)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题,要求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做为考虑答案来讲,首先要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从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选举的虚伪性。
(4)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
4、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5、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
第四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答题模式及答题思路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
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三思:
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1.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二)解题技法:(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比较分析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2.组合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
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得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二)解题技法: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3.排列式选择题(先后顺序式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
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其形式有序号式和非序号式两种。其特点是时间跨度大,如一个朝代中的不同时间或多个朝代的先后;内容涉及面较宽,可以是一个朝代中发生的大事,也可以是多个朝代发生的大事,还可以是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发生的大事。
(二)解题思路:
①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进行排序。②首尾结合法。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先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大大提高命中率。
③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确定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1
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4.概念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
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
(二)解题技法:
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5.探究性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
这种题型是伴随着新课改流行起来的一种试题,这种题型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问题。他将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突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二)解题技法:解题一般分两步进行:
步骤一: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情境,明确探究主题。步骤二: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6.评价性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
这是考查学生评价能力的题型之一。此类型题侧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即在知识框架下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在史实框架下注重对历史理论运用的考查,在旧知识框架下注重对创新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评价性选择题日益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
(二)解题技法:
1.背景法,适用于与所学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题目。2.理论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
3.史学法,即按历史学中常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如一分为
二、阶段评价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
4.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7.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
此类型题目多数都是直观性图片,通过识图获取相关信息。这类题目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粹图片题,所有信息都要从图片中寻找;一类是图片与材料结合题,既要识图又要充分利用材料;一类是图片是点缀,没有实质意义。这类题目形式多数新颖,易被考生接受,在考试中越来越被重视。
(二)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在得出结论。
8.讨论概括性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
此类型问题一般是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而且这个情景是带有历史发展性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发展,各国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的结合。通过设置的情境让学生分析、判断。
(二)解题技法:
首先要明确问题情境的要点,搞清题干情境的基本信息。其次要注意情境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联系,注意情境的现实性。第三要注意情境与教材的联系,“回归课本”,争取找到科学依据。
9.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一)题型特点:
因果型选择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通常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题干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另一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二)解题思路:
(1)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2)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
(3)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10.程度式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一)程度式(最佳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和辩证思维能力。此类题目的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重要”“最突出”“较为全面”“较为准确”“根本”“主导”等程度限定词。这类题目,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也没有明显错误,只有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
(二)此类题目的基本解题方法有三:
第一,史论结合法,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来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主要运用唯物主义与辩证分析法,即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选用相关的基本理论观点作指导,确定最佳选项。第二,逻辑推理法,即即根据选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的方法。
第三,特征分析法,即根据题干所界定的特定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来分析判断题干与选项 之间程度关系的解题方法。
11.比较型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和辨别等能力,命题切入点较广泛,可以是背景、原因、历程、结果、作用、影响等等,比较的角度可以是相同点也可以是不同点,因此,比较型选择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功能强大,是高考命题的常见题型。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
(1)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2)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12.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不是”“无”“没有”“无关”“不符合”“不包括”等词语来作为限制语。它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否定型选择题时要重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找出与题干史实相符的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顺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解答此类选择题忽必要注意的两点是:
(1)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2)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13.漫画类选择题的解题要求
题型特点:历史漫画是一种形象的历史图画语言,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形态,来反映作者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或赞扬或讽刺。漫画类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能力。
解题技巧: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能力要求有:
(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3)品读历史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4.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多数习题都是通过设置背景情景,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进行探究的能力,以落实课标要求。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关键信息。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快速找寻题眼的办法是(1)弄清楚试题究竟要求回答什么,这个落脚点往往是题眼。(2)调动所学相关知识解读材料,知识的主题一般是题眼。
(3)读材料,寻找其中的特殊性,特殊性就是题干中的某句关键性的话或字,一般这就是“题眼”。
15.填充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1)题型特点: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完整的。由于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项的可能性增大。
(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明题意,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等要素,其次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作较为全面的分析,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6.名言诗歌类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一)题型特点:
名言诗歌类题材,一般为选择题所用,作为高考命题取材容易采点,切入路径宽广。名言诗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因而成为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引用材料。近年各地高考试题中较典型的有川江号子、童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山歌、大学校歌、楹联等。
(二)解题思路:
不仅要求学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更需要考生对诗歌名句的背景,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解题关键是结合名言诗歌大意或其中内容,建立起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17.图表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图表型选择题是材料选择题中的一种,不过它的材料已不是文字,而是以图片、表格的形式出现。图表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也可能取之于课外;从数量上看,可以是一幅,也可以多幅,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5
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四、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
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6
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背景的问题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7
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4.材料解析题“读材料”方法指导
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更加成熟。正确阅读材料是解答的基础。阅读材料的基本思路是:
(一)阅读的顺序。正确的阅读顺序是从后往前读。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因为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二)读材料要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3)注意三个关联点:一是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二是材料与教材之间的相联点,三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15.图表型材料题的一般解法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考查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图表材料型选择
第五篇: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比重加大,分值提高,位置提前,对考生的影响很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概括作品的主题
1、标题提示法
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主旨。主要用于议论性、抒情性散文。
2、段意整合法
通过整合每段的中心意思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与归纳,归纳是从不同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幷提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是将每段的中心意思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他们表达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来。
3、首尾归纳法
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许多文章都是在开头、结尾部分表明其主旨,尤其是对散文来说,运用首尾归纳法,一般都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4、关键词句归纳法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文章时,常用一些词句来表明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仔细分析,即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准确分析作品的结构
1.抓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将零散的片段和场景连接起来组织成篇。如散文一般以时间、空间、物件或情感为线索。
2、注意开头、结尾、过渡段、相互照应的语句
开头和结尾,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过渡是上下文之间转换的衔接,照应是前后文的关照呼应。考生把握了过渡与照应,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掌握了。
3、捕捉关联词、标志性语句
(1)关联词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
(2)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可以提示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
(3)总领、总结性的语句在全篇中或是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的重要意思。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整体思路和结构也就变的清晰了。
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赏析作品的形象和内涵
1、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技巧
(1)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写等。
(2)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
(3)情节是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来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2、赏析作品内涵的技巧
(1)从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入手。对于散文,考生应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对于小说,考生则应重点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从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入手。考生应重点关注决定人物命运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和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然景物的描写。
(3)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考生可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