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方法123

时间:2019-05-14 17:4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方法12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方法123》。

第一篇:2018届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方法123

切分 角度 层面 关联

——2018届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一、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1.(2014江苏卷《安娜之死》)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答案:①写出蜡烛由亮到暗到灭的过程;②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安娜死亡前的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渐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③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暗示了安娜生命的结束;④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安娜之死的同情。

2.(2013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最后一句的内涵。

答案:①何容爱北平是因为北平有合得来的朋友;②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③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④表明作者也是何容这样的人;⑤暗示了何容以及作者对当世的失望。

3.(2016·江苏卷《会明》)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答案 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4.(2015江苏卷《比邻而居》)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答案:①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②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③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方法点拨]立足原文,多角度、多层次探究。(1)注意由表入深。(2)注意位置。结尾往 往揭示或深化主旨。(3)关注视角。文本中人物视角和作者视角和现实视角。①本身内容(表层意思);②语境意思(注意描写的对象和角度;注意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双关义);③主旨义(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时还要联系背景或现实得出意思)

二、结尾画线句表达效果

1.(2017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的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成的结构;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和揭示主题;④叙述语言克制,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2.请探究小说《陶虎臣》结尾的表达效果。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地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这个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成的结构;②对冬日环境的描写,让陶虎臣到阴城上吊带上感伤悲凉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陶虎臣放烟火热闹的场景形成对比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和揭示主题;④叙述语言平淡,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3.请探究小说《敲钢锣的孩子》结尾的表达效果。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通过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主题;③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方法点拨]作品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形成完整的结构。③释疑,解决悬念,点明真相。④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对比、象征、暗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5)语言角度: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语言含蓄,富有张力;语言句式整齐富 有韵味。

三、标题意蕴

1.(2009江苏卷)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①以“水”比喻“上善”;②都江堰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是上善的;③李冰及后人修筑和维护都江堰是上善的;④作者期望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2.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

答案:①丰子恺最喜欢画杨柳,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②“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先生的画影响深远、深入人心;③喻指丰子恺高而能下的不忘本的品质;④杨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作者希望中国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3.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我是一只蝴蝶”的丰富意蕴。

答案 ①一只蝴蝶翅膀扇动空气,可以引起一连串效应,在太平洋上形成飓风;②“我”像蝴蝶一样,是一个渺小而平凡作家,但“我”通过写作,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③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理想和信心,用文章承担天下兴亡的责任感,不计个人名利,利益众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

答案: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方法点拨] 标题的意蕴主要表现在: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文中义,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双关义等;③主旨义,包括情感态度。

四、标题作用(好处)

1.结合全文的情感意蕴,探究标题“丽江浪淘沙”的好处。

答案 ①丽江是地名,浪淘沙是词牌名,把两个貌似不相干的名称组合在一起,出人意料,新奇有趣;②全文简笔写丽江的风景,重笔写丽江的人文,李煜及“浪淘沙”的内容贯穿全文,题目既是文意的总括也是结构的线索;③用“浪淘沙”暗点主旨,丽江虽经历史风浪的淘洗,却依旧坚守、继承着传统文化,蕴含作者的感情和思考。2.结合《草绳》全文,探究以“草绳”为题的好处。

答案:①“草绳”是文章的描写对象;②“草绳”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情节曲折变化始终围绕“草绳”展开;③“草绳”是沙湾人谋生的手段,突出了小说的乡土气息;④“草绳”也是主人公以及沙湾人的希望和感情的载体和寄托。

3.《我的受苦受难的兄弟》一文曾以“马在路上”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标题和现在的标题相比,哪一个更好?请加以说明。

答案:现在更好。①指向更明确,直指受苦受难的“兄弟”;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对“苦难兄弟”的同情,富有人情味;③语意双关,更有韵味。“兄弟”既指马,又指底层进城的农民。而“马在路上”,过于直白,不具有这些效果。

[方法点拨] 标题作用(好处):①对象:交代指出描写对象;如《侯银匠》《槐花》;交代事件;如《安娜之死》《溜索》;交代环境背景,包括时间、地点等,如《越冬》《晚秋》《风雨中忆萧红》。②线索: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如《背景》《枣核》;③主题:情感取 向,观点态度;如《别急,哈尔施塔特》《拜谒三苏园》;④自身特效:引用的效果、双关、比喻的丰富意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

五、作品意蕴及情感态度

1.(2010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2.本文(《厂子》)写了坝坝村毁田建厂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答案:意蕴:①大家毁田建厂,揭示了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现象;②王老板逐利损人,揭示了见利忘义、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现象;③基层干部(村主任、乡长)重商轻农,揭示一味追求利益、政绩的现象。

情感取向:①对村民受到伤害的同情和贪图小利的批判;②对基层官员、商人缺失责任感以及一味追求利益行为的批判;③对美好环境逝去的叹惋。3.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参考答案 ①父亲倚重稻草人: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理解;②侄子焚毁稻草人:体现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敢想敢做的品格;③稻草人存废问题:表现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④“我”的“惶惑”:显示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复杂心理。

[方法点拨] 无论意蕴类探究,还是情感取向的探究,都要“因形悟神”,从材料中的人、事、物、景以及作者的角度进行探究。但不要忘记其对立面,如文章论古要想到今,注意呼唤、追求、担忧等词。意蕴类题目常用:体现了……、表现了……、揭示了……、展现了……、表达了……等。情感取向:如果说意蕴偏向客观性、那么情感取向就偏向主观性。答这类题常用:赞同……、反对……、同情……、歌颂……等。六.物象(意象)作用

1.《炒米胡同看夕阳》中“夕阳”这个意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加以探究。

答案:①文章以夕阳为线索组织材料,从黄昏时的夕照、夕阳将要沉沦到夕阳完全消失,构成全文的一条时间纵线,贯穿全文。②作者以夕照为核心意象,营造了一个既辉煌而又 安宁、祥和的意境,烘托出胡同里的老人安详、平和的形象。③以夕阳喻人生的迟暮,以辉煌夕阳比喻那些即将谢幕的老人强大而旺盛不息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人生迟暮并不可怕,人应该像那些老人那样平和地、尽情地领略并享受美好的人生。2.《彼岸》“劳力士”手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②以前后时间的变化,暗示文中叙写的乡村情景实为梦境,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构思更为精妙;③“劳力士”手表,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与乡村姑娘刻印计时的落后形成对比,更明晰地揭示小说主题;④以时间的短暂,暗示“彼岸”虽然美好,但又虚幻,难以到达。3.《冯歪嘴子》文中多次描写黄瓜秧,有何作用?

答案:①作为文章线索反复出现,串联故事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②黄瓜丝蔓的攀沿引出了冯歪嘴子和外界的联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黄瓜秧旺盛的生命力衬托了冯歪嘴子顽强的生命力,烘托了人物形象;④黄瓜秧爬满窗子,遮挡了与外界的联系,暗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深化文章主题。

4.《祖母的季节》文中多处描写粽子和粽叶,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用意。答案:①是祖母情感的载体。祖母春天采粽叶,端午前后不停包粽子,“挂在门楣上的粽叶”,表现了祖母对祖父的思念和对其归家的期盼;②是祖母一生命运的象征。当初的青粽叶,已经“变成了灰褐色”,“祖母坐在门槛上凝视门楣上的旧粽叶,那些粽叶在风雨中摇摇晃晃”,暗示了祖母在年复一年的苦等空守中断送了青春,过完了一生;③凸显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祖母从一而终、孤苦一生的深深惋惜和同情。

[方法点拨] 作为文章中的一切要素,甚至一草一木,在文中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以及主题有关联的,因而答题要找联系点。物象:①精神的象征,情感的载体;②突出人物性格特点;③揭示主题;④反复出现是线索,前后出现是呼应。

七、次要人物作用

1.请结合《开小差》全文,探究“朋友”这一角色的作用。

答案:①以朋友的空想衬托斯莱戈的敢想敢做,以朋友的迟钝衬托斯莱戈的机智;②通过朋友和斯莱戈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③以朋友的沮丧深化小说厌战的主旨。2.请探究“我”在小说《那夜,那对盲人夫妻》中的作用。

答案:①“我”是故事的观察者(或“串联情节的线索”亦可)。盲人夫妻醇厚的形象是在“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中展现的;②“我”又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我”出自恶作剧的喝彩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③通过“我”与盲人夫妻的互动,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文章主旨。

3.《祖母的季节》中“老寿爷”这个人物对小说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借老寿爷的话,补充交代了祖母不停包粽子的原因;②自然引出下文有关祖母和二胡的故事情节。

4.简析《熬鹰》金兆天这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案:①金兆天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作为次要人物推动了猎鹰、熬鹰等情节的发展;②金兆天的性格与老范形成对比、互补,使小说的形象更丰满,金兆天促使主人公老范性格发生变化,趋向成熟;③金兆天教老范熬鹰和关于熬鹰故事的叙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方法点拨]次要人物:①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对比作用;②与主人公一起揭示主题;③若是第一人称,可是见证人,充满真实感;④若是线索人物,贯穿全文。

八、技巧类探究

1.《槐花》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

答案:①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2.《橘子》第⑥段抛橘子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展示小姑娘纯洁美好的情感,突出了人物形象;“橘子”具有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3.有人说,师陀的小说《期待》单纯而又复杂。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具体内涵。

答案:①自然环境比较简约,小城街上幽暗寂静,但是这寂静的环境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②小说人物看似只有三个:“我”、徐大娘和徐大爷,暗线中尚未正面出场的人物徐立刚至关重要,是期待的焦点,他的牺牲控诉着这个黑暗的社会。③小说情节看似单一而平淡但却感受到一段辛酸而又复杂的情感:一对老夫妻对已身亡孩子的绝望的等待,徐大爷知情却隐瞒,徐大娘不知情而期盼。作者将等不到求不得的痛苦、死的悲哀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交织在一起,凸显作者人性的善良与互相关怀的温馨。4.汪曾祺的小说追求“融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答案 ①故事时间跨度大,叙事有波澜,“子孙万代”得而失,失而复见,见而又失,情节“奇崛”;②主人公情感复杂,得到的欣喜,失去的痛苦,复见的惊奇,最终失去的失落,五味杂陈,情感“奇崛”。③这些都是通过小人物、小物件、小事件来表现的,都是用平静、从容的语言来叙述描写的。

5.《邮差先生》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 作探究。

答案:①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②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③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6.小说《生存》书写人间苦难与至情,却只是平实地叙事。试探究这样写的作用。答案:①表现主人公坦然、勇敢地面对不幸人生,无私救助他人,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②削弱作品感伤的氛围,表达作者对死亡的达观理解;③真实地反映人生的悲苦、伤痛、艰辛和遗憾,以及背后艰难的时代色彩和模样。7.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

答案:①“放焰火”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详写凸显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撼;②侧面描写(人们的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③“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8.《女匪》小说结尾写“七夫人秀眉紧蹙,迟疑片刻,毅然上了匪首的小舟”。请深究这一情节设计的合理性。

答案:①符合人物性格。母爱深沉,她情愿做任何事来换回儿子;七夫人的超出一般妇性的学识和见解。②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看到孩子与女匪有情感依赖之后,七夫人想学习亲子之道,真正夺回儿子;她也女匪之间建立了基于母爱的信任。③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赞美了(七夫人、女匪)伟大的母爱;突显了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超越是非得夫的人性之美。

[方法点拨](1)任何技法都是一种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内容和主题的表达效果,做题要做好以下四点内容:①本身;②位置;③关联;④特效。(2)尤其要找到运用什么表达技巧,然后注意这些技巧特有的效果。如“插叙”的自身效果。(3)答题注意对应性。题干中的“单纯而复杂”就要紧扣,从作品要素中找出“单纯”和“复杂”的对应点。

九、其他类探究

1.《听风楼》重点是写冯伯伯,却以“听风楼”为题,对此加以评析。

答案:①“听风楼”是冯伯伯的住所,文章对冯伯伯的回忆都是围绕听风楼展开的,“听风楼”是文章的主要线索;②普通、狭小的听风楼反衬出主人高尚品格,“听风”两字体现老人对社会的关注,“听风楼”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③借“听风楼”寄托对冯伯伯的怀念,情感更加含蓄深沉。

2.有人认为《行脚人·黄昏》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种“和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痴迷于山间美景的行脚人、唱着山家歌曲的牧羊女使 这一片山水多了一份灵动悠远的韵味;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牧羊女的俏皮、行脚人的包容,使文章具有一种灵动和谐之美;③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挥鞭的牧羊女、惬意的打着喷涕的狗和肚儿便便的山羊构成了一幅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

3.小说《马罗大叔》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答案:①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⑤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4.《初雪》以儿歌结尾,请探究其好处。

答案 ①引发对儿时纯真生活的怀念,表达了对初雪的喜爱之情;②用儿歌中奇特的想象强化文章的奇幻色彩;③使结尾灵动活泼,富有诗意,韵味悠长。5.小说《鞋》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请探究这样处理有的好处。

答案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情节围绕做鞋、送鞋展开,始终没有离开过鞋子,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借鞋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6.小说《提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答案: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意卖琴——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7.《水乡的日子》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案:①水与人的关系:亲近自然,生命有所滋养,心灵得以纯洁,生活富有希望;②人与鸟的关系:要敬畏生命、学会感恩,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水乡的风情:传统文化令生活富有情趣,应加以保护和传承。

[方法点拨](1)注意题干的要求,紧扣要求答题;如“和谐美”这个词,就要既要“美”还要有“和谐”,这样才能准确答题;同进既然是“哪些”就要注意角度多样。这就要找出文中所表现的要素,在要素之间找这种“和谐”的关系。(2)注意文体特点,散文要注意形神关系;小说要注意要素之间关联。(3)要对准对象,分点作答。

要之:①没有主旨,答案不会准确;②离开文本,答案缺少根据;③没有本身,答案不够具体;④没有角度,答案不够全面。

第二篇:现代文常见阅读题类型与答题方法小结

现代文常见阅读题类型与答题方法小结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或文章主旨情感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

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 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作者为什么花很多笔墨写„„?(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答题模式:结构方面 1.文首:①开篇点题或提供介绍背景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④渲染气氛或奠定情感基调⑤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⑥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①承上启下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④呼应前文。3.文末:①点明中心或画龙点睛或卒章显志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总结,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言尽旨远,意蕴隽永。

内容方面:或从情感角度写,或从归结局部段落内容写,或从表达主旨角度写)

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内容)此段细致描写父亲打我的情形,(结构)(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文章材料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写„„的目的或用意是什么?(一条原则:材料服务于中心)答题方法:①概括材料说明的内容②点明此材料怎么突出了主题(重点是关联主旨,有时也可答结构作用。)

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文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例2:《在山阴道上》第3题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技巧+表意内容+效果(或表达情感的作用)(1)修辞类(结合书本相关表格来理解)

①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②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④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⑤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⑥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⑦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⑧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⑨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⑩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⑾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2)技巧类(结合相关表格和阅读复习资料来理解)

①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②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③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④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⑤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①奠定感情基调或渲染气氛②推动情节③烘托心理、情感或人物形象④象征社会环境⑤表现主题。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①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②使文章内涵丰富③蓄势或波澜④富有哲理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五.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找准范围,划分内容层次,第二步标出相关信息并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解题思路: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例《雪野里的精灵》第1题 六.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结合诗歌鉴赏形象类题目理解)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有的需要答出塑造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都体现了“女主人”对农民的鄙视。

七、有关文章标题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标题?

答题角度:①表明写作对象②线索作用③流露情感④提引内容或总领全文⑤表现主题的作用⑥吸引读者

例如:《在山阴道上》《泥泞》《陶渊明:归去来兮》等

八、有关句子含义的理解

提问方式:如何理解“„„”这句话?或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等

答题方法:①突破关键词并注意关键词的修饰语或限制语②还原语境,关联上下文③从主旨情感角度理解

例如:2007年高考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2题,《湿湿的想念》第3题,《泥泞》第2题

九、有关小说阅读理解

关注人物相关描写,关注人物情绪性或感受性词语,关注情节的发展,关注小说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关注标题、结尾。

十、补充注意事项:答题的常规性原则:

1、所有题目的回答都有一个前提:读懂文章,审清题干

2.不要轻易与主旨情感(中心句)分离,要对段落中的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有高度的敏感。

3.善于将题干放归原文,锁定范围,上下推求;善于对“因此”“这一切”“但是”等关键词语仔细琢磨。

4.要求找原文的必须找原文;要求自己归纳的,尽量用原文词语做自己语言的关键词,但必须加以改换、整合。5.题干中有“哪些”“各种”等,分条列出,不要杂乱。

6.不要乱凑概念术语,而应真正的理解到位,并且能展开表达。

第三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答题方法探究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答题方法探究

首先是散文的阅读.散文基本特征: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散文据内容和性质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哲理散文。其次是小说的阅读。

小说的基本特征:性格刻画丰富、细致;情节构造完整、复杂;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叙述方式: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一、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名词术语的归纳整理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描写方法: ①语言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心理描写 ④外貌描写 ⑤神态描写 ⑥环境描写 ⑦景物描写 ⑧场面描写 ⑨细节描写 ⑩侧面描写

5.修辞方法: ①比喻、拟人②夸张、反复③对比④对偶⑤排比、反问、设问⑥引用、反语、互文、双关

6.文章写法: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志;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7.赏析标题: 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③含蓄凝练、耐人寻味 ④巧用修辞、引人入胜

8.赏析结尾:①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②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9.特殊用词: ①叠字 ②反语 ③双关 ④褒贬易用 ⑤大词小用 ⑥词性变化

二、阅读技巧与答题的方法的指导与探究

(一)概括提炼能力训练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察“概括提炼能力”的考点有:

1、概括提炼中心、主旨;

2、概括题目的用意;

3、提炼记叙的线索;

4、概括文章的情节;

5、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6、概括文、段的内客;

7、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概括提炼中心或主旨其实就是归纳“人、事、景、物、情、理”之间的关系。具体方法与格式是人物和事件。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说明了…道理。

概括题目的用意: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山主题 ③含墓凝练、耐人寻味④巧用皆辞、引入入胜 提炼记叙的线索:人物、事物、感情。概括文章的情节;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比如:2008年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

第19题.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

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长春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题。季羡林《怀念师友》:老舍先生的美好品质可概括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待人热情,广交朋友,体贴细致。

(二)词语理解能力训练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出题的正确形式为“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答题的形式为“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语句特色评价:

生动形象、准确严密、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有说服力、朴实无华、清新优美。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 冯骥才 《失去了的书桌》

第18题.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

说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4分)①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答案:①心旷神怡:原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里表达我坐在书桌前的喜悦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三)语言能力表达训练

1.修辞之美:了解几种修辞的形式与作用。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写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心情,说明道理。

比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谢璞 《呼唤》 第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鹞鹰和老猫独特的形象。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体会下面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4分)①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响。猝然身子一斜,翻了个身,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气势汹汹地飞远了。②它如饿虎捕羊似的,拱着背,弯着两只前爪,尾巴竖得高高的,两只金黄的眼睛盯住斑鸠,它的胡子利箭似的动弹着。

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具体地把鹞鹰擒斑鸠而没有得逞恨恨的神态描写出来。(答比拟或拟人均可)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猫看到猎物时急于得到猎物的状态。

拟人:把xx事物人格化,增强生命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xx的心里(心情),说明xx道理。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客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优美。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引用、反语、互文、双关: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活泼。2.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的抒情,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3.用词之美:动词的连续,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入物的xx心理(心情),刻画了人物的格特征或反映精神品质,表现xx的高超技能;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xx的心理(心情),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如“金光灿灿、杀气蹲蹲”“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等叠词的使用。很有表现力。

(四)句子的理解能力训练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点题,总结全文。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中间:承上启下、呼应(照应)前文(开头)、行文线索。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内容方面:结古合人物性格、事件情节、事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

写法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谈。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第22.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15段对四季景色的描写似与小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桠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这段文字写出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的气

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共4分,能围绕“陪伴、温馨、美好、静谧、和谐”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气氛可得2分;能围绕“喜欢、喜爱”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情感可得2分)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试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里的自然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五)表达能力训练

直桂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叔、描写,抒情、议沦、说明。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2.描写的形式: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思想等。语言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细节描写:指一些细小的或反复出现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就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如云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描写了景物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或衬托人物…的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为下文作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也起突出主题的作用。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引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表现手法能力训练

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惩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态;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理手法。

1.正反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2.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突出强调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5.托物寓意:即假托一个事物,寄寓某种深刻含义。所托之物同所喻的对象必须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6.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即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是适应着写作目的和所用材料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材料不同,则表达方式不同,分为四种: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使人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说明——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便读者了解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等,都给人以知识。议论——是作者就所议论的问题所持见解,看法,态度,主张。抒情——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使读者与作者间产生共鸣.9.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作家在作品中为了使事物描写富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和谐统一,虚写与实写的结合,经常采用此法。10.类比:所谓类比几即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介于对比与比喻之间,同时也含有对比与比喻之意。它所涉及到的两类事物中,前一事物或对象是次要的,起到领起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而令一事物是重点、核心,是作者所要集中阐释或说明的对象。

比兴,“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写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1.首尾拜应、自后照应:照应题目。解释题目、回答题目问题、结尾与开头内客一致、照应伏笔、前暗示后结果,后文对前文相同相关内容的照应。作用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13.引用: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当然,现在的趋势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目增多,它的答案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可能不惟一,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我们应该更重视作答的表述。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出思维的结果,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特别要注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

第四篇: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第五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安徽利辛第一中学 朱文成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2007年18套试卷有10套对其进行了考查,且设问角度异彩纷呈,可众多考生面对此种问题常因缺少抓手而手足无措。为能给同仁教学备考带来些许方便,笔者在此对“作用题”略做探究。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八个方面切入:

一、线索作用

行文线索指贯穿整篇文章的发展脉络,它把显示人物性格或表现文章主旨的各方面材料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行文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事物线,如冰心的《小桔灯》以“小桔灯”为线;事理线,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以“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线;情感线,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哀愁”为线;语句线,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为线。高考通常考查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例如:

1.[2005年江西卷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2.[2007年福建卷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与主旨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主旨,答题应予以考虑,如江西卷的答案可拟定为:与“伤心”呼应文本中“忧愁”“焦灼”“焦虑”“忧虑”,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贯穿起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

二、开头作用

考查开头语段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仅2007年高考就有六道,现姑且撷取三例: 3.[2007年辽宁卷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2007年山东卷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问题基本构成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5.[2007年广东卷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文章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分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仅是术语,答题时尚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各自的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辽宁卷)起引出下文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山东卷)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是,概括了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了惋惜伤感的感情基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广东卷)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热爱雪过渡到热爱泥泞,行文自然。

三、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6.[2004年浙江卷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7.[2007年全国卷Ⅰ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根据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的题目“记忆”和内容,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使文章在表情达意上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表达效用;暗示了文章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依据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文本内容,文章后一部分写了“戈壁石”,其对表现文章主旨有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四、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式样,如:

8.[2005年湖北卷20题⑴]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9.[2006年辽宁卷20题]文章对牡丹花卉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对这类问题回答,要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通常说,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感;使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灵活自如。据此,湖北卷可拟定为,主要采用了第二人称,其作用是把瓜果当人写,赋予它们以鲜活的生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表达思想较自由灵活,给人真切感和亲切感;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五、修辞作用

修辞手法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常涉及比喻、对比、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修辞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如:

10.[2004年重庆卷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使用的是比喻修辞,结合文章题目、内容和提示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应考虑修辞作用。如:

11.[2007年天津卷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该题意在分析修辞作用:“坚忍不拔”“蓬蓬勃勃地活”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使用了夸张手法,语言鲜活生动,突出了这些小生命给“我”带来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六、环境作用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只小说具有,散文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高考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

12.[2006年安徽卷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3.[2007年湖北卷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两套试题所描绘的景物特点都是秀美、宁静,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秀美的自然景物常含蕴着人物欢欣、喜悦,也用来烘托人物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以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用来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对小说而言,自然环境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 14.[2007年全国卷Ⅲ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劳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

七、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可做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如:

15.[2007年江西卷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16.[2007年江苏卷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题目中的文字,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也为下文写女人“心疼丈夫”作铺垫,同时为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作伏笔。

八、背景作用

背景作用的考查出现晚,题目较新,如:

17.[2006年江苏卷17题]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活动的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18.[2007年山东卷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无论是图画背景还是人物背景,都是起到衬托或烘托作用。作者所以用“烟雨”为牛鹭活动的背景,首先要为这一伟大的农耕图景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其次是为了抒写农耕生活自然和谐之美,并且用烟雨蒙蒙的景象抒发作者对农耕文明即将消逝的迷茫伤感之情。山东卷文本为新闻《梦碎雅典》,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是渲染和烘托奥蒂的命运与性格: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下载2018届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方法123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方法12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

    高考现代文体验式阅读方法探究

    高考现代文体验式阅读方法探究 李法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课标对教育教学的阐述中渗透着新......

    2011届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题方法

    2010届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课堂实录) 材料解析题中经常出现的问法 变化(或发展趋势)、原因(或背景)、特点、作用(或影响)启示(或认识)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答题方法: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一、概括文章内容 寻找发现文中标志性的语句,包括文章标题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总说句和结论句;采用归并法,将若干内容要点归纳合并 答题角度:谁......

    滑轮和滑轮组类型题及方法总结

    滑轮和滑轮组类型题及方法总结 1.定滑轮 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2.动滑轮: 动滑轮工作时,: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