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 1
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第二篇:新课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答题模式
新课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答题模式
(一)、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
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二、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表达方式类: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叙述方式 :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作用
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适合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1 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业题 蒲松龄《山市》练习与检测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教学建议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及 中国古代部分月亮诗词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案例 15.《古代诗歌五首》练习与测试题 探索月球奥秘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 相关文章导读
2012-03-06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2012-03-06皇帝的新装(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2012-03-06《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2012-03-06七年下册级课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12-03-0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秋天》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更多关于 的新闻焦点推荐
2012中考数学评析汇总
2012托福备考规划
2012热门国家留学指南
2012剑指高考专题
2012四六级试题答案
新东方支教名师专访
新东方寒假公开课
免费雅思在线测试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⑪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⑫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⑬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⑭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⑮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 4 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 5 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第四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万能模式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答题时一般遵循先观点后分析的套路,结构上采取总分式、并列式(分点作答)。下面就常见的六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做详细解说。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设问方式】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背景知识】
1.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括景和物。
2.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常见意境特点术语:繁华热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等。
【答题模式】
形象画面分析:特征+形象画面定位
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宋]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江南水乡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这道题属形象画面分析类题型。第一问,形象画面定位为江南水乡画面,特征是清幽恬静,简单整合即可得到答案。第二问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例2(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宋]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问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这道题要求直接就月这一意象进行赏析,属意象意境解说类。答案对涉及月这一意象的三个诗句,先描摹解说,后说明作用效果。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主旨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设问方式】
情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要求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要求解析情感主旨。
【背景知识】
对古典诗歌常见的5种情感类型应该熟知: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情感特征或诗歌主题
【真题印证】
【编者按】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转载自出国留学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信息。)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例1(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问题: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鉴赏点为情感,答题思路为总分式,分述抓住诗句内容和情感特征。
例2(2008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宋]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鉴赏点为主旨,答题思路先总后分,分述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围绕观点解说。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类题型特别要注意审题。首先揣摩命题意图,区分鉴赏要求。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思路结构。题干要求从什么角度鉴赏,这一点首先必须了然于心。一般说来,修辞手法着眼于诗歌小处(某个词句)设题,表现手法着眼诗歌大处(上下联甚至全诗)设题,思路结构着眼于整体设题。答题时术语必须准确,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解说内容,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
手法类: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直接就某一诗句提出具体的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要求作分析。变体——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背景知识】
要准确答题,必须掌握以下常见术语: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2.表达方式指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主要指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其中描写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答题模式】
准确术语+诗句内容+情感效果
【真题印证】
例1(20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宋]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描写)的角度和结构思路方面回答,联系描写的相关术语(动静、声色)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例2(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宋]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从全诗整体来说,术语是情景交融,在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时还涉及一些术语,如衬托渲染,也要准确。诗句内容解说和情感效果分析也是重要得分点。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第五篇: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学生)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一、故事情节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三)小说开头作用(1)开头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 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知识储备】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2)情节安排的特点(结构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圆合。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是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引申思考的空间,意蕴深远、耐人寻味。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有助于扩大外延意义。⑤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一般作用是强化效果,深化主旨。(3)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贯穿情节的线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通过什么把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串在一起的那个“什么”,也就是小说情节发展围绕的中心。
可作线索的有:人、物、事、情、时间、空间,有单条线索(单线型结构),也有多条线索(复线型结构),如《药》中的“人血馒头”,即明暗两条线索的交集物,贯穿整篇小说纵横意义的线索。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②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6分)(08海南,欧•亨利《二十年以后》)答案: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一)、【常见题型】
1.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二)、【思路引导】
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如: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想起母亲》)【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答案示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 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答案示例: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四、小说主题
(一)主题概括类型 【知识储备】
1.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2.主题的概括常用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3.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品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常见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思路导航】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④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
五、小说题目分析类型
【常见模式】
①XX标题有什么含义。
②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③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④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⑤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思路导航】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红与黑》等。(指向主题)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六、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思路导航】
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知识储备】 考察的表达技巧,一是表达方式,二是修辞手法,三是表现手法,四是布局谋篇。表达方式:叙述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事,是叙事者介入故事,甚至变成故事中的人物。【好处】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2.第二人称:“你”一进入故事,读者介入情节或陷进故事的程度别别的人称更深入,不需要再经转换。【好处】亲切自然,抒情更强烈动人,作者态度更鲜明。3.第三人称:叙事者全知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好处】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好处】把叙述内容表述的条理清楚,自然流畅。
2.倒叙:先把叙述时间的结局或事件发生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段提到前边,然后再按照时间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好处】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地解说。插叙的内容可以使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时间、背景的介绍。
【好处】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是文章内容更充实,叙述曲折,行文错落有致,结构严密。
4.补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读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地补充、交待。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出予以弥合。【好处】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整,是叙事周严,不留破绽。
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好处】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在《水浒传》等传统小说中用得比较多。
(三)叙述角度
1、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 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很清楚。如《红楼梦》等传统小说
2、有限视角。叙事者故意隐藏一些环节,楼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描写
(一)关于描写
诗歌中描写以写景为主,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描写包括环境和人物形象。
1、描写的内容: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描写外貌(肖像、服饰)、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场景描写:环境、人物,事件。
2、描写的方法:白描和细描
白描:又叫粗笔勾勒。用朴素简炼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好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包括外形勾勒,一句一景)细描: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包括细节描写,渲染)
【好处】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漫画式描写: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动作或语言等,【好处】突出人物特征。《套中人》中别里科夫。
3、描写的角度
正面和侧面,动态和静态,远景和近景,仰视和俯视,实景和虚景,声音和颜色,视听触嗅、点面结合。
(二)描写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绘人物的外貌及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情态,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细节描写:(1)丰富人物形象,突出环境特点。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2)线索作用(反复出现的细节,如《最后的黄豆》中“爷爷嚼黄豆”)(3)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4)为下文作铺垫(林教头枪不离手的细节为后文手刃仇人铺垫)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如《丹柯》开头,烘托人物形象,为表现丹柯的英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美的主题奠定昂扬基调。
5、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及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
七、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强调了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一次 次的重复表明她已经没这种痛苦折磨的麻木了。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写作的对象没有主次之分。用于一句中或一个片段属于修辞手法,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用于整篇属于表现手法。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作用】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赋予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启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言在此而义在彼”。
2、渲染、衬托和烘托: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铺陈,集中描写。【好处】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服饰的描写,突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精明狡黠、善于逢迎等特点。烘托:属于侧面描写,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加以描写,表现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叫“烘云托月”,常见的以景烘托人物,以甲物烘托乙物(只写云不写月)。如环境描写往往烘托人物形象。《老人与海》中鲨鱼的凶猛烘托老人之刚毅。《丹柯》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勇敢与坚强。
【好处】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衬托:属于侧面描写,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按主要事物和陪衬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听到王熙凤笑声的心理活动,众人敛声屏气的神情都是对王熙凤形象的衬托。
3、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4、扬与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好处】引发好奇,情节曲折。
5、摇摆:摇摆是情节上的特点,是适度偏离,是在叙述中由于不同事件的介入,使得小说呈现曲折有致,摇曳多姿。例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教员看到清兵卫在上修身课玩葫芦时,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应该责骂并没收葫芦,然而作者却有意偏离轨道,介绍其武士道和对名伶的爱好,这种摇摆很是巧妙,因为这个内容与主题有联系,而且有揶揄的口吻,与主要事件即相辅,也相成。然后教员家访,没遇到父亲,母亲吓得战战兢兢,这其实是延迟,后来,父亲回来,因为这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效果。
6、延迟:结构上的特点,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使得小说不再平缓的前进,让读者不时的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从而造成因为不顺利而陡增的心里期待。延迟是同一事件的重复,丰富内容,使得小说推进得更有层次 【联系:在情节运行时技巧,其目的就是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7、巧合法: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表现主题。
8、突转法:在结束处异峰突起,出人意料。使情节顿生波澜,令读者回味无穷。
9、误会法: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
10、错位法:改换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让他变成与原来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人,即角色错位。构思很巧妙。如《变形记》借甲虫之眼看世界。
九、结构安排
(一)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设置悬念(设疑法)、写景法、开篇点题。
正文:(结构)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双线并行;结构严密、详略得当;欲扬先抑;(情节)曲折有致、一波三折、设置悬念、延迟,摇摆。
结尾: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戛然而止(留白式)、陡转(出人意料式)、感伤悲剧式、大团圆式。【答题模式】(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注重)前后照应,严谨完整;(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讲求)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制造波澜的方法】倒叙法《祝福》、对比法《炮兽》、巧合法《山羊兹拉特》、夸张法《牲畜林》、陡转法《在桥边》《牲畜林》、铺垫法《炮兽》、误会法《电影》、抑扬法《丹柯》,摇摆《老人与海》。
(二)小说线索:
小说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常见的线索有人物《素芭》、事物《山羊兹拉特》、感情《礼拜二午睡时刻》、事件《炼金术士》(找宝藏)《骑桶者》(借煤)、时间《安东诺夫卡苹果》、空间《林黛玉进贾府》等。
(三)特殊句子(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开篇点题,照应标题;交代环境,渲染气氛。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过渡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议论句——小说中的议论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
8、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十、语言特色
思考角度:
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练,穷形尽相。关注描写的对象。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人物语言:个性化,彰显人物性格,如见其人、如听其言。着眼于人物形象 叙述语言:简洁传神。立足于全篇。
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辛辣讽刺、平实自然《边城》、夸张变形《套中人》、典雅庄重、含蓄凝练(诗意化)、简练明快、生活化(民俗化、口语化)等。赏析步骤:
全篇语言(1)用词特点:准确、生动、形象、;丰富,多样;(2)句式特点:句式整齐有节奏感;整散结合,富有韵律;(3)修辞的运用;(4)语言风格; 描写语言(1)概括内容,(2)揭示特征(3)与情节和主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