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9:4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㈠描绘类 ⒈提问方式:

⑪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⑫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⒉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⒊答题技巧

⑪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⑫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⑬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⑭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⒋答题示例

例1: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例2:(1998年全国卷)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几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㈡结构类

⒈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⒉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⒊答题示例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㈢修辞类

⒈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⒉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⒊答题示例:

(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附:常见修辞及其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层递:突出特点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布局谋篇类主要题型是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其解题思路: ⑪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⑫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⑬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提问方式:

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⒉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㈠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12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㈡中间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第15题: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16题:(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㈢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如四川卷的这道题,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实,“看不懂”正是道出了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㈣某一物象的作用

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⑪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⑫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⑪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⑫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如《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辽宁卷》第20题: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辽宁卷》第20题: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全国卷Ⅰ》第17题: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该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全国卷Ⅰ》第17题为例,首先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同样也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肖铁《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答:⑪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⑫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㈠艺术类(技巧类)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D、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方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⒊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⑪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⑫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⑬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④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⒋答题示例

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例2: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例3: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㈡人称类

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⒈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⒉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⒊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⑪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⑫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⑪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⑫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⒈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⒉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⒊答题示例:

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⑪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⑫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⑬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⒈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⒉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⒊解题方法:

⑪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⑫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⒋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2001年春季,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答: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关于修辞手法的作用:

先答:它本身的作用;后答: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关于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关于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关于古诗文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八、关于古诗词的鉴赏: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细读标题和注释;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概括主旨;联系背景;分清主次;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九、关于易混术语的区分:

1、“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2、“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第二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

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

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思路

一、概括文章内容

寻找发现文中标志性的语句,包括文章标题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总说句和结论句;采用归并法,将若干内容要点归纳合并

答题角度: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三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小技巧:可以根据题目进行扩充。例题:《冬夜的灯光》:我冒着生命危险出诊,沿途农家的灯为我指路。

二、记叙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

1.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⑤为下文写 埋下伏笔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2.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⑤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4.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文末: 结构上(总结全文,与题目或开头、前文照应。)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升华主题、启人深思)例: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莫怀戚)

参考答案:

①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②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

③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三、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细节、感官(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作用)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作用)答题套路: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①交待要素(暗示时间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⑤帮助塑造人物性格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描写内容 +表达感情 例题1:《风筝》开头景物描写作用:营造肃杀的气氛,烘托坐着沉重的心情。例题2:《生命的意义》环境描写作用:渲染肃杀、阴森气氛,揭示战争痕迹。描写墓前景物和新春气息,为后文哲理性抒情、揭示人生意义做铺垫。

例题3:《散步》景物描写作用:①讴歌生命,对生命力的礼赞。②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6.描写角度:A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B侧面描写 :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感情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 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例题:看,像牛毛,向化镇,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把春雨比喻成牛毛、花针、细丝,并组成排比句,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 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或把 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状态或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例题: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儿”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色彩和动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儿破土而出的挤劲,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生机(或对小草儿)的赞美之情。

例题: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并把春风人格化(或赋予春风以人的感情色彩和动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赞美之情。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排比:把 形成排比,强调了+对象+特征,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烈抒发了

的感情。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9.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10.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11.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五、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要先联系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这类词常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起着重要作用。格式为:“××”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六、如何赏析记叙文中的句子:

1.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来诠释句子含义+表现作者情感或观点 2.“赏析”修辞方法、重点字词、描写方法+对象+特点+情感 3.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例题1: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儿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例句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3: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4.《伟大的悲剧》(节选)中的题目: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例句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七、文章题目分析

1.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2.分析题目的作用(或好处): A内容 B主题 C线索 D设置悬念

①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②表现文章主题,表达文章情感。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比喻、双关、设问、拟人、象征、反复等)

例题1:《走一步,再走一步》题目作用

①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我”童年时的以此“脱险”,是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实现的。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表现了文章主题。暗示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告诫人们要一步一步战胜困难,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畏惧困难。

例题2:《生命 生命》题目含义: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礼赞。

例题3:分析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冬夜的灯光》题目含义:表层义:指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深层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主题。

例题4:《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好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表层含义是: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凋谢了。深层含义是:爸爸去世了,也预示我长大了

例题5:《走一步,再走一步》题目含义: 表层义:我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步走下悬崖。

深层义: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个击破,就会成功。分析标题的含义答题技巧:

表层义:标题的字面义、文中内容

内容(定关键词,补要素)(何人+做何事+结果)深层义: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 主题(抒情、议论句)(重首段和尾段)2014青岛模拟中考《半碟冷菠菜》 文章标题为“半碟冷菠菜”,请简析其妙处。(3分)参考答案:

1.“半碟冷菠菜”是行文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2.文章写老婆婆送我半碟冷菠菜,表现了老婆婆惜物的美德,有利于突出文章主题;

3.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八、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

九、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例:中考试卷阅读文选《谦卑的人有福》第25题:

作者认为先民造出庙宇叩拜,是对造物主或大自然的谦卑,是明智的位置选择,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有理,视贴切深刻程度,酌情给分。以下说法供参考:①同意。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看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力量有限,于是采取这一做法,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作用的恰当认识。②不同意。先民的这一做法虽然迫不得已,但他们低估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做法不可取。

九、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时间的交代有的具体,有的笼统;人物主要是指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主人公。

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文章的中心思想。(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2)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有的篇末点题,卒章显志:而这“点题”或“显志”的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

(3)从写作背景入手。因为写作背景往往是文章产生的大环境,它会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4)从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入手(议论句,抒情句)。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往往蕴涵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情感。概括记叙类文章的主旨时,对文中那些抒情、议论类的句子要特别留意,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5)从刻画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也是解读文章主旨的一条通道。

表述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十一、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十二、划分文章层次: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按时间的推移;按地点的转换;按情节的发展;按人物的变换;按感情的变化;按事件的内容;总分总等。

十三、线索及作用

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怎 样 找 线 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十四、为文章拟标题:根据文章线索或中心,可用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作为题目。

十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六、语言特色

格式为:此句运用了„„,写出了„„。结合语境、修辞。

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句式整齐、幽默风趣、言简义丰、批判讽刺

十七、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格式:明确写法+结合内容+体悟情感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 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例题:《冬夜的灯光》对比手法的作用:小镇的荒凉,冬夜的寒冷、黑暗,与明亮的灯光和小镇人们的善良、热情形成对比,使文章的主题鲜明而突出。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例题:《冬夜的灯光》开头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能更好的表现主题,表现对小镇的热爱之情。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十八、词语题分析

领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①理解词语的浅(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②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要先联系本义,解释在文中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这类词常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格式为: 解词(“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表达作者 感情(或人物 心理,或起到了 的作用)

(2)某词能否换其它词。方法:①回答能否(大多不能)②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②分别解释两词。③说关系: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十九、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第四篇: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公式

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公式

诗歌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1、读懂材料;

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写作语文答题公式!

怎样鉴赏高考语文考题中的文学形象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以人物为主,谓之人物形象;少数叙事性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以物为主,则称艺术形象。

在抒情性作品中有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主体的景或物便是作者所着意塑造的形象,为了与人物形象有所区别,有时也称这些形象为艺术形象。

鉴赏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形象或艺术形象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注人物(艺术)本质的特征,明白刻画的方法。

想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不是目的,高考不会在名词术语上设置问题,准确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这往往是高考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2、统观人物(艺术)形象的棱面,分析作品的情节。

叙事作品的情节总是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因而,情节便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史。阅读鉴赏叙事作品的人物形象时,我们要注意:(1)情节设计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2)深入理解情节发展如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3)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如何受人物独特个性所决定。

3、透视人物(艺术)形象的背景,赏析事件的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情节发生与展开的场所。成功的人物塑造都有成功的环境描写,成功的环境描写为人物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它包括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阅读鉴赏叙事性作品时,要认真理解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表现作用。

鉴赏抒情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所“托”之“物”、所“借”之“景”,则有以下几种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体形象。

抒情性作品总要通过一定的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阅读鉴赏时要在具体丰富的材料中,理清作者的思路,从而把握作品的主体形象。例如,2004年上海市的春考卷拿老舍的散文《想北平》命题,其中的第10题是这样的:

第④—⑦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______;

(2)______。(每处不超过10个字)题目中说的“两个主要特点”,其实就是北平这一主体形象的两个特征,依据“第④—⑦段中”,那肯定需要理清这部分的内部层次。

2、赏析表现技巧,感受主体形象。

抒情性作品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对比、隐喻、象征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者对主体形象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如2005年广东高考卷以作家肖铁的散文《壶口的黄河》一文命题,其中

两题这样问道: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生若能把这两题回答准确,他对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对黄河体现的中国人的精神这一艺术形象的内涵,就会有深刻的感悟。

3、品味作者态度,认同主体形象。

抒情性作品的作者多半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主体形象的看法和评价,阅读鉴赏时,我们除了要细细品味文中最能反映艺术形象特点的语句,还要认真揣摩表明作者思想倾向性的词语和句子。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就有过这方面的命题。如2006年全国卷(2)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题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下阕前两句显然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最后两句,词人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藉此,读者可以一样地感受那些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民形象。

考题链接1、2006年江西卷第16题:(原文题目《秋光里的黄金树》)

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2、2006年辽宁卷第20题:(丰子恺《杨柳》)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第五篇: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从以下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从以下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

(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

(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如果该段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是:(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2)倒叙(在开头)(3)插叙。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题目;

(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

(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

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 ;(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1)人物

(2)时间

(3)地点

(4)事件起因

(5)经过

(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

(2)拟人

(3)夸张

(4)排比

(5)反复

(6)对偶或对/仗

(7)反问(8)引用

9、比喻有何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

10、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对比/、衬托 ;(2)欲扬先抑;(3)象征 ;(4)白描;

(5)铺垫;

(6)设悬念,埋伏笔。

11、开头语段有何作用?

(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 ;(2)引起下文或总领下文;

(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础;(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2、结尾语段有什么作用?

(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 ;(3)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

如果是结尾揭示故事真相,作用则还应加上:(1)揭示故事真相,给读者强烈震撼力;(2)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13、过渡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某某意思,引起下文的某某意思。

14、如何一句话概括该文段意思?

答题思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如果不够清楚,可在此基础上添上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等;

15、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某某为题目,或把题目变成某某好不好,为什么?)

从以下角度考虑:(1)是全文的线索;

(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

(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16、一个句子成段有什么作用?

(1)突出强调 ;(2)强烈抒发某某人的某某思想感情。

17、设悬念有什么作用?

(1)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2)暗示情节发展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与下文某句相互照应。

18、排比句的效果或作用是什么?

(1)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2)抒发了某某人的某某强烈情感或从不同方面突出了某某内容。

19、该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或句式),作用是什么?

(1)亮明作者或/说话人的某某态度 ;(2)加强语气

;(3)强调某某的感情。20、如何品味赏析记叙文的语句,或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1)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现手法,如果都没有,就找一两个/关键词语;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性格/或心情或/精神(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物某某的特点)。

21、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1)先找关键词

;(2)把关于这个词的比喻义、语境义、指代义、引申义说出;(3)可从文中找其他类似的说法抄下来。

22、该句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1)往该句上面找 ;(2)找关键词一样的语句。

下载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解析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文阅读技巧:写景抒情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五篇范文)

    现代文阅读《青瓦情思》试题解析 18.文章题为“青瓦情思”,但第一段却从细雨写起,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考查要点:考查对文章结构与内容的把握。(共4分 规范答案:①由细......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

    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本站推荐)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从以下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 (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 叙事线索的考查 考点二:记叙顺序的考查 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点四:表现手法的考查 考点五:文章结构的考查 考点六:赏析语言的考查 考......

    初中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 文段主要内容的把握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以上两类......

    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常见四类题型(答题模式)

    选修6 环境保护 答题模板 题型一:表现类 常用的行为动词一般有:判断、说出、指出、写出等,一般没有关键词。 表现类试题,解答的关键一是熟练掌握环境问题的表现;二是根据材料先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