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2政治说课稿(模版)
今天我们讲一下第六课第二框题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在讲之前我们说一个小的知识点
我们一直说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什么呢? 你就简单理解为一群信马克思主义的小团伙儿
只是这个团伙儿的人数众多,你们可以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在说的时候不要用团伙儿来说,团伙儿通常指的是坏人团体
政党就是由党员组成的团体,和党派是一个意思,就是一撮人 好了我们回到我们本节课的学习
先看几张图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其实这些人不少,你们比较熟悉的就是邱少云啊,雷锋啊,董存瑞啊,这些人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起着着先锋模范作用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甚至是为了人民的事业付出自己的生命?
大家注意一下我们每个人做什么是由思想支配的,中国共产党做什么也是由思想支配的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一下中国共产党需要长期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两部分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有同学就问了毛泽东思想为什么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
原因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时间点,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起点,所以马克思中国化分为两个部分,什么叫做马克思中国化呢?就是马克思思想传入我国后,又结合中国国情然后形成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简单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块布,但是我们要做成衣裳,就需要按照中国国情聊体裁衣,这就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意思 但是要记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内容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并且要知道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一脉相承的意思就是后一种思想是吸收了前一种思想的精华之后 又结合当时国情进行创新的,是紧跟时代脚步的,这就叫做与时俱进
我们就来看看邓小平理论到底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是在15大时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叫做邓小平的人居然大胆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这之前我们经历了大跃进、十年文革的曲折,针对这些曲折,于是邓小平果断提出改革开放帮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纠正了思想上的偏误
主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国家各方面有了一定的起色
但是党内的个别人滋生了腐败的落后思想,于是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代表什么呢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对邓小平思想的一种继承,同时创造性的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又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本质: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经过几代领导人的正确带领,我们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的发展却是以资源耗费大、环境污染严重为代价的,所以胡锦涛同志就相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们不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了,而是全面兼顾,可持续绿色发展 主题: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最后一个问题
无论中国共产党做什么,坚持什么样子的思想,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这里的谁指的就是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为什么是这个理念? 宗旨和性质决定的? 如何做
党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篇:政治说课稿
政治说课稿
政治说课稿1
历史剧表演:请六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周王的嫡长子和次子、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长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个历史短剧,剧名是“周王室的嫡长子与次子的对话”。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
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在本支内称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内称为小宗,大宗要保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为了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宗法制所构成的一个庞大宗族网,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历史短剧和大屏幕的示意图上,大家还可以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宗法制内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周朝姬姓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政治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思想政治高一上册第二课第二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学生经过第一框题的学习对价格作为被动者影响它的因素及价值规律的内容有了初步掌握,本框题以价格作为主动者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学生探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做好了铺垫,是上承第一课第一框下启第三课的关键环节。为以后《经济生活》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说目标)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动脑动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体验、总结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书本知识,体会本学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知识目标]
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了解价格变动对生活、对生产的影响。
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和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是本课的重点,因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经济生活中,学生作为消费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才是比较经济合算的角度考虑,体会本学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所以“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是本课的重点.为什么价格影响生活从而影响生产,其中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是难点,同时学生作为准生产者,与“生产”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学生对“价格对生产的影响”的理解就自然而然成为本课难点。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根据高一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里健康状况,结合本班学生的状况,采取发现、体验、总结生活法,情景创设法:在活动中,合作探究、认同“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经济原理。
(2)讨论分析法、讲授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探究“价格对生产的影响”的经济原理。
(二)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但还缺乏理性消费的能力。与社会生产还有一定的距离,理解本科的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流程:
情景导入:在上课前就多媒体显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和一幅明月当空照的画面。并配以王菲的同名歌曲。(如此设计开头,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即将来临,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体验。)
上课铃响后,教师直接引入:看着这样的画面,听着这样的音乐,我们大家也一定会想到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即将来临,到中秋中国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一起讲,在上课初情绪得到调动)
展示下一张图片(月饼集锦:颜色、价格888元-72元各不同)1:现在月饼的价格贵还是便宜?(贵)
2:月饼的价格由哪些因素决定? (价值决定,供求影响,相对来说中秋人们对月饼的需求量比较大)
3:如果让你购买,你会选择哪一种月饼。为什么。?同学们回答很多答 案,必然会提到考虑价格是选择月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那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那么商品价格的变动还会带来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运用书上的小材料“人们能否在这些时节买毛衣、凉席、空调?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时节?”(价格)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当某中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一样吗?多媒体展示:需求有弹性:大米(小)和高档消费品(大)的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情景导入:如果鸡肉的价格上涨,那么人们会怎么办?(吃鸭肉)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鸡肉和鸭肉就是替代品。
那还有比如乒乓球和球拍,二者总是放到一起用,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二者是互补品。他们之间,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总结:
(一)、对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1)替代商品
(2) 互补商品
探究新课:想一想,议一议:
若有一定经济条件:
当油价上涨后,你会买车吗?
如果买你会买哪种汽车?说明理由。
部分说不买,大部分说买,买的是主要考虑价格(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还有节能(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汽油,互补品),(升华,巩固了新的内容。)
过渡:价格的变动不但影响人们生活,还会影响生产。(这是难点,所以我采取情景探讨,贴近学生,来突破难点)
情景探讨:假设我们四组同学分别是四个生产月饼的厂家,中秋节将近,月饼的价格不断上涨,你们应该怎么办?请每组讨论后拿出可行的方案。
第一组的主要方案:主要是扩大生产,侧重包装,还有要具体考虑到不同消费心理:有自己消费的,也有送亲戚朋友的,生产的产品要有所区别。
第二组的主要方案:做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可以让消费者自己来做月饼,在月饼第一组的质量和样式上多做文章。还有,要把月饼和蛋糕结合起来,不要仅仅着眼与中秋,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开发新产品。
第三组的主要方案:对其他的企业兼并,不能兼并的就联合,这样在市场上比较有优势。卖月饼的时候配送刮刮卡(有奖励)。
第四组的主要方案:派商业间谍到其他厂。
总体评价,第一组,细致,全面。
第二组,有特色
第三组,比较大气
第四组,不正当竞争,依法打击。
总结升华新课: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很容易总结出价格影响生产的两个方面:1.调节生产
2.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那还有个方面,就是
3.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就提醒同学,你们还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商品的价格由什么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跟你的个别劳动时间有没有关系?有。个别劳动时间越低越有优势。因此,必须不断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那 就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最后,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探究:如果买一台电脑,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政治说课稿3
一、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学会与老师沟通》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是根据学生进入中学后,生活接触面的逐渐拓宽,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而设置的。本课是在同学们学完第一课《亲子之间》,了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学会了协调这类矛盾的方法之后,转入处理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膜。同时,为下一课时掌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的“金钥匙”奠定基础,使学生尽快学会处理中学里新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和谐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的基础。因此,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本课的特点之一:活动“说一说”,是学生对他的一位老师一天工作情况的记录。可以设计成学生课前准备活动,既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也是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特点之二:采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从中得到,体会老师的辛劳,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的,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个人生的“第二起跑线”,能够协调好与各位老师之间的关系,对于较快适应中学生活意义十分重大。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主动沟通,积极协商,配合老师的工作,并领会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难点是让学生克服紧张、拘谨的心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确应用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方法,真正达到师生的和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师工作的的特点,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适应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与老师沟通,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克服闭锁心理、意识的不良影响,积极、主动、与老师交往。通过记录老师一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辛劳,学会关心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尽量消除师生间的隔膜,体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快乐,使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培养学生关心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情感。
二、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人尝试实施式教学。课堂以活动为依托,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旨和核心。
三、说
1、学情分析: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和意识的增强,师生关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在思想意识方面,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考,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他们要求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有教强烈的“”心理。在行为方面,他们甚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行为,发生师生矛盾冲突,但又不知道如何较好地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在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具体方法比较难理解,同时独生子女交往面较窄,人际交往经验较缺乏,在新中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应注意采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掌握。
2、指导:根据学情分析和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同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方面的指导:调查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
四、具体活动过程构想及依据
1、新课导入:由学生表演情景剧导入,该短剧轻松活泼,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气氛,同时此剧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点明主题。
2、新课教学:
(1)根据目标期望理论,对课本活动“说一说”进行创新,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自己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在课堂上要开展“你说我说”活动,谈谈对老师一天工作的全新认识,是否和平时的想象一致。
这样设计的目的:由于教师、学生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等等,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产生一些隔阂。师生矛盾产生的现实原因还有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缺乏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熟悉教师的工作特点开始,体会教师日常工作的辛劳,让学生了解老师,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为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和谐关系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2)创设情境一:在英语测试时,我没有把英语课本放在课桌里被英语老师发现,受到了英语老师的,对此我毫无怨言,这次提醒我以后做事时要周到。但班主任在我时,有一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别人为什么都把课本放在桌洞里,你这样做了,这就说明内心深处仍有作弊的念头”。
试一试:针对上述情境,如果你是那位学生或老师,你应该怎样做?
这样设计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场合,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通过适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了解到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待。学生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老师也应该经常倾听学生的,彼此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学习方式让同学感到亲切,自然,在相互的讨论中掌握了处理师生矛盾的方法,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列举一些尊敬老师的事例,如“程门立雪”、访问美国,一下飞机就去看望自己的老师等。让学生讨论:尊敬老师要做到哪些?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以上所列举的事例中通过自身的,认识到尊敬老师,最重要的的尊重老师的劳动;尊敬老师,要老师的;尊敬老师,要对老师有礼貌。避免了教师的空洞,挖掘了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利于促进学生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突破难点。
3、行为训练:
想一想: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会怎么办?
与老师意见不一致时;老师因不明错怪你时;
当老师当众地你时;当老师严格要求你时
通过对这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可以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时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引导同学朗读教材59页《女老师的》,读读议议。
5、课后延伸:请你也试着当一天的班主任,并让同学对你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当过一天班主任之后的体会,以便更好地了解老师的苦与乐。
让学生当一天的班主任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堂课的教学实效,同时,继续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总之,对本课时的设计,我始终贯彻新课程“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期望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再创造。尝试实施式教学,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以活动为依托,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培养,让他们懂得分享,体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旨和核心。
政治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
《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框,主要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学习,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该框是学习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
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政治说课稿5
一、说教学理念
我们先看几组信息: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设有一条心理咨询热线,他们曾进行过一次统计,在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是中小学生。
为什么一朵朵青春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在风中接连飘落?我想,一方面是有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超出其承受范围;更主要的是未成年学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生命”的问题开始有了朦胧的思考但往往因不能正确认识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他们往往对“自尊”看得很重,相反对生命的本质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
这给我们教育者以启示:我们的教育还有着浓重的应试教育痕迹,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少对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本课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珍爱生命》是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科学习的开篇,奠基学习的基础。而第1课时《珍爱自己》在本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帮助学生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生命的珍贵与神奇,知道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培养和提高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探究,引导交流,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维目标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又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珍爱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是正确的生命观的核心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应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讲,尤宜致力于导。导者,想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因此,在本课中,我侧重于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探究。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讨论法
体验感知法
观察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情景、现象、材料的分析,能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进行简单的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并落实到生活实践。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
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学习。这样有利加强学生的主动感知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提出的发现式教育理论等。
四、说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家提前查阅、了解“韩国演员崔真实”的相关新闻和资料。
使课堂教学能有的放矢,具有实效性。
五、说教学评价
从内容上主要采用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形式上,则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使学生的优秀表现得到及时肯定,有所偏颇的观点、看法,在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得到纠正。教师再给予点评。
六、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将分为三个环节:
新闻追踪:热点链接,吸引学生;新闻分析,突破重点。
心灵叩问:生活考场,反思自身;情感渗透,突破难点。
生命感言:情感升华,感悟生命;生命计划,指导实践。
下面我将具体阐述:
环节一:新闻追踪
学生观看“韩国演员崔真实”的视频片段,结合自己查阅、了解到的相关内容,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崔真实的死值得吗?
2、崔真实表现的是对待生命的一种什么态度?
3、你的感悟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适时引导: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学生不难得出结论:珍爱自己的生命。
通过热点链接,及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特别是对崔真实的生命态度的分析,帮助学生对不珍爱生命的行为有更深的理解。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的良好开端。为下面深入体会珍爱自己坐下铺垫。
播放影音文件《妈妈的一封信》,以生命运与成长的图片为背景,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于父母培养孩子的不容易。进而探究得出:生命是神奇而珍贵的:因其独特而珍贵;因其不可重复而珍贵;因其有限而珍贵。让学生认识到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教师顺势提出问题:那怎样才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呢?由此引入第二环节:心灵叩问。让学生通过问自己的心,达到行为反思的目的。
环节二:心灵叩问(强化体验,认识生活中应如何珍爱生命)
(1)请学生听《伐木工人的故事》并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听故事,让学生懂得要珍爱生命,就要有永不放弃生命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层次:怎样理解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指既不放弃自己生的希望,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要顽强战胜,决不屈服,决不放弃。
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前提自己要掌握一些求生的技能。
设计一组问题,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极有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让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完成。
通过这一组抢答题,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应怎样处理。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并升华在遇到任何危急情况时,应珍惜自己的生命,决不放弃生的希望。
(2)珍爱生命的行为不仅体现在当生命遇到危险时,更多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设计小环节:“生活大考验”。大屏幕上呈现几组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抢答,在这些情况中,怎样做是不珍爱生命的行为,珍爱自己的生命又应怎样做?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是珍爱生命的行为,并得到正确的方法指导。通过这一小测试,教师联系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适当地点评。鼓励学生爱自己,更多地是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珍爱自己的生命,就应该肯定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
此部分最后一题,教师设计为:当身体有缺陷时,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即使身体有缺陷,也应爱自己,并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精彩。由此问,引入第三步: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应延伸生命的价值。
(3)图片观察,大屏幕展现一组图片。如:邰丽华,林秀贞,微尘(群体)等。教师用正面的事例感染学生,使之受到鼓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他们的生命都是平凡的,甚至有的是有残缺的。但他们的人生却是不平凡的。他们自信的面对生活,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人,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也是珍爱生命的体现。
通过“心灵叩问”环节中三个步骤的设计,使学生参与教学,有层次的逐渐体验到教学的重点应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归纳、总结出应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这一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并加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实践,由此突破教学难点。但,仅有认识是不够的,必须促进学生从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因此,进行第三环节:生命感言。
第三环节:生命感言
1、让每位学生设计自己的生命写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通过思考,酝酿,可以对本课主题进行总结,反思。设计属于自己的生命感言。
2、制定“珍爱生命”计划,以一月为限。在一个月内,自己将从哪些方面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月后,反思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并重新制定。
通过制定计划,让学生养成反思自身行为的习惯。用正确的生命观指导行为,将珍爱生命的理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七、收获平台
通过学生自己反思、归纳本课所学,所想,所思,所悟,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时,教师应对他们的所获所想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是一种收获,学到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是人生的一大收获。
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可贵的。是应该珍惜,并努力使之更美好的。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色彩,有的绚丽,有的平凡,绚丽让我们品位绽放的热烈,平凡让我们品位朝阳与落日的从容。不管是绚丽还是平凡。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只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珍爱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人生才会更精彩!
政治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标准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二、教法分析——启发讨论探究式教学
三、学情分析
四、学法分析——自主探索、研讨发现
五、设计思路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前调查,形成调查表
2、根据调查,进行归纳
3、创设情景,学生讨论分析
4、归纳升华,巩固新知
5、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七、课后评价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中内容,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走进经济生活,无论是谁,都离不开生活消费,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了解了《神秘的货币》和《多彩的价格》后,掌握如何理性的对待消费对中学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而引发这些消费方式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就是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心理,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能使我们做个更理智的消费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描述几种消费心理;进行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三)、教学目标分析
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思想觉悟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主要的消费心理,并理解应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②学生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
③运用所学知识,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③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克服消极的消费心理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原则
难点: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的的不同表现及危害
突破:
在教学中采取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认识真理。使课本知识真正转化成学生的个人知识。通过情景设置,鼓励学生运用设疑、讨论、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最终达成共识。由此既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教法分析
启发讨论探究式教学:
本教学方法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发展学生智能、创造性和参与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讨论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有效方法。即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问题情境,与自己的切身体验相结合,进行讨论、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使自己真正在实践中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政治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政治思维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事物特别是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多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学法分析
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获得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现象,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对所学问题有进一步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
五、设计思路
根据高一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如下:
六、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本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运用实践参与、设疑、类比等思想和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说明
课前调查,形成调查表1、分组对女性,男性,中学生、中青年、老年人的消费情况分别调查,特别是中学生的消费情况。
2、各组根据调查的中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概括、总和,形成针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调查表。
1、既是对上节课《消费及其类型》的扩展和巩固,又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2、体现了政治学习的实践性
根据调查,进行归纳
1、利用调查表,进行测试。对于的不同分值,进行归类看是属于哪种消费类型,并进行总结:绝大部分同学的消费都是理智型的。
2、教师适时对几种类型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指出是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并进行评价。1、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又有利于使课堂氛围更轻松。
2、教师适时总结,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几种消费心理,并能正确的看待和评价这些消费心理。
创设情景,学生讨论分析
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景
情景一:针对当前的贷款消费,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情景二:当前比较热的汽车消费,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
情景三:钱是我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如何对待。
情境四:我国当前为了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采取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针。这一方针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学生活动
学生首先找到自己的立场、态度,然后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再由小组的成员选举自己的小组长;由各组的小组长进行主持;并定出具体方案。讨论时间是15分钟。讨论完后,各组的小组长进行发言,概括总结本小组同学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说明依据。
三、得出结论
学生展示小组方案,对方案设计理由进
行陈述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教学内容1、这一环节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景设置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参与经济活动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2、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立场,并进行明确问题,然后自己选出自己的小组长,进行讨论分析,时间是15分钟。
3、各小组长进行发言
☆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知识。
设计思想
归纳
升华
巩固
新知
1、根据小组长的发言,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明确,其长处和不足之处。
3、通过总结,回扣到课本,明确这几种观点,事实上是从四个方面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1、明确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更好的明确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2、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本环节,深化知识、突破重难点
课后
小结
作业
布置
1、学生小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反思
2、课后作业:与父母一起做一个家庭收入与支出明晰表,并据此做一个本学期个人消费计划
1、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归纳,把零碎的认知过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灵活运用所学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七、关于课后评价
1、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踊跃参与讨论并回答问题;
2、教师善于倾听学生,适时进行启发诱导,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3、课堂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
4、在课堂操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后加以完善。(如学生讨论活动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增强可操作性)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一点思考,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指正。
政治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
《政治生活》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参与的政治生活为起点,说明人民享有和行驶民主权利,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因此第二单元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本单元与上一单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人民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管理、行驶民主权利的表现,也是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途径。本单元与上一单元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框是学生学习《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责任》以及《政府权力: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权力行使:需要监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体现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因此该框教学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的确立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框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把握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了解“阳光工程”及其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社会关注《焦点访谈》,分析政府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分析权力的运用可能两种结果,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特别是学生有关的生成资源,提高学生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认识人民监督政府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课程标准内容第二单元第6条“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权力行使需要监督的合理性和途径分析;因此:为什么要监督政府?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成为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成长经历和认识水平所限,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等问题不理解;特别是在实际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以及现象依然严重,增加了该框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成为教学难点。
总之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原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发问题;又要高于学生,对于学生存在问题进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引导;最后回归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参与对政府的民主监督。
二、说教学方法
1、教学基本理念: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力求贯彻并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教学观。注重过程性,以问题为中心,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进行探讨;注重实践性,力求采用多种教学实现方式,营造良好的互动气氛,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开放性,为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视野,从而引导学生调查、思考,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体验活动,增长学习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根据学生的生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依法执教,我综合运用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①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和问题的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知识,引导学生去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
②讲授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采用系统讲授的方法,以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正确理解。
③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特别是调查本地政府在政务公开方面的做法,来分析本地政府是否敢于接受人民监督以及怎样接受监督,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选用几种不同教法结合使用,以增强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做到教学与学法相结合。
①根据本框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问题,加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②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总之具体的学法融入于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环节中。
四、说教学思路设计与环节处理
(一)、教学基本思路:依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问题为中心和教师引导分析有机结合,在尊重教材的基本结构上,对于教材细节部分进行适当的调整,挖掘并整合学生学习资源。
(二)、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群众喉舌 政府镜鉴)
复习依法行政基本观点后,引导学生思考:若政府没依法行政怎么办?运用多媒体播放已看过的《焦点访谈》视频。
探究一:为什么《焦点访谈》备受众人关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社会公众关注问题。(学生举例事先准备有关案件,教师点评学生具有社会参与意识。)
环节2、情景分析 (教学内容: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探究二:阅读材料二则:原广西玉林市委书记李乘龙说:我的权力太大,监督机构对我形同虚设。原江西省副省长说:我当上副省长以后,天马行空来去自由。
问题:①作为高级政府官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违法乱纪、滥用权力的现象? ②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分析①后,教师引导: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进一步设问:是不是说所有掌握权力的人都是腐化分子呢?若不是,请举例说明。
(运用对比方法)把上述材料和学生的回答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运用权力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前者腐化,后者造福一方,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特别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也有权监督政府。
学生先分析②(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并完整回答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探究三:既然对政府权力监督和制约有必要性且意义重要。那么
我国历史上对于权力监督有哪些机构?
②联系当前状况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历史科代表回答问题①后,教师分析:对于权力的监督问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此都有深刻的论述, 引导学生看书P47页,师生讨论观点一和观点二。
总结:在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与过去相比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自然过渡到对问题②,让学生先谈。教师分析:正如同志曾经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很显然,要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关键就在于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教师讲解,突破难点)
ⅰ、靠民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
展示学生提供材料——社会民间反事例
ⅱ、靠法制。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展示学生提供材料——与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两者缺一不可。(板书)
(对于学生举例事例的有效信息进行板书,目的在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监督渠道或方式的探究。)教师归纳总结:要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就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要求学生见书本图形分析,按监督主体的不同进行划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审计风暴》视频)
课堂练习:(展示例子,让学生判断监督的形式,加深行政监督体系理解)
探究三:(针对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疑问引发的)我国的监督体系如此完善,为什么社会上的的现象依然严重?
教师引导与温家宝总理视频相结合,回归情景导入,展现我国各级政府善于接受民主监督,解决群众难题,改进政府工作的良好形象。目的是引导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问题,期望未来成长为制度建计者。
环节3、情景回归、参与体验(教学内容:为“阳光工程”喝彩)
探究四:什么是阳光工程,目的何在,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结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有监督意识,学会监督政府;正如伟大领袖曾经说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课堂总结:分析本课基本观点,明确知识结构,升华学生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为监督政府而努力尝试,为将来成为制度设计者而努力读书。
作业设计:调查永安市政府或乡镇政府政务公开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版书设计:
原因(必要性、重要意义)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措施(机制与体系)
“阳光工程”(目的与意义)
(三)教学反思:
1、课前集体备课程,事先预计本框教学有一定难度,且学生可能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等;所以课前组织学生有意识收集材料、整理材料,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认知思维能力,关注困惑点,所以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并充分调动整个教学,组织流畅。
2、在教学中,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启发学生,体现了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思路设计,引导学生程度恰当,认为符合新课程教学。
3、在教学中,基本上能把握教材,利用学生所收集的材料特别是学生的生成资源,并加以整合,做到课程把握与开发相结合,感觉处理很满意,学生反映也良好。只不过课前准备也有点累,但能获得学生认可也值。
政治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共建和谐校园》。这部分内容是中职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属于社会常识部分。本节课主要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积极思考如何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自觉抵制校园不和谐现象,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20xx年7月第2版)是由沈越、张可君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该课程是20xx年我国实施第三次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中职生必修的四门德育课程之一,要求在中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设置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内容是教材《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中的内容,属于社会常识部分,主要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积极思考如何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自觉抵制校园不和谐现象,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师生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初步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但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从众的心理因素,少数学生容易做出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自觉抵制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信心和勇气不足。
2、学习态度:中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答案,自我探究能力比较弱,自主学习意识有待增强。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设置课堂活动和学习讨论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教师主导下的师生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理念
中职德育课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不断增强德育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德育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意义,自觉参与和谐校园建设,主动抵制不和谐的校园现象,以实际行动化解校园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辨析身边的校园现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认同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形成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及正确辨析校园和谐与不和谐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现象与因素
(三)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探究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四)信息技术应用
环境资源:多媒体机房
信息资源:PPT、视频、动画、图片
平台资源:问卷网、QQ平台
(五)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教师对学生分组,成员分工,引导学生利用任务导学单开始前置学习。指导学生利用手机收集图片、视频信息,并通过QQ平台上传,让学生自我感知。利用“问卷网”平台设计问卷,调查全班学生对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认识,并利用“问卷网”进行自动统计分析,以便在课堂公布统计结果并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回答网络调查问卷时,可以登陆给定“问卷网”网址,或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通过手机回答网络问卷。
(二)情境导入(4分钟)
通过PPT展示校园内宿舍、食堂、教学区、实训区及其他公共区域和谐与不和谐现象,并适当讲解。让学生通过观看PPT展示的图片、视频信息,真正感知校园内和谐与不和谐现象,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三)任务探究(37分钟)
任务一:分组交流,畅谈感想(5分钟)
每组学生针对搜集到的校园内一些和谐与不和谐现象图片、视频内容谈自己的感想,并指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
任务二:合作探讨,思考对策(21分钟)
指导学生利用任务导学单,认真观察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以小组为单位逐一分析宿舍、食堂、教室、实训区及其他公共区域典型的不和谐现象,并合作探索解决的途径、策略。教学中按照校园主要区域,分为五个活动内容逐一分析讨论。本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动、方便、快捷的统计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还辅以播放在“优酷”网络搜索的对应相关视频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个活动合作探讨后,每组指派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小组合作探究结果。
任务三:感悟升华,正面引领(11分钟)
本任务利用信息技术,以视频、动画呈现和谐校园的美丽场景,深化学生认知,内化学生信念,涤荡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为学生做出正确行为的行为选择奠定基础。学生认真欣赏视频、动画资料,真切感悟,净化心灵,增强情感,强化信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和谐校园的内涵。
教师指导每组学生互相评价小组交流、合作、探讨积极的学生,教师面向全班评价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以定性评价、口头评价为主。
(四)课堂小结(2分钟)
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职生要立足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将拍摄到的校园和谐与不和谐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电子宣传海报,上传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共建和谐校园”倡议书,上传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3、撰写一篇“共建和谐校园你我有责”的演讲稿(600—800字),比比谁写得最好。将演讲稿存放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板书设计
话题:共建和谐社会
一、我感触到什么
二、我应该怎样做
六、教学反思
亮点与反思:教学内容由枯燥变生动,课堂充分运用音视频信息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效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组内合作探究,互学互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教学时空由封闭变开放,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缺点与不足:讨论进度时间掌控难,学习任务是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合理掌控小组讨论的时间与进度成为实际难题。
这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欢迎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政治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我知我家》。我打算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它们分别是:说教学资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
第一:说教学资源
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第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二.能力目标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第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四:说教学
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习过程的节奏。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要着重突出讲解的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第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5-6分钟)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约5-6分钟的新课导入。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各种照片,先通过歌曲与图片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而通过歌曲和图片的展示,我意图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是亲人,彼此之间有亲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除了这个大家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家,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就像一颗大树上的枝与干相互牵连。接着我会设计小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亲情树,让学生从自己的家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义。
政治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财产留给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三部分。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财产留给谁》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节的授课内容。财产继承权是一种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为了使活着的公民能够按着自己的意愿处分自己的财产,也为了使后人能够有序的继承财产,国家制定了财产继承法律制度。青少年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遗产,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课程依据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的“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部分,使学生知道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不受侵犯,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遗产的含义及其必备的条件,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顺序、范围、遗产分配原则;遗产继承方式、遗赠。
(2)能力目标
学会协商解决遗产继承问题,受到侵害要依法维权。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让学生培养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协商解决遗产继承问题的品德。
4、教学重难点
(1)“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遗产继承法律制度,学会依法继承遗产。
(2)“当继承权发生争议的时候”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此部分的主旨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继承问题,学会依法维护继承权,同时又要发扬传统美德。只有提高继承人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才能减少争议,化解矛盾。
二、说教法学法
鉴于本课的法律性较强,名词术语较多,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应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手段协助教学:由于本节的案例较多,知识点也多,我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协助教学,实现信息与技术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容量大、教学直观、形象具体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小品角色扮演法:以课本晓军一家的遗产继承案例的情节变化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和改造,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得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乐于学习。
3、讨论法:通过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争辩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4、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将教材新知识设置于一系列问题情景之中,通过该情景设置条件的变化和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不断猜想、思考、讨论、归纳以获得问题的解决,逐步弄清本课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
1、导入
以人的最终归宿--死亡为线索,引出人死之后“财产留给谁”的课题。
2、教学过程
(1)继承人、被继承人、遗产、继承权、法定继承人的概念
让学生阅读课本,结合材料,找出材料中的继承人、被继承人、遗产等,再通过幻灯片的放映,加强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了解,以便于为下面的案例做铺垫。
(2)遗产具备的条件
通过对材料一后面晓军爷爷的话的讨论,引出活着的人不产生财产继承,什么样的财产不能继承,最后概括出合法遗产的条件。
(3)法定继承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的原则
小品扮演,通过晓军一家人对于谁能继承,继承多少这些问题上争执,让学生对爷爷和奶奶的说法、母亲的说法进行讨论,引出法定继承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的原则。
(4)遗产继承
通过设计律师到我家的情景小品,引出遗嘱继承,以及它的特点。
(5)遗赠、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当我们对财产继承发生纠纷时的解决办法
通过设计家庭纠纷,引导学生分析爷爷奶奶的遗嘱是否有效,姑姑的做法是否正确,得出遗赠;讨论晓军的母亲的做法,得出未成年人具有继承权,当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到侵犯时要怎么办;学生讨论对你的启发,得出当我们在财产继承发生争议时既要遵循法律,又要弘扬传统美德。
3、教学反馈
教学过程完成后通过幻灯片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检验教学效果。
4、课后练习:创新配套练习里的题目。
政治说课稿11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普通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下面我将从前期分析,目标确定和教学流程等几个环节展开说课。
一,前期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的第四课,主要内容是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本课的学习也是对本专题的总结,学好本课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就和消极影响。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对于本课的内容比较模糊,尤其是在对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职能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同时学生通过以往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思路,具备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使他们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把握,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更理性客观的历史结论。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情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明朝内阁的演变、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基本史实;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史料,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探究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异同;通过各种图文材料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特点和作用。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君主专制制度的积弊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感悟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设定为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则落在了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影响上。
根据以学定教的基本原理,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课堂导入部分我将选用三位历史人物在影视剧中的形象,然后向学生提问知道我国古代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是什么高官吗?由此引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然后和学生一起回顾从汉至宋最高统治者解决这对矛盾的措施,再顺势提问这对矛盾到了专制时代晚期即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来进一步解决的?由此进入本课的学习。
首先我先让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大致浏览一下教材的第一目内容,指导他们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向同学们提问“通过浏览教材,同学们知不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采取的什么措施来处理君相矛盾的?”在同学们回答出废丞相后,顺势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朱元璋要废丞相,在这里,我将运用两段材料对废丞相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进行逐一分析。接下来我会让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丞相制度废除前后的情况,引导同学对废除丞相制度这一事件进行评价,评价之一是造成了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这一弊端,顺势引出本科重点之一,明朝通过设立内阁制来解决这个弊端。通过一段史料的呈现,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内阁的职能和性质,然后通过一张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向同学们进一步介绍内阁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之后通过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的一句话引导同学们思考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利用材料对内阁的地位职责进行分析,接着让学生分组回顾所学知识与丞相的地位职责进行比较,然后通过一张表格进行梳理。
接着,我将用一句“明朝是采取了设立内阁制的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那么,明朝后面的清朝又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呢?”一句过渡到本课第二个重点的学习。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军机处的设立,而是密折制的实行。
首先我将呈现两张图片和两段材料,一段是关于皇太极和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另一段是关于雍正帝和他所设立的军机处,两相对比,让同学们理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的区别,并顺势引导大家进入军机处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接着运用三则史料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概括出军机处的主要特点和作用。然后我会问同学们,“君主的权力通过设立军机处得到了加强,那么中央的权力又通过什么达到集中呢?”由此过渡到密折制知识的学习。接着我会让同学们画出密折制前后地方官员与中央或(皇帝)的沟通示意图,用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明白实行密折制的作用。
本课第三目清朝的边疆政策是为课外阅读内容,我将简单采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我所设置的问题,然后由我进行梳理的方式对这一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呈现。
最后运用图表法对本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概括出本专题的重要知识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轨迹,运用中外材料对比引导同学们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问题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升华情感。
政治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第一单元“塑造自我”强调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心理素质,本单元开始介绍待人的基本道德原则。而诚信既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人们彼此交往时最重要的品德。因此,学习本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对在复杂的社会中怎样待人所作的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自身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诚实的要求和重要性。
(2)、懂得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交往品德。
(3)、知道谎言的危害,懂得重视承诺。
3、教学重点:诚实的要求和重要性。
八年级学生对诚实有基本的认识,能够判断对什么是诚实行为,什么是不诚实行为,对诚实的行为能做出肯定的评价,对不诚实的行为能做出否定的评价,但由于生活阅历简单,他们对诚实的重要性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诚实、理解诚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4、教学难点:谎言的危害
当今社会风气不正,使得“老实人吃亏”、“不说谎办不成大事”等不道德观念流行,给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有时,不诚信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利益的获得或可以逃避惩罚,如诚实的承认错误受到惩罚,而撒谎却逃脱了惩罚,这些情形使学生对认识谎言的危害产生了困难。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拟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运用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2、活动法。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反省自我,在矛盾中做出选择。
3、讨论归纳法。通过讨论归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
三、说学法
诚信的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培养起来的,不是一两天的教育就能完成。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诚信行为与观念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强化诚信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活动法、自评法、小组评价法、个案分析法等提高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进而自觉做一名诚信的人。
四、说程序
〈导入新课〉小品表演:〈〈诚信摆渡人〉〉
小品中的做船人首先抛开了“诚信”这一行囊,随即失去了更多。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风浪,我们都不能丢弃的是什么?
学生:是诚信。
教师:那么,什么是诚信呢?
〈讲授新课〉
请学生阅读课本P30的图文,思考:
你同意课本中的点评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诚指的是诚实、真诚,信指的是信守诺言。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你的真心话。
①昨晚忘记做作业了,早上组长收作业时,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帮妈妈洗衣服,发现口袋有50元钱,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发现地上有一部手机,周围又没有人,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次考试不及格,回家可能会挨骂,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你约了朋友,妈妈却说要带你去玩,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学生的说的情况,教师灵活组织语言,引出“怎样做才是诚实?”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派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一、诚实的要求
⒈实事求是,表里如一
⒉不自欺,内心坦坦荡荡
⒊言行一致,践行诺言
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诚实的人比诚实的人得到的利益更多。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要怎么办呢?
请学生家长讲〈〈一个关于诚实的故事〉〉,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教师与学生共同指出:诚实对我们有着长远的好处。
分析
二、诚实的重要性
1、只有在一颗诚实的心中才能够生长出善良、正直、勇敢、谦逊;
2、只有一个诚实的人才能信守诺言,履行约定,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3、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牢靠的事业基础,取得坚实的人生业绩;
4、只有人人诚实守信,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
(童话剧赏析)《狼来了》
面对牧童的哭喊,农民伯伯无动于衷,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学生:是牧童自己。
分析
三、撒谎的危害
撒谎带来的暂时利益污染了人格,造成了心灵的晦暗,谎言败露的同时是信用的丧失,友谊的毁坏。人一旦撒谎成性,最终将遭到朋友和社会的唾弃。
(漫画赏析)《失去诚信》、《谎言》
这两幅漫画告诉我什么道理?
我们要学会诚实做人,讲究信守诺言。对已经作出的承诺,就应该兑现。没有能力做的、不打算做的、不应该做的事情,决不能去承诺。
<课堂小结>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我们懂得了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格的基础。要学会诚实做人,还要讲究信用。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则是诚实的外现。那么,我们是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呢?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请大家先来做一下小测试,然后讨论。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提高诚信度10招)。
最后,请大家欣赏诗朗诵《感悟诚信》。
政治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内容是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与消费”的相关内容,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一课是继上一单元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问题,通过分析消费与生产的关系问题,巧妙地把消费过渡到生产。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第二框的内容为第七课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二)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由上一单元的消费问题引出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由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引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内容,帮助同学们认识到生产在经济生活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下一课介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培养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难点: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间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对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在概念上,并不是很清楚,甚至很抽象,于是四个环节间的关系更是难以把握,尤其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因此把这一内容作为本框题的教学难点。
(五)教材的处理
①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点,培养阅读的能力。
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展示跟内容有关的材料,并坚持一材料多用的原则。这样既直观,又能体现例子的典型性和精练性。
③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几个探究。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联系已学的知识,提炼观点,这有利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④使用传统教学来分析相关的重难点,这样能够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
这一课的有关内容,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本已经有所表述,高一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其实并不感觉陌生。但是,高一学生对的判断、分析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较为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法:
1.讨论教学法。
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并且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展现大量图文及视频资料,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学法指导:
1.探究性学习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愿学、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2.案例分析法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教学流程
I. 导入新课(2-3分钟)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图片让学生分类说明,并引出话题: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经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商品和服务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来。
设计说明:让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消费类型的知识;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II. 讲授新课(35分钟)
1.教学任务一——生产决定消费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课本29页漫画“今非昔比”,然后设问,并请同学讨论:
1、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汽车,打不了电话?(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在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说明什么问题?(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汽车比马车快得多,高档的多,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意于什么?(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假如没有电脑的出现。人们会不会有上网的冲动?这说明了什么?(为得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设计说明:通过漫画的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正确结论,掌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2.教学任务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书本29页探究活动2的文字材料,并讨论分析“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共同得出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举身边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为什么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教师对这些例子进行点评,并总结: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2、消费对生产起着导向的作用。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举例本县的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设计说明: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分析案例,通过学生的举例,教师的点评,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身边的实际出发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观点,也突显出教材的精神,贴近生活,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任务三——社会再生产
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的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
设计说明:设计这个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图示,可以将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记忆深刻。
4.实施教学任务四——大力发展生产力
正因为生产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让学生们阅读思考书本30页的资料,以及多媒体中展示的我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的比较,让几个同学对比谈谈感受和变化,然后引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设计说明: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懂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分析能力。
5、课堂小结(2-3分钟)
政治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一框题主要是讲唯物主义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在这一课中学生要掌握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特别要搞清楚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本课题是对第一节“矛盾的普遍性”的继续和深化,同时也是后面教学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前提,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识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理解:能各举一例,说明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运用:具体说明中学各门功课研究的矛盾各有什么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因为本框所运用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把矛盾的特殊性分为三个方面去加以认识的过程,就是分析的方法,而把对矛盾的特殊性各个方面认识联结起来,综合起来,形成对矛盾特殊性概念的整体认识的过程,就是综合的方法。教学中注意运用这一辩证思维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觉悟目标:在突出世界观原理教育的前提下,应结合本框所涉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确定其为重点,是因为从内容来看,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并不困难,而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对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正确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4。教学难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确定其为难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空间上区分不同事物比较容易,而从时间上理解同一事物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存在着各具特点的不同发展阶段,则比较难。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探索
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景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政治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第三篇:政治万能说课稿
政治万能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9号考生 我来自黄淮学院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思想品德第 单元第课第 个框题。本册教材的主题是学会交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方法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进行教学。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主 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其中。使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依据:一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吸引学置导入新课。生的注意力,而是可以为后面要讲的教学内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容做好铺垫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
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
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节课我采用了图片(歌曲)导入法。导入
2、讲授新课:(最重要)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4、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课堂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初中政治说课稿
初中政治说课稿
一、说教材(初一思想政治(下册)第十一课第二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谈了爱国情操的表现。这实际上是
在一个重要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为学生
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追赶的目标。这一框为最后一框讲述为什么
“爱国情操一向备受推崇”以及为什么要“立志培养爱国情操”奠定
了思想认识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
方面的,爱国情操筑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2)
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爱国情操的多种表现来认识自己在爱国情操
方面的状况和存在的差距。
3、教学重点和难点:(1)“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是本
框的重点,这是因为讲好这个问题,会使学生心理受到震撼,产生向
爱国志士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会使学生向培养爱国情操的目标不断
去追求。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个较深刻的了解。
再次为讲述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民族情感奠定了基础。(2)难点是“爱
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因为这个问题,不但要从我国角度来
理解,而且要从世界角度来理解,而初一学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了解
较少,所以教学上有一定难度。
4、教材的处理:由于学生对全国的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
而对待教学重点我采取理论和事实结合,做到讲理论用事实、事例来
说明,讲事实、事例要从中引伸出所要说的理论。理论通俗,事实生
动,而且详略结合,对教学难点在理论上不一定多讲,而是多举些外
国事例来说明。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把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第二部分,爱国情操的表
现是多方面的;第三部分,爱国情操的种种表现筑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更需要创造和有所实践,针对
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养
法、当堂训练法、演讲法。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
事例、材料的分析,归纳出有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指导学生用以下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框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歌曲《祖国,慈样的母亲》,并提出问题:这首
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2、讲授新课:(1)学生回答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指出这种爱国情操不仅中国人有,而且外国人也有,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引入第一部分知识。
(2)举例说明: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例子,同时让学生看投影一:
“朝鲜半岛曾被日本殖民奴役了30多年,朝鲜人甚至被剥夺了使用
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每年3月是日本侵朝的月份,8月是日本投降的月份,这两月正是日本的假期,拒绝日本客人给韩国的客运旅游宾
馆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韩国人全然不顾。没人号召,更没人命令,无论国营私营,全国一致行动,这一点令人钦佩。”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材料体现了韩国人怎样的世界性情感?
(3)过渡后转入第二部分内容:“爱国情操的表现”。对本部分
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对表现一即“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我是让学生回答、举例和听歌曲《我的中国心》来完成的。表
现二即“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望”是通过分析,再让学生
举些历史事例和朗诵《我只有一颗心》。表现三“对祖国的繁荣昌盛
抱有坚定信念”,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结合当前实际谈该怎么办。表现
四“对祖国的尊严要时刻捍卫”,是结合时事美军用侦察机入侵我领
空的事件来分析。表现五简单分析。这一部分重点既有老师的分析、讲,又有学生的思考、说,做到事实与理论的结合,发挥了教师的主
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通过前面的分析,自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用归纳法。
3、目标检测:出示投影二
国庆前夕,应邀赵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观礼的旅荷福
建同乡会会长陈仕锦抽空回到福州,记者访问他,他激动地说:“能
与12亿中国人民共同迎接新中国50华诞的神圣时刻,这份喜悦难以
表达。我多盼望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怀抱。记得小时候学唱的第一首
歌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几十年过去了,虽旅居海外,但对天安
门的感情与日俱增。”据了解,陈先生曾先后捐资200多万在家乡兴
办学校,他还在荷兰兴办当地惟一的中文学校,经常到学校向学生介
绍改革开放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及家乡繁荣昌盛的景象,使华人儿童更
加热爱祖国。
根据材料回答:陈仕锦的言行说明了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4、本课小结(略)
课题课说课稿
初中政治说课稿
山 河 一 中
刘 跃 忠
第五篇: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宁安市江南中学的政治教师--崔日葵。今天我要进行课后说课的课题是:《诚信是金》。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诚信是金》一课是人教版六三制《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节的内容。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上的失落、迷茫以至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损人利已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加强诚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首当其冲的问题。同时初中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半封闭半开放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情绪波动性大,易冲动,在朋友面前会轻易放诺而难以兑现;成人感的产生,使他们有爱面子的心理,为保全面子,有时不惜弄虚作假;在认识问题上的肤浅,也容易被欺骗和欺骗人。所有这些现象都要求加强诚信教育。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校园决非一方净土,学生交往中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校园中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例如,考试作弊、包庇错误行为、言行不
一、借物不还、轻易许诺而不兑现等。这些现象在目前的初中生身上时有发生,讲究诚信做人,已经成为关系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讲诚信渗透在做人的一生中。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把握诚信的基本含义。知道诚信的基本要求,了解失信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诚实与守信内在关系的能力,理解诚信与做人的关系能力,辨析不诚信危害的能力,理解诚信意义的能力,提高判别具体问题上是否作出承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明确诚信意义的基础上,愿意做诚实人,愿意做讲究信用的人,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的人生追求,鄙视那些不讲究诚信的现象。
三、说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与人交往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诚实守信。
教学难点:为什么诚信包括“不自欺”和不要轻易许诺?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我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2、启发式教学
一位教育专家说:“儿童不是一个要充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由于本节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而且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事实的真相,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有人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合作学习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我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互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探究学习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让学生进行探究诚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流程:
鉴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内容的教学流程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引用一个古老的而且家喻户晓的曾子杀猪的事例做引言,这样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引用书上“废石”主人作出承诺就自觉兑现的事例。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故事内容,交流自己的看法,讨论废石主人身上体现的品质及对人的意义。这样设计探究活动是引出“诚信”概念,然后对“诚”和“信”分别强以解释。通过设计“一诺千金”的由来,让学生知道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诚信道德,让学生感受讲诚信的人受人尊重。让学生努力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美德。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起到导入新课作用,由此引入诚信问题,对学生进行兑现承诺的教育,这是本课的教育点,通过故事这个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诚信,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学习,实施目标(以下内容由学生分组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探讨洗盘子不诚信的事例。学生分两组对书上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表明自己的看法。
这样设计意图:这样做是为了导入失信无以立身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失信行为作出功利分析,让学生体会失信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对自己并没有好处,同时让学生举一反三,了解其他不诚信的行为。
2、联想我们周围常常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结合阅读材料来完成:
(1)列举材料中的不负责任的现象,谈自己身边不负责任的现象。
(2)对比不负责任的行为,让学生讨论对“责任重于泰山”的理解。
(3)让学生讨论对人守信与对事负责的关系,剖析“对事负责与对人守信是两回事”的错误。
(4)让学生讨论对有的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还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个人小事,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事?并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求不负责任行为原因,特别是为人不诚、言而无信方面的原因。
这样设计的意图:这样由此导入、过渡,即由讲诚信的美德逻辑地扩展到讲诚信的要求;让学生能从反例中感受不诚信、不负责的危害;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3、出示卖火柴的男孩的承诺的材料,进行思想碰撞。
(1)让学生阅读卖火柴的男孩的故事,体会他在意外发生后履行承诺的高尚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卖火柴男孩儿子怎样实现自己诺言的,是什么品质撑着这种行为。
(3)讨论如果他不履行自己的承诺,会给对方什么印象。
(4)进一步讨论人为什么要践约守信?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树立兑现承诺的典型,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承诺是一件严肃的事,兑现承诺要付出代价,因此不能轻易许诺;同时让学生懂得,一旦有所承诺,就应该努力兑现,上升到诚信价值的高度。
4、自主探究“小节无害论”
(1)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列举身边其他有违诚信的现象。
(2)组织学生讨论失信带给人的感受,探讨出现失信的原因
(3)教师简单说明什么是“小节无害论”
(4)学生讨论是否赞成“小节无害论”,说说各自的理由。并且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过类似的不讲诚信的“小节”,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样设计的意图:能够贴近学生,由常见的现象导入,引导学生努力践行诚信道德,这表现于方方面面,既包括大事,也包括小事,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在做人方面实质上无大事,小事之分,即把诚信做事引申到做人的高度。
5、阅读相关链接和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名言来结束本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表达我国自古就有讲诚信的传统,暗示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光荣传统。同时要求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要求以诚信为重点加强道德建设。
(三)变式训练,强化认识
(仔细阅读,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美籍华裔科学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李开复博士,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一封写给中国学生的信》,文中写到他对一个求职者面试的经历。在面试过程中,求职表示,如果被录用,他愿把在原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来。
材料二:北京某名牌大学一位学生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博士研究生,成绩高得令那些招生的教授咋舌。一天下午,导师让他从两点到三点在实验室做实验,他却利用实验室的电话打了40分钟的长途,和中美国的同学聊天。导师发现后非常生气,把他叫来询问:“那天下午两点到三点,你在做什么?”“在按照您的要求做实验。”“除了做实验,还做了什么?”“没有,我一直在做专心做实验。”几天以后,校方宣布,开除这位来自中国的“优秀学生”。
阅读两则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李开复博士,你会录用那位求职吗?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留美博士研究生为什么会被学校开除?
(3)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归纳总结,形成意识
(由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情感升华
把自己的收获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系统再现。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
诚信是金
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使重点知识系统再现,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