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大全

时间:2019-05-14 03:3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大全》。

第一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大全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按照我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整体部署,今天我和各位一起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精神。我们学习和探讨的依据也主要是专家学者对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的解读。

今年的10月15日——18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所以它就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主题鲜明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

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二、主线清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新的目标:

1、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2、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4、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动力。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认真贯彻落实全

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三、目标明确

全会审时度势,经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后,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提出今后5年发展的九大目标、十大任务:

九大目标: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4、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6、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7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8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

十大任务:

《建议》部署的“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共十项任务。

分别为: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6、深

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7、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8、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9、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10、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项任务中扩大内需在“十一五”《建议》中也被提及,但未独立成篇。同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首次独立成章,并且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四、保障有力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

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五、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的亮点

1、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十一五”期间也有所提及,但本次《公报》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上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前提,这就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更具体化,操作性更强。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和机会,没有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切

都是空谈,因此《公报》中对这一提法的补充,是一大亮点。

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这次全会对我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1、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3、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5、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6、全面做好人口工作,7、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8、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9、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展望“十二五”,农民将得到更多实惠(1)、强农政策力度不减

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为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期间,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会降至10%以下,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强农力度不能减。”农业是13亿人吃饭的基本保障,为农民提供近一半的收入来源,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十一五”以来,中央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开局的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随后的一项项惠农政策“真金白银”,多予少取放活,使农业农村经济顶住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0616亿斤,特别是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农业基础还不牢固,今年频发的自然灾害,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偏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业基础最需要加强。

“十二五”期间,要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耕地面积必须稳定在18亿亩以上。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紧平衡仍非常脆弱,一旦忽视粮食生产,产量马上就有可能出现滑坡。

解决好“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关键是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贯穿到底,推动各种要素向农村流动,建立完善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从政策部署讲,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粮食抗灾能力。完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保证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

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是农村政策的重要底线。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

止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二是防止随意改变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我国正面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机遇期,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这些年中央提出“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也意味着今后“三农”将继续成为中央财政投入重点,反哺力度还将加大,农民的实惠还将增加,惠农强农政策不断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另外,要积极开拓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2)、“蛋糕”越做越大,也会越分越好

“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十二五”主要目标之一,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将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更要看重老百姓的收入和福利的改善。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就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的成果。”

“十一五”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上4000元、5000元台阶,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时期之一。但不容忽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十二五”期间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小:

首先,我国尚有近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主要以40岁以上的农民为主,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转移就业难度大。

其次,农业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比较效益偏低矛盾仍很突出。农产品价格总体偏低,各项补贴的增加还不能抵消成本上涨造成的影响。这给农业的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最后,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财产性收入有限、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仍很低。

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根据《建议》,要使农民收入普遍快速增加,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今后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面,将更多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更快增长;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增加粮农和其他弱势群体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通过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建设,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只有这样,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才能遏制。

2005—2009年,农民增加的收入46.7%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根本上来讲还是靠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一是合理稳定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二是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三是促进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机会。

“十二五”期间,调节收入分配比重,要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劳动者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保持协调。

“民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在未来五年,农民增收的瓶颈将逐步打破,农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于农村民生,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中央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的薄弱环节——我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免一补”让至少1.5亿农村家庭受益,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实施;新农保试点启动,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能报销”后,又正在实现

“养老不犯愁”。“十一五”涉及民生的两个约束性指标,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完成。

然而,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2009年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12%,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了21.8%,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明显偏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建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意味着农民将逐步享受没有差距的教育资源、社会服务和生活保障。

统筹城乡最应该统筹的是公共服务,调整国家财政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投向,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转变,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公共品和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

可以期待,在未来5年中,随着农村民生的继续改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新农村离我们越来越近。

(4)、农民工尽快变市民

未来5年内,城镇化率将首次超过50%。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我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成为“十二五”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

尽管过去十几年来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大量城市常住人口并未纳入城市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

和“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条件更加成熟。

首先是国家财力更充裕,更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农民工结构发生了变化。未来几年内,第二代农民工将成为农民工主体,他们对土地的依恋情结弱,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正在发生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

农民工市民化首先是就业问题,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镇人口,会导致过度的城镇化,造成进城农民的贫困化。第二,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各项劳动权益,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镇用工单位基本都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和合理增长。三是要改革现行城乡二元的福利体制,鼓励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四是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把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我国的城镇化绝不走让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进城沦为贫民、城市出现大量贫民窟的道路。在农民进城还没有扎下根之前,决不能轻易拔掉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个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是整个“三农”政策的核心,也是城镇化成败的关键。

3、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三个问题专门谈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内容如下: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这次全会有这样一段表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又强调了“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现实看来,我国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十

二五”期间就是要把这篇文章做大,特别是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此前,关于“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

对此,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于初次分配,而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我们过去一般对“保低”主要说绝对数,很少提相对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

另一方面,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不仅能做到“保低”,还要“扩中”和“限高”。从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看,目前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如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需要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劳动所得提高,促使三者之间利益分配结构趋向合理。进一步完善政府、劳方、资方构成的三方协商机制。“当然,最根本的要靠转方式、调结构,做大财富的'蛋糕’。”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比重。这里的“居民”包括“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和“非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说在初次分配中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关系。现阶段要让国家、企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降低一些,劳动者个人份额增加一些。

专家学者建言收入分配改革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十二五”期间,着力“提低控高”;第二步,“十三五”期间,继续“提低控高”,同时加快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第三步,2020年以后,全面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劳动所得,包括工资收入、奖金收入以及个体经营收入等;二是企业赢利所得;三是在生产过程中的政府税收。

4、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公报》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本次全会关于“消费、投资、出口”的表述,是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后做出的策略调整。以前常常把出口、投资和消费比喻成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本次《公报》中消费、投资和出口再度被提及,只是顺序已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从实践经验与教训看,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

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5、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一个支柱性产业,这个提法是比较新的。所谓支柱产业就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都会有影响作用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进步,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是会有影响作用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以往我们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但五中全会公报能将“推进文化创新”放在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第一位提出,已经有了向文化产业倾斜的趋势。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它代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推进文化创新”有哪些路径?如今,我国文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文化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创新。“政府应尊重这种新兴产业的特殊规律,摒弃以'制造业’经营文化产业的思路。”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使市场主体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应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6、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公报》提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公报》强调改革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在改革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公报》还根据改革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推进目标,这是有针对性的表述。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显得力度不够,还存在很多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在已有的改革基础上加大力度的问题,因此是“大力推进”。公报对经济体制改革 的内容提出得相对比较具体,比如提到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等重点任务。这就和以往的表述有所区别。

比如提出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历史的画卷恢弘壮美,前行的蓝图催人奋进。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高桥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高政办发[2010]

各村委会,各企事业单位,学校:

经乡政府研究同意,现将《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

执行。

2010年3月16日

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我乡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应急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建立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属地为主,各村委会、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实行分级响应,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责任单位和事发地必须作出“第一反应”,果断、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全力

控制事态发展,并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3)协同应对,科学处置。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征,采取的措施与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

影响相适应。

编制依据

依据《渭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潼关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环境污染事件;

(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或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环境污染事件;

(3)因环境污染事件造成跨乡、县行政区划的环境污染事件;

(4)县环委会需要指导、协调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5)核与放射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另行制定。

机构与职责

成立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统一领导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乡政府领导担任总指挥,成员单位由环保、卫生、派出所、交通、水利、武装部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有:指挥和协调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工作;决定污染事件应急重大事项;及时向县政府报告监测情况和应急处置情况,协调确定宣传报道事项;指导做好善后和灾后重建工作。

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乡社会事务中心,主要职责有:协助应急中心实施应急预案;落实应急中心的指令,制定应急响应方案;甄别环境污染事件等级,提出预警级别建议;建立和维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开展相关人员培训和应急演习工作计划。

各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负责指挥本辖区内的突发环

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工作程序

进入Ⅲ级应急响应后,乡应急中心立即投入运作,设立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派出若干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现场监测组、抢险救援组、后勤保障组等工

作小组赴现场进行处置工作。

成员组成

乡突发环境污染应急中心由下列成员组成:

总指挥:乡长 冯兴亚

副总指挥:副乡长 马玮玲

成员:

(1)乡政府办公室

李彬社

(2)乡武装部

梁红杰

(3)派出所

梁军战

(4)乡财政所

徐建

(5)乡交通站

杨应战

(6)乡水利站

王青利

(7)乡卫生院

张进锋

(8)乡其它有关部门(依据事件类型临时增加)

各成员单位职责

总指挥:负责重大决策和全面指挥。

副总指挥:按分工负责指挥、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

乡武装部:根据总指挥的决定,组织民兵参与抢险救援。

乡政府办公室

(1)负责指挥部内部的信息沟通;

(2)负责向上级政府报告应急救援进展的情况;

(3)对正、副总指挥的命令执行情况跟踪反馈;

(4)为指挥部提供车辆运输、通讯及后勤保障;

(5)负责应急救援涉外人员的安置和处理。

(6)统一协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信息发布工作;做好应急救援中先进事迹的宣传和群

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乡派出所

(1)负责在第一时间进入事故现场,封锁危险区域、设立隔离区,实行交通管制、维持治安秩序,组

织疏散人员;

(2)根据事故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适时调集消防、交巡警、治安等警力参与救援;

(3)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事故现场的记录、视听资料、证人证言收集等取证工作;

(4)负责事故中失踪、死亡人员身份的核查及对死亡人员的法医鉴定工作。

乡财政所

负责应急救援资金的安排。

负责为应急救援提供相关企业基本情况资料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市场信息;对灾后生产经营单位恢

复正常生产经营给予政策优惠。

乡交通站

(1)负责渭河水上应急救援工作;

(2)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和人员疏散交通运输车辆的调度;

(3)负责桥梁、道路的排险、疏通、修复工作;

乡卫生院

(1)负责事故现场受伤、中毒人员的抢救工作;

(2)负责事故发生区域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

(3)负责向应急中心和上级卫生部门报告人员伤亡、疫情监测及防治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向兄弟城市或上级卫生部门寻求医疗支援。

乡水利站

(1)负责对相关河流、水体的应急控制处置工作;

(2)负责提供相关水文资料。

预警预防

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分级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级相一致,共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Ⅲ级预警由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确认后发布。

预警预防措施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环境污染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事发地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环境应急中心成员单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

态进展情况;

(5)针对环境污染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应急响应

分级响应

Ⅲ级环境污染事件由镇江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处置,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

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信息报告

环境污染事件责任单位的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应立即向110报警,同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报告信息内容应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污染程度、人员受害等

情况,并注意及时续报进展情况。

响应程序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应立即组织、指挥本单位的环境应急工作,并及时将污染情况和应急工作情况上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办公室迅速了解污染情况,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相应

级别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协调和紧急处置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信息发布

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由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办公室统一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

社会舆论。

第三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什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这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和国际市场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日渐突出,一是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二是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过强。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优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足10%,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甚至更高,污染物排放规模也很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目前我国石油消费的一半需要进口,铜、铁矿石、大豆等进口比例更高,国内发展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这种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外延型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促使世界经济朝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制度重建时期过渡,国际市场需求相对收缩,世界经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危中有机”关键在于从危机中发现问题所在,“化危为机”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是我们在应对这场危机中思想认识上的一大收获。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历史经验证明,大危机往往引发大调整、大变革、大突破。两年前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对经济结构和金融制度已经和正在进行重大调整,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也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各国都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抢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谁就有可能抢得先机、掌握主动,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反之则可能被抛在身后,陷入被动与落后。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剩下10年时间,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质量、效益、环境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影响大。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实现,而要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目标,则要困难得多,未来10年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促使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动力。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8日闭幕。会议指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第五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0二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改革开放“三大目标”):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三大主题”)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4)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意义),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四大原则”,该条写入了党章):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三大发展目标)实现: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②全社会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③自身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做到):①把握发展规律;②创新发展理念;③转变发展方式;④破解发展难题;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人为本必须做到):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②发挥人民首创精神;③保障人民各项权益;④走共同富裕道路;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三个协调”)。(“五个统筹”)统筹:①城乡发展;②区域发展;③经济社会发展;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⑤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三大关系”):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利益(“三种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大要求):(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4)切实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学内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原则: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辨证关系):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项)新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以前是又快又好)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四大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江十六大)、生态文明(首次)),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三“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要措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三个坚持”)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提),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建设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措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四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大建设”)。(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下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稿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解读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一、公报要点 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总体看来这次会议公报和建议突出三个重点、一个亮点、三个新提法。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前......

    浅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最终版)

    浅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刘劼籍贯:福建建阳 目前学历:大学本科 【摘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越密切,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但同时,要认识到世界的......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材料之二

    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十二五”改革的研究建议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来加快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加快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适......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范文)

    刻领会精神实质 精准把握要点精髓——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明确提出......

    考研_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本站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员: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一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解读“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 “十二五”规划是指从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浅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要意义

    浅谈我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认识 对于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认识,我从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要意义和“十二五规划”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 十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