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 实现中国航天
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 实现中国航天“七大创新” 发布时间: 2013-12-16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中国网 李佳/摄)
中国网12月16日讯(记者 唐佳蕾)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就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在会上表示,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中国网现场直播
吴志坚介绍说,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按计划准时发射,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12月6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采用我国新研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12月10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降轨进入15×100千米椭圆轨道;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昨天进行了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成功传回五星红旗的图片,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任务整个过程做到了“准时发射、精确入轨、安全着陆、可靠分离、成功巡视”,表现非常完美。
吴志坚说:“昨天深夜,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互拍成像,看望并慰问参研参试人员。马凯副总理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对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吴志坚指出,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这次任务在动力下降、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我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通信网;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研制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铸就的新辉煌,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吴志坚表示,目前,嫦娥三号已经开始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巡视器的自动巡视勘察,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后续还将面临120℃至零下180℃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考验。嫦娥三号着陆器设计寿命1年,巡视器设计寿命3个月。我们期待嫦娥三号能够传回尽可能多的数据,进一步丰富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吴志坚强调,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探月工程将转入三期,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执行这一任务的嫦娥五号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吴志坚指出,我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我国探月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科技工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与俄罗斯、欧空局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合作。我们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国际同行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
第二篇:“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开启中国航天新征程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开启中国航天新征程 新华网西昌12月2日电(记者李宣良 李清华 余晓洁)嫦娥抱“玉兔”,逐梦广寒宫——承载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12月2日1时30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航天由此开启了一段崭新征程。
5天之后,经过38万公里太空旅程的嫦娥三号将抵达环月轨道。如果一切顺利,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将在12月中旬登陆月球,中国可望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嫦娥落月”不仅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月宫的种种美丽想像,更充满着技术上的风险。正因为如此,当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橘红色的尾焰从人们视线里慢慢消失时,一个民族的思绪也被带进了茫茫太空——
漫漫奔月路,人们期盼着嫦娥三号能够平安着陆月球。
航天是充满风险的事业,月球探索更是如此。迄今为止,人类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率仅51%。对于嫦娥三号来说,实现成功发射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接下来的征途中,各个系统均有大量新技术和新研产品的嫦娥三号,还要经受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等众多充满挑战的考验。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说,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科技人员准备了200多套预案。对方案严谨设计、对计划科学论证、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管理精细追求„„正是中国航天人的这种极端认真和高度负责,让人们对嫦娥三号充满信心。
展望中国航天征程,月球探索必将带来更多惊喜与收获。
作为人类深空探测的起点,探月具有许多现实而重大的价值:提供战略性资源,开展真空、微重力和低磁场试验,观测太空,监测地球环境变化„„这其中不少内容正是嫦娥三号的使命。
中国的月球探索活动,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虽然投入少,但是效益高。首次发射的嫦娥一号,实现了4项科学目标,获得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嫦娥二号获得了更清晰、更详细的影像和数据,创造了世界航天领域的多项第一,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了基础。可以相信,装备更先进、性能更优越的嫦娥三号,将为人类认识月球作出更大的贡献。
畅想中国航天新征程,“航天梦”必将为“中国梦”注入更强大动力。“中国梦”蕴含“航天梦”,“航天梦”助推“中国梦”。随着嫦娥登月成功,广袤的太空将会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在近地轨道组装大型空间站,开展地面上无法进行的科研实验;开展有人探月活动、组装飞往火星等天体的飞行器,把中华民族的梦想写在更加高远的太空„„
遥望嫦娥,让我们共同期待,期待中国航天又一段辉煌旅程的开始!
第三篇:嫦娥三号“奔月”系中国航天迄今难度最大任务
嫦娥三号“奔月”系中国航天迄今难度最大任务
扫描到手机
2013年12月01日06:12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正文 我来说两句(227人参与)
手机客户端 保存到博客
将实现我国首次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视勘察据新华社
经“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研究决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即将发射升空的嫦娥三号将实施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这将是中国深空探测的又一新起点。
已制定
6套发射方案
“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测试结果正常,已完成全区综合演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记者11月30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了解到,嫦娥三号卫星的发射窗口共6个,从12月2日至4日,每天两个。其中,第一窗口宽度为4分钟,第二窗口为1分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赵民说,目前,发射场已制定了6套发射方案。
影响月球探测器发射窗口的外界因素,首先是月球轨道运行条件。由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月球探测器要与月球接近或相遇,必须在地球与月球处于一定的相对位置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时间区间内,瞄准正在运动的月球进行发射,这个时间区间就是发射窗口。如果错过这段时间,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发射窗口和飞行路线也随之改变。
中国航天
迄今难度最大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具体来说,嫦娥三号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验证月球软着陆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巡视器释放分离与转移,进行月面行走,验证月面巡视和遥操作技术;着陆器与巡视器进行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验证航天器月夜生存技术;考核嫦娥三号探测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功能与性能,以及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系统执行任务的能力。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工程,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具体到嫦娥三号来说,对于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就面临三大难点:首先是平稳着陆,其次是月球车适应月球表面地形,第三是月球车必须能够抵御温差高达300多摄氏度的严寒酷暑。
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工程二期任务副总设计师裴照宇说,嫦娥三号任务将在六个方面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1、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中国是继美苏之后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中国是全世界第2个实施无人月球巡视探测的国家。
3、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
4、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通信网。
5、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
6、首次研制建设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责任编辑:UN625)原标题:“嫦娥三号”明日奔月
第四篇:嫦娥三号时政材料
时政材料:2013年12月2我国“嫦娥3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颗月球探测卫星。标志着在继实现人造卫星飞行和载人航天后,我国航天事业又向深空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命题趋势:
1、“嫦娥三号”发射成功说明了什么?
(1)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些科技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2)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果;
(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4)航天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2、“嫦娥三号”发射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
(1)“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3)将促进我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我国信息、材料、能源等其他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4)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3、“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2)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航天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4)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4、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芯”的研发;“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神舟十号成功发射;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三峡大坝建成;“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等。
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
5、我们应向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什么?
(1)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
(3)学习他们开拓创新、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
(4)学习他们的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6、我国目前实施的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7、“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
(2)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培养创新能力;
(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4)从现在做起,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培养创新意识。
8、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请思考: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对于我们国家和我们个人有何意义?
1)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对于个人来说: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我们青少年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挫折和逆境,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干扰、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目标。
10、下塘中学九(1)学生得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后,兴奋不已,准备召开一次向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演讲比赛。假如你准备参加演讲,请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演讲主题:
2)演讲内容的搜集途径:
3)演讲的发言提纲:
答案:1)如学习航天精神,做新世纪创新人才。
2)上网查找资料、查阅相关报刊杂志
3)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责任。
11、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有哪些?
①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④要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12.国家为什么鼓励、倡导增强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①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③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更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⑤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13.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15.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5)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6)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7)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8)自主创新,以人为本;(9)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第五篇:嫦娥三号演讲稿
《百年探月梦,嫦娥正此时》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百年探月梦,嫦娥正此时》。记得去年我们八年级语文课本有篇关于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想必大家肯定熟知这篇文章。其实在中国古代有很诗词是通过写月来抒发情怀的。而中国古代人们还不能登上琼楼玉宇的月宫,还不知月面大片黑影的本来面目,更意想上面有神仙居住,而这些都只能通过自己的无限的想象来认识。终于在公元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一颗承载千百年人们梦想与夙愿的月球探测卫星,他的名字就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2010年10月紧接着又发射了嫦娥二号卫星。又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48分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并进入预设轨道。直到12月14日即前天晚上9:12分嫦娥三号成功落月,至此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这三次的成功发射既是对我国航天实力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对我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一大步实践推进。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当天面对媒体说: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已经发射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承担第一步‚绕‛的任务。两颗卫星在月球上空的轨道进行绕月飞行,距离月球表面最近时仅15公里。它们携带的照相机拍摄下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它们的辛勤工作下,我们已经获得了月球上‘虹湾’地区的立体图像,分辨率达到了约1米。这片地势相对平缓的区域正是嫦娥三号携带天兔号月球车即将着陆的地方‛。
嫦娥三号上携带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它能帮助人类首次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由于月球上没有地球上的地磁、大气等干扰,科学家们对观测结果十分期待。届时,嫦娥三号着陆月面时将携带一面五星红旗。
据介绍,无人月球探测计划的实施,将为我国载人登月打下基础。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绕,2007年起,嫦娥一号、二号卫星实施中国人的绕月探测,此为一期工程;第二步:落,由嫦娥三号、四号卫星实现,2013年后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此为二期工程;第三步:回,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样品返回地球,此为三期工程。
按照规划‚回‛是我国探月工程的最后一步。由于无法携带过多燃料,承担这项任务的嫦娥五号预计将在2017年发射。登月取到样本后,它要先飞到我国在太空中建立的空间站,中转后才能回‚家‛。
在这里我们再看一个数据:截止2013年12月初全球共约131次探月活动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中国3次,日本2次,欧洲航天局、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7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52%不到。由此可见,我国在探月的成功率尚属领先,但在发射探测器的数量却屈指可数,对月球探测经验与月球信息还很缺乏,所以我们借助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扎实的进行科技研发,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独立自主的开创我国探月的新局面。
最后,希望全体同学,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关注时政,关心科技发展的前沿,让我们在掌握教科书知识的同时,与时俱进,确立崇高的理想,为人生道路的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九年级<三>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