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10 小石潭记原卷版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小石潭记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篁竹
.清冽 .卷石底 .为坻 .为嵁 .佁然 .幽邃 .参差 ..俶尔 .翕忽 .悄怆 ..寂寥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2)似 与 游 者 相 乐
3.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发现小石潭;____________;小石潭源流;____________;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B.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心情。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D.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5.描写小潭源流时,作者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文中是怎样运用衬托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何陋之有 .B.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乃记之而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0.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11.本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1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B.为坻(chí).为嵁(kān).C.参差(cēncī)..佁然(yǐ).D.俶尔(shū).翕忽(xī).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快乐).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1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7.学完本文后,某班围绕“小石潭景物探览”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名称,并说说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示例: 名称:小径通幽
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2)每一个景点要有一则导游词,请你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名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
2016·鄂州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 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木丽(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益奇而坚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②
③
④
①是日更定矣 .22.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大林寺 [唐] 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注] 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23.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山桃始华 .(2)若别造一世界者 .2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26.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①
②27.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第二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10 小石潭记解析版(模版)
小石潭记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篁竹
.清冽 .卷石底 .为坻 .为嵁 .佁然 .幽邃 .参差 ..俶尔 .翕忽 .悄怆 ..寂寥 .【答案】huánɡ liè quán chí kān yǐ suì cēncī chù xī qiǎochuàng liáo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篁”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要注意“嵁”“俶”等生僻字的读音。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2)似 与 游 者 相 乐 【答案】(1)潭中鱼/可百许头(2)似/与游者/相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1)潭中鱼/可百许头;(2)似/与游者/相乐。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
3.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发现小石潭;____________;小石潭源流;____________;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游览
(2).潭中景物
(3).潭中气氛
(4).幽静
(5).幽邃冷寂,孤凄悲凉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要点内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按照游览顺序,内容分别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B.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心情。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D.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文中作者愉悦的心情是暂时的,一经凄凉环境的触发就变得很悲伤。
5.描写小潭源流时,作者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就溪岸来说,作者形容它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文章第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写溪身,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写溪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6.文中是怎样运用衬托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章衬托手法的使用。这篇文章有不少地方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也就是以景衬情。如写最初发现小石潭时,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潭上时候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悄幽邃”,这样写,景物染上人们的感情色彩,文章所创造的境界就更为鲜明切实。本文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色,与作者当时前后变化的两种心情契合地交融在一起,这又说明作者善于融情于景,善于运用衬托手法表达心情。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答案】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何陋之有 .B.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乃记之而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0.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11.本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答案】8.C
9.青葱的树枝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身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11.本文多处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写发现小石潭时,“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游鱼时,先描写鱼的活泼,然后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在潭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写,景物就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本文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色,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相同。小石潭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强烈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解析】
8.试题分析:C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A项,都是“因为”之意。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项,前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后一个“为”是“对,向”的意思。D项,前一个“而”表示顺承,后一个“而”表示转折。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蒙络”“披拂”等字词的翻译。
10.试题分析: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伐竹取道”是因为想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来自何方。揭示了作身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与探山玩水的喜悦之情。这样说来“伐竹取道”这一情节就变得十分有意义。
11.试题分析:考查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1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B.为坻(chí).为嵁(kān).C.参差(cēncī)..佁然(yǐ).D.俶尔(shū).翕忽(xī).【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改为:俶尔(chù)。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俶”就是生僻字。要注意记忆。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快乐).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乐”是“以……为乐”的意思。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四个选项中加点词:A项中“西”是方位名词做状语,向西;B项中“居”是停留的意思;C项中“凄”是使动用法使……凄凉;D项中“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故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B。考点:考查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平时应该注意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等词类活用现象。1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正确的停顿是:似/与游者/相乐。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答案】(1)(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2)(游鱼)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以为”“近”“佁然”“俶尔”“翕忽”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7.学完本文后,某班围绕“小石潭景物探览”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名称,并说说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示例: 名称:小径通幽
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2)每一个景点要有一则导游词,请你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名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
【答案】(1)(示例)名称:听水轩 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2)示例:听水轩——大家一听到这个景点的名称,肯定会有眼前一亮之感吧。时值盛夏,大家一路走来,想必非常辛苦,那我们就一起坐在这竹树环合的轩子里,品味这独具神韵的美景,聆听这来自小石潭幽咽的水声吧!
【解析】试题分析:(1)要根据景点的特点来起名称,且要求仿照示例。要结合文章内容来答出起名字的缘由。所以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如景点名称:“观鱼台”。依据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景点名称:“品茗赏石阁”。依据是:“水尤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景点名:“望溪亭”。依据是:“潭西南而望,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景点名:“天然氧吧”。依据是:“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2)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名写一段导游词。实际上就是根据景点的特点来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引导旅游者进行游览观光的讲解词。要写好导游词,最重要的是读懂文章内容。这样才能编写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导游词。一定要注意抓住景点的独特之处来写。这样才能吸引游客。语言要生动流畅,富有激情与感染力。2016·鄂州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①[注] 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木丽(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益奇而坚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22.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
【答案】18.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9.(1)像狗的牙齿那样。(2)凄清。(3)更加。(4)有的人。
20.(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21.D
22.(1).凄苦孤寂
(2).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解析】甲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乙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甲文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文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不超过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城上短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碉堡,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口往里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洞中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经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中原,却把它摆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有人说:这地方的灵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国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18.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这地方的灵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国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益:更加。
20.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
2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意思都是“这”。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用/因为。B:连词,表转折,可翻译为“但是”。/用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C:的/代词。
22.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小石潭记》中,作者表达了凄苦孤寂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大林寺 [唐] 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
①
②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注] 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
⑤23.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桃始华 .(2)若别造一世界者 .2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26.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27.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23.B
24.(1)开花。(2)到(往)。
25.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26.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27.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解析】选自《全唐诗》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23.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的意思是:这个地方实在是庐山第一胜境。根据句意“这个地方”可停顿,即在“匡”后停顿,“是庐山第一胜境”为另一处。故选B。24.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造”是“到、往”的意思。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有:环寺:寺院的周围;清流:清澈的溪流;苍石:苍色的岩石;短松:短小的松树;瘦竹:清瘦的竹子。句意为: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段内容。从“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可见,白居易游览的顺序为:遗爱草堂、东西林二寺、化城寺、香炉峰、大林寺。
2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分析理解相关词句。然后提炼作答。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这是因为大林寺很远,很荒僻,再就是没有知名人士题诗。用原文回答即:大林穷远;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第三篇:语文八年级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B.为坻⋅(chí)为嵁⋅(kān)
C.参⋅差⋅(cēncī)佁⋅然(yǐ)
D.俶⋅尔(shū)翕⋅忽(xī)
2.下列句中“可”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亚夫军细柳,以⋅备胡。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4.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此中人语云
二、填空题
5.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________,是属于________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________,本文是________的第四篇。
6.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这句话写的是祥子拉车的情景。(________)
(2)米开朗琪罗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无人问津。(________)
(3)“那时正是快要收割的时候,麦子长得至少有四十英尺高。我走了一个钟头才走到田地的尽头,周围有一道篱笆,至少有一百二十英尺高。”这是写格列佛离开大人国时看到的情景。(________)
(4)“火轮掣电烘烘艳,往往来来滚绣球。大圣三条如意棒,前遮后挡运机谋”以上四句写的是哪吒与孙悟空打斗时各显神威的情景。(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②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③一世界者。因口号④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⑤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⑥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⑦今垂⑧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与白居易交情甚好。②聚落:村落,村庄。③别造:别处来到。造,到访。④口号:随口吟诗。⑤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⑥曾:还。⑦迨(dài):至,到。⑧垂:将近。
(1)“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周览屋壁,见……三人姓名诗句。
览:________
②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觅:________
③此地实匡庐第一境。
实: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②山桃始华,涧草犹短。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钴铒潭记①
柳宗元
钴铒潭在西山②西。其始盖冉水③自南奔流,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④势峻,荡击益暴,啮⑤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⑥,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⑦游也,一旦款⑧门来告日:“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⑪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涤然。
尤与中秋观月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⑫.孰使予尔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注释】①选自《柳河乐集》.钴铒,熨斗。因潭形如熨斗,故名。②西山:山名,在永洲城西五里。③冉水:即冉溪,潇水的支流。④颠委:头和尾,指水的上游和下游。⑤啮:这里是侵蚀的意思。⑥轮:喻水的漩涡。⑦亟:屡次,时常。⑧款:敲打。⑨私券:私人的借据,指债务。⑩芟:除草。⑪贸财:换取钱财。⑫迥:辽远。
(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2)钴锶潭之水与小石潭之水有何异同?
(3)第二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
周振华
①母亲那年八十。
②就是那一年,她离开了我们。母亲的离开,该不是因为我对她的那声呵斥吧?
③母亲走后我才发现,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包括在自己的儿女面前。
④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晚年的母亲总盼着想多一次见到我们儿女那渴望的眼神,为换取我们对她的好感而极力掩饰病痛的折磨和委屈所表现出的那副卑微的样子,我就无比愧疚,深感刺心戳肺的痛。
⑤小时候,每次吃饭,母亲总先紧让着我们吃,她不急,她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姐姐、妹妹和我,问好吃吗?我们说好吃,她听了就特别高兴。母亲爱为我们做饭,不怕费时费事,当然,那时也吃不到鸡鸭鱼肉。下地收工回来,她不管有多累,身体多不舒服,也要忙着为我们做饭,尽管就那有限的几种粗粮,那也调着花样做。特别是每天中午,她的筷子还没放下,出工的钟声就敲响了,于是,匆忙出门,嘴里还嚼着下半顿饭,或是吃碗酸菜、几块柿子干就当一顿饭。
⑥多少年过去了,那逝去的岁月依然清晰。母亲为我们做饭时的情景,已成为我们思念母亲的一个深深的情结。
⑦母亲老了以后,那样子可不像年轻的时候了,好可怜。可当时我并没有这份强烈的感受,那种可怕的惯性不知给母亲造成心理上的多大伤害。有件事,至今还深深地触动着我,撕扯着我。
⑧记得是一个周六,我们又回到了以母亲为中心的家。母亲经过一个多钟头的忙活,满心欢喜地托着刚出锅的糖饼,像小时候一样呼唤着我们:来!快吃!趁热。不一样的是,她的声调已变得有气无力了,母亲真的是很老了。
⑨母亲强打着精神,坐在炕沿上,呆呆地看着我们,腰已经塌下去,怎么也坐不直了。
⑩那天可能是闹鬼了。让她没想到的是,突然一个硬邦邦的声调从我嘴里脱口而出:妈!瞧瞧您的手!
⑪这简直就是呵斥。因为我看到了,脸盆里的水不够清净,显然之前没有认真对待那双和面的手。母亲没吭声,那神态,像做错了事的孩子。猫着腰赶紧换了盆儿清水,重新洗她那双满是裂纹的手,洗了好长时间。
⑫看着母亲那紧张的神情,我如梦方醒,我怎么会说出那样的混账话!
⑬因为我们回来了,她高兴,她打心眼儿里高兴,所以才强打起精神,让我们歇着,为我们忙活。
⑭她喜欢做我们小时候爱吃的,像拨鱼子、豆面汤、烙糕子、烙糖饼什么的,母亲都特别拿手。尽管每做一顿饭都相当吃力,那她也愿意,她以这种方式盼着我们回来,让我们高兴。她就怕我们离开她,A每次走时都说:“下周早点回来!早点回来!”她的精神寄托,就是有我们围在她身边。再看看母亲那副疲惫的身子,做顿饭不知有多艰难!
⑮我不该那样呵斥母亲。我从小就记着那句话:“儿不嫌母丑!”,今天是怎么了,我这是怎么了!良心让狗吃了!?
⑯又一个周末到了,我们又回来了。我发现屋里墙角的木凳上,摆放着一个新脸盆,盆沿上搭着一条新毛巾,旁边有块新肥皂,盆里的水很清也很凉。这是母亲为我们做饭,为了不让我再那样地呵斥她,精心准备的。
⑰今天母亲又为我们烙糖饼,她依然艰难地忙活着,脸盆里洗过手的水格外的清澈。B但我越发觉得,最不干净的人,是我!
⑱我凝视着佝偻的母亲心里无数次地在说:“母亲!我错了!我不该那样对您!您一定原谅我!”
⑲可能是在惩罚我吧!自那次呵斥母亲后,不久,我可怜卑微的母亲就离开了我们。
⑳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件事我总也不能忘记,我的脑海时常浮现那天母亲卑微的神情。上帝!我真的错了!我知道这样的行径是不可饶恕的!
㉑尽管我的双眼为此时常模糊。
(1)通读全文,概括“我”和母亲之间给“我”最深触动的那件事。
(2)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
母亲经过一个多钟头的忙活,满心欢喜地托着刚出锅的糖饼,像小时候一样呼唤着我们:来!快吃!趁热。
(3)文题为“人老了竟是那么卑微”,文中哪些细节让你看到了这个老人的卑微?
(4)文中A处画线句是母亲的语言描写,请联系语境发挥想象,在后面添加一处母亲的神态描写。
(5)如何理解B处画线句“但我越发觉得,最不干净的人,是我”这一句中的“不干净”一词?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单车岁月
①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②我的单车情结,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改革开放不久,父亲就成了我们村第一个拥有单车的人,当年他凭着外汇券(身在台湾的爷爷所寄)从武汉购买并亲自骑回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单车,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③村人用惊羡的目光看着那辆每天被父亲擦得通明锃亮的单车,父亲荣耀得就像一个凯旋的将军。那时人们出村大多徒步,蜿蜒小路洒满汗水磨破鞋底,少有人能像父亲那样双轮滚滚,铃铛悠悠,来去如风。
④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父亲对它宝爱如命,偶有村民来借,父亲掏出车钥匙后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车被借走后,父亲就跟丢了魂似的。那辆单车也是我们全家的福星,过年过节走亲戚它就成了绝对的功臣,父亲骑着它把母亲、妹妹、弟弟和我,往返辗转地载到大山里的姥姥家。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⑤我第一次学骑单车就骑的是父亲的永久牌单车。那时感觉车座比我的头还要高,现在我都不能想象当时是怎么样驾驭它的,那种双手紧抓龙头、右脚斜穿过黑色大三角架吃力蹬车的姿势,跟舞台上的滑稽小丑无二。学骑之初,父亲为了避免我摔毁单车,天才般地在后座上横绑了一根粗木棍,摔倒后单车才免于噩运。
⑥刚刚学会骑单车的那阵子,车瘾大得出奇,村头的水泥禾场就成了我们放学后的练车场。多少个风霜雨雪的日子,水泥禾场上,我和小伙伴们斜扭腰肢、猛蹬踏板,踩着单车兜圈追逐的欢乐身影,成了村里一道鲜活特异的风景。疯踩踏板,车轮飞转,耳畔风声呼呼,大树房屋极速飞旋,蓝天白云美得像首诗……渐渐地,我们的心不愿再囿于禾场了。
⑦我头一回右脚跨过三角架坐上车座的时候都已经11岁了,那辆已经衰老得不成形状的“永久”,在我上下起伏的蹬踏中歪歪斜斜地朝向那个季节的黄昏行进。那一天,我一鼓作气骑了很远,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我骑了很远很远,渠道边的田埂骑完了,池塘边的碎石子路骑完了,沿途栅栏的泥路骑完了……我在一个长年枯竭的小河边停了下来,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都没有。
⑧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几乎是我这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⑨开始到镇上读书,七八公里,一周一来回,单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展示本领的道具。在女孩子面前双手脱把;把双脚搁到龙头上;或者把屁股坐到后座上去,像只大蛤蟆;或者在脱把的时候,撮着嘴巴悠闲地吹口哨,吹《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花心》……来回的路上,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骑着单车。
⑩岁月轮转,回望旧时月色,那时我们的心清澈如水,没有混浊不堪的世俗。我们经常骑车滞留在路过的仙鹤桥上,各自把单车往桥栏上一靠,就凭栏观看河岸戴着斗笠专心垂钓的人们,那种悠然,那种心安理得,令人心生无限神往。也许半天并没有鱼儿咬钩,也许一个下午钓不到几条小鱼,但他们依然握着鱼竿,不急不躁,静心垂钓。我常常会被垂钓人的那种坦然感染,我感觉到他们钓的其实就是一种心平气和。
⑪到县城上高中后我开始住读,少有机会骑单车;父亲罹患心脏病以后,不敢骑也骑不动单车了。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毛本栋《人民周刊》2017年第11期)
(1)理解下列画线词的语境义。
①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②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2)请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3)请简要说说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情感。
五、解答题
11.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行踪、感受。
发现小石潭→________→介绍小潭源流→________
(2)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任选角度赏析。
(4)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5)通读《小石潭记》全文,可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唐永贞元年(805年)九月,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柳宗
元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永州期间,他寄情山水,排遣忧闷,写下了
著名的“永州八记”。
六、综合读写
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汉字,一个个奇妙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了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识字,更思“知”字,我市某中学将开展以“探秘汉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你也来一试身手吧!
(1)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根据图片字形推知其本义。
这个字的本义是________。
(2)“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今天,汉字中文随着海内外修习者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如果有外国友人来你校考察交流,你将如何向他们介绍你心中的汉字?(要求:至少用一个成语,不超过50字)
13.学习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后,班级举行了“走进小石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名句释景]写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两个名句。
(2)[推介景点]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的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七、写作
14.按要求作文。
请以“别样的乐趣”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D
4.D
5.(1)抒情议论·散文(2)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6.√
×
×
√
7.略
8.钻鉧潭的景色。
前者流急,清澈;后者平缓,清澈。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的控诉。
9.(1)母亲为我们烙甜饼被“我”呵斥手未洗净后格外认真的洗净双手。
(2)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因为我们回来而高兴、激动的神态,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与牵挂。
(3)①被儿子呵斥,母亲不吭声,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
②强打精神为我们做吃的就是为了让我们高兴,让我们围着她,陪伴她。
③精心准备了新的脸盆、毛巾、肥皂为了让我不再呵斥她。
(4)示例:说话时带着哀求的神色,又把征询的目光缓缓地投在每个人脸上,而后竖起耳朵在听似的,像是期待着一声声爽快的回答。
(5)不干净原是指“我”呵斥母亲的手不干净,这里指因“我”不懂得体谅母亲,不懂得照顾母亲的感受,让母亲增加了精神负担,是灵魂和精神上的污迹。表达了对母亲的愧疚和深深的自责。
10.(1)①旧时乡村偏僻、落后,物质匮乏,生活的色彩单一,所以用灰暗。
②既实指自行车的锈迹斑斑,也是指当年的车,旧时的事已经随时光的流逝而不再那新鲜,令人感动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单车”比作“摇篮”,生动地体现了坐在父亲单车上的舒适感受,充分表现了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3)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家乡亲人(父亲)的怀念;对单车陪伴的那段时光的难忘;时代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车的那种快乐一去不复返了;不管什么样的时光都能人相应的成长和收获。
11.(1)观赏潭中景物感受小潭气氛
(2)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
(3)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赏析:抓住游鱼的神态、动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鱼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又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4)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的景物感到高兴;久坐后,感觉四周空旷寂寥、凄清深远,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5)一是受自然环境的感染,初到小石潭时,闻水声悦耳,见潭水清澈,“心乐之”;再见
潭中游鱼相戏,不觉与之同乐;后觉周围环境幽深寂静,不觉心生悲凉;二是受社会环
境的影响,作者仕途失意,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心中不免抑郁,这种抑郁之情虽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获得短暂的排遣,但时间一久,便不免悲从中来。
12.(1)书写:采。本义:上像手,下像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意思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
(2)示例: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
13.(1)示例: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约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绿竹环绕,环境十分幽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4.略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知识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2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
(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二、主旨: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三、一词多义:
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凄清)2、见:A、下见小潭(发现)B、明灭可见(看见)
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9、乐:A、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形容词用作动词)
10、而:A、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B、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C、潭西南而望(不译,表修饰关系)
11、游:A、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B、同游者(游览)
12、环:如鸣佩环(玉环)(2)竹树环合(环绕))
13、为:A、全石以为底(做为)B、为岩(成为)
四、词类活用:
1、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7、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8、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9、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10、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11、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12、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3、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4、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五、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常用义为“往”。
3、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4、闻:古义:听到。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可以。
6、布:古义:映。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今义:允许。
六、词语解释:
【篁(huáng)竹】竹林。【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底】把,用【卷(quán)】弯曲。
【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
【缀】连结。【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隶】随从。【从】跟从。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穿透。【布】照映,分布。【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差(cī)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乃】于是,就。
七、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1、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3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悄怆(chuang4)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
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xx_8xx),原籍河东(今山西省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4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26《小石潭记》教案 新人教
小石潭记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2)参()差()披拂 3)水尤清冽()(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 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 4.翻译。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 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