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苔丝读后感 三篇
苔丝读后感(一)
《苔丝》是哈代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部小说以主人公苔丝的遭遇为主线,描述了美丽的诗化形象与周围的阴暗现实的冲突,具体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侵入英国农村之后,小农经济的解体以及农民走向贫困和破产的痛苦过程,小说通过一个纯洁的女子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的双重迫害的描写,通过对一个女性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伦理、道德和婚姻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实质等作出了大胆而无情的揭露与控诉。
主人公苔丝这一形象也是诗化的形象,她有着诗一般的优美,清新的气韵,也有着诗一般的激情。她本身就是一首非人工的抒情诗,被大自然所创造,被人类文明所扼杀,她本人就是美的化身,被大自然所赋予,被社会习俗所毁灭。小说中尤其是通过安琪克莱尔与亚雷克德伯维尔来突出展现了她诗般的美丽特征,展现了他的火热的爱与强烈的恨,并且通过男性主人公与她交往来集中丰富完善这一形象。安琪克莱尔与亚雷克德伯维尔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苔丝性格典型化的过程中,在苔丝奇异的性格和诗歌力度的认识中发生了作用。
而我,从此篇小说中悲剧的发生告诉我,凡是有小鸟欢唱的地方,总是有毒蛇在嘶嘶叫:当她精神上康复了,动身去塔尔勃塞时,可以在每一只鸟儿的叫声中,听出她对生命的渴望,但鸟儿快乐的音符却很少出现。
苔丝读后感(二)
感觉有点说不清读完《苔丝》的感觉了,好多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有点窒息。
苔丝是个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她家境贫寒,却美貌如花。对于一个自重的穷家女子来说,美貌就意味着麻烦。她吃苦耐劳,却时乖命蹇——初次打工就遇上东家德伯维尔的纠缠。年纪轻轻就失身,怀孕,拉开了她生活的序幕,亦成为她悲剧的开始。人们的歧视,她能顶住,偏远处劳动的艰苦,她也不怕,和牧师出身的青年大学生克莱尔的相爱却压垮了她。新婚之夜,互诉心曲,都端出了自己人生中难以启齿的一段。对等的倾诉却没有对等的结果:苔丝不变初衷,依然怀爱,克莱尔则一反常态,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她。自此,悲剧愈演愈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终于是,不堪刺激的苔丝杀死了德伯维尔,成了一个杀人犯——一个世所不容的美丽纯洁的杀人犯!
老师说过了欣赏任何一部经典作品尤其是社会小说,首先离不开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因为伟大的作品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欣赏《苔丝》也不例外。如果单单从这部作品或者用现代人的观点思维来欣赏这部作品的话,那么,书中的主人公克莱尔委实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他对深爱他的妻子苔丝的抛弃。但明白了这部作品的产生背景,我们可能对于克莱尔不只是指责,或许会有很多同情的成分。《苔丝》描写的是19世纪后期英国农村的生活。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以坚实的步伐向前迈进,许多的偏僻地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这种影响不只表现在农村向机械化和大农业的迈进,对于人们思想的冲击同样是致命的。处于转型期的人们的思想一片茫然,这使得许多思想正在不可避免地被抛弃或者接受。正是这样,苔丝的悲剧显得是那样地催人泪下。这不能怪克莱尔,他也是社会的牺牲品啊!用作者托马斯。哈代的话说,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法则在起作用,兴盛交替,潮起潮落,风水轮流转!这时期思想领域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恐怕莫过于人们对上帝的疑问了,就像克莱尔那样。但是即使是克莱尔这样思想比较先进的人仍旧不可能完全摈弃旧观念旧道德的束缚,这恐怕也是苔丝悲剧的一个缘故吧。试想,在现在,想苔丝这样美丽贤惠的女人即使失身,还有谁会责怪甚至不能容忍呢!何况她是不知情的呢。同时,苔丝成了旧思想的载体。作为一个女人,她得承受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当然,社会压力主要是道德方面的。苔丝遭遇强暴后,村子里的人认为她有伤风化,无不对她另眼相看。甚至,就是她自己也对自己不可饶恕,于是整天蛰伏在家里。她背负了历史的重荷。书中多次谈到她是贵族的后代,这也就意味着她承载了历史的思想及道德观念。她失身于德伯维尔的那段耻辱经历始终是她人生路上的巨大障碍。正是因为它,她迟迟不肯接受克莱尔的求爱。但当她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时,克莱尔却无法再接受她了。总之,她的过失在旧道德看来始终是不可饶恕的!
同时,苔丝也开始初步接受新的思想,这也就是她最终能走出自己的心理障碍的缘故。但或许哈代只是叙事般的描述一个故事,我不认为它仅仅是在叙说一种现象。苔丝的这种转变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不可遏制的冲击力。文中最后提到当克莱尔去巴西之后思想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接受了在以前看来似乎是有些荒谬的事实。或许,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或许,连哈代本人也对这种变革束手无策。于是,他创造了克莱尔这个人物来表达他的这种苦闷。幸好,哈代知道把这种情绪诉诸笔端,要不还真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呢!
当然,这些只是我感觉我们应该读到的东西,但我毕竟不是哈代那个时代的人,就作品本身而言,我无法评价它的社会意义,作品中让我感动的是苔丝和克莱尔的爱情,用惊天地泣鬼神形容也不过分。尤其是在新婚之夜就得面对丈夫的离去,又有多少女人能够做到?苔丝爱克莱尔,爱得发狂。她爱得不仅是他的容貌,不仅是他的琴声,不仅是他能给他带来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欢的歌,连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她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牢记着,奉若神明。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克莱尔问伊兹,那个曾经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为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可以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虽说最后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毕竟还是超越了尘俗,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或许,这种纯洁无私没有感染任何物质侵染的爱情是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应该大力提倡的呢?当克莱尔远去巴西的那段时间,对于苔丝来说可以是暗无天日了,但她对克莱尔的爱始终不渝。她不准任何人侮辱克莱尔,污辱他们那至高无上的爱情。也许有人禁不住会问:用那么仅有的一点卑微的骄傲去支撑昂贵的爱情是否值得?是啊,在这个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呢,更别说要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了。资本主义思想冲击的不只是西方国家,还有东方国家,中国也不能避免。但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思想并存的年代,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对于道德,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抉择?人生往往是无奈的,人不仅要看他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本意是什么,后者才是衡量道德好坏的真正标尺。
当然,《苔丝》的真正价值还有其艺术价值。整篇文章谋篇周密,结构严谨。文中多次运用伏笔,预兆和细节,还有场景的烘托,让主人公的形象鲜活起来。但这些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想或许我可以不予讨论。再说有那么多人在研究了,或许我没有必要再作这些无聊的笑料了。
苔丝读后感(三)
一个原本安静的生命旅程,不料,偏偏遇上了一个撒旦和一个天使,就这样,生命中出现了漩涡,出现了彩虹和闪电。就这样本该安静生活的苔丝就这样走上了不平凡的命运。
我希望我的胸脯将变成你的眠床,让你安睡在莎士比亚的苔丝戏剧中这样陈述。苔丝她的爱,是那样的感天动地,但又深深的印进悲剧的色彩。最后,在某个晴空下,慢慢走上绞刑架,虽然最后是死亡的命运但她在生命的最后又得到了属于她的爱情,虽然看似圆满但她本身所带有的悲剧色彩又是那么的浓烈。
《苔丝》这本书主要记述了一个平穷的家庭的女儿的感情的经历,但这个家庭又是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因为要为了维护那个可笑的面子问题,苔丝的父母只能把苔丝交给那个没落的家族,让她去讨好,让她去为了自己的家庭做出最大的牺牲,不惜让她去嫁给阿里克杜伯维尔,然而,杜伯维尔是一个感情的骗子,在一个夜晚,侮辱了苔丝,就这样,怀着屈辱回到那个平困的家,后来竟发现自己怀孕了,生下了那个有着黑色回忆的孩子,但是上天并不喜欢这个孩子,最终让这个孩子在一个夜晚死掉了。于是苔丝选择了逃离去了另一个牧场,这时他又遇到了她的天使,安琪儿克莱尔。两人经历一段曲折后,最终结婚,但苔丝不想隐瞒恋人自己曾经失身的经历,所以就说了,但结果是丈夫接受不了,所以两人的爱情就这样暂时的结束了。苔丝回到家,只有羞辱和绝望。在以后她去了另一家农场,迫于生计,她四处打工,却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碰上了杜伯维尔,在他的诱惑下成立她的情妇。再后来,克莱尔想通后回来寻找苔丝,但一切都是那么的晚了,苔丝与他想面对而立,却再也回不到最初,在克莱尔转身离去的一刹那,苔丝原谅了他。回到房间,苔丝不能容忍杜波菲尔对克莱尔的侮辱,杀死了他。就这样,她转身去找了克莱尔,最后两人和好了,虽然在三天后,警察带走了苔丝,但苔丝却微笑着面对。
太阳升起了,这座城市沉寂了。
苔丝是伟大的,因为她的爱情,但又是可怜的,以为世俗的约束,因为在那个年代,男人们对自己的放纵觉得理所当然,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却是专属自己,他们眼里容不进沙子,如果当初,克莱尔能够理解自己的妻子,那么,一切都不会失去。
美丽的苔丝,也许因为自己的美丽才让自己陷进这场纷争。但美丽又怎能成为苔丝的错呢。
这点应该值得思考吧。
第二篇:《苔丝》读后感
《苔丝》读后感
不论我犯过什么错,你都会原谅我吗?
——题记
苔丝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的乡村女孩,由于父亲意外得知自己是名门望族的后裔,就派女儿苔丝去同族的亲戚家里认亲,顺便救济一下他们。苔丝硬着头皮去了,在那里见到了亚雷克,并替他们养鸡。在这期间,亚雷克不断表达他的爱慕,可是他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苔丝对他只有厌恶。没想到,亚雷克竟设法玷污了苔丝。之后苔丝因怒回家,却怀了孕,还生下了一个孩子。可她的孩子不久因病夭折。她又去了奶牛场,在那里遇到了克莱尔。他是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热爱大自然的人。他被苔丝那高贵的气质和迷人的外表折服,于是二人结了婚。苔丝的内心一直很矛盾,她不知道是否要将那件事告诉他。最终理智驱使她说出了真相。克莱尔十分生气他离开了苔丝,去巴西做生意。在这期间,苔丝的生活越发困难,父亲病故,村人驱逐。在这时,亚雷克却出现了,他做了传教士,可一看到苔丝,宗教就不复存在了。他答应给苔丝和她的亲人们优越的生活,他还不断的说克莱尔的坏话。最终,苔丝迫于压力与亚雷克成婚。而此时的克莱尔也终于能够放下仇恨,回来寻找苔丝。
新婚后的苔丝再次见到克莱尔十分的激动 但是她反复地说着“太晚了!太晚了!”苔丝再也忍受不了亚雷克对克莱尔的诋毁,一刀杀死了亚雷克,与克莱尔私奔。不久,苔丝被警察抓到,处以死刑。
托马斯。哈代以他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苔丝这一复杂的形象。
苔丝她是一个有向上精神的人。在当时,她的孩子夭折之后她还是能勇敢的面对,去奶牛场工作。在克莱尔离开她后她也同样勇敢地面对,坚信克莱尔会原谅她。
她是一个十分有尊严的人。她即便是穷的的分文没有也不去公公那里要一分钱,她也没有把丈夫给她的珠宝变卖。
她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她看到丈夫回来后勇敢的对亚雷克反抗,她为了丈夫可以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
但是,同时她还是一个太善于忍让的人。她的丈夫离开她,去巴西之后,如果她可以早些给丈夫写信,丈夫或许就可以马上回来。甚至是他们在分别之时她能说一句求得原谅的话,丈夫绝不会去巴西。她总是以为“那是我应得的,我没有资格求得他的原谅。”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这份凄楚的爱情而深感惋惜。苔丝与克莱尔虽然分别,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对方。他们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也是他们本该最幸福,人人都羡慕的时光分别。但是,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到了一起。苔丝的妹妹丽莎代替了姐姐陪伴在克莱尔身边。而这也是苔丝的遗愿。
他们的爱情如此的跌宕起伏。我不断地回想着苔丝问克莱尔的一句话:“不论我犯过什么错,你都会原谅我吗?”
但愿今日再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能够说到做到!
第三篇:苔丝(读后感)
2011.7.17 读书心得之《苔丝》
《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写的一部关于一位乡村少女的经历。通过本文的主人公苔丝从一位少女到一位成熟女性一直到无法接受这个社会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杀死伤害她的人最后自愿去服刑的故事。我认为文章应分为三大部分:
苔丝一位纯洁的少女受母亲委托由于家里贫穷派她去远方的“亲家”斯托克杜伯维尔的一位有钱人家,而这位有钱人伤害了苔丝的纯洁。或许应该说作者通过写这位有钱人居住的环境以及他身边的妇女反映苔丝的年少和纯洁,不过可惜,无论是什么,这一切仿佛是苔丝太特殊化了。对于我们这个年代或许这些少女很多,但是作者正想通过苔丝纯洁的心灵说明当时的人们的思想是什么?而有钱人家又在做些什么?又由于苔丝无法接受自己所受的伤害,为了不愧对自己的良心,她选择离开。而从她的离开也可以了解到苔丝并没有被这个社会所打到,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所作所想。通过回来后母亲对此的反映,原本以为苔丝能与“亲家”结婚的母亲对苔丝的失望,也可看出尽管母亲并没有认同这个社会,但是也在渐渐被同化。
第二部分主要写苔丝在离开“亲家”后去到挤奶厂干活,而被善良的克莱尔发现。克莱尔是一个思想十分传统的人,在一次偶然机会遇见了苔丝,并真心喜欢上了纯洁的苔丝,苔丝并不想伤害他,但是因为自己也喜欢上了克莱尔,最后她的良心让她这么做了。她以写信的形式告诉了克莱尔,自己已经不再纯洁的消息。或许是上天的恶作剧,也或许是作者托马斯哈代的特意著作,克莱尔在临结婚的前天晚上并未收到苔丝的来信。第二天他来接苔丝,苔丝起初以为克莱尔理解她了,但当知道信并未收到时,她犹豫了。尽管她还是与克莱尔结婚了,在晚餐苔丝的心情也更加的不自在,她正准备亲自告诉克莱尔,结果克莱尔却陈述了自己以前也因为一时的无知,做了对不起一个女生的事。苔丝并没有介意,因为她同时也说想告诉克莱尔自己相同的遭遇,她以为克莱尔也能接受,只是克莱尔是个传统的人,他不允许自己的女人不纯洁,他对自己的遭遇已经后悔莫及又怎么能原谅相同遭遇的苔丝呢?所以新婚当晚,他们分开了。
如果说第二部的故事是浪漫型的,那么第三部就是苔丝的悲惨。克莱尔的离开让苔丝十分心痛,而且逐渐的更加痛恨当时的自己,尽管没有别的方法可挽回。起初她还是写信给克莱尔的家人,逐渐见到回信都没有,渐渐失望了,她一直等待,等待克莱尔的回归。可是等回来的却是那位“亲家”的有钱人,有钱人不断刺激苔丝,告诉她克莱尔不会再回来了,并不断威胁她,最后,毫无办法的苔丝,对社会渐渐绝望的苔丝,离开了挤奶厂。每个故事都有好的结局。在苔丝来到了自己毫无期待的地方,麻木度过日子时,克莱尔明白后回来了,他想找回苔丝,最后千辛万苦来到了那里,却看见苔丝已经不再如以前一般对世界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她毫无生机的眼神中看到克莱尔闪动了一霎那的火光,便熄灭了。克莱尔失望的离开,而苔丝最后她选择了跟随克莱尔,一直等到那天警察逮捕她,她没有挣扎,平静随和地跟随警察离开了,苔丝最后平静或许应用快乐面对死亡。
文章曾经的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托马斯哈代他似乎是写苔丝的一生,其实也是描绘当时年代的那种腐败思想,和当时男人与女人的地位。一个好好的女孩就这样被毁了,作者对这种事情因为感到愤怒,并把苔丝化作为他,最后勇敢的为爱为不让人瞧不起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她勇敢的选择了她所想要的快乐。尽管面临死亡,但是她很快乐,正如文中说的她对克莱尔说“现在我不会活到你瞧不起我的时候了!”其实苔丝很渴望的事情很简单,却也十分容易的被践踏了。没有人比她更伟大,她对自己认为快乐的事已经超越了死亡,她愿意为此一搏了。其实就算不是克莱尔,她苔丝仍旧会这么做,因为她所渴望的已经超越了爱,而是一场战斗,一场尊严的战斗。
第四篇:苔丝读后感
苔丝读后感
苔丝和命运
我从来不相信命运这个东西,但是看完苔丝之后,我不得不给自己的判定打个问号。苔丝,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孩,美丽、温柔、端庄、孝顺、善良、勇敢„几乎一切美好的品质的集中体,可是最后给众人的印象却是放荡、失贞、残忍„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巨大的反差?我想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苔丝原本可以像其他女子一样过着快乐的生活,虽然穷了点,但是至少可以活下去。但是,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她的家庭却是贵族的后裔。于是她被家人安排去认亲,被家人说服留在“亲戚”家工作,以至于被Alec施暴。她可以反抗,但是却无力反抗,众人的嘲讽,家人的无情让她束手无策,于是她被迫躲避,也许又是命运的捉弄,她遇到了安琪儿,但是当她认为可以安静的过日子时却在新婚前夜被抛弃,此后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父亲母亲的相继离去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我想那个时候苔丝应该是近乎绝望了,家人的离去,丈夫的抛弃,以及生活的窘迫压得她好痛苦,于是她选择了放弃挣扎,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她又被迫回到了自己憎恨的Alec身边。但是,命运好像又跟她开了个玩笑,她最爱的丈夫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也许是苔丝看到了希望,她最后做了自己唯一的一次反抗,但是也正因为这唯一的一次让她失去了生命。
毋庸置疑,苔丝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一生一直是被动的,而她唯一的一次反抗的结果就结果了她的生命。与命运相比,她太渺小了,苔丝的悲剧也许是时代造成的,时代的黑暗给投机取巧者带来暴富,给善良者带来不幸,也许有点以偏概全,但是确实逃不了这个歪理。
与苔丝相比,我是幸福的,没有她那样的家庭,没有她那样的遭遇,但是我又感觉自己的不幸,与苔丝相比,我感觉自己太渺小了,面对重重挫折,我总是不停的抱怨,不停的找借口,不停的推脱,很少有勇气直面困难。哈代想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时代,更是一个光明的开始。他那个时代需要苔丝,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需要苔丝。
苔丝的死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对命运的不屈,我们需要这种不屈的灵魂。
第五篇:苔丝读后感
《苔丝》读后感
《苔丝》只要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个被误认为武士后裔的贫苦农民家的姑娘苔丝,被邀请去贵族德伯家当佣人,帮他们管理鸡舍,后德伯家不学无术的少爷亚雷将苔丝诱奸。苔丝不能忍受,返回了家,去一个农场当挤牛奶的工人,在农场里苔丝与教士儿子安琪儿相爱。在安琪儿与苔丝结婚的前一天晚上,苔丝把失身于安亚雷的事告诉了安琪儿,安琪儿不能忍受,出国去了西班牙。苔丝从农场颓丧地回了家,没有得到安琪儿的一点消息,在这期间,亚雷不断想办法来帮助苔丝,亚雷骗苔丝安琪儿再也不回来了。过了八年,安琪儿原谅了苔丝,他回来找苔丝,而而苔丝已经和亚雷同居,两人生活在一起了。苔丝终于鼓足勇气,拿枪杀死了亚雷,跟着安琪儿走,而等待苔丝不久的,是阴森森的监狱。
《苔丝》里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哈代描写的农场,教堂,农村的舞场……像一幅幅秀丽明净的画面,带着浓郁的田园风光,风俗味也极浓,逼真生动,让人感觉像在19世纪末的英国乡间旅游了一遭。
苔丝是一个纯洁美丽,善良能干,淳朴端庄的农家姑娘,故事要从苔丝不小心导致家里的那匹马死亡开始。马的死亡使原本贫穷的家里雪上加霜,而被认为是武士世家认识本家,成了悲剧发生的契机。苔丝被父母命令去亚雷家当佣人,而苔丝当时,心里极不愿意,而苔丝当时没有表示出反抗,也许是因为当时家里情况所迫,苔丝顾家,而苔丝甚至连一句不愿意去的话也没对她父母说,可见苔丝当时的思想是不成熟,反抗性极低的,是任意听从安排的。
苔丝到了亚雷家,本想在这里好好工作,好好管理鸡舍,也为家里解决一些负担,而被不学无术的贵族少爷亚雷看上。亚雷是个吃喝嫖宿无恶不作的坏人。
在一次出游,在浓雾迷漫的树林里,亚雷终于如愿所偿,他诱奸了苔丝。这是罪恶开始的根源,苔丝受到严重打击,怀着辛酸,失落颓丧地回了家。
苔丝终于又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个农场当挤牛奶工人。在这优美秀丽的田园里,苔丝勤劳热情的工作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她遇上自己的真爱。安琪儿是个教士的儿子,他英俊潇洒,精明能干,精通音乐,是管理农场的一把手,深得大家的信赖和赞赏。在相似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下,在无忧无虑的的田园生活里,两人开始甜蜜的热恋。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安琪儿向苔丝求婚。苔丝心里既兴奋又有些失落,她不知该不该把自己失身于亚雷德的事告诉安琪儿。徘徊啊徘徊,她尝试写信告诉安琪儿这件事,而安琪儿没有注意到那封信。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苔丝终于把这件事告诉了安琪儿,而安琪儿不能接受。他失望又彷徨,梦游,矛盾又痛苦。最后安琪儿选择离开,他出国去了西班牙。
如果说亚雷使苔丝失身给她带来身心上的沉重打击,那么,安琪儿的离开不仅是悲剧的再次上演,是残酷的撕开苔丝刚刚治愈好的伤口。苔丝忍受着这么大的打击,再次返回了家里。而正在这时候,苔丝家里的房屋被政府收回,他们一家原本很贫困,现在又变得无家可归。在这最困难的时候,亚雷出现了。亚雷不断地去找苔丝,帮助她,要苔丝一家暂住他家的房子,苔丝拒绝了。后亚雷一直暗中注视着苔丝,偷跟着苔丝到他们租房的地方。亚雷是否转变了呢?亚雷是否变好了呢?我想是的,一个不学无术,整日吃喝嫖
赌的坏蛋,却能一直暗中默默观察帮助着苔丝,与苔丝同居直到安琪儿回来时,他应该是转变了。而作者安排的亚雷,是贵族阶级的代表,这个改变,始终改变不了贵族的本质特性,虽然在苔丝最艰难的时期,亚雷给予苔丝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也体现了亚雷在一定程度上负责任的道义感。
而苔丝,在最苦难时亚雷的不断帮助下,却接受了亚雷,与他生活在一起。我想,苔丝接受亚雷,是没有选择的选择,结合当时苔丝一家贫苦的境况,又被政府收回房屋,苔丝又是一个善良顾家的姑娘,亚雷又不断骗苔丝安琪儿不再回来了,苔丝接受亚雷这也是可能的事情。然而,爱情,是世间一种伟大的感情,苔丝能因为这些而放弃自己的真爱吗?苔丝实际爱的人是安琪儿,亚雷是苔丝厌恶伤害过她的人。这样看,又看到苔丝对爱情的摇摆,不坚定,不成熟,反抗力的弱小,而这一切都不是她能够主宰的。
相对于亚雷,作为教士阶级的代表安琪儿,他在将要与苔丝结婚最关键的时候,却放弃了苔丝。苔丝一心一意对安琪儿,与安琪儿有过那么长时间美好真挚的一段感情,安琪儿却这样对待苔丝。在安琪儿出国在西班牙的八年,他没有与苔丝联系过一次,更没有给予苔丝丝毫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他把自己的世界当做没有存在过苔丝这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安琪儿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我想这除了与安琪儿自身性格缺陷有关,还与他有一名教士的父亲有关,安琪儿应深受到父亲的影响,也深受当时宗教思想、传统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传统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宗教思想,扼杀了安琪儿和苔丝的爱情。安琪儿出国八年后,他后悔与苔丝分手终于返回来找苔丝。哪知道,苔丝已经与亚雷生活在一起。
在这时,也就是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给了一个出乎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苔丝终于鼓起勇气,奋起反抗,她拿手枪,枪毙了亚雷。苔丝拉着安琪儿的手,与安琪儿逃离,她忘记世间,忘记空间,忘记一切地与安琪儿在一起,像他们在农场时那样。两人逃到太阳神庙处,一个晚上过去了,在太阳光照耀在苔丝脸上的时候,在她睫毛上还挂着闪烁的露珠的时候,在苔丝身心疲惫近乎精神错乱,她偎依在安琪儿的怀里,喃喃的说,天亮了吗。这时,逮捕苔丝的士兵慢慢地向他们走来。
全书看到结尾处,真的感动。感觉苔丝先前在爱情里的徘徊挣扎,苔丝被命运摆布,苔丝的软弱,不能自主自己的命运,苔丝的矛盾行为,彷徨无助,一下子有了一个依靠。苔丝终于从不自觉的软弱,走向勇敢,走向成熟,毅然反抗。感觉小说前面所有所写全为结尾做铺垫,只有结尾处苔丝所作所为才最正确,最符合人的本心。在结尾,小说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想小说结尾处蕴含着多重象征意义,苔丝和安琪儿逃到太阳神殿被抓走,这与《巴黎圣母院》里艾斯美拉达逃到圣母院而当时国家规定官兵不能进入,于是艾丝美拉达暂时得救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想要告诉的也许是:上帝已死,能拯救自己的只有人类自己。这里凸显了人的难能可贵,人的精神,歌颂了伟大的人性,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