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党支部发展历史
网络党支部发展历史
网络党支部发展史可追溯到2001年。王增弘的启蒙老师孙尚举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政治工作网站。(非英特网,属于军队内部局域网)他还将连队支部建立到了政治工作网站上,这促使他成为军队政治工作网创始人。因此,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首个网络党支部的主要创始人有王增弘、孙尚举、刘俊韬。
网络党支部,是指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成立非实体的党支部,通过线上工作实现对站内党员的管理。这一新概念,2013年12月由退役军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王增弘正式提出。并以5星党支部筹备小组的名义,开始在5星文学网试行。
国防大学主修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硕士研究生、从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近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刘俊韬表示,5星文学网成立网络党支部,还把网络党支部关联到手机网络上,这一经验做法,是网站建设亮点中的亮点,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创举。通过手机论坛,规范党员作家的创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创作的方向和格调;定期开展网络党课教育,向非党员作家宣传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他们还计划申请权限,为在站内发展作家党员创造条件。
网络党支部的发展过程
网络党支部的经验做法可追溯到2001年。
2001年,成都军区某部一位叫孙尚举的士兵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政治工作网站。(非英特网,属于军队内部局域网)他还将连队支部建立到了政治工作网站上,这促使他成为军队政治工作网创始人。
2005年,王增弘入伍后,受到孙尚举的启蒙和影响,王增弘开始踊跃于军队政治工作网。王增弘对这一网络党建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和理念创新。他首次提出在英特网建立非实体的网络党支部。
2013年,王增弘退伍后,查阅了《党章》党内法规、政策文件等大量文献资料之后,首次以论文的形式提出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建立(非实体)既无实体党支部作为挂靠的“网络党支部”的党建创新理念。2014年8月8日,王增弘创办的5星文学网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审批,5星文学网开始迅速发展。从军队退役的王增弘看到商业文学和伪文学滥竽充数,各类商业广告信息、不良信息几乎覆盖网络,严重影响了网名的正常阅读。
王增弘开始呼吁网友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而著书立说、研究创作。
但是很多网友并没有理会这一提法。王增弘意识到,原来很多网友没有像自己一样接受过党和部队体系的教育,于是他决定在网站内成立一个网络党支部,通过党员作家来引导网络写手们正确写作,正确发布信息,并在网络上进行一些党的理论教育。
网络党支部主要创始人
创始人一:王增弘
王增弘,笔名:易白,字一心,1986年出生于广东汕头,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从军队退役的一个博学者。中国互联网领域首个网络党支部理念的提出者、创始人和推动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和传播者。他除了是画家、诗人、作家,剧作家,同时也是词人、作曲家、歌手、哲学家、思想家、文艺评论家、设计师。许多主流媒体曾对他进行采访及报道,其艺术天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广誉艺术天才。也使得他成为解放军部队唯一典型的80后艺术家。现系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成都军区分院)画家、普宁易学研究院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当代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5星文学网创始人兼首任总编、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主席、国际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创始人二:刘俊韬
刘俊韬,笔名春晨,山东莱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防大学硕士研究生,主修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硕士研究生、从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近20年,中国互联网领域首个网络党支部创始人和推动者。1972年6月出生,1990年3月入伍,1991年4月入党,服役25年,长期从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历任政治指导员、干部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军区机关业务处政治协理员、旅副政治委员,陆军上校军衔,2014年转业地方工作,现就职于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中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入伍后挚爱军旅文学,发表作品近300万字,著有刘俊韬军旅文集《春风化雨润兵心》《兵心兵语》《和新战友一起成长》3部,著有《梦回连营》《下连》等中篇小说3部,主编、参与编著《养心铸魂》《军营新格言》《60个怎么看60个怎么办》等专著6部,担任全军政工网“军旅文学”频道远程主编近10年,多次受邀参与总政宣传部写作组编写全军通用教材和理论读本;担任多年党委委员和纪委书记,精通党务和纪委工作。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国互联网文学联盟副理事长兼政治顾问。
创始人三:孙尚举
孙尚举,1975生于江苏徐州,现居四川成都,中国共产党党员。军队政治工作网创始人,四川文化网创始人,中国互联网领域首个网络党支部创始人和推动者。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理事会理事,先后在中央级媒体发表小说、新闻作品100余篇,多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3次被军区表彰为政工网建设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联合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人才优秀奖三等奖。现为某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
网络党支部的理念形成
为了成立这个网络党支部,王增弘翻阅了党章并学习了大量党内法规文件,可是没有找到关于规范和指导网络党支部建设的文献资料。为此,王增弘先后咨询了老部队政治教导员万全亮、原成都军区战旗报社长南远景、国防大学主修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硕士研究生刘俊韬。
一位部队的老领导告诉王增弘:这个理念很好,因为现在很多人在外打工,没有办法过上党组织生活。也有很多人将党籍转到临时居住地,但因为大城市交通拥堵,生活紧张等原因没有过上党组织生活。成立网络党支部,党员和党员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无界限,无距离地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在精神思想层面上,可以及时的过上党组织生活,及时接受党的政治理论熏陶,还可以互帮互助。
王增弘开始为其5星文学网成立网络党支部做准备工作,国防大学主修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硕士研究生刘俊韬、军队政治工作网创始人孙尚举,以及来自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和5星文学网的黄大谷、张和平、张和平、丘文亮、杨佐琪、王学玉等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也纷纷加入到网络党支部建设的网络在线研讨中,建立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首个网络党支部的理论体系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形成。
网络党支部的经验做法
在部队老领导的鼓励下,王增弘根据《党章》规定,到所在地街道办,申请成立实体党支部,准备先成立实体党支部,然后再以线上网络党支部挂靠线下实体党支部的名义在网络上开展工作。
当地街道办联络员接到王增弘的电话咨询和正式申请书面后,及时作出反应,并默许王增弘就此提法,先成立网络党支部筹备小组。王增弘在网站上挂起了网络党支部宣传标语,并结网站名称,取了个响亮的名称:5星党支部筹备小组。
许多党员作家纷纷响应,加入到5星党支部筹备小组的工作中。他们不仅在网站论坛内开辟了“网络党支部”专区,还分别开辟了5星党支部、党员学习室、党员俱乐部、党员会议室等版块,还定时在网络上宣讲党的理论和政策法规。还将网络党支部建立到了手机论坛上,方便网友通过手机学习讨论党的理论和政策法规。并针对网络党支部这一创新理念,参考《党章》等党内法规文件,结合网站内网络党支部的实际工作,和网站上的党员作家们初步讨论拟写了《网络党支部党建经验总结》和《5星党支部章程(初稿)》两部重要的党建文献资料。
5星党支部筹备小组还聘请了国防大学主修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硕士研究生刘俊韬担任网站的政治顾问,指导网站的党建工作。
网络党支部的经验创新
王增弘拨通了部队老领导的电话,部队老领导认为,王增弘提出的这一创新理念是属于正面和积极的,对于推动网络健康发展,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也能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给在外的党员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感。
国防大学主修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硕士研究生、从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近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刘俊韬告诉笔者:5星文学网成立网络党支部,还把网络党支部关联到手机网络上,这一经验做法,是网站建设亮点中的亮点,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创举。通过手机论坛,规范党员作家的创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创作的方向和格调;定期开展网络党课教育,向非党员作家宣传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他们还计划申请权限,为在站内发展作家党员创造条件。
网络党支部的理论总结
王增弘在开展网络党支部党建工作过程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结合网站办网特点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而著书立说、研究创作这一提法,和资深党建工作者刘俊韬反复研讨,撰写了网络党建工作方面的心得体会文章,他们总结道:网络党支部是指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成立非实体的党支部,通过线上工作实现对站内党员的管理。
建立网络党支部历史依据
【遵义会议】1935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早有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先例。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建立网络党支部党章依据
【行动指南】十八大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引《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第一章<党员>第二条第二句)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引《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第二段)
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引《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第一章<党员>第三条第三小节)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引《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第二条)
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引《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第四条)
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引《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五章<党的基层组织>第二十九条)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团结党外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引《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九章<党组>第四十六条)
建立网络党支部政策依据
【党建参考】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社会团体在筹备过程中就应考虑建立党组织问题。业务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应了解和掌握社会团体的情况,对应当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而没有建立的,要帮助其尽快建立。(引《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文第一条第二段)
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引“2013年3月1日,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引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习近平指出,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党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指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引新华网2015年02月15日新闻《习近平在七大会址论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考验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运用过去积累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引《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遵循——总书记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
建立网络党支部法规依据
【党内法规】全国性的重要文化组织、社会组织,经党的中央委员会批准,可以设立党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组织,因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立党组。
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引: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三条)
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对象是:(一)民主党派成员;(二)无党派人士;(三)党外知识分子;(四)少数民族人士;(五)宗教界人士;(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九)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十)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十一)华侨、归侨及侨眷;(十二)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统一战线工作对象为党外人士,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引: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一章总则第四条)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导机关中,有党员领导成员3人以上的,经批准可以设立党组。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政协、法院、检察院和工会、妇联等人民团体,一般应当设立党组。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经本级党的委员会批准,可以设立机关党组。县级以上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可以设立党组,但按照规定应当设立基层党组织的除外。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管金融企业,经党的中央委员会批准,可以设立党组,但其下属企业一般不再设立党组。全国性的重要文化组织、社会组织,经党的中央委员会批准,可以设立党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组织,因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立党组。(引:《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第二章<设立>第五条)
建立网络党支部理论依据
【理论参考】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网络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也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深刻影响。信息化时代,实现网络条件下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网络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也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深刻影响。信息化时代,实现网络条件下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网络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党建工作必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引江西日报《网络条件下党建工作的创新之路》)
台州市开展创意党组织生活,建立了网络党支部、网络党小组,健全经济链与组织链双链融合的组织生活架构,推行“微生活”、组建“红色微信生活圈”等,使党组织生活嵌入到党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还将线上组织生活延伸至线下,设置“心理疏导”网络平台、设立网上“心愿墙”等。
丽水市针对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兴起的现状,依托网上创业俱乐部、网商协会、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等建立党组织,通过“网上+网下”互动,激发党员青年创业活力。在网上,党组织书记牵头建立QQ群、微信群30多个,定期发布青年关注的党建信息、网商动态,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网下,党组织牵头开展网商达人秀、志愿服务、“赶街”帮扶等活动,助推农村青年创业成才。(引2015年12月17日新华网转浙江日报文章《网络党建创新意》)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和方法,依托党建微博、微信、网站、移动手机客户端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和联系服务群众的信息化、便捷化,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党建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作为基层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创新方式方法,为智慧党建贡献力量。”(引深圳特区报2015年05月24日刊发《腾讯公司党务工作者赖燕青代表: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一文,腾讯公司党务工作者赖燕青的观点。)
第二篇:网络党支部
网络党支部
【上传下的】 中央山东省济南大学
【在线学习】 党员书屋流动党员之星
【活动剪影】教职工党支部低年级学生党支部
【党员服务站】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法律支援解难直通车
【支部公告】
【支部简介】
网上党校。图片展: 党校风采,党员精神,党员思想碰撞,党员作风。电子阅刊: 党校动态,党校精神,党校解读,文件通知,学习资料。党员日记: 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精神体现。
第三篇:美国经济的发展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美国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讲授新课:
把“硅谷”并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兴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由此导入新课。先指导学生看书,制表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时期 表现(特点)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一、战后的繁荣 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新经济的出现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
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P50页图片说明的问题:
“互联网”显示了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说明美国高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强以及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
组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点”时,注意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例如“特点”,从发展过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从实力地位上看,尽管发展出现波折,但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从主导产业上看,经过了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学生认识: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讲授新课: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战后西欧和日本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
一、欧洲的联合
西欧:是指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1.英国战争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2.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3.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
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条件是西欧国家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客观条件则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当然,美国对西欧的援助是为了控制西欧,西欧接受援助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外部条件。欧共体的产生:
“欧共体”的背景,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所以说“欧共体”是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日本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
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匈牙利改革,并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对匈牙利的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到80年代末出现了东欧剧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归纳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匈牙利的改革。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
讲授新课:
回顾二战后欧洲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地图明确东欧各国的地理概念。指出80年代末这些国家风云突变,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提出问题: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 引出本课将学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
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提问: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让学生举一例,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各国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也是较早的。(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匈牙利事件”的介绍及本课引言部分,了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讨论: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的改革举措。改革的各项主要措施教(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列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提问“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大。(结合课后“自由阅读卡”简单介绍“布拉格之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二、东欧剧变
先介绍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的情况。可提供一些历史照片,反映出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剧变后国家名称发生了变化,更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阶段,直至近年来才出现经济复苏。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如: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时说: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1、思考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2、启发学生思考:“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3、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组织学生讨论。如:(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史上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3)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4)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的以下线索:
(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
(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印度经济发展成就。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2(2)印巴冲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组织讨论。如:(1)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2)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结合地图概述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4)结合课外阅读,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在理清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主要线索的同时,重点介绍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政治军事地位和经济价值:
(1)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2)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于1869年11月17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3)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情况。埃及率先发起了独立运动,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挫败英、法、以的联合军事干预。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统治的最终崩溃。
(4)纳赛尔的主要贡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展示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情况。
第一,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玛”号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罗拉多海滩登陆,展开了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卡斯特罗等人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败了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问 “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第一,结合地图指出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第二,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第三,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第四,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
第四篇:网络党支部、党员自查报告
计算机学院关于开展创先争优党支部、党员的承诺的自查报告
计算机学院2009级网络党支部成立于2011年10月30日,目前有11名成员,包括刘炜航,魏青青,董婉君,李志强,李梅,曹偲婧,李丹,严亚波,郑彬,刘坤,肖坤。
网络党支部自成立之初,我们就要求每个党员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党员同志共同做出承诺: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党员督促本宿舍成员按时上课,无迟到、早退现象;努力学习,争取在本次英语六级考试中通过,并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在专业前30%;积极参加一些科研竞赛类活动,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本学期,网络党支部针对以上承诺开展了一些活动,来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党支部在网络专业成立了网络专业学习小组,以党员同志带头,以学习成绩优异者为骨干,以学习小组长、副组长为组织者,以宿舍小组长为基础的层次结构,来深入开展学习方面的帮、扶工作,使得网络工程专业的整体学习风貌上一个台阶。
我们党支部还邀请了08级的学长和学姐,开展了经验交流会,学长对关于考研、就业等问题中学生们存在的疑问进行了解答。会议十分非常成功,同学们也得到了很多帮助。
除此之外,每位党员同志也都按照自己的计划与要求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党员同志在同学之中也体现出了党员的先进性,积极带动网络专业刻苦学习的风气。并努力为大家服务,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同时也不忘记自己的学习,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真正的从行动上起到带头作用,体现了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应具有的素质。
网络党支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努力的为大家服务,不足之处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预祝网络党支部能够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集体。
计算机学院2009级网络党支部2012年1月2日
第五篇:遥感发展历史
遥感发展历史
任何一门科学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一致,不可 能超越时代,遥感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是与传感技术、宇航技术、通讯 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联系,与军事侦察、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利用 和全球变化的需要相适应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普通照相机和飞机的基础
上,一些新的信息探测系统相继出现。人类观测电磁辐射的能力从可见光扩展到 了紫外、红外、微波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 到数据(非图像);平台由汽车、飞机发展到了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这就需 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过程。1960年美国学者
伊林L.布鲁伊特(Evelyn L..Pruitt)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这一名词被正式通过,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但是,在遥感一词出现以前,就已产生了遥感技术。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 三个阶段.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和航天遥感阶段。
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英文是“remote sensing”,意即“遥远的感知”,在日本叫“远隔探
知”或“远隔探查”。其科学含义一般理解为: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也就 是说:不与目标物接触,凭借其发出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所以有人将遥感技术 作为一种侦察技术。
根据遥感的这一概念,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遥感本领。例如,人的眼睛识 别物体的过程就是一种遥感过程,它是靠物体的色调、亮度,以及物体的形状、大小等信息,来判定物体的属性。蝙蝠能发射超声波,并用接收到的回波来判断 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属性。现代遥感技术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遥感现象和过程 而产生的。
目前,对遥感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 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 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 理论与技术。随着窨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在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
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谱从可风炮发展中国家到红外和微波,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元也从地面80m*80m,30m*30m,20*20m,10m*10m,6m*6m。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和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受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而且,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受试验。
近十几年来,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多种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如假彩色合成仪,密度分割仪,TJ-82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微机图像处理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