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传媒法律法规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4 03:0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大学传媒法律法规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大学传媒法律法规复习提纲》。

第一篇:北京大学传媒法律法规复习提纲

题型:

1名词解释(如:作品)2.论述题(根据法律原理阐述)3.列举法条,进行理解、分析 4.给定材料、案例,利用法律原理分析(思路和理解都很重要)。

1.宪法部分

1)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美国新闻自由的法律根源:“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3)清楚和即刻危险(clear and present danger):的原则系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HOLMES)在1919年的Schenck v.United States案中提出,此案涉及对一战期间本案被告Schenck的行为是否要根据1917年美国的《间谍法》定罪的问题。在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Schenck通过印刷、散发传单等活动,恶毒攻击美国的兵役法政策,鼓动人们抵制美国政府的征兵计划并号召人们反对美国政府出兵欧洲,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Schenck的行为受到美国政府的指控,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时,在Schenck为自己开脱罪责的理由中,有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和出版自由。但该理由没有被法院接受。霍姆斯法官在判决中写道:“宪法对言论自由最大程度的保护,也不会 “保护一个在剧院错误地高呼失火并引起惊慌的人”。“法律甚至也不会使某个人免受某个禁令的限制,该禁令禁止他说出所有可能引发暴力的言词”。

尽管美国宪法在1791年就将国会不得制定剥夺人们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写进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但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最高法院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1919年的Schenck v.United States案,标志着美国最高法院开始通过具体案件,探索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具体含义。在本案当中,霍姆斯法官认为,言论是否应当受到宪法保护,还应当考虑发言者发言时所选择的具体场合和言论可能造成的危害。如果发言者发言时选择的时间、地点和受众(本案中的将要应征入伍或已经在军队中服役的军人)等几方面的因素所组成的场景变量完全有可能或将要导致人们采取具有破坏力的暴力行为,国会就有权通过立法或法律的实施来禁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反之则不应当对之采取立法或行政措施上的限制。在本案中,鉴于被告的行为旨在引起清楚和即刻危险的行为,被告的行为最终被裁定为有罪。

4)思想市场:

渊源: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大法官霍姆斯1919年在亚伯拉姆诉合众国(Abrams v.United staes)一案中的反对意见中提出来的。密尔顿的理论是奠定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即注重意志自由和个人判断原则的优先性,让所有想说的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密尔顿的观点可以视为思想市场理论的雏形。1919年在亚伯拉姆诉合众国(Abrams v.United staes)一案中,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在其著名的反对意见中,赋予了“思想市场”理论以新的生命。他指出:国会的“人们……坚信:他们所期望的至善,惟有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Free Trade)才比较容易获得;也就是说,对某种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最佳检验方法,就是将其置于自由竞争的市场上,让大众决定是否要接受该思想为一真理。” 基本含义:其一,自由和表达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民有知情的权利和知情的自由;其二,人是理性的,能够判别真伪和是非,应当让人民在“思想市场”上发表和接触各种思想,人们能够凭借理性在真实和虚假的各种意见之间做出判断和选择,真理也可以在各种思想的公开竞争中自我完善,最终战胜谬误,而为人民接受;其三,在自由竞争思想市场中,何种意见得到多数人的支持,那么这种意见就是国家政策的基础,这正是民主政治“多数统治”理论; 其四,传媒业应成为不受政府干预的独立企业,按照自由经济原则,在公开的市场上参与自由竞争,其兴衰成败取决于社会和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的程度,如美国法国威廉·O·道格拉斯所说:“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另当别论;它们超越了政府管辖权力,不受像工厂、贫民区、公寓、石油生产及诸如此类的管理方式的管制”;其五,表达自由是寻求真理、保障人民权利的最好办法。通过不受政府干涉而自由发表的意见,人民可以了解关于国家事务的全部情况,监督政府的行为,防止政府损害人民的利益。不少人认为“思想市场具有激励和传播双重作用”。

2.刑法部分

1)新闻出版的保密规定:第二章,第六条: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制度

第七条

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第八条

新闻出版单位及其采编人员需向有关部门反映或通报的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应当通过内部途径进行,并对反映或通报的信息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国家秘密的标志。

第九条

被采访单位、被采访人向新闻出版单位的采编人员提供有关信息时,对其中确因工作需要而又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应当事先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批准,并采编人员申明;新闻出版单位及其采编人员对被采访单位、被采访人申明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不得公开报道、出版。

对涉及国家秘密但确需公开报道、出版的信息,新闻出版单位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解密或者采取删节、改编、隐去等保密措施,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定。

第十条 新闻出版单位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会议或其他活动,应当经主办单位批准。主办单位应当验明采访人员的工作身份,指明哪些内容不得公开报道、出版,并对拟公开报道、出版的内容进行审定。

第十一条 为了防止泄露国家秘密又利于新闻出版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根据各自业务工作的性质,加强与新闻出版单位的联系,建立提供信息的正常渠道,健全新闻发布制度,适时通报宣传口径。

第十二条 有关机关、单位应当指定有权代表本机关、单位的审稿机构和审稿人,负责对新闻出版单位送审的稿件是否涉及国家秘密进行审定。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内容,应当报请上级机关、单位审定;涉及其他单位工作中国家秘密的,应当负责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第十三条 有关机关、单位审定送审的稿件时,应当满足新闻出版单位提出的审定时限的要求,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在所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审定的,应当及时向送审稿件的新闻出版单位说明,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第十四条 个人拟向新闻出版单位提供公开报道、出版的信息,凡涉及本系统、本单位业务工作的或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应当事先经本单位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第十五条 个人拟向境外新闻出版机构提供报道、出版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方面内容的,应当事先经过本单位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向境外投寄稿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民法部分

1)新闻侵权后需承担的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2)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解答

五、问:死者名誉受到损害,哪些人可以作为原告提起民事诉讼?

答: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六、问:因新闻报道或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确定被告?

答:因新闻报道或其他作品发生的名誉权纠纷,应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诉作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均列为被告,但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

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

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八、问: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

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十、问: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承担形式如何掌握?

答: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3)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问: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六、问: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的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是否认定为构成侵权?

答: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

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七、问: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权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二)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九、问: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4)著作权法相关概念: 名誉权:

名誉是指社会上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分为外部名誉与内部名誉两个部分。

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对其名誉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名誉的特点,法律的规定性,财产的关联性、人身专有性,绝对性。隐私权: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它存在三种形态:个人信息是无形的隐私,个人私事是动态的隐事,个人领域是有形的隐私。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内容:

隐瞒权:指权利人对于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不为他人所知的权权。

利用权:权利人对自己的隐私有积极、能动地利用的权利。当然,此种利用不得违反法律,也不得违悖社会的公共利益和良善风俗。维护权:权利人对于自己的隐私享有维护其不可侵犯、在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著作权(法):

著作权即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总称。世界各国关于著作权的称谓主要是:版权、作者权与著作权。著作权法:是指调整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因创作作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因作品的创作而产生,表现为作者与传播者、作者与读者和作者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著作权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作品角度-文学、艺术和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各类著作;

作者角度-独创作品与合作作品、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自创作品与委托作品; 创作角度-构思阶段、完成阶段和发表阶段; 作品使用-自己使用与许可他人使用、一般许可与独占许可、自愿许可与法定许可及合理使 4 用;

权利角度-经济权利与精神权利、著作权与邻接权、实体权与诉讼权。

著作权法围绕着权利核心,规范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著作权的取得、保护和作品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著作权法的地位:

它是一个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与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起构成了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它应该作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下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作品:是著作权的客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作品是著作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

作品的两大要素:一是特定的内容,二是将其表达出来的客观形式。作品应是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产物。作品的法律特征:

一是独创性,即原创性,是指作品的作者运用自己的方法和习惯将思想或情感通过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形式表达出来,在作品的体系构成、排列、设计、内容取舍或组合上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

二是可感知性,即要求作品须有一定的客观形式加以体现,使人们通过其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感受、欣赏作品的内容。一定的客观形式,是指文字、语言、声音、绘画、雕塑、摄影、软件等。

三是作品应当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进行复制,即作品应当能被一定的物质载体固定并制成一份或多份。作品的类型:

据《著作权法》第三条的规定,依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

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数字或符号形式表现的作品。

二、口述作品,也称口头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音乐作品,是指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戏剧作品,是指话剧、歌剧、地方戏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曲艺作品,是指相声、快书、大鼓、评书等以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

杂技艺术作品,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主要通过现场表演,没有固定的文字或图谱。

四、美术、建筑作品:

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分纯美术与实用美术作品两类。

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具体指具有艺术性的建筑物、建筑模型和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图。邻接权:

也称作品的传播权,本义指与著作权有关及与之相邻的知识产权。我国《著作权法》称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狭义的邻接权仅包含表演者权,后来扩大到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和广播组织者权。广义的邻接权把一切传播媒介所享有的专有权都包括进来。当然,各国的具体规定各不相同。我国只包括四项:即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和广播组织权。

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共同点:一是都与作品相联系。著作权与作品存在直接联系,邻接权 5 与作品存在间接联系。出版者的出版对象是作品,表演者的表演对象是作品,而录制者是对作品的表演的录制,广播组织是对作品表演的广播、播出。二是它们都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三是它们都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只有在承认这些权利的国家才能受到保护。

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区别:一是主体不同。著作权保护的主体是作品的创作者和依法取得著作权的人,邻接权主体则是以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或广播方式去传播作品的人。后者传播过程中,付出了创作性劳动,改变了原作品的表现形式,因而有必要予以保护。二是客体不同。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出版者的客体是图书、报纸、期刊和版式设计,表演者的客体是表演活动,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客体是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广播组织的客体是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三是权利内容不同。著作权人享有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出版者享有出版权,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和广播组织也分别享有不同的权利。四是保护期限不同。合作作品:指两个以上的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合作者要有共同的创作意向,共同参加创作劳动。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仅为创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素材或其他辅助性劳动的人不能称为合作者。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

汇编作品:指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如选集、期刊、报纸、辞书、数据库等都是。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它与合作作品的区别:一是它的各作者之间不必具有合意,而合作作品要求合作者要有共同的创作意向;二是它的各作者的成果是分开的,而合作作品有的可以分割有的不可分割;三是它以汇编人名义发表,而合作作品以合作者的共同名义发表。

演绎作品:是指改编、注释、翻译、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它们是依赖原作品而产生的作品,一则对原作进行了加工,再则在原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原作的形式有所变动,因此,具有著作权。但对其保护不得损害原作者的利益,第三人在使用演绎作品时,应征求原作与演绎作品作者的同意,并支付报酬。特殊作品的权利归属:《著作权法》第十八条 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著作权的限制:是指法律规定著作权人对某部作品享有充分的权利时,在作品的利用方面对社会必须履行一些应尽的义务。我国法律对著作权的限制主要是作品的合理使用、作品的法定许可与作品的强制许可三项制度。作品的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制度。

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围: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录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共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限制。法定许可使用:是指依照著作权法规定,使用者在利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时,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应向其支付报酬,并应尊重著作权人其他权利的制度。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几种情形:

第三十二条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须注意,有权发表不得转载、摘编声明的是作者,而不是刊登作品的报纸和杂志,因为它们没有专有出版权。著作权声明应当在报纸、杂志刊登作品时附带刊出,以便于其他媒体了解权利人的权利要求。

第三十九条第三款: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第四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第二十三条规定: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使用的关系: 共同点:一是使用者的目的均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二是使用的作品都是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三是使用他人作品均无需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区别:一是法定许可使用的使用者只能是表演者、录音制作者、广播电台和报刊,而合理使用并无主体范围的限制;二是法定许可使用者需向权利人支付报酬,而合理使用无须支付报酬;三是适用法定许可使用时,若权利人声明不许使用的则不得使用,而合理使用没有这种限制。

作品强制许可使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作品的使用者基于某种正当理由需要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经申请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授权,即可使用该作品,无须征得著作权人同意,但应当向其支付报酬的制度。《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已经认可了这项制度,我国法律虽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我国已是该公约的会员国,所以我国政府可以援引公约的有关规定,对外国作品实行复制和翻译强制许可制度。5)中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第五条 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6)出版管理条例

第九条 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

本条例所称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社等。

法人出版报纸、期刊,不设立报社、期刊社的,其设立的报纸编辑部、期刊编辑部视为出版单位。

第二十五条 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出版物刊载的内容符合本条例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二十七条 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第二十八条 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报纸、期刊发表的作品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有关出版单位更正或者答辩,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近期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

第二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设立

第五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以下三类:

(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有关行政法规,设立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

设立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新闻媒体间转载问题:

第十六条 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转载新闻信息或者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应当转载、发送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并应当注明新闻信息来源,不得歪曲原新闻信息的内容。

第十七条

本规定第五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转载新闻信息,应当与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签订书面协议。中央新闻单位设立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将协议副本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备案;其他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将协议副本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

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签订前款规定的协议,应当核验对方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不得向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的单位提供新闻信息。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转载来源不合法的新闻信息、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或者歪曲原新闻信息内容的,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依据各自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未注明新闻信息来源的,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依据各自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篇:法律法规复习提纲

劳动法(labour law)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分殊:

1、主体身份不同

2、干预程度不同

3、承担义务不同

4、计酬方式不同

5、责任后果不同

6、适用法律不同

7、救济手段不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的特征:

1、主体特定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2、内容明确性——劳动权利义务统一且对应;

3、客体单一性——劳动行为;

4、要式有偿性——劳动合同须为书面、双务、诺成、有偿协议。

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合法原则

4、有偿原则

5、诚信原则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劳动合同法》第26条)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劳动合同法》第27条)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劳动合同法》第28条)合同(contract)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特征:

1、平等性

2、协商性

3、目的性

4、合法性

5、约束性

合同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三篇:旅游法律法规复习提纲

法规学习复习提纲(12年版)

一、旅游法概述:

1、旅游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形式;

2、旅游法律关系的确立条件旅游法律事实、法律行为;

3、旅游行为人合格的条件(自然人有完全行为能力、法人具备法人资格);

4、法律关系保护措施;

5、旅游法、旅游立法作用与原则。

二、旅游资源法:

1、风景名胜区违法行为处罚,如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的最高罚款数额(100万元),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在风景名胜区内乱扔垃圾的罚款数额(50元);

2、我国风景名胜区划分等级(省级、国家级);

3、风景名胜区内建设项目应当具备的条件(符合规划,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4、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问题(不可以);

5、在风景名胜区内修建重大建设工程的选址方案报批问题;

6、国家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方针;

7、保护动植物分级;

8、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养;

9、不可移动文物毁坏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原址重建问题;

10、国有文物转让、抵押或作为企业资产经营问题,非国有文物转让、抵押给外国人的问题,考古发掘活动报批问题。

三、星级酒店法:

1、星级饭店评定后的复核与警告;(至少一年复核一次,一年警告<=2次保留原星级,>=3次取消星级并半年内不得重申)

2、预备星级(开店不足一年可申请);

3、饭店星级有效期限。(5年)

四、旅行社法;

1、旅行社服务网点业务(咨询,招徕);

2、旅行社违规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承担接待旅游团队的相关费用的行为(垫付接待费用,向旅行社支付费用);

3、对旅行社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旅游局,工商部门,价格,商务,外汇);

4、对旅行社的管辖原则(分级管辖,属地管辖);

5、申请设立经营国内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的条件与国家对互联网旅行社的规定(固定的经营场所,必要的营业设施,30万注册金;国家对互联网旅行社规定:名称,许可,证号,法人代表,业务范围,管理部门,投诉电话要公示);

6、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使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情形(旅行社侵害旅者合法权益被查证属实的、旅行社因解散 破产 或其他原因造成旅者预交费用损失的);

7、属于转让、出租或者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下列行为(准许或默认其他企业、团体或个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的,准许其他企业、团体或个人,以部门或个人承包,挂靠的形式经营旅行社的);

8、旅行社不得安排的旅游活动(含有有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内容的,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歧视内容的,含有淫秽赌博涉毒内容的,其他含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内容的);

9、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在经营、服务中的权利(需旅者如实提供旅游所必须的个人信息,按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要求旅游者遵守旅游合同约定的旅游行程安排,妥善保管随身物品、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或其他危急情形,以及旅行社因违反旅游合同约定采取补救措施时,要求旅游者配合处理防止扩大随时,以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拒绝旅游者提出的超出旅游合同约定的不合理要求、制止旅游者违背旅游目的地的法律、风俗习惯的言行。);

10、属于旅行社“擅自改变旅游合同安排行程”的行为(减少游览范围,缩短游览时间,增加或变更旅游项目的,增加购物次数或延长购物时间);

11、旅行社保证金。可以降低交存的数额、利息50%;

12、未经许可经营旅游业务最高罚款(50万);

13、未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最高罚款(10万);

14、导游和领队未持有导游证或者领队证最高罚款(10万);

15、合同之外提供有偿服务最高罚款(5万);

16、旅行社责任保险的性质(强制保险);

17、旅行社成立的标志(领导营业执照);

18、旅行社分社、网点的设立及旅行社分社、网点法人资格问题、员工管理问题。

5、导游法:

1、导游年审培训累计时间(56课时),年审方法(考评);

2、导游未佩带导游证的处罚(500元以下);

3、未取得导游证从事导游活动罚款(一千以上三千以下);

4、临时导游征申领条件(某特定语种语言能力、旅行社需要)与最长有效期限(导游证3年,临时导游证3个月并不得延期);

5、对导游人员私自承揽导游业务的处罚(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导游证);

6、导游员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购买旅游者物品或索要小费的处罚(没收、整顿、罚款);

7、导游员年审考评的内容(导游人员当年从事导游业务情况、扣分情况、受到行政处罚情况和游客反映情况等,结果分为通过年审、暂缓通过年审、不予通过~);

8、导游员被扣10、8、6(像游客兜售物品或购买游客物品,明示或暗示索取小费,因自身原因漏送或误送旅游团,讲的差或不讲,私自转借导游证,重大事故不配合)、4(私自带人随团游览,无故不随团,未戴导游证或记分卡,不尊重旅者宗教信仰和民族

风俗)、2(未按时到岗,10人以上的团没举社旗,未带正规接待计划,接站无出示旅社标志,仪表不洁,边吃边讲)分的情况。

六、旅游交通法;

1、民用航空承运人对延误不承担责任的情形(承运人、受雇人或代理人已采取一切必要保护措施避免损失,承运人不可能采取措施阻止或延误的发生);

2、《蒙特利尔公约》每名旅客赔偿责任限额(航班延误4150元特别提取款);

3、中国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害(四十万)、随身携带物品(三千)、每千克托运行李物品最高赔偿限额(一百);

4、中国铁路旅客人身伤亡赔偿责任限额(十万)。

七、旅游合同法:

1、合同中无效的免责条款(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2、可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合同(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明显不公平的);

3、合同担保的形式有(保证合同,定金,违约金,留置权,抵押,质押);

4、争议解决难度大的合同(条款不明的合同,涉外合同);

5、合同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解决办法(协议补充,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

6、债务替代履行的概念();

7、有效合同的判定方法;

8、合同约定不明或者理解不同的解决办法。

八、旅游投诉法:

1、旅游投诉案件管辖(旅游合同签订地或被投诉人所在地管辖和损害行为发生地管辖);

2、旅游投诉调解原则(自愿调解,尽量调解);

九、旅游安全法:

1、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实行的方针和原则;

2、旅游安全分类及其标准。

十、进出境法;

1、中国负责签发外国人入境签证(外交)、出入境检查(边检)、外国人停留居留管理的机构(公安);

2、外国人办理中国居留证的程序;

3、外国人停留证件最长有效期(5年)、非工作类居留证有效期(180天)、口岸签证条件、有效次数、停留期限问题;

4、中国公民回国定居的申请机构(外交部驻外机构,拟定居住侨务部);

5、中国公民不准出境情形(未持有效证件,拒绝或逃避检查,属于服刑罪犯或刑事案件被告人,有未了解的民事案件,妨碍国边境管理被刑罚或被境外遣返的,出境后可能危害国家利益,弄虚作假,不交相关证件的);

6、不予签发外国人入境签证的情形;

7、不准外国人入境情形;

8、不准外国人出境情形;

9、外国人非法就业行为(未取得工作许可证、工作居留证件工作的,超出工作许多限定范围在中国打工的外国留学生超过工作岗位);

10、需要遣送外国人出境的情形;

11、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几项制度(出国旅游管理概述,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审批制度,组团社的审批制度、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总量控制 配额管理制度、团队出国旅游管理制度);

12、发现外国人非法入境、居留、就业的报告,对进出境人员进行人身检查,《中国公民出国旅游团队名单表》样式,旅游者境外滞留不归等问题。

案例分析题(旅行社和导游)《旅行社条例》规定:不经批准,不得出境游;增加用时须经游客同意。

1、案例一:《旅行社条例》及其细则规定:未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任何旅行社不得经营出境游、港澳台游和边境游,可责令让其限时更正,没收违法所得,停业整顿。罚款直接吊销许可证)(不支持游客,因为是增加泼水节和交费是自愿的,被困是不可抗逆的,而《旅条》规定:旅行中增加项目需多收费的需事先得到旅客同意;由于不可抗逆因素或游客自身造成的损失,旅社不赔偿)

2、案例二:(擅自减少景点服务和住房标准:责令旅社退回相关费用;空发票:拿去工商局;擅自增加“免费品茶”等,责令更正一万元以下罚款)(建议:1不被低廉价格迷惑;2注意旅行时间、衣食住行的标准;3谨慎购物,保存好质量保证书和发票;4选择正规旅行社,签订旅行合同,妥善保管旅行合同和发票凭证;5掌握有关旅游知识。)

3、案例三: 违法主体及其行为:

第四篇:民族宗教及法律法规综合知识复习提纲

民族宗教及法律法规综合知识复习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

1、共同团结奋斗、(B)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共同团结进步 B、共同繁荣发展 C、共同发展提高 D、共同繁荣进步

2、“三股势力”是指民族分裂势力、(B)和暴力恐怖势力。A、黑恶势力 B、宗教极端势力 C、社团势力

3、中共中央[1996]7号文件明确指出,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C)A、民族分裂主义 B、非法宗教活动 C、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____B___制定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A、有关法律法规 B、宪法 C、党的民族政策

5、各民族都有___D____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A、尊重 B、改革 C、保持 D、保持或者改革

6、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三支队伍”是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宗教事务管理干部队伍和_____C__队伍。A、统战部干部 B、派出所干部 C、宗教人士

7、中华民族是我国____A__个民族的总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__ ___个世居民族。A、56 13 B、55 47 C、57 13

8、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________A______。

A、政治制度 B、基本方针 C、民族政策

9、“伊扎布特”组织是一个____C_组织,也是一个国际恐怖组织。A、宗教改良 B、国际性黑社会 C、国际宗教极端

10、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____B__、抵御渗透、打击犯罪。A、制止破坏 B、打击非法 C、制止非法

二、多项选择题

1、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ABC)。

A、自信心 B、自尊心 C、荣誉感 D、自豪感

2、“三个不动摇”是指坚持(ABC)不动摇、坚持()不动摇、坚持()不动摇。

A、经济建设为中心 B、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C、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D、共同繁荣发展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4字方针是生产发展、(ABCD)

A、生活宽裕 B、乡风文明 C、村容整洁 D、管理民主

4、按照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ABCD)的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A、劳有所得 B、病有所医 C、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5、人才是(ABC)的重要推动力量。

A、社会文明进步 B、人民富裕幸福 C、国家繁荣昌盛 D、增强综合国力

三、判断题

1、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使社会服从于宗教的需要。(×)

2、重视宗教工作,善于做宗教工作是领导干部在政治上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

3、我们党一贯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对形成社会行为的宗教活动必须加以管理。(×)

4、“五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道德观。(×)

5、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

确认识、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

6、发展循环农业不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7、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过培训后就可以转移。(×)

8、重视宗教工作,善于做宗教工作是领导干部在政治上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

9、“法治进机关”只涉及机关一般干部,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无关。(×)

10、自治区从1983年开始把每年的5月份确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认真做好加强民族团结工作。(√)

11、民族宗教工作是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事情,与其它部门无关。(×)

12、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是提高新形势下驾驭民族宗教工作能力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地区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需要,是加快推进富裕文明和谐阿克苏进程的需要。(√)

13、在校学生不能参加宗教活动,走出校门后可以进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14、每一个宗教人士和有宗教学识的人都可以带培塔里甫。(×)

15、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

16、新疆自古以来只有维吾尔族一个民族,伊斯兰教一个宗教。(×)

1.我国共有()个少数民族? A.55 B.56 C.57

2.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A.1.05亿 B.1.14亿 C.1.23亿

3.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是以()命名的。

A.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B.苗族、高山族、哈萨克族、回族、土家族

C.汉族、壮族、蒙古族、东乡族、傣族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

5.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A.广西 B.西藏 C.云南

6.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县一级自治地方是()A.大厂回族自治县 B.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C.天祝藏族自治县

7.截至目前,我国建立了()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A.1700 B.1173 C.1713

8.在我国,除了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各民族()。A.语言文字一律平等 B.一律使用汉语 C.只能使用本民族语言

9.()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民族平等团结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10.“民族宗教无小事”重要论断是()提出的。A.邓小平B.江泽民 C.胡锦涛

11.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A.主线 B.本质 C.基石

12.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A.方法 B.理由 C.自由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A.暂缓执行 B.拒绝执行 C.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1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应当为少数民族代表准备必要的()。A.通讯工具 B.翻译 C.书籍

15.《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指出:经()批准,可以在与外国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设立边境贸易区。A.上级国家机关 B.上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

16.《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

A.应当 B.适当 C.必须

17.《刑法》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有期徒刑。

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五年 C.八年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的内容。

A.种族、性别歧视 B.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 C.种族、宗教歧视

19.《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教育各民族干部、群众相互()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A.尊重 B.了解 C.注意

20.《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妥善安排墓地。A.回族 B.回族等10个 C.藏族

21.个人民族成份的确定,可依据()的民族成份来确定。A.父亲或母亲 B.祖父、祖母 C.外祖父、外祖母

22.《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是()正式公开发布的。

A.2008年9月 B.2009年2月 C.2010年1月

23.《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指出:()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则。

A.和谐发展 B.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C.民族团结

28.西藏回归祖国的见证地在()。A.拉萨布达拉宫 B.武威白塔寺 C.西宁塔尔寺

29.每年的()月是甘肃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A.3 B.5 C.7

42.胡锦涛同志在()年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联组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下简称“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A.2003 B.2004 C.2005 43.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

44.A.强大动力,根本保障B.强大动力,坚实基础C.坚实基础,强大动力

51.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指()。

A.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B.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C.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52.在我国,政府承认的五大宗教是()。

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 B.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

C.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53.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是()。

A.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 B.五台山、峨眉山、黄山、普陀山 C.五台山、峨眉山、华山、普陀山

54.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是()。

A.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节 B.开斋节、宰牲节、圣纪 C.开斋节、宰牲节、姑太节

55.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分()两大宗派。

A.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B.乾道和坤道 C.正一派和全真派

56.()是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C.尊重和保护公民

57.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相互尊重、互相信任 C.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58.()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

A.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C.做好信教群众工作

59.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通常所说的“四个维护”是指:必须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的原则。

A.政治安定 B.社会稳定 C.祖国统一

60.对于涉及国家利益和()的宗教事务,必须依法予以管理。

A.信教群众利益 B.社会公共利益 C.人民群众利益

61.党的()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62.《宗教事务条例》的立法宗旨是: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

A.保护公民合法权利 B.规范宗教事务管理 C.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6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A.制止非法 B.禁止非法 C.打击非法

64.党和国家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上来

B.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C.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65.《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

A.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B.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宗教活动

C.宗教团体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66.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在()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A.友好、合作 B.友好、平等 C.团结、互助

67.地方性宗教团体由所在地相应的()负责登记管理。

A.宗教事务部门 B.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C.统战部门

68.宗教教职人员经()认定,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可以从事宗教教务活动。

A.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 B.所在乡镇(街道)政府 C.宗教团体

69.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成立管理组织,实行()A.科学管理 B.内部管理 C.民主管理

70.()宗教事务部门是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申请的受理机关。

A.县级人民政府 B.市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71.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公民前往国外朝觐,由()负责组织。

A.伊斯兰教全国性宗教团体 B.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C.其他社会组织或中介组织

72.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执行国家的财务、会计、税收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A.同等 B.减少 C.减免

73.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向()公布。A.社会 B.捐赠者 C.信教公民

74.土地管理部门在确定和变更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土地使用权时,应当征求()的意见。

A.当地人民政府 B.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 C.本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75.宗教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应当依照()规定办理登记。

A.《宗教事务条例》 B.《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C.《宗教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76.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注销或者终止的,应当进行财产()A.注销 B.清算 C.冻结

77.宗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资金来源和使用等情况,要定期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和捐赠者公布,接受()的监督。A.宗教事务部门和宗教团体 B.有关部门、捐赠人和社会各界 C.信教群众和捐赠人

78.宗教活动场所合并、分立、终止或者变更登记内容的,应该到()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

A.民政部门 B.宗教团体 C.原登记管理机关

79.宗教活动场所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

A.可以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 B.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

C.不得转让、抵押但可以作为实物投资

80.国家宗教局决定,“六五”普法期间,每年()月在宗教界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

A.5 B.6 C.7

81.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或者干扰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正常的宗教活动的,由()责令改正。A.宗教事务部门 B.司法部门 C.公安部门

82.擅自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的()罚款。

A.1倍以上2倍以下 B.2倍以上3倍以下 C.1倍以上3倍以下

83.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碍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A.治安管理处罚 B.追究民事责任 C.追究刑事责任

84.藏传佛教**传承继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申报和备案手续,由()佛教协会颁发**证书。

A.县级以上 B.市级以上 C.省级以上

85.宗教活动场所()对本场所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A.主要教职人员 B.管理组织主要负责人 C.会计人员

86.对宗教事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A.民事诉讼 B.行政诉讼 C.刑事诉讼

87.按照规定,宗教教职人员一般只能担任()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教职。A.一个 B.一个至两个 C.一个至三个

88.()可以根据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规定选派和接受宗教留学人员。

A.全国性宗教团体 B.省级宗教团体 C.市级宗教团体

89.我国宗教坚持的“三自”方针指的是()。

A.自治、自养、自传 B.自治、自办、自养 C.自传、自办、自治

90.《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由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自()起施行,是我省第一部宗教方面的综合性地方法规。A.2011年9月29日 B.2011年12月1日 C.2012年1月1日

91.宗教教职人员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核定救助对象时,对连续()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可按独立家庭核算。

A.一年以上(含一年)B.两年以上(含两年 C.三年以上(含三年)

92.宗教教职人员享受基本养老金的年龄是()。A.年满50周岁 B.年满60周岁 C.年满70周岁

93.风景名胜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所属宗教教职人员和工作人员,或者举行过入教仪式并持有有效证件的同一宗教信教群众,进入景区内宗教活动场所()。A.门票费用减半 B.免收门票 C.正常收取门票

94.宗教院校招生,应当由完成义务教育的信仰宗教的公民自愿报名,经()推荐,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A.所在地宗教事务部门 B.所在学校 C.宗教团体

95.宗教团体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举办以()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公益事业。

A.自养 B.营利 C.创收

96.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新建建筑物,改变宗教活动场所现有布局和功能的,属寺观教堂的由()审批。A.县区宗教事务部门 B.市州宗教事务部门 C.省级宗教事务部门

9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馈赠、转让或者侵占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确需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使用宗教活动场所文物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批准。

98.A.文物部门 B.宗教团体和该宗教活动场所管委会 C.宗教事务部门

98.宗教教职人员跨县(市、区)主持宗教活动,应当经()宗教团体同意,并由该宗教团体报相应的宗教事务部门备案。A.所在地 B.前往地 C.所在地和前往地

99.跨省举行超过宗教活动场所容纳规模的大型宗教活动,或者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举行的大型宗教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A.省级宗教事务部门 B.市州人民政府 C.市州宗教事务部门

100.《宗教事务条例》将宗教活动场所分为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和()两类。

A.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 B.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场所 C.聚会点

单项选择题

1.下列那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A)A.宗教与迷信都属于有神论 B.迷信是一种文化现象

C.迷信是一种由信徒组成的社会实体

D.在思想体系上,宗教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迷信不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2.江泽民同志说,“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是(A)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国家不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C.宗教的教义教规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具有一致性 D.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3.(B),是指中国的宗教事务由中国的教职人员和教徒自主办理,由中国教徒自己的组织进行管理。A.半独半自 B.独立自主自办 C.部分依赖外国 D.完全依赖外国 4.“三股势力”的思想理论基础是(C)和泛伊斯兰主义

A.东突厥斯坦B.大伊斯兰主义 C.泛突厥主义 D.西突厥斯坦 5.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指的是(D(A.宗教徒不必遵守国家法律 B.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 C.宗教徒必须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D.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6.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是(D)A.人权问题 B.宗教问题 C.民族问题 D.敌我性质的政治斗争

7.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B)

A.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 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C.强制公民信仰宗教 D.强制公民不信仰宗教 8.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表现有,(D)

A.西班牙的巴斯克运动 B.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族分裂活动 C.俄罗斯的车臣恐怖分裂活动D.“藏独”分裂活动

9.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C)A.地域主义 B.共和主义 C.民族主义 D.地区主义

10.对“宗教信仰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可以这样看(C)A.用强制措施使人们放弃对神的信仰 B.采取压制打击的方法 C.只能采取说服、教育、正面引导的方法 D.采取专政的手段 多项选择题

1.宗教消亡应具备两个条件,(AC)

A.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完全能够驾驭和征服自然

B.消除迷信 C在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 D.消除邪教 2.宗教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是(ABCD)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B.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 C.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D.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

3.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BCD)

A.和平主义 B.民族分裂主义 C.地方民族主义 D.大汉族主义

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手段有(ABD)A.教育手段 B.法律和政策手段 C.强制措施 D.行政手段 5.宗教的社会作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及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形态)是不尽相同的。(ABC)A.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本身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 B.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

C.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和为剥削制度服务的工具 D.宗教在任何历史时期没有起过任何作用

6.宗教与民族的区别表现在,(ABCD)A.二者的概念不同 B.二者的社会作用不同 C.二者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不同D.二者的构成要素不同

7.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BC)A.民族利益 B.殖民主义 C.民族分裂主义 D.民族平等 8.1944年)新疆发生“三区革命” “三区”指的是(BCD)A.博乐 B阿勒泰 C.伊犁 D.塔城 9.旗帜鲜明反对“三股势力”,指的是,(BCD)

10.A.地方保护主义 B.暴力恐怖势力 C.民族分裂势力 D.宗教极端势力 10.恩格斯对宗教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描述,(BCD)A.四是由资本主义宗教到社会主义宗教的发展

B.二是由“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 C.一是由“自发宗教”发展到“人为宗教

D.三是由“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到“世界性宗教”的发展

第五篇:2018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财经传媒考研专业课经验分享

2017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财经传媒考研专业课经验分享

非常荣幸,今年我被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新闻传播专业(财经传媒方向)录取,对于考研,我觉得是一个选择加积累的过程。个人的学习积累以及院校、专业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考研的成败。以下,我将简要介绍我个人的一些情况供参考,然后分享一些新闻传播考研复习的一些心得,推荐一些干货以及书籍,希望能帮到大家。

专业课简单一句话:在精,不在多。决定考北大财新传媒专业后,我在各大新传考研论坛搜集了1T之多的资料,官方指定参考书目就有7本,且大部分是外文翻译书,也报了新祥旭的考研辅导班。网上有个考北大新传方向通用的书单,从基础到提升一共罗列了40余本书,每本书平均300页以上。6月刚开始准备的时候踌躇满志,把所有推荐的、能找到的书和资料都想方设法拿到手,但到了9月,事实上零零碎碎2本最基础的还没看完,跟最初的计划相距甚远,加上这个时候也要开始学政治和英语了,整个人开始慌了,陷入了“完蛋了,一定考不上了”的深深自责。

颓废自责期间,参加了几个招聘,陷入“喜欢的工作不要我,要我的工作不喜欢”的死循环,决定还是回到图书馆好好学习。理了理思路,觉得长线作战不现实,全面围攻不可能,唯有重点进攻还有一线希望。

先拿到16年考研的真题仔细研究了一周,对基本题型、题量进行初步梳理。财经传媒专业试题跟其他学校差不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应用,题量通常在5-

6、2-

3、1-2道题浮动,分值分别对应5分/题、30分/题、60分/题,考试内容覆盖范围涵盖新闻学理论+实务、传播学理论(北大财经传媒专业不考察新闻史、广播电视、广告学之类的,考察范围相对不那么宽泛,很有专业特色,方便集中复习,给学渣们减负不少)。

再对以往2年的真题进行分类归纳出高频考点(由于财经传媒从16年才正式去掉经济学内容的单独考察,完全作为新传方向进行招生,因此事实上只有16年一年的真题值得借鉴,但为了更好了解这个专业的考试范围,我在整理的时候还是拓宽到15年)。得出的结论就是:社会研究方法必考(15、16、17年在两门专业课里既考了名词解释,又考了简答,足见其分量)、新媒体必考(这个大热点基本上所有新传考研都一样,作为媒体发展前沿趋势,没哪张卷子不考这个的)、文化产业涉及(这个能很好反映财经传媒的特色,关注产业管理、资本运作等传媒+经济领域)、还有一些传统新传考研的常规内容(如传播理论发展史、新闻实务的采写编评、5w领域各个经典理论等等)。

在经过上述整合工作之后,对于专业课的考察基本上心里已经有一个很清晰的框架谱系了,可以开始着手有侧重进行归纳复习。

针对基础分名词解释,我拿董璐的《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和《新闻传播学大辞典》,辅之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进行扫盲式阅读,摘取部分我觉得常考的词做了一个100题的list,睡觉前扫一眼,觉得陌生的回到书里看看,临考试前坚持个2周,基本上名词解释80%的基础分到手了。针对简答,主要看了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辅之李彬的《传播学引论》,郭书应该是在每个新传考研经验贴里面时时刻刻反反复复被提到的一本经典考研必看的书,主要因为传播学本身就是个舶来品,8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国内尚处于发展期,经典理论著书不多,大量专业书以翻译欧美著作为主,素质培养可以广泛涉猎,但对于时间紧迫有急需功利性得分的考研而言,郭书从逻辑到表述,更适合考试。但书无完书,郭书体系上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所以推荐李彬的书进行补充,这本书语言风格上比较风趣幽默,可读性较高。基本上认真做好上述两个步骤,名词解释和简答大体没有问题了,算下来至少70-80分到手了。

论述这部分是考试的重头戏,分值最高,对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也最高,基本上拉开分数差也就在这道题。论述题不像前面的题,主要以基础为主,论述可以称作一个小论文,需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同时要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死背硬记各类答题模版或者强行套公式(如某知名教辅书传播学小王子,参考即可,万万不能死背硬记当圣经宝典),看似高大上、实际上你自己也一知半解的专业词汇生搬硬套,老师一眼就能看穿,给分极低。应对这样的题只能进行长时间思辨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广泛阅读大量论文以及研究方法。后面我会推荐一些专业期刊,需要长期坚持阅读,先照葫芦画瓢学习学者的行文风格思路,再慢慢培养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专业课方面我还想再啰嗦一点,就是一定要注意不断归纳整理,不厌其烦,反反复复把你每个阶段脑子里储存的知识进行输入和输出,落实到笔头,通过画思维导图,理清思绪。长期不进行知识整合,尽管学了很多,但很可能考试时遇到无法完整输出的尴尬,废话太多、没有逻辑、浪费时间又无法切中要害得分,是最大的遗憾。我的建议,从各个不同的分类角度,对各种知识进行横向、纵向多个维度的复述和串联,有益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资料:

(北大财经传媒官方有参考书目,大家可以自己去官网看,在此处就不列举了,考试之前都是需要大致过一遍的,这里主要列一些补充的)基础入门

陈力丹《什么是传播学》(入门级,趣味性、可读性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为数不多的中文专业书,基础必读,尤其是跨考); 李彬《传播学引论》(语言很幽默、通俗易懂)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知识覆盖面比较全,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便于传播学基础框架知识梳理,应付常规简答题)《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应付名词解释)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入门级,应付常规名词解释、简答)进阶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提升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传播学新趋势》(上、下)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 《传播政治经济学》 《娱乐至死》 期刊

《新闻记者》 《国际新闻界》

《新闻与传播研究》 《现代传播》

公众号(主要推荐非营利性质的)

质化研究、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北大新媒体、三折人生(主要财经知识的趣味解读)、FT中文网、经济学人

下载北京大学传媒法律法规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大学传媒法律法规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体系近年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国家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定位,北京大学明确提出了在保持较高就......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北京大......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著名的教育家、......

    北京大学(范文大全)

    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 热烈欢迎申请和报考北京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我校201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将按照“推荐免试”和“报名考试”两种方式录取。 一、......

    复习提纲

    现代仪器分析模块二、三复习提纲 1、 液相色谱依分离机制分类时可有哪些主要类型?各类色谱法的固定相分别是什么?各适于分离那些组份? 答:液相色谱依分离机制分类可分为分配色谱......

    复习提纲

    第一章 1. 种子的萌发与播种育苗 种子的结构:种皮:种皮位于种子最外面,对胚有保护作用; 胚:胚芽 → 茎、叶 发育成 胚轴 → 伸长,将子叶拱出地面种子 ——→ 幼苗 胚根 → 根 子叶(......

    复习提纲范文大全

    一、名词解释(10个): 第一电离能 电子亲合势 电负性 氢键 晶胞空间 点阵 固溶体 润湿 相图 自憎现象 毛细现象 水热法 固相反应 溶胶-凝胶法 自组装技术 介电材料 本征半导体......

    复习提纲

    1.《师恩难忘》是一篇( )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