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考试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危机
XXX
老师讲过,“传”和“统”在古籍中是分开用的,都表示世代相继的意思。刘熙的《释名》说:“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颜师古注《汉书》时引他人语说:“统,继也。”如儒家圣贤相传的“道统”、佛教表钵相传的“法统”。都是指前后继承的意思。传统可以意味着许多的事物,许多代代相传的事物。这些事物包括物质实体也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还包括延续已久的惯例和制度。它可以是建筑物、纪念碑、景物、雕塑、绘画、书籍、工具和机器、节日,语言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传统不是静止的事物,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是将以上代代相传的事物在时间、空间中延续和发展,是一种意识之流或趋势。它从过去到现在,同时在不断发展、丰富,交流、传递中开拓和影响着未来。传统文化不意味着是过去的文化,它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的衣食住行。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正是这种继承,传承和延续才使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而经久不衰。我们也承认这个现实,毕竟古代四大文明,唯中华民族还屹立于地球之上。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到21世纪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
记得是2010年6月英语四级的作文题目:如何看待近年来,在不少中国人中出现了忽视中文的现象。英语考试中出现这样的题目,很特别,感觉是对中国文化没落的无声讽刺。讽刺我们这些对英语过级盲目痴迷的人,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母语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将来无以为继。如果你每天清晨,在大学校园里走走,你会发现,整个校园弥漫着琅琅上口的英语,而不见我们的语言,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平时过多注重学习英语,而中国字写不好,母语不爱学,对中国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也许这不是我们的错。因为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就毕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往往“因需施教”,公司,企业只注重专业课程的拓展和加深以及外语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扬,致使一些大学生在与外国人谈及中国历史时哑口无言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还不算什么,曾经看到一篇报道称一个3 岁小孩指着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大呼圣诞老人。现在我们该深思了吧,3岁小孩,祖国未来的花朵,在他们眼里全是西方的东东西西。联想到有孩子曾经将中国传统的石雕狮子当成外国故事里的狮子王,天天吵闹着去吃西餐,打开电视就看外国动画片,对中国的传统事物知之甚少,家长们不无忧虑。因此,有教育专家指出,中国正处于一心一意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代的少年基本上是麦当劳的俘虏。
再想想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他们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祭,一下子成为了韩国人专属的传统节日。而作为炎黄子孙的国人本身呢,为了商业的需要炒作洋节日、洋风俗、洋名目,致使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多项调查结果证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保护正遭遇危机,在国务院大批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注册“中文.CN”域名,这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京西太平鼓、武当武术、中医诊法、梨园戏等文化瑰宝,以及傣族泼水节、蒙古族搏克、维吾尔族达瓦孜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这意味着,我国大部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端午节”曾经遭遇的危机,名分岌岌可危。目前国家增加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四个节日为法定休息日,对继承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尊老爱老传统美德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据调查好多市民觉得该行动不合理,旧的繁文缛节流行起来,令中国与世界潮流脱节,这种种态度比较直接地反映出有些市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好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节日太多,每到过节就是商业促销等等,使本应引以为豪的事,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外来文化的进入,一方面是不同背景下的知识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另一方面实则在削弱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呈现入侵趋势。这种种状况令人忧虑。
我很想用一位权威的西方学者、思想家罗索先生曾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来敲醒我们中国人 “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以来,古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古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虽然它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科学,但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把中国人变成欧洲人。”很明显,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像中华民族这样,有足够的生命活力,能在5000年悠久的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所提供的巨大时空里,演出如此永不落幕的文明话剧。难怪外国人对此惊叹不已。但外国人惊叹的文明,没有让我们感觉自豪,反而忽视,或是冷眼对待。难道中国源远流长,广袤渊博的传统文化到了中国人自己眼中却不值一提了?我不禁深思,难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太快了,传统文化跟不上步伐了?
其实曾经灿烂辉煌、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文化自明朝中期以后,优势已然变微,并渐渐落伍,及至鸦片战争,在西方炮舰的凌威和西方文化大量输入面前,其弱点和缺陷暴露无遗,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思想、“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强盛、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西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前途产生了种种思索,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旷日持久、波澜壮阔的文化论争。在整个 20 世纪从未止息过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论争,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新世纪。文化从来是在比较、碰撞乃至诘难中发展的。这原本再正常不过,问题在于,有两种看似尖锐对立,其实在认识根源上并无二致的极端做法难以被认同:一是苛责,二是追捧。前者把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很容易让人想到早已有之的“砸烂孔家店”和“全盘西化论”;而后者对传统文化极尽溢美之词,则与 “国粹论”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又惊人相似。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不利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内源性阻抗。传统文化自身内部可能也充满着矛盾,对抗乃至是混乱的。
同时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和现代价值的双重冲击。其实,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公众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漠,另一方面追求所谓的流行时尚,追求所谓的非主流。而这,恰恰正是传统文化没落的根由。一座座文化古迹被城市化进程中的钢筋水泥取而代之,传统节日的冷清与圣诞的狂欢形成强烈的反差,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被批量生产的流水线“驱逐”出了生活的视野,强拆强迁是为了建设新中国„„如果继续沉浸在“现代”和“时尚”带来的消费快感中进行自我麻醉,长此下去,消亡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还有民族精神。其实我觉得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既是高度现代化的,也是传统的,在现代与传统交融互补的氛围中,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才得以保持。在此方面,许多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成功的“样本”。譬如日本,博物馆多如牛毛,有国立的、私人的、民间社团的。最有意思之处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于内容繁杂,五花八门,为一部书、一幅画、一种民间小吃都能建博物馆。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博物馆,它们不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更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与之相比,在保护传统文化领域,我们的公共力量(包括商业和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微小的甚至是缺位的。试想,如果有商业资本怀着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为保护古老的文化做一些工作,一些彰显民族文化底蕴的民俗艺术又何至于日渐没落?
当然,当今社会,GDP 的快速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竞争性必然决定了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底线相悖。不无遗憾甚至令人痛心的是,一夜之间,数千年的传统堤坝似有坍塌之虞。传统的“义利合一”的价值取向被颠覆,“正其义以谋其利”被畸形发挥到“谋其利无所谓义”或“行不义以谋其利”。伴随着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暴发户们一个个拔地而起。一些人利欲熏心,为了一己之利,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困扰和损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整体、重人道、重人伦、重德行都不见了。我们也不愿看到类似于范跑跑,“我爸是李刚”,仅仅为20元的牛仔裤赔偿而使贫困老人下跪,为偶像打警察耳光,等等事件的再次发生;也不愿看到到处为洋溢着打造新中国而强拆,强迁,更不愿看到钉子户变成没有房,没有地,只有宝马,奔驰的现象。更甚者,不要把的某些人的“情人日志”光荣事迹广为流传。凡此种种,使我们殷切地期待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期待着优秀的文化传统重新印入到人们的脑海之中,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引领市场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世纪,以现代性扩张为本质的全球化成为这个时代最显性的表征。然而,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资源的共享、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通讯的快捷,带来了人们生活、生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极大改变,使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地球村”;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困惑和危机,异化与冲突日益凸显,影响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人类精神领域。毕竟,全球化的趋同性和文化发展的多元、个性追求是异曲同工的。于是,如哈维尔在《全球化之祸福》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我们的时代,每一个山谷都在呼唤它自身的独立,甚至不惜为此而战,很多国家,或在至少它们的一些部分,都在与现代文明或其主要维护者作斗争,要求取得崇拜它们古老神祇和遵循古老神圣禁令的权利”。那么,几千年血脉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要求我们必须面向现代化,在当前就是面向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审慎作答。现代化既是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的生态构成,又是传统文化必然无法回避的“冲突方”,这是历史的和逻辑的结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海上冒险的经历,中国是一个大陆农业国,思想文化受到地理地位和经济背景的制约,因而形成了封闭的、保守的、狭隘的、希望过“小国寡民”日子的传统思想文化特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特别是现代文明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现代化的开放性;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现代化文化的渗透力;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后看性与现代思维方式的前进性;传统文化的狭隘性与现代化的公共性,等等。这些冲突,将贯穿于现代化过程始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让传统文化摆脱困境,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衰关乎我们的民族命运和国运,传统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是中国人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命根子,中国要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崛起,就不能不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然而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千千万万人的事业,不能仅靠身居庙堂的专家和学者。这些年,海峡两岸民间的教育家自发地掀起少儿读经的风潮,波及全国各大城市,连一些名牌大学的校长也支持在大学生中展开国学的教育,将一些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日。这些事实反映了我国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觉醒,这是一次在文化层次上更深刻的救亡图存运动。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从自我做起,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不要让传统文化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出现断层。
第二篇:2009高考文考工作总结
三台考区二○○九年全国普通高校
招生文考工作总结
基本情况:三台考区今年共有8512名考生报名参加6月7日至8日在县城潼川镇组织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考。其中:文科2888人,理科5572人,职教高职52人。考点分别设在县城所在地三台一中(文科一考点)、潼川四小(文科二考点)、三台中学(理科一考点)、潼川二小(理科二考点、职教高职考点)、潼川中学(理科三考点)、潼川三小(理科四考点),共设285个考场,直接参加考务工作的人员达900余人。回顾我县今年的高考工作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四个到位
1、继5月7日、5月15日、5月26日教育部、省政府、市政府普通高校招生统考高考工作电视电话会后,我县也及时召开了招委会,按照省政府切实做到“四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领导重视到位、管理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的要求,县招委主任代表县人民政府与参与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的各招委成员单位签订了“三台县2009年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的保考职责。
2、建立健全了保考工作的领导机构。在县招委领导下设立了十二个职能工作组(卫生防疫组、安全保卫组、电力供应组、环境噪声监测组、供水及环境建筑施工管理组、环境娱乐场所管理组、通讯组、交通安全组、宣传报导组、考风考纪督察组、试卷保密督查组、文考及试卷保密保管组),各工作组都根据本部门应尽职责和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 1 页 3、6月4日下午,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梁隆均专程来到我办保密室检查试卷保密、保管工作。4、6月6日下午,县招委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兰劲同志召集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全体招委成员单位相关领导对6个考点的备考和考生食宿安排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验收。5、6月7日上午,县招委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兰劲和教育局局长兰继坤再次来到6个考点巡视指导。市招委派出的巡视员以及教育局领导和监察局领导在考试期间也始终坚持到驻点考点坐阵巡考。6、6月8日上午,县委副书记、县长赵飚亲自到三台中学考点巡视,了解文考组织情况。
二、部门齐心协力、确保万无一失
1、县教育局对用于存放试卷的保密室和高考的房屋进行了全面排查和维修加固,确保硬件设施达到办考要求。对考务工作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确保每一个考点的监考员至少来自4所不同的学校,保证数量和质量,实行交叉监考。
2、县卫生局制定并组织实施了高考考生食品卫生、甲型H1N1流感防控方案,6月1日上午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和疾控中心人员组成的检查组就开始深入各考点、食宿点检查,要求各接待单位务必充分做好考生入住的准备工作。考生入住后也天天坚持检查,直到考试结束。
3、县公安局对高考考生吃、住、考的安全及试卷保卫、交通秩序、考点值勤、街道执勤、考试期间实行交通管制、不良信息监管也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将任务分配到组,落实到人。
第 2 页
4、县环保局代县政府制定的高考、中考禁噪公告不仅在各考点、考生食宿点张贴而且从5月28日起每天在三台有线电视台早、中、晚连播3次直到考试结束。建设、环保和文体部门对考点、考生住地周围的禁噪工作也已于6月4日开始与公安部门一道联合整治,力求给考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应试和休息环境。
5、电力部门对高考设考点学校和考生食宿点所在区域的线路进行了检修,制定了昼夜值班制度,落实了电力供应的措施。为了以防万一同时也指导各考点做好了自备电源的准备和切换工作。
6、交通部门组织参加高考送、接考生用车的单位的负责人召开了会议,向参与营运的驾驶人员发出了公开信,对参与营运的车辆的车型、车牌号、准载人数、往、返驾次都作了统计并一一审查,目的是确保考生和运送试卷的绝对安全。
7、宣传及广电部门近段时间也加强了联合治噪、部门联动、全力保考的正面宣传,为考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备考环境。
8、电信部门在全国、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后立即对招办、各考点、考生食宿点的通讯线路进行了维护,制定了网络监管的措施。
9、保密部门除市招办、市保密局检查外,最近又派专人到招办检查了报警装置及录像监控设施运行情况,同时安排了一名同志从高考领卷到返卷不间断参加试卷的值班守护工作。
三、文考组织、试卷保密保管工作规范严谨
县招办作为县招委的常设办事机构,担负着组织实施文考工作的重任,为此招办内部明确分工,做到职责分明,任务到头。严格按考务工作细则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周密的组考方案,并对考务工作人员进
第 3 页
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做到不合格者不能上岗,每堂考试开考前均使用计算机抽签随机确认监考员的监考考场。吴智主任亲自负责试卷的领取、分发、保管、返卷工作。在试卷守护过程中始终做到武警2人、保密、招办各1人,共4人昼夜24小时轮班守护不间断,设施达到三防四铁的要求,安装远红外线警报器和视频监视器,保密柜钥匙守卷人不保管,试卷收发层层签字,余缺卷有记载,从招办到考点领返卷,教育局派专车,公安局派专人押卷。考试前和考试中,招办分别派人驻点协助主考做好培训监考员工作和处理考务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县招办在考前组织召开了各考点的正副主考、各组组长、试卷传递员、播音员会议,落实有关责任,并对文考组织工作进行了业务培训。6月6日上午,全体考务工作人员分考点召开了考风考纪警示教育及考务工作培训会议,蹲守考点的教育局领导代表县招委对考务人员进行了警示教育,文考组长利用县招办精心准备的PPT文档进行了考务工作培训,明确每个考务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到规范组考。
县招办为6个考点订做了美观、大方、适用的六幅考点标志,考点门口悬挂有机玻璃制作的“国家考试、凭准考证列队入场”的吊牌,各考点均有两名警察、一名保安人员执勤,自始至终坚守岗位制止闲杂人员入内,门内放置不锈钢管基座的“国家考试、肃静、回避”字样的大型警示牌,周围用各色鲜花点缀,各种规定内容的展板整齐划一的排列在门内通道一侧。上述作法不仅充分展示了国家招生统考的庄重、严肃的氛围,门外过往行人无不注目观看,感受这不同寻常的气氛。
在强化考风考纪方面,不仅召开了全体考务工作人员警示教育大会,还层层签订了考风考纪工作责任书,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送考学
第 4 页
校在考前召开全体考生考风考纪教育大会,学习教育部18号令和新增处罚规定,使考生不想为、不原为。
四、管好、用好领队人员,杜绝违纪现象
考生来自全县四面八方,住在城区的大街小巷,管好考生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到领队头上。为此县招办领导在6月5日下午召开的领队大会上,对领队的职责及奖惩措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各校总领队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由于领队人员的尽职守责,坚持做到与考生同吃同住同行,确保了整个文考期间无考生携带通讯工具入考场的违纪事件和其它重大违纪或安全方面出事故发生。
三台考区这次的高考文考工作既受到市招委巡视员、县四大班子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受到广大考生和社会各届人士的充分肯定。
三台县招生办
二○○九年六月八日
第 5 页
第三篇:2007成考数学(文)试卷
时代学习网——职业人士网上考试辅导学习的家园,资料由本站网上收集整理。
2007年全国成人高考高起点数学(文)真题及答案
时代学习网——职业人士网上考试辅导学习的家园,资料由本站网上收集整理。
时代学习网——职业人士网上考试辅导学习的家园,资料由本站网上收集整理。
时代学习网——职业人士网上考试辅导学习的家园,资料由本站网上收集整理。
时代学习网——职业人士网上考试辅导学习的家园,资料由本站网上收集整理。
时代学习网——职业人士网上考试辅导学习的家园,资料由本站网上收集整理。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1-18周) 文卿
版 五 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2018—2019学第一学期)
西岗镇卓楼小学
课题:硕鼠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二、教学重点:
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6、汇报,师适时点评。
7、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8、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9、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10、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五、板书设计:
硕鼠
“女”通“汝”:你。“贯”:侍奉。
六、教学反思:
下午上课时,由于对教案的不熟悉,我有些反应不过来,不过好在课件弥补了这个缺陷,重点也相对突出,所以总体效果要比原来的教案好很多。学生们对于主题的把握也很到位,只是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人,感觉调动不起大部分学生。
课题:
2、黄鸟
一、教学目标:
1、上网了解《黄鸟》的故事背景,认识古代殉葬的残酷制度。
2、阅读并背诵《黄鸟》,根据译文了解《黄鸟》表达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阅读并背诵《黄鸟》,根据译文了解《黄鸟》表达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了解《黄鸟》的故事背景,认识古代殉葬的残酷制度。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一篇文章“黄鸟”。
2、介绍《黄鸟》的故事背景。先秦时期秦国有很有作为的君主,名叫秦穆公,他西逐犬戎,东扩晋土,使秦国的国力空前强大。但是他死的时候却采用了活人殉葬制度,把当时秦国的三位勇士子车氏三兄弟奄惜、仲行、针虎都殉葬了。秦人哀悼这三兄弟之死不得其所,所以作《黄鸟》哀悼。
3、阅读《黄鸟》 根据译文,欣赏《黄鸟》,小组交流,了解这篇文章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残酷的旧社会制度。
4、课下搜集《诗经》的其它作品中的名言来欣赏。
5、小结:有什么收获?
先秦时期秦国有很有作为的君主,名叫秦穆公,他西逐犬戎,东扩晋土,使秦国的国力空前强大。但是他死的时候却采用了活人殉葬制度,把当时秦国的三位勇士子车氏三兄弟奄惜、仲行、针虎都殉葬了。秦人哀悼这三兄弟之死不得其所,所以作《黄鸟》哀悼。
6、阅读《黄鸟》 根据译文,欣赏《黄鸟》,小组交流,了解这篇文章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残酷的旧社会制度。课下搜集《诗经》的其它作品中的名言来欣赏。
7、小结: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2、黄鸟 《左传·文公六年》
子车:复姓。奄息:人名。
六、教学反思: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课题:《韩非子》
1、《买椟还珠》
一、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二、教学重点: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三、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四、教学过程:
1.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2.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3.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4.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5.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6.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7.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五、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寓言的特点 楚人的做法 支持
反对
六、教学反思:
在以后的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带给自己思维上的定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材,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学生现有的能力为起点,将课堂的设计真正能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积极给予意见和鼓励,灵活把握课堂动态,重点更突出一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到并当堂融入。
2、《曾子杀猪》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所有会认会写的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2.通过学文,感悟做人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
四、教学过程:(小四宋体)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前几天我们学习一些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春秋时期的名人--曾子,介绍曾子,认识“曾”字。
2.齐读课题,读准“杀”字,注意翘舌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并且在每段前面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3.师范读课文。
4.分小节读课文。学生互动评价。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形。形近字区别法识记“买--卖”“阻--祖”;同音字区别“园—原”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3.教师带读生字。
4.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四.全班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主要是各个部位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买”,最后一笔是点。“杀”下面不是木。“备”字的折文。
五、板书设计:
曾子杀猪
(1)言必信,行必果。
(2)民无信不立。---孔子
(3)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六、教学反思:
“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我小时候就读过,由于年龄的原因,当时并不以为然,还颇有微词,心想:不就是为了一句承诺吗?未免有些太夸张了吧;即便是为了承诺,杀个鸡或炖条鱼的糊弄一下算了,至于吗,说杀猪就杀猪? 古代的曾子,不惜杀掉一头猪来诠释着“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淮南子》
1、《秦西巴纵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西巴纵麑》的故事背景,明白做人要诚实、善良。2.阅读《秦西巴纵麑》,了解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了解《秦西巴纵麑》的故事背景,明白做人要诚实、善良。
三、教学难点:
阅读《秦西巴纵麑》,了解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四)活动广角。熟读并背诵这篇短文。
《淮南子》中的其他故事将这些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板书设计:
秦西巴纵麑 淮南子
做人要诚实、善良
六、教学反思: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秦巴西失宠继而重用的原因,培养学生仁爱、善良和诚实的品质。
课题:后羿射日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神话传说中所营造出的美好情境。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学习后羿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大家说得真好,神话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神话故事,你们愿意吗?(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大胆得提出来。
学生根据课题进行提问,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后羿为什么要射太阳?
2、后羿是怎样射太阳的?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就请大家认真读书,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自己寻求答案,也可以找到你的好朋友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思考。
2、自由结组,借助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三、汇报交流
师:通过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解决了提出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因为十个太阳的贪玩,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人们希望能射下太阳。
引导学生想象: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时,世界将是什么样的,人们会说些什么、怎样做?
学生要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理解进行想象。
五、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相信大家已喜欢上了这有趣的神话童话了吧!课下大家可以找一些神话来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后羿射日
神话传说
六、教学反思: 无论在何时,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要紧张,真正听清学生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用冷静的心去面对自己的课堂。
每一次锻炼,每一次考验,都会让自己从中得到是升华,我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成功。
《战国策》 《千金求马》
一、教学目标:
读通《千金求马》并能有感情的吟诵。借助译文知道《千金求马》这个故事的意思,明白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通过《千金求马》感受《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名著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千金求马》的故事背景,明白做人要诚心和恒心。
三、教学难点:
阅读《千金求马》,了解译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节选自《战国策》。
2、阅读《千金求马》
根据译文,阅读《千金求马》,小组交流,了解这篇文章含义,当你面对自然灾害只要不断追求,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小组讨论,你觉得这位内侍是个怎样的人,评价他的做法?
4、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个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5、课下再搜集有关益智故事讲给同学荷和家长听。
6、小结: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千金求马
战国时期有七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他们是 齐、楚、燕、韩、赵、魏、秦
六、教学反思:
这则寓言通过大臣悬赏千金求马,而花了五百金的买一匹病马故事,而使国君达成心愿。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千里马故事!引申之意:
1.要成员地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2.抛砖引玉,借以成功。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此文告诉我们的意义。
赵威后问齐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2. 情感目标: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难点:
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五、板书设计:
赵威后问齐使 “民本思想”
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
六、教学反思:
明确本文结构,主要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名人长廊》 姜尚
一、教学目标: 1.阅读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之姜尚,借助注释弄懂文章意思。2.背诵《六韬。文师》中的一段。
3.查阅资料,搜集姜尚的故事,对姜尚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能受到启发。
二、教学重点:
阅读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之姜尚,借助注释弄懂文章意思。
三、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搜集姜尚的故事,对姜尚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能受到启发。
四、教学过程:
学习第二单元,人物长廊,总揽本单元内容。
学习人物剪影《姜尚》。
1、学生阅读人物剪影,借助注释读懂文章。
2、教师范读,使学生对文章有总体印象。
3、学生试着翻译文章,了解姜尚。学习姜尚的《六韬
文师》。
1、学生阅读本段
2、借助注释尝试理解意思。
3、翻译文章: 太公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民共同享受的,就是仁爱,谁有仁爱,天下就归顺谁。免除人们的死难,解决人们的困难,消除人们的祸色,解救人们危急的,就是恩德,谁施恩德,天下就归顺他。和人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谁讲道义,天下就归附谁。人们都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的,就是王道,谁实行王道天下就归顺谁。
4、背诵本段。
阅读温馨点击,对姜尚有大体的了解。
布置作业:搜集姜太公的故事,读读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复习巩固,背诵《六韬
文师》段落。
交流姜太公的故事和书籍。姜太公的故事
完成成长阶梯。
五、板书设计:
姜尚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六、教学反思:
在每篇后面都有一个小故事,在文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故事。我抓住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孩子喜欢听故事,每次都从故事入手,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兴趣,并且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题: 管仲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能通过具体事例了解管仲的品质与才能。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司马迁写这篇文章的用意。3.培养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教学重点:
了解管仲的品质与才能。
三、教学难点:
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司马迁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都说山西人很有生意头脑,老师想问大家一个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和人合伙做生意,出钱的时候,你出七成,他出三成,中间挣了钱的时候他偷偷拿了一些去用,等到年底分红的时候,又要求两人平分,这样的人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还是这个人,他参军入伍了,打仗冲锋的时候他总是落在最后面,而到军队撤退的时候他却总是跑在最前面,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学生都摇头)
看来同学们都觉得这样的人是难以交到朋友的,可是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无论什么亏都愿意吃的朋友。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叫管仲!
1.同学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帮大家整理了管仲的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管仲,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学生齐读)
2.司马迁为管仲写了一篇传记,更让管仲名流千古。下面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列传”这一文学体裁: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管仲列传》。
(四)感知文本(完成导学案):
1.文中主要叙述了管仲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明确】管鲍之交 管仲相齐
2.管仲帮助齐桓公取得了什么成就?请用原文作答。
【明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三、互动探究
学生分组探讨以下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必要的记录。
(一)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二)结合文章,说说你对管仲的看法。
(三)结合清代李晚芳的《读史管见》中的评价,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
《读史管见》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四、探究展示
学生通过组内探究,将交流过后的答案以简洁的语句呈现在黑板上,并选派代表发言,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探究成果。
五、板书设计:
管仲
管鲍之交
管仲相齐
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六、教学反思: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充分利用他们的不同感悟,并能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主体形成多角度解读这节课中,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经验与文本交流,不仅动起来,甚至“吵”起来了,反驳对方的观点,这种观点的针锋相对以及思维的碰撞,就很有可能催生学生新的智慧事实证明,多元化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心灵的自由释放的过程,是最富有个性的过程
孙武
一、教学目标:
1、阅读人物剪影孙武,对孙武有初步了解。
2、熟读背诵《孙子兵法 谋政篇》选段。
3、查阅资料,搜集孙武的故事,对孙武有更深入的了解。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孙武《孙子兵法》。
二、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孙子》选段。
三、教学难点:
搜集孙武的故事,对孙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
1、学生阅读人物剪影,借助注释读懂文章。
2、教师范读,使学生对孙武有整体印象。
二、学习《孙子兵法 谋政篇》选段
1、学生自读选段,借助注释初步弄清意思。
2、师生交流译文。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 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3、熟练朗读,尝试背诵。
三、学习温馨点击,对孙武有初步的感知。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孙武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
2、课下阅读孙武的《孙子兵法》
五、板书设计: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六、教学反思:
男学生比较熟悉,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战略,学生的兴趣比较高。
司马迁
一、教学目标:
1、在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基础上,读通、读顺,读出停顿与节奏,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抓住“上、探、窥、浮于、北涉”等关键词,借助注释了解古文大意,形成自己的感受。
3、激发兴趣,课外拓展,走近《史记》,进一步了解司马迁。
4、感受司马迁的精神魅力,受其人格的浸染与熏陶。
二、教学重点:
激发兴趣,课外拓展,走近《史记》,进一步了解司马迁。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司马迁的精神魅力,受其人格的浸染与熏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司马迁
1、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大家知道的故事可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些故事,你都知道吗?谁能从中选一个给大家讲一讲?
生读故事,指一名简单讲一个,然后过渡。
师:你讲的故事真精彩(有趣)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史记》)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史记》,走近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著作,它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被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书中有许多这样精彩而又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全都出自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文化人之手,他就是司马迁。你觉得司马迁怎么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了解他的伟大成就吧!
二、初读《自序》,了解司马迁
1、自由朗读,读准确。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6页,借助文中注音或大屏幕上的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如果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查一查,争取把它读准确,解决生字后,再反复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3分钟左右)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你读了几遍?这是司马迁在2000年前写成的文字,那时的文章显然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谁来说说你读这段文字的感受?(生谈,难读,生字多)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文言文,谁来试一试?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2名学生即可)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能把两千年前的古文读下来,老师发现这几个句子同学们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老师教读重点语句:
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同学们,你看朗读古文的时候啊,还要注意句中的停顿,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
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学生自由练习,评价激励:同学们,你们已经读得很有味道了。
4、借助注释,了解司马迁
师:,如果能够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知道为什么要在有的地方读出停顿的意思了。有些词语的古今意思也发生了变化,老师也查出了一部分,请大家参考阅读,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3分钟)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5、抓住关键词,读出节奏。
交流:同学们,能读懂吗?我来考考大家,读完这段话,你知道司马迁曾经到过哪些地方吗?谁来说一说?
生回答。(会稽山、禹穴、九嶷山,沅、湘,汶、泗……)师:司马迁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啊!文中是不是用了一个字说明他到哪里哪里?(他去过……他到过……)(不是)而是用了“上……,探……,窥……,浮于……,北涉……,讲业……观……,”你看,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语言,丰富而又简洁明了。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几句(大屏幕出示)
同学们,请看地图,这是司马迁的故乡,陕西,他曾经到过我们的齐鲁大地,据说在曲阜他去瞻仰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这就是文中所讲的“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
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可以说他走一路、考察一路,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相传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得不到的历史材料,为他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些,你觉得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善于搜集、观察、热爱祖国文化……)请你带着此时的感受,带着对司马迁的敬佩,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配乐齐读。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的朗读真是韵味十足啊!我们读得这段文言文是司马迁的自序,也就是他的自我介绍,那么后人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三、《温馨点击》,全面了解司马迁
1、自读“温馨点击”,全面了解司马迁。
师:我们课本48页的“温馨点击”向我们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经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看看通过这段话,你对司马迁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与了解。
生自由朗读2分钟,然后交流。
交流的时候,老师随机评价,并借助课件强化学生的认识。
3、小结过渡:同学们,你看,我们通过阅读温馨点击,对司马迁又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与了解。此时,你觉得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什么?(司马迁学识渊博、善于考察、人格高尚)
四、推荐阅读《史记》,深入了解司马迁
你们可真个善于汲取他人的精神力量啊!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伟大著作,赶紧去读一读现代版的《史记》故事吧!相信你们一定会从中收获更多!
五、板书设计:
司马迁 学识渊博 善于考察 人格高尚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解读,司马迁的灵魂融入了学生的血液,成为他们直面人生的动力,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读懂了司马迁,就读懂了人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相信司马迁的精神将成为一盏灯,一直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航程。这样,学生由理解文字变为思考生命,由在课文中走向了生活,由语文到人生,阅读的真谛不就在于此吗?
苏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对及其诗词的认识。
2、通过阅读指导,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豁达、达观的人生态度与豪迈的性情。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生活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诗人的豁达、豪迈与多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多媒体出示苏武的资料。学生读文言文部分,鼓励他们熟读并背诵。教师大概讲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汉朝政治家。
(二)温馨点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苏武的故事。教师补充有关苏武及《汉书》的资料,出示温馨点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合作学习这部分文言。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
2、每个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读给大家听。
3、根据译文大体了解意思。
4、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读的好,背的快。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结合课下查找的资料,具体说一说,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鼓励学生课下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更多有关苏武及《汉书》、《苏武传》的资料。
学唱《苏武牧羊》歌。
(四)成长阶梯: 结合练习进行自我评价。
(五)回归总结
五、板书设计:
苏武
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汉朝政治家。
《苏武牧羊》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篇:文 物 考 察 报 告
文 物 考 察 报 告
考察时间:4月19日——4月22日
考察地点:北京
考察对象:故宫博物院、雍和宫、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国子监、孔庙、圆明园
遗址公园、八达岭长城、定陵、国家博物馆
第一站:故宫博物院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明清两代皆为皇家宫廷,前后沿用五百多年。
我们从故宫博物院的正门神武门进入。神武门是故宫的四大门之一,位于故宫正中最北面,原名玄武门,玄武为“四象”之一,位主北,故故宫正北门名曰“玄武”,清时避康熙皇帝名讳更名曰:神武门。
进去之后,最先来到的是御花园。御花园并不是很大,园中古柏参天,名花荟萃,假山上怪石嶙峋,亭台小阁置于假山上。故宫中只有此处栽植树木花草,这样做据说是为了防止刺客潜入。
我们延中轴线从北向南走,过坤宁门,就是坤宁宫了。坤宁宫与乾清宫相对,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则代表阴性,因此这里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到了清朝,这里还作为皇帝大婚的场所。
再往前走是交泰殿。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
再往前走是乾清宫。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和天启初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清代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以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为中心,是故宫内廷的主要建筑,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富有生活气息。从乾清宫再往前走便是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和太和殿。三大殿是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了。外朝就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的,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建极绥猷”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
出太和殿我们返向北走,来到了钟表馆。钟表馆中陈列着许多近代西方各国向清朝朝觐 1的钟表,这些钟表大多做成佛教物品造型,很多钟表以动物为底座,有大象、骏马,其上是钟表的主题。钟表全身多饰以金银之物和宝石之属,看上去完全不是日用品,而更像是珍宝。钟表全是西方的产品,但却看不出当时西方科技之精,不知是不是当时的西洋来使为了迎合天朝上国皇帝的自大心理而有意为之。
出钟表馆,我们来到了养性殿。这里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的居住地,因此这里的建筑不是特别的庄重,而是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调。养性殿附近,还有清代宫廷戏曲陈列馆。陈列馆内,上自戏曲剧本,下至各种戏曲道具,应有尽有。京剧形成于清朝,乾隆时有四大徽班进京,慈禧太后又酷爱京剧,皇宫正是它的摇篮。戏曲陈列馆正是京剧成长的一个见证。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故宫的西侧,这里大多是后妃的居所。这里有储秀宫,应是清朝秀女暂居之地。长春宫是慈禧太后居所,因其位于故宫西侧,故而慈禧太后又被称为“西太后”。故宫西侧的建筑大多数是大同小异,这与后宫诸嫔妃的地位相似。
故宫的中心部分三大殿,地势较其他地方显得很高,这里有没有花草树木,所以在夏天会很热,而到了冬天,有因地势高经常有北风光顾,所以我认为故宫从整体上来说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它的建筑布局虽然体现了皇家的威严气派,但却缺少了作为生活区的舒适。故宫北面就是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它的西边是中南海,这些地方在清朝是作为皇家避暑地的。封建专制政权的劳民伤财,可见一斑。
下午五点,我们由午门、天安门出故宫博物馆。
第二站:雍和宫
20日早上约九点,我们来到了雍和宫。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雍和宫是当时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现在的雍和宫仍然是一座香火极盛的喇嘛庙,过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颗于左右碑,正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民族团结的重视。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内正中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弥勒塑像后面,是护法神将韦驮。
出雍和宫大殿,是永佑殿,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六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
在雍和宫西侧的佛堂内,供奉有许多藏传佛教的佛像。那些佛像和内地佛教造像有很大的不同,佛像反应的是西藏和尼泊尔地区的人物特征,佛像旁还伴有大象、蛇等动物,有些佛像更像所谓的“妖魔鬼怪”,这应该和藏传佛教的形成有关,藏传佛教吸收了很多苯教的风格。佛堂内还供奉有乾隆皇帝念经做佛事的一尊造像,清朝皇帝信仰藏传佛教者甚多,不知和其宗教民族政策有无关系。
雍和宫内有许多喇嘛,他们大都身材高大,体格强壮,皮肤呈现古铜色,看上去不像汉族人,这些人应该是从青藏地区过来的僧众吧。我看他们都在很认真的念藏语佛经,真的很虔诚。雍和宫是我见过的最真实、最令我肃然起敬的香火最盛的寺庙。
第三站: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
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本来不是行程范围之内的,不过短暂的参观却让我们收获颇丰。
说是博物馆,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不过是一座浓郁的老北京特色的四合院。在四合院的门前,一位志愿者讲解员大哥从门前的拴马桩、下马石,从门楣,从门上的对联向我们讲起四合院的诸多讲究。这个四合院原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徐廷芳的宅子,徐的官阶很高,因此这个四合院极为讲究。后来徐的后人因卷入戊戌变法被抄家,因此徐家衰落。后来,这个四合院辗转到了李松堂先生手中,先生将其改造为一个私人博物馆,供人们免费参观。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北京城为数不多的保留有元朝遗物的老四合院了。四合院极小,但每个物件都堪称精品。院中还有一个小的展室,内中陈列了许多李松堂先生耗尽心血收集的多见珍贵文物,尤以木制雕刻为主,有木质门楣,有形态各异的石门墩,有从三个方面采用镂雕手法进行雕刻的清代石雕梁“皇帝巡游图”,有木质屏风。还有以“和谐”为主题的木雕窗花,现在我们调侃和谐为河蟹,没想到古人真的是以荷花和螃蟹来表达这美好的祝愿。博物馆有个地下室,叫“通议第”,有谭嗣同手书牌匾,原来这里便是当年维新派人士秘密的集会地,“通议”就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之意。院内还有梁启超手书“气象维新”匾,这所小院子可以说见证了19世纪末的那场政治运动。
第四站:北京孔庙
孔庙为祭祀孔子之地。元朝时,统治者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地位达到鼎盛。北京的孔庙正是这一时期新建的。
北京孔庙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1302年(元大德六年)建,大德十年建成。孔庙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其结构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风格。门内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
孔庙主体建筑是大成殿,上有康熙皇帝手书匾额“万世师表”。在我们进殿参观前,导游要求我们摘下帽子,否则就是不尊重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画像及其神牌位,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和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位哲人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大成殿前右侧,有石刻十三经,还有元明清三代进士名录碑,应该是鼓励西侧国子监读书的学子们。
第五站:国子监
国子监位于孔庙西,紧邻孔庙。我们由孔庙西侧的持敬们进入国子监,“持敬”就是要求国子监的学子有监入庙时要心怀敬意。随后我们来到了太学门(二门),太学门大门颜色是黑色,而不是传统的红色,导游讲解说这正符合墨水的颜色。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据说这边是龙门,以前只有状元方可由此进入,“鲤鱼跳龙门”,所以我们都是跳着进去的。
往前走是国子监辟雍,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是和珅设计的,整体无梁,结构十分巧妙。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雍”字犯雍正皇帝年号讳,此处不知为何仍用以为名。
辟雍后有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第六站:圆明园遗址公园
2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外的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代行宫式御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
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院内,把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由于圆明园面积十分广大,所以我们只参观了很少一部分景点。进园后,单见园中鲜花盛开,杨柳依依,池水清澈,一片生机。只是,山水花草之外却两人心痛。圆明园层屡遭洗劫,园中已无一处保留完整的建筑,唯一一处说得上尚存的是一座残桥,石拱桥的桥身已剩下几片石板,当年的气势已荡然无存。随后,我们来到了大水法及其附近。这里原来都是西洋建筑,著名的24兽首就位于海澜堂。我们还见到了一个像佛塔一样的东西,原来是园内为喷泉供水的水塔的塔基。塔基虽早已被破坏,但残留的基座仍有三四米高,可见当时的盛大规模。随后,我来到了福海。福海水域面积很大,四周植树很多,但不见了当年的各式建筑,显得颇为冷清。
第七站:八达岭长城
21日早上,我们由北京德胜门出发,坐车前往八达岭。八达岭位于延庆县,车行约一个半小时,我们看见了长城,目的地到了。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我们由北门锁钥进入长城内,刚登城楼垛口便见一尊大炮立在地上。据说射程有一千米,但不知在群山笼罩的八达岭是否有效。这天刚好下雨,长城上显得有些湿,但并不滑,路面上也没有积水,台阶上流下来的水都顺着流出城墙外了。登上敌楼,举目远眺,但见此处长城南北风光迥然不同。以南是一马平川,以北则是崇山峻岭,当天下着小雨,山上云雾缭绕,山峰时隐时现,地形十分险峻。长城依山势而建,有的路段极为陡峭,坡度接近90度,从中可见古人的勤劳和智慧。在明长城附近,依稀可见古代遗留的城体,想必是更古时候的长城了。
下了长城,我们乘车,返回城区。途径居庸关,关前关后也是两派天地。关前是一道狭长的公路,地势平坦,关后是一片大山,此处位当要冲,十分险要。
第八站:定陵
22日早上,我们来到了定陵。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定陵依山而建,这里的山和八达岭不同,这里的山显得更为秀气。定陵神道前,矗立一座无字碑,是仿效武则天无字碑而立。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后圆就是地宫和陵墓了。地宫位于地下十多米的深处,西面放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东面有皇帝和皇后的宝座。如今,这些早随着定陵的发掘成为珍贵的文物。
第九站:国家博物馆
在国家博物馆,我们只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只参观了一小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后母戊鼎和一件秘色瓷。后母戊鼎原来被称为司母戊鼎,后来改司为后。后母戊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后来一个耳丢失,现在已经新补上去了,已很难看出来孰真孰假。国家博物馆还有一件秘色瓷,是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整个博物馆只有这一件,十分珍贵。
秘色瓷上还有唐时留下来的包装纸,上绘仕女,身材丰腴,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关于文物保护
此次考察,四天的时间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文物古迹,所以可以说对于中国的文物保护现状,还是有一些发言权的。
在八达岭长城,我不仅看到了长城,还“享受”了免费的书法展览:对外开放的长城主体城墙上到处都是游人刻画的字迹,都是“某某到此一游”之类。这些字迹绝大多数都是汉字,应该是中国大陆的游客留下来的。还有一些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好像也是内地的游客的作品。有些字迹不是刻画上去的,而是拿一些涂料写上去的,不知那些人是怎么做到的,总之游人为了在长城留下自己的手迹,可谓是煞费苦心。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外出旅游已经变得很普遍了。但是,国人的文化素质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反映在文物保护上就是典型的上述问题。
在北京的雍和宫,常年生活着为数不少的喇嘛,做为宗教人士他们每天念经、拜佛、做功课,他们工作的地点就是旅游景点。雍和宫中有着大量的珍贵文物,这里香火旺盛,每天都有很多香客和前来参观游玩的游人,于是这些喇嘛也就充当了文物保护者的角色,他们工作在众多的文物之间,可以有效地保护文物。
在北京的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馆主李松堂先生收集了大批的文物,诸如石门墩、石牌楼、木质屏风、木雕门楼,这些东西中有许多事李松堂先生在北京城内收集的,而这之前,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当做“破砖烂瓦”,不是被随意的使用、破坏,就是被丢弃,李松堂先生就从老城区的旧房拆迁中发现并买下了不少文物。现在,随着北京市区大规模建设的开展,这些最能体现老北京民居特色的建筑构件越来越少,保护工作可以说任重道远,如果只靠李松堂先生等几个人的努力,那是远远不够的。
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当年遭到破坏的建筑现在作为遗迹仍然在遭到破坏,有些柱子上的精美图案正在剥落。圆明园遗址公园并没有对遍地的遗迹进行发掘整理,虽然保留了它的沧桑,但游客脚踏于其上,对文物保护很是不利。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每个参观者都要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参观者不得携带食物和水,而且还需要接受两道安检方能进入,估计只有如此高级别的博物馆才有这种做法。而在作为民间收藏家兴办的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这些必要的安检都没有,这不禁令人感到担忧。这些天,有新闻报道说故宫博物院有若干件文物失窃,此事影响极大。这些文物一旦被盗,可能遭到破坏,可能流失海外。故宫博物院每天游客极多,故宫中又房间遍布,珍宝无数,文物保护的工作任务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