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招考常识
事业单位招考常识.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501.秦汉时代,人们说的“关中”指哪一带?函谷关以西 502.维吾尔族人信奉的宗教是: 伊斯兰教
503.温带落叶林分布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504.世界上历来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说法,其中“南珠”的产地是:中国 505.在大陆西岸南北两个萨瓦纳带之间的自然带是 热带雨林带 506.股票交易里面通常说成交多少多少“手”,这一“手”是指多少股? 100 507.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508.“紫土地”是指我国哪个地形区域的土地?四川盆地 509.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是:印度 510.最早用棉花织布的是在: 印度河流域
511.亚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洲,它的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 512.人类的出现与劳动有关,人类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 打制石器 513.鞭尸三百的是: 伍子胥
514.在地质年代中,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太古代 515.据文献记载,商代曾经几次迁都? 五
516.马可?波罗以各种身份服务忽必烈多长时间?17年 517.新中国第一部临时宪法的简称是:《共同纲领》 518.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做的?羽毛 519.林肯的宅地法颁布于: 1862年
520.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几月几号?10月25日(公历1917年11月7日)
521.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强地震,此时北京测得震级与烈度与唐山相比:震级相同,唐山的烈度较大
522.不属于隋代三师的是: 太尉
523.下列哪个地方的日照时间最长?撒哈拉沙漠 524.伊朗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
525.“土木之变”中被捉的皇帝是: 明英宗 526.秃头歌女是谁的作品? 尤乃斯库 527.来源于太阳能的新能源是: 风能
528.“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写的词句?辛弃疾 529.大约在1882年,世界上出现了:电车
530.被称为“国际会议之都”的城市是:日内瓦 531.岛屿数量最少的洲是哪个洲?非洲
532.我国和世界目前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13.4%,22% 533.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中,只有多少人生还? 695人(泰坦尼克沉没在:大西)534.泰坦尼克号出航后第几天撞上了冰山?5 535.阖闾和夫差是什么关系? 父子
536.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有一次大规模移民事件,叫做“僚人入蜀”。他们是从哪里去的? 贵州
537.在泰山上的中天门路旁的五大夫松是哪个皇帝登泰山是封的?秦始皇 538.我国的恐龙博物馆在: 四川自贡
539.地球北回归线上的唯一的自然风景保护区“鼎湖山”在: 云南昆明 540.弱冠指的是: 二十岁 541.长江三角洲的成因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
542.1930年至1933年,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几次“围剿”?4 543.火湖位于哪个洲?拉丁美洲
544.最早的圆规是什么样子的?绳套两端各一木棍 545.四川盆地又称:红色盆地
546.非洲英雄马赫迪是哪个国家的?苏丹 547.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在我国的: 内蒙
548.现在美国国旗星条旗上有多少颗星: 50颗
549.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开封被称为六朝古都,北宋建都最久)
550.庐山是一座: 断层山
551.《春秋》是根据哪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 鲁国
552.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骄奢淫逸,日夜与谁饮酒作乐,挥霍无度? 妹喜
553.英国“Beatles”乐队哪一年在沙利文首场演出之后风靡整个美国? 1964 554.38个油篓子和一个少女的雕像是哪个城市的标志? 正确答案:伊拉克巴格达 555.哪个火山的爆发毁灭了古罗马帝国的庞贝城? 维苏威火山 556.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 正确答案: 刺配 557.秦日纲在太平军中担任的是: 燕王 558.属于可再生的清洁的常规能源是: 水能
559.现在已知的最高的山在: 火星上(火星有几颗卫星:2)560.南宋时期最出名的奸臣是: 秦桧
561.黑洞是最神秘的宇宙之迷。实际上,黑洞是: 是宇宙中一种特殊天体 562.下列关于潜水的说法中,有一个自由水面,与大气相接触 563.扑克牌中的“方块”象征着什麽? 财富 564.汉朝建立后的第一个淮南王是: 英布 565.罗布林卡在拉萨语中是什么意思? 宝贝园 566.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南通博物馆 567.亚非会议召开于哪一年? 1955 568.“红巾军”起义发生在哪个朝代的末期?元朝 569.地球内部的地核温度高于?4000摄氏度 570.中国的铁轨宽多少米?1.435米
571.“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谁的誓言?鲁迅 572.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
573.鲳鱼主要产自哪些江河或海域?东海
574.北大西洋暖流从成因上来说,属: 风海流 575.下列名称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大伏 576.下列国家中能源能自给的是: 加拿大 577.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什么地方? 中东 578.“汉初三杰”是: 张良、萧何、韩信 579.太阳中心说(“日心说”)是谁提出的? 哥白尼(波兰人)580.历史上,为什么统治者将岳阳划在湖南? 便于监督和牵制 581.我国的二滩、五强溪水电站分别位于:西南和中南 582.我国蓝宝石的主要产地在哪里:山东 583.南极洲中无长年冰雪覆盖面积占整个洲的:7% 584.在理想大陆上,无论沿哪一条经线前进,几乎都要有秩序地经历多种自然带,这是反映了:纬度地带性
585.乐山大佛在: 四川省
586.我国著名的赵州桥建于哪个朝代? 明 587.石达开担任的是:翼王
588.以下哪一项,不是明治维新的内容:实行按户征兵
589.商汤至太甲统治时期出现大好局面,得益于哪位政坛元老的辅佐? 伊尹 590.刘邦在秦朝曾经做过:亭长
591.马可?波罗在叙述中国时言过其实,因此人们叫他: 百万先生 592.石灰岩地区中有许多满布着钟乳石石笋的岩洞,这些岩洞形成主要原因是:流水的溶蚀作用
593.英国历史上哪位是第一个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时代的君主? 伊丽莎白一世 594.在大陆西岸南北到两个萨尔纳带之间的自然带是:温带森林带 595.有“无烟城市”之称的是:雷克雅末克 596.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哪个省?山西省 597.三玄的是:《周易》、《老子》、《庄子》 598.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1863年建于: 伦敦 599.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哪一个: 新疆
600.陕西省的渭河谷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地堑 601.兴凯湖是哪两个国家共有: 中俄 602.蒙语称内陆湖为: 海子 603.约翰?克里斯朵夫有几卷? 5 604.下列四组地点中,按经度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的是: 南京、天津、北京 605.千佛坛是哪个国家的? 印度尼西亚 606.斯拉夫人信仰的是:天主教
607.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西周,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608.地球上的第50亿个人类居民出生在:南斯拉夫 609.荆轲出现在《史记》中的:《刺客列传》 610.贝尔福宣言是哪个国家发表的? 英国
611.天文台的观测室都是园顶的,是因为:有利于天文望远镜观测目标 612.一座将东西柏林隔离开来的墙建立于何时:1961 61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安大略湖 614.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鄱阳湖
615.第一次登陆月球的两名宇航员在月面上活动了多长时间? 2小时多
616.在商店里,大部分商品都是尾数价格,如一双皮鞋的价格是298元,而不是300元,请问商店根据什么这样定价?心理
617.被称为“老人国”的星系是哪一星系?椭圆星系 618.“薛涛笺”产生于哪个朝代?唐
619.产生海水潮汐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引力
620.我国最东边的城市是黑龙江的哪一个城市? 绥芬河市 621.非洲产量和储量都占世界第一位的矿产是: 黄金、金刚石 622.太阳表面温度大约多少?6000度 623.晋与十六国时期,谁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氏 624.新石器与旧石器的差别是:制作方法的差别
625.1945年发明了第一个充气轮胎的工程师是:罗伯特汤姆森 626.是谁发明了磅秤? 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
627.布匿战争交战双方一方是罗马人,另一方是: 迦太基人 628.造成我国南北方水热资源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 629.南北朝史书称住在今日西藏地区的民族为:宝髻 630.三星堆位于:四川
631.夏启死后,出现了几子争权斗争?五
632.世界最重要的IT高科技产业基地硅谷位于美国的哪个州: 加利弗尼亚州 633.构成地壳的九十多种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是:氧,硅,铝 634.古稀指的是: 七十岁
635.为了表演的需要,芭蕾鞋的鞋尖内塞有一小块:木头 636.世界上昏迷时间最长的人,大约昏迷了多长时间? 37年 637.中国运动员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是在哪一年?1956 638.西伯利亚的房屋一般都是歪歪斜斜的,这是因为: 大风吹的结果 639.俄罗斯议会“杜马”在俄文中原意是:思维 640.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安赫尔瀑布
641.“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是谁提出来的? 林肯 642.下列哪位航海家找到了航海中治疗坏血病的方法?库克 643.国色指的是:牡丹
644.华盛顿担任了几届总统?2 645.下列岛屿属于火山岛的是:大堡礁 646.内蒙古草原上的芨芨草最高可达:2米 647.国鸟是公鸡的国家是:法国
648.生活在里海和黑海里的欧鳇,寿命: 高于100年 649.仰光是哪国首都?缅甸
650.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是在:1776年
651.唐卡是什么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表现形式?藏族 652.抗金名将岳飞被害于:**亭
653.以下哪个国家建有消防博物馆? 罗马尼亚 654.楚庄王请谁当令尹,从而使国力大增?孙叔敖
655.在唐代长安城经常可以见到的“新罗人”是现今我们所说的:朝鲜人 656.最古老的石桥在:土耳其
657.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的时间?1912 658.卡通人物米老鼠诞生是在哪年?1928 659.印度教中的除十节是:公历9月到10月的10天 660.人口最多的城市:东京
661.海洋是连在一起的水体,但海同洋之间还是有区别,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大的海是:珊瑚海
662.白求恩生于加拿大哪个州?安大略
663.第一人征服北极点的人是那个国家的?美国
664.我国大陆基本轮廓形成时期,陆地上出现了大量的:裸子植物 665.尼日尔河位于:非洲 666.义和团最基本的组织形势是:坛(义和团运动在1900年爆发)667.地上、地下文物在我国居于首位的省分别是:山西、陕西 668.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在:印度(1632年动工)669.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 670.清朝皇帝退位是在:1912年
671.系列矿产地中,矿种伴生现象比较明显的是:金昌 672.我国东汉张衡制成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多年
673.唐代三省六部中的“三省”是: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 674.世界上最早发行金属邮票的是哪一国家?匈牙利 675.解放后,我能能源增长倍数最多的是: 天然气
676.国际红十字会首次大会召开于: 巴黎(国际红十字会的旗帜是:正方形)677.以下哪一种不是发现在中国境内?巴比伦人 678.我国的长绒棉主要产在:新疆
679.梁启超和梁思成是什么关系? 父子 680.美国国务卿相当于我国的:外长 681.大气层厚度约为? 3000公里 682.“卧龙先生”是谁? 诸葛亮
683.崆峒山在植被尤其珍贵的西部,堪称天然植物园,这里森林覆盖率几乎达到: 100% 684.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青海湖(青海湖蒙古语为“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海)685.《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诸侯王 686.中山陵在哪座山上? 南京钟山 687.我国海洋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八月
688.下列国家中,农业现代化侧重生物技术和水利发展,且平均单产量高的是: 日本 689.中国名山崆峒山在哪里? 甘肃平凉
690.一日之中,海潮有两个涨落周期,落差一般在多少米之间:3—5米 691.在国际上享有“恐龙墓地”的大型恐龙化石群出土于: 内蒙二连 692.鸿鹄之志最早出现在哪里? 《史记》 693.“息壤”是谁用来治水的法宝? 鲧 694.长江流经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 695.第一个研究色盲,发现色盲遗传规律的是:道尔顿 696.琥珀属于:有机宝石
697.最长的运河是:中国大运河
698.在俄罗斯一共有多少种语言呢?122
第二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常识(四)
《常识》(体育、风俗)
1、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是:()
A、古罗马B、古希腊C、古代中国D、古巴比伦
2、第一届奥运会什么时候开始举行?()
A、1890年B、1894年C、1896年D、1900年
3、奥运会旗是:“五色环”旗,其中黄色环代表:()
A、亚洲B、欧洲C、非洲D、大洋洲
4、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是在哪个国家举行?()
A、法国B、意大利C、乌拉圭D、巴西
5、下列国家哪个素有“足球王国”之称?()
A、德国B、意大利C、阿根廷D、巴西
1—5BCACD6、下列体育项目哪项不是奥运会“五项全能”之一?()
A、200米B、跳高C、跳远D、1500米
7、体育运动篮球最早起源于:()
A、美国B、中国C、英国D、法国
8、女子游泳衣称“比基尼”,这个名字源于什么名?()
A、设计师B、运动员C、模特D、小岛
9、我国第一个获得世界冠军的是谁?()
A、吴传玉B、郑凤荣C、荣国团D、庄则栋
10、我国最早在奥运会上夺金牌的是哪位运动员?()
A、李宁B、许海峰C、高凤莲D、吴佳怩
6—10BADCB11、高尔夫球运动的运动场上共有多少个球洞?()
A、18个B、19个C、20个D、21个
12、围棋共有多少个棋子?()
A、360B、361C、362D、36513、下列中国象棋手哪位获全国冠军次数最多?()
A、杨官璘B、谢思明C、胡荣华D、谢侠逊
14、体育项目铅球所用的球的重量约多少公斤?()
A、5公斤B、6公斤C、7公斤D、8公斤
15、世界游泳锦标赛最长的是男子1500米什么泳式?()
A、自由泳B、蛙泳C、仰泳D、蝶泳
11—15ABCCA16、正式体操比赛规定男子有四项必须穿长裤,下列不属于的是:()
A、鞍马B、跳马C、吊环D、单杠
17、下列哪项比赛替被队员可以在任何时候入场比赛?()
A、足球B、篮球C、排球D、手球
18、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是:()
A、维凯拉斯B、罗格C、顾拜旦D、萨马兰奇
19、下列哪一个口号不是奥运会的口号?()
A、更高B、更快C、更强D、更好
20、名言“生命在于运动”是谁说的?()
A、车尔尼夫斯基B、普希金C、伏尔泰D、契诃夫
16—20BDBDC21、饱食后不宜做剧烈运动这是因为:()
A、会得阑尾炎B、有障消化C、导致神经衰弱D、呕吐
22、我国哪位运动员第一次获得田径比赛冠军?()
A、邹振华B、徐永久C、黄志红D、刘华金
23、比赛时,一队白帽,另一他蓝帽,守门员红帽,这是什么比赛?()
A、冰球B、橄榄球C、水球D、曲棍球
24、两人徙手较量,以将对方摔倒或推出界外为胜的比赛是:()
A、相扑B、角力C、摔跤D、柔道
25、职业拳击运动员争夺“世界拳王”必须多少周岁?()
A、18B、20C、21D、25
21—25BBCAC2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哪一年?()
A、1952B、1956C、1980D、198427、体操比赛中有四个动作以我国运动员的名字命名,其中鞍马是:()
A、李月久B、童非C、李宁D、李小双
28、你知道曲棍球每半场的时间是多少分钟吗?()
A、35B、40C、45D、5029、跳竹杆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A、壮族B、苗族C、白族D、黎族
30、朱建华夺取世界跳高冠军是以什么姿式?()
A、跨越式B、俯卧式C、背越式D、剪式
26—30ABBDC31、我国最早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是哪位运动员?()
A、陈镜开B、陈伟强C、何灼强D、何英强
32、周恩来倡导中小学生每天必须多长时间的体育运动?()
A、半小时B、一小时C、一小时半D、二小时
33、下列哪位武术家是迷踪拳的创始人?()
A、叶问B、张真人C、霍元甲D、海灯法师
34、电影《神行太保》是描写哪项体育活动的故事片?()
A、长跑B、滑冰C、登山D、自行车
35、“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哪位领导人的题词?()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贺龙
31—35ABCDA36、下列哪个国家因“卒可攻王攻后”而禁止下国际象棋?()
A、印度B、印尼C、肯尼亚D、沙特阿拉伯
37、我国被称为哪一类体育运动的体育王国?()
A、羽毛球王国B、乒乓球王国C、武术王国D、举重王国
38、蓝球队员的号码因跟裁判的手势有关而没有哪三个号码?()
A、1,2,3B、1,2,4C、1,2,5D、2,4,639、奥运会第一个只有女子才能参加的比赛项目是:()
A、高低杠B、花样游泳C、艺术体操D、花样滑冰
40、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会期不超过多少天?()
A、14天式B、16天C、20天D、21天
36—40DBACB41、亚洲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
A、韩国B、日本C、新加坡D、中国
42、奥运会上的马拉松比赛的起源与什么有关?()
A、游戏B、战争C、打赌D、竞赛
43、世界杯足球赛几年举办一次?()
A、二年B、三年C、四年D、五年
44、许海峰在男子什么比赛项目中夺得中国首枚奥运会金牌?()
A、自选步枪B、自选手枪C、小口径标准手枪D、标准步枪
45、男子竞技体操项目不包括()
A、单杠B、鞍马C、高低杠D、吊环
41—45BBCBC46、奥运会第一个只有女子才能参加的比赛项目是:()
A、高低杠B、花样游泳C、艺术体操D、排球
47、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会期不超过:()
A、14天B、16天C、20天D、15天
48、世界杯足球赛几年举办一次?()
A、二年B、三年C、四年D、五年
49、许海峰在男子什么比赛项目中夺得中国首枚奥运会金牌?()
A、自选步枪B、自选手枪C、小口径标准手枪D、标准步枪
50、第一个在奥运会参赛的中国人是()
A、容国团B、吴传玉C、刘长春D、许海峰
46—50CBCBC51、“世界足球之王”贝利的球衣号为:()
A、10号B、9号C、8号D、7号
52、古代奥运会最重要、最悠久的奖励方式是:()
A、美酒B、橄榄枝花冠C、金牌D、武器
53、男子自由体操应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A、30-40秒B、50-70秒C、80-100秒D、90-110秒
54、奥组委总部设在()。
A、瑞士洛桑B、美国华盛顿
C、法国巴黎D、德国海德堡
55、马拉松长跑来源于马拉松战役,它的爆发地是:()
A、古代罗马B、古代希腊C、中国D、马其顿
51—55ABBAB56、下列数字中哪一个是西方人最忌讳的:()
A、4B、7C、8D、1357、下列少数民族中哪个民族不忌吃猪肉?()
A、满族B、哈萨克族C、回族D、乌孜别克族
58、许多国家的人都有属相,其中有一个国家与我国基本相同,只是以猫代鼠,这个国家是:
()
A、日本B、越南C、印度D、法国
59、中国古代“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这是什么拜礼?()
A、长揖B、再拜C、顿首D、稽首
60、“念慈”是古代对对方亲属中哪一位的尊称:()
A、父亲B、母亲C、伯父D、伯母
56—60DABAB61、下列哪个节日原是为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A、圣诞节B、复活节C、愚人节D、感恩节
62、下列哪个国家一般不准女性在生人面前露面:()
A、沙特阿拉伯B、印度C、印尼D、孟加拉
63、世界上面值最高的邮票是匈牙利五百亿彭哥,它的图案是:()
A、猫B、飞鸽C、海鸥D、鹰
6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
A、广西B、西藏C、云南D、四川
65、泼水节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A、彝族B、回族C、壮族D、傣族
61—65CABCD66、馒头是谁发明的?()
A、李冰B、诸葛亮C、曹操D、屈原
67、阿诗玛是我国云南哪个民族塑造的艺术形象?()
A、彝族B、瑶族C、白族D、苗族
68、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A、重耳B、介之推C、晋文公D、屈原
69、“郁金香”是哪个国家的象征?()
A、英国B、挪威C、丹麦D、荷兰
70、“世界无烟日”是在每年的哪一天?()
A、3月7日B、4月7日C、5月7日D、6月7日
66—70BABDB71、下列哪种花不属于并称的“花中四君子”之一?()
A、梅花B、兰花C、荷花D、菊花
72、中国民间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A、迎接春节B、纪念释迦牟尼C、纪念小寒来临D、纪念冬天来临
73、“世界艾滋病日”是:()
A、5月3日B、6月5日C、9月16日D、12月1日
74、泼水节是我国哪一民族一年中的最盛大的节日?()
A、傣族B、苗族C、白族D、壮族
75、“总角之交”是指:()
A、顽童之交B、少年之交C、中年之交D、忘年之交
71—75CBDAB76、古代的死刑在什么季节行刑?()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77、我国植树节定在每年的3月12日,这也是为纪念哪位人物而定的 ?()
A、屈原B、孙中山C、白求恩D、雷锋
78、下列对于古代称谓说法错误的是()。
A、阁下是对长辈的尊称
B、足下是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C、内子用于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D、“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
79、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后人也通俗地称四象为()。
A、左朱雀、右白虎、南青龙、北玄武B、左青龙、右玄武、南朱雀、北白虎
C、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D、左青龙、右白虎、南玄武、北朱雀
80、我国最大的佛像是哪一座 ?()
A、潼南金佛B、屏山大佛C、荣成大佛D、乐山大佛
76—80CBACD81、我国现有四大古桥,其中哪座位于广东潮州 ?()
A、赵州桥B、湘子桥C、芦构桥D、洛阳桥
8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
A、敦煌石窟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大足石窟
83、下列哪一座寺院位于南京市:()
A、龙岩寺B、国清寺C、玉泉寺D、栖霞寺
84、下列我国哪个古迹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A、万里长城B、乐山大佛C、秦始皇兵马俑D、敦煌
85、下列哪座山不属于我国四大佛山之一 :()
A、雁荡山B、五台山C、九华山D、峨眉山
81—85BADCA86、世界哪个国家的斗牛活动首屈一指?()
A、印度B、西班牙C、意大利D、美国
87、亚洲国家中哪个国家最讲究茶道?()
A、中国B、韩国C、朝鲜D、日本
88、“国际护士节”是在每年的哪一天 ?()
A、5.10B、5.11C、5.12D、5.1389、“刘三姐”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A、苗族B、傣族C、壮族D、白族
90、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
A、杨玉环B、赵飞燕C、西施D、貂禅
86—90BDCCD91、“郁金香”是哪个国家的象征?()
A、英国B、挪威C、丹麦D、荷兰
92、中国工艺品景泰蓝以哪个地方最为盛名?()
A、景德镇B、北京C、福州D、潮州
93、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产地是:()
A、浙江绍兴B、浙江C、杭州D、福建安溪
94、“碧螺春”茶是一种:()
A、红茶B、绿茶C、青茶D、黑茶
95、内蒙古族的草原盛会一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A、五百B、六百C、七百D、八百
91—95DBBBC
第三篇:公务事业单位招考常识知识点汇总整理归纳
2020年全国公务员考试必备常识(好知识不容错过)
1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知道: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它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知道: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解: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作为世界文明奇迹,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包括:它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也古代埃及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第3课
古代印度
知道:
1.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3.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理解:
1.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四大种姓在理论上都是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有不同。
2.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伴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到锡兰(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波斯、希腊、埃及等地传播佛教,使之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知道:
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理解: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1.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2.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知道: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2.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3.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4.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标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公元前程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理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
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知道:
1.《荷马史诗》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2.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饿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知道: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知道:
1.“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2.“公民法”概念: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
3.“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4.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理解:
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知道:
1.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2.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
3.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4.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知道:
1.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2.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知道:
1.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2.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3.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理解:
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背景:12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国王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
内涵: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特征: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知道:
1.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2.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3.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
理解:
1.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一阶段,从公元5世纪开始,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各有所得。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普遍处于混乱状态,496年,克洛维受洗,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王权与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统治的局面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教会强调教权至上,王权企图限制教权势力扩张。典型事例是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主教授职权之争,导致“卡诺莎觐见”。表明教权势力不断增强。
第三阶段,从13世纪末叶开始,英法等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加强,教权由盛而衰。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2.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11世纪,西欧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始终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实际权力有限。而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所以,当德王亨利四世抵制格列高利七世的有关命令,格列高利七世可以利用德国国内的部分大封建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对峙,迫使亨利四世就范,导致“卡诺莎觐见”。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取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加强王权。法王腓力四世断然软禁卜尼法斯八世。此后的阿维尼翁之囚成为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上述史实反映,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王权逐渐加强,教权急剧衰落的趋势。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知道:
1.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的盐、铁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2.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第二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理解: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理解:
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知道:
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
理解:
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知道:
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
理解:
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知道:
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中国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
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知道: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理解:
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中央和地方);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知道: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理解:
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起义的打击。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知道: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理解: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知道:
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理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知道:
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理解:
东汉的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
第11课
割据与分裂
知道:
(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
(2)区域经济的发展:
A、北方人口的南移:
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知道:
南朝与北朝:
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
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朝政权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
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
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
商业
: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
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
理解:
孝文帝改革:
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内容和作用:
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
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实行汉化:将都城南迁至洛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一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作用: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知道:
(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理解:
(2)科举制
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理解: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实质:
内容: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上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实质: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山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知道:
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
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
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理解:
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B、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知道:
(1)丝绸之路的全盛: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知道:
(2)东亚文化圈
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知道: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
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
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知道:
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1005年,北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维持百余年和好。1044年,西夏与宋、辽达成和议,形成三国鼎立局势。
2、金与南宋的对峙: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仿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同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率军与金骑兵在郾城会战,大获全胜。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长期对峙。
3、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地跨欧亚)。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南宋灭亡。
理解:
宋、辽、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官府管理、控制;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道: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表现: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压力促进耕地开垦,出现圩田、沙田、梯田;水稻居粮作物首位,太湖流域为全国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经济作物种植很普遍,桑蚕业中心南移。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独立的私人作坊(“机户”);棉花种植传到江南,海南岛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技术世界领先。
理解:
“海上丝绸之路”:宋代的海上商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获得巨额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活力。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知道:
1、活字印刷: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日,西传中亚、波斯、欧洲。
2、火药武器: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战争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对欧洲历史发展影响巨大。
3、北宋科学家沈括著作《梦溪笔谈》。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知道:
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首都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市。
理解:
元朝对辽阔疆域统治的措施:①推行行省制,中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直辖“腹里”)、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地方——行中书省。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②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及澎湖。④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知道: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理解:
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①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终结宰相制度,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②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③朱元璋还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控制,建立特务机构,以加强专制统治,明朝的特务机构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合称“厂卫”。④朱元璋重视整顿吏治。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及农民起义
知道:
1、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内忧——昏君迭出,宦官专权,群臣党争,赋税繁多,民怨沸腾。外患——满清政权(“后金”→清)的兴起对明朝构成威胁。
2、1644年,明朝灭亡。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理解:
1、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仿明制,设内阁,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草拟诏令御旨。雍正——设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乾隆帝——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2、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东北——康熙时,抗击俄国侵略(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维持长时间和平。西北——乾隆时,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新疆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管辖。西南——雍正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的转世程序。东南——康熙时,统一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
知道:
1、社会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农业——粮食产量大为提高(双季稻,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手工业——农村中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丝、松江布);城市、市镇: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商业——商业快速发展(南京、广州、佛山,厦门);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为
“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2、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知道:
民间海外贸易:明代后期,朝廷逐步开放海禁,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福建的月港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输出的商品主要是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进口的多为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理解:
1、“朝贡贸易”的特点:官方控制、垄断;厚往薄来;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有严格限制的贸易。
2、从海禁到闭关:原因——清朝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表现——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海禁;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取消海禁,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乾隆时,实施闭关锁国。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知道:
西学的传入:
史实——①数学: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②地理学:利玛窦绘制地图(《坤舆万国全图》);③水利技术:《泰西水法》;④机械工程:《远西奇器图说》⑤历法:徐光启、李之藻参照西方修订《崇祯历书》;⑥人文科学: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等。
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第四册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知道:
1.英法百年战争的影响。
深刻影响了两国的历史进程,民族意识增强,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因素及形成时间
统一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全国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民族意识。15世纪末,英、法两国发展为民族国家,理解:
君主专制: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知道: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A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B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极大地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
C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D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
E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新航路开辟的基本情况
时
间
国
家
人
物
航
线十五、十六世纪之交
葡萄牙王室资助
迪亚士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
达·伽马
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航路
西班牙政府支持
哥伦布
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麦哲伦
环球航行
理解: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第4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知道:
1.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代表人物
发源地:意大利。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
理解: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也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进步:从注重基督教的神到注重世俗社会的人,反映了人格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封建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在强调人作用时,往往带有一些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的倾向,具有贪婪的一面。
第5课
英国革命
知道: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英国内战的简况:
1640年
“长期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2年
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
1644年
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
1645年
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
1648年
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
1649年
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8年
克伦威尔去世
1660年
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光荣革命”
1689年 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3.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畏惧革命时期的战争和动荡,因此决定发动宫廷政变,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信奉新教的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这次政变由于没有发生流血斗争,所以被称为“光荣革命”。
理解: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助议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自此英国的王权完全受制于议会,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了统治,资产阶级与王权的矛盾在议会的框架内解决,符合英国政治文化传统,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第6课
启蒙运动
知道:
1.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18
世纪伏尔泰、孟德斯鸡、卢梭和狄德罗
2.思想主张:
伏尔泰主要思想:批判封建教会,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倡自由和平等。孟德斯鸠系统论证了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原理,卢梭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社会契约论》中,是主权在民
理解:
1.启蒙运动的背景: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于是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而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宣扬自由和平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和研究领域是极其丰富的,包括对神学的批判,包括文学、儿童教育
…
…
但是,最本质的、对工业文明影响最大的是批判君主专制,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严格意义上说是政治体制)和宣扬自由和平等,这是他们的共性。在对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模式设计上,不尽相同,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更激进性;在对自由、平等的解释上,也不尽相同,卢梭的社会契约和法的观念更深刻些。这是各位启蒙思想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不同和社会经历不同而决定的,这是他们的个性。知识理性、自然法则、社会契约、天赋人权等是启蒙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和宣传自由平等的旗号和理论依据。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
知道:
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进程:
1775年4月
列克星敦的枪声,独立战争开始
1775年5月
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81年:英国统帅在约克镇投降
1783年,双方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理解:
1.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英国统治者的殖民阻碍了北美大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一个独立的美利坚民族屹立在北美大陆,为独立的民族经济发展扫清障碍;推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并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使美国以后政局长期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合众国宪法》、联邦制度的确立: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权力间相互制约权力,达到平衡,从而限制总统权力的无限扩大,保证美国式民主的实现。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知道: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
2.革命进程: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革命开始。随后君主立宪派掌权,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1792年,吉伦特派掌权,废国王,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于1793年处死路易十六。
1793年,雅各宾派掌权,严厉打击敌对分子和投机奸商,击退外国武装干涉军。
1799年,拿破仑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政权
3.拿破仑帝国建立和结束的时间:1804年——1815年
理解:
《法国民法典》: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并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从法律上确定下来,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并通过战争,在欧洲其他地区推行,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知道:
机器的发明与改进:1764年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汽船的使用,蒸汽机车的发明
理解:
1.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工业革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基础上的技术革新。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圈地运动中的失地农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通过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手工工场的发达表现在实现精细的分工、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的养成。熟练工人则凭借丰富的经验成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者。这样,发达的手工工场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18世纪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使它拥有了广阔世界市场,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市场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利益极大激发技术革新的热潮,这成为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这些前提和条件是当时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所以,在这些多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一场技术革命首先在英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它表面平静,但威力绝不逊色于任何一次大革命。
2.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首先,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民经济中,农业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则不断扩大。第二,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第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同时城市发展又带来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知道:
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棉纺织业:
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
1771年,阿克莱特制成水力纺纱机,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现代工厂的诞生。
动力:1782年瓦特研制蒸汽机
交通运输业: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理解:
1.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第三,“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第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2.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
首先,工业革命,使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民经济中,农业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则不断扩大。
第二,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产生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第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同时城市发展又带来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理解:
现代工厂制度
概念:现代工厂制度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形式,使工业生产摆脱了资本主义早期手工工场阶段的分散、无组织等状态,真正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组织性、劳动分工的精密性以及专业化,从而能够大规模制造产品,切实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产生原因:现代工厂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历史作用:工厂制的优势要突出其专业化、规范化、机械化、规模化以及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
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第12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知道:
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优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设计了理想中的和谐、协作和平等的社会。初步启发工人阶级觉悟。
缺点:他们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们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
由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现途径的设想上都存在不足,故只能是空想。
理解: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的历史条件及标志:
历史条件:
A、工人运动的开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阶级条件。
B、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如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理论条件。
C、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
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13课 巴黎公社
知道:
1.“三月十八日革命”的时间和结果:1871年;起义者占领巴黎市政厅以及其他政府机关,临时政府逃亡。
2.巴黎公社建立的时间:1871年3月28日
3.巴黎公社的措施:
1).“普选产生公社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人民政府人民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基本政治原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借鉴意义。
2).“公社委员及所有公职人员最高薪金不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工人与公职人员的经济平等,对防止公职人员的腐败具有借鉴意义。
3).“实行免费劳动介绍、禁止克扣工资、男女同工同酬等社会立法”,对于建立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和世俗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对于今天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体现社会主义平等,具有借鉴意义
5).“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民族压迫和侵略战争”,对于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巴黎公社的原则: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新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14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知道:
1.领土扩张
美国经过19世纪上半叶的拓展成为“两洋国家”:
1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让美国取得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那一
地区,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
19世纪中期:形成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临墨西哥湾的领土范围。
2.南北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
原因:(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2)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
(3)1860年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点燃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索。
经过: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争形势;
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是内战转折;
1865年,李将军投降。
结果: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理解:
南北战争的意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基本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废除了黑奴制;为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知道:
1.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的“铁血”统一道路:即指战争与暴力(军队),普鲁士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
2.德意志崛起
德意志崛起的表现:20世纪初,工业生产总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16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知道: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作用
时间:1689年
作用:使俄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为沙俄扩张准备了军事条件,但是落后农奴制依然存在。
理解:
废除农奴制改革
原因:首先,落后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既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原因。其次,克里木战争俄国的惨败是由于农奴制度导致俄国在军事、经济上的落后。因此英法对俄的胜利本质上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对落后的农奴制度的胜利。沙皇深刻认识到俄国是一个领土大国但是决不是强国。再次,一部分贵族已经认识到如果不把土地资本化还是以农奴小块的土地分散经营,那么农奴的生产积极性和市场竞争力是低下的,当然民主主义者的宣传为改革作了舆论准备。
内容: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自由的身份;以赎买的方式获得自由和份地。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使农奴获得了自由,从而满足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在劳动力;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农奴获得土地时,必须赎买,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这些措施使俄国加快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这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知道:
从锁国令被迫开关的重要史实:
1854年,美国海军中将培理武力叩关,迫使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58年《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理解:
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消除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四民平等。
经济:进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大力引进西方的技术,推动工业发展。
文化:文明开化政策: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移风易俗,进行西化革新。
军事:征兵制度: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影响: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保留了大量的军事封建残余。这些负面问题导致日本成为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1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知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核心内容及相关领域的变化。
时间:19世纪70年代
核心内容:电机发明和运用。
相关领域的变化: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建立。
理解:
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形成的垄断资本,竞争更加激烈,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最终由于无序竞争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的动荡。
第19课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知道:
资本输出对殖民扩张的影响: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程度空前激烈,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第五分册
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
第1课
鸦片战争
知道:
1、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虎门销烟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1839年6月;广州;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3、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6月。
4、《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理解:
3.《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任务;中国历史分期的变化: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道: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6.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在掠走园中大量奇珍异宝之后,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7.《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增开牛庄、汉口、九江、南京、天津等11处为通商口岸;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法军费各白银80万两。
8.《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知道:
4.金田起义的时间、领导人:1851年1月;洪秀全
5.《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但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未实行过。
6.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严重内讧;是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此次太平天国有强盛转向衰弱。
7.《资政新篇》:内容: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新式学校、医馆,与外国通商,进行文化交流;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未能付诸实施。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时间: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但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4课洋务运动
知道:
5.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朝廷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6.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7.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主,重点是民用制造。
8.新式学堂: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1862年,奕主持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此外,还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9.派遣留学生: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理解:
3.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以求自强。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4.洋务运动的评价:进步性: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只是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知道:
4.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称:发昌机器厂、继昌隆机器丝厂
5.兴学办教的概况: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创办了几十所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多设有数理化、外国史地政法以及其他自然科学或实用科学的课程,不仅培养了洋务事业所需的各种人才,也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6.翻译西书的概况:在翻译西书方面,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江南制造局附设的译书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学堂附设的翻译机构,也编译出版了不少西书。
7.早期维新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主张:要求去除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多办学校,广植人才。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知道:
3.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力的逐渐增强,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
4.甲午战争的简单经过: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平壤战役后,清军退入国境;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殉国。(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款2亿两;增开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理解:
《马关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7课戊戌变法
知道:
1.公车上书的概况: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的手中。
2.公车上书的作用:公车上书未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上书的内容流传很广,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时务报》:1896年创刊,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鼓吹维新,风行海内外。
4.《天演论》:严复翻译,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5.百日维新的概况: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在短短的三个多月里,光绪帝陆续颁布了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理解:
1.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一失败而告终,但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知道:
1.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攫取侵略权益的主要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等方式,加大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2.“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既得利益,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3.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1900年6月
理解: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款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理解:
《辛丑条约》的影响: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
清末新政
知道:
1.“预备仿行宪政”:1906年,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提出从改革官制开始,逐步厘定法律、光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
2.“责任内阁”:1911年清政府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在内阁13名成员中,汉族官僚4人,满族亲贵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这一内阁被成为“皇族内阁”。
理解:
1.新政的举措: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2.新政的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道:
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2.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
3.“辛亥革命”;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
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5.《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6.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7.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了袁世凯的手中。
理解: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运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11课
20世纪的国际冲突
知道:
1.20世纪初欧美列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表现: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2.“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主要国家及最终形成的时间:189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3.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巴尔干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列强扩展势力范围,攫取利益,从而使该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知道:
1.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塞尔维亚人将此举视为挑衅,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大公夫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对德作战;东线:德奥对俄作战;南线:奥军与俄军作战。
4.三个阶段中的重大事件: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德军大败俄军,取得坦能堡大捷。第二阶段: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动用新式武器坦克;凡尔登战役,德军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美国参战,协约国实力大增;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理解: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知道:
1.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理解: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时间:1919年1月到6月5。
美国、英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总理克列蒙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行严惩。
签订《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2.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背景:
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英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
内容:
《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五国海军协定》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九国公约》,保证中国门户开放政策。
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运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它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道:
1.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6日。
2.十月革命的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3.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
理解: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知道: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1921年3月。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行粮食税;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引入国有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废止实物配给制,实行劳动报酬级差制。
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的时间:1922年12月。
理解:
1.新经济政策的作用: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2.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第六单元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知道:
1.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3月,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7月,李烈钧在江西宣布举兵讨袁。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2)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为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道: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主要人物及主要阵地: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
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革命的先声。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理解: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知道:
五四运动的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
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和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拒签和约,惩办亲日派官员。运动很快波及全国。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理解: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及意义:
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的最后一天在移至浙江嘉兴南湖。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的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人民大众;新的奋斗目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2.中共“二大”的意义: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运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知道:
1.中共“三大”的召开时间及内容;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开始北伐,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3月,在陈独秀、周恩来等组成的中共中央特别委员会的指挥下,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理解: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第七单元
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知道: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东北易帜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
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3)“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
4)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改革:
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紊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规定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使用银两。废两改元的实施,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2)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所有粮税完纳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金属货币。法币改革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的内容及作用: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考虑通过外交途径,修改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但后者并未实际执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知道:
1.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自1930年11月起,国民党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开展游击战争,依托根据地军民的有力支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理解:
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
1)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毛泽东于1927年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2)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达到江西宁冈县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
3)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
第25课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知道:
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故意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小段铁路炸毁,诬称东北军所为,突然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东北军撤入关内。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3月,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主张及标志: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第26课
红军长征
知道:
1.第五次反“围剿”的结局:
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的时间及内容: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3.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运用: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八单元
“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27课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道:
“柯立芝繁荣”;危机爆发的时间: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发展迅速。因该时期基本上处于柯立芝总统任内(1923—1929),故而史称“柯立芝繁荣”。
2)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交所的股价暴跌,后来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理解:
危机的蔓延:各国面对危机采取的方式;危机带来的影响:
1)各国面对危机,均采取提高关税、放弃金本位制等方式,互相推卸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以致世界经济局势不断恶化。
2)危机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明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降低;大规模的社会混乱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右翼极端主义势力(法西斯势力出现)突起;对于西方文明的悲观情绪也随之蔓延;这场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下降幅度大,危机范围大,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运行的重大缺陷(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动摇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经济基础;世界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的危局中。
第28课
罗斯福新政
运用:
1.国家调控经济: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改革调整被称为“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
2)整顿银行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强令州银行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时吸收存款,提高货币流通率,增强资金流通;放弃金本位制,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
3)为解决大规模失业的问题,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
4)整顿工农业生产:在工业方面,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在农业方面,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
2.社会保障措施:
1)通过社会政策尝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协调劳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首先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
2)罗斯福政府为了推进劳资谈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
3.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美国面临严峻考验。
2)实质:通过国家大规模的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特点: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要求,局部调整传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某些弊端。
4)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挽救和加强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新政”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推行,一直到1941年结束,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复兴、救济和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课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知道:
1.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时间:
1922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2.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
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日本法西斯统治。
理解:
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制:希特勒上台的原因;纳粹体制的特征:
1)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世界经济萧条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的生存危机,社会严重分化。希特勒与纳粹利用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于1933年初上台执政。
2)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在政治上,确立一党专制元首独裁。在经济上,推行“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兴。同时,纳粹政府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强化社会统制,推行排犹政策。
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知道:
1.德国毁约扩军:德国毁约扩军的重要史实:
纳粹政权建立后,对内实施独裁,对外侵略扩张。1933-1936年是德国“铸造神剑”的过程,一共有三步:第一步是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摆脱国际条约的束缚;第二步是重建空军,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第三步是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6—1937年间,德、意、日三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内容;“集体安全”失败的原因:
1)1939年8月,苏德两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犯;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10年。条约还划定了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2)30年代,面对日益逼近的法西斯威胁,欧洲国家不能构建有效的集体安全体系。英、法和苏联之间缺乏信任,以致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人类社会再次滑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理解:
英、法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及表现:
1)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妥协退让以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一些西欧国家还试图借助绥靖政策,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主要在英、法两国兴盛。
2)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第31课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知道:
1.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敦刻尔克大撤退”;《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1)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2)1940年,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包围英、法军队主力,30余万英法联军成功撤退到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3)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以共同军事行动为核心的《三国同盟条约》。
2.不列颠之战:
法国败降后,希特勒试图同英国达成和解,以腾出西线兵力,转战苏联。英国首相丘吉尔加以拒绝。1940年8月,希特勒下令空袭英国本土,史称“不列颠之战”。不列颠之战是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英国借助新发明的“雷达”成功抵御了德军的狂轰乱炸,英国人的民族斗志被激扬,德国对英登陆作战最终未能实施。
3.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
4.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及后果: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日本随即向美、英宣战。同日,美、英向日宣战,以后,荷兰、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四天后,德、意与美国相互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第3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重大事件:
1940年,法国投降以后,美、英结盟;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苏德战争爆发时,美、英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苏联表示赞同;10月初,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确保彼此合作,并保证不同敌人单独停站或媾和。此后,又有21个国家加入,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主要战场战略转折的战役:
1)1942年6月,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大败日军,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2)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1943年,苏军在库尔斯克击退德军的最后一次进攻,此后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3)1943年,英军在北非赢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进而胜利结束北非战事。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意大利投降;《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易北河会师;德国投降;日本投降:
1)1943年,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向意大利本土进军,墨索里尼被废黜,新政府签订无条件投降的停战协定,正式退出法西斯集团,并宣布对德作战。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2)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分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随后,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与责任。
3)1944年9月,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4)1945年4月下旬,美、苏两军在易北河会师。5月8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5)1945年8月,美军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军对日作战,中国军队也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中、苏、英等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理解: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在5000万以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牺牲,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不仅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也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
a、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它涉及到五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和地区的17亿人口。这场时间长达八年之久的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b、使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德、意、日惨败,英、法削弱,形成战后美苏两极体制的国际格局。
c、国际政治发生巨大变化:法西
斯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成为战后国际政治的突出主题。
d、对科技发展和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战争末期和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广泛和迅速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大大加强。
第六分册
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
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1945年8月15日本天皇裕仁向盟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3、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3)抗日战争的胜利,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4课
民主和独裁的较量
知道:
1.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
2.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从1947年3月起重点进攻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
第6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
道:
1.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此外,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人民解放军形成了战略进攻的态势。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结束。
理
解:
三大战役:中共中央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刚结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的领导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发动平津战役。1949年1月,在共产党的争取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第7课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知
道:
1.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联合国的宗旨一般被概括为“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2.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宣告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理
解: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决定由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要求波兰领土西移,并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势力划分的要求。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人们通常把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知道:
1.1946年2月,美国驻苏使馆临时代办凯南向国务院建议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2.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对希土危机为借口,在向国会宣读的咨文中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的目标。“杜鲁门主义”标志这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3.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使之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
4.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此后,北约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成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
5.1947年,苏联为阻止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由苏联同东欧各国缔结双边经济协定,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6.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理解:
冷战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
第10课
大国关系的重组
知道:
1.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中,美国一直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但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了结构性调整: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而中苏关系的破裂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两大阵营的结构性变动既削弱了美、苏两国的对内控制力,也直接影响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进程,并促使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级的转型。
3.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遏制政策,打压苏联,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70年代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将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转而全面收缩。
第11课
冷战的结束
知道:
1.1990年10月3日,德国最终实现统一。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徐徐降落,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联邦白红蓝三色国旗。至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告终。苏联的解体宣告了冷战的结束。
第13课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知
道:
1、欧共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欧盟正式成立的时间:1993年
3、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的时间:2002年1月1日
理
解:
1、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及关键:
(1)背景: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战后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②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中,西欧渴望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于是开启一体化进程。
(2)关键:法德和解
2、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1)对欧洲:①促进整个欧洲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②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③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①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成功范例;②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第15课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知道:
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的时间:1995年1月1日
第16课
新中国的诞生
知道: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朱德下达阅兵令,举行盛大阅兵式。
2、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1951年5月
3、西藏民主改革:1959年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4、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时间:1950年10月
(2)抗美援朝的结束: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理解: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北平
(2)任务:制定共同纲领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
(3)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定都北平,改名北京;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意义:①政协全体会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②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2、《共同纲领》:
(1)内容: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②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2)意义:①《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②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③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始了新纪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事件之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4、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威望;③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④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17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
理解:
土地改革运动
(1)开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2)内容:①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②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基本完成:到1952年9月,除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外,全国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4)意义:①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③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第18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知道: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理解: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党中央制定,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内容: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②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2、三大改造:
(1)概念:“三大改造”是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时间: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基本完成。
(3)实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4)评价:
进步意义:①三大改造的完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②整体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局限性:①改造中存在缺点和偏差,表现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
3、一届人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及其意义: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③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知道:
1、中国共产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标志是:1956年,毛泽东做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3、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由此,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
4、中共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任务:1965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理解:
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②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
优点: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和求强求富的强烈愿望。
缺点:①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②过分夸大个人主观意志的作用,③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④导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第21课
文化大革命
知道:
文化大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与标志:
(1)开始: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
(2)结束: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的胜利
第2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道:
1、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解: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大干部群众期盼拨乱反正,但“两个凡是”指导方针的提出,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徘徊局面。②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认为要全面拨乱反正必须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出必须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2)开展: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
“两个凡是”,随即全国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了巨大影响。
运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1978年12月
(2)内容:①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①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③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第23课
改革开放
知
道:
1、“经济特区”: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
(2)设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意义: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项创举。
2、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经过10多年建设,基本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浦东开发开放的时间:1990年4月
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2)开始: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试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邓小平等领导支持下迅速推广到全国农村。
(3)确定: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入宪法,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管理体制确定下来。
(4)意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②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第24课
一国两制
知道:
1、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1984年12月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香港、澳门回归及首任行政长官: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董建华和何厚铧任第一任行政长官。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处理两岸关系;
5、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6、《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以国家大法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理解:
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其内涵
(1)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的内涵: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③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25课
初登国际舞台
知道:
1、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2、万隆会议及其特点:
(1)召开: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汇聚印度尼西亚万隆
(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中国在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推动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使会议取得了成功。
理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遏制,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政策。
(2)提出:20世纪50年代初,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①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②它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由于它所主张的主权国家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的原则,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反映了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共同接受的指导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第26课
外交舞台的拓展
知道:
1、重返联合国:
(1)背景: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奉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蒋介石集团继续占据联合国的中国席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②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中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6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积极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标志: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中国重新参与联合国事务,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中坚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承担的义务越来越多,为推动联合国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①
时间:1979年1月1日
②中美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从台湾撤军,美国废除同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
3、中日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27课
新时期对外关系
知道:
1、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2、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3、2001年,中国被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4、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第四篇:安徽省事业单位招考常识题目解析
安徽省事业单位招考常识题目解析 转自安徽立知教育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当时的鲁国就是现在的()
A.山西B.山西C.河南D.山东
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 下列哪一种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A.鸭嘴兽B.老鼠C. 麻雀D.斑马 S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本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谢某、王某抢劫案后,认为不需要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S市中级人民法院应当作出下列哪种处理?()
A.开庭审理,不再交基层人民法院审理B.交犯罪地基层人民法院审判
C.指定其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D.退回S市人民检察院,由检察院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人的社会属性B.人的生理结构C.人的心理状况D.人的自然属性
第五篇:2020年公务事业单位招考行测常识知识点归纳整理汇总
2020年公务员考试你必须知道的行测常识(精心整理)
地理篇
1、地球自身
两极略扁椭圆形,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跟地轴垂直的是赤道面,黄道面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面。地球自转的赤道面和地球公转的黄道面形成黄赤交角。
2、公转和自转
南、北向的线是经线:分东经和西经,共360
度。东、西向的线是纬线。
常考:赤道(太阳直射是春分和秋分)、南、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是6月份,南回归线是12月份。太阳风吹来产生极光、磁暴现象。极昼、极夜现象。
3、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反映季节变化--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2)反映太阳直射和太阳高度的变化--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直射赤道是两分日。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但是跟季节无关。
(3)反映寒热程度--三暑两寒:小暑(小热)、大暑(大热)、处暑(不热,天气变凉。)两寒:小寒和大寒。
(4)反映降水现象--两雨(雨水、谷雨)两雪(小雪、大雪):考查少。
(5)反映气温变化--两露一霜:白露、寒露、霜降,物态变化。
(6)反映自然物候:惊蛰(万物复苏)、清明(寒食):清明节后,种瓜点豆。天气变暖,种植作物。物候:生物的变化。
(7)反映作物成熟:小满(麦子灌浆)、芒种(表示小麦收割和水稻种植)。
中国地理
1、地理位置
三大阶梯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巫山-武夷山。
第三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
2、高原、盆地、平原
(1)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最高,西藏有非常丰富的日光、地热资源。
②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比较多。
③云贵高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沟壑纵横,千沟万壑。
(2)三大盆地
①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李冰都江堰。郑国渠在关中平原。土壤颜色是紫色,东北是黑土、黄土高原是黄土、华北平原是黄土、长江中下游是红土地(江南丹霞地貌)。
②准噶尔盆地:三山夹两盆:天山在中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③柴达木盆地:聚宝盆,重要化工原料产地,盐(湖盐)储量丰富。盐分为湖盐和海盐。
(3)三大平原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
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凌汛)江南地区:丘陵。
(4)地貌
西北雅丹地貌(风蚀地貌)、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江南丹霞地貌(地表是红色的)、高山峡谷地貌(四川横断山脉)。
3、江河湖泊
(1)中国河流
长江是注入太平洋。第二大河流:黄河,有凌汛,注入渤海。
世界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是亚马逊(长江是第三)。
(2)凌汛
由低纬流向高纬度(黄河、辽河、黑龙江)。
河南郑州:黄河成为地上河。
(3)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洞庭湖(湖南北部):古代湖南湖北的分界线。
世界地理
1、七大洲四大洋
(1)七大洲
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世界上最小的洲)、南极洲(丰富的煤、寒冷干燥酷风,风干冷)北极:没有大陆的地方。
(2)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跨经度最多。
(3)地震带
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震源浅:范围小,影响程度大。震源震级增加一级,能量增加三十倍。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4)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最大的裂谷是东非大裂谷。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地中海气候。
2、气候
(1)雨热同期:季风气候区(如北京)。
(2)雨热不同期:地中海气候:罗马、科西嘉岛等大陆西岸。
(3)不明显:海洋气候、热点雨林(常年高温多雨,如新加坡)。东京是海洋性季风气候,属于雨热同期。
(4)波罗的海盐度最低,红海盐度最高。死海和里海都是湖。
物理篇
声现象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女生没有喉结。
(2)声音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第二,气体排第三。同一个航空仓可以直接对话。
(3)仿生技术:声纳(探测潜艇)
光
(1)光的传播
可以在透明的物质中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亮在中间)、小孔成像(墨子)等。真空中最快。
(2)光的反射
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如猪八戒照镜子、猴子捞月。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
平面镜的应用:①
水中的倒影;②平面镜成像;
③
潜望镜。
球面镜的应用:哈哈镜。
①
凸面镜:发散。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②
凹面镜:聚焦。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透光:不透光是面镜,透光是透镜。
凸透镜:老花镜、放大镜、显微镜和目镜。
凹透镜:近视镜。
(3)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4)光的散射
光束通过不均匀媒质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从侧向也可以看到光的现象。
雨后天晴,天空呈青兰色就是因为辐射中青兰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的缘故。
红光波长长,散射能力弱,穿透力强,因此红光作指示灯,可以让司机在大雾迷漫的天气里容易看清指示灯,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没看到太阳就天亮。
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散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光纤是全反射。
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放热)。
(2)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放热,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用途--缩小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例: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
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放热。例:霜,树挂、窗花。
压强和浮力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速度越快,压强越小)
应用: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因此,飞机起降时逆风向有助于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屋顶被掀翻原理:上面空气流速快,压强小,屋内气压大,屋内压强把屋顶掀开。轮胎车胎是圆的可以减少摩擦。轮胎内打气是缓冲作用。
(2)浮力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地中海盐度小(吃水深),红海盐度大(吃水浅)。
化学篇
空气
(1)空气组成: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CO、SO2、NO2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防紫外线);温室效应(CO2、CH4
等);酸雨(NO2、SO2
等):我国以硫酸雨为主;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4)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水
(1)水资源
海洋:含量最多的物质--水,最多的金属元素--Na(食盐)。
(2)硬水与软水
硬水(含物质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水垢比较多。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水壶水垢多说明硬水。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水体富营养化
(氮磷钾)含磷化学物质进入水体,出现如赤潮(水体富营养化)这样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微生物增长,赤潮。水葫芦、黄河大鲤鱼是外来物种入侵。
常见气体用途
(1)氧气(O2):
燃烧。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烧、炼钢、气焊)。
(2)二氧化碳(CO2):不支持燃烧(用途:灭火),不能供给呼吸(为呼出气体主要成分);干冰(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碘化银)——升华吸热。天然气无色无毒的气体,可以发生爆炸和窒息。天然气泄漏不能关电和打电话。
(3)一氧化碳(CO):煤气中毒元凶--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不溶或仅微溶于水,所以在煤灶上放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
(4)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5)稀有气体(He、Ne、Ar
等总称):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称惰性气体。
(6)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
燃料和能量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三峡是最大的水电站。水电、火电、核电。
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燃烧仅生成水)核能源的同元素是氕氘氚。海里有可燃冰
生物篇
免疫作用:白细胞、淋巴系统(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是脾),免疫系统被破坏易得艾滋病。
历史篇
1、先秦
西周分封配井田,初税纳赋不算全;
春秋五霸齐楚端,吴楚悝魏商鞅变;
郑国在关都在川,战国七雄火连天;
孔孟荀子为儒师;施教民贵物朴素;
韩法墨非是一对,法本集权贤兼爱;
老庄无为善若水,武兵吕杂字难毁;
四书五经简易区分法:诗书礼易曰春秋。
【释义】
(1)西周分封配井田,初税纳赋不算全--选官制度:分封制。土地制度:井田制。鲁国的赋税制度:初税亩(考试直接考名字不考内容)。
(2)春秋五霸齐楚端,吴楚悝魏商鞅变--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考试一般不是错误选项,吴起楚国变法,李悝魏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郑国在关都在川,战国七雄火连天--郑国渠地点在(陕西)关中平原,都江堰在四川盆地。战国七雄有哪些(考过位置)。
(4)孔孟荀子为儒师;施教民贵物朴素--孔子:因材施教。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5)韩法墨非是一对,法本集权贤兼爱--韩非子,法家代表人,主张建立集权制国家。墨子是墨家代表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6)老庄无为善若水,武兵吕杂字难毁--老子、庄子道家代表,无为而治。孙武:《孙子兵法》,吕不韦:杂家代表。
(7)四书五经简易区分法:诗书礼易曰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常考史书
春年国别,记体汉断,资治通年。
【释义】
《春秋》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断代史,《资治通鉴》编年体(作者也要记住)。
3、南北朝
秦朝一统确皇权,上废分封下设县;
统一车币写小篆,垓下败项邦建汉;
文景武帝都护府,王莽篡后有光武;
七国之乱景帝平,张骞出使西域行;
张华学医充唯物;此时乱华有五胡;
赤壁三分淝水战,孝文改革仿大汉;
西晋八王夺大权,东汉道教玄又玄;
屯田取粮是经济,要术神灭兰亭序。
【释义】
(1)秦朝一统确皇权,上废分封下设县--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实行郡县制。
(2)统一车币写小篆,垓下败项邦建汉--车同轨,书同文,文字是小篆,垓下之战项羽失败,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3)文景武帝都护府,王莽篡后有光武--文景之治,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纳入版图(可能考),王莽篡权之后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
(4)七国之乱景帝平,张骞出使西域行--景帝时期七国叛乱(诛晁错清君侧),张骞出使西域,佛教传入我国。
(5)张华学医充唯物;此时乱华有五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
(6)赤壁三分淝水战,孝文改革仿大汉--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北魏孝文帝仿照汉例实行改革。
(7)西晋八王夺大权,东汉道教玄又玄--西晋时期八王**(司马家族的),陶弘景创立了神仙道教体系。
(8)屯田取粮是经济,要术神灭兰亭序--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政策是屯田制,《齐民要术》(贾思勰)、《神灭论》(范缜)、《兰亭序》(王羲之)。
4、宋元
王莽篡权汉东西,靖康之耻宋南北;
变法澶渊在北宋,抗金议和是南宋;
必烈建元有贡献,行省澎湖宣政院;
印刷指火高科技,梦溪笔谈授时历;
苏辛豪放约李永,窦梧汉赵成悲剧。
【释义】
(1)王莽篡权汉东西;靖康之耻宋南北--两汉分界线是王莽篡权,两宋分界线是靖康之变。
(2)变法澶渊在北宋;抗金议和是南宋--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是北宋时期,岳飞抗金是南宋时期。
(3)必烈建元有贡献;行省澎湖宣政院--忽必烈建立元朝(不是成吉思汗),实行行省制度,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
(4)印刷指火高科技;梦溪笔谈授时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宋)《梦溪笔谈》(沈括)《授时历》(郭守敬)。
(5)苏辛豪放约李永;窦梧汉赵成悲剧--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诗人,李清照、柳永婉约派。《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为元四大悲剧。
5、明清
废宰设阁权加强,靖难大典下西洋;
居正改革一条鞭,光启农政应星天;
中后资义萌芽现,玉米烟薯能做饭;
打败倭奴戚家军,闯王进京建功勋;
清俄尼布有合约,打败三藩收台湾。
【释义】
(1)废宰设阁权加强,靖难大典下西洋--朱元璋废除宰相,靖难之役朱棣掌权,期间郑和下西洋。
(2)居正改革一条鞭,光启农政应星天--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只收银子,不收实物),《农政全书》(徐光启)、《天工开物》(宋应星)。
(3)中后资义萌芽现,玉米烟薯能做饭--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玉米、烟草、甘薯、马铃薯传入我国。
(4)打败倭奴戚家军,闯王进京建功勋--戚继光抗倭,李自成农民起义。
(5)清俄尼布有合约,打败三藩收台湾--清俄雅克萨战争签订《尼布楚条约》,康熙时期还打败三藩收复台湾。
6、中国近代史
康梁领导戊戌变,思想基础是天演;
启蒙改良行不通,中山东京建同盟;
三民资阶政党立,辛亥革命武昌起;
临时约法定南京,陈李德赛二先生;
五四运动俩中心,二一上海党诞生;
共三国一谈合作,北伐结束阀战争;
蒋四一二南京府,国共合作至此完。
【释义】
(1)康梁领导戊戌变,思想基础是天演--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天演论》是思想基础。
(2)启蒙改良行不通,中山东京建同盟--戊戌变法失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同盟会。
(3)三民资阶政党立,辛亥革命武昌起--资产阶级政党成立,辛亥革命在武昌三镇爆发(武汉三镇、武昌最先)。
(4)临时约法定南京,陈李德赛二先生--临时约法,定都南京,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
(5)五四运动俩中心,二一上海党诞生--五四运动北京、上海是两个中心,1921年在上海,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成立。
(6)共三国一谈合作,北伐结束阀战争--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完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孙、吴、张三个军阀。
(7)蒋四一二南京府,国共合作至此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南昌起义第一枪,八七纠右秋下乡;
朱毛会师上井冈,长征北去存力量;
一八东北抗战始,二九停战西安变;
七七全面淞沪战,12
13南
京
陷;
太原平型有大捷,徐州台庄大规模;
武汉会战相持段,豫湘桂战交通线;
洛川敌后百团战,三双整风大生产;
重庆双十来和谈,千里反攻进别山;
9雄狮过长江,我党基业万里长。
【释义】
(1)南昌起义第一枪,八七纠右秋下乡--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秋收起义,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2)朱毛会师上井冈,长征北去存力量--朱、毛井冈山会师,五次围剿之后长征转移到陕甘宁边区。
(3)一八东北抗战始,二九停战西安变--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抗战开始,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4)七七全面淞沪战,1213南京陷--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12月13日南京陷落(国家公祭日)。
(5)太原平型有大捷,徐州台庄大规模--太原会战我党组织了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打败日军不败神话。
(6)武汉会战相持段,豫湘桂战交通线--武汉会战中、日两国进入相持阶段,豫湘桂战役日军企图打通陆上的交通线补给物资。
(7)洛川敌后百团战,三双整风大生产--洛川会议确定敌后抗战,百团大战就是表现,根据地建设实行三三制原则,双减双交,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开荒)。
(8)重庆双十来和谈,千里反攻进别山--45年重庆和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016年公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重点,共产党取得重要胜利的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整风运动等。
7、党史
一大党来二大纲,三大合作散南昌;
八七纠右秋下乡,尊毛立马美名扬;
瓦统洛后来抗日,七大联合建政府;
七二全会要进京,两个务必要记清;
八大分析矛盾对,一三开会改革快;
十二特色加个有,十三初级阶段走;
南巡讲话三二一,十四经改要如期。
【释义】
(1)一大党来二大纲,三大合作散南昌--一大建党,二大通过最高和最低纲领,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合作是国民党一大,不是中共三大),南昌起义武装反抗第一枪。
(2)八七纠右秋下乡,尊毛立马美名扬--八七会议,纠正右倾,枪杆里出政权。遵义会议:毛泽东领导,独立应用马列解决中国问题。
(3)瓦统洛后来抗日,七大联合建政府--瓦窑堡会议: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敌后抗战方针,中国七大《论联合政府》三大作风、毛泽东思想。
(4)七二全会要进京,两个务必要记清--七届二中全会工作中心由农村到城市,两个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5)八大分析矛盾对,一三开会改革快--中共八大分析主要矛盾:落后的生产和人民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6)十二特色加个有,十三初级阶段走--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南巡讲话三二一,十四经改要如期--小平南巡重申了三个有利于,警惕右防止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世界近代史
伦布大意现美洲,葡萄麦哲环球走;
文艺复兴有三记,文学美术和喜剧;
但丁神曲莎比亚,达米拉菲在画画;
启蒙运动在法国,立宪尔泰约卢梭;
老马四八写宣言,巴黎公社少百天。
【释义】
(1)伦布大意现美洲;葡萄麦哲环球走--哥伦布意大利人发现美洲,麦哲伦葡萄牙人环球航行。
(2)文艺复兴有三记;文学美术和喜剧--欧洲文艺复兴比启蒙运动早,主要集中在文学、美术、戏剧三个方面。
(3)但丁神曲莎比亚;达米拉菲在画画--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三个画家。
(4)启蒙运动在法国;立宪尔泰约卢梭--思想启蒙在法国兴起,伏尔泰(君主立宪),卢梭(社会契约论)。
(5)老马四八写宣言,巴黎公社少百天--马克思1848年《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第一个实践时间不足100天。
经济篇
1.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I+X
式中: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净出口额。
2.GNP
国民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产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成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GDP与GNP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GNP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例如,中国GDP的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工厂所生产的,这些工厂的利润应划入中国GDP但不应计入GNP;又如当中国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取得报酬时,收入应计入GNP而不应计入GDP,由此可以得出GNP与GDP存在以下关系:
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4.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的计算公式是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5.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6.通货紧缩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当消费者价格指数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7.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指在家庭总收入中,除去一切必要花费之外,居民可随意支配的部分。
8.居民人均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居民人均储蓄率是居民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9.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的指标,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即恩格尔系数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
10.基尼系数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0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政治篇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具体内容: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当成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其局限性和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3.物质观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4.意识观
意识是指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是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二是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三是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5.联系观与发展观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发展之所以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取代旧事物。
6.质量互变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由于事物内在矛盾的多样性,事物的质也是多种多样的。
量: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
质变和量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7.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当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处在肯定阶段;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会否定自身到达否定阶段,即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但是到此为止,事物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完成。因为事物的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一样都有片面性。因此,只有经过第二次否定,到达否定之否定阶段,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才能得到克服,事物的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也只有到这一阶段,事物的发展才能相对地完成。
8.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公.教育版权。
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称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又称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9.认识观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发生的根源,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0.真理观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反映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只有正确的反映才是真理。所以,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或符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又称作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也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获得的真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1.历史观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它们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与此相反的历史观就是唯心史观。
12.民族政策
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当前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3.统一战线与对台政策
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
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就是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允许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地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